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总结要简明扼要,不要重复和啰嗦。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写作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一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说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说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二
1、教学内容:《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如“图书阅览室”等多个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运河运算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般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设计一些口算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获取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方法二:综合算式,学生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明确概念,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运用规律,脱式计算,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主要采取方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课堂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巩固提高。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三
五月二十二号,我有幸参加了全市组织的名师送教单元培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聊城名师潘淑燕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课,听潘老师的课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小数混合运算这个内容自己也上过了。这堂课的知识点不难,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样,要注意的无非两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小数加减数位对齐,计算结果能化简的尽量化简。尽管简单,学生的错误率还是相当高的。
细想原因可能有:
1、计算繁琐。题目中两位小数为常见,加上整数部分,一般要加三四次,计算量相当于三四位整数相加减;数位对齐,由于整数相加减对数位的负迁移,一不小心会变成末位对齐;进位退位容易出错,进位时小数点易造成进位干扰,整数减小数时,部分学生对整数根据要求改写成的小数容易遗忘,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2、混合运算时由于去盲目“凑整”常会造成计算顺序的紊乱。但是听了潘老师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是一节简单的计算课更是一节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课。
听潘老师的好、课让我领略了什么是大家风范,一开始潘老师几句开场白让我看到了潘老师的豪爽和大度。整节课潘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是从生活中来更应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潘老师在这节课中最大的亮点也就是与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就是在计算课中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枯燥无味的计算课变得更有趣味性。当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老师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一跃而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中遇到生成性问题时,潘老师的沉着和冷静更让我领略了名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潘老师耐心的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比如:画图法,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队学生细节的关注,比如:书写姿势的培养,更值得我去学习。
潘老师这节课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孩子的鼓励和启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都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和借鉴的。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分为五个步骤: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14(元)=64(元)。
=14(元)=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五
本节课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复习练习设计有层次,整堂课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氛围,交流亲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通过课件出示各种练习题、例题,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教师还能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六
成功之处: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不足之处:
1、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七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ppt、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八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3)集体订正,指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独立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是有基础的,所以在课上感觉学生很容易接受三步的运算顺序.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例题提供的是一个求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会分步列式解答.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地提出"这道题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并自然地引起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运算顺序的心理需求.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所列算式的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运算顺序填空,引导学生联系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自主掌握运算顺序.同时,填空的过程也能启发学生先同时算出两个积,再相加,从而使计算过程简便一些.
作业中学生暴露出来的还是计算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这几题,计算不是太难,很多学生都更喜欢用口算,结果算错.说明学生的口算训练还要加强.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十
本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避免计算与实际引用的割裂,我将运算顺序与具体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思考先算什么,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总结出运算顺序,感悟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基本上没有出现运算错误的情况,但是计算错误比较多,看来对于计算能力的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特别是“想想做做”的第4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因此都用乘法来求,其实我应该在学生解题之前就应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今天教学了不含括号三步混合运算,重点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例题出示后,学生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对于如何计算?学生中出现了两种计算,虽然都正确。但引导学生先同时算出两个积,既先算出象棋和围棋的钱,这样计算比较简便。当时,我让学生先算的部分划出来,这样下面就出现了150+120÷6×5把后面的除法和乘法都一起画,一起算,没有过程的。我发现后及时指出:在计算时,要把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照写下来,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要写出来。又让学生练习了45—20×3÷4,学生把过程写得很清楚了。最后,大部分学生能归纳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后面教学中,我补充了2组把3道一步计算的题目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有点难度,错的也比较多。书上的几道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来得及讲评完。我想,运算顺序没问题了,本节课目标基本上已达成了。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三)、展开。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是买跳绳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跳绳要付的钱和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
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四年级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说课稿篇十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18×6+25。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50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