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个性化教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学生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文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一
1.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2.记录表。
课件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1、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2、科学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质帮助,我再进行语言引导,孩子在进行大胆探究后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孩子的知识经验才能得到提升,并且记得牢固。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二
科学意识的培养是小孩子成长的关键,从小培养小朋友的科学意识,有助于提升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感知,下面是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磁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三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稳定性是三脚架的一个特性,而这个特性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为抽象,而且孩子们可能对三脚架关注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了"神奇的三脚架"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小球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情境,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探究,迁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通过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1.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2.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探索用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1.小棒若干、橡胶泥制作的小球人手一个、毛线若干、橡皮筋若干、筷子若干。
课件。
一、开始部分。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初次操作,尝试借助小棒让橡胶泥小球站起来。
(1)教师出示小棒和橡胶泥小球,请幼儿想办法利用小棒让小球站起来。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探索结果,让幼儿说说用了几根小棒,是怎么让小球站稳的。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小棒让小球站稳。
(1)教师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用最少的小棒帮助小球站稳。
(2)幼儿猜测最少要几根小棒能让小球站稳,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3)幼儿尝试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最少需要3根小棒才能让小球站稳。
3.运用三根小棒,以最快的速度让小球稳稳的站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1)幼儿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用三根小棒帮小球又快又稳的站起来。
(2)讨论交流操作的结果和方法。
(3)教师小结,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特点。(用三根小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小球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4.发现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脚架?
(2)播放ppt课件,了解各种各样的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
5.自主尝试制作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小棒、毛线、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展示幼儿自制的三脚架。
四、活动延伸,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四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五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六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胶泥小球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请个别幼儿配合示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总结。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七
种植园地里的矮牵牛长势喜人,孩子们商量着要给矮牵牛搭架子。怎样用最方便的方法搭出最稳固的架子呢?孩子们急需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第一次探索——尝试用多根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获得有效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探索——尝试慢慢减少游戏棒,直至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体验三脚架的稳定性;第三次探索——选择不同的材料自主搭建三脚架,以便撑起一颗玻璃弹珠,习得搭建三脚架的关键经验;第四次探索——在搭建成功的三脚架上添加各种辅助材料,以便撑起更多的玻璃弹珠。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探索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三脚架的稳定性,而且能学以致用——搭建简易三脚架,让矮牵牛顺利爬藤。
1.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的方法,发现“三脚架”的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3.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1.有关分组和闯关任务说明的ppt课件,示范用的操作材料一份,红、黄、蓝、绿颜色的标记。
2.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粗吸管,玻璃弹珠,皮筋。
一、进入主题,萌发兴趣。
师:我们的矮牵牛需要搭架子了。怎样的架子搭起来既方便又稳固呢?今天我们要来试一试。
师(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团):我们今天要用游戏棒和橡皮泥来玩一玩搭架子闯关的游戏。也就是说,我们要搭好几次架子,搭的难度会一次比一次大,你们要闯过一关又一关。
师:闯关游戏要组建战队,所以你们要分成几个战队。
师(播放ppt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告诉我们要组成几个战队?每个战队有几名队员?师:你们看瞳了吗?看瞳了就开始行动吧!(教师在桌子上迅速贴上红、黄、蓝、绿标记,幼儿自主选择组别。)。
二、自主操作,逐一开展闯关游戏。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战队组建完毕,现在进入第一关。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关要做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师:对了,第一关是要用一些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两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战队得到一颗星。记得数一数你用了几根游戏棒。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以便抓住契机,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第一关闯关结束。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小朋友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站立在桌上了。我们统计一下每个战队的星星数。(根据操作结果给自己的战队贴上星星。)。
师:这一关有很多小朋友成功了,也有一些小朋友没有成功,但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办法。(将成功的作品和不成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师:比一比,这些是成功的作品,那些是没有成功的作品,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讨论:游戏棒插的位置不一样,游戏棒插得太少……)。
师:谁来帮帮忙,怎样可以让这些没有成功的作品也能稳稳地站立在桌上呢?(幼儿上前调整。)。
师:游戏棒的一头已经插到橡皮泥团里了,为什么还要把游戏棒的另一头在手上比一比再调整呢?(另一端要一样齐。)。
师: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把游戏棒下面分开一些?(分开放就站得稳。)。
(析:在操作过程中,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未能成功。为此,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对成功和未成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进而提炼出获得成功的方法。)。
师(小结):每根游戏棒的一头要尽量插在橡皮泥团的中间,并靠靠拢;下面要一样齐,还要分分开,这样才能将橡皮泥团撑起来,站站稳哦!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要求我们干什么?对,这一关要求我们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成功的队员可以为战队赢得一颗星。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师:慢慢减少游戏棒,一根一根地试,还可以调整游戏棒的位置哦。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师:时间到,这一次大家都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稳稳地立在桌子上。真棒!请说说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呢?请把你的作品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请游戏戏棒用得较多的孑亥子。)。
师:×××用了×根游戏棒,谁比他用得少?上来试一试。(请用得少的幼儿上前调整。)。
师:你为什么觉得可以拿掉这一根呢?(这一根没有立在桌上,是多余的。)。
师:还有谁比他更少吗?(请幼儿上前调整),这次的游戏棒调整成了什么形状?(三角形。)。
师:现在大家觉得最少可以用几根游戏棒?(三根。)两根行不行?我们试试看。
师:看来两根不行。那么,这一关又会星落谁家呢?一起来统计一下吧。(根据操作结果给战队贴上星星。)。
师(小结):三根游戏棒围绕一个中心点摆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团撑起来。人们把这种架子命名为“三脚架”。
(析:先请游戏棒用得最多的幼儿上前演示,再请用得少的幼儿进行调整,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让幼儿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得出“三脚架”的概念。)。
(三)第三关:说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这一关要求我们干什么?
(2)表达已有经验。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脚架。第三关就是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每说出一种就可以为你们的战队获得一颗星。(幼儿表达,教师即时出示相应图片,并为各战队贴星星。)。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也忍不住要和你们分享几个特殊的三脚架了!(教师播放图片,简单说明名称及用途,幼儿欣赏、了解。)。
师:这是消防三脚架,稳稳地立在地上,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员叔叔都要用到它。
师:这是测绘仪,有小朋友说在马路上看到过它,修路、建发射塔时工程师会用它测量精确的位置。
师: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塔身用三脚架搭建而成,这样的建筑既坚固又别致。
(四)第四关:自制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四关,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关是要求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一个简易的三脚架,做好了将弹珠放上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弹珠稳稳地顶住。成功的队员可以为自己的战队获得一颗星。现在开始吧!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分叉多大就能立起来呢?把弹珠放上去试试。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你们制作的“三脚架”。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做成功了,祝贺你们得到一颗星。
师:这个三脚架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教师选取一个采用吸管、筷子、pvc管三种材料搭建的三脚架,引发幼儿讨论。)。
师:原来这个三脚架选用的材料高度、粗细、软硬不一样,所以三脚架不容易立起来。
师:那这个三脚架选用了三支水彩笔来做,为什么也立不起来呢?(幼儿讨论。)。
师:真的成功了!原来皮筋绑的位置不一样,也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陛。
(析:幼儿有的采用相同的材料,有的采用不同的材料,这样,做出来的三脚架稳定性也会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最终帮助幼儿发现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脚架最稳固。同时,幼儿对于皮筋绕几圈、绑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也有了一定了解。)。
(五)汇总闯关成绩。
师:闯关游戏结束了!我们来汇总一下各战队的成绩。各队的成绩都不错,让我们击掌庆祝胜利!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做两件事情:一是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二是请你们去资源收集站找找搭建材料,为矮牵牛搭一些稳稳的三脚架。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八
1、尝试用彩棒撑起油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索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彩棒、油泥若干。铅笔、吸管、筷子、彩棍、皮筋若干。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彩棒把油泥撑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用了几根彩棒。请幼儿示范,
总结方法:上面对对齐,下面分分开。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出示记录表,记录幼儿用了几根彩棒将油泥撑起来并比一比,谁用的彩棒少。
2、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彩棒能将油泥撑起来。
3、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油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彩棒不能撑起彩棒。
4、幼儿第三次操作,探索用三根彩棒撑起油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
1、我们发现用三根彩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油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
四、动手制作,迁移提升为幼儿提供各种富有层次的操作材料,幼儿尝试自己制作三脚架。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九
1、在游戏中,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
2、能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3、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乐于表达交流。
1、操作用具: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pvc管、皮筋。
2、表格类:记录表人手一份,闯关积分表。
3、经验准备:见过生活中常见的“三脚架”。
一、介绍规则,萌发兴趣。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玩一个有意思的闯关游戏。
游戏共分为4轮,大家已经分成了红、黄、蓝、绿四个小队,每一轮都需要你们。
小组内所有人共同努力,完成游戏,在规定时间内闯关成功人数多的小队可以获得。
更多的勋章。最后累计获得勋章多的小队就是我们的'胜利者,大家清楚规则了吗?那我们的游戏正式开始。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操作验证。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进行猜想。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猜想并记录。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三)第三关:说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表达已有经验。
(四)第四关:自制三脚架。
1、明确任务。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五)汇总闯关成绩。
三、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
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想一想,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
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
(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
a、观察“毛细管”。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
(4)交流观察结果。
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餐巾纸,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餐巾纸有很多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这些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细管”。(一起说“毛细管”)。
b、水爬高实验。
(1)师: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这些毛细管有什么本领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管子,就像毛细管一样很细很细,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把它慢慢地放到红颜色的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幼儿实验。
(3)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红色水怎么样了呀?(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
(4)教师验证。
师:我们都发现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吴老师也试了一试,一起来看我的实验。(播放视频)哎呀,你们看,红色水真的自己顺着毛细管爬上来了,真神奇!
(3)教师总结:(出示刚才做过的一端有黑点的皱纹纸)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餐巾纸才能吸水。
二、玩一玩――继续探究毛细现象。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玩一玩,探究毛细现象。
(1)交代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表,交流:
a、你玩了什么材料?能吸水吗?为什么?
b、这是第#组的记录表,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第几组的?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记录表)。
(4)师幼小结(记录表:边说边用出示图片,分类总结):刚才我们发现,把毛巾、海绵、纱布、棉花放过进水里以后,它们能吸上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毛细管”,有的“毛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自己顺着毛细管向高处爬,毛巾、海绵、棉花、纱布才会吸水。像这样,物体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能够吸水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毛细现象”。而玻璃和塑料片放进水里以后,不能吸水,是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毛细管。
2、观察:会吸水的白菜。
(1)教师将前一天做的实验(白菜的茎部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师:这毛细管可真神奇。那你知道,植物里面有没有毛细管呢,能不能吸水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
(2)幼儿观察,讲述。
师:昨天呀,老师把白菜的根放到了红颜色的水中,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菜的根部在慢慢变红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用毛细现象来解释)白菜的茎有很多毛细管,放到红色水里以后,红色水就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去了,所以白菜的茎会变红。
(3)师小结:哎,其实,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毛细管,它们就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把水和养料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这样植物才能长大。这也是毛细现象。
三、看一看――经验迁移。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毛细现象呢!你发现了吗?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交流)。
2、观看生活的毛细现象视频。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讲解:我们给花儿浇水。咦?水呢?哦,原来是让泥土里面的毛细管吸进去了,然后,植物再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到泥土里面去吸收水分;哎呀,桌子上打翻水了,哎,赶紧拿毛巾来擦干,因为毛巾里面有很多毛细管,能把水吸掉;毛笔吸墨、排笔吸水,毛细现象非常明显;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钢笔漏水了,不要紧,可以用粉笔吸干;这是画家在画画呢!看,墨水画到纸上,能很快被水吸收了,这也是毛细现象)。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毛细管,遇到了水能发生毛细现象。而且呀,告诉你们听一个秘密哦,毛细现象还能帮我们装饰花朵呢。
3、怎样让白色花变彩色花。
(1)(出示用白花变的彩色花)师:你们看,这朵纸花本来是白色的,我让纸里面的毛细管来帮忙吸了红色水,把它变成了一朵红色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好,每个人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师:小朋友过来,到老师这里来。哎呀,你的红色花做的真漂亮。哎呀,有的小朋友的花烂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次再来研究吧。现在拿着你的彩色花,到外面去玩吧!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一
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二、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
2、观察瓶子。
“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教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1、变颜色。
“准备好。(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送瓶子。
(1)、(音乐停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
(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我要开始数啦,一,二,三。”(检查)。
(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儿呢?找找看,在这儿呢,(出示空篓)上面还贴着标记。下面请你们看着瓶子里水的颜色,按标记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节奏要慢一点,要让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才开始说,不要急。)。
(四)、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过渡:“瓶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边说边换瓶盖,音乐起。如果有孩子说出我换瓶盖了,“我是在换瓶盖,老师为什么要换瓶盖呢,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
(3)、“你们也把瓶宝宝轻轻地请出来。看清楚你拿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拿瓶子,随音乐的节奏舞动。
(4)、“瓶子里的水变色了吗?为什么没变色呢?”
2、小朋友换瓶盖变色。过渡:“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赶快找一张椅子坐下来。”(幼儿回位置)幼儿猜测。(如幼儿猜测不到,教师启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刚才魔法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我们拧开瓶盖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对了,盖子里有颜色。看看你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啊?”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二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回忆、联想、感知各种各样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戏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启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喜欢进行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车、铅球、小鼓、响板、口琴、铃鼓、棒球、米两袋、净水两桶、推小车、各种辅助材料。
经验准备:幼儿知道常做的事。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生活经验。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位看不见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们知道在我们平时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来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给这些玩具取一个很好听的大名字叫--物体。(举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体)怎样使这些物体动起来呢?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玩过之后,告诉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中)。
2.幼儿自由发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车……我用手转球……(指导幼儿注意词的运用)。
3.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用力了或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4.教师边操作边讲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三、通过幼儿的再次操作物体,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师:小朋友,现在老师与你们一起来玩一玩,不过你要体验一下,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结合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幼儿,操作体验,教师参与指导。
师:你觉得现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费力,你想怎样使它省力,可以发明些什么呢?
3.师:我发现我们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不过只有现在需要学习更多的本领,才能实现你的梦想啊!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体动起来。“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认知目标: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
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五
设计意图: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充分运动,饶有兴趣的挑战自我,在与同伴的相互学习、模仿中提高自身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气球”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物体,能促进幼儿大肌肉、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等运动能力的提升。活动中带有挑战性的指令与任务,能激发幼儿反复运动、反复探索的愿望,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各部位玩气球,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探索气球的各种玩法。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四个篮子,《小鸡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热身操。
二、与“蛋蛋”做游戏。
1.产生兴趣。
做完热身操,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拿蛋(气球)。
2.用手玩“蛋”
师:你能用手把蛋垫上去,不让它掉下来吗?看谁垫的最多?
3.讨论创意玩法。
师:除了手,身体的哪些部位也能连续地把蛋垫上去?
4.尝试用身体各部位玩蛋。
师:请你们都来试试用身体各部位玩蛋,要想办法不让蛋掉下来。
5.交流分享。
请幼儿来说说他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玩蛋的并示范。
6.两人玩“蛋”
教师减少气球(蛋宝宝要休息),让幼儿探索两个人如何玩一个蛋,然后请幼儿来说说他们各自的玩蛋方法并示范。
7.集体玩“蛋”
所有幼儿的蛋宝宝休息,探索集体玩一个蛋是如何玩。
8.双腿夹“蛋”比赛。
休息的蛋被狼发现,让幼儿分成两队用腿夹蛋的方式将蛋救回,然后幼儿集体跟着教师悄悄逃离。
三、放松活动。
师:现在请幼儿帮我们的母鸡孵蛋。
让幼儿坐下安静的孵蛋,尝试坐在气球上,孵不出蛋,然后再尝试躺在气球上还是孵不出蛋,让幼儿进行多种尝试去孵蛋利用气球做放松练习。最后带着幼儿回教室孵蛋离场。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六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对本次活动的总结如下:
1、两个探究和两个递进,两个探究分别是开始部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引导探究和活动主体部分的幼儿的自主探究。两个递进是开始部分孩子进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后教师的阶段小结和结束部分的知识经验的梳理提升小结。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让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2、科学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质帮助,我再进行语言引导,孩子在进行大胆探究后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孩子的知识经验才能得到提升,并且记得牢固。
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教学的真正归宿。为了把新知识新经验再应用到实现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后一个“制作架子鼓”的环节。让孩子真正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再发现新问题,引发新的认识过程。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七
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探究,再次尝试最后运用于实践,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当中,扩大了幼儿探究的空间。活动中第一环节是鼓励孩子用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在第二环节是用最少的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三环节提升迁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
[设计理念]。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木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幼儿园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幼儿园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而对于科学幼儿园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了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八
1.探索用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的方法,发现“三脚架”的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3.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
1.有关分组和闯关任务说明的ppt课件,示范用的操作材料一份,红、黄、蓝、绿颜色的标记。
2.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粗吸管,玻璃弹珠,皮筋。
一、进入主题,萌发兴趣。
师:我们的矮牵牛需要搭架子了。怎样的架子搭起来既方便又稳固呢?今天我们要来试一试。
师(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团):我们今天要用游戏棒和橡皮泥来玩一玩搭架子闯关的游戏。也就是说,我们要搭好几次架子,搭的难度会一次比一次大,你们要闯过一关又一关。
师:闯关游戏要组建战队,所以你们要分成几个战队。
师(播放ppt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屏幕上告诉我们要组成几个战队?每个战队有几名队员?师:你们看瞳了吗?看瞳了就开始行动吧!(教师在桌子上迅速贴上红、黄、蓝、绿标记,幼儿自主选择组别。)。
二、自主操作,逐一开展闯关游戏。
(一)第一关:用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战队组建完毕,现在进入第一关。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关要做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师:对了,第一关是要用一些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两分钟内完成任务的人可以为自己的战队得到一颗星。记得数一数你用了几根游戏棒。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以便抓住契机,在分享交流时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第一关闯关结束。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小朋友把橡皮泥团撑起来,让它站立在桌上了。我们统计一下每个战队的星星数。(根据操作结果给自己的战队贴上星星。)。
师:这一关有很多小朋友成功了,也有一些小朋友没有成功,但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办法。(将成功的作品和不成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师:比一比,这些是成功的作品,那些是没有成功的作品,它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讨论:游戏棒插的位置不一样,游戏棒插得太少……)。
师:谁来帮帮忙,怎样可以让这些没有成功的作品也能稳稳地站立在桌上呢?(幼儿上前调整。)。
师:游戏棒的一头已经插到橡皮泥团里了,为什么还要把游戏棒的另一头在手上比一比再调整呢?(另一端要一样齐。)。
师:你觉得他为什么要把游戏棒下面分开一些?(分开放就站得稳。)。
(析:在操作过程中,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未能成功。为此,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对成功和未成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不一样的地方,进而提炼出获得成功的方法。)。
师(小结):每根游戏棒的一头要尽量插在橡皮泥团的中间,并靠靠拢;下面要一样齐,还要分分开,这样才能将橡皮泥团撑起来,站站稳哦!
(二)第二关: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团撑起来。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二关,请看大屏幕。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要求我们干什么?对,这一关要求我们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用最少的游戏棒撑起橡皮泥团,让它稳稳地站立在桌上。成功的队员可以为战队赢得一颗星。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师:慢慢减少游戏棒,一根一根地试,还可以调整游戏棒的位置哦。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师:时间到,这一次大家都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团撑起来,稳稳地立在桌子上。真棒!请说说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呢?请把你的'作品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请游戏戏棒用得较多的孑亥子。)。
师:×××用了×根游戏棒,谁比他用得少?上来试一试。(请用得少的幼儿上前调整。)。
师:你为什么觉得可以拿掉这一根呢?(这一根没有立在桌上,是多余的。)。
师:还有谁比他更少吗?(请幼儿上前调整),这次的游戏棒调整成了什么形状?(三角形。)。
师:现在大家觉得最少可以用几根游戏棒?(三根。)两根行不行?我们试试看。
师:看来两根不行。那么,这一关又会星落谁家呢?一起来统计一下吧。(根据操作结果给战队贴上星星。)。
师(小结):三根游戏棒围绕一个中心点摆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团撑起来。人们把这种架子命名为“三脚架”。
(析:先请游戏棒用得最多的幼儿上前演示,再请用得少的幼儿进行调整,慢慢减少游戏棒的数量,让幼儿在一步步的操作中得出“三脚架”的概念。)。
(三)第三关:说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播放ppt课件):看懂了吗?这一关要求我们干什么?
(2)表达已有经验。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脚架。第三关就是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每说出一种就可以为你们的战队获得一颗星。(幼儿表达,教师即时出示相应图片,并为各战队贴星星。)。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我也忍不住要和你们分享几个特殊的三脚架了!(教师播放图片,简单说明名称及用途,幼儿欣赏、了解。)。
师:这是消防三脚架,稳稳地立在地上,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员叔叔都要用到它。
师:这是测绘仪,有小朋友说在马路上看到过它,修路、建发射塔时工程师会用它测量精确的位置。
师:这是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塔身用三脚架搭建而成,这样的建筑既坚固又别致。
(四)第四关:自制三脚架。
1.明确任务。
师:现在进入第四关,请看大屏幕。
师:这一关是要求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一个简易的三脚架,做好了将弹珠放上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弹珠稳稳地顶住。成功的队员可以为自己的战队获得一颗星。现在开始吧!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下面分叉多大就能立起来呢?把弹珠放上去试试。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你们制作的“三脚架”。
师:大部分小朋友都做成功了,祝贺你们得到一颗星。
师:这个三脚架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教师选取一个采用吸管、筷子、pvc管三种材料搭建的三脚架,引发幼儿讨论。)。
师:原来这个三脚架选用的材料高度、粗细、软硬不一样,所以三脚架不容易立起来。
师:那这个三脚架选用了三支水彩笔来做,为什么也立不起来呢?(幼儿讨论。)。
师:真的成功了!原来皮筋绑的位置不一样,也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陛。
(析:幼儿有的采用相同的材料,有的采用不同的材料,这样,做出来的三脚架稳定性也会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最终帮助幼儿发现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脚架最稳固。同时,幼儿对于皮筋绕几圈、绑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也有了一定了解。)。
(五)汇总闯关成绩。
师:闯关游戏结束了!我们来汇总一下各战队的成绩。各队的成绩都不错,让我们击掌庆祝胜利!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做两件事情:一是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二是请你们去资源收集站找找搭建材料,为矮牵牛搭一些稳稳的三脚架。
有趣的三脚架教案篇十九
目标:1、运用各种感官集中观察、感受磁铁的磁性,初步建立科学概念:铁制品能被磁铁吸引。
2、学习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探索磁铁的特性。
3、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4、培养乐于探究的品质,体验探索的乐趣。
集体记录表一张,彩色水笔标签。
有关科学词汇:吸引、磁铁、磁性。
过程:
一、引导幼儿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发现磁铁的`磁性。
1、引导幼儿进行预测,猜想磁铁能吸住什么、并作讨论。
2、让幼儿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的结果。
3、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材料的质地,帮助幼儿总结科学概念。
教师小结:磁铁可以吸引铁做的东西,还可以吸引铁之外的一些金属。
二、提供各种材料,扩展幼儿探索的广度、深度,引导幼儿发现磁铁有两极性、穿透性、磁力大小、磁化现象等特性。
1、交待任务,提醒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发现磁铁的其它神奇的本领。要求幼儿把自己的科学发现记录在小组记录表上。
2、幼儿自由实验,教师观察记录幼儿实验情况。
3、让幼儿交流分享科学发现。
三、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交待任务:磁铁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1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