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十一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18:18:04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十一篇)
时间:2023-03-18 18:18:04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一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 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二

小露珠评课稿

我们教研组陆老师执教了一篇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童话故事课《小露珠》,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美好品质,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陆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教学成为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一、“情感的课堂”——可贵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陆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品质,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课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但在学生感悟小露珠心灵美的这个环节,教师还应一步步引导,在讲小动物与植物都喜欢小露珠时应渗透,应让学生感觉到小露珠给大家带来快乐,带来美丽,而自己却消失了,它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灵美。

二、“感悟的课堂”——充分的语言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主战场。这节课上,陆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形式,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对话的课堂”——充分的言语交际

“阅读是一种对话”,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泼的小青蛙、可爱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与小露珠进行对话,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润的一种植物,来夸夸自己的美貌。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主动参与、乐于交流、懂得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陆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小露珠的美丽,去感受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与小露珠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爬”“蹦”“落”三个动词的理解,陆老师忽略了。这里教师可以故意设置小小的陷阱,让学生从读中发现这些动词错位了,通过比较懂得词语运用要准确。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三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

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

实值冬寒赴横店深感暖意,节临圣诞品好课倍受启迪。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与本工作室的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在此,我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横店教育总支和横店小学的领导对这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向晓鸣、胡建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下面分别评一评两位老师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篇二: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阳谷第二实验小学武亚博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四

四堂《小露珠》风格各异。真是,“文如其人,课如其人”。吴慧媛老师优雅动听,周小丽老师快人快语。叶春红老师质朴实在,吴玮娜老师温文婉转。在对四堂课进行比较欣赏之后,我决定从几个教学细节入手,来谈谈我的看法。什么是教学细节?我认为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教学细节形成于教学中,从某一种程度上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魅力的一种展现。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课堂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现在,针对这四堂课中我关注到的几个细节,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细节一:初读有必要

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字新词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课文。我想她这么做可能有三个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规,尝试新教法;二是认为学生课前做过预习,不必再在课上读;三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很满,所以省略了初读这个环节。我们知道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初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的同时,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时进行识字,从而把课文读通读顺。其最终目地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文读通读顺。初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复习生字,还能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发展语言,训练学生整体思维,为学生更好的品析词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在整体感知和熟悉课文上,初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我也认为在一般的家常课上,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就是当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已经相当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省略在课内初读这个环节,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吴玮娜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就进行生

字教学,没有让学生初读。但这里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象这类比赛课,学生不可能过早的接触课文,所以还是应该先进行初读。而且从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读的充分了,后面出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不流利的情况会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们的学生在学过课文后,竟然连课文还读不通,归根结底就是读的不够。特别是公开课,往往是在自读整体感知及针对一部分字词学习之后,就进行品词析句,而有的为了课文的完整呈现,几乎就学完

了整篇课文。那留给学生的初读时间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这个过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有其意义所在。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既然此处是需要的,我们就必须这么做。

我非常认同江苏省一位语文教研员孙景华老师的说法,他在一次新课程讲座中说道初读课文的流程,分为:自读感知、扫除障碍、反复练读、试读反馈。当然这个流程是他总结众老师教学特色后得出的,是灵活可变的。

1、自读感知,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解决课文简单的生字词。

2、扫除障碍,是学生对自读感知过程中遇见不会读或者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学习。

3、反复练读,使学生在扫除障碍后,一步步读通、读准、读熟课文。有能力同学能理解课文。

4、试读反馈,能反映出学生读的怎么样,好让老师对症下药,使学生有新的提高。

细节二:适时才见效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品读、品味。从品字、词、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读小动物们说的话时,四位老师都抓住了“闪亮,透明,圆润”这三个词,层层深入,读出了味道。其中两位老师还抓住了“蹦,爬,落”三个动词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吴慧媛老师在这里安排了老师当小露珠,找到小动物对话的情境,吴玮娜老师在这里采用了让学生加入声音和动作来朗读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却没有读的很到位,有读的热情,却没读的感情。我认为在这之前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读懂,再加上动物的声音和动作,会更精彩一些,学生会读的更到位。所以说情境的安排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见成效。

细节三:背出了实在

叶春红老师在课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生词新词时,她就教的很详细,并且用了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比如:说说雨字头的字;给“秆”字换偏旁等。在课中还安排了“我会背”这个环节,这个填空式的背诵安排的很巧妙,占用很少的时间,巩固了刚学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数得。这一背背出了我们必须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真谛。

细节四:评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课中的写话训练中: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学生写道:你是为人着想可爱美丽的小露珠。你美丽高贵,真是一颗无比珍贵的小露珠。这两个学生都说的很不错,但是老师没有及时的评价,只是小结了一下说:“我们都爱小露珠。”如果在此时作出评价,也许后面的学生会写的更好,而且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而另外一堂课的老师在说话练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打招呼?用课文或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说:“早哇,

像钻石那么晶莹剔透的小露珠。”飞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说。老师在此时评价:晶莹剔透说得多好,“飞”字有用的很恰当。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有真针对性,特别提到了“晶莹剔透”和“飞”字,后面站起来说的学生也就特别的注意起来,说得很精彩。这份精彩就来源于教师对细节的捕捉及评价。

细节五:abb惹的祸

在四位老师的教学中,“笑盈盈”这个词就出现了三种读法(阴平、本音、轻声)老师不论是自己在上课时还是听课中遇到这种abb形式的词语,都比较茫然,不清楚这种形式的词语应该怎么读,老是怀疑。“笑盈盈”一般情况下都读阴平调,但单独使用的时候可以读本音。

这种形容词a+bb的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变成一声的现象呢?根据吕淑湘先生讲,这和北京人口语习惯中常把“bb”读成阴平调有关。既是习惯,就不是规律。这里声调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为,有大量的这类形容词不能变调,还应照读本音。

abb式的变调与不变调,分辨起来有些难度,我提供以下一些分辨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注为变调形式阴平调的,最好还是读成阴平调,如:红彤彤、软绵绵、沉甸甸、绿油油、毛茸茸、慢腾腾、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后面的bb意义比较实,书面性较强,词典也注为原调,则不要读为变调形式。如:金灿灿、赤裸裸、亮闪闪、恶狠狠、阴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气昂昂、红艳艳、松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阴平,不存在变调,则照原调读就行了,如:亮晶晶、干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喷喷等。

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只须抓住“关键性细节”去突破、生成。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细节,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细节优势”,突破“细节难点”,共享教学智慧,让课堂绽放绚丽的光彩。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

实值冬寒赴横店深感暖意,节临圣诞品好课倍受启迪。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与本工作室的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在此,我代表工作室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横店教育总支和横店小学的领导对这次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要感谢向晓鸣、胡建华两位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两节精彩的示范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下面分别评一评两位老师的课。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胡建华老师执教的《小草的生命》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胡建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五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阳谷第二实验小学武亚博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六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七

以语文知识获得、语文学习方法掌握和语言技能形成的结构课堂教学为导向。

重人的认知品质、智能结构的培养。

要实现变教“课文”为教“语文”,核心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怎么“用’?对教材的处理,学法的设置尤为关键。我们力主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本课的几个具体目标(几个学习要点),又要引导学生弄清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场(文本、信息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点,提出学习的思考问题;进而教交给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思维结构。

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说说三个处理:

一、对文本的整体处理(6层次)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层次:

1、老人的青铜雕塑

2、课题:老人与海鸥

3、两组词语,

撮嘴呼唤 边走边放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

4、想象两幅画面

5、依据画面和课文内容概括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6、提出学习问题。

了解了文章的脉络,看着这样感人的画面,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呢?梳理同学们的问题:

1、老人是怎样爱海鸥的?

2、海鸥又是怎样回报老人的?

这样的处理,就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处理,实现了:

文本、信息源——重点词语——情节画面

文本、信息源——抽象概括——主要内容

文本、信息源——思考辨析——核心问题

整体处理教材,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引导发现的过程,不是空投、指定(教师的)

一个思考探究的过程,是路径、目标的寻辩(学生的)

帮助学生把庞杂的文本、信息源,概括出了主要内容、两个画面,抓出了要学习的要点、方向。坚持长久的训练,学生会形成思考的方法和思路。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培养。

二、海鸥送老人的画面处理(5层次)

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紧扣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5个教学层次:

1、读课文14至17自然段,勾“意想不到”句子、想象画面

2、抓语句悟画面——标出重点词

画面一:翻飞盘旋:“翻飞盘旋”“大声鸣叫”

画面二:瞻仰、守灵:“煽动翅膀”“轮流飞到”“瞻仰”

“纷纷落地”“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画面三:直扑过来:“炸了营似的”“扑过来”“大声鸣叫”

3、联系生活说画面(可以一个个画面说、可以三个画面一起说、抓词说)

主题:体悟海鸥的感恩、思念。

方法: 一组词整体说;联系生活说。

把握:从海鸥的什么描写看出海鸥的情感?落实到动作、声音,而不是追问你理解到海鸥的情感?

4、引导悟表达方法:

海鸥们不会说话,这丰富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海鸥的动作、声音、细节)

5、感情朗读,提升主题——回报、感恩

这样的整体学习方法,实现了:

整体的方法抓内容:段落——句子——词语

整体的方法谈理解:一组词整体说,不碎片化。

整体的手段导学法:想画面、联实际、感情读。

三个层次的整体把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课堂结构的处理(6环节)

教师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1、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教材的整体把握、

学路的整体梳理、

目标的整体定位。(师导设)

2、学习海鸥送老人的画面

3、学习老人爱海鸥的场景

4、学习老人部分

5、以读生情,回扣主题

6、整体收获,收获整体——从整体上收获学习(两层)

是收获的整体集中(生体验)

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 再次智能结构的塑造。

以上是我们试图体现的教学观点,很不成熟。也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体现的还不到位,敬请各位同仁海涵、指正。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八

《小草的生命》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叙述了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歌颂了小草不畏艰难困苦,蓬勃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xxx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此刻以下几个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胡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小草的形象与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胡教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本事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举例略)。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主角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例如,创设岩石妈妈与种子宝宝的对话情境,以贫穷一词为切入点。从小草的生活环境入手,联系学生的经验,初步了解小草恶劣的生存环境,感受岩石妈妈的担心与关爱,小草的坚强和自信。又如,师生合作,经过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主角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教师逐步构成了自我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本事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积极,发言未经认真准备,教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3、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九

缺点:

1、在小组讨论学习第三四两个自然段中,教师出示了这个问题:“想想你觉得落日像一个xx的孩童/灯笼/跳水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也许是看到问题中的“你觉得”三个字,所以学生们没有围绕书上出现的词语去作答,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来作答。

3、描写落日像大红灯笼那一段,教师引导不细致,其中有一些动词没忽略。

4、全篇教学中,朗读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书;且读书的时机没能把握好,即没能在学生感情最充沛的时候进行朗读。

优点:

1、在第二小节以“什么是风情”这个问题来扣紧“风情”让学生了解三亚的环境美,使学生知道三亚究竟有哪些风土人情,在读中感悟美。

2、在第二小节一学生说道“海滩上有许多饱经日晒的细沙,它们都像玉屑银末似的,十分美丽”这句话的时候,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说道:“是呀,那些饱经了一天日晒的细沙一定被晒得暖暖的,同学们想不想用手去摸一摸它呢?那我们就用朗读去触摸这处美丽的海滩吧!”顺势带领大家齐读第二小节。

3、在精读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时候,用找三个比喻句的方式来找出太阳变化的三个画面,学生比较容易有明确的方向。

4、精读完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后,再次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那像孩童、像大红灯笼、像跳水员的三亚落日就这么落下去了,夕阳湖落的景象美妙绝伦,真是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呀,于是人们不禁赞叹。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十

感谢郑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郑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

赵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

,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郑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说一说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今天我市语文研讨会,研讨的主题是:变教“课文”为教“语文”。对这个主题的阐述,后面高主任将做详细的阐述,这里先谈一下我们的理解:

小学语文小露珠课文 小露珠教学评价篇十一

潘燕红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快速默读课文,感受凡卡杂鞋匠铺的悲惨生活;与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和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课堂中教师紧追目标的达成,以悲情为基调,注重语文实践方法引领,紧扣重点字词感悟,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能力。

一、以悲情贯穿始终

在课堂开始回忆导入新课的时候,凡的卡写给爷爷的信由录音形式展示,配上忧伤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的基调;整个课堂,忧伤凄缓的音乐始终贯穿,不管在个人读还是齐读的时候;教师的引导语和肢体语言,始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教师深情地说伙计是同等的人,却也要欺负凡卡;在这样挨打、挨饿、挨冻的日子里,难怪凡卡要向爷爷发出请求;为什么你读地那么急切;九岁的孩子居然说出只有死路一条,还这样祈求着爷爷……教师低沉的口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教师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凡卡内心,才能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才让课堂最后学生的声音几度哽咽。课堂的最后,通过配音补充了未写进课本的小说结尾,当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爷爷身边,能过上快乐生活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凡卡和学生的希望,让悲情达到高潮,让心灵再一次痛斥现实。

二、扣字词深入感悟

潘老师在教学研读凡卡写给爷爷信的部分,紧紧抓住重点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有的让学生先悟再读,有的让学生先读再悟。在感悟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悲惨生活的时候,通过静静地默读,圈一圈、划一划读懂的字词,学生抓住“直搓、捉弄、打发、楸、拖、吃的少”等词,说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后的个人读和齐读都是令人满意的。当在教师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部分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先起来朗读,并紧跟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为什么读得急切,为什么读得绝望,于是学生又紧扣词“受不了、来吧、来吧”和紧扣“……和!”谈自己的原因,有的说他在这连狗都不如,对生活绝望了,爷爷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说宁愿被爷爷打,也不愿被老板打;有的说爷爷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错了,而老板的打是自己根本没有错的。在老师这样放手让学生感悟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悟确实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后在反复的读与悟中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课本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蓝本,教材中的各种文章,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呈现,承载着国家语文教育指导性的信息。只有让学生在这蓝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启示,才能向课外延伸和辐射。潘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关注这一点,抓住典型,以激励的语言,有效引领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语文能力。比如学生找到一系列动词感悟的时候,教师马上鼓励:“你刚刚抓住一系列动词来体会。”在评价中教师还用到:“你很会读,不仅知道写得好,还知道是怎么写的。”这一切让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快乐,同时让方法在课堂中放大,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这些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47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