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需要一个总结,它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引用统计数据、案例和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总结范文。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针对电子类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研究出一套适合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案。首先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兴趣,然后科学设置了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采用任务式“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考核方式科学有效。总结的经验对电子类乃至其他专业类专业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微电子学;专业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是高校各专业均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阅读和写作所必须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对于各种不同学科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采用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微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课程的定位。
在大多数高校中,专业英语教师的人选一般是学院里一些英语较好的教师,教师本身英语水平的高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专业英语一般都是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因此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更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适合专业、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教与学才能事半功倍。
在电子类专业的科技文献里,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英文缩写,这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的通过电子资源了解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需要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才能为将来更好的提升自我做好准备。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确定了电子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更是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阅读相关专业的科技文献、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能与国际交流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制定。
教师在课程一开始让学生明确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保持这个兴趣。
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一本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现有的专业英语教材五花八门,有的是随意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有的是专业书籍的片段拼凑,大多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涉及面不够广。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概念偏难,与基础阶段所学的公共英语差别很大,因而不免产生畏难情绪。选择一本好教材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专业对口,选用微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而不是统一用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英语教材;其次教材内容应该从介绍基础知识、原理开始到器件、工艺最后到集成、应用等都有所涉及;除此以外,尽量选择近一两年出版的教材。
但是教材的内容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只能当作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的状况制定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笔者根据几轮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基本参照教材前半部分,结合学生之前所学专业课中的部分环节,介绍相关的基本原理,如pn结原理、小信号等效电路等以及半导体器件(如mos器件)等,学时大概在6-8个学时左右。在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之后,接着进行的才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专题介绍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时大概在16个学时左右,可以分为四个大的专题,每个专题4个学时计两次课。专题内容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前一至二周公布给学生,内容是微电子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方向,既能让学生了解专业细分方向,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比如说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模拟设计和数字设计、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通过网络、图书馆各种资源准备相关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第三阶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英文科技文献的写作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大概占用6个学时。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场英文的学术报告会,也可以由教师本人作一个专业前沿介绍。
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结合。
之前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式相对而言也就确定下来。
1.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主讲为主。
学生在各自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后,教师按照专题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一个教学班40-60人为例,专题数为4个,每10-15分为一组,各组人数尽量相近。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先各自搜集一些英文资料,然后将搜集到资料进行汇总,分成3-4块,由3-4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可以辅助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手段。以2个学时90分钟为例,学生的讲解时间大概控制在50-60分钟左右,每位学生的讲解时间为15分钟左右,然后安排10-15分钟的时间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专题小组的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最后预留15-20分钟左右时间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提出更高要求,就学生之前搜集讲解的内容里面去粗取精,让该组同学进一步利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深度搜集,在下一周的课上委派另外3-4名同学进行讲解,之后仍然是学生提问和教师总结环节。之所以每个专题设置成4个学时,分2次课进行介绍,这样的安排是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首先是广泛调研阶段,然后再进入有针对性的调研,这是一个渐进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团队中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3.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采用教与练结合。主要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翻译和写作两部分。翻译的中文内容可以从之前所学的专业课中进行摘选,因为该课程是专业英语课,不是专门的翻译课程,所以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课时有限的矛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点带面,不必过于拘泥于翻译细节,主要是启发式教学,做到当堂举例、当堂练习、当堂讲解,课时2个学时。写作部分针对本科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英文摘要的写作,二是应用文的写作,如简历求职信。这两部分都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要用到的技能,所以分别安排2个学时。课时的安排基本上可以是教师讲解写作要点30分钟左右,学生写作30分钟,范文讲评30分钟。由于时间有限,写作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专业相关的中文素材。
4.第四阶段即专题前沿介绍。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一场英文专题学术报告,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准备一个学术前沿介绍,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从多重角度了解学术前沿的知识,同时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补充在英语理解方面的不足。
四、课程考核方式。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安排,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适合用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定成绩的方式。可以借鉴英国btec(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考核模式,即以任务式“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在授课的每一个固定阶段都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任务,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的实际水平,在学期末再辅以期终考试。比如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及时总结当堂课的专业词汇、英文缩写等;第二阶段按照学生在资料整理、课堂介绍中的投入程度和专业英语理解程度进行成绩评定;第三阶段将学生的随堂练习作为一次平时成绩。平时的课业成绩在最终考核中所占比例要大于期终考试。引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能够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专业英语虽然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但确是大学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电子类专业英语又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只要我们重视起来,选取好适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多多思考和探索,结合英语教学重在听、说、读、写的特点,就一定能够提高专业英语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地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也相应地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范文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较大的需求,同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的代表,其应用性的有效改革已成为新时期高校专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潜移默化,高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对当今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其应用性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明确改革方向与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也相应地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有关课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改变,仍然是高校教学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传统专业中富含底蕴较深的一个学科。
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断的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态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社会适应能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处于急需的背景下。
对于一个传统专业来说,面临着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地认为是删减或增设一些课程和内容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一项工作,专业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学方法、体系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虑单方面,也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的改变,而是需要从认识的角度出发,确立改革方向和目标,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其隐含着一定的假设意义,那就是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是对知识运用的最佳表现,所以,知识的传授需要在实践中先行一步,只有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先行做好,实践才能有所进展。
进一步说,实践课就是理论课的演绎过程,导致理论学习时间占据较多,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懂”但不会“做”的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绩而无实践能力的群体。
更确切地说,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要,“做”为附庸,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而没有意识到“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所以,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应用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个现状就是将专业的应用性等价于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将学生向专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锻炼,而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现出削减或忽视的现状。
开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例如根据地域性文化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沿海地区可以开设《海洋文学》课程等。
(二)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教师也是专业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
对于当前处于新形势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新时期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给予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的讲解,实践案例过于陈旧或重复性大。
因此,培养具有强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让教师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积极、主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其次,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应用性能力,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
让教师先到学生将来会就业的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培训、学习。
结语。
总言之,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07:5~7.
[2]覃志鸿.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应用性转型探究[j].芒种,,13:7~8.
[3]王同乐.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究[j].才智,2014,30:5.
汉语言文学教育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
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
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
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障碍,必须深入问题产生的原因,切实有效的快速解决。
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
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
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
不少年轻的大学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没有对其专业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对于教育理念贯彻不深,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的落后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
1、教育理念不明确。
对于一个社会学科来说,必须具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的贯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面对近些年社会价值文化冲击时,没有很好的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面对就业率低就提出打造应用型人才,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删减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回答的还不够。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聚焦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以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明确的汉语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就业能力低下。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客观的看待汉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工科类学生是找工作难度较小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因为他们能直接创造生产力。
而汉语言文学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实用性,这个先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题,首先必须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特长,在校期间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公文写作、人文素养等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眼高手低,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3、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特点和专业水平。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过去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对人的培养和对技能的掌握进行有机统一,如果不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就难以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效益就得不到显现,也没法提升汉语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操作人,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深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较低,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最终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功利性思想盛行,人才培养理念受冲击。
汉语汉语言文学教育追求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为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脱离理工科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以工具主义理性为指导思想的能工巧匠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具有独立思考思考能力,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3]。
因此,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瞄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重要命题,以育人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给予学生思考的导向和成才的导向,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轨道,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目标。
2、素质教育被忽视,课程组织架构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课堂,由于教学内容重复,语文课程也学了好多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一旦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落后,就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就很难保证课堂的授课质量。
要想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好基础课、必修课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二次学习的好习惯,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语文课程形成的片面认识,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学宝库提升学生的鉴赏、思考、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4]。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塑造、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1]。
一、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团体辅导。
学校可以采用专题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团体辅导。比如,组织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懂得控制和调节心理矛盾的方法,了解一些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提高他们对自己情绪和态度的调节能力。
(二)开展序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进行针对性辅导。
在主题教育班会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主题班会,分年级、分男女,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一些挫折和困难,正确面对成长中的一些烦恼和委屈,学会在紧张的学习中调节自己的心态,在成长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注重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随机辅导。
国家教育改革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要全方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作为科任教师,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渗透到自己所担任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每个科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中,有意识的随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部分学习缺乏坚持、存在惰性的学生,可以随时鼓励,让其树立自信。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语文教材,进行针对性拓展教育;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科学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品质;体育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进行自信的培养。
总而言之,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在主题班会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的活动等方式,有效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引导家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还需依靠家长。因此,学校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家庭和学长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坚持不懈地与家长合作,指导家长对小学生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当学生在学校学习有困难时,在学校出现情绪不稳定时,与他人沟通出现问题时,家长第一时间能够知晓的话,才能及时关心自己的孩子,才能第一时间给孩子更多地疏导。同时,家长在平时也应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和学习都是件幸福的事。还要注重和孩子沟通,在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时,家长要耐住自己的性子,把说话的机会要留给孩子,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说话,这样才能与孩子进行思想、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三、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变化最快、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交往、学会沟通、初步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2]。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是中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基本心理常识,可通过相应的调节方法,如转移注意力、与人谈心、体育活动、唱歌等方式进行调节[3]。由于小学生缺乏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的经验,因此在中年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情绪进行调节和宣泄十分重要。而高年级则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视现实,勇于挑战困难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学开始,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务大、业务繁重,落实起来比较复杂的教育工程,这就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收集整理和总结,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方合力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彩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浅谈[j].读与写(下旬),(19):16.
[2]井为民.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7.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四
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运而生,使医生成为医疗的权威,人们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医生们普遍认为病人所需要的就是耐心的配合医生的各项诊疗程序,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怀[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对自身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在现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医疗实践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但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新科学技术带来医疗费的急剧增加,医学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增多,使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使科学与人文应融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背离人的价值。医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生存与存在,而是要实践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就对我们现今的医生们提出新的挑战,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正确施治,更重要的是把疾病作为患者的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要兼顾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身心兼治,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如今,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除对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采取“严进严出”的原则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室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向社会化大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底蕴、哲学素养、审美修养和持续发展能力、主体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必然途径。
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rino)认为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是医学生在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2]。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为有效地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其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是局限于理论的,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这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对于尚未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应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实习前预教育阶段,加入医学人文学教育。而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影响临床实习人文知识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临床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等影响;学生的功利化趋势及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实习等[3]。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巨大需求的矛盾。面临着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医学人才就业市场的冲击,也使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要加强竞争意识,尽快转变教育思想,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建立适合市场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临床教学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在具体带教医学生时,要注意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此外,还需让实习生领会医务人员不能把医疗服务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个人利益的交换筹码进行利益的交换、互补,这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行业道德的沦丧。如何避免这样可怕的后果?加强医学教育,尤其人文、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不计个人得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才能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才能使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从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所以医学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就应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而不要等到工作后再去补课。
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医学的艺术只是使医生人性化,而医学人文学则是要使医学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走近医学人文学:为医学播下人文的种子《科技中国》,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
[2]肖文刚,赵航,颜伟.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西南国防医药.
[3]赵永亮,谢肇,孙梯业等.医学本科生毕业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西北医学教育.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人们发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但没提高,反而有下降甚至消失的迹象。于是,人们把责任都归咎于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师个人。其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目标,如果仅仅把它丢给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必定不会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发展乃至发展缓慢都是一种退步。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文学素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应多管齐下,各学科教学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教学任务。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在教学领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师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不惜开辟捷径,找来《词汇速记》《语法全解》《英语900句》这样的速成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学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但会在长时间枯燥的记、背中,在单调的练习题中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英语表意丰富、风格多样,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使更多、更好地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从中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渊源,进而吸收英语语言文化的精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呢?笔者在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方法。
1.课前搜集整理信息。
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前,教师要在备课中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完成的过程、故事发生的时代等,这对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和很大的帮助。对于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找并整理相关信息,上课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英语介绍。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对于比较难找的作家背景或作品信息,教师可以把相关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进行简单介绍后,由学生快速阅读加以了解。
新教材中对于部分作品在文后给出了背景资料,教师要善加运用这些资料,把它们安排在学课文之前,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2.课堂多种方式引导。
(1)反复朗读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就会对文章的意思有所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语感。英语的句子由若干节奏群组成,一个节奏群由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组成。其中重读音节为核心,轻读音节位于重读音节前后,它们是交替出现的`,读音轻重、音调高低不同,读来抑扬顿挫,非常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英语语言的这种节奏特点在文学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反复朗诵课文,能够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利于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等。
(2)适当运用视听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视听法,即通过听录音、观看原声英文影片等,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视听法在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和多媒体优势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图片、影像和声音,不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领会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可以适当安排时间播放根据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或舞台剧的片段,并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这样,学生就会对作品内容有直观形象的理解,不再有抽象晦涩之感。视听法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故事角色中,从而产生对角色进行研究的欲望。要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文学作品认真学习,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容和艺术形式之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并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记忆。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效提高。
(3)文字鉴赏。
文学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每种题材的语言特点不同。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themillionpoundbank-note”,它的语言凝练、诙谐,并具有讽刺意味。如餐厅老板娘开始瞧不起衣衫破烂的亨瑞,甚至说“heeatslikeawolf”,但当她听说亨瑞拿出了一张真正的百万钞票时马上换了一副谄媚的嘴脸,于是“hitsherhusband’sarm”并且责怪说“andyouputhiminthebackoftherestaurant!goandseehimatonce!”简短的几句话,把讽刺的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仔细揣摩,并进行积累、运用,学生一定会在长期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多进行课后阅读扩展。
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靠的是大量阅读和从阅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因此,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进行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的材料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也可以是与课文属同一作者或同一时期的作品,还可以是与课文题材相似的其他作品。只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都可以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简写本,也可以推荐英美文学名著的“书虫”系列。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还能有效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课前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课堂上运用朗读、视听、鉴赏等多种方法,课后进行大量扩展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5]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潜在性和主动性的发展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他们敢于发现,敢于创新,敢说,敢做……其实他们的发展空间无限,潜力无限。如果你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细心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所蕴涵的无限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培养,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课堂教学上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动手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另外,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课件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整个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七
所谓文学,它是使用语言的前提,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选择英语作品赏阅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常识,文本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也都在阅读活动中重新建构。因此,英语文学对英语学习及教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文学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现状。
1.1文学作品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精华提取及概括,所有的国家在本国语言学习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不容忽视的,通常人们会以应时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语言学习的标准,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加强全民族语言素质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文学作品的应时性非常显著,能够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特点。整体看来,各个民族的语言都离不开文学作品,它可以体现出个民族之间的语言特色,另外,文学语言能够反映出其本身母语的文化差异。一个英语语言学习者,其终极目标并非是掌握甚至精通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习的语言来和拥有这种语言的国家做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因此掌握对方语言文化,对以后的经济及技术等方面的沟通会更加有利;运用角色客串,情景对话等文学方式来进行语言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也能体现其显著效果。总而言之,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和重要来源,通过这些,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创新,还能不断的拓展学生们的新观念、新思路。
一是观念不够。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文学被拒之门外,英语文学常常被冠以语言晦涩、生词太多且与现代生活中使用的语言格格不入之名。外语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等的倾向问题。二是方法不当。有些教师还是从中式英语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仅仅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分上,而不是对文化背景、写作创新技巧及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展开。如此一来,在课堂上英语文学的学习必将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怪学生会认为学习英语文学是在做无用功。
2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学。
2.1更新教育观念。
英语教学不仅是纯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通过课本、课堂以及老师的讲解。所以,我们的重中之重则是应该使英语老师的文化涵养不断的得以提高。教师们可以通过培训、更深层面的全面的掌握英语国生活习俗等,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除此以外,大胆创新,调整合适的教学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教师应推荐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但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例如在阅读中,文章中的许多细枝末节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从扩大阅读视野入手,对学生加以训练。即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主题,主要人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物冲突。其中主题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否则将会发生理解的偏差,发生严重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文章中力求叙述什么;第二,如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第三,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此外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由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构成的`,在这两者中主要人物是主体,一篇文学作品的所有情节冲突都是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分析主要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冲突包含:人物本身的内心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正是这些冲突赋予了简单的语言以生命。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一篇文学作品的中心环节,在此前提下再结合阅读教学中的扫读、跳读、意群阅读、长句短读等阅读技巧,加以练习,必能在阅读速度及水平上获得大幅度提高。
2.3指导学生以形象思维来进行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但是不会影响其艺术风格的一种方法。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原文的内容翻译出来,而且要将其描述得更加生动形象,要把其精髓表现出来,不能单纯的因为翻译而翻译。因而在翻译的同时要运用美学的观念对文字进行丰富和加工,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itwashernearestapproachtoasmile.如果翻译成“那就是她的最接近的微笑”。听起来很别扭,让人很难理解。而如果将其丰富再加工保持本意不变,翻译成“那就算是她的微笑了”。语言既美观又易懂,由此可见,后者的意义尤为重要。
3善于运用教材。
3.1课堂内、外紧密结合。
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在书单上面写读书报告,把书单中记载的一些名著放到网上个人主页上面。在学校大一的新生可能在电脑配备方面显得不足,这也就导致了上网困难。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少人去欣赏文学作品,所以,建议学生根据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去看相关题材的电影,然后写出观影后感。例如,在教《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时,建议学生观赏《哈利波特》。学生在观影结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课程后,有学生说,今后等他们有了孩子,也会想着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观影结束后去借阅《哈利波特》,对小说中的内容认真的品读。
3.2增加文学要素。
经过专家精心评选出来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精读文章在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每个主题的基础上,作者又选择了一部分,如小说、话剧等文学素材进行补充,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书本上诸如文学素材,使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加入一点儿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为例,在对梦想的诠释上,大部分学生都以为是毕业之后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然而本文作者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使学生们明白梦想的真正含义,使之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写作时,学生可以大胆创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人受益。例如,有这么一篇文章,anyplants,ildahutthere.她的梦想已直指人生的幸福感,考虑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在文章理解方面作者亦使用了一些小技巧,进一步了解及深化写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等。例如第三册二单元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爱情片段,使学生从中更好地体会到恋人见面时的美好心情,使学生对课本更加感兴趣。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深更全面地理解所学所写的内容,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八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情感教育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帮助学生提高情感的控制能力,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抵制消极情感的不良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与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的研究,教学课堂就会缺乏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率的课堂,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
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表现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情感与语言理解能力的关系。积极的情感能使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充满热情,对英语的学习充满自信和兴趣,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能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旦在英语的学习中遭遇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轻言放弃,被挫折和困难打败。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二是情感与记忆力的关系。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记忆不仅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翻译,同时也是心理存储状态,积极的情感能帮助记忆,而消极的情感会阻碍记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记忆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单词还是语法,都需要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如果学生在记忆时是积极的情感,那么学习的过程就能事半功倍。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那么他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形成积极情绪,因此,教师的情绪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力量。英语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对学生的参与性要求较高,强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一般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要注意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要注重利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着天生的畏惧心理,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英语,一定学不好英语,这是学生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是成功的保障,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语法和单词的讲解中,可以结合经典的例句;在分析语法和词汇时,可以选择某些具有积极情感的例句。例如:allthingscometothosewhowait(苍天不负有心人),betterrelyonyourselfthanlooktoothersforhelp.(与其求人,不如求己)等。利用例句的暗示,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潜能,帮助其提升学习英语的信心。
(三)对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一般来说,外部的评价对于人们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影响,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形成相应的自我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的主要外部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积极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收到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后,会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利用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情感的正面影响,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例如可用表扬性的语句评价学生,“wonderful/good/welldone”等。
三、结束语。
情感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高中英语课堂中运用情感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正面的评价学生等方式,促使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九
词汇是英语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要掌握好、运用好一门语言,必须具有丰富的词汇。英语教学要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可见词汇在语言交际和思想交流方面是多么重要。可是在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并未对词汇教学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往往也只是死记硬背,处于“背了忘,忘了背,背了又忘”的恶性循环之中,大大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我们平时大都注意构词法、联系记忆法和音标记忆等,但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我日常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粗浅经验。
首先,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7年,听过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观摩课,却很少有词汇学习课,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意语法和句型的教学,对这些知识反复讲解和操练,却不够重视词汇教学。教师普遍认为,词汇很容易学,语法才是难关。词汇教学是低层次的脑力活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占太多时间,只要教会学生读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然后给学生听写就算完成词汇教学。
其次,许多学生觉得单词枯燥无味,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单词的讲解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将新教词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自己或录音读几遍,然后进行词义讲解,而词义讲解往往又脱离具体的语境,显得很抽象。对他们来说,英语单词就是一连串毫无联系的符号,背了就忘,学习时得不到快乐,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对单词渐渐失去了兴趣,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产生了怀疑,最终放弃英语学习。
再次,由于学生对英语单词读不出来,拼不出来,不知道意思,在听说训练时常因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阅读理解时遇到生词就无计可施,在进行英文写作时,由于词汇知识缺乏而无从下笔,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然而,词汇的积累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教与学两方面的整体进展就越大,因此,在教学生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去,并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样呈现生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单词的呈现方式决定着教师是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呈现新单词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有新意,有创意。下面介绍几种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生词呈现方法,它们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很好。
一、直观教学法。
用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动作、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教词汇,既形象生动,又可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授关于路标的词汇时,教者可以应用图片来呈现抽象的单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这些鲜活的图画、照片等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它们记忆外语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在短期内得到高效的记忆。如介词的学习,可先请一位擅长表演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用讲台、黑板、门等做道具,让这位学生按要求变换站立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between,behind,infrontof等。
二、情景呈现法。
利用情景教单词,是初中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方法。这种单词呈现,首先要创设真实语境,比如说,学习电话用语时便可拿两部电话进行模拟,在交谈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学习购物、借物、问路、邀请和看病等情况,在这类真实的语境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们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日常交际情景中,真正参与活动,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自然而然地学习新词。
三、游戏学词汇。
教学游戏集活动和竞争于一身,是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刚刚接触英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远远比让他们死记硬背几个英语单词更重要。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应经常用组织竞赛的方式进行单词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有趣的游戏和谜语中感知生词,能够使他们在乐中学,在这种愉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成功。
四、归纳法。
在学习某个新词或词组时,可联想先前所学的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或词组,进行系统的归纳、归类、比较并加以辨析,以克服混淆,达到灵活应用。如动词变名词(design―designer),名词变形容(snow―snowy),形容词变副词(correct―correctly)及前缀(common―uncommon),还可常教一些词的用法,如:spend,take,cost,pay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及时地归纳,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
总而言之,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知识结构,但都是由词汇组成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尤其是词汇从厌学到乐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更轻松,更愉快,最终使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世上所有的东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身上。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
选择恰当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能迅速找到讲课的感觉,学生也能和老师一起渐入佳境,投入到学校活动中去。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和情境导入法。在选择导入方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
优化课堂语言环境。
有一个成语故事,叫一傅众咻。楚大夫要他的儿子学习齐国的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楚国人却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方言,还是办不到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国人学外语,一直处于梯度递增趋势,教材难度不断加大,词汇量不断增加,但是运用语言的思维逻辑却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只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也就是描述阶段,而不是运用所学的语言去进行真正的生活化的交流。我们应尝试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表达情境,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再以某个话题为主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利用“南风效应”调动学习积极性。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教育是互相感化的,像北风似的冷漠会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产生的背道而驰的负面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应该运用“南风效应”,暖风长吹,细雨润物,抓住每一个机会,鼓励表扬学生,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错了的时候,更要和风细雨的点拨鼓励,以免学生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英语相对于其他学科,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学习没有了积极性,成绩将会一落千丈,直线下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坚持暖风长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课外作业。
教学内容的安排,一方面要分散教学难点,反复操练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尽量将瞬时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将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同时,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布置,对后进生的作业要求要降低。课外作业在体现教学目标和重点的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对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教学双方在心理上和谐一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创新求变,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使因形势发展而带来的新问题迎刃而解。在寓教于乐中,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十一
现在社会上对80后的大学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草莓一族。具体而言,就是说外表光鲜,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而内部却苍白绵软,缺乏内涵,不堪压力,稍有挫折,就会成为一团稀泥。这种状态就对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边面面对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称号的大学生,另一边面对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就业形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覆盖面广,受众学生人数多。因此,探讨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原则。
(一)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立足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人际关系、学业问题、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亲密关系、职业规划等。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缓解他们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出现的困扰,提高自我认同感,曾强课程的实际效果。
(二)要立足于心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不能够脱离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贯穿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层面上将知识系统化。通过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有效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要立足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视频、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案例(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1.现实性。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真实再现,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替代性。案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不是发生在学生中间,能够通过讨论案例来学生自身带来启示,是一种间接的、非创伤性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以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案例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选择的案例,要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发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3.案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是发散式的,灵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和引导,避免案例带给学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测量教学。
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在教学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问卷,通过心理问卷和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或问卷的科学性强,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客观真实的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自己。同时,心理测量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要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用,它是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测量内容一般是由题目组成的,过量的使用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冷淡,教学效果下降,指导性不足。
(三)视频教学。
在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视频资料。视频通常的解释为“连续的图像变化每秒超过24桢(frame)画面以上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人眼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画面,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这样连续的画面叫做视频。”比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中有《心理访谈》、《社会广角》等心理类节目,有《心灵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这些视频材料的内容丰富,表达信息全面,能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等特点。
选择视频材料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现实性原则。在选择视频材料时,要围绕课程主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使视频材料为教学目的服务。3.引导性原则。视频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讲解、讨论等活动进行,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以及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课堂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通过讨论或辩论,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课堂讨论式具有学生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易于为学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堂讨论,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讨论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讨论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该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2.教师要在讨论中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导向。在讨论中,既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又要化解因为观点不同而导致的感情上的伤害,使讨论存在观点层面,能够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把课堂讨论作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养三部曲.教育科学论坛,,8.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十二
英语学困生对学习英语普遍没有自信心,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存在某些问题,但是,他们在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优点和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候,英语老师必须根据学困生的优点和个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转化过程中要突出他们的优点和个性。例如,一些英语学困生的英语语法比较差,在具体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记忆力很好,能够快速地记忆一些英语文章和重要知识点。针对这个问题,英语老师对他们进行转化工作的时候,就要突出他们优秀的记忆力,可以让他们多记忆一些英语文章和重要知识点,也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开展英语文章背诵比赛,他们的记忆力比较好,所以在比赛中就会脱颖而出,会让他们产生自己在英语上比别人优秀的想法,这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英语知识积累也能够让他们比较容易地面对英语考试,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他们不会自己写完整的句子,但是通过将自己背诵的相关英语文章转化成作文,也能够让他们获得较高的成绩,使他们在进步中获得自信心,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困生缺乏老师的关爱,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这对于转化工作的进行极为不利,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要热爱和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不漠视学困生的问题,对他们要更加关心,对他们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更加主动和积极,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和实现学困生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严于督促,定时反馈。
英语学困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对英语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足够词汇量的积累,导致他们在阅读英语文章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障碍,甚至会出现连题型都不明白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主动配合下,坚持检查学生每天记单词、词汇的情况,并且做好错误单词的反馈,加强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困生转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困生进行转化。
英语教学的文学教育阐述论文篇十三
摘要: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体育人文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与健康同步进行的今天,要强化体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
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时增强了国民积极向上,全民健身的热情。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世界体育大国,但距体育强国的差距还很大,重要原因是我国群众性体育基础较差,特别是学校体育不够发达,体育课堂教学缺少足够的魅力。
中国学校体育课,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在这100多年的风雨中,有彷徨,更多的是探索,现在已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课已成为部分学生思而不乐,乐而不往的场所。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摆脱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要学生列队在操场上,老师下达教学内容,学生那种愉悦温度就会骤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理念不可或缺,务必加强。
1.中小学生如何看待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课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教学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是学生极其喜爱的,但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单单是态度问题,也不完全是因为学习时间紧张和学习压力大无暇顾及体育的问题,而是体育变得不自由,由于上体育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都是设计规定好的,教师走进体育课堂,体育变得严肃、冷酷了,到课的全体学生围绕授课的内容在老师监督下逐个进行,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器材设备也不够完善,教学安排呆板,使得在体育课中学生不够尽兴。体育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得随便乱动,不得交头接耳讲话,学生间的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学生感到体育课变得孤独。体育课中大家在学习一个动作,往往数十人的目标成为个人的目标,老师对技能好的同学的高要求,也成了全班同学的自己的要求,这样体育课变得难度太大了。中小学体育课结束后要进行考试和达标,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为了考试和达标,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体育运动,而且还是很热爱体育运动的,可他们不太喜欢体育课,但他们还盼着体育课,因为体育课毕竟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2.如何看待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国外一份资料显示,学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看来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我们在长春市第七中学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不喜欢体育课的更多一些,我们这里的问题显得更突出。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运动,但就是不喜欢体育课,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矛盾,如果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的生龙活虎,一旦进入体育课堂他们就没精打采,他们把体育和体育课分得特别清楚。中小学生中不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种怪现象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警示。这种现象至少说明了,我们体育课的教育教学中不能做到寓教于乐,严重缺失了体育教育的魅力。如果学生不喜欢体育的势态扩大,那么将来这些人如何用体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用体育去锻炼他们的身体,体育学科的价值又如何体现?“群众体育做大,竞技体育做特,体育产业做强,体育教育做优”难以实现。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体育人文精神实质是以全民健身发展为核心,以青少年体质发展为关键,以竞技体育为目标,通过群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的赛事来寻求体育人文精神和人的本性,探索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在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运动将以实现以人为本,走向群众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主体层次,突出文化内涵,满足人的深层要求,体育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参加国家、国际重大赛事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个青少年的人性基本需求。中小学体育课更多地融合人文教育,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小学体育课由于受到“三基”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生物观”长期主导地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有些简单化教学与学的关系混淆,教师的教凌驾于学生的学之上,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体育教学中融合、渗透人文精神:首先,建立良好的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的体育教学环境;再者,就是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学生中。教师在爱岗敬业的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改变教学作风,发扬教学民主,因人施教。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顺其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为此,教师如何获得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只有从教师本身认识提高、思想改变,丰富自己、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才能使体育课上得更好。
2.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长春市第七中学初二体育课堂教学的调研中发现,改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将人文精神的观念融合与渗透在整个体育教学中,在承接以往体育教育传承“三基”的基础上,融合人性化、人本化的教育,着力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和体育的行为习惯。(2)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为中小学生提供力所能及而且喜闻乐见的运动方法和内容,以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激发体育兴趣,增加其体育课自主参与的热情。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础,探索符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能力锻炼、情感培养上下功夫,调动中小学生体育课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体育教师融入学生中。(3)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上,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形式应该体现客观性,不仅是运动能力的评价,还是有体育人文精神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评价,还要对教师评价,同时参考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这样中学生体育课才能有声有色。体育课堂才能是中小学生思而乐往的场所。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具有人文科学的基础特征,是人的活动,是关注人类最根本的健康问题。
1.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是把体育和健康教育建立在健康行为理念基础上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能力,体育教育应向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2.中小学生由于来自不同文化素质的家庭,家庭教育和养成差别较大为此,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我们体育教育者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行为,确立正确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运用人文精神,提高自强意识、竞争意识、健康意识及文化意识。只有把人文精神融合、渗透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才能引领中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不断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与拼搏精神,才能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育课教学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在塑造人的身体,完善人的个性,树立独立的人格,健全心理,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等方面,具有独有的效果。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导致“纯生物体育观”。只有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融合与渗透人文精神才能确立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评价,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也使中小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梅辰.人文大家访谈录[m].中国文联出版社,-0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6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