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在总结当中,可以运用一些图表、数据等可视化的内容,使总结更直观、易懂。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真正享受生活。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代理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xx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代理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代理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二
[摘要]教师网络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途经,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还有不少人把电脑和网络看成是移动的教室,让教师的网络学习囿于正式学习的范围。事实上,教师网络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的延伸。更新学习观念,加强非正式学习意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增强非正式学习能力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非正式学习;网络学习。
自从学校教育诞生以来,学习就被划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正式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校组织、课堂授课等形式实现的学习形态,它通常是有计划性的,有明确的目标和课程知识体系,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成绩、证书,并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一般认为,在学校的学历教育以及工作后参加的继续教育,都是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学习的形式是有外力推动的(有学校和教师等);二是学习的过程是有控制的(有计划、有内容);三是学习的目的是得到社会承认(成绩、证书或专业职称)。在这三个要素中,最有区分意义的是学习目的,因为离开了正式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的驱动力(外力)和内容都将显得毫无意义。
在明确了正式学习之后,可以将非正式学习界定为:学习者不是为了得到社会承认而进行的学习,学习的时空具有偶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情景性、学习成果注重自我感受。
网络学习可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网络学习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理解,即为主体受网络环境影响而改变的过程;狭义网络学习是在线的系统学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研究教师作为学习者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指广义的网络学习。事实上,教师网络学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为完成规定的在职学习(学历进修或非学历培训)任务,通过上网学习作为完成上述学习的补充。是一种正式学习。另一种是教师上网仅作为一名网民,参与网络的活动,构成了非正式学习。
一、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形式。
随着web2.0以blog、tag、rss、wiki以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新一代互联网的出现,学习者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如图1所示:当用户需要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就可以进入相关的网站页面,申请注册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思路去整理搭建自己的学习空间。教师网络学习也是遵循这一学习方式,进行在线的非正式学习,其主要形式如下。
(一)网络浏览和查询。
教师网络学习,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是网络浏览和查询。浏览是个体接触网络信息的基础,教师通过浏览网络大量信息,获得正式学习无法提供的知识。查询往往是带着问题进行的,是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当前网络中提供信息浏览和查询的社会软件很多,已为教师们熟练使用。
(二)网络交流。
网络条件下的协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qq、msn等。电子邮件的出现和普及,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通过邮政系统传递信件速度慢的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交流方式的更高期待,bbs和icq得到人们的认可。bbs以它的开放、自由、高容纳性、互动性著称,深得人们的钟爱。icq则以自身的实时互动的特点在网络交流工具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电子邮件、论坛和即时通迅工具这三种交流方式在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快捷和便利,是教师非正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
(三)观点表达。
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学习者通过网络表达观点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bbs或建立个人网站,但blog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这一需要。blog作为促进人与社会互联的一个工具,集写录、分享、学习于一体,能方便地表达教师的教育观点和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轨迹。如年底,根据教育部开展“网络教研”课题的有关要求,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引进了“成长博客”,利用博客(网络日志)形式开展教育教研的业务研讨。短短一年多时间,该博客网的点击率达8000多万次,居全国教育类博客点击率第6位。又如“海盐教师博客”创建于月,到底,已经注册7372个博客(该县中小学教师约3000多),发表日志52109篇,回复49848条。
(四)虚拟协作。
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会以博客圈子、qq群等形式,选择性地加入虚拟学习社区开展虚拟协作。这种逐步找到以相应内容为主题的学习社群,通过加入一定的社群,就能够使得学习向两端发展,即在“枝繁叶茂”的同时也能够“扎根生须”,使得在职阶段的学习能够以有机方式不断展开和丰富。教师网络学习的虚拟协作一般以学科为单位,协作的目标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为圈内人员提供教学资源。
二、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特征。
作为广义的教师网络学习,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中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人机交流、人网交流和人人交流,是一种非正式学习。但教师网络学习又是一种成人的学习,也应适合成人学习特点。成人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归纳如下:成人是具有不同的经验与价值观的学习者;成人学习是一种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关注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力来自学习者内部。
下面我们结合成人学习特点从非正式学习视角来讨论一下教师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特征。
(一)灵活、便捷学习。
成人教育的关键是让学员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因为成人通常是有工作的。戈博(r)等人认为,非正式学习是个人不在正规教室和没有教师出现的情况下,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教师网络学习正好符合随时随地和没有教师出现这些条件,这种学习可以发生在工作时,也可以在家里,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可以随时上网,不受教室和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与指导者角色经常互换,没有固定的导师。
(二)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中小学教师上网主要在做什么,是否是在完成正式学习的任务?我们就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索取资源)、网上互动、解答网络问题(提供资源)和建立个人网上空间等项目对8303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问卷,结果表明解决问题是他们网络学习的最大动因(见表1)。他们认为,教学资源库可以解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资源匮乏的问题,并采用碰到问题才上网查看的办法。
教师上网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就像我们看报读书一样。但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教师网络学习还有其独特性,通常非正式学习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而网络学习是一个通过主动搜索,获得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三)教师自觉地输入和输出信息。
从成人学习者自身来讲,参与学习是出于多种需求和动机因素考虑的。学习受到外在环境需求的驱使,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发学习的要求,但仍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实用效果,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而在信息时代,如果仍然保持这种被动学习的想法,被动应变,注定是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的。网络给教师带来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尽管一部分与正式学习有关,但大部分信息是隐性的,这对教师本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意义。这些信息中有的是网络技能,有的是生活常识,有的与课程教学相联系,也有的是关于做人的社会伦理。教师全凭兴趣选择信息,并进行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即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储存,到需要应用时才输出。这与非正式学习获得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过程相一致,是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自觉学习。
如在对浙江海盐教师博客的研究中发现,天宁小学62名教师2月至10月共发帖6804篇,每篇平均访问数为232人次;2829篇帖子有回复,回复率为42%,其中回复层级(指帖子中回复对话的层数)平均数为3层。该校署名为“日月小筑”的教师发表于203月24日的一篇博文,竟有38611人次访问,回复层级达到326层。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网络学习是一个充分自由、自觉和自主的活动。
(四)越来越重视网络成员间的互动协作。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网络、通讯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网络的协作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分,凡是网络协作与正式学习的目的有关,是为了完成正式学习任务的学习,就属于正式学习。但更多的情况是学习者就一个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远程协作讨论,是非正式学习的。教师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可归纳为三种:教学任务合作、教师互助和专家咨询。网络协作学习可让多个学习者通过网络来解答呈现的同一问题,也可以当一方有问题时,他人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另一端的专家(专家可能是官方聘请的,也可能是志愿者)咨询。
三、教师网络学习的非正式学习策略。
(一)更新学习观念,加强非正式学习意识。
一般人总是对非正式学习的作用表示疑虑,认为正式学习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事实上,非正式学习是我们最古老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方法。因此,要引导教师从网络环境的.实际运用中真正体验其中的价值,而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口号、一种设想。要鼓励教师平时注重多方面信息与知识的收集与积累,积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审视事物,让网络更好地为非正式学习服务,让非正式学习更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目前,由于受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教师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个体自学方式为主,缺少有效的探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在社会性软件使用上,80%以上的主要用博客,其他形式应用很少。为此,要构建灵活多样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摆脱传统院校培训方式的思维定势,强化信息化学习方式应用;让教师对网络有较全面的了解,根据自身的习惯、认知水平、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利用网络的优势,选择、创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达到最优化。
(三)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增强非正式学习能力。
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网络环境,无论是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利用博客与别人进行协同,还是利用sns进行学习之间的交流,都需要学习者具有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甄选信息以及辨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在信息选择能力、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以及管理与生成信息的能力上表现得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师网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四)改善学习环境,优化非正式学习效果。
非正式学习强调赋予各项活动与工作以学习的内涵,使参与者在活动和工作的同时,也能学到科技知识或受到先进理念的熏陶。因此,引导教师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应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在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创设浓厚的非正式学习氛围,使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要使学习场所多元化,使学习机会广泛化,在家庭、学校、社区开设教师网络学习中心,使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对于作为学习者的教师而言,要积极鼓励自我意识,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别是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只有通过反思和交流去创造有意识的自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学习能力,才能使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五)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机制,提升非正式学习的道德素养。
教师网络学习,由于学习的地点、时间充分自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点名制度,学员很少会借助于外力的支持而学习,所以说它是一种自律的学习。为此,网络学习,尤其是在非正式学习之中,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自律”意识。但并非每个参加学习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意识,为此,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教师网络学习的相关激励机制和网络道德规范,提高教师上网学习的稳固性。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网络学习的评价体系,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交互过程中加以监督和评价,以促进学习者全面、健康地协调发展,实现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顷利开展。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三
第一,加强重视,加大扶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发挥学校党委统筹协调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创新机制等方面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奠定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二,充分发挥青年教师联谊会分会的重要作用。分会是联谊会在二级学院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搭建青年教师与学校沟通的桥梁,是直接服务青年教师的重要组织,通过分会将联谊会的理念、信息、服务更好地传递给青年教师,近距离地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思想引领、提升技能、展示风采、开拓视野为主线,积极开展适合青年教师参加的各项活动,如组织以围绕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论坛、演讲等活动,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岗位练兵、学术沙龙、专题培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组织文艺活动、趣味竞技、素质拓展、联谊交流等活动,展示青年教师的才华和特长;组织校外学习参观、企业实践等活动,扩大青年教师的视野。第四,重视解决青年教师的各种困难。青年教师联谊会应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听取青年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疏导与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青年教师遇到的困难,为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青年教师联谊会是青年教师共同的家,是凝聚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织。高校在服务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核心,协同各职能部门,统筹校内资源开展活动,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最终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四
青年教师联谊会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众团体,主要致力于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合作、分享成长的平台,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服务、凝聚、引领,为学校改革发展汇聚人才。在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联谊会隶属部门不尽相同,有的在工会,有的在组织部,有的在人事处,而不管是否建立青年教师联谊会这一组织,服务青年教师的工作基本是由工会、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几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通过建立机制、组织活动、搭建平台等各种措施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因此,高校各职能部门需统一思想,秉着高度协同的服务意识,坚持创新协同服务的理念,开展多种活动共同服务青年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五
[摘要]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如能给员工提供自主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起来,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在这种趋势下,“人文管理”这一新型管理理念被引进并以研究,其精华就是自主管理,本文就自主管理进行初浅阐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自主管理。
100年前的泰勒的科学管理不相信人的主动性,认为只有对员工施行控制才能使管理行为有效,它以管理者控制为主,是一种被动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如能给员工提供自主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的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起来,管理者的作用就是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如今,在快速求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被动管理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推行自主管理乃是大势所趋。
一、什么是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进而自我提高,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推动组织不断发展与前进。实现组织共同愿景目标。
自主管理是将决策权尽最大可能向组织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做到责任权利的有机统一。自主管理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一个参与管理的渠道,它强调自率,主要运用员工内在的约束性来提高责任感,使他们从内心发出“我要干”、“我要干好”的愿望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自主管理的主要特征。
1.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自主管理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有效沟通,下层才能有直接体会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曾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2.领导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领导角色往往颇具“一夫当关”“指挥全局”的气概,领导作用主要是指挥,控制,协调,这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出,领导的创新角色应是设计师,服务员和教练员。自主管理下的领导角色亦然。领导者应效力与建立组织共同愿景目标,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作用,通过自主管理引导员工为实现这一目标自觉的投入,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潜在的能量,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3.组织成员自主学习,自我更新。
在“自主管理”的团队中组织成员能够不断自主地发现问题,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提高劳动技能,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果,不断进行创新。真正做到敏学日新,使组织自主地进行新陈代谢,保持企业健康向上,焕发勃勃生机。
三、自主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自主管理并非不要制度管理,更不是“自由管理”。制度管理是基础,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当企业在经历了严格的制度管理阶段后,各项管理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各项制度内涵被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便可向自主管理阶段迈进,在自主管理中将以往制度下的监督命令变为员工的自觉认识和认真执行,同过有效的激励和引导,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潜能,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先要通过”制度管理”的必然王国,再向”自主管理”的自由王国迈进。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推行自主管理的意义。
1.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这将带给人莫大的愉悦和满足,激励着人们进一步发挥自己更大的创造力,自主管理顺应了现代人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它充分地尊重员工,引导,帮助员工将企业总体目标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它为每个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舞台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发挥。创造性被激发,从而获得成功和发展,真正体验到工作所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目前随着我们企业知识员工的不断增加,他们更加自尊更加上进,更具有事业心,因此渴望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明显和强烈,所以企业推行自主管理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2.体现了快变、巨变的时代要求。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惟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发展生存,不变的什么——是创新,它包括管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而创新靠的是什么——是人的创造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员工的创新,领导集中控制,凡是靠领导组织,安排员工没有自主权,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创造性更无从谈起。这样的企业如何产生创新力?如何应对挑战?如何长足发展?而自主管理便建立了这样一个机制,一种自我更新的机制,通过下移管理重心,充分放权,激发每一个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一个让员工自我发展不断学习,主动创新的环境,使员工的创造力最终凝聚成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保持可持续发展。
五、企业推行自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文化建设形成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企业活的灵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愿景目标,各项规章制度等被员工认可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是推行自主管理的基础,否则自主管理无从谈起。在员工中营造了一种人情味与亲和力。所以能引起员工的共鸣,也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缺陷自我身边止,不犯缺陷不传递,日清日结日更高,分析主观更有效。”当这种文化理念形成他们共同的价值观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与维护,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2.领导要充分授权。
在推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领导有必要充分授权。要尽量把责任落实到最终的执行者。减少下属的依赖性。领导授权不意味着权利的丧失,反而会意味着权利的加强,传统的管理,领导注重于控制下属的行为,而自主管理的领导角色强调通过引导人的思想来影响行动。领导不再依靠权威,而是靠影响力,不再是简单的控制者,而是新观念的传播者,是共同愿景的设计者。与此同时领导者将会得到更大的回报。这一回报同时将使员工更具有能力,并感到深深的满足和成就。而这些回报所具有的意义,比传统的领导者得到的权利和称颂更为深远。
3.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的素质水平是我们推行自主管理的条件之一,高素质的员工对任何企业的文化和个性规章制度有教深层次的认识,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和对策也会更科学和有效。大凡高素质的员工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就源于组织引导,目前我们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学习型组织创建,使团队的学习力不断增强,员工素质不断提高,团队成员为了共同愿景的实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目标有效结合起来,自觉地进行自主管理,而通过自主管理当个人价值不断实现,企业给予其高度的认可和回报时,就会激发个人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4.建立相应的激励机智。
要使自主管理能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激励机智,以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职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对开展自主管理卓有成效的班组或课题小组的经验,可以通过成果发布会进行推广,可通过“自主管理班组”、“免检班”命名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以次使员工更感责任的重大,也使自主管理的行为和范围向纵身发展。
自主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今天,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在于充分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水平,不能自主管理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缺乏自主管理的企业也绝不是好企业。只有积极地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喷涌的源头,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郑华:西钞文化与团队再造[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智:西钞培训师[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平顺:砺练的岁月[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小学教育正快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和学习是如今教育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明显的优势。不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学校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专业化的成长。表现在:
一、改变了教师的育人观。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学校到底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和职能。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质变。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和终身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教师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教师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法。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因此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首先改变了备课的方式,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文本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进行电子备课,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的手段,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三、改变了教师的学习观。
有人说:一个人被一个社会所淘汰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失去了再学习的能力。不错,今天的时代,绝不是有了大学文凭就可以终其一生的时代。大学学历不过是一种历史,它不代表今天,更不代表明天。学习应是一生的事情,即“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一个教师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富有时代气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会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如果教师僵化了自己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又怎能为人师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环境不断完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逐步信息化、网络化。所以说教师必须每天学习,不仅要了解学习的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而且还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做到学要宽广,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了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学习,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与教学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师只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坚持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定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七
[摘要]上访案件的存在是对现代法治的破坏。信访工作机制不健全,行政机关滥用职权以及对行政机关监督不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把信访案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加强对行政机关的司法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治本之举。
[关键词]信访工作机制;司法审查;法治化。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来信来访向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提供了大量的宝贵信息,在我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民群众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近几年来,信访特别是上访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大量上访案件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完善现有工作机制,把信访案件纳入司法审查的轨道,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一、上访案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群众上访之所以时有发生,既有上访者动机、心态等主观因素,更有信访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是:
机制不健全,引出来的上访。不可否认,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80多年的历史中,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信访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信访政策和法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突出表现在:一是上访活动的随意性。即上访的内容、类型、上访活动发起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上访的流向随意性太大。尽管我国现行的政策、法规对群众上访作出了必要的限制性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上访人往往可以随时随地就任何内容向有关的抑或无关的.部门上访;二是案件处理的无序性。由于上访内容包罗万象,上访接待部门的多样化,致使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有效的受理、转办、督办、调查、处理、答复、监督、约束制度;三是查处结果的不确定性。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或复议决定未完全纳入司法审查的轨道,与法院的裁判相比缺乏应有的终局性,造成有些上访案件虽经多次查处仍然无法结案。
处理不及时,拖出来的上访。有些行政机关对群众的上访思想上不重视,常常以“忙”为借口,今天答应,明日点头,但就是拖着不处理。还有少数工作人员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比较棘手,处理难度大,怕惹麻烦,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结果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而造成上访。
责任不明确,推出来的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时会涉及两个以上的部门。有的部门怕情况复杂难以处理,往往将上访群众推给其他部门,有时甚至几个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群众在几个部门来回转,既得不到明确答复,也无人过问,只好上访。
调查不全面,漏出来的上访。有的部门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时,只注重解决大的和明显存在的问题,对于一般问题往往忽视调查处理,反映人认为自己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进而上访。
庇护不处理,捂出来的上访。有的部门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认真对待,甚至认为群众反映问题是捣乱,根本不去调查处理。或者虽作调查,但对查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到位,群众认为是自我包庇而上访。
接待不冷静,激出来的上访。有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反映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耐心、诚心和热心,甚至认为反映人是没事找事,态度不冷静,总想三言两语把人打发走,对群众的正当要求不愿作合理解释说明,引起群众的误解而上访。
二、上访现象对现代法治的破坏。
上访制度在我国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自产生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下了“人治”的烙印。从实质看,上访是一种人治思想的体现,从根本上说,上访是对现代法治的一种破坏。
首先,上访的思想根源于人们封建社会的“清官意识”。群众有冤情或自。
[1][2][3]。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八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只关注教学工作方面是不够的。第一年的工作,我不仅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还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在那个过程中,我努力地向周围的老师们、班主任们学习,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班主任这个角色当中。第一次开家长会时,我以班主任的角色站在家长面前时,我是手足无措的,非常紧张、不安,甚至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颤,我不知道家长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在经过一次次的电话联系以及放学后面对面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后,发现我和家长的距离拉近了。从第一次与家长接触时不知道怎样与家长交流沟通到现在的应付自如,我发现自己与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也增长不少,一方面是在实践中不断收获得到的可以称之为“经验”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是其他班主任老师无所保留向我传授经验的结果。
存在不足的是班级常规方面。我现在的学生常规教育能力还是不够。一个性格方面,一个是能力方面的原因。经过工作来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后,从中也吸取了一定的教训,在我的第二个工作年时我及时调整状态,向与我搭班的两个班主任老师学习,重新着手更好的方法,配合她们以更强有力的方法去抓课堂常规,使我的每一堂课上都能有良好的纪律卫生和学习氛围。也许到了下一年,在实践中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困难,但是我还有下下学期,再下学期。只要自己能从每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相信自己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记得上次培训时,曾听赵校长说过关于教师的境界分为“巫师”“庸师”“教书匠”“能师”“名师”和“大师”。虽然我可能做不到名师和大师,但是我决心积极地融入教育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将来也能够成为一本深厚的书,而决不做教书匠!
在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后,一种责任感、紧迫感油然而生。因为在实践中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到底怎样按新课标标准备好一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效率,怎样辅导学生更有效,怎样提高后进生成绩,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怎样批评教育才是恰到好处,怎样让学生既尊敬又喜欢我们呢,等等,这些都必须靠我们勤奋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希望各位老师将能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指导我们,让我们少走点弯路,加速我们的成长。我一定会诚心、精心、耐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勤学多问,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今天我说的最多的是向老教师学习,但我知道这个“老”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教学经验之丰富,能力之高超,人格之高尚。我们渴望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老教师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教艺,给我们更加厚实的滋养。我们能够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尽快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们作为学校的新鲜血液,希望在和老教师的合作中,能够产生新的火花,在武训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创造出更精彩的辉煌!最后,请允许我向在工作中对我们进行悉心指导,耐心帮助的领导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九
摘要: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教师用视频分析软件分析课堂教学录像,提升教师的反思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教学学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经历了前科学分析、技术取向的量化分析、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以及创造取向的建构性分析等四个阶段。在实施创造建构性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过程中,以视频分析软件作为分析课堂教学的工具,强调教师作为行动者和反思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藉由同事对话,解决问题,澄清概念,建构实践知识,统整教学理论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
从客观现实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从中梳理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想,进而形成幼儿教师要基于幼儿成长这个“需求”,去推动幼儿教师自身“供给”的改革,就可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热词,其源于经济学,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与相当程度的指导作用。如果将其转换为教育学论述,那就意味着教育领域要做的事情就是:立足于提高教育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改革,矫正教育要素的配置不当;通过放松某些过紧的教育管理制度、增强教师改革意识,消解当前教育中“师本”的过剩产能,增加幼儿(学生)的“生本”比例,从而实现提高教育行业标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增加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从而让师生生活在健康、生态的教育环境当中,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不强。在供给侧的视角之下,专业成长的意识就相当于一处结构性改革的意识――改革的是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从现实来看,幼儿教师无论是公办身份还是民办身份,在较为繁重的保育任务之下,个人的专业成长往往被搁置。第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不明。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看,教师对自己的成长方向不明确,这类教师工作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目标的吸引,而是来自于任务的推动。而这是最容易让教师进入供给过剩状态的――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第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不畅。客观地讲,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并不太顺畅,除却过多的日常琐事之外,幼儿教育相对于其它学段的教育而言,其受重视程度与幼儿教育的地位并不相称,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幼儿教师进入了一种路径依赖,寻找不到新的更好的成长路径。
根据我结合幼儿教育的实践,以及对当前供给侧改革思路的理解,我以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当基于以下三点思路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借力:其一,瞄准幼儿,立足“供给”。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满足高质量的需求,同样,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为了服务于幼儿更好地成长,只有建立了这一思路,专业成长才具有其应有的价值。当前,幼儿成长更多的是个性成长,因而教师的“供给”应当是立足于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需求。如果幼儿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能够摸清不同幼儿的需要,那专业成长就有了坚实基础。其二,解放自己,挖掘“产能”。这里所说的“产能”,是指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是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没有寻找到一个可供发挥的教育场景而已。教师自身的产能如何发掘,取决于教师如何把握幼儿的成长需要,而产能一旦被挖掘,其出现的就是优质的供给产品。其三,基于成长,提供“产品”。任务驱动的幼儿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全部指向幼儿的成长,而从幼儿的成长需要,放下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包袱,为幼儿的成长创设更好的环境,选择更好的玩具或学具,设计更有趣的、能够让幼儿身心俱喜的活动,则是成长的重要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清晰地理清了供与需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知道了要从哪个方向发力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有此二者,专业成长便变得更为现实。
三、教育作为一种“市场”环境隐喻的成长本义。
在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中,特别强调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于是我思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呢?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呢?第一,制度创新固然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出相应的政策,但作为一线教师个体,不一定非得等外界条件具备才去实现成长。只要教师纯粹地从幼儿实际出发,通过幼儿在园的一言一行去把握幼儿的成长特点,那就可以丰富自己对幼儿的认知,然后还可以判断不同的幼儿在哪些方面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并尝试因材施教,以幼儿的实际发展判断自己的猜想。这如同科学研究一样,充满了探究的魅力。第二,专业成长所需要的“技术”支撑,更多的应当是研究幼儿的心理,如过去朱智贤先生所著的《儿童心理学》,以及今天幼儿教育专家所做的幼儿心理研究,都是幼儿教师指导自己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往往是超越经验的,又或者说其是可以由幼儿教师去寻找经验验证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正是技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过程。
总之,把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是幼儿教师指导自己实现专业成长的根本保证。实际教育中需要研之、践之!
参考文献:
[1]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12~17.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夯实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保教质量的提高。为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我园以信息化校本研修为抓手,着眼教师成长,在校本研修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园被评为淄博市市级示范幼儿园、淄博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淄博市文明单位、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淄博市教育装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有5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具体做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让教师的底蕴在“网络培训”中不断沉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落实校本研修,硬件、资源是前提。为此,学校及幼儿园投资150多万元,实现教师人手一机,建起高标准的微机室、电子阅览室,丰富了园所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育经典文章、专家讲座、优秀课例、名家讲坛等),链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网站,为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提供了便捷。同时,我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开阔教师视野,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在规定每名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两份专业杂志的基础上,又征订保教刊物达40余种,为实施培训提供了最前沿的信息。我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形式的培训:
一是信息技术操作培训。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初、中、高级培训,保障了教师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
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专题辅导。通过专家报告、参与式研修等方式,开展专题辅导讲座,研究课例发布、强化教师技能练习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主题教学、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二
教育变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怎样的情境之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全面的高质量教师专业素养”成为诸多研究者不懈探索的主题。教师教育研究专家舍恩在《反思性实践家: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反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
[1]受此影响,研究者对教师反思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教师反思如何影响教学行为、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和思考。然而研究者发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的场景几乎没有或很少考虑到教师这个环境,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需要。
[2]在反省的基础上研究者形成共识:改善教学的最好方式是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之中;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但教师用什么方法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改革惯习,切实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本文试图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教师如何通过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站在反思者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解放已经被束缚固化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思维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教师用视频分析软件分析课堂教学录像,提升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教学学术实践活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包括以下环节:首先,用摄像机记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录制一个连贯的,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理念、展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效果等相对完整的关于一个主题的单元课堂教学。其次,教师把教学录像上传到视频分析软件上,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时间的安排、学生活动的参与、教师的提问、学生思维能力的展示、教学效果等作为分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编码维度,运用软件标签做标志于课堂教学录像;教师利用反思指引,或从技术方面,或从方法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说明和辩护,并把论辩的内容写到内容分析评论区,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录像内容的分析写出该事件的反馈意见。这些内容可以在事件分析区的高级检索区根据视频的标签进行检索,教师利用检索的结果可以发现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再次,教师和同事利用在线实践社区组成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对话讨论,彼此分享课堂教学录像的标记和解释,根据小组反馈结果标出教学的优劣之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讨论改进策略,厘清教学目标与手段、方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学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产生的稳定性因素,权衡策略与环境之间的利弊,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实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并评价实施新教学策略后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作为一种教学学术实践活动主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趋于完美提供帮助。它蕴含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用视频分析软件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师生的行为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仅让教师获得理解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的缘由,也为其不正确的结果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理由,从而使其能自觉自愿地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前科学的分析阶段。早期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主要在微格教学中使用。20世纪70年代,微格教学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被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教学录像分析属于前科学阶段,分析的对象只是一个教学片断而非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的是职前教师体态、表达交流、板书、课堂管理等技能训练,而不是对其教学理念、教师态度、学生行为、学生知识获得、教学评价等连贯的全息性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核。分析的方法主要依靠感觉和经验。
2.技术取向的科学量化分析阶段。随着电化教育与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理解和使用。在国外,多内和查利首次把课堂录像视频分析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实际教学影像进行反思的工具或凭借。
[3]珀威尔也在研究中发现,课堂录像视频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澄清关于教与学的缄默知识和教学动机。
[4]其他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录像视频分析可以让老师注意到他不记得的一些教学情节,并把教师关注的焦点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思维、语言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使教师能客观评价教学的优劣等。典型的代表有fla、itias分析系统从微观层面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交流等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精确揭示;还有timss1995、timss从宏观国家层面对数学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形成报告《教学差异》,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5]国内的分析多侧重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方法。例如,郭绍青等人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研制了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进行分析的课堂录像分析方法和工具。
[6]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特点是理性化、科学化、普适化,把教学录像视为一个物品或者一个事件,教师严格按照专家制定好的观察表收集数据,教师是被动的观察者和分析者,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情感性、独特性和艺术性。
3.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阶段。如果说技术取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更强调在观察分析过程中试图对既定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息性的观察,不是对原有观察计划一成不变地去实施,而是在实施过程中与课堂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以适应各种具体课堂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对既定的分析方案进行修订。例如,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反映状况,需要教师用广角扫描(globalscan)的方法对课堂录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用描述的方法记录教室里发生的大小事件,记录的文字尽量保持客观而不带批判性。记录过程中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频繁,便采用“教室走动”(classtraffic)分析技术来了解教师和多少学生接触,接触的时间分别有多长,和学生说了些什么。课堂录像视频分析的不是观察计划与实施之间的线性匹配,而是随着分析、教室的情境、教师的兴趣等方面而不断地调整,使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过程更能体现教师是积极的观察者和分析者,而不是被观察者。
4.创造取向的建构分析阶段。在网络环境支持下,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从个人独自反省发展成了教师在线实践的社区学习型组织。在线实践社区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组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它是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及同事合作与反思性的对话,分享教师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和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7]这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形式增加了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的便利性,并利用教师个体反省和小组讨论的优势,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碰撞激荡、表达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8]这是一种建构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交流互动中教师说明、解释教学录像为课堂教学录像做分析标志的过程,已经对教学录像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这种解读蕴含着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说明。在讨论过程中,实践社区的成员不断帮助教师厘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明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思考对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对自己的认识是否深入等问题,在讨论、互动中不断建构教师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和实践。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最完美的一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形式,由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往往参与度低,潜水者多,持续性差,缺乏引起教师持续关注的研讨主题等问题,容易使教师的交流表面化、泛主题化。[9]这需要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深入进行讨论,使教师通过对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的反思来增加对教学的理解[10],打破既定的传统惯习的束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阶段性特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目的、作用、功能的不同,不同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成长来讲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对职前教师来讲,微格教学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成熟教师则需要技术工具的分析来促进成长;对于优秀教师来讲,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取向的分析相对更合适;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讲,反省、建构、创造性的分析更能提高老师对教学的思考和重构。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在线教师实践社区提高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质量的路径,主张社区助学者与教学领导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引领教师在实践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根据自己专业发展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切实的了解,与他人深入讨论,发现压在自己头顶的陈规陋习,找到恰切的改进课堂教学行动的策略,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发展。
没有课堂教学录像,教师仅凭记忆全面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件困难的事。第一,教师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记住瞬息万变的课堂所发生的事情,也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和方面,甚至不知道下一分钟课堂会发生什么。第二,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课堂上的表现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既定的事实决定了教师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教师并不愿意澄清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课堂教学行为。第三,实际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会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以显现的方式呈现在教师面前,而是需要教师在混乱、繁杂和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发现。
一般的课堂观察不能给教师这样的感受,而且面对其他观察者的评论和反馈意见,心里总是会问自己“我是这样吗?在记忆里课堂教学并不是这样的”。这种评论和反馈是教师接受反馈意见的常态。换言之,这种反馈不能完全引起教师的共鸣,不能在某件事、某个活动、某个环节上达成共识,教师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种反馈也不能给老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改进策略。但通过课堂录像,教师可以看到课堂上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并运用理论、方法对教学情境进行重新组织,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产生改变课堂教学的愿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发现他以前未曾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方法的还有内容方面的;不仅有学生的表现还有教师的表现,甚至还有教师遗忘了和学生交往时的一些细节等。总之,教师在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时总是惊奇地发现,自己所看见和自己所记忆的存在差异。差异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模糊认识,不能清晰界定存在的问题,但差异的存在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前提和空间,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录像看成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客观存在。分析课堂教学录像就是与异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对话的过程,如自己理解的教学是什么?真正做到的教学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教师在亲眼看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况之后,会很信服地承认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这种方法比其他的反馈途径或方法更容易让教师通过反思察知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对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意义自觉地进行再认识。从实践角度看,反思分析课堂教学录像可以调节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和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换句话说,教师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过程是提升教学实施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仅运用教学理论理解、比较、分析、概括、综合、评价教学活动,而且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以解决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施能力。这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三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深入的程度。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学校的校长,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注重人文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
一、尊重、理解、善待教师。
当代管理正进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身为校长一定要认识到尊重教师人格、个性才能激发教师主动工作的意愿,并发挥教师自身的最大潜力。
有人说事业和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人心,校长要懂得教师并不仅仅为钱而工作。要使教师更加努力工作,我的经验是“爱”“诚”“和睦”。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热爱教师,也就是说把教工之喜悦作为自己之喜悦就是爱;时时刻刻为教工利益着想,把教师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改善放在心上就是诚,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对待教师,不只是想让自己还想让周围的教师幸福地生活就是和睦。
校长一个主动的问好,一个热情的握手,都是对教师尊重,都能激起教师心中无限的激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士为知己者死”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格的巨大力量,校长心中装着教师,教师的心中自然会装着校长、装着学生、装着学校。
理解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师,成为教师的知心人。校长与教师交往中像朋友那样,无拘无束促膝谈心,经常到教师家中走访,对教师的经历、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健康情况等有个基本了解。马斯洛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也就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就是人们衣、食、住、行、医等基本生存条件,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满足此后,追求安全需要,就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就业安全。满足安全需要后,才会有感情需要,满足感情需要后才有尊重需要。一旦满足尊重需要,马上发展到自我实现需要,它们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系统,我们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尊重需要,促其发展到自我实现需要。
二、激励、赏识、引导教师。
实施激励是学校特点所决定的,学校是人―人系统,企业是人―机系统,机器没有感情,不会闹情绪,不存在积极性的问题,而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教育对象都是人,这就要求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遵循人性,关注教师志趣,慰贴教师情感,营造一个良好向上的人文环境。
管理者选择任何管理方法都要抱定一个宗旨:激励人的工作行为,特别是注重情感激励,在嘘寒问暖中进行情感投资,在指导激励中进行情感交流。校长要有人情味,制度无情人有情,在执行规章制度时,校长一方面要铁面无私,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三分含情,七分述理,做到情理结合。对教师要一视同仁,校长不能因与自己关系亲疏而厚此薄彼,或戴着有色眼镜把人看死,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师的楷模,吃亏的事、受累的事一马当先,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帮教师之所需,主动为教师排扰解难。工作上用加法,坚持挑重担;待遇上用减法,坚持廉洁作风;方法中用乘法,调动大家积极性;荣誉上用除法,把功劳归大家;思想上以情动人,工作上以情感人;生活上送温暖动真情。真诚是以心换心得来的,实践证明,富有人情味领导方式的校长才能真正成功实施情感激励。“渴望成功”是人心深处的一种潜意识,有了渴望成功的冲动和激情,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所有影响成效的因素中,只有15%―25%来自像目标制定之类的激励,而有75%―85%来自表扬和批评之类的评判,不要忘记一个人最大的情感需求是渴望被人欣赏。
我的做法是:充分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多欣赏、多称赞,大力宏扬闪光点,对教师的点滴成绩充分肯定和表彰,对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做法,搭建平台尽情展示。对先进教师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激励部下的一个关键是发现他们做对的事情。当然校长对教师的不足与过失需要多多包涵,采用“表扬在会上,批评在谈话中”的`方式,让教师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心悦诚服地理解并接受校长的用意和见解。
三、培养、发展、塑造教师。
人文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尊重人是基础,培养、发展、塑造人是目的,就当前来说,关怀教师、支持教师、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务之急。
学校层面:举办校本培训,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到“专”“新”“全”“实”。“专”是专门针对实施推进新课程而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能新瓶装老酒,要新瓶装新酒。“新”是在理念、方法、思路、手段上充分反映新课程特点,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由交流的积极性。“全”是最大限度地做到内容全、方式全、资料全(教材、文本、音像、磁盘)。“实”是培训必须取得实际效果,使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主要措施有:开展联校教研,参与面广,就近方便,节省经费,贴近实际,围绕一个主题,开出一堂研讨课,通过反思、讨论、评课、专家指导、取得有益经验;派教师外出学习,指派教师到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取经,提供假期培训机会,提供进修自考函授机会,提供参加专业会议机会,吸取一切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不惜钱财,学有所得;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近几年来,我校课题研究方兴未艾,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强化群体意识,鼓励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成果,彻底破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使教师紧紧围绕选题,努力读书学习,积累资料,收集信息,吸取先进教育思想,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组织教学技能比武,岗位练兵,实践操作,互相比拼,取长补短,提高技能。
教师个人层面: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教学、科研“八个一”目标要求及考评办法。
(一)目标要求:1.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或课改方面的书籍;2.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及以上层次的公开课;3.每学期作组级(年级组、学科组)及以上层次的课改专题发言、讲座;4.每学期撰写一篇市级及以上层次发表或获奖的论文;5.每月摘抄五千字以上的业务学习笔记;6.每周撰写一篇教育随想或教学后记;7、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8.每月参加一次教学工作专项调研或组织一次学生学科质量调查报告活动。
(二)考评办法:其中1-4项由教导处、教科室为职能管理处室于期末进行考核,5-8项由教导处为职能处室于每月底例行“月检”。校长室视上述目标达成情况于期末组织校级“课改标兵”“科研标兵”等评选。
教师的发展必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总之,通过加强人文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才能促使教育均衡发展,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这样学校才能充满激情、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为了让这支队伍茁壮成长发挥其独特作用,笔者就此给多方提出了一些建议。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要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并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来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参与教师的互助成长;心理教师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有不断成长的意识;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让更多心理教师走向专职化,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要使研修部门正规化、心理教师正规化。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五
教师成长将经历几个阶段?教育科研离一线教师有多远?是否只要管好自己的课堂就能成为优秀教师?对于许多年轻教师来说,要让自己不断地上升,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8月30日,来自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的浙江省特级教师周文涌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题为《漫谈职教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专题报告。
周文涌老师从学校发展的四个层次和专业建设的六大目标入题,分别就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实训环境的管理以及说课的技巧与方法等五个方面,为全校教师做了生动的报告。周老师认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题。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师傅+教练+亲人。“师傅”,要求教师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教练”,要求教师懂得如何将知识、技能、能力传授给学生;“亲人”,要求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心灵世界。
为了成为这样的细水长流、有灵魂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大部分一线教师的科研不是搞教育理论,而是立足课堂,运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解决实际工作者自身工作中的问题的行动研究应该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方法。一线教师只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才能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而以叙述教育事例、讲述教育故事等方式记录、描述教育实践的'细节和经过,揭示教育事件所蕴涵的理念的叙事性论文则可以成为教师写作的常态。
周文涌老师是浙江省职业学校中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周老师个人发展的道路也验证了他的观点:只有基于课堂教学,并立足教育科研的教师才能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杭州西湖职高梁甘冷供稿)。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已逐渐广泛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博客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反思、交流共享、教育管理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教师博客专业成长广阔平台。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这能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创建博客并把博客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博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反思平台。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广大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博客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通道。教师通过上网浏览教育博客,能够及时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教育理论的趋向、课堂教学的走向。浏览教育专家的博客,与“大家”会晤,与大师交流,能够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他们的一些前瞻性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教学方法,用生命润泽生命灵动的课堂,也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很多普通教师的博客,上面也记载了许多日常教育琐事的感悟、课堂教学改革的收获和学生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能给我们启迪、警示和感悟。通过阅读,一方面学习了高尚的师德,灵动的智慧,借鉴了先进的经验,富有实效的做法;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素养和工作效率。
教师的成长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个体自我反思的过程,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长年累月的反思、调整、提高。教师博客提供了一种让教师自主地实现记录、反思、积累的专业成长平台。教师们可以很方便地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经历的教学实践、鲜活的教学案例、个体的教育困惑、点滴的教学反思记录在博客平台上。在记录与书写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进行思考、分析,“进化式”地总结与探讨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共享平台。
博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交流共享。教师可将教案设计、教学信息、教学实例、教学反思、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链接等教育资源自由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中,只要愿意,就可与他人交流共享。这样,教师博客既成为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的平台,更成为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平台。通过博客的'交流共享,可及时发布自己的思想,并萃取和链接因特网上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使更多的教师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吸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和知识。对教师个体来说,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以日记或者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的反思相对封闭,只能供个人使用,而对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提出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反思变成闭门造车的一种形式,这样的反思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影响教师成长的速度。基于博客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能让其他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发表对于解决某种问题的独特见解,让更多的和你有同样问题和困惑的博友一起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探讨一起解决,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这种通过博客的交流共享是跨时空的,信息互补性很强。它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使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知识与学习、经验与交流得以实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普通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转型。
三、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管理平台。
博客不同于一般网页,它有极强互动性,人性化,被喻之为网上家园。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开辟了新途径。进入博客不仅可以浏览相关内容,还可留言与回复,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师生之间无角色隔阂,没有年龄的差异,可以敞开心扉、自由交谈、畅所欲言,这样教师的话学生能听得进,教师提出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还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时地发一些学生有关先进方面的内容,如评选出来的学生的先进事迹和荣誉等,这些东西放上博客实际上起到了一种肯定学生的方式,放大了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励了学生,这比教师的口头表扬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教师们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感人的精神品德、人格魅力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努力效仿。教师可以通过“博客”这个特殊通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通过不断的教育感化,灌输思想教育,培养行为习惯,辅导文化学习,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人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的迅猛发展,博客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徐启建.博客舞步添师成长翼教[n].中国教育报,-11-24(5)。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七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对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了,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这一类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但更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与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成份,是教师经验的累积。换言之,实践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实践的情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教师不能仅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去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实现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
本文中所说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而教学活动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这五个环节构成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也就主要围绕这五个环节展开。
1、对备课的反思。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对备课的反思内容主要是指反思有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有没有精心设计上课的全过程等。如我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吗?我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该学年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吗?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我设计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个提问是否都围绕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我期望学生从这节课学习到什么?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堂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等等。
2、对上课的反思。
对上课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知情意行)是否达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教学效果怎样,对教材的讲解是否正确,层次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得好不好,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时间分配合理吗,课堂气氛如何,还存在哪些应该改进的问题,怎样改进,课后及时总结了吗,这节课成功吗?为什么成功?如果不成功,原因是什么?这节课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学到了该学习的内容吗?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等等。
3、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
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布置作业本身的反思。
一是对作业量的反思:如抄生字,抄10遍多了吗?抄5遍可以了吗?抄3遍是否也能达到效果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多少时间等;二是对作业质的反思:我选的作业题的代表性如何,有没有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对作业的要求交待清楚了吗?等等。
(2)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
哪些题目学生未掌握做错了,原因是什么?我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审题、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怎样自我检查等进行指导了吗?学生有没有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等。
(3)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
如我需要批改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吗?可否改部分学生的作业,可否改学生的部分作业,让学生帮忙批改可以吗,可以让学生自己互换批改吗,哪些情况需要面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了吗?做好讲评工作了吗等等。
4、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课外辅导有三方面的内容,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辅导,给学有余力或学有特长的学生个别指导以加深加宽课上所学的内容。课外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包括对课外辅导内容的反思、辅导形式的反思以及辅导效果的反思。
5、对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的反思。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与评定,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最后的一个步骤,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教学工作起激励、诊断、反馈、调控、评定的积极作用。
(1)对考核的反思。
又可分为对考核内容的反思和对考核方法的反思。前者如对考核题目质与量、难易程度的反思,题目类型的反思;后者如采用考查还是考试,考查是书面测验还是采用课堂提问,考试采用笔试还是口试等。
(2)对评定的反思。
评定是采用评分的方式,还是评分加评语的方式,评分时对学生有创见的回答有无适当加分以资鼓励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是实现自我监控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反思日记可以涉及有关实践主体(教师)方面的内容;有关实践客体(学生)方面的内容;或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对课堂的事件进行诚实、客观地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可以提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案。教后记是反思日记的一种,可把教学后记与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反思教案。反思教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二是教后记。
2、课堂教学录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现代化的设备也逐步走入教师的反思活动当中,为教师的反思插上翅膀。从早期的机械录音到现代的数码设施,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使他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跨时空地进行自我反思。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有助于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行为。
3、同事互评、交流。
虽然反思的最终形式是教师对自身的认识,但是有时候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取自我意识无法获得的反思内容。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教师可在学期末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对所授学科的效果进行评估;也可在学期授课过程中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教学法的反思,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建议。
为了促使教师自觉地、更有效地进行反思,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创造反思环境。
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教研活动,让教师相互评课、说课,进行现场观察,鼓励教师间的合作。尽可能地提供硬件设施如数码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让教师方便地应用各种条件,进行反思。
2、提高反思意识。
国内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反思还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反思,平常没有必要进行反思,认为反思的内容是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反映了反思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还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实际上,反思的意识或态度对反思的品质与内容具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要求或工作总结的需要,只能造就教师一时的反思行为,要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变外在的反思压力为内在的反思兴趣与态度,就要提高他们自觉反思的意识。
3、增强反思理论知识。
很多教师没有进行反思,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教给教师进行反思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请专家为教师作专门讲座、教师同伴进行互相辅导、利用在职培训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等。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满足了温饱、身体健康等基本需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由此,近些年在中小学出现了心理教师这支队伍,且这支队伍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如在北京市原西城区几乎每一所中学都配备了一名甚至多名心理教师,负责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的专业性非常强,没有经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是不能承担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很好地开展,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专业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朝阳事业”,那么心理教师就是在“朝阳”中成长的“稚嫩的小树”。要想让这棵小树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心理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
一、给组织研修活动的研修员的建议。
研修活动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自发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进修活动。负责组织研修活动的人员为研修员。
(一)开展符合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
“开展符合参与教师需要的研修活动是提升研修质量的根本”,这句话特别适合正处于“朝阳”阶段发展的事物,比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的发展、中小学心理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等。这些工作正处于在摸索中前行的状态,毫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那么开展工作的原则之一就是符合需要。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他人接受,被外界认可。同样,要想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使面向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修工作得到参与教师的认可,得到学校的认可,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原则之一就是符合参与教师的需要。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前期调查。
所谓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要想满足教师的需要,就要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查的内容应广泛一些,如教师们在学校的工作情况,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们已做出的成绩及现有的困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对研修活动的一些建议,等等。研修员只有在广泛了解教师们的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更恰当地给研修活动定位。
2.分层研修。
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将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分成几个层次,并尽可能地同质。根据每个组教师不同的需要,开展不同内容的研修活动。比如,对刚刚上心理课的教师要加强上好心理课的基础研修;对个体辅导工作有困难的教师,要加强个体辅导能力的研修;对进入“平台期”的教师,研讨如何创新,等等。分层研修是提高研修活动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式。
3.优势互补。
由于每学期的研修活动时间非常有限,一周仅有半天,再加上分层时对各组带领者的要求比较高,一时难以找到较多适合做组长的带领者。因此,每次都进行分层不太可行。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比如,把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教师作为“专家资源”调动起来,他们不是被动地参与研修活动,而要为研修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如让他们作为“专家”,对研修活动的某个环节进行点评,让他们作为“骨干”进行经验介绍,让他们作为“组长”组织某一个小组的讨论、展示等。总之,可以让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他们参与研修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虽然教师的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是作为肩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任务的研修部门也需要对教师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那么,研修活动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发现,在“教师的参与”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观摩评论研究课”。原因之一是参与“新教师成长式”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参与研修活动的程度更深。在“教师收获”因素的评价中,“新教师成长式”也明显高于“专题研讨式”。
实行“多种角色,多种参与”,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根据研修活动进行的情况,多设计一些角色,如主持人、主讲人、专家、观察者、研讨组(下设组长、记录员、发言者、代言者)等。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务,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教师全员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每位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同伴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营造研修活动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互助成长。
对于所在学校只有自己一名心理教师的学员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研修活动氛围温馨,成员之间很开放,又很友好,是心理教师非常需要的。在这里,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畅所欲言,能够得到无私的帮助,能够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
二、给心理教师的建议。
(一)要注重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心理教师在中小学是一支新生力量,心理教师队伍在最近几年蓬勃地发展着。尽管目前心理教师在学校“边缘化”现象还很严重,但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显得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难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这些都需要每一位心理教师认真思考。它将指引着心理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宽。有了规划有了目标,工作起来自然就有了热情。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平台期”就会远离我们。
1.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
作为心理教师虽然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其他学科优秀者大有人在。虽说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教师的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应借鉴可以借鉴的地方,为自己所用。如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敬业精神等。
2.多与同行交流。
在前期学习、借鉴、思考的基础上,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如,我的职业生涯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思考清楚了,才会不怕挫折,坚定地走下去。但是每个人的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心理学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心理教师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问题”学生的困惑,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若不注重个人的成长,很容易心理能量枯竭,使自己受到伤害。
作为心理教师要想能够更胜任工作,工作的效果更好,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就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感。这是实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给学校主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的建议。
(一)要科学管理心理教师。
心理教师是学校的一支新生力量,在学校担任着特殊的角色和任务。他们是学校德育队伍中不可替代、作用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提供者、沟通协调者和决策参与者,是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者,是教师成长的支持者。因此,学校对于心理教师的管理要科学,要尊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
1.尊重心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心理学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若在工作中违反这些专业要求,就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保密原则”。心理教师的很多工作都需要他们遵守保密原则。如为服务对象建立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进行个体辅导的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需要保密的。为了学校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可以“适度公开”。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心理档案的部分内容写成一个整体的报告,向相关教师汇报,但不可公开每个人的.信息。对于需要个别关注的学生,可以在适度范围内交流,但不能大范围公开。对于个体辅导的内容,心理教师可以进行阶段性整体状况总结。但不能泄露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因此,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应在遵守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工作服务。
2.合理安排心理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的“角色冲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着严格的伦理规范的。心理工作者最忌讳以多种角色身份出现在服务对象面前,这样做违反了专业伦理要求。心理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灵港湾的营建者”,要对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可在实际工作中,心理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承担着教育教学任务或德育工作,他们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心理教师”。这样的“角色冲突”让他们很难开展工作。
要想让心理教师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就要尽量减少心理教师的“角色冲突”。比如尽量不要让心理教师在学生面前从事检查、评比等管理者的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其“心理教师”的角色。心理教师从事一些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的锻炼,对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不宜长时间参与其中。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让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相融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兴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效果,心理教师的工作必须与学校整体工作融合在一起,为学校整体工作服务。
(二)形成一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
心理教师非常渴望同行之间的交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有一位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工作量非常大,一个心理教师是无法完成的。这将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为此,校领导不妨吸纳一些与此工作相关,又感兴趣,且进行过相应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大家分担;有疑难问题了,大家相互研讨。这样,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状态会很阳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四、给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
(一)使研修部门正规化。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各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并不是所有的区都有心理教师的研修部门。市一层面也没有区级心理研修员的直属管理部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教师及区级心理研修员的工作与发展。要想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蓬勃发展,规范各级研修部门是必要的。
(二)使心理教师管理正规化。
目前心理教师兼职化现象很普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正式编制和明确的待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若认为重要就会设置心理教师的岗位,但设岗容易,待遇问题成了难题。为了让心理教师的工资待遇跟得上,方法之一就是让心理教师承担更多的职责之外的事情,如班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等,心理教师的岗位和待遇随意化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想稳定心理教师这支队伍,正规化管理心理教师,解决心理教师的编制和待遇问题迫在眉睫。
相信心理教师这支中小学的新生力量,在各级部门全方位的呵护下,一定能够茁壮成长,充分凸显其独特的生命力,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校本教研注重解决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内容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学校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使学校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深圳市宝安区龙华松和小学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以理论引导与教研制度为保证,以互助式研讨、师生预操作、师生访谈和微格式评析等举措彰显特色,构建校本教研体系.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学校管理。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紧密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形式。为使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行之有效地开展,深圳市宝安区龙华松和小学始终坚持“一个主体,两种保证,三个核心,四项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一、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校本教研注重解决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在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研究活动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他们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校本教研内容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以往的教研都是自上而下,内容服从于上级的任务与安排,教师在研究活动中只是实施者和执行者,很少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我们把教研内容的决定权交给教师,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教师说了算,不再是校领导决定。每学期的期末我们都发放《教研活动问卷调查》,一是了解教师对本学期教研工作的满意度,二是摸清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而后,由教研小组人员分出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再将主要问题抛给教师,让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教师自行确定了一些课题,如语文科的“生生教学生字”“批注式学习”、数学科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英语科的“提高低年级口语对话能力”等。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实际工作,因此他们感兴趣,在研讨时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二)转变管理理念,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中,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当的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因此,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学校行政班子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疑惑,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氛围,并以此制订出相应的教研内容。每个年级都有一个领导分管,除进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外,每学期结合校本教研进行具有校本管理特色的“四个一”工作,即本年级发现一个问题、在校务会上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一次相关专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最后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针对全校有共同性问题,学校在校务会上商议形成全校教研方案,由业务校长带领教学处实施。
二、理论引导与教研制度保证落实校本教研。
(一)理论先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之一。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结合”来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所谓“请进来”是指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专题讲座或教学现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引领教师;或力争配合市、区教育部门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走出去”就是指学校不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到外面去开拓眼界,并将外面的新理念、新做法、新信息带回来与大家共享,外出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写出了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供大家学习。“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则是指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不同种类的教育杂志.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推荐、交流。此外,学校在教师办公室开辟了“心得体会交流栏”,每个教研组定期组织成员将自己喜爱的教育名句、人生格言、精彩文章,自己的教研心得、体会、反思与大家共享,让教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也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业务学习是由全体教师根据带班时间的不同而组成的学习形式.由业务副校长负责组织、安排,内容以理论学习、集中交流为主。而教研活动是由不同年级组教师组成的学习形式,由年级教研组长负责,内容以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而安排的专题学习或研讨等,针对性更强。
(二)建立全员参与、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学校相继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作为保障,如校本教研制度、教研表彰激励制度、教研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等,使教研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开放有效的教研制度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校本教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
(一)自我反思。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即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反思的过程,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同伴互助制度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当然更强调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不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这样就使“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
(三)专业引领。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指导工作,还与区各学科教研员开展师徒结对,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还邀请校外名师和本校教师同上一堂课,课后请专家作精彩点评和讲座,通过比较找出两者教学的风格和差距。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探索可以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四、四项举措彰显学校教研特色。
(一)互助式研讨。
教学观摩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学校自从开展校本教研以来,公开课研讨形式由过去单一的课后评议改为如今的课前互助研讨、课中分析研讨、课后比较研讨。
课前互助研讨是指课前全体教师或年级组教师围绕教材利用多种渠道,查找相关的知识背景,再集中分析教材、共同讨论,找准重难点和切入点,初步制订活动目标、准备及教学策略,并在课前就某些重难点环节或教具的提供开展必要的预操作和访谈,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执教者受益匪浅,每位参与者都有不同的收获。课中分析研讨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听课教师先进行分工,根据不同的听课重点(如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反应,教学环节设计、师生互动等)进行有针对性地记录、分析,以便更全面地评析每节活动。课后比较研讨是指教师改变评议标准“同课异构式”或“连环跟进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对活动本身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几种设计的教学活动相互比较、分析、反思,以便肯定成功,找出不足,及时改善。这样,教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
这种课程的研讨形式得到教师的一致肯定,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能主动地和同年级组教师在课前、课后开展同课异构式的比较研讨,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
(二)师生预操作。
预操作是指在学生开展某项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先进行该项探究活动,即由小组形成先经历探究活动,再通过对实践的观察、反思、积累经验,对学生学习进行预测,从而提供更适宜的指导。
教师对活动的操作部分进行亲自操作,明确操作过程的重难点,适当地修改教学指导策略,再请水平不一的部分学生进行预操作,观察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学生相关的经验能力,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研究适宜、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使操作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通过预操作,教师们更加注重在活动前关注和研究学生,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三)师生访谈。
访谈是以口头形式,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间的交流和互动,搜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材料的方法。由于访问者与受访者口头交流,甚至直接面对面交流,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受访者愿意回答提问,便于访问者了解更多的“故事”。访谈时较多地使用开放性问题,便于受访者充分表达内心所想,容易了解问题的核心。因此,我们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校本教研中来,在师生预操作之后、教学观摩之后,总会按照预设的提纲及活动中师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执教者和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活动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的选用,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习得和感受,为教师更准确的指导学生、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四)微格式评析。
微格式评析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教学活动录制后的评议与反思,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课例研讨过程中,教师边看录像边进行评议,这是教学活动的再现。教师们在研讨中可以根据需要定格重播。便于教师在深入行动的基础上反思,同时还可发现许多教学过程中细节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教师们十分欢迎这种评析方法,他们觉得观看每一节教学活动,都是自己再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从中受益匪浅。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以研促教正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学校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间的互动、分享使得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学校凝聚力大大增强。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质发展,学校声誉提高,学校三年上了三个台阶:被评为区一级学校,被评为市一级学校,被评为省一级学校。学校通过了宝安区优质化学校评估,还荣获深圳市办学效益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5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