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6:40:15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大全(14篇)
时间:2023-11-30 16:40:15     小编:GZ才子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编写教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案的编写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一

教学要求: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竖”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竖”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

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图示: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图示: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

图示:

5、指名说一说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竖,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竖的字。

1、出示范字:

十上土干工正。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十:横平竖直,是悬针竖。

上:垂露竖,上面的横稍短,下面的横略长。

工:上面横短,下面横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7、比一比,改一改。

三、总结,小组内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漂亮。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二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1课时。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寥寥数笔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读来颇有韵味。

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求背诵,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但大多时候,古文在背诵上有前置性,也就是还没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诫子书》很短,学生在讲解前已经背完了,我问孩子们理解什么意思吗,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其实,我也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完全不懂是没料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原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更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孩子们很容易发现是说学习的。我追问“学习需要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齐声回答“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很明显和前文所说的不同,强调的是一个“躁”字。学生再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

从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中心句上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静”。无论是做人(修身)还是学习(治学),都需要“静”,切忌“躁”。

最后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孩子们根据意思,自己总结出了“要珍惜时间”。到此,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学有所获。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三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来自网!

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四

1.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编故事。

2.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要鲜明突出,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突出小说的特点。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要吸引人。

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衬托情节的曲折。

1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荣德基课件页码。

1.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故事,有些故事记在我们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些故事却很快会被忘记,今天我们也学着写一写故事。

2.本单元的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同学们你们人认为本单元的故事为什么很感人吗:(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1.审题指导: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有遭受挫折的烦恼等。我们认真聆听他人的故事,也在不同场合讲述自己的故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故事。故事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是虚构的人和事。故事应该着重于笔下的人物在怎么说和怎么做,而不是怎么想。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发展。语言富于生动性,不需着意刻画,其中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

2.思路导航:

我们写记叙文,都是写真实的事件,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

(1)除了注意记叙要素的完整外,故事应写出些波澜,使人有阅读的兴趣。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波折和意外等。

(2)故事当中一般还有人物,如果能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个性,会给故事增添不少光彩。

(3)写故事,尤其是虚构的故事,要注意融入想象。

(4)写完后,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说说你最喜欢的故事。

3.技法点拨:

故事的选取和叙述。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但要注意所选事件要有意义,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使情节有些波澜。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环境做必要的叙述或渲染,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

(2)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注意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和细节进行描写。

(3)情节设计应紧凑、完整。

(4)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1.出示范文。

铁蛋和爷爷。

银光笼罩下的村庄,弯弯的梯田,一层一层地依着山势螺纹般地向上盘绕着,每一层梯田里,都有一轮月亮,微风一吹,水面就荡漾着涟漪,把月光荡漾得碎银子似的。看着满梯田都是碎银子,就觉得村庄是那么富有,富有得把银子到处堆放,随处乱扔了。

梯田下边的农舍,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坡间,农舍上青青的瓦片,泛着光,幽蓝幽蓝的。这里就是铁蛋和爷爷生活的地方。

铁蛋胖乎乎的,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油的头发调皮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

爸爸妈妈出外打工,铁蛋和爷爷一起生活。铁蛋最喜欢倚靠在爷爷的身边,数他额头上像小溪似的皱纹,更喜欢他那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在自己光滑的脑袋上抚摸。爷爷种了一辈子地。严寒酷暑,风里雨里,他总是天下亮就起来干活,也因为如此,爷爷浑身都是病痛,却从不在铁蛋面前呻吟。

每到月光洒满乡村的时候,就是小伙伴们一起疯玩的时间,今天也一样,小伙伴们玩得忘记了时间。

哎呀!我的妈!他是不是坏人?铁蛋心一慌,撒腿就跑。此时,小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再回头一望,那人追得更凶了。尤其是他那怪叫声使铁蛋毛骨悚然,心提到了嗓子眼,没命地跑起来。铁蛋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嘴唇也颤抖起来。突然,脚一软,摔倒在地上,铁蛋拼命地想爬起来,可是人已经站到了他的面前。“完了,他要杀我了。”铁蛋想。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铁蛋惊恐地望着他。可是,他却把铁蛋扶起来。这时,铁蛋闻到一股药味,才惊奇地看到他手里拿的竟是爷爷的药包。

原来这个人是村卫生院里的那个十多年来一直帮爷爷送药的聋哑人。昨天爷爷的药就喝完了。

真是虚惊一场!

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

3.小组交流。

你认为范文哪些地方写的好,好在哪里?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开篇写月光下的乡村,暗示人物如银子般善良的品质。

(2)概括描写人物的外貌,突出了其单纯、天真的性格特点。

(3)爷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朴实老农的形象。

(4)心理描写活动的描写突出了铁蛋此时害怕恐惧的心理,为后文揭示悬念埋下伏笔。

(5)动作描写突出了铁蛋内心的恐惧,同时也暗示出了送药人的`着急。

(6)结尾揭示了悬念,将送药人的持之以恒和善良品质诠释的非常完美。

5.总结交流:本文作者能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了外貌特点,同时还写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并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设置悬念,写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结尾揭示悬念。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咸()。

耙()。

荞()。

霎()。

成()。

粑()。

桥()。

需()。

一()土。

一()种子。

一()床。

一()雪。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也叫得更欢。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再仿写所填词语。

2.用“”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

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例: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参考答案:

耙(耙地)。

荞(荞麦)。

霎(霎时)。

成(成长)。

粑(糍粑)。

桥(木桥)。

需(需要)。

一(粒)种子。

一(张)床。

一(场)雪。

美滋滋。

乐呵呵。

2.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五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4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具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

第一课时。

《坐井观天》引入,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学生听评。

3、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课文。

4、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讲小马过河时发生的事)。

1、在课文中找出含有生字的生词,读一读。

2、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订正。

第二课时。

理解小马已经长大了,愿意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小马长大了,很愿意帮助妈妈做事。从“您”看出小马不但爱劳动,而且有礼貌)。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跳呀蹦呀”等词语。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小马来到河边,为什么为难了?它想到了什么?读有关的句子。

1、分角色练习朗读。小马和老牛的话。

2、松鼠的话同老牛的话就不同了,“拦住他大叫”,后面的话用的是感叹。

3、四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用小黑板出示:“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马来到河边,老牛说河水浅,它“立刻”准备过河;松鼠说河水深,小马“连忙”收住脚,不敢过河了。全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只适合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2、练习写字。

1、学生自由读文。

2、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口头组词。

1、复习导入。

2、学生试着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读第一自然。

4、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三到六自然段并思考:

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指导朗读。

板书。

设计。

小马过河。

老牛图浅。

松鼠图深。

小马图动脑筋亲自做。

作业。

设计。

课后。

反思。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六

1.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

2.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3.把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教学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关注整个活动场景,写一写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板书课题。(板书:多彩的活动)。

二、拓展思路。

回忆一下,校园生活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让学生说说进入印象最深的活动。

2.总结学生发言。【课件出示2】。

体育竞技类:拔河、跳绳、接力赛、游泳,骑马、攀岩、固棋……。

文艺演出类:合唱、课本剧表演、啦啦队表演、集体舞……。

公益慈善类:看望老人、植树、与参加儿童联谊、广场清洁、爱心助学……。

民俗活动类:赛龙舟、包粽子比赛、写春联、踏青、元宵灯会…。

校园生活类:开学典礼、课间操、校运会。

3.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根据教材的提示,这里的“活动”主要指校内外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活动有各种内容和形式,自然也有多样的意义。参与一次活动,以帮助我们增加一种新的生命体验,或许是锻炼能力展示自我风采,或许是走近他人陌生世界,或许是开阔眼界汲取文化养料,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意人生。活动往往是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的。是否领悟到活动的意义,对意义的领悟程度有多深,只有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有所感悟的活动,才能进入选材的视野。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记忆宝库里的相关资源,以“集体活动”为关键词搜索能够唤醒体验的各种材料,然后筛选、确定写作的材料,继而思考、提炼材料的意义。

三、明确观察角度。

首先,要明确观察角度。“我”可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或者旁观者。如果是参与者,则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互动更为关注;如果是旁观者,观察的对象更多元化,能从流程面、细节等各个方面记录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从特定角度对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才能产生对活动意义的独特感悟。接着回顾活动的全过程,分解出过程中的具体阶段。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用流程图整体呈现活动的概貌。

然后从特定角度回顾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景,把印象最深刻的、感受烈、观察到的信息最丰富的阶段确定为写作的重点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也是活动的高潮阶段,比如气氛最紧张时、感情最热烈时、场面最宏大时等。

最后,围绕中心确定记叙的顺序。可以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活动的先后过程;也可以倒叙,把活动的结果或者活动中某一个阶段提到开头去写,再来回顾活动的起因和经过。

四、回顾活动,确定中心与材料。

1.通过对话交流唤醒学生【课件出示3】。

(1)这是哪一次活动。

(2)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3)是活动哪一个阶段的场面?

(4)这个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为什么?

(5)你在这次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6)如今再看到这个场面,有何感受?

(7)哪一点让你产生了这个感受?

2.整合师生对话的内容,明确题意:选择亲身经历的一次活动,写出在活动中见所闻所感,突出“难忘”这个特点;“难忘”的原因在记录见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即为文章的中心。

详写活动的重点阶段,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在叙述之中穿插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以具体、生动地再现重点阶段的情景。

场面描写是展开详写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对整体概况进行描写,另一方面要关注细节,把人们共同活动的场面和特定人物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这样就能使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得具体、充实,同时也能呼应文中交代的相关活动背景。至于活动其他阶段,则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五、写作实践。

1.明确写作要求【课件出示4】。

(1)写清楚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

(2)写活动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写一写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2.具体指导:

选材并在组内、班内交流素材和独特的感受或体验。

3.初稿完成后,组织学生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互相批改,然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一篇优秀的例文《多彩的活动》(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课件出示5-7】。

多彩的活动。

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优秀诗文诵读比赛,老师选派王一、苏明觉、李国栋和我代表班级参赛。

当我们步入操场时,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欢声如潮。同学们也个个眉开眼笑、神采飞扬。而我们四个人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心中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股无以名状的紧张情绪油然而生,大伙儿都生怕比砸了。

比赛开始了。随着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苏钰款款地走向了舞台中央,那专注的神情、那轻柔的动作和我们赛前彩排的丝毫没有两样。顿时,我们心中都升腾起一丝信心,也增添了几分勇气。该我上场了,“记得有多少晴朗的白天,我们和老师漫步在校园,我们谈理想,谈生活,也谈那无限美好的明天……”我手持话筒,一边和着音乐的节拍,小心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一边用心地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就在这时,我和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他正朝我点头微笑呢!顿时,我心里乐滋滋的,我想:我刚才的表现一定没有让老师失望。诵读完毕,我们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可以放一放了。可我们还是担心我们班的分数会不会让老师满意。开始报分数了,我们屏息凝视,侧耳倾听。“刚才六(1)班的得分是98.2分。”一听得分,我们都乐开了花,因为我们是之前得分的班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担心,六(4)班会不会超越我们,果然不出所料,六(4)班的声势比我们大,得分是98.62分,区区0.42分就让我们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我们很失望,也特别感到对不起老师,让老师的心血付诸东流。但老师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事,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我们班虽然只得个二等奖,但我们的四位选手都发挥出了水平,凡事尽力就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有集体,懂得上进,胜利的桂冠便指日可待!”“谢谢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会努力,不会再让您失望!”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这次比赛虽然没拿第一,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得到了锻炼,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到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六、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七

本单元“道理篇”,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编排了寓言两则、课文两篇和语文园地五。《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旨在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画杨桃》一文旨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明白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小马过河》让孩子们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自主识字;注意培养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1、会认会写本单元所学生字,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重点:1、识字和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12《亡羊补牢》1课时。

《揠苗助长》1课时。

13《画杨桃》2课时。

14《小马过河》3课时。

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1课时。

语文园地五2课时。

总计10课时。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八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2、集体朗读一至六段课文。

二、导读七至九段课文。

1、小白兔和小灰兔做得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自己读第七、八、九段课文。同座位分角色练习朗读它们的对话。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送白菜要白菜。

3、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插图,然后练习朗读小白兔、小灰兔的对话,读出小灰兔觉得很奇怪,而小白兔很自豪地语气。

4、总结板书,回顾全文:通过老山羊、小白兔种白菜的事启发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三、学习生字。

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完“挑、哪”的字形,认读“担”。

四、朗读课文。

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去拼音认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2,重点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谢、哪: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不能写得太宽。

您:心字底要写扁一些。

拔:右半边不是“发”。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六、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

先说说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再口头组词区分字义。

3、完成练习。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其他同学填在书上。写完集体订正。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小狮子》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只小兔子的故事。(出示第一幅挂图)这就是那两只小兔子,一只白,一只灰。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学习“灰”。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教师提出学生要求: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读准这些生字的音。

3、学生按要求自学后,进行检查:

(1)开火车公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2)利用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三、导读课文一至六段。

1、教师引读第一段:老山羊在地里——小白兔和小灰兔——。

2、学习生字“收、菜”。提示“收”的声母是翘舌音,“菜”的声母是平舌音。“菜”的“艹”表示白菜是一种植物,下面“采”表示读音。

3、收完白菜,老山羊为了感谢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要送白菜给他们,小灰兔和小白兔怎么做,怎么说的呢?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段、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写小灰兔、小白兔的句子。

4、学生汇报所画的句子,教师出示两句话。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谢、您”。这两个字都是由学过的偏旁和熟字组成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您”是尊称,联系课文理解:小灰兔收了老山羊的白菜,从心里感谢老山羊。小灰兔称老山羊“您”,说明它很有礼貌。

5、引导学生看插图,练习朗读课文,读出小白兔、小灰兔话话有礼貌的样子(板书:要菜子收下白菜)。

6、小白兔回到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自己读读四、五两段,圈出表示小白兔动作的词。

7、汇报交流,学习“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词,看看第二幅插图,练习朗读四、五两段课文。(板书:种白菜)。

8、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第六段。(板书:不干活)学习“饿”。

9、看第三幅插图,指导朗读第六段。

10、读一至七段,先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集体读。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共有四项内容。“字词句运用”中的“连一连”是通过识字,让学生了解汉字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读一读,背一背”是通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了解识别方向的基本常识。“展示台”是让学生知道,除课内识字外,还可以在生活中其它很多地方识字。“日积月累”与“和大人一起读”是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偏小,但经过了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基本逐步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并学习了汉语拼音和一些汉字的认识、书写,对汉字的结构和构成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些困难。因此,我设计了“游乐园游戏闯关”的模式,将一节课中的内容进行分块挑战,提高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游戏中学习。巩固,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结构将生字分成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类,初步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体会汉字的美。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认识表示方位的词,能辨别前后左右,能参照太阳辨别方向。

3.在认识各种招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字的两种基本结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2.正确、流利朗读儿歌,会辨别方向。

3.学习在生活中识字。

五.教具准备:

篮子、苹果贴图,ppt课件,插图,学生用苹果卡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师:咱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听听他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出语音: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小明!很高兴认识你们!)

师:他是谁呀?

生:小明!

生:想!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语文园地六】学生读课题。

二.教授新课:

(一)师:一进大门,你先看到了什么?生:苹果!

师:是呀,苹果上还藏着字呢!如果你认识它,就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一个一个依次出示字,学生齐读)

师:看来这些字你们都认识!咱们开火车再读读这些字,谁想做火车头?

(学生开小火车读)

生:好!

师:(出课件)我们先看看这两个小篮子,哪儿不一样?

生1:里面的字不一样。

生2:一个左右结构,一个上下结构。

师:你真会观察!那可以按照什么来分类呢?

同学边说,边出示学习小泡泡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这样的小篮子,谁想到前面来,分一分小苹果?

(两名同学上前分)

将“语文园地六”打造成一个可以进去“逛”的情景,用“小明”带领我们进去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是之前学过的字,所以首先进行复习和巩固,用齐读和开火车读的方式进行全班参与的复习和巩固。

通过观察篮子上的字,让学生自己发现汉字的规律,进而进行分类。

师:你们的手里也有这样的小苹果,按字的结构,来给它们分分类吧!

(两位同学上来分--同桌合作--教师巡视)

师:大家快看看,你们和他们分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带着大家读读这些字吧!他读哪个字,咱们就把带有那个字的小苹果高高举起读一读!

(两位同学领读)

师:会读了也会分类了,快打开书,拿出一把尺,把相同结构的字连上线吧。

师:谁想到前面来让大家看看你怎么连的?(展示)

师:看来啊,给字分类,没有难倒你们!那你还知道哪些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呢?

(拓展:爸、字、草、雪妈、打、棋、鸡、词、语)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十一

1.引导学生交流在生活中,从街道两边招牌上认识的字。

2.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月亮的神奇、美丽。

1. 在认识各种招牌的过程中识记生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2.熟读成诵,背诵积累古诗《古朗月行》。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

一、展示台

2.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招牌?能把它们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吗?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建筑物的名称和用途。)

3.引导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招牌上的汉字,不会读的可以问一问同桌,也可以问老师。同桌互相考一考。

4.指名领读招牌上的汉字,并请生说说怎样记住招牌上的字?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自读、同桌互助、请教老师的过程中主动识字,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二、日积月累

2.教师范读、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教师相机纠正字音,注意后鼻音“青”、“镜”。

5.结合书中插图,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2)课件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月亮中倒映着亭台楼阁,青云在天空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白玉做的盘子,瞧,月亮还像什么呢?

6.指导朗读。

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

(1)结合图画读古诗。

(2)给古诗划分节奏。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7.配乐诵读。

8.练习背诵古诗。

(1)同桌合作背一背。

(2)指名背诵。

(3)出示画面进行引导,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

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表象是理解古诗的桥梁,此环节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丰富、生动的图像,既引起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又把图文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

三、和大人一起读

1.过渡:又到了我们的读书时间了,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首儿歌,请大家齐读儿歌的名字“谁会飞”。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儿歌中写了几种动物?

预设:儿歌中写了鸟、马还有鱼。

5.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提出了几个问题,是怎样回答的?

6.再读儿歌,发现儿歌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地向我们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十二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说话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有礼貌,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能通过沟通,礼貌用语,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情境演练,进行口语交际锻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话时,使用恰当的语气,礼貌用语,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难点:用恰当的语气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进学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慌慌张张的从我身边跑过去,一不下心撞到我,他对我说了一句:“对不起”,就飞快地跑开了。当我正准备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刚从办公室出来,她没注意我进去,不小心撞到我身上,小女孩立马抬头看了下我,露出很愧疚的表情跟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没看见您进来,不小心撞到您。”同学们,你说这两位同学老师更喜欢哪一位同学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如何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板书课题:注意说话语气)。

二、读读想想。

1、(出示课本两组对话)同学自由读对话,小组讨论,哪一种说话方式更好?为什么?

2、分别请小组上台表演情景,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我不是故意的。(读出骄傲自大,不讲道理的语气。说这句话时语速快,语调持续上扬,音调高,音量大)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读出愧疚,带着歉意的语气。语气弱,音量较小,配合表情。)。

3、交流:说说哪种语气更合适,听起来更让人感觉舒服。第二句听起来更舒服。因为第二句更有礼貌,态度诚恳,语言带有歉意。第一句粗鲁,没有礼貌,虽然也是道歉,但是给人感觉不诚恳,让人听了不舒服。4、小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会说这几句话,那么我们自己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能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自己,这样让别人听起来舒服,也更加愿意和你交流。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好朋友丽丽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丽丽的妈妈让丽丽学习钢琴,可是丽丽却想学画画,那么丽丽该怎么样跟妈妈说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丽丽解决这个难题吧。

出示事例: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些什么。

1、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说说学生的答案,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补充。

(示例:妈妈,比起钢琴我更喜欢画画,我画画画得很好,老师经常表扬我,我想学习我喜欢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妈妈,请您允许我学习画画吧)。

3、同学们自由讨论,解决剩下的两个实际问题,指名同学来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经过了我们共同的讨论,我们初步的学会了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请注意我们说话的语气,不要生硬,一定不要使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说话语气要恰当,懂礼貌。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懂礼貌,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

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案参考篇十四

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了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来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接受朝贺。每逢大典,皇帝端坐在宝座上,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座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时,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以后,这里是举行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个长方形小广场。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风、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据说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515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