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分类中,我们会探讨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相关的新观点和新趋势。总结要有逻辑性,结构清晰,避免信息混乱。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开展好多年了,总的来说,越来越被教育部门重视了,从刚开始的仅仅要求学生认识计算机,到学习一些简单处理软件,到把信息技术整合成一门象样的完整体系,比如科学教育出版社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拓展讲述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很多内容:从信息技术与社会,到信息的获取,到信息加工,信息的集成与交流,信息的资源管理。可见教材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分析更具体化了,定义的更科学了,内容更专业化了,信息技术学科逐步发展成一门有完整理论支持的学科了。与此同时,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不仅仅要了解计算机的组成,还要从概念的角度理解计算机与信息及信息技术、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挖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此外在考查层面,不仅仅是象征性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是改革成一年一度的学业水平测试。可见也有完整有效的考查体系来确保学生的掌握情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学要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习息技术的最终目的。
(二)学生状态的现状
虽然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不端正,大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放松课,可以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来缓解一下学习压力。其实并不然,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已成为人才在信息社会中得以生存竞争的基本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定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对中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我记得有人说过: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但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已成了普遍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考查形式的现状
首先,从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来看,任务还是相当的艰巨,学生必须测试合格才有资格填报高考志愿。考查范围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部分涉及高一教材的基本理论以及信息获取的一些基本技能,信息检索的一些基本技能等等。学生如果还是浮于知识的表面,上课无所事事,不动脑子,那么考试当中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比如2017年学业水平测试的部分操作题目,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老师来讲,那么想得到满分是不可能的,这样导致题题都扣分,最后极有可能会不及格。
另外,考试是在软件环境里进行的,需要对软件的特点进行研究,注意怎样打开题目,怎样浏览题目,怎样答题,怎样保存操作结果等等,都要老师的辅导。选修部分涉及高二教材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更要求学生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语法、思考算法、识记语句与函数等等。但是从以前的教学来看,凡是脚踏实地听老师讲课的生掌握的都很好,而开始就不重视的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考试的时候手忙脚乱。选修部分内容繁多,知识点多,动脑的地方多,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到最后什么都不懂。在以前监考中发现有的学生就连一个简单的vb表达式的结果也选不出来,一个简单的vb程序也补充不完整。实在是令人担心。可见信息技术课的形式还是比较严峻,学生思想不重视,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最终没有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也没能实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得初衷以及端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已是迫在眉睫。
二、 改变信息技术课现状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新课程目标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前者包含后者。其次,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之后,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并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的,而知识与技能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较为基础的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既是信息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二
4、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争取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师生一问一答活动多,师生、生生有效活动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死板。
6、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课堂教学动态变化少;
7、群体回答问题多,学生个体回答问题少;
8、不能把握“有效课堂”,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课改意识不浓,课改理念不新。
9、课标要求教师不熟,不精,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
“自选动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二、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
1、数学教学要重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开发育人功能
首先,要把小学数学间接经验的知识与小学生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其次,要提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会学数学和用数学。再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拓宽视野。能用数学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知熟悉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
2、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地探索,努力地动手实践,在“做中学”。
3、数学教学要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维要求的反复练习,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出“有方法、方法多、方法好、方法落实”的既保底又不封顶的教学层次,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
4、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资源,使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
者。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是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观点,是教学的生成型资源。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判断学生,研究学生。
5、追求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
变教学的超长稳定性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师生有效互动的结果,学生有高质量的表现,动态生成出众多的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由于农村高中招生的生源较差, 加之扩容,学生的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极差,虽然教师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具体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在初中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高一新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加之高一教材第一章进入抽象的集合与简易逻辑,然后再是抽象的函数,搞得学生进入高中学数学就不适应。觉得学数学太难。外加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处理不好从初中到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只知照本宣科,不能深入浅出,不知先慢后快。3、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落差太大,衔接不好,加之高中数学教材章节之间的过渡性差,学生学起来很吃力。4、高中教师受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能关照每一个学生,只照顾班上高考有望的,因此多数学生学数学无兴趣,更谈不上有激情了。5、高中学校和教研部分只认定数学有效分,不认可增长幅度,对教师的考评不公平。6、高中数学教师的负荷太重,一般都是两个班的数学十六节正课,八节辅导,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周六还要上课。7、教蛳对新課改精神理不到位等多因素。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兴趣,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听得懂,做得来,在数学学习上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每个学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追求有效的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思考一》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三
由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层次上的差别,使得本科教育广受欢迎与重视。也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形成了适应本科教育的模式。但随着近几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国家,社会都更为重视高职高专教育。这也使得社会各界,包括一线的各学科教师开始总结反思以此促进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升华。
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育理念与高职高专教育理念的混淆
专业的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最本质的特征。高职教育是一种和本科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而不是本科教育的一个低级层次)。本科的英语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系统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要求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标准,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适合职业发展的技能。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最新认识,无法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使高职教育仍处于本科教育的压缩模式状态。这种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概念的混淆投射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就导致了高职英语教育无法摆脱普通高校英语基础教学框架的束缚,几乎全部是egp课程(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方法陈旧,仍以语言知识为主,听说写译能力差,所学知识与将来工作岗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也通过了这样那样的考试,但是极度缺乏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设置普遍是基础英语教学环节,并没有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合理的开设课程。而基础英语教学环节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无法有效的支持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预期,对最为重要的英语听说能力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教学实施。而职场英语、行业英语的设置不足,又缺乏与基础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在行业背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英语课程过分注重显性能力的评价,应试倾向严重。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言知识习得的多少为标准,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考试模式仍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应用。评价体系只重视知识的量化,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化。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异化为过级培训师,未能将英语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学生异化为做题机器,过级靠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学以致用。然而社会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提高,而学生却高分低能,不能直接上手。只有对社会需求与职业需求进行实际调查,才能制定出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有效的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解决方案
目前高职高职教育倡导工学结合的改革思路,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来。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也可尝试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标准,通过实际调查,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主要还需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日常的公共英语教学中,积极探索创新,寻找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基于教育科学的教育学,教学论与基于职业科学的教育专业教学论相结合。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光盘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毋庸置疑,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以往的考核评价体系已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促进和提升,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评价中应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适当融入真实性评估的元素。鼓励学生多多加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将学生定岗实行期间的表现也加入评价范畴。在水平考试中一定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在测试内容上则要改测试语言知识为主为测试语言能力为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我国著名学者宇文森指出: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主动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已不能使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支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标准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了什么。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应成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共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保证一定的阅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听、说、写的能力、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逐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安排时要合理设置课程和学时。事实上,英语能力只有在职场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仅仅学习基础英语是不够的,也偏离了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旨。高职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可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即基础英语(略带一些职场英语)、职场英语、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组织以工作流程为基本方式,教学方法要重视“行动导向”。同时注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和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有机衔接,与本科英语教学等适当协调,为高职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路径提供条件。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在探索“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构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各学科各方面的每一次改进和革新,都可能为高职高专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四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认真。据笔者对本校1300多名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并认真主动学习的人仅占10%左右;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的人占42%左右;偶尔学习的人占35%左右;完全不学的人占13%左右。从某县中考成绩看,近十年会考的总分值是60分,每年的会考成绩都在30分左右,最低一年的成绩是25分。从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和学校领导把历史看成是“豆芽科”和正科之间的学科。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历史学科的教改努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凡此种种说明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已经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分析其原因,对于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观察研究认为,造成初中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的滞后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因
1.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
许多人对历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让人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回答历史的方法而已,他们不能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含义;更不能理解“以史为镜”的含义即历史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是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培养学生求生挣钱的技能和本领,并且会考成绩只占60分,与数、语、外等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2.许多人存在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
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字就能学历史甚至教好历史;学历史不外乎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等,更何况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获取历史知识,诚然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学好历史,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历史教学来学历史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作用体现在历史学习方法的获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等,这是通过其他渠道不能比拟和取代的,正因为有了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不认真思考,甚至有的老师也教学生“热炒热卖”的方法,而用不着平时去花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1.从教材的内容看
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述、讲解,很少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图示法。有的专业素质较高、语言功底较深、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会“一讲”到底,有时会旁征博引讲一些故事,佐证一些资料,使课堂显得有些生气,学生获益较多。而有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勾”重、难点。这种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资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调查与访谈考案、历史剧等http://基本没采用,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
三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发展
1.从教师队伍看
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由于历史在学科中地位较低,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
《对初中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五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但在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怕写,老师怕改,学生习作水平与城市中学相比,相差甚远,这无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为何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狭窄的生活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相对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生活空间狭窄,接触的新鲜事物要少的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面相应的变小,学生作文是“无米下锅”,也随之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再加上大多留守少年,回到家里,无人照看,无人关心,导致写作兴趣的丢失。因此,为了考试,学生就不得不凭空捏造,难以做到以情动人。
第二、应试教育的樊篱禁锢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虽然在高喊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还在贯彻执行应试教育手段,作文教学也就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家长,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的指标上,语文教师也把心思只用在几个升学有望的学生头上,重点辅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呼声也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师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本中规定要教的课文当成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作“软任务”,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课文的教学与标准化习题的演练上,对作文教学只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临考时,就抓几个作文典型题型强化训练,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只要学生设计好开头和结尾,字数符合要求,卷面整洁,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正是这种功利性的驱使下,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越走越低。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虽然说学生的高峰期即将过去,但超级大班现象任然严重,教师高压负荷任然没有得到缓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批改与讲评就出现畸形状态,选择作文教学的方法也就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课上,随手拿来一个题目,零星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操练,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选材,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依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结果是给了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写作方法,殊不知让学生走进作文科学主义的怪圈,写出的文章总缺乏生命的活力,独特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千篇一律,就象一个窑子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讲作文教学不需要技法,而是要求注意其灵活性和科学性,否则,学生作文就死搬硬套,缺乏张力。
打上几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日子久了,学生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就了无兴趣。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六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认真。从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和学校领导把历史看成是“豆芽科”和正科之间的学科。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历史学科的教改努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凡此种种都说明初中历史教学已经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分析其原因,对于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造成初中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滞后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因
1.1 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许多人对历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让人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回答历史的方法而已,他们不能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含义;更不能理解“以史为镜”的含义即历史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是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培养学生求生挣钱的技能和本领,与数、语、外等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导致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2.1 从教材的内容看。过分强调政权的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在表述语言上显得过于抽象,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史、人物史内容较少。以川教版历史为例,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史内容的重点是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变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在表述制度和措施时语言过于抽象,如世袭制、分封制、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制、尊儒术兴太学、科举制、专制等,这些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些吃力,因为不适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地方教材因没有列入考试范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历史在人们心中显得非常遥远。
2.2 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看。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述、讲解,很少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图示法。有的专业素质较高、语言功底较深、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会“一讲到底”,有时会旁征博引讲一些故事,佐证一些资料,使课堂显得有些生气,学生获益较多。而有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勾”重、难点,这种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学方法,如:资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调查与访谈考案、历史剧等基本没有采用,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
3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发展
3.1 从教师队伍看。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由于历史在众学科中地位较低,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
史剧的编排就需要经济和时间来支撑,而在现实学校教学中这是受到很大限制和约束的,如时间不能任意调整、安全责任的承担、资料的提供、资金的来源等,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关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七
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社会和政府对待教育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孩子能考上学(初中要考重点高中,高中要考好大学)是普遍的共同的愿望。鉴于这种情况,学校领导、老师必须要迎合社会的这种需求,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否则学校的信誉和名声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虽然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衡量学生素质优劣的手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没法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由此,简单的分数考试,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测量学习水平以及人才质量的手段。这样,对教师和学校来说为了赢得声誉,只能迎合社会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只能大力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
虽然追求升学率本身没有错,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个度。正如伟人所说“真理和谬误就差一步”,这种追求过强了,势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孩子们将来发展的潜质的生成。我们知道,在教学实践中,考试是判断学生成绩优劣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考试任何题目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同样的题目只要是第二次出现,多么精妙的、本来具有的'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也就会丧失,这个题目也就会自然变成是单单考察再认再现这样浅层的能力东西了。只要不是高考(高考体现考察高层能力的题目比较多,因为高考试卷是新题),不论平时是哪个级别的考试,几乎全都是旧有的题目的重新组合或者简单的翻版而已,所以考察高层次能力的功能相当差。用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必然不能显出或者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考试结果也就理所当然地不客观。
而且此类题目做得越多,学生越是思维受到禁钢,越受到麻醉,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和毛病。由此也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实现不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这和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我们最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只知道旧知识的书呆子。那么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立多种评价方法,形成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把发展性评价放到突出的位置。当然理论上的设计并不难,但实践上综合性多样化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首先应该和社会合拍,也就是把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学校、课堂或者考场,比如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要列入考察范围之中。再者在学校要建立常设的评价机构,教考分离,教评分离,评价机构要实现专业化、科学化。
教育的改革是个复杂的工程,教育现状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所以改革的进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不断更新教育的现状,是可以逐渐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的。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八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重建的思考,有关于作文教学过程的探导,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从“教学”层面深入到“课程”层面,力求从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知识)等实质层面对作文课程进行“课程重建”。但只要高考依然存在,“指挥棒”的威力便仍旧强大,它对教学的强力干预,不容规避。在应试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只能无奈地紧跟高考,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位从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师真诚地反思:“记得他们刚上高一时,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很有灵气,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在我的作文课堂上,学生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开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难得表现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和歉疚。”作文教学中的此类尴尬现状,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教师推荐的美文、时文往往带有随机性,东挑一篇,西选一篇,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指导。在阅读材料和《语文读本》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或熟视无睹或囫囤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停驻于浅显的阅读层面。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解剖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对补充材料的阅读要引导学生“揣摩谋篇”、“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
教材上的选文或印发的阅读材料,都具有较高的作文指导价值,教师应挖掘其隐性价值,为作文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可以补充两则材料:(1)“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膳”;(2)李密的祖母去世后,李密即出任太子洗马,后又任过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补充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提炼诸多有意义的话题。如:
从晋武帝角度思考——“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
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思考——“带着感恩上路”、“源泉”……
从整体角度思考——“补钙”、“镜子”……
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挑选话题,写成片段或小型文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从写作的视角指导阅读,阅读便不会停步于浮光掠影的浅读层面。
郑桂华博士将中学作文课堂教学分为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她指出:“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什么立意更有价值?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改进表达?等等。即使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评语、课堂讲评甚至面批获得教师的意见,但是学生当时的作文情景已经不可复现,指导和训练都无法融为课程的有机部分。”郑桂华博士指出了当前中学作文指导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系统:“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予以及时、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高中教学的尴尬现状及冷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九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可以说,小学体育教学极为重要。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现针对本地实际情况,肤浅探究如下:
一、 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强,专业教师欠缺
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他们缺乏最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能,而且这些教师都要承担语文或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科是“应试”科目,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验收评比,因而体育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想上好体育课,因为没有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也只能勉强上阵。
2、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求
由于收费限制,财政投入又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导致学校经费相当紧张,有的学校篮球场已成草地,篮球架有架无板,什么乒乓球桌、鞍马、铅球、接力棒之类的体育器材少之又少,完全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3、教学方法趋于“自由涣散”,组织教学常见“放羊”型
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还是很具普遍性的。在指导思想上,老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放松一下,让他们玩,学生的任务是学好语文、数学。因此,对体育教学工作较不重视,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改“上”其它课。即使“上”,也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完全处于随意“放羊”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无教师的指导及组织,学生只能漫无目的地活动,甚至聊天,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就是“玩”。
二、因地制宜,遴选教学内容。
1、要善于简化、整合教材
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透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体育教材中蹲踞式跳远中的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如球类教材中,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可以简化规则,从而简化活动形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要知道大多数的学生不是运动员,不能用训练运动员的标准来对待体育课。如国外的一些体育课,小学生经常是赤脚在不同的场地上练习跑,在严寒的冬季,穿着短衣短裤在外面跑,就是要适应生活,适应生存。这种对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改造,已经为大家所公认。
2、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教材,挖掘校本教材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是容易接受。这不仅是语文、数学学科这样,体育教学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着大量的体育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看到学生在玩一些自编的游戏,女生的跳橡皮筋、跳格子、跳-楼梯,男生的奔跑追逐、骑马打仗、斗鸡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大家都能很好地遵守,甚至并不需要裁判。这一类的游戏,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学生玩的是那么的高兴,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都获得无比的愉悦,如果能引入课内,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地方、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供我们选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些内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在,我们可以较多地选取适合我们需要的内容来充实教学,如滚铁环、抽陀螺等。体育活动本来就是广大民众健身自卫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许多饶有兴趣、行之有效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体育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体会运动的乐趣。如在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当你直接说出这个动作的术语时,很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那么就可以在教学前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一些能跳的动物,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动一动、想一想,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一介绍给大家。这样不仅贴近了生活,还使学生兴趣盎然,便于对立定跳远方法的理解。因此我认为在不影响适当的运动量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改变常规,不依照常规或惯例来上课。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大好空间。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
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怎样。
我们质疑这种华而不实的小组讨论,而真正有价值的小组讨论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合理搭配,明确分工,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情绪刚刚活跃,就草草收场。布置的讨论题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讲究讨论的价值,反对难易失度、大小失当的满堂飞式的讨论。讨论并不在多,而在于精巧深。同时,对准确的、有创见的发言要及时表扬激励,对有明显偏差的观点应及时点拨纠正,既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要防止无原则的肯定。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的以教师越俎代疱讲授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
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吕叔湘先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中指出“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面对现状,各方人士都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顾黄初老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湖北宜昌正在进行“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正在进行“语文实验室计划”……我和各方人士一样,也在进行思考与尝试。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对中学语文阅读与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一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小学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结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二
民族声乐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丰富的音乐形式以及特色鲜明的乐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素质声乐人才,促进全民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升。从民族声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相关对策,成为了当代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民族声乐的存在意义分析。
(一)民乐包含的内容分析。
民乐即中华民族特色音乐,由于我国拥有数量极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极具鲜明特征的文化特色,故而我国的民乐内涵非常丰富。而民族乐器的数量则更多,除了打击乐器、拉弦乐器以外,还有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等,二胡、古筝、唢呐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民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西周时期,现代的民乐大多经过历史的沉淀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与创新。
(二)民乐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国民乐区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其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同时演奏的时候韵律感非常强,音色也有很大的区分与特色,而各民族艺术家在对其创作的时候,各个区域的背景、创作意图也要较大的不同。通常情况下,我国北部的民乐大多较为粗犷有力,而南部的音乐相对更为柔和优美。由于民族音乐不仅包含丰富的音乐特设,还独具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可通过对民乐的分析,研究我国历史与民族特色。
(三)民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分析。
在如今信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与外来音乐的冲击,而我国的民乐艺术的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因此,政府各职能部门与艺术类院校需要在目前我国社会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研究,更好地保护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学环境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声乐教学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但是,一些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过度关注技术运用与专业技能,教师依旧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欣赏水平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反复进行乐理研究训练,或者纠正学生发音,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师生互动少,小组合作和集体活动少,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会阻碍学生审美情感与想象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目前声乐教学情况来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叠,反复的教学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还会浪费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增加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生总是学习同样的内容,也会觉得乏味、枯燥,这样一来会大大降低声乐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民族声乐教学可行性优化路径。
(一)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并彰显教学“艺术性”
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主要参与者,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意识,完善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灵活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第一,增强对民族声乐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也就是说,教师在着重教授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民族声乐在艺术教学中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各种音乐类型的价值意义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促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音乐艺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而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凸显民族音乐的艺术性。我国的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等隐藏在民族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为出发点。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在音乐教学中有相当高的造诣,对于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深刻地了解音乐相关文化知识。总而言之,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应该具体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性”和“艺术性”两点。
(二)强化民族声乐教材与课程建设,丰富师资力量。
首先,确保民族声乐教材和课程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校对于教材选择要给予更多的重视。选择教材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要更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特征。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适合自身情况的民族声乐教材,选一些优秀的曲目,也可以将学校教师创作的,有学习意义的民族声乐融合其中,并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巧的理论知识编写。除此之外,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结构,以及发声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而增强教材的全面性。针对课程建设方面,合理的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的课时组合,尽可能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时,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范围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其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为高校声乐学院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音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学校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高校对于声乐学院教师的录入标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经典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演唱技巧;文化素养高和经验丰富的,从而促使民族声乐教师队伍的结构逐渐实现科学化,完善化。
(三)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很积极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专门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切实的遵守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面对一个教师,难免会产生厌烦,疲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集体教学”,或者是“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促使各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完美的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厌倦的情绪,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的为学生邀请一些著名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团体来学校表演,鼓励学生来参观、学习。在表演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向民间艺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艺人们进行解答。而这样双向式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四)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演唱者要想通过优美动听的歌声来感染听众,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演绎表现出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内涵、情感等。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咬字吐字方法、共鸣方法等,还要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高校的声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对民族音乐的概况有宏观的把握。但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西方美声唱法的教学上。事实上,民族声乐和西方声乐同等重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民间艺人演唱,强调原汁原味的风格,教导学生在与风格表达与技巧运用上找契合点,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量补充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包括研究民族声乐的历史传统,要求学生阅读声乐典籍文献资料,如《曲律》《乐府传声》《唱论》,吸取曲艺表演艺术家积累的演唱经验,了解民族戏曲的演唱传统等,如此才可以拓宽民族声乐教育理论的学术视野和加强民族声乐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通过对民乐的传承价值、民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的研究可以发现,民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音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代教育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民乐的伟大责任,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等手段,促进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煜.当代民族声乐多维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
[3]薛小琴.对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考[j].黄河之声,,(10):43.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三
作为一名大学生,有责任、义务去观察中国社会现状,并从中国社会现状中得出一些思考。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大学的教育制度感触更多,也更有发言权。中国学生生活在一个应试教育时代,在初级教育时期完全是为了考试,在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己不排斥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我首先得感谢应试教育,毕竟这是个相对公平的体制。毫无疑问,大学也就成了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的时期。但是,在我读大学的这一年半中,我越发的感觉到,学校整体环境之腐败,对学生误导之深让自己深恶痛绝。拿一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会。在大学,你随便问一个大学生他对于学生会的态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肯定会极为不满意,在他们心中学生会很“黑”。我觉得学生会是一个孕育腐败、滋生腐败的组织。学生在里面学会了拉关系、请客吃饭、骄横跋涉、甚至是贪污。教育频道一档招聘节目中的一个公司招聘人员如是评价学生会干部:我所招聘的学生会干部100%失败,没有一个成功例子。难道学校着力培养的干部就是这么一个结果吗?我对学校的党员选择体制和培养体制感到极为不理解。我们班一共四个党员,一个整天玩游戏、翘课;一个从大一开始一直挂科;一个虽然成绩很好,但我对她的品质持怀疑态度,她曾在班委选举时私底下和同学如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时代的人就得自私,她自己父亲是高级工程师却还申请国家组学金。党员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要是大学所培养的党员都是这样,我们党的未来可想而知。中国共产党要求的“三个代表”在这样的成员下怎能体现?党课期间同学大都睡觉,很少认真听课,党校考试更是水的不言而喻。党如果没有前仆后继的坚实继任者,党光明的未来,国家光明的未来何来之有???中国的社会情况不会是特例,一个情况的背后肯定有若干共性!
我的家乡在云阳县——国家级贫困县,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会满街的名车——奔驰、宝马、奥迪……。我在回家的车上对司机这么感慨:我才上大学一年半,家乡的变化真是大啊,到处都是名车。司机不满的说:都是些领导的,一个二个都贪的漏油,还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都被他们给占满了。不论其说的车都属于领导这句话的正确性,但这确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对地方政府的态度,如果这是个悲哀,悲哀的过于让人心寒。如果车不是领导的,反映了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财富分配极度不均,社会财富被极少数人获得,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共同富裕,难道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吗?另一个层面,少数人敛财的过程必然涉及政府腐败。如果名车是政府领导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名车能够画上一个等号吗?在就我家所在的双土镇看一下腐败问题,可以这么形容腐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由上而下无人不贪。首先说说镇政府,政府领导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用自家亲戚的名义获得开发建筑的权利,收受开发商红包,大肆敛财,一个镇长都能有好车洋房。一个普普通通的管土地开放批准的官员居然能在县城买三、四十来万的套房。我一个同学父亲是南溪镇的副镇长,其在县城有一套双层套房,在重庆市区有三室一厅的套房。其父亲在该镇有转厂、煤窑,有学校食堂承包权……这两个例子分别代表着镇府最底层和高层官员的腐败情况。再看看我们村情况,某个村支部书记把低保户名额给了自己的母亲,但是据我所知,他本人拥有一个砖厂和其他生意,家里有车有房;我家所在白杨村,一个人为了能当上村支部书记,选举前夕大肆请客吃饭,可知这个位置可能给他带来的收入;举个发生在我家身上的例子,我家年均收入8万左右,但是却能动用关系得到贫困家庭和低保户的证明,要知道,很多农村的农民到镇街上买东西连一碗四、五元的面都舍不得吃啊(我家开的面馆)!!!中国七亿农民,国家给农民的补贴,被各级官员一层一层剥削,最后落在农民手上的真的是很少很少,落在真正急需的农民手上的就更少了。在我家吃面条的农民经常这么感叹:国家的政策确实不错,不过这些政策却便宜了这些当官的,大头钱都落在了他们腰包,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勒!一个国家就好比一棵树,县级别及其下面的就好比这棵树的跟,要是根坏了,这棵树还能正常生长吗?腐败在中国真的是到了不得不下大力气来治理的地步了,腐败不除党、国危在旦夕啊!!!
《社会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四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语)改革的春风早已吹绿了中国大地,小学教学的改革也在蓬蓬火火的进行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改革的成效如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我们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是老师给你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能力不可能有所进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真情实感。有的学生会照老师的要求去思考,或按照许多作文书上写的内容去编造一篇。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当前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以下可喜的现象:
1、重视了学习目标的制订。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倡导自主学习,这就必须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2、重视从学习主体——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教育报上有一段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失去自我,而是让学生拥有自我。失去自我是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使用“教育”的强制力,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压制到最低程度;拥有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不但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理性,更需要教育者的虔诚和睿智。
让学生拥有自我的方向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孩子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拥有了自我,没有强制的约束,没有什么“不准”“必须”而是宽松自由充满乐趣。
3、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所体现。
“关注人”“关注每一个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理念。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四点,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它不仅含盖了“八字宪法”的内容,而且还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实施课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4、语文课的人文性引起了重视。
过去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思想性,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向,如一味注重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性。过分强调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课文分析是教学的重头戏的现象。课改对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定性可说是语教学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朴归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人文性的提出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我个人谈几点建议:
1、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和《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深入领会课改理念,精神和要求。这些书,大多数老师学了,考了,也听了有关讲座,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偏颇。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过去对工具性很重视,对人文性较忽视,而现在相当的课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工具性的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对字词句篇的积累不够重视。我们认为人文性不是空洞的,不是外加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尤其是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来领悟的,切不可忽视这点。我们要重视字词句篇的积累,重视词语教学,这是一个实不实的问题。
2、关于学习方式
现在课堂气氛比过去活跃多了,但这是个现象。问题是运用怎样的学习方式使气氛活跃起来。课改的要求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积极倡导”,要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二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不能一刀切,全面开花。是否可以从教师自身的性格、风格、修养等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就“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种进行指导实践形成某种特色。
《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五
农村财务管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务公开、规范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调查,对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遂宁市从2001年开始推行农村财务“村账镇管”模式,通过采取建立机构、健全制度、集中办公、统一流程、规范核算、加强监督、强化审计等措施,农村财务“村帐镇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市农经站统计,在全市105个乡镇、2076个村中,实行农村财务“村帐镇管”的有91个乡镇、涉及1757个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有399个村,全市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机构改革中普遍保留了村账镇管办公机构和办公场所以及必要的办公设施,落实了专门人员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该市蓬溪县从1998年开始试点“村帐镇管”方式,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县农业局农经机构负责业务指导、乡镇政府村账代理机构负责日常工作、村代理会计负责具体业务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全县31个乡镇整体实现村级资金、帐务“双代管”,村级财务统一由乡镇代理,既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又规范了财务管理。
(七)财务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在内的农经工作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后,农经人员流动性大,一些乡镇没有落实农经工作岗位,个别地方出现无人管理、无人做账的问题,甚至出现“包包账”、“断头帐”的现象。据统计,该市105个乡镇共有在编农经人员267人,其中有39人不在岗,目前仅有228人在岗,同时还要兼做综合统计、乡镇其他工作。由于农经专业人员缺乏,管理人员五花八门,有的是指定乡镇其他人员临时兼任,有的是抽派大学生村官临时负责,加之,近些年,各级都没有安排专项经费对人员进行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责任心不强的情况,不能对农村财务实行有农村财务管理是集体资产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督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妥善解决村级财务代理机构、人员、经费等具体问题。各级财政应将村帐镇管工作经费及其代理会计人员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将财政转移支付村级办公费总额的30%,安排用于村级财务管理,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
(二)完善村账镇管制度,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实践证明,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是新形势下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有利于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村级腐败行为,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村账镇管办法,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乡镇要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机构,设置会计、出纳、审核岗位,并按管辖村组数量和业务量情况配齐代理会计。村组集体资金和帐务在确保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委托乡镇代理机构代理。乡镇代理机构要在银行开设村级集体资金帐户,分村建立会计帐簿,分别核算财务收支,银行帐户实行双方印鉴管理,互相监督、共同负责。
(三)加强集体资金管理,切实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村集体收取的各项资金必须全部存入乡镇代理机构统一开设的村级资金专户,严禁坐支、挪用和私设小金库、帐外帐。农村信用社应为乡镇代理机构开设“农村集体资金专户”提供方便,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在拨付村级资金过程中,应通过乡镇集体资金专户进行结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和理由平调、挪用或代扣、代缴农村集体资金,或将其作为预算外资金纳入乡镇财政。同时,要严格控制村级费用支出,严禁新增债务发生。(四)加强财务公开,健全监督机制。村级应建立健全由村支书任组长,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5-7名村民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村级财务应坚持按月结帐,按季度公布和报表的制度,各乡镇代理机构要在每月10日前结出当月的帐目,并在每季度次月的10日前将各村会计报表分发到村,经村主任、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审核后,按《村级财务收支公布表》内容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村级财务收支公布表》等公开资料乡镇、村应存档备查。各级农经机构要切实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力度,完善审计程序,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土地征用补偿、村级重大项目建设的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信访问题专项审计等,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财务“三年一轮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
《现状与对策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六
十指有长短粗细之分,人的天资也各有不同。不管你是否承认,它就摆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点滴累积着各自不同的人生。
教书十余载,送走无数学生,每届都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记忆力不好,新知忘得快,旧知记不牢;他们接受能力不好,即使老师深入浅出,唠叨千百遍,他们也一脸懵懂;他们自制能力不好,无法约束自己的头手腰脚固定在桌椅上,非得老师一遍遍软硬兼施,才能熬完一节课。
读一二年级的他们,写字认字实在是件费力的事儿。识字过目就忘是常态,张冠李戴、指鹿为马并非他们所愿,只感叹“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写字短横少竖不自知,写啥像啥,写啥又不像啥,甚而完全无从下笔。往中高年级走,理解课文就是最头疼的事儿。写作手法搅成一锅粥,情感表达愣没体会出来,啃烂笔头揉碎试卷作不出个答。至于写作文,那可是为难他们,也难为老师,满纸红色似滴滴血泪。 于是乎,顺理成章地,他们的学业成绩总是玩尾巴,多则及格线下徘徊,少则手指脚趾够数。你正为他们的学习焦虑不安时,他们却一脸乐天安命,下课照样活蹦乱跳,上课照样自得其乐。
对于这一群体,教育界曾多次修改过对他们的称呼,从“差生”,到“后进生”“学困生”,再到“潜能生”,就像把60分以下叫做“待合格”一样,换汤不换药的中国式称呼光鲜其表,能给他们一定的心理慰藉,实质却没变。
我常想,判定一个孩子是否为所谓“学困生”“潜能生”的标准是什么?恐怕只有一个——学习成绩。这个标准却不是掌握在老师们手中,而是全社会共同铸就的一把架在孩子、家长、老师头上的大标尺。孩子的前程靠它丈量,老师的水平靠它丈量,家庭的幸福指数靠它丈量。这一尺子下来,无数人为之折腰。 曾经有个女孩就在此群体之列,数学成绩屈指可数,其父找老师找校长找领导,层层问责:怎么没教好我的孩子?老师只有一句话:“我尽力了。”你懂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特定的条件和情境下说出来的,也不知道他说谓的“好”究竟指什么好、好到什么程度,我只知道若要我把所有孩子教成一个样,就像要求车床里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次品一样,我承认我做不到。我若能做到,个个考研读博成大家,社会上很多人就失业了。
调侃至此,心有凄凄。亲爱的孩子啊,若没有那
把架在我们头上的大尺子,我们的生活会不会两个样?你不必为那苦学不会的知识纠缠,我不必为你挂满红灯的试卷烦恼。我愿用牵着蜗牛散步的速度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我会告诉你别人学习二年级的知识,你就学一年级的,咱慢慢来;我会告诉你多读书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它会让你明白自己的不足进而寻求突破;我会告诉你跳舞、画画、做手工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会让你将来找到谋生的手段;我会告诉你快乐就好,不管你成绩如何,你照样会长大;我还会告诉你,讲礼貌的你让我多么喜欢!
孩子,我是如此地爱你,可爱你,不容易。
教学现状的思考篇十七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健全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2.2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是创造美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设备的精心配制,让教学设备彰显办学;精心使用,让教学设备促进学生成长;精心管理,让教学设备服务长足发展。教学特色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套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要博采众长,要有特新意识。形成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团队智慧,学会系统思考。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问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传承,而小学教育是未来一切教育的根基,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成长,持续研究,纠正不当的问题,才能走出现状、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5).
[2]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3]司徒秀文.浅谈中日小学教育[j].留学生,2016(06).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张向中.人在学校日常教育时间中的共同成长—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观[j].教育科学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6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