爱弥儿的读后感(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8:10:22
爱弥儿的读后感(优质19篇)
时间:2023-11-30 08:10:22     小编:紫薇儿

通过阅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读后感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一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18世纪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著,假借对虚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跟踪培养,详细叙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读起来真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自然主义教育观,即主张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张扬个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明显反对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观。法国,崇尚自由、民主、创新、浪漫,似乎明显可以看出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而英国人处处中轨中矩的绅士风度,又似乎明显可以看出洛克绅士教育观的影子。当然,作为教育家,卢梭对洛克的扬弃和超越,以及以后赫尔巴特对卢梭的继承和发展,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各具千秋,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伟人。

我认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处在于对儿童10岁-15岁之间和20左右即将谈婚论嫁时期的教育。

10岁-15岁时期,爱弥儿有一次特别的调皮任性,要出外旅行,卢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动,卢梭知道其结果必然要碰壁和失败,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险,卢梭又暗地派人跟踪保护,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当爱弥儿到20岁谈婚论嫁时,卢梭对其和苏菲之间恋爱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那些细微美妙的描写,可使任何言情小说家汗颜和相形见绌、望尘莫及。当然,卢梭不是言情小说家,主要是要阐述其自然教育观。当爱弥儿和苏菲双双坠入爱河,看官都认为水到渠成,他们就要结婚时,卢梭却来了个急刹车:让爱弥儿到乡下锻炼,学习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为卢梭认为乡下自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乡下的环境自然清新。

很是遗憾,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卢梭大量关于哲学的论述、尤其是对宗教的论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下。但就哲学来说,卢梭主张不要施恩图报,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断断续续的读《爱弥儿》,主要是开始和结尾部分,写过两篇感想,《有感卢梭关于爱情的研究》和《惊叹教育经典——“爱弥儿”》。

不管怎么说,尽管是粗粗的阅读,总算是对《爱弥儿》有了一个全貌和梗概的了解,这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和哲人和伟人的一次对话,心灵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涤荡,收获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华。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二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作为一位教师,读完《爱弥尔》后,我深受这本书的影响。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三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四

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五

“教他们不去听那些废话,也就是对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用的教育了。”

《爱弥儿》第一卷的最后部分,讲到孩子学习语言,本文来谈谈几个关键点。

01、从哭开始表达。

孩子出生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他在使用人类的这种基本的通用语言进行表达。这种表达,只能通过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有限的内容,但是确实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步。

这里的学习可以会引起误解,因为哭没什么好学习的,每个人天生就会。但是这里的学习是指孩子对哭的运用。

此时的婴儿如果只有在痛苦时哭,那么成人就知道他此时需要帮助,可以立马实施帮助,换尿布、喂奶等等。如果不能够找到痛苦的原因,成人应该镇静,不能通过摇晃或者抚摸的方式叫他不哭。

因为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我们就在助长婴儿通过哭来摆布成人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会很顽固,比如很多大孩子在玩具商店里面打滚,成因从婴儿就开始。

02、不对他们说废话。

最初,婴儿以哭的方式来和成人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使用他们的语言和这个世界交流。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语言,妄图以自己的想象去和他们交流。

这种妄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成人和他说很多话,扰乱了他的学习。在小时候应该经常性的教几个简单的发音,清晰、重复,而且这几个词要他能够观察到。比如说妈妈等等。多了反而会让他混乱。

在稍微长大的时候,成人会说一些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比如问“爱不爱啊?”之类的问题。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废话,因为他们不能够理解,反而引起他们的混乱。就是能够回答对,也不是通过理解,而是他在判断形式,按照最有利于他的方式回答。

教他们不去听废话,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那些是废话。这种教育就非常有用了。

03、限制词汇量。

人们在教孩子说话这件事情上操之过急,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降低这种急躁感或者焦虑的结果就是不用专门提高孩子的词汇量。

如果只了解词汇,而不了解词汇背后的思想。这就是鹦鹉学舌,有坏处无意义。因为通过不同场合的使用同一词汇,哪怕是用错,但会让这个词的意思深入人心,而且随着场景的逐步增加,孩子自己会产生区别,用新的词汇去表达新的情况。

简单的说不在词汇上不拔苗助长,他们才能把已经词汇,通过经常反复的比较,深入把握每个词的意思。等他们长大以后不至于混淆这些词的意思。

04、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

否定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回归语言的本来意义,即交流。

在婴儿时期,哭就是一种交流,成人需要准确回应这种交流,那孩子哭的这种交流方式也不会变形。

在说话阶段,不需要操之过急,因为单单会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让孩子学会每个词语背后的思想,从而能够实现准确交流的目的。

在更大一些的时候,也不用要求他们的语法,字的正确性,而是看发音是否清晰,用词是否恰当。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清晰意思,而不是书法优美,态度端正等等外在的东西。

总之,语言是拿来交流的,特别是孩子,应该聚焦于本质,其他的东西不需要教,自然就学会了。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六

我早就听说卢梭的《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绝世之作。曾有人作这么评价:纵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毁,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还留存,教育园地还是馥郁芬芳的。怀着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看后才知道后人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这本著作了。《爱弥儿》确实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抛忙去看一看的好书。

卢梭的《爱弥儿》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论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理论及孩子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身心特点。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细密的描述,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思考和借鉴。下面我谈谈读《爱弥儿》的第一点感想。

也许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孩子的身边不是“前呼后拥”?多少父母长辈对着孩子喊“不许跑!”、“不许跳!”、“别吵了!”之类的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缚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让儿童成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说说容易,做到何其难啊。

卢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即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觉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轨道。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七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八

《爱弥儿》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作的教育论著,作者让-雅克.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全书一共分五卷,依次论述了对两岁前婴幼儿、2-12岁儿童、12-15岁少年、15-20岁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以及成年男女五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出一个理想公民。这本书不仅是卢梭论述教育的专著,同时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九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因为内容好多,很多都很好,嘻嘻,所以还是要自己看得好啊!!我只是随便写写,发泄发泄而已!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一

本次假期中,我有幸初读了卢梭的名著《爱弥儿》,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对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也也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另外他所主张的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读完这本著作,我觉得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足够重视对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二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parti。

你好,妈妈!我是爱弥儿!今天我八岁了。

我能平安无事地长成那么大,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个“意外”吧。

为什么我掉进河里,你都不来救我,不救我也就算了,还在岸边哈哈大笑?

你好,爱弥儿!我是你妈妈!今天你八岁了。

关于“掉河里”

如果在我的一再提醒之下,你仍然一意孤行地在河边肆意玩耍,那么你就必须独自承担掉下河的后果。河水很浅,你会游泳,掉进这样的河里你并不会有多大危险。让你感到疼痛的并不是肢体的伤痛,而是心理上的害怕。如果我惊慌失措,那么你会更加害怕,如果我镇定,那么你也会很快镇定下来。经受疼痛与害怕,是你人生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你最需要懂得的事情,在无所畏惧地忍受疼痛的过程中,你才能逐渐学会承受更大的痛苦。

“遵循自然,沿着自然指明的道路前进。它持续不断地训练儿童,通过各种各样的考验磨炼他们的性格,使他们变得更坚强;它要让儿童从小就知道,什么叫辛劳,什么是悲痛……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儿童会变得有力量;一旦他们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他们生命的本原就会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有保障。”

“人们只想到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长大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会他承受命运的打击。”

partii。

你好,妈妈!我是爱弥儿!今天我十二岁了。

时间过得好快,我都五年级了。

为什么你只让我玩音乐,看书,从不带我去上补习班。

为什么你从不给我买作文书,我明明求了你很多次。

你好,爱弥儿!我是你妈妈。今天你十二岁了。

关于“作文书”

排列文字是一件很妙的事情,你喜欢,这很好。但你的文字只能取决于你自己的思想,而不取决于他人的思想。不能让那些墨守成规的条框桎梏了你的思维。清规戒律的习惯是会扼杀想象的,而只有想象的火焰才能点燃你内心创作的激情。不可否认《满分作文》里有不少好文章,但那些都不是你的,你有你自己独特的思考,你会形成只属于你的文风,哪怕奇奇怪怪,那就是你。

“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那么他一生都难以具备思考能力。在童年时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抛弃那些不适合的东西,而要把学习的范围集中到我们的本能引发我们去寻找的知识上”

关于“补习”

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培养你对知识的兴趣,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激发你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去探究。但如果仅仅只是因为随大流,那么大可不必,因为你很快就会因为不断重复而厌倦,反而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学习的乐趣。

我的职责不是安排你去学习什么,而是发现你真正对什么感兴趣,从而为你提供满足兴趣的方式。如果你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那么无论你学习什么,都不是那么重要。

在人的全部财富中,最为宝贵的就是自由,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妈妈也会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与你一起奔波在去机构的路上,但那时你已长大,会明白为了目标而有所取舍。而当你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满是肆意欢笑与灵魂自由,哪怕因为这样,我们在求学途中走得比同龄人慢一些,也是值得。

无论是谁,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幸福。“人生当恣意,白首亦少年”,即便我们无法做到白首亦少年,至少我还能让你感受到“少年当恣意”。

“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就是儿童。如果我们想要打乱这个次序,就只能培育出早熟的果实,这样的果实既不成熟,也没有甜味,而且很快就会烂掉。

如果我们不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就不必急于要求他什么,就能够更加从容地对他提出要求。这样,只要不溺爱孩子,就一定能把他教育好。”

爱弥儿是虚构的,我的孩子是真实的。

你好,爱弥儿!

你好,陈一言!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三

从大一上外国教育史王秀丽老师介绍《爱弥儿》这部书到大叁《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课中自己选择并从头到尾阅读这本书,再到这门课程在大家的忙绿、批判与赞同的声中正接近尾声,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成人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幺?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幺?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着《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四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五

近几天在看《爱弥儿》,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耳朵听进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

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

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

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

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己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

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高(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么,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高的。我觉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六

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七

从果果一出生,我们就开始想要考取一张身为父母的资格证——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这样的一张证书的。

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做什么职业没有证书呢?记者、医生、教师……驾驶、导购、烹调……似乎有了这样一张证书,就有了做这个行业的“敲门砖”。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每一对父母身上都有着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刻印,正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对自己说,不懂就学,不要间断补课,因为这一张“资格证”,不是等到孩子成年就能“颁发”的,它负责的是:终生。

最近在读的是《爱弥儿》,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要让孩子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健康生长,父母的作用是在他能够抵御风雨之前保护他;让他及时地享受阳光、雨露和肥料;为他除虫,并剪掉多余的枝丫。

原文是这样的: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因为你擅于避开灾难,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它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幼树,给它浇水,使它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的果实总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装上栅栏。

作为父母的.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经常缺乏耐心,然而被苛责的孩子是多么无辜,“孩子没有错,有错的永远是父母”,然而,我们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是时刻犯错。读《爱弥儿》,让我再次明确,作为父母,拥有的权利是有范围或者说是有界线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的责任是保护与教育,不是伤害和独裁,更不是让孩子长成你想要的或者你希望的模样。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及保护。“孩子生来是软弱的,所以需要力量;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这些在孩子出生时没有的东西,都要靠教育给予。

作为手机依赖的重症患者,我和果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和这个毛病作斗争。因为除却上班时间,我们剩余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于是,怎样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他获取到满满的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一个过程。这也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保护,孩子越小,你在孩子的身边的时间越长,关注度越高,孩子的安全系数越高。在孩子没有好坏的识别能力的时候,及时地利用经验杜绝危险,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具有的技能。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内动力”,让孩子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华人著名心理学家周正说,其实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主要负责传授孩子知识,而最终决定成才的“内动力”则源于家庭教育。“内动力”被激活的孩子,不用催,不用盯,生活积极、学习主动,他会朋友很多,自信乐观,他会着迷于数学的奥妙、陶醉于语文的美好,遇到难题不畏惧,反而两眼放光、跃跃欲试,即使原来成绩平平,也会自觉奋发,后来居上。

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心里充满阳光,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这也是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要培养孩子在失败时不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不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热爱学习,对未知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热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常态。

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应该如作者约翰·纽曼(johnhenrynewman)所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这样的教育,“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让他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同时,具备甄别和回避伤害的能力。

我们要让自己幸福,让孩子也拥有找寻幸福的能力。如果父母作为自身毫无幸福感可言的话,怎么让孩子拥有幸福的力量。

三十而立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这种完善身心同行——“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在学会做父母的同时,其实还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感知到,他的父母是在不停学会思考、选择,从而拥有信念和自由,这是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言传身教,这也是孩子应该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

《爱弥儿》中说道: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是受到最好教育的人。

我想,让孩子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健康生长。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八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第一卷里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

是啊,母不母,则子不子。如卢梭说的那样:“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好好地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会好好地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还应该加上:“父不父,则子不子。”

一个熟人,和我一样是一个高三孩子的母亲。孩子很不听话,已经上高三了,却成天上网,连睡觉都躲在被子里用手机上网。老师常把她找去,让她管好孩子,可没什么效果。一天,她问我的老公:“你的孩子那么听话,学习那么自觉,从来不需要人催,你是怎么教育他的?”老公回答说:“这个一下子可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父母只顾着自己玩,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一位贪玩的母亲。有一次,住校读书的儿子打电话给她,说这个双休日学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饭。但到了双休日,这位母亲却在同事家打了两天麻将,让儿子自己去吃快餐。

儿子之所以打电话给她,就是希望妈妈双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感受感受在学校里不能感受到的亲情。但是妈妈的做法却让儿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个小家伙是如何怨气冲天地去了学校的,也可以想象当他的妈妈教训他的时候他是如何理直气壮地顶撞的。因为当妈妈的没有尽职尽责,说出的任何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都没有任何说服力,不能让儿子服气。

“母不母,则子不子。”还强调了作为母亲的榜样作用。一个母亲,不仅作母亲要是称职的,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对待事业与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很难想象,一个泼妇似的母亲,她的孩子会有多高的教养,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的孩子会爱学习,长大了对待工作会有多么负责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以坚贞不拔的勇敢精神去完成自然赋予她们的极其高尚的使命的好母亲们,卢梭这样写道:“根据最简单的道理得出来的结论,根据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人曾加以反驳的事例,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丈夫的坚定不移的爱情,保证她们将得到她们的孩子的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人人的尊敬,保证她们分娩顺利,毫无痛苦和不良的后果,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最后,还保证她们终有一天将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女儿学她们的榜样,看到其他的丈夫叫他们的妻子以她为模范。”

爱弥儿的读后感篇十九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成语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执十字路口,痛与百掴,方为快意。”又如: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223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