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教案的编写需要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经验。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多种教材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 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 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二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说板书设计:
盾(铁屋子)、 矛(枪口或炮口)、 轮子、 履带。
合二为一。
七、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三
目标预设:
1.正确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搜集说明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出示童话王国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指名朗读。
3.故事大王在这张字条后面还送给我们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动画演示,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动画演示,教师范读课文。
2.指名说如何理解那句话。
3.默读课文,思考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要把矛和盾集合,动笔用()在文中画一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学习2-4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指名读)。
a.抓住“如雨点般”进行感知理解。
b.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激烈的斗争场面。引导学生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指名读、齐读等)。
c.抓住标点理解发明家的感情,指导朗读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等)。
d.思考: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动脑、临危不惧)。
2.学习第三自然段。
a.通过分析利与弊体会“固然”的用法。
b.抓住标点“!”号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读这一段。
b.理解引号、波折号的用法。
c.通过图片形象感知坦克的样子。(出示坦克图片)。
4.整体回顾1-4自然段。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坦克发明的过程。总结板书。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坦克被发明出来,并被人们所利用,开上了战场。看!他来了。(出示坦克冲上战场的短片)。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刻的坦克。
2.指名读文中又是如何写它大显神威的。
四、再悟中心,交流互动。
再次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2.点明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二为一取得成功的事例?
a.小组交流b.指名发言。
4.送你几句话:
出示:谁善于观察,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动脑,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克服困难谁就会是胜利者!
作业: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记录下来。
板书:
盾太小了。
善于思考。
坦克集别人长处于一身 铁屋子。
“矛”——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熟读课文,巡视自学情况。
(1) 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找出相关段落记句子,指读——品读。
(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 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找出相关段落。指读——品读——带感情读。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是无法进攻,行动不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者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 坦克之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句话来说明。)。
a、先看坦克在战场上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b、引出学生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用肯定的语气读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学生举例展示:
1、在手工比赛中,我看了很多资料,向哥哥请教,看了很多同学的制作过程,我汲取了他们的优点,做出了我的作品,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2、人们汲取空调和风扇的优点,制成了冷风机。
3、在作文竞赛中,我的作文《美丽的家乡》运用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总分总结构,适当的运用了另一篇课文中优美的句子,让我得了一等奖。
五、小结。
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发明了坦克,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想象如何把现在的坦克加以改进,培养学生对坦克的新的兴趣。
2、教学中读的运用不够强化,不够明确。
3、词语的理解,运用、积累重视不够。
4、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考虑全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完善。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五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2、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六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采用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
第二课时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首先理解“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其次,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进一步强调的是矛盾的优点结合。借课文“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说明了发明家的发明确实威力巨大,也说明了优点的结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在奉化市小学语文主题研修展示活动上,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与其说是我的设计,我的课,不如说是整个奉化小语届中段智慧的结晶。说这话没有谦虚的成分。为什么呢?这与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组织形式、参与形式紧紧相关。我的教案是二十几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华,又在试教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指导意见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课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我就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观察表的评价角度,谈谈本课词语教学如何在设计中一步步走向优化的。
关于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集中制定的目标是: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在引入时用小篆板书课题,通过字理分析和自己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集”;在词语检测中出示目标中的大部分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要求运用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去。这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字的来历中对文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所学的词语填空说主要内容的练习旨在给学生再认、再读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发现,引入太冗长,耗时又低效,而运用所读词语来说清主要内容时,学生所说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创新性,自主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些步骤中承载的教学点、教学任务比较重要,但还是要精简、要优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为通过媒体展示小篆课题,再进行字理分析。词语检测部分删去了没有一定组合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如“进攻”、“自卫”、“合二为一”等,将词语归类。这样一精简,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但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是误解。
如何让设计在精简的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目标呢?那就是方法的归纳和迁移。在今天展示的课堂上,我把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放在课前谈话中,这样既拥有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学生感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迁移认识“矛”和“盾”做好准备。在词语检测环节中,通过做动作、选择字义等形式,让学生归纳认知了一些字词学习的方法,使词语检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也有自始至终没多大调整的词语教学环节,如在语境再现中理解、运用“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了词语教学,教学框架上显得不够大气,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冲击力度不够。
这样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也正如发明家发明坦克一样,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优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学实践没有最优化,只有更优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八
一、 猜字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第一组:坦克 手持 蜗牛 雨点般。
指2名学生读。再出示拼音。(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a.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 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
左抵右挡 左右(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3、第二组:矛、雨点般、 戳、 进攻 。
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a.自由读。
b.指生读。做“戳”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盾的长处是----。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2)发明家把( )和( )( ),发明了( )。 。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
(1)、从这句话种,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二”是指什么呢?“一”又是指什么?课题中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呢?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我们就说是矛和盾的集合。
三、学习1—4自然段。
发明家在怎样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
1、(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
(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4)如雨点般刺来,刺的速度?老师也带来一个句子,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快速指生读雨点般)是啊,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你能用如。。。般让这些句子更生动具体吗?(出示)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读。
(6)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7)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1)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出示表格。
发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3)齐读,读出心情变化。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师出示铁屋子)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请轻轻读第三、四自然段,填填表格。(生自由读课文)。
发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1)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a.给固然换一换词。(虽然)。
b.呆在铁屋子里,自卫有了,但是什么没有呢?
c.发明家又一次对自己的想法提出了质疑。朗读。
(2)他想到了什么解决的办法?
a、填表格。
b、矛字加了什么符号?这是真正的矛吗?表示什么意思?(枪口、炮口)看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
c、发明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真让人兴奋啊!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和炮口。
你们看,这长长的一横也是一种标点符号,较破折号,在这里是想说明这个矛是指--,我们读的时候在这里要稍微停顿。(齐读)。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
a、你能当当发明家,提出疑问吗?填表格。
b、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理解履带。(大屏幕出示坦克)。
(师生合作读)。
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
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
5、小结。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擦去问号。
6、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借助表格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
7、汇报。
四、总结。
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九
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例句〗。
民兵已经在村前集合了。
抵挡。
〖例句〗。
他被打倒在地,丝毫没有招架之力。
在拖拉机、坦克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例句〗。
有了履带,坦克的功能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神气的威力。
〖例句〗。
高科技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必将显示神威。
外表庞大的东西。
〖例句〗。
传言中的尼斯湖水怪是一个庞然大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一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
2、请你在图中找一找,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矛和盾的作用是什么?同时,提醒学生矛和盾的字形。
4、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也写一个“矛”和“盾”。
5、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小朋友仔细读故事,读通读顺,边读边标好自然段号码,遇到生字请拼音帮忙,遇到难词可以请教词册和小朋友。(自由读)。
三、梳理课文。
1、引出集合,说说生字“集”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个“集”。
2、找一找课文中和“集合”意思相近的词(合二为一)咱们找到课文中的语句来读一读。
3、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矛的优点进攻和盾的优点自卫的,请你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并划一划。
3、矛的优点是什么?
4、盾的缺点呢?
在这儿,课文用“固然”告诉了大家盾虽然能安全防卫,但却存在不足,我们也试着用上“固然”说说矛的优缺点。
5、你还能在坦克身上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你还了解坦克的那些知识?
6、课文中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案例,能让我们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自由读一读。
7、运用练习:让我们也来称赞这一下子把敌人吓退了十公里的坦克。
(a)庞然大物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合二为一难以招架。
被人们称为的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在战场上。它令敌人,。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c)把这些四字词语摘录到积累本中。(生摘录)。
8、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细细探究发明家是怎么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的,说他的想法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课后我们还可以搜集有趣的发明故事,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知识: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朗读课文。
引读6自然段。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四
假山真鹿走。
死水活鱼游。
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
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土地地长尺短短量长。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五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3、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3、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第一课时
1、阅读单元导语,2、了解单元主题。
3、浏览本组内容,4、了解课文梗概。
5、故事引入,6、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以及坦克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1、通过课文的朗读,通过课文中的实际例子,学生掌握了知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联系生活说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了“谁善于把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2、发散的练习还是少了点。学生知识面较窄,不能说出发明家发明哪些事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六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 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七
素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记得在第一次试教中,为了介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我用静态的图片素材,然后口头加以介绍说明。通过教学,这种介绍方法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难不能体会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发现问题后,我将大部分的图片素材,换成了视频素材。实践证明动态素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将无趣的知识教学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为了引出机器人能按照人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轨迹搬运机器人”的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机器人会按照我们事先为它画好的黑线行走、搬物。有了这个视觉上的感知,学生就可以轻松的理解机器人的这个特征。又如:在得出机器人的三个特征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带了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机器人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通过让机器人一下子变凶猛,一下子变温柔的实践,体会了它有自己的大脑,会按照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未来是属于学生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设计未来的机器人。在讨论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扩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有很多,(如:机器人的由来,除了我介绍的机器人以外还有哪些机器人等等)教师不可能在40分钟能内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课外的扩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限定的作息时间得到了妥当的延伸和优化,丰富的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和权力。机器人教学使师生在学习中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个惊喜、一种成功、一个期待、一个新思路的诞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八
每一个人家都有矛盾的事,只要一闹矛盾就像桥塌了似的,我家也有矛盾事。我的手机摔坏了,我一直想买一个手机,可爸爸妈妈就是不让我买。
有一天,我忽然问爸爸说:“我可以买一台手机吗?”爸爸立马问我说:“小孩子不要老想着手机,手机买来给你干什么?”我想这样不行啊!我要想个主意,我要去搞好关系网,我二话不说到爸爸面前,帮爸爸干活,洗衣服做饭……我又跑问去爸爸说:“你就给我买一台手机吧。”爸爸板着脸说:“小朋友吵什么吵,你拿手机干什么。”我不去找爸爸了,我找来了我的表哥帮我一起求爸爸,妈妈也到达了家中,现在是2对2,因为我们是小孩,我们一直站下风,我和表哥也没有法子了。
我们只好在一边低着头,吸着气,没主意了,我们只好去一边玩去。
这就是我和爸爸的争吵,我家的争吵也不是很多,可以说我们家是和谐的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九
师:请大家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大屏显示: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于是做了一个(),又发现不能(),于是在(),接着给它装上(),安上()。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发现(盾太小了),于是做了一个(铁屋子),又发现不能(进攻),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了个小洞,从小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接着给它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二)、感受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坦克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它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
大屏显示句子: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军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师:从句中的那里看出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生:吓得哇哇直叫。
生:庞然大物。
生:乱成一团。
生:一下子退后了十公里。
(三)、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师:坦克神奇吧?了不起吧?但更了不起的是?
生:发明家。
师:此时此刻,如果发明家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发明家你真了不起。
生:发明家你真聪明。
(四)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是的,发明家很聪明,很了不起,因为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所以获得了成功。(大屏显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生自由读句子。
师:请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聚于一身,发明了坦克。
生: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聚于一身,就会获得成功。
五、拓展。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集合,聪明的你发现了吗?
生:电瓶+自行车=电动子行车。
生:车轮+椅子=轮椅。
……。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二十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你们抄写了哪些词语,请你们读给大家听。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二十一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2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