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精选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5:55:18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精选23篇)
时间:2023-11-30 15:55:18     小编:雨中梧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确定总结的目标和范围,明确要达到什么效果。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一

我国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年国民生产总值4970亿美元,其中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1亿美元,约占48.58%。我国外贸企业因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依存度比较高,因此如何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境况中不断发展,是当前需重点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因此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外贸企业经过多年改革,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不高。外贸企业重业务轻财务,财务工作仅停留在传统计账和会计核算方面,财务人员对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外贸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通常都只有具体负责此业务的人员才知道,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反馈过来的资料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跟踪,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业务过程,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和对业务的监督就为时已晚了。

第三,融资方式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外贸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运用商业信用来周转资金的难度逐渐加大,筹集资金基本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但外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既不易找到借款担保,也缺乏抵押品,银行贷款发放也更加谨慎,条件极其严格,调查和审核的周期也比较长。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能更好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第四,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首先,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较大,外贸企业因商品价格以外汇来计价、利润极易被汇率兑换所带来的损失代替,盈利空间由于汇率变动进一步被压缩。其次,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不好的国外客户的专属行为了,有不少的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因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减弱造成生产萎缩、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支付货款。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是由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国内外贸政策及外贸企业自身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找准对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工作水平。首先,外贸企业的管理者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支持财务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企业还应每年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对公司所有项目起到监控作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审的作用,内审人员应由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审计人员来胜任,且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来实行审计独立性。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更高效用,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认识企业实际经济情况,有的放矢地出台企业经营决策。

第三,拓宽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外贸企业应重视内部积累、加强内源融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客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预收、应付款自然性融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紧张问题。其次,外贸企业也要积极借助外力提高融资能力。根据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规范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更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信用好的大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外贸企业要不断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得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争取更多资金融资。

第四,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应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合理预测汇率的走势,并及时共享信息,以便业务人员在报价初期就能考虑汇率风险。在汇率变化较大的时期,应尽可能多使用人民币来结算,也可以考虑利用金融工具来合理规避。

为保证资金能够安全收回,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出口业务尽量使用前tt或者全额信用证、付款后放提单等结算方式。对于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客户,也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密切关注对方的财务状况。另外,国外账款的回收也可以通过保理程序来减少国际坏账的影响。

总之,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而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切实将财务观念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

摘要: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稳步发展,会计工作也将在互联网创新的影响下,与网络电算技术进行一个深度的融合。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

一、引言。

经过30年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只具备核算功能的会计软件已基本不存在,管理者对会计软件在发挥会计的管理、控制、决策功能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且中小企业之间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计的作用愈发凸显,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

(一)会计制度不健全。

从基础上看,我国会计制度尚未健全,缺乏相应的会计标准和配套机制,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为中小企业的电算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推进。

(二)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低。

从整体上看,只有一些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才注重会计电算系统建设,而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并不理想,而其中能够有效运用会计工具的中小企业也较为鲜见。这跟中小企业自身电算管理系统发展受限不无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仍然以传统思想为重,对会计的作用认识不深,意识不到实行会计电算化能为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因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部分中小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缺乏借助会计进行规划、决策,关注长期目标的战略眼光,自身管理水平不足。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程度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的中小企业自然也难以有效实施会计电算化。

经过上述对会计电算化在国内应用现状与电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部分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成功应用经验的归纳总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和体系建设。

随着电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推动现代中小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规范电算化下的会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立足国情,又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行系统自主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会计电算化应用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

(二)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重视。

目前我国会计实践应用的发展比较缓慢,电算化进程也较为滞后,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者中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的作用和实现电算化带来的好处,并且对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网络技术浪潮引起的会计创新也不敏感,导致重视程度不够。

(三)鼓励大型中小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大型中小企业集团由于专业化分工性强,并且具有电算技术领先的优势,因此适宜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借助电算系统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快会计工作的质量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电算技术,把分散在中小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具有规模经济属性的业务与财务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处理的新建组织。

四、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能够有效推进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必须充分与实践结合、考量中小企业运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无法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汤惠俊.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常州联合时装有限公司为例[j].考试周刊,(94):196.

[2]林丽菊.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三

1.特点。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物业管理与城市物业管理不同。首先,从管理范围上,涉及学生公寓、教师住宅等生活类的物业,又有教学科研楼、实验实训类物业,同时还有图书馆等文化健身类物业,更有食堂、校企等经营类物业。其次,从服务对象上,主要服务于广大师生,不像城市物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高校物业管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需兼顾到社会公益性,实现教育和保障的目标。最后,从经费来源上,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城市物业管理一般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及政府部门核定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直接向业主收取服务费,所以高校物业管理在测量具体物管费时,与城市物业管理差异性较大。

2.重要性。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校园里的一花一草,还是房屋建筑等,几乎存在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尽管物业管理的效果很少被人重视,然而一旦有问题发生,很容易使师生不满意,甚至成为被投诉的对象。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物业管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即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特征的特性总和的`意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然为广大师生提供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那么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温总理曾在谈到政府服务职能时说过“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温总理所提到的服务理念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然而高校物业管理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原来后勤部门的工勤人员转型而来的,其管理人员本身就缺乏服务意识,其思维模式依旧停留在原来的行政管理上,误认为物业管理是管理广大师生而非服务师生,从思想观念坐等师生要求服务,而非主动为师生提供服务。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重心在教学科研上,对后勤管理往往不重视,疏忽对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如前所述,后勤从业人员大多是以前工勤人员转型而来,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加之学校也不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的后续培训、进修等。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待遇的影响,高校的物业管理队伍又很难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校内优秀管理人员不愿去后勤,校外又很难直接招聘到优秀的管理人才。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校物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严重制约着后勤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经费投入不到位。高校物业管理由于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一些建筑及教学设施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老化、损坏,无论从维修难度上还是维修工作量上,都要投入更多,这就使得物业管理成本更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智能化的设备诸如自动消防、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都需要逐渐配备和完善,物业管理经费的投入也需要不断加大。然而高校物业管理费经费来源大多数都是依赖上级行政拨款,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使得物业管理经费投入出现严重不足,这种低投入势必造成低水平地运行和低水平的服务。

4.部门间缺乏沟通。高校物业管理是涵盖范到房屋建筑、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服务,而这些职能在很多高校都由多个部门一起承担,每个部门仅仅负责其中一两个服务项目,如保卫处负责安保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和资源整合,出现问题互相扯皮推诿,导致部分物业管理资源重复投资,浪费严重,在物业管理经费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将成为空谈。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必须转变后勤物业工作人员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首先,后勤物业管理人员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让服务的理念深入心中,为师生服务而非管理师生,并落实在行动中。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爱岗敬业的主题教育,从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让后勤物业管理的员工从心底中认为,师生员工的满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发挥典范的带头作用。如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等多种方式,树立思想上和专业上都过硬的典型,树起群众拥护欢迎的旗帜,对大家起到教育作用从而全面带动大家的服务意识。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高校物业管理队伍素质,对于全面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因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方面着手:一从干部队伍上,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上层决策领导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物业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意识和事业心,这样才具备带好物业管理队伍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物业管理员工上,多组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员工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高校物业管理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员工开展全方位的培训,针对在物业管理不同的岗位上进行不同的技能培训等。

3.拓宽经费渠道。物业管理的基础是资金来源,资金的缺乏是难以保障高校物业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后勤物业管理不能仅仅只依赖学校下拨的款项。应当采取多元化经营以拓宽经费来源,开展多层次的经营服务,增加物业管理收入。学校从甲方的角度对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做出评价,物业管理公司可按照学校服务项目、标准的要求提供服务。学校物管公司应该坚持以服务为本,根据师生的不同消费层次和领域,千方百计地在多领域里提供有偿服务以弥补物管经费的不足。

4.加强制度建设,部门间通力合作。为了提升高校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应当从完善相应的制度出发。规范的物管制度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管单位的管理制度,比如综合、财务、业务制度等,常见的如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及服务规范等;二是物业辖区的管理制度如用户手册、物管公约等。当前尽管诸如此类的制度也有些,但不够完善,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物业管理公司比较,有相当差距。所以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部门间通力合作。厘清责任,对于重复岗位设置,或职责重复的进行整合,节约资源,也避免出现问题是互相推诿扯皮等,从而有效提升后勤物业管理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四

会计电算化是今后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都存在较多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势必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负面影响,阻碍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如何在广大中小企业中更为有效的实施会计电算化,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率低,认识不够到位,人才相对匮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帐阶段,即使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实行了电算化,但也只启用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两个模块,仅用来记账,和手工账的工作思路一样,仅仅是为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无法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从而导致会计工作无法为经营管理服务。

2.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这两大块内容,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懂计算机知识,有时候虽然经过计算机培训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手工帐处理能力很强,会计水平也很高,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因此,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曰。

3.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比较晚,特别是深处内地的.中小企业,人们受思维习惯和观念的限制,还未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大部分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阶层不太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根本没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下计算机记账有很多限制,不像手工那样方便地调整账目,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一些非法行为和目的比如节税或者逃税。这些想法或多或少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和应用。

4.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下的岗位职责分工要求与手工记账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的会计岗位需要重新分工,并按照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要求进行。有些企业未及时、有效地进行岗位调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部分中小型企业未建立组织控制,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运行控制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大部分部分企业在输入、处理、输出控制等方面做的不好,存在着很多。输入控制缺乏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缺乏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处理控制中未加强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的控制,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即记账等。最后,输出控制尚未进行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未给予必要的标识。

二、对策。

1.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推动会计电算化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蔓延,广大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分工也会越来越细。在推广和普及电算化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了主力军,他们电算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和发展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大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做出要求,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应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具体要求。促进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

2.加大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工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否充足,电算化水平是否足够高是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广大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引入高素质电算化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每年都培养大量的会计点算化专业毕业生,人才供应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这些人才是中小企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广大中小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老会计的电算化培训,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3.企业要作好实现电算化的思想准备,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中小企业实现电算化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首先,要转变企业高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的重大作用。其次,要克服员工的抵触情绪。因为会计电算化不可避免会带来工作中的改变,这意味着许多人将不得不改变其长期以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这都会造成电算化过程中的巨大阻力。要克服这些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通畅的思想沟通机制,让相关人员真正认识到实现电算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4.完善电算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电算账务系统由于会计工具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建账、填制凭证、编制报表计算公式等由会计人员进行外,部分数据的计算,汇总工作收计算机处理,使内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在对输入控制,记账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各控制环节,要以职权控制为核心,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制度、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安全、完整。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五

本文通过对某公司质量问题管理的现状的调研及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管理典范,提出适合某公司质量问题闭环管理的问题解决流程,并通过结合质量管理系统(qualitymanagementsystem,qms)系统的实现,保证了问题管理流程的规范性、高效性,提高质量管理水品,为企业的质量管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随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不断深入,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质量信息因多层级反馈和统计口径不同产生失真,在质量问题处置过程中,无法实时进行全过程追踪、监控、动态反馈及有效评价;在进行质量问题分析时,没有标准质量故障库提供的数据支持,且缺乏质量知识管理。而且,公司运用产品因供应商的配件质量问题所造成的运营故障占有比例较高,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无法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有效管控、监督及有效评价。当前,除了通过oa或邮件系统进行相关质量事项的发布以外,大部分质量业务办理依靠手工填单、人工跑腿。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质量问题的.原因难以有效追溯,缺乏全面、系统的质量数据支撑。由于质量管理部门人员数量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全部的质量问题进行关闭,部分质量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质量问题闭环流程设计。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梳理出了企业质量问题类型并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首先,为了实现质量问题的规范化描述和一致化理解,我们建立了一个规范而又标准的三层质量问题缺陷库,为问题的统计层析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现有质量问题解决方案、知识的梳理,建立了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库,实现了问题解决知识的积累,提高问题处理效率。最后,为了实现质量问题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建立了质量问题处置库。总之,我们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及设计,统一了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集中管理,实现了质量问题的及时反馈、动态管控和闭环管理。问题闭环管理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流程说明:

备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解决方案、纠正措施等过程信息都将最终归档至质量问题处置库中以备后续的追溯。

通过质量改进管理建设与有效应用,可以科学、系统性地策划各类质量改进活动,并推动质量改进活动的规范执行与活动过程的跟踪、集中监控管理,保障各项质量改进活动的有序推进、按时关闭,从而促进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在质量改进时,针对制造过程中的共性及个类质量问题,通过从经济投入、难易程度、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与间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需要改进的质量问题,进入质量改进流程,如图2所示。

本文提出的质量问题闭环管理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之上,且结合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已经系统化的实现了,并解决其在质量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同时,持续改进是企业的永恒目标之一,质量问题的闭环管理时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六

1、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16917人、退休职工7180人,管有干部、职工、退休职工等档案24097卷,分别由20个管档单位管理,多的单位有1万多卷,少的只有几十卷。

2、我县干部档案管理主体的沿革。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进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也相应给我县干部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相对集中管理下放到组织、人事、委口管理,到委口管理的档案又下放到各主管局管理。现我县县直机关有组织部,人事、劳动、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交通、公安、财政、教育、卫生、文体、城建、蚕桑局等20个单位管有人事档案。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编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单位管档人员变动频繁,出现了忽视人事档案管理现象,影响了干部管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硬件设施解决落实差。对干部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有的单位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个别单位的档案夹都被虫蛀多处小孔,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有的管档单位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

2、材料收集不便,缺损严重。由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乡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推行人员竞争上岗后,部分人员变动了岗位,档案没有及时转递,干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不及时。有个别单位从干部档案下放到主管局管后,一直未按全国统一标准整理,材料多年未归档,造成档案材料不齐不全。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抽查的841份档案中,发现有438人差档案材料,占抽查总数的50以上。其中:差入党材料的208人,占24.7;差学历材料的99人,占11.8;差履历表的38人,占4.5;差年度考核表的93人,占11。在新录用的60名国家公务员中,有55名党员,就有52人档案中没有入党材料,占94.5。据统计,我县档案材料不齐不全,特别是入党材料、年度考核、工资变动材料差缺率几乎达40以上。

3、管档人员业务不熟、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差。近几年管档人员变动频繁,新手占70,加之各级管档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难以适应干部档案管理。个别管理人员在接、转调出、转入、工资、退休时需要查档案时不严格履行手续按规定办事,部门与管档单位协调不够,各做各的,需要用档案时,为了各自方便,不到管档单位查阅档案,叫本人自己提,造成在接转档案时不密封,借出半月、1月甚至有长达10个月不归还的,个别人钻空子,抽取个人档案材料造假、销毁、涂改等,为自己谋利,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档案是做好干部的基本条件之一,借助干部档案了解干部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历史地全面看待干部档案,把干部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国家在1990年制订了《干部档案条例》,中组部发了[1988]5号、[]55号、[]13号文件,对加强干部档案管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体现了对干部档案的重视。在这次调研中,通过我们对5个管档单位的了解中得知,只要领导重视的单位,档案就管得好,基本设施完善,有专用档案库房、铁质柜、空调等,领导落实,人员落实,档案装订好。领导不够重视的单位,档案装订管理就差,不谈设施,就连装订工具都没有,材料不齐不全,多年未装。为此,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应由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总。

2、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权相对集中,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组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干部档案条例》(组通字[1991]3号)第六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为此,应建立统一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以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来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3、加强档案的基础建设。按照《干部档案。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库房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经调查我县20个管档单位只有十分之一的单位基本达到要求。为此,应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设置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费由政府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改人事档案付费托管为政府无条件保管,还人事档案为国家所有的本来面目。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干部档案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队伍建设,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干部档案,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20个管档专兼职干部70是新手,业务不熟。建议:

(1)由组织部门,每2-3年组织培训一次业务知识,使他们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掌握如何收集、鉴别归档材料、整理、装订档案的技术,知道如何把档案管好。

(2)配置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落实管档人员待遇。干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在形式的规范统一内容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要实现这个要求需要一支热爱档案,熟练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为此,应参照档案局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有的待遇。

5、严格制度,推行责任追究制。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手续,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利用方便,提供准确,有效地制约造成干部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1)在查阅、借阅档案时必须持单位证明,二人以上到管档单位,经领导批准方可查(借)阅。

(2)部门协作,除特殊情况需查(借)阅干部档案的外,其它任何需要档案的单位,必须到管档单位查(借)阅,不得为自身的方便,将个人档案叫本人借阅到用档单位一月半月,给个别人有机可乘,伪造、销毁、涂改档案等,不准随意复印干部档案材料。

(3)转出、转入干部档案必须密封,盖好密封章方能转出、转入。各审查单位审查完后必须密封盖章或再转另一个单位。

6、收集干部档案材料是干部档案的基础。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制度的改革、考察、考核、学历、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给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带来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发生变化,档案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等,也增大了收集材料的难度。建议:

(1)管档人员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采取电话或一年一次上门催收与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

(2)各管委人事部门随时收集材料及时交管档部门,形成层层有人管,上下左右,纵横相通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网络。

(3)认真整理,保证干部档案质量。要按档案有关规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整理装订,管好干部档案为合理流动人才服务,做到经常检查,室内清洁卫生、防火、防潮、防蛀、防尘。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中坚力量,它占据着我国税收收入的一大半。随着国家的发展,优秀人才的不断增加,对于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核算不健全等等问题,他在不同程度上一定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的监督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会计监督使一个企业更加强大既能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又能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本文结合现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就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的提出一些会计监督的方法及意见,使会计监督发挥它真正的意义,提高会计监督的质量,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下,能有效的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实施,在执行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发展;意见。

在企业与国家联系中,会计是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这样造就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会计最大的岗位职责就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根据经济业务内容所发生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审核,及时准确地登记入账。只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满足企业各部门及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核算反映着企业的经济是实况,以及资产的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以及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中小企业中一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他们不能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的消息和政策,在层层上报过程中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因此,合理的会计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在不同方面的会计监督下,既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合理的进行,也能保证国家及单位、个人的利益不受损失,能够更加快速的响应国家政策,使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会计监督的概念和意义。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计监督工作,就是凭借所掌握的各种数据资料,依照科学的方式开展活动,为企业合法性发展提供保证。其内容既包括内部监督又包括外部监督。会计监督在会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为两方面:

(2)有序合法的进行国家财经法规,所有的会计活动都要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进行,它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进行监督,从而促进单位能有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会计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新时期下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会计机构不健全。

在当前的形式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机不健全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业务较少,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专门负责会计业务,缺乏相关的会计人员;另结合当下情况,中小企业多为私营家族企业,这样,在会计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账务处理比较混乱,会出现公私不分的状况,面对制度的条条框框也会视若不见,因此账面就会比较混乱,相应部门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真正能经营状况的流量很难区分,非常不利于内部监督的进行。

2.会计人员认识不够。

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对岗位的认识度是不够的,因此好多账务处理会存在主观意识,并没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他们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度是不够的,他们没有定期的相关培训,没有渠道知道最新的政策,因此,在税务稽查的时候就会出现好多问题,满是漏洞。

3.会计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明确的会计制度来规定会计人员具体的工作事务,因此会计活动发生的责任会非常模糊,导致人员互相推脱,单位的负责人员也没有相关的会计知识,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的界限也非常模糊,造成会计工作的起点不高。

4.缺乏相关的宣传。

宣传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不仅仅体现在会计人员上,还体现在企业领导人员和国家,在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本身会存在自身素质不高,知识度不够等缺点,同时没有太多渠道知道国家的知识,使不健全的机构更是满是疮孔,工作范围模糊,工作内容不合格,导致最后的质量上不去。就像一辆车如果没有人提供最新的道路信息让他前行,那么一旦发生什么就会造成障碍,使前进的方向受到影响。因此及时的会计信息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整个企业和国家的发展。

1.加强内部机构管理。

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它将法律的内容实施到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实施,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将一切活动变得合法性。因此,内部监督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有很多方面:

(4)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责任制,有些法人认为单位是他的,所有的事情都要听他的,但是,在《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法人的责任,法律不仅会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还会追究授意人员的责任,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出现问题将责任推给会计人员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会计监督的进行。

2.加强认识会计监督的意识,提高宣传意识。

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好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都没有相关的知识,存在很多盲区,造成好多违法事情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造成的,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要尽量避免犯错,因此,我们要在会计行为进行的初期就避免违法行为的出现,使会计监督能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

(3)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有着强大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十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好会计工作相关的服务工作和秘密保守工作等方面。而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还不够完善,实践的经验还不够多,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整个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工作,能够大大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宣传工作,来逐步形成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够打造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良好的工作秩序。

四、结语。

综上所诉,随着时代的变革,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会计监督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也重要,在中小企业不断的发展,现有的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小企业的重要问题,要想企业真正长久的发展,它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它是会计监督中重要的职能,是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这企业会计经济活动的进行,它最终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程度,来最终实现会计监督的职业化,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国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瑞.关于中小企业会计监督有效性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7):218.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八

相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低”状况:产品质量合格率低、质量管理水平低以及经济效益低。按照企业质量管理问题的四个阶段来划分,处于质量检验阶段的企业数为51%,处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企业数为35%,处于全面质量质量管理阶段的企业数为5%,此外还有9%的中小制造企业处于既不开展质量检验,也不开展质量管理的无检验、无质量管理的状态。因此,分析中小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中小企业顺利渡过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壮大。

1.1基础性薄弱。

中小制造企业由于人员、资金等因案的影响,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很不够,相当部分的企业在无标生产或参考其它企业的标准生产,没有形成自己企业的标准;计量人员的配备、计量器具的检测也是能省则省,往往是在出了较大的质量事故才会意识到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质量教育与培训也大都停留在口号上;质量责任制更是一纸空文。出了质量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最后不了了之;质量信息工作更是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以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而被人为忽视。事实上,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做好,再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也只是空中楼阁。有些企业对质量信息基础工作不重视,以为上一两套软件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软件是买回来放在电脑里睡觉,企业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任何提高,质量管理软件成了企业的负担。

1.2质量与技术脱节。

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都设有技术和质量两个相互独门的部门,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产品检验、事后汇总的阶段,使得质量管理对过程控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产品质量的优劣70%取决于设计,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对产品、技术缺少深入的了解,只会指挥检验人员照图检验,对产品的设计质量没有话语权。

1.3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质量管理人才匮乏,观念成旧,管理落后,根本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周霄(老八级工)说过这样一句话:产品品质实际上就是人的品质,人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次品,人不合格,产品绝不会是正品。人是质量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质量改进的主要因素,但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处于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封闭的“三封闭”管理状态,这种质量管理模式是与经济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的。

1.4对管理不重视。

中小型制造企业大部分存在重技术装备、不重视质量管理的问题。质量管理人才短缺,质量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待遇也低。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生产现场有很多品管圈(qcc,qualitycontrolcircle),由各工序相关人员自发组成进行品质管理活动。企业老总也对品管圈的活动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品管圈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无处不在。品管圈的工作为日本产品成为优质的代名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观国内的qc小组,大部分由领导牵头,类似于行政组织,如果领导不出面则活动很难开展,偶尔取得了成果也很难得到认可。

2.1技术创新上升为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小制造企业要将质量与科技紧密结合,以技术进步带动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优胜来自于技术领先。质量管理人员应该是本企业产品技术专家,从产品设计开始介入,把产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模具开发、现场生产、装配调试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目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降低产品的价格,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了,但利润下降了。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层次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但也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中小制造企业从事质量管理和技术工作的人才往往较少,且层次不高,大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但中小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力实现在职培训,使得知识更新度不高,不能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因此,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小制造企业也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同时要树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观,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快速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3顾客满意上升为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中小制造企业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驱动,将不合格的产品或存在质量瑕疵的产品交付给顾客,使企业丧失质量的诚信。企业可能得到了一时的市场份额,但当顾客认识到这种质量欺诈时,那么企业将会永远失去现有的市场。据调查,在买到质量差的产品之后,只有5%的顾客会向厂方投诉,而70%的顾客则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决定再也不买这种牌子或该厂家的产品。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每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把这种不满意告诉其他9个人,这样企业失去不仅是现实顾客,也让潜在顾客望而却步。当企业失去赖以生存的顾客时,就自然会被淘汰出局。现在有活力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都确立了“c战略”,即顾客满意战略。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顾客满意已上升为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

2.4质量经营上升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任何一个中小制造企业要想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必须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推行质量经营战略。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机械行业要加快机床的数字化改造步伐,以软硬件设施的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推行6σ管理,将质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使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九

1、人的特殊性。

1、控制招聘环节风险。

2、重点做好培训规划及流程管理。

注重薪酬设计的公平性。为了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薪酬制度要统一和透明,能够清楚明白的显示员工报酬的计算来源。员工能够理解并监督薪酬制度开发和管理人员制定的薪酬政策和制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的制定,减少怀疑和误解,这样企业薪酬制度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不公平感会显著减少。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必须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06)。

[2]乐章.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基于erm理念的人力资源风险整合管理框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6)。

[3]企业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以戴尔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3)。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

摘要: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和资金量少,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以及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自身发展和内部经济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市场经济不匹配的现象。单纯依靠中小企业本身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社会多方的合力,从金融、立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帮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改善其生存环境,强化企业自身发展和财务管理理念,确保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1、中小企业流动和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企业不仅资金不足而且融资不易,有以下主要原因:

(1)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多数较低。很少有中小企业做过资信评级,做过资信评级比例约为48。36%,未做过的占51。64%,中小企业经营外抽取资金现象普遍,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影响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资信评级。

(2)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流动和技术改造资金较少,经营风险高。由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经营业绩普遍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缺乏客观和透明的业内信息,经济和财务管理水平落后,造成银行投资风险大。

(3)很多金融服务部门欠缺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服务。现有的银行服务机构欠缺能动性,运营方法单一,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比其他企业要高;中小企业只能银行借贷融资或增加股本金,无法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来融资。

2、经济和财务管理相对弱化、结构不均衡。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大量现金闲置,认为现金多多益善,没有参与生产流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又过度负债,容易引起财务危机。债务加剧不利内部经济和财务管理,造成企业负债,企业的经济和财务压力以及经营成本就会增加,偿债能力下降,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模式陈旧、管理办法落后。部分私营性质、个体经营是现有中小企业的主要模式,由于历史原因,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对企业掌控能力不高,也存在管理思想的落后、经营模式僵化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其专业素质局限,不重视经济和财务管理,缺乏现代经济和财务管理观念,不能发挥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作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典型模式,企业的经营者同时就是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该经营模式影响中小企业的经济和财务管理。企业领导者的权利高度集中,造成企业无法分清职责、行事越权,财务管理很混乱、监管不严格、会计账目不实等现象。同时也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行使职责。

1、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深化金融创新,从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风险投资需要加快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激励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努力开辟新兴市场,有限的资金可以投入一些有实力和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商业银行的观念需要转变,贷款方式也加以转变,银行发挥促进企业的作用,改革贷款方式。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主体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主体以省为基础。应该以扶植企业为目标,政府通过预算和资产划拨完成担保。

2、加强财务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中小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现金的管理,必须加强现金流水管理,减少企业投放资金、加快回收速度、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能够连续循环。为此企业在设备的购置管理、物资库存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更加细致,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关系一定要整合到位。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牵涉到。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管好、控制好、用好资金,不只是财务的工作,同时也是涉及到企业每个环节、所有部门的重要工作。每个涉及到的部门都要具体落实做好企业的资金管理。

3、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财务流程合理的关键是高成长和发展的平衡,财务结构必须优化。资金综合使用成本低、财务风险可控、财务杠杆安全性高是标志。中小企业按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同,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保证合理比例。

(1)中小企业最合理的资本结构是财务风险筹资成本和财务杠杆利益、价值相互间实现最佳均衡。

(2)中小企业要优化负债的结构。债务的到期及数量预期与现金流量很难保持一致,确定负债到期,中小企业现金流量应保持安全边际。中小企业应能准确权衡各种到期负债的风险与盈利能力,来确定企业盈利能力较大、风险最小的负债比例。

(3)要优化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即确定既能维持正常生产,又能减少风险,并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合理的流动资金水平。过多的流动资产,对企业的效益有负面影响;而过少的流动资产,会使企业经营周转不灵受到影响。总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中小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和重视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就更加完善;企业更容易筹资,要降低运营成本,使其投资回报率更高。所以,现有的中小企业更要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下,进一步加强经济和财务管理,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现代商业,(9)[2]李蓬勃。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

[4]陈聪。中小型企业的投资决策及其风险防范[j]。上海会计,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一

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业,简称中小企,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信息显示:有能力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了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90%以上。中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gpd的主要贡献者,在国家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2.1中小企业权利集中较为严重。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权利非常集中,高层领导对权利的欲望极为强烈,对下属的放权较少,分析其原因:中小企业初创时投资较少、投资人较少,高层管理者对起初的管理不愿投资较多,将权利集中在几个投资者身上,注重管理费用,表面上管理似乎使用最先进的垂直化管理方式、组织机构比较精简,管理成本较低,但在管理中却出现了大量问题,如领导者经历大量消耗、事无巨细、重点事项无人关注、决策失误性较大、容易挫伤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造成员工抱怨性较大、员工的成就感弱、容易推卸责任、造成事事无人管的状态,表面看上去大家都很忙碌,实际上却效率很低,这样对员工的发展和整个企业的运作都非常不利。

2.2中小企业经常遇见资金周转困难。

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现金流断裂,资金供应紧张的状态。而我国的金融体制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转变,金融体制的贷款政策未能完全覆盖中小企业,未能为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较好金融服务,各大银行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中。

2.3中小企业管理者文化差异大。

企业的创业期,创业者往往凭借的勇气与经验,造成创业者之间文化底蕴差别较大,有通过国民正规教育高素质人员如本科、硕士、博士等,也有未经过系统体系教育的低学历人员,从而使得管理者在战略发展、公司经营、预算计划等有着较大差异,有的只凭借经验管理造成企业管理流程混乱、扭曲。

2.4中小企业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亲情关系、血缘关系占到流程管理中的比例如何?企业的管理是依靠制度管理还是人情管理?很多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在于管理制定仅仅停留在行文阶段,严重缺失落实、严重缺失检查、对工作没有督促,员工违反制度侥幸心理较多,公司管理制度变成一纸空文。

2.5中小企业组织机构松散。

中小企业组织未形成核心组织力,虽然组织结构简单、人数不多,但组织协调力松散、内管理没有核心、各自为政犹如散沙一般,对外部的影响变化适应性较差。因此,中小企业要摆脱这种管理现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变革很有必要。

3.中小企业问题解决办法。

3.1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懂得放权。

为了使下属工作更主动、更有主人翁精神、调动主观能动性,高层领导必须懂得适当放权,将高层领导从繁重的琐事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公司的战略、运营的大事中去,并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3.2中小企业要学会合作。

另一方面要去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在争取银行贷款的过程中要努力争取政府支持。

3.3中小企业人员提高素质。

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要主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经营管理观念。中小企业家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和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财务及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内容,努力成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者。

3.4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调整。

“家族式”管理模式在创业初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要及时改进,以适合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管理模式的调整,要从结合企业实际的规模、自身的特点、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出发。保证管理模式能跟得上企业的发展需要。

3.5中小企业完善企业制度,构建企业文化。

要想发展成为百年企业,就要高度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企业管理体制的建设,构建企业文化。企业只要学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各种合理的激励手段,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主人翁责任感。

4.总结。

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是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小巧灵活、亲情人情味浓、高层管理这与员工接触机会多等优势。只有这样,我国中小企业才能不断地积累文化资本,走上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祥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12)。

(作者单位:陕西华峰建材有限公司;陕西铜川727008)。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二

该工艺技术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煤化工技术之一。煤焦化工艺主要是将煤制品原材料制作成焦炭,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煤焦油、焦炉煤气等。焦炉煤气不仅是重要的燃气,而且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煤气进行深度加工,煤焦油加氢可制得汽油和柴油。随着世界原油需求持续增长,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此外,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迅速,燃料油需求大幅增加。众所周知,煤焦油加氢的生产过程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水,该技术工艺主要用于化工产品、高温焦炭以及煤气的冷却处理工艺。随着我国原油资源的短缺,煤焦油加氢生产技术正在加速发展。煤焦油通过加氢可以提高轻质油产量和燃料油质量,既提高了焦油的综合利用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1.2煤气化。

该工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技术,煤炭气化主要用于生产合成天然气、化工和工业原料气、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和提取燃料油等。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严重的煤炼焦污染,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煤炭气化技术。煤气化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较高的用水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煤气化一次气化用水量和气化合成气深加工用水量方面。该工艺的高耗水量主要是由于该工艺的反应会消耗一定量的水,而煤制合成气工艺的复杂过程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因此,我们经常在气化炉下游看到余热锅炉设备,主要是为了降低合成气冷却后深加工时的耗水量。对于煤气化过程中的用水量,由于煤焦的不同原料或特定组分以及不同的气化工艺,每吨煤的用水量是不同的。

1.3煤液化。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将煤炭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转化成液体燃料的一个过程。煤液化技术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两种。前者耗水率比后者耗水率会低,但是在降低耗水量的情况下会使装置的运行和投资成本增大。在煤的间接液化中,f-t合成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生产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已成为煤间接液化的重要方法。而间接液化法,由于工艺过程更加复杂,涉及到多个耗水环节,高耗水情况更加明显。以下是表格1三个国家的煤液化技术的耗水量分析。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三

就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都存在一定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观念。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即使很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不利于对相互之间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企业是一个动力系统,只有在管理观念上进行更新,对经济管理实行全面化的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使得发展过程得到优化。

1.2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以及文化。

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经济管理的相关人才以及企业文化,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高水平的人才,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一般说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员工会出现疲惫的现象,常常容易出现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很大的阻碍,此时,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企业应该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招聘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人才进入到企业,为企业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1.3经济管理过程中缺少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经济发展的业绩对于企业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般说来,竞争包括六个方面,即成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网络的竞争、服务水平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六个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综合发展,但是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成本的控制、人才的招募,还是品牌竞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善有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促进企业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应该从这六个方面着手,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

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成本管理、人才管理等,当前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企业的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2.1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管理体系指的是实行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选择的模式。为了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要在企业内部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测评,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有效的改进,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以“管理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将企业发展的长期以及短期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挥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效应。

2.2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优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才是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因素,为了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潜力,要积极地改善员工的工资待遇,给员工提供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定期组织培训、设置科学的晋升机制等,有助于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防止人才流失。人才战略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项基本战略,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2.3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的关键,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体系的建设,应该要加强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能够符合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企业经济管理应该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对各种政策、发展信息等进行关注,在企业与市场、客户之间搭建平台,促进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

2.4注重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综合水平有决定性作用,为了优化企业采购、生产过程,相关的部门应要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比如原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上线、产品销售等,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的管理,使得企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促进利益最大化。

3结语。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到很多内容,比如人才的管理、生产经营的管理等,任何一个部分的管理效率都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带来很大影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的改革,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加强人才系统的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招募更多优秀的人才,并且利用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保留;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优化等,都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四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竞争已成为新时代的又一主题。众所周知,竞争是全方位的,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当然也有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在平凡中突起,城市营销是基础,也是保障。

一、城市营销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城市营销”概念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可以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他认为,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国家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由“国家营销”衍生二来的“城市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内涵。城市营销实质上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某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业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的向购买者兜售。它包括一个城市内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其营销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还囊括了互联网络上的虚拟市场。

城市营销作为一种广义的营销,符合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需要解决以下五大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营销城市。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各城市由上级政府计划性地分配资源到相互竞争有限资源,城市竞争开始出现,营销作为竞争有力的手段应运而生;第二,谁来营销城市。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城市营销的主要行为者包括三大类:当地行为者(又分为公共部门行为者和私人部门行为者)、区域行为者和国际行为者。按照我国的国情,可分为政府机关、公共组织、企业和个人;第三,城市营销给谁。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找准城市的顾客也就是市场营销中的目标消费者十分重要。必须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了解城市的细分市场,熟悉目标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城市营销的顾客包括投资者、旅游者、创业者、工作者、生活者、消费者等;第四,城市拿什么营销给客户。这个问题是关于城市营销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科尔斯说“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在城市营销中,除了有形的各种产品外,还涉及了很多无形的产品,大体包括环境、产品和人;第五,如何营销城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城市也应该如此发掘自己城市的个性,追求与众不同,采用科学系统的营销方式,城市才能脱颖而出。关键的一点是以目标消费者为中心,真正满足城市顾客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推销范畴,体现当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精髓。

目前,我国学界对城市营销概念的阐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较权威的认为城市营销是指城市根据其现有或潜在的目标市场如市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出口市场等的需求及竞争现实进行甄别、发掘和创造城市的价值与利益,通过设计、生产和提供比竞争城市更能满足城市顾客特定需求的城市产品或服务,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城市营销正日益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资源配置完全按国家命令执行,加上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这段时期的城市营销大都是无意识的,影响城市营销的要素也很单一,城市产业居于核心地位,其他营销要素往往是因此衍生出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城市营销的萌发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营销并没有本质的突破,但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利用现有的资源引资,如以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优惠政策等来吸引投资,主要是外资和民营资本,并开始在城市文化层面上发展,涉及到民风民俗、历史传统等城市文化方面的内容。城市品牌逐渐涌现,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20世纪90年代后,是我国城市营销的发展期。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各种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影响逐渐深入,部分城市开始用营销理念来规划城市,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战略在部分城市开始形成。

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城市营销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城市营销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营销理念有待普及,理论和实践都有待创新。

1.城市营销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普及。

由于我们对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不系统、不全面、不深入,甚至存在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城市营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理论上的滞后阻碍了实践的发展,导致城市营销的观念远未普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明确提出营销城市的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昆明等少数大城市,有城市营销意识的也只是到地级市,大大部分县级市完全没有城市营销的概念。大连、福州等市有城市经营的实践,但是城市营销的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厦门、珠海等沿海各市,威海、蓬莱等山东诸市,黑龙江等省也只是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进行了实践。

2.城市营销理论还不完善。

由于我国城市营销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因此理论上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工作上造成了一些思想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城市营销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机构认为城市营销只要能创造经济价值,其它什么都可以牺牲,从而导致城市的文化、美学、生态等方面的价值严重缺失。从本质上讲,城市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这种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因此,城市营销不仅不排斥城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相反,它有助于一个城市的这些价值得到推广和社会认同。其次,还表现在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滞后。由于我国城市营销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实践方面有一定发展,但对于城市营销的理论研究还缺乏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对于已经有营销实践的城市来说,由于对营销什么,怎么营销还缺乏准确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实践上表现出营销活动的盲目和混乱。

3.城市营销缺乏整体规划。

一个城市要想在营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合理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仅靠工程技术知识,还必须从整体上强化城市营销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营销的整体规划相当缺乏。大部分城市根本就没有把城市的营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而是割裂开来的。

4.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可以体现在与城市相关的所有要素上,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等。无论是哪种要素,一个城市的品牌核心价值必须代表该城市能够为社会大众带来何种利益,这也是这座城市在商业竞争社会存在的理由。但就目前我国城市的营销实践来看,能够真正明确这一点的并不多。相反,大部分城市在进行营销推广时,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手段和内容,比如宣传当地的优惠政策、发展潜力等。事实上,这些因素其他的城市也具备,人家为什么偏偏选择你呢。所以,这是我国城市营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5.城市营销实践中盲目模仿,竞相攀比。

很多城市为了加快本地发展,在进行城市营销时一心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甚至照搬其他城市的营销方式。从哲学上来讲,这是极其错误,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照搬他人经验,没有和自身的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到头来反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最终将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导致城市品牌建设表面化、同质化,从而削弱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此外,很多城市为了扩大影响或是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显示政绩,不惜一切代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且互相攀比,这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城市营销也是非常不利的。

6.城市政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在城市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营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营销的主体,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的这一主体作用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由于部分政府决策暗箱操作、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导致了城市营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我国城市营销的策略。

1.重视城市营销理念,正确理解城市营销。

任何一项改革,思想的解放是关键,没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就,城市营销工作同样如此。随着城市营销的不断普及,城市管理者必须转变思路,以现代营销观念来营销城市。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高层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由以前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城市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

2.正确分析城市营销环境。

城市营销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营销的所有方面。只有认真分析城市营销环境,才能发现机会和威胁,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城市营销的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国际环境。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只有很好地掌握城市营销的国际环境,才能为我国的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城市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更多的国际契机。第二,国内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国家在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这为我国城市营销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第三,区域环境。同一区域的各个城市在制定城市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和整体发展目标,与其他城市形成互补和协同的关系,共同推出一种区位形象,营造一种区位吸引力,形成城市消费者在该区域的集聚效应。

3.挖掘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很多时候,城市在某些方面的特色可以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该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剧,我国城市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塑造城市品牌是增强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也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城市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初步联结,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受到国际城市的竞争压力。只有打造城市品牌,才能使城市取得竞争优势,在众多竞争对手中独树一帜。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品牌塑造科学化、加快我国城市品牌化进程、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关键。

4.正确锁定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

科学研究表明,每座城市由于定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满足所有城市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一座城市的经营目标只有集中于有限的城市消费者市场,才有可能在目标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为此,城市营销者应运用城市营销市场细分策略进行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确定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目标市场,从各方面培养和强化自身的特色,塑造特定的城市品牌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印象和偏好。

5.合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城市营销需要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对城市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需要以城市消费者为导向,用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多目标的手段对城市的产业、功能、投资、布局、人口、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策划方案,明确提出城市产品、进行城市品牌定位。按照方案具体执行时,还要定期反馈,监督城市营销的各方面工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调查各阶段实施的效果,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形成统一的城市营销目标,避免传统营销方法中以产品为导向产生的弊端,增强城市营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6.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

在进行城市营销时,首先要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规划,不断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城市营销需要正确的创新,也需要持久的创新。同时,还要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不该管的不能管,该管的就一定要管好,要不断推进政府内部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政府作为城市营销的主体,必须不断加强城市营销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我国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成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归根于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在地区之间的竞争。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形势,每一个城市都要抓住发展和崛起的机遇,规避失败和衰退的风险,最大化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和居住者,实现城市的脱颖而出和展翅高飞。避免失误的最佳办法之一是进行系统、科学的城市营销。

参考文献:。

[2]左仁淑崔磊:城市营销误区剖析与城市营销实施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3]康宇航王续琨: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及其策略[j].江淮论坛,(3)。

[4]陈章旺:我国城市营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王军:引领城市迈向营销时代[j].安阳大学学报,2004(4)。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五

从医院正常运营的角度来说,人事档案是对全体医护人员的信息汇总,借助于调取人事档案,可以随时获取员工的基本资料、专业水平、科研成果等,这也是医院监管职工、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医院也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上了日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六

摘要: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企业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好坏一方面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物流管理,但是,由于对物流管理的认知程度有限,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而提出了当前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生产的角度讲,企业物流的一系列活动是不产生价值但是又不能被省略的活动,企业通过物流管理缩减这些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等几个物流环节,其中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是企业最重视的活动,企业应该协调好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进行一体化经营。

企业通过物流管理对物资进行统一的采购、配送,统一调配和调剂,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物流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位置,对采购、仓储、配送和运输等活动实行统一管理,搞好物流,尽其无用,减少或者避免物资在运输和保管等过程的损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物流可以通过专门提高物流服务的企业来减少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等等,这就是第三方物流,通过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效益,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物流管理,遵循就近、直接采购的原则,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达到缩短物流周期,提高物流绩效,降低物资供货周期等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

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制度普遍不健全,表现在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和不健全,物流供应链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物流管理中考核制度不健全。物流在财会中不是单一的科目,企业物流费用很难做出精确的计算,损益表不能显示物流成本的记录,企业物流成本的节约无法做起;中小企业忽视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由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结点组成,在结点上存在不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制度不完善,效率偏低。中小型企业缺乏一整套符合自身要求的物流绩效考核制度,物流管理、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缺乏规范的考核制度,造成物流管理效率低下。

2.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中小型企业物流起步相对较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少企业缺乏综合性专业人才队伍。物流业务精英团队,需要掌握物流经营和管理的知识。西方国家物流企业,其主要的优势是已经具备了大量综合性专业知识的人才,为物流管理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而我国中小型物流从业人员物流知识相对不足,造成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在物流业务开展过程中,其控制和监管不严密,风险意识不强,不能有效的抵制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低。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流过程中的企业机械化水平低,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设施少,比较落后;第二,物流中虽然体现了信息流,可是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信息不能完全得到加工和利用,计算机的应用紧紧是限于企业日常的事务管理,企业并的物流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第三,物流系统化在指导思想上、技术成熟方面和物流系统化集成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许多的开发的物流软件灵活性和扩展性差,很难进行进一步优化和二次开发挖潜。

1.积极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从生产计划、采购到仓库管理,今天的物流管理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如何使企业的物流总成本最合理,靠人工去记忆处理已十分困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以致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因此,应用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必不可少。使用什么样的系统,企业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系统。

2.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改变过去只重销售忽视物流管理,要把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物流运营模式。其次,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紧抓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企业不擅长、效率低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并加强与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实现供应链运作一体化,增强企业乃至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应建立绿色物流观念,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物流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建设。

中小型企业物流综合专业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当前物流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通过社会形式,企业内部有责任进行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培育物流管理人才,要求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管理咨询公司组建的物流培训班,以培育高级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为中心;是物流人才管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培育公司物流技术骨干人才;估计物流员工理论学习的同时,公司也要建立物流示范操作区,估计员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物流人员整体物流技术能力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物流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相应的培训制度,并且运用相关的激励措施,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采取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尽快培养出现代化的物流人才。

4.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联接起来,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知识,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作用,提高中小型企业物流运行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总之,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企业物流管理要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基础,针对企业内在的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来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物流的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2]周桂香.宁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

[3]章劲松.浅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及策略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七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学术界一般把人力资源管理分八大模块或者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诠释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核心思想所在,帮助企业主掌握员工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为我国中小型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了一些思路。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原材料以及各级政府对其的优惠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的新常态使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计、强国之机。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决定了中国能否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在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中国制造型企业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资源,更离不开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1)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活动。许多中小型企业内部现存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是行政部门,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工资分配、档案管理、考核升级等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而人力资源部门所应包含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绩效考核与反馈、薪酬体制设计与创新、人员培训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则被忽视。这是因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本身对于企业来说是所有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当成是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

(2)员工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严重。在我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中面临的另一大长久存在的挑战便是员工结构不合理,且人员流失严重。中小型企业内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从业人员:普通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员工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普通工人总量大但流动性也大,而中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则缺失。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如下:普工的受教育水平低,其就职行为受薪酬因素的影响大,若发现有更高薪酬的工作,则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跳槽”;中高级技工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一是因为这两类员工的培养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上岗。二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不能满足这两类员工除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因此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对这两类员工的吸引力小。

(3)缺乏专业有效的员工培训。在人员培训方面,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虽然也注重对员工培训,但培训内容多集中在产品培训方面,目的是为了提高促进员工对所生产产品的了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大型企业相比,仅仅注重产品生产本身的培训则显得相对单一。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培训项目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将减少培训费用视为企业缩减成本的重要途径。二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及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往往局限于企业产品的发展,而忽视了对企业员工自身的培训。

(4)薪酬管理缺乏激励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仅仅是工作报酬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内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必须尽可能的节省成本和减少各项开支,而员工工资往往是企业支出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很多“薄利多销”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选择降低员工工资水平,延长工作时间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解决的办法及对策。

(1)更新观念,深化认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思想误区的存在是因为缺乏对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当做是具有思想的工作机器,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的让员工创造最大价值,而忽视了员工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当作企业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引导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尊重和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的目的。

对于一个想做大做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目前的人才状况,以及企业对未来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人力资源的流动,包括流进和流出。因此,企业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人岗匹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分析及岗位说明书的准确与否,对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普工岗位、技工岗位还是管理者岗位,都必须对其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制定岗位说明书,以此作为人员分配的基础,从而达到人岗匹配。针对普工的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选择让其在不同的岗位轮岗。实行轮岗,一方面能够丰富普工的工作内容,增加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普通员工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利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与调整。中高级技工缺失则应当采取建立内部劳动力与面向人才市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

(3)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培训体系。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一整套员工培训计划。培训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所设计的培训流程不仅能满足每一位员工在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同时又能够不断循环改进提高。

(4)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外在报酬;其次是需要考虑员工的内在报酬,虽说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型企业那样,建立起十分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但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符合员工自身需要的薪酬福利体系。

三、结论。

促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发展是我国建设中国制造强国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可以说,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而我国中小型制造业的发展与壮大,关键还是看中小型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升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增加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创新能力,既能促进本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又能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献力。

参考文献:

[1]翁赛珠,何春媚,刘善仕.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制造业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06:253.

[2]陈永仁.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08:13+15.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八

一、分享改革后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划分不利于规范管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而征管对象的划分却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将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由此可能从客观上为税收不平街创造条件。这是因为:

1、税制本身决定了企业所得税是一个弹性较大的税种。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而应纳税所得额是以企业核算的利润总额为基础,加减纳税调整后得出的。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核算的利润总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伸缩性。加上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比较复杂,税前扣除规定缺乏刚性,操作起来弹性较大,因此,对政策理解程度不同、计算方法不同,都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各不相同的计算结果。同时,管理方式的灵活多样也决定了企业所得税负担不平衡现象的不可避免。目前企业所得税征管方式主要有查帐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而核定征收又视能否准确核算收入总额和成本总额,分别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和核定所得税税额两种征收方式。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企业的所得税负担都可能会有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而且,企业所得税政策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各级税务部门只有结合地方实际确定具体的操作办法,而这种操作办法往往会有一定的伸缩性。以上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再加上不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力度不同,规范管理程度不同,势必会造成同类纳税人因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辖而出现税负“倚重倚轻”的问题。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纳税人以可乘之机,从而滋生、蔓延“人往高处走,税往低处流”的不良倾向。

2、实际执行中,国、地税征管范围的划分比较困难。按照国税发[2002]8号文件规定,从20起,新办企业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而原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的企业合并、分立、改制的情况除外。我们认为,文件所表述的情况还不是很全面,具体执行中遇到的情形还有很多,操作的难度很大。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个体工商户、个人投资和合伙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吸收新成员组建的公司;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中断原有企业经营,而由各投资人或合伙人各自兴办的企业;再辟如原由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的企业,抽调资金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合作兴办的企业……等等,凡此种种,若不一一作明确规定,都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要么争相介入管理,要么相互推委、扯皮,从而更不利于真正强化企业所得税征管。

3、企业所得税分属国、地税两套机构管理,不利于保证地方基期年既得利益。根据分享改革后国家税务局确定的征管范围,新办企业所得税征管权归属于国家税务局。而“新老更替”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往往是新办企业在无限增多,老、旧企业将逐步萎缩、退出经济舞台。按照这一客观规律,国家税务局的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将越来越大,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源将越来越狭窄,完成收入基数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最终将可能因完不成收入基数而导致地方基期年既得利益的损失,进而长期影响地方可用财力。

1994年新税制改革后,国家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这对于引进外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然而,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内、外资企业适用税制仍不统一,则不利于公平竞争。由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适用税率、成本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折旧计提、优惠政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工资、利息按实列支,允许加速折旧等,都使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远远低于内资企业,这不仅有失税收公平原则,也不符合wto规则要求。同时,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有实力、上规模的内资企业纷纷钻税收空子,想方设法向外资企业转型,从而影响财政收入总量,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给地方财政收入造成负面影响。

三、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问题。

税收优惠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而减免税收负担的制度。国家在税收制度中规定减免税,一是体现量能负担原则,二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达到调节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但在当前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却难以体现以上两个原则。

1、税收优惠与税收受益或量能负担原则相背离。税收受益原则是指纳税人以从政府公共支出的受益程度的大小来分担税收。制定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一定时期内对于体现国家大政方针,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再加上优惠范围和品目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而导致的执行时人为“擦边”因素的存在,都使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局限性日趋显现出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一些行业性、产业性分利集团的形成。

如为了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林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171号),该文件第二条规定:“自1月1日起,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的范围,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确定”。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所确定的林业产品初加工虽然是指通过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但其所列示的具体范围很广,木、竹刨花板、纤维板(含中密度纤维板),木、竹地板块(含复合地板)等产品都包括在内。理论上而言,刨花板、纤维板生产应以板糠等林业剩物为原料,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林业剩物可供生产消耗,企业往往通过大量收购原木来解决原材料问题,从而成为林木资源消耗大户,极大地破坏着当地的林木资源。可见,对木材消耗量巨大的刨花板、纤维板等产品实施企业所得税减免,是有悖国家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所得税优惠初衷的,也不符合税收减免的国家调节原则。而且,从刨花板、纤维板生产工序、产品性质和最终消费对象而言,都应属于精深加工,而非初加工,不应将其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的`范围。下面,通过对比、分析生产中密度纤维板的龙泉市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和生产木制太阳伞、玩具的其他四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

表一:龙泉市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指标&nb。

sp;2002年1-6月合计。

销售收入1220.607458.609293.604040.502.30。

生产成本799.005380.707726.903309.7017216.30。

销售税金及附加1.5039.4030.2032.20103.30。

主营业利润412.801971.901344.40582.604311.70。

增值税即征即退29.00764.60501.20319.901614.70。

利润总额430.602556.701506.20779.805273.30。

应缴企业所得税142.10843.71497.05257.331740.19。

销售利润率%35.3034.3016.2019.3024.00。

税收负担率%0.120.530.320.800.47。

比较、分析以上两表数据,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问题:(1)纤维板行业是一个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行业,对其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不仅无益于促进林业生态建设,而且还导致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政策设计的税收调节目标落空。(2)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范围的纤维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居然会远远高于属于精深加工的木制太阳伞、玩具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这不仅不合常规和情理,也是无法想象的。同时,尽管纤维板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高,但由于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其税收负担率则大大低于其他木制品加工企业,这又有失税收受益原则和税收公平原则。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实施的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一个很值得商榷和研究的问题。

2、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龙泉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属浙江省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县(市),由于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结构十分单一,资源依托型的地方财政收入历来以木材为大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虽经大力调整,但终究不能彻底改变“靠山吃山”的传统格局,林业这一经济主导产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无法被其他产业所替代。因此,国家对林业税收政策的变动,都将对我市财政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20开始实施的这一优惠政策,更使我市失去一块现实的可支配财源。龙泉市昌龙人造板公司一直来是我市企业所得税的创税大户,近年来更是企业飞速发展的时期,按照上表所列的利润总额计算,2001年该企业应纳所得税为497.05万元,今年预计可达660万元,由于享受减免优惠,实际所得税纳税额为零,按照今年所得税中央、地方“五、五”比例分享的政策,我市将净减少地方财政收入330万元。同时,由于分享改革后浙江省套用财政部对我省确定的基数计算方案来确定所属市、县的企业所得税基数,即采用、两年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基数,而不考虑2001年地方企业所得税实绩,因此,从2001年起执行的林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对我市完成所得税收入基数产生不利影响。

表二:木制太阳伞、玩具生产企业经营情况(2)。

金额单位:万元。

指标能福伞厂金鑫伞厂康达玩具厂鹏宇玩具厂合计。

销售收入4191.80816.00428.00520.405956.20。

生产成本3763.00736.00392.30407.005298.30。

销售税金及附加31.7021.503.2012.2068.60。

主营业务利润354.8043.2021.0057.80476.80。

利润总额64.0014.203.3010.4091.90。

缴纳企所得税21.004.304.305.2034.80。

销售利润率%1.521.750.782.001.54。

税收负担率%1.263.161.753.351.74。

四、关于对策的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对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如下探讨意见:

1、应坚持尽可能减少优惠政策的原则,对现行众多的减免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大部分予以取消。特别是分享改革后,要充分考虑出台的优惠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同时,应坚持进一步改进优惠方式,加强目标管理,使执行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优惠政策的最初目标,对于刨花板、纤维板等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享受减免优惠既不利于体现国家大政方针又有失量能负担、公平原则的项目,建议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取消。

2

主张内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一致性,不搞“一税两制”。现行税法对外国投资者优惠较多,调整的重点要放在“超国民待遇”的不合理税收优惠上,实现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当然,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防止税收政策突然大幅变动引起的经济震动。对外资企业因税制调整造成的损失,可考虑在一定年限内予以返还,但返还年限不宜太长,以免造成新的税负不公。

3、税收立法权在中央,税收减免和优惠的决策权也应在中央,不能分散。各级地方政府无权确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除税法规定的权限外,对地方的任何越权减免都应视为违法行为。同时,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严肃税法权威和税收纪律。

4、针对所得税分享改革后各地征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应注重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国、地税机关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避免征管盲点的存在和扯皮现象的发生。由于地税机关一直负责着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积累了丰富的征管经验,因此,分享改革后应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削弱其管理职能的发挥。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同时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我国,除民办高校外,普通高等院校是由国家投资举办的,在性质上属于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组织,而且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高校的资产不能作为其债务的担保,因此,在高校要不要负债融资,负债融资是否考虑财务风险等问题上,多数高校的管理当局都持这样一种理念,认为高校是国家的,高校之所以走负债融资发展之路,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不畅,高校负债融资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发展资金的缺口问题,而这一资金缺口最终应由国家来补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所以大多数高校在负债融资发展上,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从银行贷到资金,而对于什么时候偿还贷款,如何偿还等问题考虑得较少。高校管理当局这种轻视财务风险的倾向,极易使高校因为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2.2高校负债规模总量失控。

1999年8月26日,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了“银校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向清华大学提供10亿元的授信额度,迈出了我国银行和高校合作的第一步,此后,建行、工行等多家银行纷纷与高校开展合作。在高校贷款普遍化的同时,贷款额度也迅速增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约为1500亿元至亿元,部分高校贷款甚至已经达到数十亿元。3月底,吉林大学自曝负债30亿元,并在校内征集解决财务困难的建议,这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贷款问题的广泛关注。209月1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达2000多亿元。高校贷款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当前随着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它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总体上讲,高校的负债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实际的承受能力,在总量上呈失控状态,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2.3融资手段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高校扩招后,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高校通常寻求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负债融资使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高负债率的问题。一旦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将导致高校财务状况不稳定,极易陷入财务危机,这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被迫通过拍卖老校区、出让闲置资产等途径来偿还借贷资金。理论上高校还本付息的预期是招生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但国家或地方政府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等及对专业的饱和程度,都会对高校招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招生规模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银行还本付息就可能存在很大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信用形象。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十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煤炭化工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高端技术人才,并解决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增加成本等问题还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控制用水量的分析和广泛的研究,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节水效率的目标。除了生产过程会导致高水消费分析,水的消耗情况的条件筛选机制,加强水水质分析的关键环节,使用现代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测试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工工作量,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运行过程体系。

煤化工企业有许多生产工艺,复杂的生产工艺,以及许多设备和技术可供使用。因此,有必要对造成高用水量的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在全面评价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夹点分析法,提高水资源配置水平。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废水的回收利用,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链路和节点控制,并引入水网系统进行分析,提高梯级用水效果。此外,最后处理的过程,应该优化冷却水回收和处理过程,应该探索和水网络集成技术不仅减少污水的排放,而且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3加强硬件设施配置,提高生产工艺和设备现代化水平。

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煤炭化工生产过程中,引入先进的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来减少水的消耗过程,为特定需求生产和生产工作,有针对性的广泛研究,计算和分析设备技术、投资和运行费用之间的关系的科学规划和技术、设备投资和规模,用最少的钱来达到减少水资源消耗的目的。

2.4提高废水回收利用率。

进一步研究了生产过程后的废水利用,以提高中水的利用水平。煤化工行业的污水处理和废水回收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有必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废水利用和中水开发利用经验,努力探索深部废水处理技术。此外,还应分析矿井水处理的深度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面积。

3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化学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消耗高的问题,根据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和高端技术人员,然后在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废水回用利用率,为煤化工企业生产正常稳定运行提供水开发基础。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分配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和能力。接下来会列举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简单的说说如何合理的分配,从每个人擅长的层面来分析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配置环节的工作。

现阶段,企业中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如何做到个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个人擅长和企业的所需匹配。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如何让员工适应自己的岗位,如何各自发挥其能来帮助企业,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进而寻求解决配置不均匀问题的途径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企业是服务人的生活起居,来满足人们社会上的需求,人力资源就是在企业中有用能够被企业所利用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总称。目前来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每个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是人类的巨大财富,好好地开发利用,如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有许许多多的原因,然而人力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前辈留下的制度,都一直传承,还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和使用存在一定的误解。缺乏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和缺乏一些激励机制。1.认识存在误区,管理理念落后对企业而言,其自身发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企业制定长远的计划。现在的知名企业都是因为制定计划才发展的这么好,不然也不会家喻户晓。现在有许多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可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缺少正确认知。不敢放手让员工去干,在企业用人方面大都是老板说了算,所以非常容易导致用人失误。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消耗严重对企业而言,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会加重企业的内部消耗。现阶段,国内企业中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内部消耗长期得不到控制。很多时候领导们并不互帮互助,反而互相挑刺。就算有互相支持的,那也是亲人也不是有能力的人。由于急功近利而缺少长期规划,这样使企业的凝聚力减弱,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不到提高。企业经营发展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个人所擅长的和所在岗位不匹配”。加之缺少科学严谨的人才测评标准,便造成了对工作职责、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把握不清的局面。所以很多时候在面对工作任务时员工往往无从下手,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3.企业的分配制度不够透明化,员工既得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会设立统一的福利条令,但是缺乏科学的考察制度和措施,并不能确保员工在付出智慧的同时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这样不但起不到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作用,反而会损害员工的既得利益。4.企业育人环境落后企业在发展,管理经营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很多企业均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自身育人环境落后,很多时候即便培养出的人才也大都跳槽到了其他公司。这就是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的原因,不愿给别人做了嫁衣。由于会有跳槽的现象,许多企业开始不再培养人才,因为他们认为肯定有人会跳槽。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明确造成的。员工对于发展道路很迷茫,并且劳动合同关系不明确。企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招聘员工,并不能保证员工的利益。员工和企业都各有所需,而不将眼光放长远,难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也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确定以人力为本的观念,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员工的知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对企业而言,它能够左右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自身创造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算拥有巨大的财富,缺乏人才那也“于事无补”,因为很难实现资产增值。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向导。所以应该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通过培训来培养人才。发展资源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的发展为例子,前期他只是个不出名的小公司,他选择了以人力为本的政策,在人力培养方面投资很大,但是他的领导丝毫不心疼,因为他知道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用高投资来发展人力,现在正在用高人力创造更高的收益。2.改变管理模式,进行岗位测评个人和岗位关系是企业的基础,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进行对人力资源的规划,企业的目标需要人力资源的帮助才能实现,因此企业自身要发展,但同样应当保证员工的利益。第二步优化岗位以及管理模式的分析,仅有人力资源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岗位工作上的分析。形成完整的岗位说明书。第三步进行人才的测评,在任职岗位的时候进行人才测评,看看是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这样将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第四步要对企业内部或外来应聘者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考核、测评。最后还需要通过调配等手段进行优化。3.确立人力资源观念,建立新的适用制度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将员工看成实现目标的第一资源,将员工培养开发,发挥员工的潜能,更好的实现发展,更好的实现组织发展。强化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这样会使员工具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满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爱护他们,这样员工才会从心里接受。建立合理的薪水体制,这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素质,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是有益的。4.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员工的发展道路企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企业的前提。首先要重视对新人的培训其次更不能忽略老员工的培训。再次,是培训之后再培训,不定时的培训。不管是对谁来说,老员工也好新员工也罢,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充实自己,并且提高适应新变化的要求,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变化,才能提高工作质量5.重视企业文化的创造,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应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这部分工作落实到位,以明确员工的发展前途。只有确保员工能够快速、不间断的“发展”,才能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有利的条件是他们拥有为之骄傲的工作和职业,之后才能够为员工赢得满足感、奉献精神。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员工自身的素质和经验并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为其设定目标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进步的空间,让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形成这种氛围,要在企业中形成竞争的机制,秉承能者上的理念,采取公开公平上岗的原则,不只看学历,要看能力的大小,能力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员工的职业生涯才会驶入良性轨道。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齐心协力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也会让企业活跃起来更有活跃气氛,员工更愿意发掘自己的潜能。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看法,因此需摆正员工的认识。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管理认为,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目标为方向优化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企业管理者必须从管理根本出发。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良好体制。从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要个性化管理,重视企业团队合作和培养团队意识。对员工要关心,关心程度要超过对员工的约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让其为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耕.《企业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3]林建煌.《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4]张佩云.《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5]赵伊川.《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

[6]赵西萍.《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十二

电力工程企业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人力资源规划问题是重中之重。改变人事管理的传统理念,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然而在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中,虽然极力提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但思想及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重视财务、物力而忽略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含糊不清,在选择人才时主观意志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电力工程企业没有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划,导致不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被招进来,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优秀人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队伍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对电力工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电力工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只会盲目跟风,但直接拿来的东西并不好消化,也无法为其带来显着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岗位管理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过于单纯的管理就显得无力。同时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较低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客观需要。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好的留人策略,人才自然会流向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3、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力工程企业的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拿年终奖来说,年终成绩基本是领导一个人的,其他一干人等只作简单评价,没有体现出每位员工的成绩。员工干得好不好都一样,考核成绩难分优劣,同时对部门优秀人才比例有不成文的限制,造成评定成绩严重失准。考核评定标准也十分简单,没有根据员工职责、所处部门的不同进行评定,更没有将指标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考核效果来看,考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备受质疑,企业决策层很难从考核中得到真实信息。

对电力工程企业来讲,没有战略规划根本不行,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引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而没有这个环节支撑,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依托,在向目标迈进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不断接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当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2、建立竞聘岗位制度。

竞聘岗位制度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发展两者的统一,对于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应该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有效地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打破各种限制。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岗位竞聘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将行政调配和岗位竞聘制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岗位竞聘中,鼓励员工在不同岗位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和适当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和岗位竞争淘汰机制,对那些不能有效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要进行换岗或转岗,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度合理的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人员进退出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绩效考核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标准,比如,对单位工程部进行考核,首先要求工程部和经营部经理参与人力资源部考核方案的制定,根据其工作经验制定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这样有了部门经理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接下来的考核实施就能很顺利地进行,考核结果也才有实际意义。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部以及基层员工要不断对绩效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并把其当作一项正常日程来抓,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要不断加深考核内容,使考核更丰富,量化、硬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考核内容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一定的短期利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外部市场动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我国电建市场日趋成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发展之趋势,未雨绸缪,储备优秀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曾宏坤。论国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j].福建轻纺,,(1)。

[2]曾汝林。论在企业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人力资源战略[j].财经界,2010,(4)。

[3]晏景荣。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及方案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十三

医院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存在着档案资料记载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许多档案资料填写后没有结合实际的人员的情况进行更新,造成职工的基础资料存在许多误差,如个人信息、基础资料、履历等[1]。造成档案资料前后不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简单概括为管档人员的无意和刻意,无意就是指管档人员的操作失误,也就是在填写过程中由于粗心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工作疏忽忘了填写具体内容,进而在后期填写时出现了隐藏的错误;而刻意就是指管档人员的造假,随着医院在用人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成了某些人员在个人履历上存在造假现象。

1.2档案材料不完善、不完整。

档案材料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是指医院职工的后续档案材料不健全和档案内容不完整这两方面。医院职工的后续档案材料不健全、不完整,也就是说有的人员档案资料中,缺少再教育学历表、工资审批表及绩效考核表等,有的职工履历表虽然健全,但缺少主管领导的审核及签字,还缺少科研成果、个人贡献记载的问题,甚至有的职工档案长时间都没有进行更新。同时,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尤其是人事档案资料经历的人手比较多,且档案管理时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这就造成了档案资料的不完善、不健全,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多是人员行为所造成的。

1.3档案查阅速度慢、效率低。

如今,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都创建了专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并充分借助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使用计算机、扫描仪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将职工的档案资料及时纳入到了电脑上,再结合相关的技术手段,把文字、照片等转化为后期保存的信息资料,如果有的职工信息发生变动,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实现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职工信息资料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可靠性;但不容乐观的是,這只是为医院后期的数据统计提供了便利,但为迅速查阅和调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医院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工作量比较大,一岗位存在许多人员报名的竞争情况,管档人员就要在固定的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再加上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全部建立局域网链接,这就使得管档人员来回走动,才能获取人员档案资料,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档人员要充分借用先进的电脑操作系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举措[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4134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