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书中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或者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建议从中选取的优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一
斯坦福大学曾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数百名同龄的孩子,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里面有一包棉花糖,孩子们如果不吃,15分钟后会多送一包作为奖励。十多年后,研究员再次召集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结果惊人的发现,没吃棉花糖的孩子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优秀。这个实验,表明了只有禁受得住眼前的诱惑,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和发展。
艾瑞曾经是邋遢糟糕的学生,但是他在打杂工的时候,无意中学习到了棉花糖法则,并且从其中感悟到了一些对生活和学习有益的事情。从那以后,他不在乱花钱,而且变得好学。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往年的暑假计划,能坚持一周就不错了,可是今年的暑假,我决心按计划表来完成。我也渐渐习惯了每天的生活规律。其实我可以不如此努力,我也可以和朋友尽情的玩耍,虽然偶尔也会意志不坚,但我总能及时收敛自己的心,因这丝丝的青藤悄悄的系在了我的心中。
早就听母亲说,他们单位的竹海非常有名,但一直没有机会去。我惦记着,一直想要去见识见识。可是看看自己手头上的作业,我又一次失望了。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给自己一个约定,待到作业完成时,等到竹林最美时,就是我与竹林相约之时。
于是,我沉下心来,静静地每天按着自己的计划去完成作业。
终于,我等到了作业完成了,母亲也告诉我,竹林最美的季节也到了。
坐在竹林里,身边清清静静,并无鸟语,亦无虫声,唯听得竹叶簌簌地落。我仰起头看着纷披的竹叶和做了留白的天空,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宁静清和之感,无来无去,缄默如迷。
时光在清净的竹海,慢慢流失着。
太阳出来了,又落了。云去了又归来。
沉浸在优美的环境中,我感受了,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等待》的文章,文章大意是:
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看到一位老农夫坐在树桩上抽烟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您在这里做什么?”农夫回答:“有一次,我正准备砍树,忽然一阵猛风刮过,刮倒了不少参天大树,省了我不少力气。”“您真幸运。”那位探险家说。“还有一次,暴雨中的雷电把我准备烧的干草给点着了。”“那您现在干什么?”探险家疑惑的问。“我正在等待一场地震把土豆翻上来。”
文章读完了,我思绪万千:这位老农夫怎么这么愚蠢!“守株待兔”的故事讲了这么多年,竟还有人犯同样的错误。前两次的事肯定全是偶然,再一再二决不再三再四,后面也肯定不会在出现同样的事情。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要是想得到收获,就必须脚踏实地。虽然会有偶然,但觉对不是永远,要想有收获,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事,不要学农夫犯一样的错误。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三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四
读过这本书后,我的感觉仅有两个字——荒诞。有些难,不宜读懂。人们能够认为,它展示了一个没有时间、循环往复的世界,或者意在说明“在人类存在中并不真的发生过什么”,再或者,它展示的是当代西方人在失去信仰及形而上追求后的荒诞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些都对。连贝克特也不能说明其身份的那个“戈多”,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戏以某种非实在性:它肯定不是在展示情节,更像在演绎一个或者一群走向理念——这理念是什么,大家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戈多。
靴子、帽子、绳子、鞭子的无理性的组合,让这本书拥有了另一种魅力。“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这句在高中课本中的名句,似乎有一种深于表层的含义。
密闭的空间,思想是幻象,荒诞才是真实。也许,没有了等待,人生真的就没有了意义……。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五
一个人最值得荣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远是值得施爱的心灵。
今天,我读了《等待两分钟》一文。它大概讲了在一次完美的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提高一位同学公众说话的勇气,静静地为她等待两分钟的事读完后,我感受不少。
当我读到“比起我的公开课来,一个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时,我从中看出了这为老师十分尽职,十分爱学生。一位良师,他会把学生放在自己的第一位。而这位老师为了锻炼这个结巴学生大庭广众下说话的勇气,不惜花掉两分钟。对于这位学生来说,这是她人生中最美丽,最难忘的两分钟。
当我读到“一个人最值得荣耀的是才能。而比才能更美的,永远是懂得施爱的心灵。”这时,我想:这句话写得真是耐人寻味。是啊,难道才能不值得荣耀吗?可以说,才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是,一颗懂得施爱的心比才能更为重要。因为他可以体现人的良知和爱。而善良和爱,恰恰又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也是无价之宝。如果你光有才华,却没有善良和爱,那么才华将变得一文不值。
当我合上书时,我的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这位老师的品质真的很善良。也十分的伟大。因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尽职、守则。这两分钟是对那位同学生命的尊重,真挚的仰望,脆弱心灵的呵护。也许她还会结巴,但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上了秀外慧中的好老师。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六
在他眼里,一直做领导的母亲总是偏爱妹妹,于是他很小就学会了独立。就算学校离家只有五六百里,他还是吃住在校,不想回家。母亲还经常问一些小问题,好像他还不能照顾自己似的。他每次都厌烦的不去回答。高中毕业后,他有幸成为一名军人。走的那天,人很多,只有母亲没来。他想,母亲还是不关心自己的。转业时,他被安排到了母亲所在的单位上班,他不甘心。渐渐地,他和母亲的关系如同一块碎了的镜子。他有了一个五岁的女儿,熟悉的人都说和他太像。那天下雨,他送女儿上学。雨披是单人的,他只能将长长的后摆披在女儿身上。他总是担心她,不停地问她,叫她。女儿却说:“爸,别问了,我这么大还不能照顾自己吗?”他笑笑,又发现这一幕和从前是多么相似……他哭了,他告诉母亲,他想家了。但他却不知道,母亲其实,一直在等他回来。
或许真的是他误会了她,他的母亲。那些他年幼时认为的无聊小问题,他现在终于有了答案。一份担心,一丝牵挂,他却总是不理解,那位母亲的等待,让我惊讶,让我感动。如今只是学生的我们,觉得父母只关注成绩,不关心自己。习惯了与父母的争吵,厌烦了父母的唠叨。觉得自己可以飞上蓝天,其实在父母眼里,自己只是一只雏鹰。他们用一颗心等你成长。或许我们忘了,他们在我们伤心时安慰过,堕落时鼓励过,高兴是表扬过。青春的叛逆不会改变与他们的关系,只会让我们多了一份对他们感到抱歉的心。不论是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那扇门永远开着,有他们对自己的期待,还有那颗不断爱自己的心。他们,随时等待你回来。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七
一口气读完了哈金的这本《等待》,我发现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书中讲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农村里那个裹了小脚的没有爱情的老婆离婚,然后跟医院里有些好感的护士曼娜结婚,但是离婚离了十八年,才离掉,后面跟曼娜结婚时,曼娜已经四十岁,两个人还生了一对男双胞胎,但是孔林却发现,等待了十八年的结合的生活,却没有那么美好。尤其是小说最后写到,当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里,顿感温暖,甚至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说里的故事很简单,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很多东西,让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时间是什么?爱情又真的是什么?可能刚开始你觉得很美好,可是它会一直持续吗?你的审美观经得起这么折腾吗?在时间的流逝中,刚开始的美好肯定会变化,所以,即使是你没有等待,而是按流程发生了,还是会有这种不美好,只是因为有了等待,失落感会来得很猛很突然,对比会比较明显,这就是小说构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来说,什么事情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何况爱情呢?等你琢磨来琢磨去,什么感觉都没了,还不如趁发高烧的时候迷迷糊糊的高兴地享受恋爱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时候,觉得跟这个没文化的老婆没感情,很羡慕那种能成双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边能有一个像曼娜这种能带出来见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结了婚,又觉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种,到了前妻家里,觉得那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看看他,心总是生活在别处,不在当下,更不用说去享受当下的美好了,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么?小说中还间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结婚后,很多人其实很羡慕他,终于在一起了,还老来得了对双胞胎,但是他自己却不这么看。其实呢?这些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观感受。什么事情都有好坏两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么都是别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迷茫,心地善良,不想伤害谁,就独自像个鸵鸟隐忍的活着,否则离婚也不至于离了十七年,另外有个男的,敢说敢做,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活得还没有孔林这么纠结。这种男人,爱上了,就只能跟着他耗,直到麻木,直到体会不到那种轰轰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温暖总是有点遗憾,每个年纪,都应该有不同的经历才好啊。
生活中,有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因为生活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我们即使拼命想要选择一条顺畅的生活之路都无法改变的。我们要做的,其实是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活着!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八
曾有人将每一个孩子比作一朵花,花开终有期,早晚各不同。假期里读了丁立梅的《等待绽放》,书中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丝丝爱意、殷殷期盼以及期望不得以实现时的黯然与孩子日渐成长时的快乐等一一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真情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家长的心中有多焦急,要想让花儿开得芬芳美丽,便应对花儿施以适宜的关怀、照拂,才能使得他们开得更加明艳动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花儿绽放需要花儿的努力:
任何事情的美好变化,没有内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说:要想过一条河,首先迈过河的是心。
作者在《等待绽放》一书中,写到儿子的巨大变化。儿子的变化由一篇读过的文章而起,总结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外界再强迫也不行。当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时候,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这样的总结语由孩子嘴中说出时,任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积极向上与成长。
花儿绽放需要适宜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为、在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环境的力量隐而不现却力量无穷。
在《流星雨》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作为外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已近寒冬,凌晨四点多一家人早早地起床等待流星雨,但不得而见。彼时的父母与孩子,皆没有埋怨与失望,而是转而去观赏日出的美妙。如此的影响下,自然会为孩子的乐观、健康积极积淀。文中也多次提到同桌严,同桌的作用亦是环境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之一。
花儿绽放需要阳光与雨露:
作者在文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记录,几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奋进,无论在儿子积极奋进或是萎靡不振之时,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尊重。
纵观整本书,虽为日记形式进行记录,却篇篇有个适宜的甚至诗意的题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实却字字真诚。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爱在一顿顿爱心早餐、一件件心仪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实地展现着。一如身边真实的一个个母亲一样。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那个努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一点点的成长。这种成长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家家都有备考的娃,家家都有操心的爹与娘。但花开终有期,我们当静待花开。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九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十
偶然间,在八卦看到经年前感动过自己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情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己若是沦落到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己的将来一片渺茫。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能力,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己,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现在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一定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最后阴差阳错的来到这千里之外的北国,八号回来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清洁工人在清扫落叶,向她们问路,很热心的指路,那份热忱让我很温暖,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层生活着,无奈着,却也在奋斗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我忽然觉到了一点幸福。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戈多,在被我无限的等待吗?无论它是否会到来,但是——希望在明天。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读了《等待开花的季节》一文。这篇文章给了我无限的感慨和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幼稚可笑,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都不想给他讲课。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因为呆头呆脑而四处碰壁。极自卑的艾金森整天躲在房间里。他的母亲告诉他:每种花都有开花的季节,那些还没有到季节的花是不会开放的。人也是一样。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季节一到,你自然会开放人生之花。后来艾金森成了《憨豆先生》的主演。该片片票房在欧洲已破1亿美金。
所有人都有自己开花的季节。有的人像石榴花,它的花期不在春季,但石榴花吮吸春天的雨露和阳光,五月的时候开出的石榴花红似火;开花的季节也不在春天,但它积蓄春风夏雨,在深秋开出了令人凛然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有的人像梅花,它的花期也不在春天,于是它的淋春雨,浴夏露,裹寒霜,开出了高贵的花。
我想到了李敖。李敖因犯了罪,而被判了五年十个月的刑罚。虽然一身官司,两眼发直,三餐点滴,四楚歌。但他把灾难读成幸福,将孤独品成智慧。在两平房米大的牢中快乐地做学问,每天还给自己安排了两个小时的双角线散步。最后却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联想到自己。第二单元英语考试只考了六十多分,我并没有自卑。因为人不可能样样通,样样精。你看,我喜欢看课外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围棋下得也不错。记得但丁说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抓住我的不足,取长补短,把不会的慢慢补好就是一种成功。我不会因为一时的考砸而自暴自弃,只要我积进取,只要我认真认真地学习,我一定能有收获。
一句话,不要气馁,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失败只是在积蓄力量。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十二
美国笔会在授予《等待》福克纳小说奖时,对哈金的赞誉:“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莫过于读《等待》带给我的感受:作者没有什么说教,没有故弄玄虚的叙述,而我却怎么也放不下文中的人物。
比如主人公孔林,如果我是孔林,我会想,我这辈子算什么呢。小的时候父母强加给我一个婚姻,一个拿不出手的小脚老婆,目不识丁。优点是她又有恩于孔家。父母生病去世都是她一人操持。尤其是伺候病人,那时候女儿又小。而对曼娜,坚持等待的,坚守的是爱情吧。淑玉知道每年都去离婚的理由,每次她都同意离婚,到最后又反悔。曼娜每次都盼望着他能离成婚回来,而每次都是失望。
终于根据规定18年分居,可以不用对方同意即可离婚。几分钟办好的离婚书,孔林和曼娜等了18年。孔林安顿好了淑玉和女儿后,与曼娜结婚了,婚后有了一对双胞胎儿子。
一切都等到了,孔林发现有些不对劲儿。淑玉也没那么不好,反而越老越好看了,女儿长大了,乖顺能干。而曼娜,性格大变,经常吵架,儿子也不省心。孔林同情曼娜。曼娜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是啊,换了谁能去熬18年呢。
曼娜或许活不久了,她的心脏不争气。被生活搅得一团糟的孔林喝醉了酒,问:“淑玉,你会等着我吗?”醒酒后,面对女儿的问话,他无奈的说:“告诉她不要等我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等”。女儿的一句“我们都会等着您的”,让孔林又难过又感动。
现实生活中人,有谁不像孔林一样,活的不那么痛快,不那么从容,在无止尽的等待中饱受煎熬。
冬的等待读后感篇十三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0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