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和方法。教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在查阅以下教案范例时,请注意理解教案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以及教案结构和教学步骤的安排。
阁夜教案教案篇一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8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这部作品。
2、交流有关沈从文的材料,谈谈沈从文、他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民俗的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二三十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柏子》写卖身于老船长的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粗野而不无真诚的爱。作品着意展现的是柏子那种既充满生命气息又麻木蒙昧的生命状态。至于畸形恋爱后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则不是兴致所在。
作者在赞美纯朴民俗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生的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八骏图》反映教授学者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有学问的人》勾引友妻等等,他用毫不留情的犀利之笔,撕下了城里人的道德面纱——荒唐可笑。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这是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出于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和厌倦,沈从文创造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边城》就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3、了解《边城》全篇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母亲故事)。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5、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孤独。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孤独而单纯的翠翠。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阁夜教案教案篇二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二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三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转)。
阁夜教案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扣纽扣的方法。
2、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幼儿手指肌肉活动,使幼儿两手互相配合协调。
一、活动准备:
大娃娃若干,每个娃娃穿一件背心,在幼儿学解纽扣的基础上进行。
二、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带娃娃到公园去玩玩,但是带娃娃到公园去先要帮他把衣服穿好。
(二)教幼儿帮娃娃穿衣服:
1、老师讲解示范:
先给娃娃穿上衣服(将娃娃的手伸进袖口)然后把衣服对整齐。一只手的食拇指那着纽扣,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伸进纽扣洞,由食指帮忙,将纽扣塞进纽洞。这样一个纽扣便扣好了。(老师先后示范扣三粒纽扣)。
2、幼儿操作:
(1)让幼儿学习先扣最下面的一粒纽扣,再找旁边的纽洞。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3、老师检查娃娃衣服上的纽扣是否都扣整齐了。
(三)带娃娃外出散步。
阁夜教案教案篇四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抒情主人公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2.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的古典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情景入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简介作者姓名由来("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作者情怀(关怀社会关注民生疾苦),主要作品(《梦土上》),作品风格(以婉约见长,婉约如李商隐,豪放如李白)导入.
进入诗歌。
整体感知。
读
学生默读,初入诗境(要求学生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一生试读.
教师范读,指导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自由读.
教师学生齐读。
想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学生思考,教师巡回指点.
说
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的画面.教师总结.
画面一:江南小镇春意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草长莺啼,花红柳绿,绿草茵茵,一片生机。
画面二:小巷深宅清冷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斑驳古旧,幽深绵长,凄清冷寂。
画面三:马蹄声声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词——过客,马儿,石板路。
画面四:深闺思妇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闺中布置,思妇动作,表情,心理的变化。
画面五:途中道白图。
具体描述:(略)关键把握过客情感。
整体把握诗意。
a引导学生思索:从表达方式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我"对"你"的内心独白,——抒情诗。
能找出记叙的要素——叙事诗。
既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
共同明确:。
时间:阳春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过客"你"——思妇(还有两个没有出现的人物)。
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的起落.
b,学生自行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我"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从江南走过为带给深闺中苦苦思恋等待归人的女子内心希望和失落而深感歉疚和无奈,表达了一份古老的情愫——闺怨.
具体赏析:。
赏析引子。
学生感情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内容:短短的二十字写出了"我"打江南走过带给思妇心潮起落的情景,格调清丽而婉伤.
表现形式及效果。
比喻修辞和意象:莲花的开落——江南女子的美丽容颜。
——美丽容颜在等待中消退。
——思妇情感的起伏。
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学生再次感情诵读引子。
赏析诗的第一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这一节主要以"我"之视角写思妇的心灵世界.
运用了四个比喻:。
不揭的春帷——隔绝。
向晚的街道——清冷沉寂。
寂寞的城——孤苦寂寞。
紧掩的窗扉——封闭。
倒装句式。
"街道向晚窗扉紧掩"化板为活,表意委婉。
学生齐声美读.
赏析诗的第二小节。
一生感情美读。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研究交流:。
在全诗的作用:诗眼。
名句赏析——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美丽——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错误——马蹄声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住)。
教师总结。
这首诗格调清丽凄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我们再次感情美读,尝试着背诵.(师生齐诵)。
4.难点揣摩:。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主题——闺怨。
人物形象——深闺思妇。
意象——莲花,向晚,柳絮,东风。
格调——清丽凄婉。
扩展延伸。
由此诗你能想到哪些表达闺怨主题的古诗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四,师生齐声背诵全诗.
阁夜教案教案篇五
3.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知识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作者。
1.2认识作品。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2.《风雨》。
2.1了解作者。
2.2认识作品。
3.1了解作者。
3.2认识作品。
4.《回旋舞》。
4.1了解作者。
4.2认识作品。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在一个地铁站》。
5.1了解作者。
5.2认识作品。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典型例题】 。
1.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 。
我寻找你 。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
小路上 。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
我找到了你 。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2.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那喘吁吁的耕牛, 。
正担着犁鸢, 。
古着白眼, 。
带水拖泥。 。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
“呼——呼——” 。
“牛,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 。
我把草儿给你”。 。
“呼——呼——” 。
“牛,快犁快犁。 。
你还要叹气, 。
我把鞭儿抽你”。 。
牛呵! 。
人呵! 。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答案:d。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
下流干了; 。
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必竟 呕吐 好征兆 令人咋舌。
b.谛造 暴躁 大路货 独出新裁。
c.荏冉 山冈 刹那间 满目创痍。
d.浩翰 函养 棉制品 半身不随。
2.下列作家、年代(或国籍)、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卞之琳——现代——《断章》。
保尔福尔——法国——《回旋舞》。
b.郑愁予——当代——《错误》。
庞德——英国——《在一个地铁站》。
c.芦荻——当代——《风雨》。
毛泽东——现代——《沁园春 长沙》。
d.艾青——现代——《我爱这土地》。
余光中——当代——《乡愁》 。
3.下列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b.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c.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d.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4.下面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断章》完成下列题目。
5.诗句中出现四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同一人?为什么?
7.对沙白的《红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8.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于上海。
9.对下面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试题答案】。
1.b 2.b 3.d 4.c。
7.c 作者在这里是将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9.b 此说与诗的题旨不符。
阁夜教案教案篇六
一、(课件展示1)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课件展示3)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研讨新课: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找找看那些是能够唤起你心中亲切联想的中国式的意想?
(课件展示4)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的街道向晚。
2、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但是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说明了她对心上人的感情执着、专一。
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讨论。
1、(课件展示5)问: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1)一方面:女子痴痴的深情,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课件展示6)。
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九讨论本诗的特色。
1、结构美。
(1)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写:江南——小城——街道——帷幕——窗扉——马蹄;
(2)倒装: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倒叙式的结构,使得诗歌诗意盎然。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2、语言美。
(1)优美的意境、前后情景的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davidluxiang发表于:2004/11/2702:51pm。
(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省略,因为这是垃圾信息!
顶部。
yuanling79发表于:2004/11/2706:43pm。
你说的是,但是这是我刚上班时候上的第一课所准备的教案。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诚恳的借鉴您的建议的!
阁夜教案教案篇七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阁夜教案教案篇八
1、感受儿歌的语流节奏和韵脚的重复,体验儿歌的节奏美。
2、通过想想、试试,说说,学习儿歌,利用诗句的重复仿编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幼儿玩过手的动作变化,手形的各种图片(兔子、剪刀、螃蟹、小花)。
2、手影图片若干,展板。
一、导入,教师与幼儿打招呼。
1、伸出一只手与小朋友打招呼。(嗨,小朋友好!)老师用几只手与你们打招呼?一只手有几个手指头?(5个)。
2、嗨,大家好!我现在用几只手与你们打招呼?(两只手)两只手我们还可以说一双手,(出示一双手的图片)。
3、你们也有一双手,数数看一双手有几个手指头?(10个)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教师边带领幼儿做手的动作边学习语句: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
(评析:教师亲切的用手与小朋友打招呼,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在与小朋友问好的互动中自然地将主题转向手,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说说、数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学)。
二、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手的变化。
1、小手它还会变魔术呢!你们看伸出一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虫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示范语句:变成小虫爬爬爬。
2、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说一说。让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评析:幼儿对“小虫”非常感兴趣,纷纷模仿起来,情绪马上被提升了)。
3、那你的小手会变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变一变,然后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手的变化。)。
(评析:让幼儿的小手试一试,变一变,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玩、想想、讲讲,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幼儿边想边说的过程,也是自己构思诗歌的过程。)。
4、提问:你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
幼1:我是这样变的,(做动作)。
师:变成了什么?(小兔子)教师及时出示小兔子的图片。变成小兔怎么样?
幼:跳跳跳。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变成小兔跳跳跳)。
你又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请2-3个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有意识的将诗歌中有的图片螃蟹贴出来,并及时的加以引导,变成螃蟹怎么样了?再引导他们一起来学一学)。
(评析: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使幼儿体验到变手游戏的快乐,而且为后面的学习诗歌做了铺垫,幼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5、教师边做动作边示范念儿歌第一段。(结合刚才贴出的图片)。
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小兔跳跳跳,变成螃蟹爬爬爬。
6、我有一双小小手,(贴出小手图片)那它还会变成什么呢?用好听的话该怎么说(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儿歌中相应的图片:变成剪刀剪剪剪,变成小花转转转。
(评析:在这里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在对第一段诗歌的理解下,教师适当的将要求提高,让幼儿尝试用诗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手的变化,有效的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感受儿歌的语流节奏和韵脚的重复,体验儿歌的节奏美)。
三、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2、教师带领幼儿结合图片念儿歌,即: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小兔跳跳跳,变成螃蟹爬爬爬,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十个手指头,变成剪刀剪剪剪,变成小花转转转。
(评析: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幼儿的视觉体验,也为幼儿学习诗歌提供了方便,孩子们大胆的用动作和语言尽情的表现着)。
3、小朋友说的真好,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边说边做吧。(幼儿站起来自由做。)。
(评析:在第一遍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二遍诗歌教学,虽然还是学习诗歌,但在这里,活动氛围更宽松了,有的三五成群的与好朋友边说边做,有的与老师边说边用动作表现,他们自由的边走边说,使学习不枯燥,充分发挥每一遍念诗歌的效益,真正做到了在玩乐中学习)。
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教师做两个手的变化动作。小手变成了什么?
幼1:小狗。
幼2:青蛙。
师:谁能用儿歌里的话说一说。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做动作,用自己的动作仿编儿歌。
3、小朋友真能干。你们看小手变变变,都变到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学着变一变,然后想一想用儿歌里的话怎么说?(幼儿分成3组自由观看,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用“变成某某怎么样”的句式说)。
4、提问:告诉我你看到的小手变成了什么?(幼儿用“变成某某怎么样”的句式回答,仿编儿歌)。
我们一起来跟着他说一说。另外两组的教学方法同上。
5、那我们把自己编的儿歌一起来说一说吧!(教师带领幼儿看看、走走、说说、变变)。
6、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老师把这些图片说一说。
(评析:利用手影图片,给予了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帮助了幼儿调动了生活经验,也为创编诗歌提供了便利。同时孩子分三组,更是让幼儿的创编更具针对性,使他们充分运用多种感官,看看、说说、做做,人人动手动脑动嘴,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2。小朋友们边走边看边说,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他们创编的很轻松和愉快。)。
5、延伸活动。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手在太阳底下变魔术,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那我们一起到太阳底下去玩一玩,变一变吧!
(评析:承上启下,将问题直抛幼儿,使活动自然地过度到延伸环节,也激发了的探索能力,让他们一起来获得关于“手”快乐又新奇的体验!)。
《会变的小手》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整个活动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了他们的动作表现力。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尽情的用动作表现手的变化,并及时的加以引导,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在玩乐中学习诗歌。孩子们人人参与,特别是在看手影图片进行创编活动时,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大胆的模仿手影的动作,到活动结束他们还意犹未尽。
6、中班语言教案《小手开花》含反思。
我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发现幼儿对手的了解不是很多,面对中班的幼儿来说,手都知道,可是手指、手掌、手背、手心掌握的.却不是很好,所以,设计此活动,就是为了加深幼儿对手的比较全面的了解。
1、学会儿歌“小手开花”,并能加入动作。
2、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分清手指、手掌、手心、手背。
3、愿意与同伴交流。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学会儿歌“小手开花”,并能加入动作。
2、了解自己的手上的名称。
卡片、白纸笔。
一、开始部分。
1、课前小游戏。
头发肩膀膝盖脚,膝盖脚,膝盖脚。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耳朵鼻子嘴。
2、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出示卡片——手。
二、基本环节。
1、师:你们都认识他吗?见过他吗?是在哪里见过他的?
2、介绍“我的小手”
(1)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小手。
(2)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3)指名上前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手。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共有十个手指头,还有手掌手心和手背。
4、听儿歌。
(1)小朋友,你们想听关于手的儿歌吗?现在我们就快快来听听吧!
(2)放儿歌,幼儿听。
5、学习儿歌。
师:你们想学这首儿歌吗?
引导幼儿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并分句跟读,学习儿歌三四遍。
(1)听儿歌,做动作。
老师念,幼儿做动作。
(2)看动作,念儿歌。
老师做动作,幼儿说儿歌。
6、念儿歌。
让幼儿两两相对,师领读,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三、结束环节。
游戏“小手开花”
师:我的小手会开花,开了几瓣花?
幼:开了(5……10)瓣花。
四、活动延伸。
幼儿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
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学习儿歌的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融入动作后,幼儿学习儿歌的欲望更加高涨,手是大家都有的,但是关于儿歌幼儿学习的是比较少的,通过这次活动的学习,让幼儿能够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手,总体上来说,这次活动时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结束的。
阁夜教案教案篇九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实验次数桥下状况学生表现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歌曲《走呀走》。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律动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中、慢三种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活动、相互合作、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即兴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走呀走》。
2、通过演唱歌曲及有趣的律动,感受不同速度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训练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小动物头饰、电子琴、鼓等。
教学过程:
一、听听走走,感受速度。
1、听《口哨与小狗》带领学生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
2、教师敲鼓,学生熟悉小鼓的音色。
3、教师匀速地敲鼓,引导学生随着鼓声轻轻拍一拍手、拍一拍腿、拍一拍肩等。
4、随匀速的鼓声走一走,体验中速不快不慢的感觉。
5、随着快慢不同的鼓声走一走,体验快速、慢速的不同感觉。
(1)教师按快慢不同的速度敲鼓,学生听鼓声走一走。
(2)游戏:吹气球。
二、听听唱唱,理解表现。
(一)学习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老爷爷走路的速度和和姿势,并模仿。
3、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模仿老爷爷走的各种动作。
4、学唱第一段歌词。
(二)学习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两种速度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解放军和小朋友的走路速度和姿势,并模仿。
3、听音乐分别学解放军和小朋友走一走。
4、学唱二、三两段歌词。
(三)完整学唱歌曲。
1、揭示歌曲:其实,音乐和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看(大屏幕出示歌曲《走呀走》),这首歌曲就是根据生活中三种不同人走路的不同速度和姿势而写的。
2、完整欣赏歌曲,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3、按不同速度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4、小组对抗赛。
三、听听议议,拓展延伸。
(一)为小兔子、小乌龟选择合适的音乐。
1、欣赏快慢不同的两段音乐,感受不同的速度。
2、讨论:你觉得哪一段音乐适合小兔子,哪一段适合小乌龟?为什么?
3、集体在音乐声中模仿两种动物的动作。
(二)欣赏不同速度的歌曲,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
师:小兔子和小乌龟为了感谢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1、欣赏两首歌曲,感受不同的速度和情绪。
2、交流听后的不同感觉,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速度不但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还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呢。
3、随乐律动,感受不同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四、扼要小结,走向生活。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二
郑愁予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教室。
: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三
教学设计:陆海峰。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4、要加强过程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搜集、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要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
5、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6、要落实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六、教师谈新学期要求:
1、语文是工具,要落实双基,练字(作文本)dd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字词,并注好拼音。同时抄写好课文注释,理解词意。
2、要加强课外名著阅读,最好一周一本,并做好摘录,写好读后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或卡片。每周一检查。
3、要加强朗读训练,最好早晨朗读课文一遍。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提高说的能力,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要敢说会说,能与人争辩。
4、要加强.写作训练,要重视每课后的片断练习,最好每周写一周记,要用方格纸写。
5、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信息搜索、处理的能力。
6、课前要进行预习,熟读课文;课中要敢于提问,不懂多问;课后要加强复习理解,不断拓展。
七、学生畅谈:新学期新打算……。
我想对语文老师说……。
(武原镇中学)。
七年级下起始课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四
一、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模范地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熟练掌握本职工作领域内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生产和工作中的骨干。
三、具有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四、具有扎实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五、具有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能够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准则,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自律,勇于同消极腐败现象和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五
活动教师:海绵宝宝。
活动科目:数学。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的概念。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宝宝1,并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
2.了解1和许多及其关系。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数字宝宝1,并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
活动难点:了解1和许多及其关系。
活动准备:数字宝宝1、幻灯片、图片、各种糖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儿歌:1、1、1像铅笔细又长,1、1、1、一个房子大又大,1、1、1、里面住着一个人。
二、基本部分。
(一)刚才的儿歌里我们说到了数字宝宝1,我们一起来认。
识一下数字宝宝1。
(二)手口一致点数1。
1.从百宝箱中拿出糖果,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并且放在另外一个容器里。
2.把各种糖果放在一起,尝试让幼儿说出这是“许多糖果”。
3.再从容器里取出糖果。
教师小结:一个一个的糖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许多糖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糖果。
(三)出示幻灯片。
1种物体的图片和许多物体的图片。
(四)游戏:
区别1和许多。
三、结束部分。
分享糖果。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幼儿配合的很好,目标也基本达到,由于自己的紧张语速有点快,教具没也能充分利用,最后结尾规则没有讲清楚,导致一放下糖幼儿就开始吃,最后结尾不太完美。在今后的活动中自己能够有所提升、更加完美。
侯瑞。
薛家湾第十一幼儿园。
20xx年10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儿歌:1、1、1像铅笔细又长,一个房子大又大,里面住着一个人。
二、基本部分。
(一)刚才的儿歌里我们说到了数字宝宝1,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字宝宝1。
(二)手口一致点数1。
1.从百宝箱中拿出各种水果,让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并且放在另外一个容器里。
2.把各种水果放在一起,尝试让幼儿说出这是“许多水果”。
3.再从容器里取出水果。
教师小结:一个一个的水果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许多水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水果。
(三)出示幻灯片。
1种物体的图片和许多物体的图片。
(四)游戏:
区别1和许多。
三、结束部分。
分享水果。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六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和蚊子》中的角色形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注意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用动作、表情表现自己的理解。
2.认识几种简单乐器(蛙鸣筒、手铃、小鼓),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1、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
2、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用肢体、动作、表情来表现音乐的快慢节奏。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铃、沙发靠垫若干;、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一)听音乐,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蛙鸣筒。
1.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快于慢。
教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教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慢,声音重)。
(二)看提线纸偶戏《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的纸偶,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另外,纸偶要注意突出胖胖的特点。
出示提线纸偶,伴随着三种乐器将故事:
有一头,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的屁股叮了起来,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声连续的响声代表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又打起了瞌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可是,过了一会,蚊子又来了,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咚!”(小鼓重重的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蚊子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三)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和小蚊子的事情)。
教师:哗啦啦的小手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教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在走路,它在散步)。
教师:“呱——呱——呱”的蛙鸣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教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教师: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得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点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天上,吐着小舌头)。
(四)幼儿扮演小蚊子,配班老师扮演。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扮演小蚊子,请配班老师扮演好吗?
教师:“”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带有松紧带的沙发靠垫,套在身上,代表的屁股),“小蚊子”也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小手铃)。
(五)再次表演。
小蚊子的`角色都由幼儿扮演。
1.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活动中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中动物形象的大小对比鲜明、特点突出,整个故事短小,语言形象生动。情节比较单纯,在反复中带有一些变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水平。特别是一些生动的象声词,使故事更加的生动有趣,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表演,并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由此可以说,活动选材非常重要,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2.过程中情境创设巧妙,幼儿身临其境,假戏真做。故事内容与乐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动的一个创新点。重点体现为提线纸偶和声音特点突出的乐器交相出现,较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幼儿进入活动的状态非常积极,很快融入活动当中。幼儿通过看、听、演的感受与体验,辨别声音强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阁夜教案教案篇十七
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缺乏革命意志,长期消极落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起党员作用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抵触态度的。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学习、不宣传、不赞成,公开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甚至传播政治谣言的。
4、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丧失党的立场,对违法违纪行为、坏人坏事和消极腐败现象不揭露、不批评、不斗争的。
5、贪生怕死,当国家和集体财产及人民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不能挺身而出,而是退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6、参加“”等邪教组织及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的。
7、信仰宗教,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8、组织观念淡薄,在变动单位转移组织关系或在流动择业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原因,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个人保留六个月以上的。
9、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工作的。
10、组织纪律性不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纪律,压制民主,搞打击报复,严重侵害党员的民主权利和群众利益,或拒不执行党组织决议的。
11、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
12、工作事业心不强,经常旷工,消极怠工,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
13、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无所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不能起群众表率作用的。
14、参加群体性闹事,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后果的。
15、思想品质恶劣,经常传播流言蜚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搞宗派和小集团活动的。
16、道德品质败坏,生活作风腐化,婚丧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7、个人主义严重,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骗取荣誉的。
政策,或有庇护、支持亲友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一定后果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5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