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信息。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只有合理编写教案,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希望这些教案范文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一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二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参考资料:
我国的山地类型。
我国的山地形态万千,依照海拔高度和切割的深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五个类型。
类型海拔高度(米)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50001000。
高山3500~5000100~1000。
中山1000~3500100~1000。
低山500~1000100~1000。
丘陵500200。
三大板块运动示意图。
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
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地壳运动时受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板块运动的观点看,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因亚欧板块南移,产生南北向的力的挤压而形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挤压所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则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产生的。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据人民日报1990年9月13日报道:科学家测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27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1953年增加22.86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大约在1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淹没在海里。它不断增高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三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为主。
课时1课时。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四
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地形陡峻,坡度3~10°。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00~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总结:东海的优良港湾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口,航道深阔,水量充沛,江内风平浪静,宜于巨轮停泊。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五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准备】。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第一节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l.山川壮丽地形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六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七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 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 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 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 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 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八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九
初二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等图像资料找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诗歌、读各种地图等多种形式,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和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难点:认识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能源、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式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
教学工具中国立体地形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谁会背古诗《长歌行》?
学生: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
教师:请学生唱《水浒传》歌曲“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星星参北斗……)或电视剧《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主题曲。
研讨新课:
教师:上述诗歌都能反映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下面两幅剖面图哪个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呢?说明判断理由。
图a图b。
学生:图b,中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
教师:读中国地形图,(1)找出下列地形区,并读出它们的海拔。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用具体数据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青藏高原:4000米,属于第一阶梯;。
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等:1000—2000米,属于第二阶梯;。
东北平原、东南丘陵等:500米以下,属于第三阶梯。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顺口溜,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可以把顺口溜的部分内容空白,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填完整。一些词语也可以改动。)。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 板书) 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xxxx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xxxx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xxxx米。
〔指图讲述〕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讲述〕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讲述〕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山地占1/3山区占2/3。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二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还有广泛的丘陵。通常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称为山区。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读图p67图3.14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一、地形。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三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xx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完成表格: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四、随堂练习:
2、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是我国()。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分界线。
c、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分界线d、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下列地形区中,哪些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a、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b、东南丘陵、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4、在色彩斑斓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代表着不同海拔,下面各组不正确的是()。
a、蓝色——海沟b、浅紫色——湖泊c、棕色——山地或高原d、绿色——平原。
五、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五
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注入黄海的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大同江、汉江、淮河等。
黄海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闭浅海。海底地势由北、东、西三面向黄海中央及东南方向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为1′21″,地势比较平坦。深度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如同一个口朝南的簸箕。它有一个明显的由东南向北的低槽——黄海槽,海槽水深60~80米,自济州岛以南开始沿黄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别进入北黄海、青岛外海和海州湾。
黄海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深处在济州岛北侧,水深103米。黄海平均水深44米,其中北黄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黄海平均水深46米。
黄海西岸的苏北海岸是一片广阔的滩涂、浅水地带,水深不足20米,并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浅滩、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黄海东侧朝鲜半岛沿岸的水深大于西侧沿岸,北部有许多与海岸近于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岛屿林立,水下地地形复杂。黄海南部地势向东南倾斜,但存在几个水下小岩礁,如苏岩礁、虎皮礁等,它们与济州岛联成一条东北向的岛礁线,构成黄海与东海的天然分界线。
总结:在黄海南部,东起韩国济州岛,西至中国长江口一线是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在黄海北部,中国威海与大连连线为黄海与中国渤海的分界线。黄海渔场名闻遐迩。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的拖网渔船均来此开发丰富的水底鱼类资源。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六
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
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设计思想)。
本节的两个主要部分“地形的`变化”和“地形为什么变化”,从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能力还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一下子接受这么多新知识,较困难。但这部分知识的结论(即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以后各章要广泛用到,是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一,所以,这部分知识是不能回避的,但可以讲的浅显些,可以在学习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中,逐步的加深扩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举例,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用大量的示意图、景观图和分布图和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揭示地壳变化的规律规律。
第一部分地形的变化,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内容,知识点多且难点集中,只能用大量读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提出喜马拉雅山系是怎么形成的?用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演示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由于岩层受力产生的基本运动,使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引起地壳巨大的褶皱和断裂,形成雄伟的山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科学探索、认识规律的过程,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的质问,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板书设计)。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褶皱、断层)。
2.火山、地震极其分布。
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四、地形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究活动。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七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找寻地形变化的痕迹。
一、内力作用:
1.判断褶皱山:
岩层在形成时,通常是水平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因受到来自两侧的力而发生弯曲,单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变形,称之为褶皱。虽然褶皱使原始的岩石发生变形,但岩石并没有失去其连续性和完整性。褶皱的形态差异与规模大小,往往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度与方式。褶皱在地表中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2.判断断层:
当地壳岩层因受外力达到一定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地表形态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经常可以见到的地表形态。它大小不等,规模不同,小的不到一米,大的可数百、上千千米。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断层处往往岩石较为破碎,极易发育为沟谷,有时还可能形成泉或湖泊。
我们知道地壳在运动中会产生强大的力,但这种力超过了岩层本身的耐受程度,岩层才发生断裂,并发生错位,称之为断层。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往往形成块状山块,像我国的庐山、泰山等。当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往往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比较著名的有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等。
二、外力作用:
在野外随处可见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特别是风和流水的作用。
活动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见到的地形变化的痕迹拍照,回来后组织摄影展览。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八
(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p36“想一想”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总结)这些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都来自地球内部,称为内力作用。
(板书):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计算机演示)。
(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
(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四幅景观图,这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是从那儿来的?表现为那几种形式?(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称为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风、流水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图1: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
图2: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图3: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
图4: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
(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
(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
力的表现形式。
来自地球的内部。
来自地球的外部。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十九
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地形的变化。
(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海陆变迁。
实例。
证据。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
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
海底有古森林遗迹。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二十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讲授法,谈话法。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article/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总结。
[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xx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八上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篇二十一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6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