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中的一份指南,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因材施教。编写一个好的教案需要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材的研读。这里有一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年级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一
目标预设:
1.正确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搜集说明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出示童话王国图片)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指名朗读。
3.故事大王在这张字条后面还送给我们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动画演示,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动画演示,教师范读课文。
2.指名说如何理解那句话。
3.默读课文,思考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要把矛和盾集合,动笔用()在文中画一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一)学习2-4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指名读)。
a.抓住“如雨点般”进行感知理解。
b.动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激烈的斗争场面。引导学生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指名读、齐读等)。
c.抓住标点理解发明家的感情,指导朗读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等)。
d.思考:发明家是个怎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动脑、临危不惧)。
2.学习第三自然段。
a.通过分析利与弊体会“固然”的用法。
b.抓住标点“!”号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a.指名读这一段。
b.理解引号、波折号的用法。
c.通过图片形象感知坦克的样子。(出示坦克图片)。
4.整体回顾1-4自然段。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坦克发明的过程。总结板书。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坦克被发明出来,并被人们所利用,开上了战场。看!他来了。(出示坦克冲上战场的短片)。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刻的坦克。
2.指名读文中又是如何写它大显神威的。
四、再悟中心,交流互动。
再次出示文章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2.点明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合二为一取得成功的事例?
a.小组交流b.指名发言。
4.送你几句话:
出示:谁善于观察,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动脑,谁就会是胜利者!
谁善于克服困难谁就会是胜利者!
作业:综合性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记录下来。
板书:
盾太小了。
善于思考。
坦克集别人长处于一身 铁屋子。
“矛”——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二
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来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你们可以叫我?生:杨老师。师:真棒!上课之前啊,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 )。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1、发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结果(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 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 填一填: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可是,( ) 对了,( ) 当然,(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为什么? 优点 集于一身 怎样? 结果? (实录整理:冯梦姣) 作为一名新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三年级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以下是我听了这三堂前辈的优质课后的一点反思:1、叶圣陶老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华。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这个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杨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合二为一”这个词语的过程中,思路层层深入,先是从字面意思体会,然后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理解“合二为一”的深层内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彻底贯彻了语文的实践性。2.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三位前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不同地学法指导:《矛和盾的集合》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填空补充来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饶的西双版纳》是一篇语文优美的文章,臧老师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比较有特点,于是杜老师则采取了朗读感悟法。丰富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各种段式的学习和积累,这一点也是我们时常会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师能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都会出示一个段落进行填空说话,逐渐培养学生对段的意识,但是就如教研员徐老师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学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过多的注重训练句式,而缺乏了从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让学生有段的意识,而无法培养学生对段的理解。这也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多深入研究,把这个年段特点,彻底地贯彻好。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课听课后的粗浅想法,对于中段教学目标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仅仅看到了一点“门道“,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习和总结。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对中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一定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飞跃。但愿小语界能有更多这样值得探究的话题,使我们的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三
一、谈话,揭题:
1、看文中插图,用第一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
2、生汇报,是板书,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矛”和“盾”,
3、请学生在插图上合适的位置处写“矛”和“盾”。
4、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5、学生读题后,问: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初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三、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四、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矛——盾。
3、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反馈:
b、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5、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
a读第五节,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b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c、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反复朗读这句话,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抄写这句话。
板书: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四
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例句〗。
民兵已经在村前集合了。
抵挡。
〖例句〗。
他被打倒在地,丝毫没有招架之力。
在拖拉机、坦克等的车轮上围绕的钢质链带。
〖例句〗。
有了履带,坦克的功能才能全部发挥出来。
神气的威力。
〖例句〗。
高科技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必将显示神威。
外表庞大的东西。
〖例句〗。
传言中的尼斯湖水怪是一个庞然大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
o 创设情境、由鲜明意象导入 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 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 以“摘苹果”、“抓阄认字”、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o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想法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o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o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紧张危急”。
5、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o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o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 设计:(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七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坦克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2、 谁能把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1、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坦克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八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知识: 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朗读课文。
引读6自然段。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成语猜猜猜。
二,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三,初读课文:。
1,按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我会填")。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悟理:。
1,引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带"然"的词,把它圈出来.
交流板书:忽然固然当然。
(2)出示: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现场演绎当时的情景,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c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c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小结:产生想法。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a查字典,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理解"固然"一词,了解发明家本来的想法.
b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c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怎么办呢。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认识破折号;体会发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小结:修改想法。
(4)出示: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c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小结: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a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从这里你能读懂什么。
b引导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五,拓展升华:。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坦克吗引导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六,生字指导:盾,兵,退。
穆湖实验学校周文婷。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5课.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于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让学生参悟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处理,就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并由此萌生处强烈的探知欲.整堂课老师和孩子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研读悟理,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我吸收了刘云生老师的一个匠心设计,并加以了修改,赋予了其鲜明的个性.就是在直面重点后,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改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我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现场表演,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们又回归到了"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这时候,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关"集合"的例子以及他们自身的想象,顺理成章地从重点句延伸开来.这个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个道理,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二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
2、请你在图中找一找,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矛和盾的作用是什么?同时,提醒学生矛和盾的字形。
4、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也写一个“矛”和“盾”。
5、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小朋友仔细读故事,读通读顺,边读边标好自然段号码,遇到生字请拼音帮忙,遇到难词可以请教词册和小朋友。(自由读)。
三、梳理课文。
1、引出集合,说说生字“集”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个“集”。
2、找一找课文中和“集合”意思相近的词(合二为一)咱们找到课文中的语句来读一读。
3、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矛的优点进攻和盾的优点自卫的,请你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并划一划。
3、矛的优点是什么?
4、盾的缺点呢?
在这儿,课文用“固然”告诉了大家盾虽然能安全防卫,但却存在不足,我们也试着用上“固然”说说矛的优缺点。
5、你还能在坦克身上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你还了解坦克的那些知识?
6、课文中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案例,能让我们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自由读一读。
7、运用练习:让我们也来称赞这一下子把敌人吓退了十公里的坦克。
(a)庞然大物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合二为一难以招架。
被人们称为的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在战场上。它令敌人,。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c)把这些四字词语摘录到积累本中。(生摘录)。
8、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细细探究发明家是怎么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的,说他的想法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课后我们还可以搜集有趣的发明故事,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学了这篇课文,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和二为一,谁最终就会取得胜利。课文中的发明家就是用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做成了坦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向别人请教,懂得取长补短,努力追求上进,才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要会欣赏自己,给自己自信和力量,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四
素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记得在第一次试教中,为了介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我用静态的图片素材,然后口头加以介绍说明。通过教学,这种介绍方法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难不能体会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发现问题后,我将大部分的图片素材,换成了视频素材。实践证明动态素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将无趣的知识教学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为了引出机器人能按照人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轨迹搬运机器人”的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机器人会按照我们事先为它画好的黑线行走、搬物。有了这个视觉上的感知,学生就可以轻松的理解机器人的这个特征。又如:在得出机器人的三个特征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带了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机器人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通过让机器人一下子变凶猛,一下子变温柔的实践,体会了它有自己的大脑,会按照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未来是属于学生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设计未来的机器人。在讨论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扩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有很多,(如:机器人的由来,除了我介绍的机器人以外还有哪些机器人等等)教师不可能在40分钟能内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课外的扩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限定的作息时间得到了妥当的延伸和优化,丰富的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和权力。机器人教学使师生在学习中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个惊喜、一种成功、一个期待、一个新思路的诞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五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到:“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矛与盾有关,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响亮的再读一边。
刚才同学们听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那么当课文中的矛和盾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结果会怎样呢?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2、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带着两个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很认真,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生:坦克集合了盾自卫和矛进攻的优点,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4、这课的生字朋友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和同学们见面了,想一起去认识一下吗?
a、自由读生字词。
b、我请一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提醒一下其他同学小黑板上哪几个字是容易读错或容易写错的。
教学生识字,如“抵”“乌”字,范写“威”“神”字,正音“长”“神”“招架”等指名读,正音,不要拖音。
c、还有哪位同学能把生字朋友的名字都准确的读出来?
d、开火车。
e、齐读。
5、同学们都知道矛和盾是我国古代非常常见的兵器,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抵御敌人刀箭进攻的,下面就请位同学来配合我一下。
现在我用我的“手矛”(食指)来攻击你,你用你的“肉盾”(手掌)来防御我矛的进攻。看看是你的盾厉害还是我矛的厉害。
师:看了表演,有谁能够说说“左抵右挡”的意思吗?
生:左边挡挡,右边挡挡。
师:那他挡住了吗?
生:没有。
师:噢,矛没有挡住,那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他没挡住,谁能最先找到。
生:难以招架。
师:是呀,同学们找的真认真,难以招架,哪位同学能给招架找个近意词?(生:难以抵挡,承受)。
师:那我来采访一下配合我表演的这位同学,为什么你的盾会挡不住我矛的进攻呢?
生:因为你的速度太快了。
师:是啊,矛进攻的速度太快了,那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就是什么?
生:如雨点般。
师:蒽,真聪明,矛速度太快了,如雨点般,盾左挡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出示小黑板,找出哪些词可以看出矛的利害?
生: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师:那位同学能抓住这些词语读出矛的利害和盾的困境吗?
(指名生读)还有更厉害的矛吗?
生:读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段落。师综合学生答案,总结。
师: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处与弱势,忽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是啊,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发明家就谁都不怕啦。这个发明家还真会思考和想象,谁来读一读,读出发明家想到点子时的心态和语气。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从一个“忽然”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过程。
生: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本来呆在铁屋子里,谁也戳不到,很好啊,可是发明者又有了困惑?什么困惑?
生:这样的话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怎么办呢?发明者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师:这样既可以防守,又可以进攻,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了,这个办法真不错。
师:这里的“矛”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中间这个标点符号叫“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生:不是的。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发明家想到了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是啊,给铁屋子装上轮子,这样一来,坦克就可以在战场上进退自如,能攻能守了,看,一架坦克造好了。
多好的发明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读出发明家想出好办法的语气和心情。
哪位同学还能结合黑板上的词语来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生答。
7、坦克集合了盾自卫和矛进攻的优点,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显神威什么意思?(很厉害,把潜力都发挥出来,)。
课文中那些词语让你体会到坦克的“大显神威”了?
找到的同学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我从“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知道坦克大显神威的样子。
师:你是从德国兵的失败中体会到大显神威的。还有吗?
生:从“庞然大物”这个词我知道了坦克很大,让它大显神威了。
师:你是从坦克的大体会出来的。还有吗?
生:首次是第一次的意思,坦克第一次出来就大显神威了。
师:是啊。多么厉害。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也是第一次的意思,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头一回。
师:对,坦克第一次出场就这么厉害,大显神威了,指名把威武神勇读出来。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课,了解了发明家是如何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并且他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是如何大显神威的。这位发明家是个多么善于思考的人啊,那么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是不是也应该像这位发明家学习,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勤动脑,善动脑呢。
8、布置作业。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七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中国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1、老师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34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