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教案,你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经过: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师: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生:好啊!(很有兴趣的`样子)。
师: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
生: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
生:这篇课文中古诗的意思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生:(作思索状)记得。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师: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
生:对话!
生:好!(非常投入地读课文)。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师: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生:你想问什么呢?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师: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师: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生:秋天,有一个中秋节!
师:中秋节又怎么样呢?
生:中秋节吃月饼!
师:净想着吃的!
(众笑)。
生: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圆。
生: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
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远离家乡的人……。
师:谁远离家乡了?
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写这首诗的人。
师:哦,这下,奶奶才真正听懂了,谢谢你,我的好孩子!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6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古诗,你们还记得吗?给大家背一背吧。
指名学生背诵。
2、大家古诗学得真不错。有一位新同学叫英英(板书)她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板书:学古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板书)。
3、你是怎样记住“英”和“诗”的。
学生交流。
5、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录音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逐个解决上述问题。
老师:小朋友听得真认真,如果我们认真地读课文,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2、让我们快速读课文吧。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照一层白霜唐代背思念。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课文。
引导学生重点读英英说的三次话,归纳大意。
教师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3)分角色读课文。
三、识字写字。
出示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1、学生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逐个观察生字,说说字怎样写才美观。
教师板书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找李白的资料,背诵李白的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生字词。
意思故乡举头怀疑一首古诗。
思念唐代听懂背书一层白霜。
二、讲授新课。
1、背古诗。
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挑三个学生来读)。
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
2、讲意思。
(1)、(个别字的意思)。
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静、思、疑、霜、举头、明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3)、诵古诗。
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
4、说作者。
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
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
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
练习册13页第2题。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只要学生会背诵和默写古诗即可。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和学生相处时间不长,对学生的理解不够。虽然目标达到的还行,但教学过程不那么流畅,甚至个别学生还没有达到目标。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气氛不活跃。没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2、每一个环节设置的还可以,但教学的有些浅。如果再扎实一些,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背会写了。例如在读古诗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就能达到熟读背诵的结果。在默写古诗时可以指导个别字的书写,加深古诗中难写的字的印象。3、学习作者时,应当回忆或拓展与李白相关的诗,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三个问题为主导思想,学生为中心,提高每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
《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背诵了,但“古诗”的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学生还不明白。因此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上。
首先,我出示了月圆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是的,中秋节、元宵节的月儿就是这样圆这样亮,回忆一下中秋节晚上你们全家是怎么庆祝的?…月圆之夜正是家人团圆的时候,所以,每当这时候,我们相聚在一起玩一玩,乐一乐,多幸福啊!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父母都不在身边,看着别人都团圆在一起,而你却孤单一人,无人相伴,你会怎么想呢?……以此引出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图上的诗人此时正孤独一人望着明月,那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学生都能感同深受。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诗人的孤独心境就不难了。
接着我让小朋友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关于这首诗意思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下来,读一读。再诗文对照,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就简单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看图想像,转换角色,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英英学古诗》。
计划学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三课。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形式——“对话”来表现的。这篇课文些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解决措施:创设好读书和交流的情境。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解决措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
2、生书空。
3、背诵。
3
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
1、回答。
2、交流。
3、交流。
4、感情朗读课文。
12。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虽然花掉了一点时间,但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答案,比起老师简单的“告诉”,我却认为很值得!
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如果我是奶奶,我还会问英英一些问题呢!
4、那奶奶更不懂了,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
5、是呀,秋天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所以感觉秋天的月亮特别亮。
6、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师引导)。
1、分角色读课文。
2、交流。
3、交流。
4、交流。
5、交流。
20。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课文在写意思时,又是整首诗一起解释,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得一句一句来。我就把自己变成课文中的奶奶,装作弄不明白的样子,让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解释给我听。在此过程中,这个难题“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们的认真思考下解决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变得真实而有效了。
第二课时 。
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背诵《静夜思》。
1、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齐背。
6
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乡、英、举、教。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古、诗、故、首、意。
按要求在语文书上描红,在课堂练习本上练习写字。
18。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2、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完成练习。
11。
板书设计。
背明月光———霜 听。
(讲) 静夜思 懂。
望 思乡。
奶奶。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读准一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2、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已经会背好多古诗了,请你选一首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好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4、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认真看。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的字音。
(2)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学的课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
(1)这是一篇人物对话的课文。
(2)出现了哪两个人?她们说了什么话,你们能分清楚吗?
(3)说话人的名字和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隔开。
4.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
5.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6.检查自学效果。
二、初步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
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英、层、思、首、意。
2、说说如何记住。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会剩下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指读生字新词。
二、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2.“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3.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4.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
2、英英是怎么背古诗的,她在背诗前对奶奶说了什么?
(1)、指读英英的话。
(2)、出示静夜思(奶奶听了还夸奖英英背得好,小朋友能把这首古诗背好吗?
a、指读古诗。
b、理解:疑举头 思。
3、情景设置,让学生充当“英英”把古诗背给老师听。
4、小朋友背古诗真好,那么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能从英英的话中找到吗?
(1)、指读英英的第二次话。
(2)、小朋友你们能否把诗句和诗意对应起来呢?(找好朋友讨论)。
(3)、分句说说意思。
(4)、男女说意思。
5、情景设置:奶奶和英英对话(第二次)。
(1)、师:是谁写的呀?
(2)、生:李白写的。
6、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我们来看图。
(八月十五中秋节,元宵节的晚上。
(5)、想到这里,诗人更加觉得——。
冷清 孤单。
会更加想念亲人和朋友。
(6)、(深情地)是啊!同样是月亮,同样是月光,勾起了这远在他乡的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愿意来当一回李白,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7)、学生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古诗《静夜思》。
2、学习生字,完成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二、实践活动,练习表演。
1、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的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比最佳表演奖。
5、老师这里也有两首思乡的故事。(投影出示)、
泊船瓜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宋)王安石 (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钟山只隔数重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 遥知兄弟登高处,
明月何时照我还?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熟读古诗。
教师简介两首古诗的背景及诗意。
有感情地练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册。
2、批改,订正。
四、实践活动。
1.你可以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找一个同学合作,仿照本课对话形式,把这首古诗的意思、作者说出来。
2.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3.指名表演。
4.评选最佳。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并了解古诗意思。
2.学习“英、诗”两个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英英学古诗》,板题,指导“英”和“诗”的写法。生描红。
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古诗的意思是什么?英英是怎么学的?)。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朗读。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你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以对话形式出现)。
2.同桌互换角色读课文两遍。
3.抽生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师生表演读。背诵《静夜思》。
4.交流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插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看图,一边理解诗意。
2.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你想起哪句?---引出床前明月光)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引出疑是地上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这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尝试背诵。抽生背。
4.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唐代有名的诗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师领读一遍。
五、积累运用。
六、总结全文。
学古诗就要像英英这样不光是背古诗,还要了解古诗的作者和诗意。
课后反思。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去年的《开心国学》中出现过,全班学生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在指导朗读时,为孩子们标出了诗的节奏,教孩子们读诗要“平长仄短”。自己亲身示范,孩子们很快就找到读诗的感觉。理解诗意时,图文结合,既指导了说话,又巩固了诗意,无形之中学生能根据每句诗说出诗的意思,同时,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中秋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看到天上明月,不禁会吟诵……教育学生可把诗句运用到写作之中。本节课充分的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快乐朗读中积累并内化。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
*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
(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
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一、教学片断:
师:读了古诗的题目《静夜思》,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是在夜晚。
师: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呢?
生:安静的夜晚。
生:静悄悄的夜晚。
师:你们真能发现。再读读题目,你知道诗人在这个安静的夜晚干什么?
生:诗人好像在想事情。
生:诗人可能在思念什么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古代的诗人多有才学啊,才三个字的题目就告诉我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师: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就像在地上铺了一层白霜。
师:真不错!你把古诗中的前一句话的意思说明白了。
出示挂图。
师:看: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么圆圆的,亮亮的?
生(齐声):中秋节!
师:是的。谁来说说,中秋节的晚上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一起吃晚饭。
生: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看月亮,可开心啦!
生:晚上,桌子上放着许多水果和月饼,我一边吃,一边听妈妈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我感到孤零零的。
生:我会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
生:我心里很难过,好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不知道他们的身体好不好。
生:他在思念家乡的朋友和他一起游玩时的快乐!
生:他还在想念家里的孩子,他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指名读,齐读。
一、评析:
虽然《静夜思》这首古诗孩子们早就会背了,但是他们的背诵只属于机械记忆,对于诗意及蕴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释,但可以借助图画、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找到共鸣,找到切入点。在这一片断中,抓住了诗眼“思”字,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转换角色,层层深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对话!)。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中秋节又怎么样呢?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远离家乡了?(师生问答)。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会背古诗吗?你是怎么会背的?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围绕课题找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完后画出生字词,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重点指导“英”的读音。
(3)指名读,正音。
(4)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5)齐读词语。
3、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4、再读课文,交流刚才提出的问题。
例如: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
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几次对话?
5、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英、首、思、意、照、李。
2、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4、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在《习字册》上完成这六个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指导书写剩余几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
1、出示《静夜思》,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诗中诗句的意思你弄懂了吗?你是怎么弄懂的?
指导学生能联系对话内容理解诗句。
3、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指名读诗句,从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
(2)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找出答案。
指导学生结合插图回答问题。
4、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指名读诗句。
讨论:“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2)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齐读《静夜思》。
6、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
指名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句。
二、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板书出示《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4、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5、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小朋友们连同学们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古诗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极其丰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诗、教、静、层。
2、仔细观察字形,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几个字写漂亮。
重点指导“诗”,哪一横最长?
3、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指出不足之处。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静夜思》。
2、组词。
首( )思( )诗( )。
守( )恩( )等( )。
3、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生: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生:英英说了三次,奶奶说了两次。
师: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
------。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30页的图,图上的这个人是谁?他现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着天空中的圆月,思念起了故乡。
师:我们来看一看,英英是如何为我们描绘这一幅图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案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对话”这一形式的内涵。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书中的插图引起学生对文本形式的重视,对文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当学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后,我再对“对话”这一形式进行初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话”的真实内涵。此后再让学生亲身感知对话内容,这对学生能自觉分角色朗读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总结又再次重申“对话”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导学生平时和人对话时要注意相互对应,把话说清楚。这样的引导是精心设计的,但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又看似那么随意、紧凑,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对话”的特点,并对日后的运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让学生观察30页的图,让学生根据图景说出图意,不但训练的学生的观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诗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绘这幅图景的语句,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由于句子较长,学生很难把握朗读的节奏,将此句突出出来讲解,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有效指导。同时,出示此句也可以让学生将先前自己对这幅图景的理解与之对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对此幅图景的理解和感悟。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一首故乡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学习诗词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主题,创设情境。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瞧,今天韩老师就给大家请来了几位。
(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李白、杜甫、李清照、陆游,吟诗上场,做自我介绍。)。
二、自主活动,展示成果。
最近,我们六一班开展了一次“走进诗词王国”的主题实践活动。各个小队分别确定了诗词的探究主题,前一阶段大量地收集、整理了资料,开展了活动。这节课,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汇报学习收获,共同分享吟诵诗词的乐趣。
(全班同学已经分为寒梅、幽兰、翠竹、雏菊四小队,自我介绍,然后交流学习收获。有:了解古典诗词的类别,认识历代诗人,介绍学习诗词的途径,玩赏趣味古诗词等)。
1、背诵诗词。
(1)每队围绕一个主题背诵古诗。
(有:山水、边塞、咏物等方面。内容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坡羊潼关怀古》、《清平乐六盘山》、《望洞庭》、《调笑令》、《观猎》、《渔家傲》、《卜算子咏梅》、《江南》、《卜算子咏梅》、《别董大》、《赠少年》、《山中送别》。)。
(2)各队开火车背诵一首长词。
(内容是:《沁园春长沙》、《满江红》、《声声慢》、《雨霖铃》。)。
2、赏析诗词。
(1)画中有诗。猜一猜,每幅画中蕴含着什么诗句?(学生出示描绘画有《望庐山瀑布》、《小池》、《惠崇春江晚景》等诗的画。)。
(2)诗中有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根据诗意绘制的图画;各小队选派的代表上台,展示本队根据诗词绘制的图画,其他同学品味欣赏。
3、品评古诗。
(1)寒梅小队:“心有灵犀一点通”,读诗句,猜谜语。
辨植物: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识动物: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知人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游名胜: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幽兰小队:“佳言妙句对对碰”,读上句,接下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3)翠竹小队:“诗词句中觅成语”。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4)雏菊小队:“学以致用”。
(快要小学毕业了,用一个名言佳句给同学题写临别赠言)。
(5)师:“一月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月光、月色的名句?(学生自由发言)。
4、表演诗词。
寒梅小队:咏唱范仲淹的`《苏幕遮》。
幽兰小队:咏唱李煜的《虞美人》。
雏菊小队:咏唱李之仪的《卜算子》,相声《一片慈母心》,表演唱孟郊的《游子吟》。
翠竹小队:快板说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全班齐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三、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畅谈收获。
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引导学生大胆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学生总结。
3、教师总结。
这次“走进诗词王国”的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在诗词的王国里遨游,收获还真是不少,不但积累了大量诗词,而且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积累诗词,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诗,与大家共勉,这就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英英学古诗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76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