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规划和设计,通过教案的编写,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一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安排6个例题、三课时来完成“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目标。例1指导学生将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突出把十作为一个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会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还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有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学习11-20各数的读写打下基础;例2指导学生借助直尺上11-20各数来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例3以小棒图和带数位的计数器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数的教学;例4教学10加几和相印的减法口算;例5教学简单的“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或“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例6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创造了机会。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我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为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1、2、3、4、5、6题。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正确的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出11~20各数。
2.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顺序和大小,是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差异性特别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二
1.小朋友们,我们都已经认识了1~10。请你们看一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一起找一找(课件演示四件物品)。
生:我看到了有14、18、12、15。
2.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请你们试着把11~20之间的数写在小红花上,每朵红花只写一个,并按顺序排列起来。
3.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写的数按顺序写在黑板上?
4.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地来学习11~20各数。
新课。
1.认数、读数。
a.一起把11~20之间的数读一读。
b.观察这些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比较特殊?
c.一起来看大屏幕,默默地数一数,共有几根小棒?有几个一?(课件演示10根小棒。)。
d.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有几个十?添上一根,有几个几?共有几根?11是由几和几合成的?(课件演示其过程。)。
e.同桌合作摆出12根小棒,说一说12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f.继续摆,你们能摆到几,怎样摆的?说说各是由几和几合成的。
g.提问:20根小棒是几个十?为什么在2的后面写上一个0呢?小组讨论一下。
2.试一试。
a.读卡片上的数。
17、19、20、16、12、18。
b.填空。
1013141819。
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3.认识数位。
a.拿出方格纸,小组合作,在方格上面摆小棒,下面摆数字,先摆14。
b.怎样摆的,说说看。
c.小组合作,接着摆,想摆几就摆几。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的。
d.你们有些什么发现?
e.谁能试着给左面、右面的数位起个名字呢?(课件演示个位、十位。)。
f.提问:14中的1表示什么?4呢?
(课件演示:个位十位)。
17这个数,7在什么数位上?1呢?
20这个数中,个位上是几?十位呢?
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板书)。
4.介绍计数器。
a.十位上拨下一颗珠子,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
b.十位上一颗,个位上拨下5颗,这个数是几?
c.十位上有2颗珠子,这个数是几?为什么?
5.请翻开书第86页看一看。
6.试一试。
做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活动。
拨乒乓球猜数。
6.精心设计提问。在教学的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如:观察11~20这几个数,你觉得哪几个数比较特殊?20根小棒是几个十?为什么在2后面写一个0?填完后,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这些问题,老师都在关键处提了出来,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动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三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因此打算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小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作为一节认数、数数的概念教学课,我还打算在练习中安排估数环节,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以及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经历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学情分析。
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数数才是解题的策略。
3重点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谁来数一数一起数一数。
2、加个要求数。
3、揭题看来大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星期六,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那么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一起去瞧瞧。
2、捕捉信息,读懂题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说说,在这些发现中和我们数学有关的是哪些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生小宇排在第15师那从“小宇排在第10”这个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小宇排在第15”这个信息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谁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读图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
(3)动手操作,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数一数。
11121314。
画一画。
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新知。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玩滑梯。
2、坐车。
四、拓展练习。
看书问题思考比较观察和前面学习的排队问题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灵活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唤起更多的生活经验)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解决的呢首先要找准信息,看清楚数学问题,在解决两人之间有几人时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时记得在公共场所要文明排队,下课。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五
生预设1:沙滩上有一些海鸥。
生预设2:岩石上也有海鸥。
生预设3:海里有小帆船。
生预设4:还有很多小朋友。
二、提出问题确立目标。
师:根据你们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预设1: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2: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预设3: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一边提出问题,教师一边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分类。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3只。
师:这个“3”是我们以前学的。
(把“海里有多少只帆船?”这个问题拿到黑板的一边)。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在解决之前,你来猜一猜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岩石上呢?小朋友大约有多少个?(每个问题2~3个学生来估计)。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师:我们先来看看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本上数一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预设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预设2:我是2个2个数的……到大屏幕上数一数。老师评价。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把海鸥换成小棒,对应着摆一摆。
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
师:老师用小棒摆出了11,和老师一起数数吧!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圈了出来,把一个小棒放在一边,同学们看,如果把这一个小棒看作1,那这是个小棒组成了几个十?也就是说:10个一组成了1个十。老师把这十个小棒捆在一起,这是一个十,这是1个一,那他们组成了11,也就是说: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让学生摆出1214根小棒。
师: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现在同桌合作用你们的计数器拨一下11,这两个1一样吗。
十位上1表示十位上的1是一个十个位上的一个??
师:再看第二个问题:沙滩上有几个小朋友?
生预设:13个!
师:数得很正确!那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表示一下13吗?
生摆。老师指点,或写、或摆、或拨。
师:看老师使用摆小棒的方法摆的13,再加一根是多少?
师:个位上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表示它。
师:同学们刚才拨得很认真,老师再给大家演示一遍,20里面有2个十,那我们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因为20的个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在个位上用0补位,这样20就表示出来了。
师:好了现在同学们看一看第三个问题,快数一下是多少个?刚才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好!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棒,我们来唱个儿歌休息一下好不好?
四、设计练习,达成目标。
练习一、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
练习二、老师拨珠,学生说数1418191220。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六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谁来数一数一起数一数。
2、加个要求数。
3、揭题看来大家已经能非常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主题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星期六,一群小朋友排队去动物园参观大熊猫,那么在小朋友排队中藏着怎样的数学问题呢一起去瞧瞧。
2、捕捉信息,读懂题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谁能说说,在这些发现中和我们数学有关的是哪些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生小宇排在第15师那从“小宇排在第10”这个信息中,你能知道什么。
从“小宇排在第15”这个信息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谁能说说“小丽和小宇之间”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读图训练,培养分析问题的意思和能力)。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意识)。
(3)动手操作,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数一数。
11121314。
画一画。
画一画的方法。
4、回顾新知。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
三、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玩滑梯。
2、坐车。
四、拓展练习。
看书问题思考比较观察和前面学习的排队问题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进一步灵活运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唤起更多的生活经验)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解决的呢首先要找准信息,看清楚数学问题,在解决两人之间有几人时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还可以用画一画的方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时记得在公共场所要文明排队,下课。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七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八
2、教材所处的地位:“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先让同学回顾10以内的加减;第二,出示情景图,先让同学认真观察,找到数学信息,然后通过分发数字学具,让同学们自己先理解什么是“之间”,怎么算“之间”人数,第三,让同学到讲台上来实际演示课本情景图,巩固所学新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活动,学生了解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方法去理解“之间”意思。
2、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数一数数学卡片,小组合作方式,自己讨论。
3、创设游戏情景,学生通过上台演示情景图里面场景,用探讨反方式去巩固所学新知。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字?请按照要求数一数。
12--19;20--14(全班齐声回答)。
引导发现这些数字全部是由2位数组成的'。
2、开火车(出示口算题目)。
一组同学起来开小火车回答口算。
3、四小组比赛做题目,看那个小组最棒。
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20里面有()个十,20里面有()个1。
比14多1的数是(),比14少1的数是()。
二、创设情境,激趣学习新知。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动物,那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好不好?
1、出示课件图片(同学们去动物园看大熊猫)。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数,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汇报。
(同学们发现有效的数学信息)。
2、小丽说我排第10,小宇说我排第15。
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图: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请同学想一想。、
3、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小组合作讨论,集体汇报。
小丽是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
4、小组合作通过摆卡片的形式从11到15,从而发现中间有几人。
师提问什么是“之间”(生讨论汇报)。
之间就是不算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中间的那些人。
5、生上台扮演图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明确“之间”意思。
6、除了数一数,我们还可以怎么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
还可以画一画,可以用圆圈表示,去掉前面的和后面的圆圈,剩余中间的就是他们之间人数。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东东(我排第8);玲玲(我排第4该我滑了)。
2.练习十八;第五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习到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九
11-20各数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课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是能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部分的,而要想掌握这些知识,首先必须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另外,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
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2.图形卡片。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二、操作感知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一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78-p79。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2.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初步培养数感。
教具、学具:每生30根小棒,2根皮筋;课件、10根磁性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0~10,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0~10,会数吗?请小朋友们从小到大数一数,再从大到小数一数。
生按要求数数。
二、动手操作。
1.认识十。
师:大家都有小棒,和老师一起边数边摆10根小棒。(师摆在黑板上)。
师:你摆了几根小棒?有几个一根呢?10个一根是几根呀?在学习时为了方便,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一捆就有10根,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
师(举着一捆小棒):那这一捆表示几个十呢?请大家也把你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把它放在你的左手里,想想它表示什么。
2.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师:下面我们拆开一捆,再一起来数一数。
师边在黑板上贴拆开的小棒,生边数:1,2。
师:这2是2个?(2个一)再来1个一是?(3个一)继续!(4个一,5个一,,10个一)10个一就可以捆成一捆。(师在黑板上贴一捆小棒)。
师:那么几个一是1个十呢?(板书:()个一是1个十)也就是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板书:1个十里有()个一)。
三、摆一摆、说一说。
1.动手摆一摆。
如果让你摆出12根小棒,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摆得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吗?动脑筋想一想.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操作,师巡视。
2.学生介绍摆法。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师将巡视时了解到的有代表性的方法指名学生说,然后评价、总结。
四、深化认识。
1.借助小棒说摆法。
生说摆法,师贴小棒图。
2.直接说摆法。
生说摆法,师贴图。
师:那20又该怎么摆呢?(学生有可能说一捆和10根,先肯定,再和摆两捆的.方法进行比较)(板书:()个十是20,20里有()个十)。
反馈:学生提问,学生答。
五、巩固练习。
1.抓一抓,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再想想怎么摆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抓了多少。
2.11~20数的顺序。
师:在我们的学习用品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呢!瞧!这是直尺,看着尺子上的数读一渎。(生从0读到10时停顿一下再继续读)12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10离13近还是17离13近?(师讲解原因)。
3.数一数。
师:如果没有直尺,你还会数吗?老师说第一个数,你们开火车接着数。(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估一估。
(1)雨伞图。
这里有一幅雨伞图,图一出来你就要立刻估计出伞有多少把,看谁的眼力最准。(师出示图,学生估计)。
提问:要想知道有多少把伞,只要怎样就行了?(数一数)。
(2)草莓图。
还有一幅草莓图,你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个草莓,比一比这次淮的眼力准!学着老师的方法来数数有多少个。
展示学生的方法,表扬估计对的小朋友。
5.生活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今天学的这些数吗?在哪见过?(学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几张图片,读一读这些图上面的数。(师出示图)。
(1)绿灯(图1)。
提问:你在哪见过这样的图标?(激发兴趣,并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
这里的19表示什么意思?接下来绿灯会显示多少呢?(如出现20,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等红绿灯的情景)。
(2)公交站牌(图2)。
提问:在哪见过?(公交站台)经过莫愁路的有哪些车?
(3)米袋(图3)。
提问:见过这样的图吗?(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这里的千克是表示有多重的单位。
(4)电梯图(图4)。
六、总结延伸。
课后延伸: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呢,课后请大家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找一找并和其他小朋友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三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四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五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每人20根小棒,2根皮筋。
一、创设情境,观察情景图。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的课本,翻到第5页,看这页有什么?翻到第8页,第12页,......同学们请翻到68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这一页上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看,这一页上有一幅美丽的图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1:沙滩上有一些海鸥。
生预设2:岩石上也有海鸥。
生预设3:海里有小帆船。
生预设4:还有很多小朋友。
二、提出问题确立目标。
师:根据你们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预设1: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2: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预设3: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一边提出问题,教师一边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分类。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3只。
师:这个“3”是我们以前学的。
(把“海里有多少只帆船?”这个问题拿到黑板的一边)。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在解决之前,你来猜一猜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岩石上呢?小朋友大约有多少个?(每个问题2~3个学生来估计)。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师:我们先来看看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本上数一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预设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预设2:我是2个2个数的……到大屏幕上数一数。老师评价。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把海鸥换成小棒,对应着摆一摆。
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
师:老师用小棒摆出了11,和老师一起数数吧!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圈了出来,把一个小棒放在一边,同学们看,如果把这一个小棒看作1,那这是个小棒组成了几个十?也就是说:10个一组成了1个十。老师把这十个小棒捆在一起,这是一个十,这是1个一,那他们组成了11,也就是说: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让学生摆出1214根小棒。
师: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现在同桌合作用你们的计数器拨一下11,这两个1一样吗。
十位上1表示十位上的1是一个十个位上的一个一。
师:再看第二个问题:沙滩上有几个小朋友?
生预设:13个!
师:数得很正确!那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表示一下13吗?
生摆。老师指点,或写、或摆、或拨。
师:看老师使用摆小棒的方法摆的13,再加一根是多少?
师:个位上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表示它。
师:同学们刚才拨得很认真,老师再给大家演示一遍,20里面有2个十,那我们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因为20的个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在个位上用0补位,这样20就表示出来了。
师:好了现在同学们看一看第三个问题,快数一下是多少个?刚才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好!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棒,我们来唱个儿歌休息一下好不好?
四、设计练习,达成目标。
练习一、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
练习二、老师拨珠,学生说数1418191220。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六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1课时。
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物体的个数。
2、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3、在学习数学的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巩固数序知识,渗透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正确掌握11—20这些数的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例6插图,提问:大家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表扬学生观察的非常仔细,看看需要解决的。
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想出的办法给予肯定。
1、教材79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八第5题和第6题。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八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各数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九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1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