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准确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强调其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兰教)。
五、小结(略)。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二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主要概括了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主要特点。本课内容我们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从而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本部分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知识目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理解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会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难点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这几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在于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分析情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按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课堂教学: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下面进入试讲环节。
1、导入新课(写题目)。
说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我想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问,评价。)我们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
2、讲授新知识。
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3、结束部分总结归纳,布置课外作业。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最后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目: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让学生课后认真思考。)。
今天我的说课和试讲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四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早上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年级历史第册第章第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33。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此,本节要注重改变学生这些不良习惯。
三、教法、学法1、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我计划本节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实验法、情景激学法、目标导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推理法、类比法、归纳法、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相统一,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2、学法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课使用如下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1)。
(2)、多媒体课件式:展示然后围绕。
(3)。
(4)。
2、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3。
(1)、知识小结。
(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互动交流,总结收获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五
范贵海。
中学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托。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全面地深入地掌握教材,过好备课关。
一、把课文、图例和注释有机的结合起来,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摸清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哪些内容要做教学要求,那些不做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自己的教学,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避免学生走弯路。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其涉及的路线,地名极其繁杂,而课文上提到的地名却不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要识记些什么好。教师钻研课文和此图后,可给学生去定如下识记要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但要给学生指出,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如占城、旧港、锡兰、忽鲁谟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识记;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莱;掌握主要注释:南洋、西洋、文莱。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对此图的识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使它综合化、条理化、专题化。
三、近年来,中考在考查历史事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于是,在历史教师面前,摆着一个如何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是借助教参等辅导资料对每章(节)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然后结合中考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对该章(节)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正确理解其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点是形成简明扼要而又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以纲目点的形式反映历史知识点间的并立和内在地联系。教师在灵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础上,统观全局,对整部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以“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两种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线索,并根据线索和教材的内容、高考命题的特点,把教材分成若干个专题。在加强“纵向”专题复习的同时,加强“横向”复习,注意同时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对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到各章节间的一些“隐蔽”性联系。所谓“隐蔽”性联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两个联系不强而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例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应该联系“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章节的内容,说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等国延伸和扩展。
三、注意运用课外教材充实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一本薄薄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就浓缩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想象,教材的内容是何等的简要了。备课过程中,若仅仅依靠课文的内容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为了改变教材的这种状况,加强历史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机地运用课外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如何充实教材内容?一要钻研教参等课文辅导资料。二要挖掘史书中的相关内容。如备课前后研读《三十四史》中的相关史料,就可以从中取得大量有用的材料。这样,既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又为教师的史料分析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三要补充一些乡土历史的有关内容,也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六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消费品如何分配。
想一想:你能概括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6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
(三)没有压迫:附图:氏族议事会。
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没有私有——人与人平等合作。
没有压迫。
结论: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由以上两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原始社会有个初步的认识,我们不是从历史(时间、地点)的角度上认识,而是从内在的规律中把握和认识原始社会。
想一想:原始社会是否属于人类的理想社会?为什么?(不是。生产力水平。
低下;野蛮。)。
(四)私有制的产生。
生产力水平提高(金属工具)——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生产资料私有。
结论: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最低级阶段。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八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b、日本c、朝鲜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九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二、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1、兴起——英国(17世纪)。
霍布斯、洛克。
2、高潮——法国(18世纪)。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3、扩展——欧洲其他国家。
康德(德意志)。
三、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伏尔泰:观点。
材料2教皇是“两足禽兽”。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罪恶的根源”。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材料3“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卢梭:观点。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定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地位。
1、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民主主义者;。
2、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拿破仑年轻时就开始接触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成为启蒙运动的信徒,可他对先驱们的追随又十分另类。188月,他在卢梭墓前说:“未来的事态将会表明,假如卢梭和我压根儿都没有在世间活过,也许会对世界的安宁更有好处。”
孟德斯鸠:观点。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升入高二并且进行了文理分科。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基建,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上课,与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教学进度大大落后。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通过会考,这是新课改以来第一次高中历史会考,学校的要求相当高,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学生通过会考。对于文科班而言,由于选修课本本学期可能无法分发给学生,所以课时比较充裕。本学期整个高二年段只有两位历史教师,且都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文理分科之后,如何让理科班同学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顺利通过历史会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试内容与要求: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学习要求:简述伏尔泰自由平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康德思想自由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重点:掌握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并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
难点:理解启蒙的真谛在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对比,认识到西方人文精神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并发展到启蒙运动时,相应地,人们也开始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从而更加明确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
掌握本课涉及的诸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辨明其差异,明确其继承关系,认识到他们各自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课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涉及本课思想家的介绍性读物,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以加深其对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位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文精神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由此加深对那些为此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哲人和思想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伏尔泰并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以及公开赞成实行“开明专制”、康德的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区分等等。为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吸取其合理的一面,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只有如此借鉴,它们方能为我所用,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教学流程】。
投影:至高无上的皇权。
古希腊神话把英雄或国王看作神的儿子,中国古代亦把皇帝看作上天的儿子,说明古人把英雄或君主看作神或者神之子,乃是普遍的现象。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民相信: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怀疑君主即为怀疑上帝,服从君主即为敬奉上帝。
投影:查理一世画像。
断头的国王。
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清冷而阴暗。
广场中间的断头台上,刽子手举起了明晃晃的大斧,对准查理一世的脖子用力砍去,一颗曾戴过王冠的头颅立即滚了下来。
广场上一阵欢呼,人们互相拥抱,纷纷把帽子扔向天空,庆贺这个伟大的时刻。这个“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全体善良的英国人民的敌人”终于被他的臣民们处决了。
历史会铭记住这一刻,因为,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臣民们把自己的国王送上断头台,从此,欧洲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投影:
当人民开始懂得,国家并不是上帝创造的,权力与法也不是神授的,王位亦不能世袭,我们完全可以反对国王的专制与暴虐,生命、财产、自由等权利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原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也可以被法律所制裁。这一种意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投影:处死路易十六。
据统计,断头台从问世到退役,历时约两百年,总共砍下了五千个人头。一九八一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取消死刑,断头台从此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无独有偶,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自己参与设计的断头台处死。当初,他在监牢里翻看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时,哀叹道:“就是这两个人把法国给毁灭了”——指把他的波旁王朝给毁了。
(板书)启蒙运动。
投影: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康德像。
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人性):使人类从神权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启蒙运动(理性):使人类从封建王权中解放出来。
投影:伏尔泰像。
雕像中的伏尔泰沉稳地端坐在扶手椅子上,转头侧视前方,两眼闪烁着智慧与狡黠的光芒,好像古代传说中的圣哲贤人。精微地刻画揭示了伏尔泰的灵魂,使伏尔泰的精神智慧永存于世。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一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2、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探究,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的方略;。
情境教学法:学生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东西方人民对神的敬畏),再联系所学知识,回顾第一单元学习的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君权神授”和西方古代史,让学生总结出东西方人民将对神的敬畏转移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君主身上。
再展示图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学们,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总结。那么为什么查理一世被他的国民送上了断头台?这种与传统敬畏君主观念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为什么人们头脑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七课,来一探究竟。
一、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enlighten)——“启蒙”在法文中即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想开启人们的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阅读和以往知识的回顾来归纳。
1.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新兴资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
4.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自信。
(自然科学的成就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5.法国社会现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共同总结)。
1、核心思想:理性——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理性、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四、性质: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wenge”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2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在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自由争论。又被称为“双百”方针。
2新知介绍。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引导学生看书后归纳)三大改造完成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党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来建设伟大的国家。引导回顾: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三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为以后学习苏联历史奠定基础。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回忆以前的内容,回答)。
(学生思考)。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四
课标:3-1-6叙述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诞生的过程,评析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解读: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梳理事件的经过,认识其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俄国十月革命”集中讲述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它所具有的意义,三部分内容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在探讨背景时,既要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也要关注俄国19世纪中期改革后仍然存在的各种矛盾,将内外因素结合起来。在讲述经过时,需聚焦彼得格勒起义和攻占冬宫两个事件。对十月革命意义的认识,侧重从其建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入手。以上种.种,都需明确列宁在革命不同阶段和苏维埃政府成立中的作用。
2.教材结构体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梳理事件的经过,认识其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2.正确使用历史地图,解读历史图片,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史实,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欣赏历史图片、文史资料,讲述典型历史事件经过、问题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2.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故事化)、个别化和协作化、结构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教师讲述: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宣告终结。然而,任凭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人们总会想起苏联曾有的荣光。(展示图片:俄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每当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之际,前苏联境内的各共和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0多年前的俄国大地,追寻历史的足迹吧!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新课,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
(二)新课学习:
教学环节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过渡: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以后工业发展状况。
种类增长棉纺织品76%生铁190%熟铁116%煤炭131%铁路增加到3千米。
设
设问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20世纪初,俄国经济状况。
设问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材料三:俄国在“一战”时的状况。
设问3:沙皇政府参加一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设问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方式:(1)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明白俄国发生革命的必然性。
教学环节二:二月革命。
过渡:从四则材料的分析来看,俄国需要一场革命吗?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齐声朗读后寻找有关要点)。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书本p28页,找到并划出相关知识点,并让学生回答。
中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设问: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后采取怎样的政策?教师出示三大政策。
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点;从教师补充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以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后采取的三大政策,使学生明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革命时机成熟了,布尔什维克党决然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教学环节三:十月革命。
过渡:俄国需要继续革命吗?此时革命领袖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
1、展示图片:19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书本p29页的“阅读卡”和正文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五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六
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
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新课讲授。
(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能与自己的课外所了解的相关知识相结合。
第1、2小组——孔子(儒)。
[学生活动1]。
如果我们要为孔子制作一张名片的话,该如何介绍呢?——简介孔子的生平。
(通过假设这一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达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备注)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放牧牛羊)这样的小官。由于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三十岁后便开始开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卓有政绩。后先后任小司空,大司寇。54岁时因鲁君不听朝政,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带着弟子到过7个国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播工作。5年后逝世。
[学生活动2]随堂小品:因材施教。
(参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补充)学生公西华的询问与孔子的答复。
(提醒)注意表演时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联系)语文教学“《论语十则》”
(从进度上看,初一语文教学刚好教到《论语十则》这一课,可与历史教学实现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通之处,如下面提到的周国平《人生寓言》等,这与历史课向历史与社会课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启发思考)1、孔子的教学思想给你的学习状态有什么启发么?
2、可能你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言论,但落实到行动中了么?
(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如何更好的实现启发式教学,做好这样的“君子”,是教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
(简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准则。
(说明)“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过多直接引用古语加以说明,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释,又不为时间所允许,故而在授课过程中只选择具典型意义的言论加以解释,下同)。
第3小组——孟子、荀子(儒)。
[学生活动3]知识竞赛。
(抢答/备注)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
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题的文章叫什么/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通过知识抢答这一方式促使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课外知识,实现探究性学习,同时通过题目所涉及的知识对本课内容加以补充)。
(小结)孟子的生平: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游历数国,阐述其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赋税”、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其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舍生取义”……。
(说明)斗转星移、暑往秋来都是自然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万物役”)。
第4小组——老子(道)。
思想:1、“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准则。
“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2、朴素的辨证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结合)教材p45“动脑筋”以柔克刚。
[学生活动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带给学生关于成长的一些启示)。
第5小组——庄子(道)。
(简介)庄子生平: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归隐。著有《庄子》一书。
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极。(无为、无己、绝圣弃智)。
[学生活动5]。
小调查:你读过《庄子》这本书么,你能给大家讲述其中的寓言故事么?
(备注)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兴叹、吐故纳新、贻笑大方、邯郸学步……。
(说明)本活动与下节历史活动课“《庄子》成语故事会”结合进行。
(从某种角度而言,历史本身即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而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故事会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小组——墨子(墨)。
(简介)墨子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墨子后学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墨者组成具严格纪律的团体,服从其领袖“钜子”的指挥,过着简朴的生活。西汉后墨学渐趋衰微。
思想:兼爱(“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节葬……。
[学生活动6]简介墨子和公输班的故事。
(备注)公输班为楚国造云梯准备攻宋。墨子赶到楚国,希望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国欺侮小国,墨子与公输班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翟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翟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谜,墨翟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三百余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第7小组——韩非子(法)。
[学生活动7]简介韩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备注)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他写了《孤愤》等文章,集为《韩非子》一书,这些文章为秦王嬴政读到,极为赞赏。当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时,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韩非逼迫服毒自杀。
(简介)韩非子的思想:1、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世异事异,事异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只有实行严刑重罚,统治才能巩固。
(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8小组——孙武、孙膑(兵)。
(简介)孙武:春秋晚期人,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率军攻破楚国。代表作《孙子兵法》。
孙膑:前以介绍,此略,代表作《孙膑兵法》。
[学生活动8]。
你能给大家介绍《孙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观点?
(联系)对商业,学习的启发有哪些。
1—8个小组。
[学生活动9]比较各学派间的异同。
(备注)如治国:儒:仁政,后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时期。
道:无为而治,消极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战争观:儒: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墨:反对非正义战争。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各学派间的异同,从而为思考下面的问题打下基础)。
新课小结。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国国君/班主任,我认为应该以。
来治理国家/班级。
(说明)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班级与治理一个国家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通过这种假定思考和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推荐一套好书)蔡自忠漫画集。
(说明)可以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非常生动直观的了解诸子百家学说。
(介绍一个网站)。
(说明)一个很有意思的网络mud游戏,你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然后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想知道怎么回事?那就试一试吧!
(如何将网络更好的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何通过游戏这一普遍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更值得我们思考)。
教案说明。
本课属于思想史内容,理论性较强。故而教学的关键在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及通过多样化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和主动性;又由于内容较多,故而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使问题可以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行探索性学习。如: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汉代以后被推崇备至,而当时却处处碰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现代又为何加以重新认识?作为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为何会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对之处,为何常常为历代统治者同时采用?……此外,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些思想的深远影响,在感受这些思想魅力的同时,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所启发。
十月革命历史备课教案篇十七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问题探究。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二、春天的信息。
1.“双百”方针的提出。
2.“双百”方针的内涵。
三、春天的硕果。
1.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
2.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难点:“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及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8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