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写一份好的总结要注重组织结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下面是一些成功者的经历和感悟,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一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二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三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四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五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长沙》。对于本节课的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伟人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伟人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6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伟人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伟人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伟人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6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伟人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伟人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伟人《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6/6/6/6。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七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八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九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二、教学原理。
1、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2、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景。
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峥嵘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一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二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9)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三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四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五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六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七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蓬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勃。
铺叙壮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结合交。
总括。
融
怅廖廓激昂。
煞尾问大地。
(思索)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八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当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十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间的安排;六、教学流程的设置;七、作业的设计。
20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重点:诵读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
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课时。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板书设计。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忆:总领八句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争流浪遏()飞舟。
挥斥方遒()峥嵘()岁月。
2.“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北戴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二十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二十一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二十二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自然之景”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写景抒情篇章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
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二十三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毛泽东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毛泽东。
湘江北去。
看(景)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借景艺术。
抒情作答。
忆(事)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4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