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一种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要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感悟,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去思考与发掘。以下是一些名人的感悟语录,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一
幸而我还有一盏台灯。
一把精致的小雨伞。
撑开一盖暖黄的光晕。
如果死亡是一场黑雨凄凄。
幸而我还有一段爱情。
一把古典的小雨伞。
撑开一圈柔红的气氛。
雨无论是用什么做成。
用绯色的氛围或橙色的光晕。
愿你与我做共伞的人。
伴我涉过湿冷的雨地。
如果夜是青雨淋淋。
如果死亡是黑雨凄凄。
如果我立在雨地上。
等你撑伞来迎接等你……。
这当然是首情诗,爱情亦是所有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从《伞盟》中诗人巧妙的以伞借物抒怀,表达忠贞的爱情,人生的路上凄风还是苦雨,是艰难的还是安乐,爱都能“你我做共伞的人”,盟誓爱情的坚贞不渝。首先诗人借助这一独特的诗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伞是遮阳挡雨的工具,晴天能给你带来阴凉,雨天能给你一片晴空,让出行的人不会受曝晒,遭雨打。就是因为这一特点,“伞”成为诗歌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取景抒怀的切入点。于是第二步诗人以核心意象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了特定的意境,那就是雨天伞下的世界。那是“一盖暖黄”的温馨世界,“柔红”的幸福气氛,不论外面是怎样一个“夜是一场清雨淋淋”,还是“死亡是一场黑雨凄凄”,都能和相爱的人共同面对,一起度过,那样人生就会有“绯色的气氛”“橙色的光晕”,温暖甜蜜,“涉过湿冷的雨地”。
诗人营造了一种温馨甜蜜浪漫的艺术境界,“台灯”意象的加入,更加增添了明亮欢快的色调,全然没有夜的漆黑绵长,雨的凄苦湿冷,死亡的惊栗恐惧。画面优美而不感伤,意境优雅恬美,有一种浪漫的色彩,给人无尽的美感。在构思上,诗人在第一、二节用了两个假设创设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夜雨”,一个是“死亡之雨”来象征人生必须经历的苦难和死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爱情必然经受考验。第三节,诗人直面回答了爱情如何面对苦难和死亡,那就是“愿你我做共伞的人/伴我涉过湿冷的雨地”,爱不仅在幸福的时光共同珍惜,更应该在坎坷中相濡以沫,共涉时艰,那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
第四节,再次咏诵,强化诗人的咏叹之情。结尾处“等你撑伞来迎接。等你......”读起来有一种绵绵无尽的回味,让人流连。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结构匀称。全诗用了象征手法,巧妙的艺术构思,丰富想象联想,冷色调“夜色”“黑雨”与暖色调“暖黄”“绯色”“橙色”“柔红”的强力对比,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画面优美,意境恬淡温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爱情宣言的经典之作,它的丽句华章闪烁着她诱人的光芒。
其他:余光中诗词极多,以《乡愁》这诗为人所熟悉,其实他的散文同样写得很好,他以伞为题写了不少诗,称为“六把雨伞”,分别为《遗忘伞》、《音乐伞》、《记忆伞》、《亲情伞》、《友情伞》、《伞盟》,我个人觉得就是《伞盟》写得最好,依稀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撑着伞在烟雨中在树林中行走,她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多希望和这样的佳人撑着伞一起漫步;《伞盟》充分体现出这样的意境,人在诗中,诗在人中。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二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一种方式,透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世界,可以懂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每一首诗其实都是经典,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去感悟,当你读懂了一首诗,你会发现原来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有这么多!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也是我最喜欢的诗。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英气勃发的儿子坐在简陋的茅屋里读书。不远处,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埋着头,弓着背,在一盏微弱的豆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密密麻麻的每一针,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每一线,都代表着母亲对儿子的'的真挚的情。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与儿女情深似海,而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母爱更是伟大的!母爱如水,是那么清凉;母爱如雪,是那么洁白;母爱如雨,滋润着颗颗幼小的心灵;母爱如阳,用自己最朴实的爱把幼小的生命照耀;母爱如风,轻轻抚摸着个个可爱的小脸蛋。母爱如四个季节,在春天把爱播种,在夏天把爱培育,在秋天把爱收获,在冬天把爱贮存。母爱是春天里的太阳,照耀祖国的花朵;母爱是夏天里的雨,“浇灭”了炎热,带来了凉爽;母爱是秋天里的大树,结满了丰硕的果实;母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冬天里的激情!
我读懂了这首诗,从中得到了感悟,这首诗歌让我回味无穷。希望你们也能用心去读这首诗,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懂得更多道理!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三
从粗犷的北方一直连接到南海。是飞跃堑的自由,是热血沸腾的`喷张。用黄河的肺活量,长江的鼻音,体内的红海来呼啸,用a型o型来礼赞,那是胸腔积攒了数千年的力量啊!直等到这一吼,贯穿的是中华魂。
写到这里,我忽然无法定义余光中,原来我以为他只是静默成一支鸢尾或是一滩烈焰。可如今,细腻的吴侬软语,豪迈的李杜华章流泻出来,竟都拥有同一个名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呢?是蓝色的莫奈吗?是清淡的陶潜吗。或许都不是,那么就让他的诗歌,作为文学史的奇葩永恒绽放着吧。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四
请你在我的手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灿烂的指环。
请你在我眼上轻轻地一吻。
吻干我眼中寂寞的清泪。
请你在我胸上轻轻地一吻。
吻消我胸中的不平的块垒。
在这寒星颤抖的深夜。
我多么苦盼你的暖嘴。
能盖在我冰凉的唇上。
使它不再唱人世的伤悲。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五
这首诗,是于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众多与莲相关的爱情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明白,是描写一个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点在莲池边,时间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但诗中仍然有象雾般的朦胧处,以致在当时台湾《文星》杂志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首先是本诗歌的题目,有人认为有语法毛病,应改为“在雨中等你”才对,可这样一改,诗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诗歌是“酒”而不是“饭”,使有用倒装句,会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音乐的美感。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整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以一行诗来结束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现在,让我们从诗歌的第一段开始“吟咏”吧。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连同标点符号)个字,就将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的向读者做了交代。人物--年青的恋人;地点--莲池边;时间--黄昏: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环境--“东边下雨西边晴”:“在造虹的雨中”,这样描写给诗歌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并且不失古典。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比较难以理解。一个正在等自己恋人的青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诗人细准确微描写恋人心理活动的佳句,是写等待中青年人的错觉:“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所以,年青人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错觉,尤其在黄昏在这样的细雨中。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翩翩少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意思是:我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但我们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刹那。
在这一段里,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什么意思呢?原来这还是描写少年的错觉:描写少年在等待他的恋人时,对时间的错觉。“等你,在时间之外”意思是少年等待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仿佛身处在时间之外一般;“在时间之内”,意思是时间仍然一秒一秒的流逝,可自己等了半天的`女友,还没有出现。这一“内”一“外”,细致的刻画除小伙子在等恋人时矛盾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栩栩如生。
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描写小伙子在等待过程中对自己恋人的幻想。第四自然段是小伙子幻想自己的恋人此刻在自己的怀抱中,尤其最后一句:“我会说,小情人”使得整段显得情意绵绵。第五自然段则幻想自己和情人在有莲的湖中泛舟的情景。诗人在这一段里,用了一些典,如:采莲、吴宫、桂桨和木兰舟,来说明自己恋人的古典。文学功底弱的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不明所以。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写得十分的优美,将女孩翩翩走来的姿态,用电影镜头般一段一段拉近到读者面前。姜白石:姜夔,字白石。
这首诗,使用了吴宫、木兰舟、桂桨、小令、姜白石等词,使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古典风格(这也和诗人后来提倡诗歌应该是“纵的传承,非横的移植”有很大的关系,也对诗人今后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科学馆和瑞士表,又让我们领略了现代风格。
此诗作者立足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诗歌的长处又不恶意西化,使得这首诗的风格汇通东西,实为爱情诗的佳作。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六
那时刻,你呱呱落地,分不清,是你的哭喊声,还是黄河的吼声。就这样,黄河诞生了你,你也诞生了黄河,你与黄河成了孪生兄弟。
那一年,顽皮的你,把尿洒进黄河,顷刻童真与黄河一起甜蜜。那一天,你把酒敬进黄河,黄河融入了你的灵性,你长上了黄河的魂魄。
终于,你被黄河吼成了,一个黄河诗人。
b•一个传说。
常常醉在你的诗里,把一个个诗句,都梦成月宫里,一个神秘的童话。
就让童话乘着羊皮筏,漂泊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传说很美也很疼呀。美,秀丽成了黄河南崖上的花;疼奔腾成了黄河诗韵。
舀一瓢黄河水,把你的诗句,炸成酥甜的麻花,慢慢咀嚼黄河的传说,浪花里的亘古神话。
c•袅袅诗情。
你,以诗的宗教,拯救诗的灵魂,为的是不想让诗性被骟割变成诗坛上一个太监。
你,不惧光线弯曲,不畏诗妖的黑洞,背着诗血的十字架,虔诚地祈祷着,复活袅袅诗情。
苦菜花拜倒在你的脚下,苦涩的味道,弥漫成了村姑额上的云霞。
d•抚慰诗魂。
没有什么,可以救赎诗魂,你打捞出心湖的山水,染上天边的霞光,绽放出,一枚枚黄河岸畔的琼花。
你孤独的诗情,在月光里种植诗句;朝朝夕夕,与月光起舞增加温度,痴情地用月光的热量,抚吻即将冻死的诗魂。
你,笑一笑没有流泪。
f•黄河诗花。
你蹒跚过的地方,叫路,深深浅浅的脚印,喊出了路的真实壕沟。
你前面还有山水,可是那不是你的山水;你的山水,都沉醉在了,你的心湖里。
大地需要文字记忆,黄河需要记忆的文字,你把记忆的文字,在黄河浪尖上开出了朵朵诗花。
e•时空之花。
时间是个聋子,空间是个瞎子;你,用八十岁生命的标尺,测量着天河的深度;你,用十八岁生命的激情,燃烧着诗原子的核能。
那个天涯人牵着小龙马,西风里,倾听着你的一个个文字,爆发出时空的生命火花。
终于,石头发芽,铁树开花,古道西风,漂泊成了远古的诗画。
文/张开生。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七
但她太羞涩了,倩影飘逸。
可遇而不可求,惊艳一瞥。
就失去了行踪,直到。
有一天遇见了一个仙人。
可怜痴心的我,笑说。
拿去吧,这里面有你的梦。
那是一块奇幻,的三棱镜。
它能用巧手,一瓣又一瓣。
把光,像花瓣一样,剥开。
太神奇了,夺目的七彩。
望着仙人渐沓的背影。
我顿悟,原来虹啊。
就脉脉隐含在光。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八
余光中的母亲孙秀君是江苏武进人,在家乡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发到遥远的福建永春去任教。在永春,她认识了余光中的父亲,当时的教育局长余超英,冥冥中似乎有一条长长的红丝线牵引著,结果就成了余超英的续弦,还当了一个九岁男孩的继母。民国十七年,余光中生於南京。自从嫁入余家以后,她显然没享过福,永远是劳碌的。两次逃难,丈夫都不在身边,孤伶伶一个人带著独子跑遍千山万水!在余光中的回忆里,母亲在油灯下扎鞋底的形影永难磨灭。还有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然后伫立山头,一直守望著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那「望子石」的姿态也永远留在人子心底。范我存(余光中妻)回忆,余父好客,爱热闹,实在累坏了余母。在还没有电话的年代,余父经常在未预告的情况下,一下子带回四、五个人回家吃饭。还有永春那些同乡,有人退伍找不到工作,就住在余家,由余母张罗一切。余父是个一介不取的公务员,家中经济来源固定,所以余母就在后院种菜、养鸡,聊以自力克难。余母很瘦,身体一直不硬朗。也许是强大的爱心使然,她硬撑著。有几次她已入睡了,余父半夜带朋友回家,还会叫她起床去张罗宵夜。范我存不忍,后来就劝阻公公说:「巷口就有卖馄饨的,买回来吃不就得了吗?婆婆已经睡下了,就别叫醒她了。」范我存嫁给余光中后,对温婉贤淑的婆婆很心疼。提起婆婆的早逝,她曾语带埋怨地说:「那年端午,天气很热,公公又请了很多人在家吃饭。婆婆累了一天,后来草草地吃了些剩菜,又吃了冰西瓜,第二天肠胃就不舒服,肚子痛了好几天。我陪她去照片子,医生说是胰脏癌转为肠癌,住院后不久就过世了。」一九五八年(民国四十七年),对余光中而言,是巨变的一年。母亲孙秀君积劳成疾,在端午节之后住进台大医院。至七月四日,便因肠癌病逝,享年五十三岁。当时余光中三十岁,长女珊珊还有六天才满月(六月十日出生),祖孙竟来不及谋面,余光中在哀伤和混乱中办完母亲的后事,含泪写下招魂的短笛。对於早逝的母亲,余光中怀著永恒的哀思。
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余光中的乡愁。
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转载,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九
是啊,现在的我,一个尴尬的年龄,不是太大但也不小。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游走,周遭的光景亦真亦幻,偌大的城市却寻觅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小小的空间。奋斗的路上累了,跟谁去诉说,好像只有那一张小小的床,那张小床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不在?如果有这一天,无言就是最后的选择。
隔三差五我就会拨打那个熟悉的号码,和爹娘唠唠家常,说说最近发生的事。身在他乡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听着电话那头苍老的声音,这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我在想,爹娘是悲哀的,不是他们自己悲哀,而是因为我而悲哀,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悲哀。小的时候,他们为了让我快点长大而任劳任怨;读书的时候,他们为我读书而没日没夜:如今工作了,他们依然在操劳,爹娘总说,你还没结婚,还要买房子、车子…从我出生到现在,他们心里有的就只是孩子。
对于我来说,我感觉今天我依然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选择了踏实。面对现在的状况,一步步去改善!
在这个膨胀而偏于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彼此都需要另外一个奋斗的目标,对于我这一无所有的北漂人,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愿意与我同甘共苦的女孩子,如果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如果,时光倒流到那最初的街道,你的誓言是否一如瑟瑟的秋风散落天涯,而光阴的流逝却是那不变的曾经!流浪了太多的岁月,一直在时光里等你的到来,我想邀你赴一场和春天的约会。女孩子嘛,除了是女的,心善就好,这就是唯一的要求。不是我着急,有时候想想,人生啊,就像在完成一件件的任务。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我在迷茫与坚定里等待,等待那个能够一起赶赴春天约会的人。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我依然是那一棵树,宁静,向阳,亦安然,不管春秋冬夏用那敏感的神经抚摸着流云和微风,每天默默得成长!
哥们儿,愿你心想事成。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
最畏人窥伺的'处女。
苦等了悠长的一季。
不,整整的一年。
只绽开匆促的一晚。
偏爱束黑衣而来。
向感人的夜色。
吐露她,一瓣又一瓣。
诱人而难亲的白艳。
――恰似我们的因缘。
苦苦的久等。
刹那的相依。
我偏是多么羞怯的蜜蜂。
半醺于暗香的谜情。
还不曾擅入金粉的私蕊。
优昙钵花啊却已经关闭。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一
劈出昆仑山的那一柄。
蛀的是老酋长轩辕的乌号。
射穿蚩尤的那一张。
涿鹿,涿鹿在甲骨文里。
雪人在世界的屋脊上拾到。
鹏的遗羽当黄河改道。
乾河床上赫然有麒麟的足印。
五百年过去後还有五百年。
喷射云中飞不出一只凤凰。
龙被证实为一种看云的爬虫。
表弟们据说我们是射日的部落。
有重瞳的酋长有彩眉的酋长。
有马喙的酋长卵生的酋长。
不信你可以去问彭祖。
彭祖看不清仓颉的手稿。
去问老子老子在道德经里直霎眼睛。
去问杞子杞子躲在防空洞里。
拒绝接受记者的访问。
早该把古中国捐给大英博物馆。
表弟们去撞倒的不周山下。
坐在化石上哭一个黄昏。
把五彩石哭成缤纷的流星雨。
而且哭一个夜表弟们。
把盘古的眼睛哭成月蚀。
而且把头枕在山海经上。
而且把头枕在嫘祖母的怀里。
而且续五千载的黄梁梦在天狼星下。
梦见英雄的骨灰在地下复燃。
当地上踩过奴隶的行列。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二
余光中,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楚楚可怜的表妹。
据余光中的表妹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在此之前,表妹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不过当时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虽然外表楚楚可怜,其实是外柔内刚的性格。她皮肤白皙、五官清丽,从小就很讨人喜欢。
余光中母子第二次逃难,从南京抵达上海时,特别去找范我存母女,可是晚了一步,范我存已随着一位表姐夫先飞去台湾了。
到了台北,范我存考进了北一女,才念了两年半,学校为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她的x光片显示肺部有问题。年轻苍白的岁月,就在养病中寂寞度过。
1950年6月,余光中一家三人从香港来台,到处打听范家母女的消息。不久,余范两家终于联络上了。
后来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中,对当年的表妹有这样的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婀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疲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从知己到情人。
台大三年级的高才生,遇上了肺病休学的高中女生,不顾两边家长的反对,坚定地、甜蜜地发展出柔情。
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谈音乐、绘画、文学,也常看电影,有时候会骑脚踏车到淡水河边、永和的竹林中去。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让范我存欣赏。除了心灵契合,他们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难的艰苦,经过战火的洗礼,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
在范我存眼中,余光中才华横溢,内涵丰富,稳定、可靠、富同情心,她心中早已有了决定。
年轻的余光中,在爱情燃烧到白热化的那段时期,也曾用一柄小刀,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
1955年,还在“国防部”服役的余光中开始翻译《凡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眷写后再寄回给他。
范我存先是余光中的知己女友,然后是缠绵的情人,文学的助手,诗的第一位读者,当然也成为诗中的第一女主角。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仍然满是温柔。
为他腾出一片写作空间。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这时他们来往已近六年了,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自己惟一的选择。这对心灵相契的恋人,一致反对铺张庸俗的婚礼和吵闹的喜宴,向往电影中看到的西方婚礼,安静,圣洁,简单,隆重。
9月2日,一对新人在新生南路的卫理会教堂完成婚礼,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结婚之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婚前的娇柔羞涩,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险,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只得暂放一边。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支柱。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
心底有一朵莲?
“如果没有动心,莲的联想在哪里啊?”余光中眼中带笑,语带玄机,“人难免会动情,如果控制得宜,也是一种智慧。”
余光中认为自己是个保守的人,外出吃饭都在固定的餐厅,买东西也认定了原来的商店,缺乏革命性。所以这一生的感情,不可能再有什么大变化了。
而余光中的朋友们都一致推崇他的人格和德行。有一次林海音跟范我存数落男人的不是,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像光中这么好的丈夫了。”
丈夫好不好,当然只有范我存最清楚。“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她的优点很多,”余光中说,“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做夫妻40年了,两人鲜少吵架。余光中脾气虽急,但从不迁怒,而且脾气发过就放下了,心胸非常开阔。“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这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余光中的情诗又多又动人,其中写给妻子的历历可数。早年在《咪咪的眼睛》、《灵魂的触须》、《当寂寞来袭时》等诗中,都一再浮现,余光中年轻时期的炽热恋情。晚年的《珍珠项链》、《三生石》、《东京新宿驿》、《停电夜》、《私语》、《削苹果》、《风筝怨》等,已转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三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四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七月的赤道炙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驯鹿的`白色王国,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地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来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来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来,
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1958/7/14晚。
读余光中的诗的感悟篇十五
从风上?一只归鸟接一只归鸟?
恢恢的天网疏而不漏。
撒网的手向无中生有。
你知道是怎样放怎样收的吗?
看坡下斜斜的一行马尾松。
须发蓬茸,背光的姿态。
愈来愈暧昧,也愈朦胧。
面海的那扇长窗。
正要说暮色来了。
忽然一变色。
说,夜色来了。
说,灰茫茫的天网无所遗漏。
正细孔密洞在收口。
无论你在天涯的什么半岛。
地角的什么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3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