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09:17:56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三篇)
时间:2023-03-18 09:17:56     小编:zdfb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篇一

《狐狸与乌鸦》是一则寓言故事,叙述了狐狸骗走乌鸦嘴里一片肉的经过,说明谁爱听奉承话,谁就会受骗上当。本文的教学设计,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注重电教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精当的提问,抓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设计富有情趣的朗读、讨论、表演等教学环节,力求达到理解的升华。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您、亲爱、真漂亮、差多了、真好、爱听、得意等词。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受骗上当。

1.随课文阅读教学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教学生字,有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因此,本课的生字教学设计采用随阅读课文进行的方法。

2.围绕目标,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投影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感知课文。凭借投影直观形象的画面,使无形变有形,抽象变具体,化解教学难点。例如,课文中有狐狸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这样一句话,其中馋字,教学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故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投影画面的这个环节,就可把狐狸当时的馋相表述清楚。这样既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目的,而且为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3.围绕目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精心设计提问,精心设计练习,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考虑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得益其中。例如,在狐狸行骗,乌鸦上当过程教学中,有许多词句是理解课文、揭示主题的关键,如果不抓住这些词句进行训练,那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边读边练、相互讨论、朗读表演等教学环节,意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并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动手、动嘴、动脑。这样,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高。

本课建议安排2教时。

(一)出示课题,感知课文,学会部分生字,学习课文第一节。

1.出示课题:狐狸和乌鸦

2.听录音,看投影,整体感知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节,边看投影,边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狐狸和乌鸦是邻居关系,它们是相互熟悉的。理解句子:乌鸦在树上做了个窝并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二)循着狐狸行骗、乌鸦最终受骗上当这条文章主线

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指导朗读、安排表演,让学生理解词语,领悟语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故事说明的深刻道理。

1.学习课文第二节。

根据课文意思:乌鸦找到一片肉,心里很高兴。可问: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乌鸦心里很高兴?乌鸦为什么这样高兴?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叼了回来、站在窝边的树枝上等词组,再让学生围绕这些词组进行讨论,得出乌鸦找到一片肉后很得意,认为自己很能干,站在树枝上炫耀自己。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

2.狐狸怎样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地行骗,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一过程联系起来思考,才能领悟乌鸦爱听奉承话而上当这一道理,所以教学时老师的提问也必须相互联系。为此设计了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填空的练习:

之后,组织讨论:狐狸说的这些话是真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为什么要这样说?乌鸦开始为什么不作声?后来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这看了一眼是什么意思?乌鸦最后却张开嘴唱了,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从中反馈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课文的意思。

3.寓思想教育于语言训练之中。

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乌鸦为什么会丢掉肉?乌鸦丢掉肉后会怎么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基础好的班级还可以设计大家来帮助乌鸦这样的教学环节。)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篇二

1、瞧小朋友们个个精神饱满的样子,我们昨天新认识的生字宝宝们可开心了!看,他们正手拉手来跟大家见面呢!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上课前,老师去了一趟动物王国,请来了两位老朋友,(出示挂图)小朋友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板书课题:狐狸和乌鸦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一)学习第一段

1、找找课文中哪一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内容。

2、轻声读读第一段,想想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汇报,相机理解“叼”、指导读“谗得直流口水”。

4、想象:如果你就是这只很饿很饿的狐狸,当你看到这片肉时,你会怎么想呢?

5、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到第五自然段。

过渡 :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知道了狐狸很想吃这片肉,开始动脑筋了,它是怎么做的呢?

1 、请小朋友们大声读课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同桌同学合作,数一数狐狸和乌鸦一共说了几次话?并把狐狸的话用“?”画出来,把乌鸦的反映用“――”画出来。

2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1) 狐狸和乌鸦一共说了几次话?谁来把你找到的狐狸的话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2) 小朋友们找得真准,老师找得跟你们一样呢,看,(出示小黑板)

(3)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三句话,找找狐狸说的话中哪些是一样的?

生活中谁对谁说“亲爱的”?狐狸称乌鸦为“亲爱的”,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 再找找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话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呢?

相机板书: 您好 孩子好 羽毛漂亮 嗓子好

a、为什么狐狸要问起他的孩子呢?

b、图片比较“狐狸”和“麻雀”的羽毛体会狐狸的假话。

c、引读,相机点红“真漂亮”“差不多”“真好”“都爱听”

(5) 细心的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狐狸每次说话时的动作表情不一样呢,谁的眼睛尖找到了?

a、自己边读边读这几个词,边读边学着狐狸做做动作。

b、从这几个词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6) 是啊,狐狸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想尽办法用亲热的动作,动听的语言讨好乌鸦,那乌鸦每次的反映有什么不同呢?

(7) 相机板书: 没回答 看一眼 得意唱

(8) 指导朗读。

a、你最想读狐狸的哪次话,就读哪一次,看谁最会讨好乌鸦。

b、指名读,评价

c、范读

d、分角色演读

e、指名上台带头饰表演。评价

(三)学习第六段

1 、引读第六段。刚才听小朋友读这段时,有个词跳进了老师的脑里,不知有没跳进你们的眼里呢?

理解“一溜烟”

2 、看着狐狸一溜烟跑的没踪影,乌鸦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

1、采访,被骗了肉的乌鸦,你现在的心情怎样?心里怎么想的呢?

2、你们有什么话要劝劝这只乌鸦吗?

3、乌鸦听到小朋友们的真诚劝告,感动极了,他自己也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句名言送给小朋友呢。出示: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1、出示生字卡:肉、叼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3、引导仔细观察, 说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学生描红,师巡视 ,

5、练写两个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两只小动物也该回到动物王国去了,他们给小朋友们留下两道作业当小礼物呢。

1 、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 、乌鸦这次肉别骗走以后,他还会怎么做呢?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会怎么做呢?请展开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

你好 没有回答

您的孩子好 看 没有回答

羽毛漂亮

得意唱

嗓子真好

《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篇三

1、学生对新知识点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

是如何进行意义建构的?学生通过小组自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狐狸的表情,使学生的表情读得以发展,并且练习得意极了,直流口水等词的用法培养逆向思维。

2、认知目标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进行说话练习,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进行创造性想象说话。

3、技能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师生间平等、民主;学生间团结、合作、友好、竞争。

1、电脑动画:利用电脑动画便于学生讨论狐狸的表情与语气。

2、投影仪:利用投影集中归纳问题,练习说话。

课前活动(用词造句)

板书课题:6、狐狸和乌鸦

交代目的:感情读课文,学习词语练习说话。

一、指名读一段

师: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二、指名读二段

师:这时乌鸦会想些什么?(想象说)

三、学习第三段

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肉有什么反应?

词语直流口水---说话练习

四、狐狸为了骗肉怎么做的?乌鸦有什么反应?

生:在书上划出相应的句子。

投影:学生到前面演示自己画的句子。(读)

动画:观察狐狸的表情

分组讨论:狐狸的话应该怎么读?

指名汇报

表情读训练:狐狸的三次话

1、您好!亲爱的乌鸦!

2、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3、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指名读---》讨论优缺点---》指名读

加动作练习

分组:(练习表演狐狸和乌鸦》指名表演)

词语得意极了》

说话练习

分角色读课文

五、想象说话(续尾)

师:狐狸钻到洞里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小组讨论)

小结作业

1、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道理?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6、狐狸和乌鸦

问候乌鸦

不做声

问候孩子

看了一眼

夸羽毛嗓子

得意极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18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