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测量的教案(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7:42:10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1 07:42:10     小编:紫薇儿

教案的编写应该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教案的编写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些教案编写的指导和范例,那么不妨参考以下的教案经验分享。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一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提供小棒、吸管等测量工具,人手一份记录表

1、谈话引题:“桌子的一边有多长,有多宽?长比宽长多少?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记号,记录次数。

3、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结果。

4、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5、组织幼儿讨论:

大家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说一说分别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样。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二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幼儿讨论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三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四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五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比较教师的大小。

2、通过探索、知道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一种测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困难。

1、孩子已与初步的测量经验。

2、事先与平行班的老师联系,做好幼儿测量活动的准备工作。

3、筷子、玩具、椅子、绳子,笔,记录纸。

一、谈:哪个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请问小朋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二、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大小。

1、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教室大,哪个教室小呢?

2、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棍子、绳子、椅子、纸玩具、塑料泡沫板等为测量的工具)。

3、我们的教室是什么形状的?怎样测量?

三、探究:分组测量两间教室并记录。

1、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讨论协商,如选择什么物品作为测量的工具,怎样测量,怎样记录。教师巡回观察、倾听,适时地引导幼儿解决小组间出现的矛盾。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四、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的记录结果张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的比较物体大小应使用同种测量工具的经验。

3、再次测量、比较教室的大小、引导采用不同测量工具的幼儿选择同种工具再次测量、比较两个教室的大小;对于采用同种测量工具的幼儿,鼓励他们尝试用其他工具再次测量、比较。

1、尝试用各种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物体的高度、长度等。

2、在多次的探索比较中体验并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六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七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八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九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

班级幼儿很喜欢观察植物角中的植物,通过测量的方式不仅可以观察植物,而且可以让幼儿学习如何测量,在中班年龄阶段可以让幼儿逐步开始了解测量。

了解班级幼儿测量能力的发展水平,发现班级幼儿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幼儿在测量中哪些方面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班级种植的玉米苗又长高了一些,纪骁尧想要测量一下玉米苗有多高,于是他在数学区找到了一个教具——厘米立方块,利用厘米立方块测量玉米。

第一次测量时,纪骁尧把种玉米的罐子搬到地面竖直放好,将厘米立方块紧挨着罐子,并从底部开始一块接一块的垒高。在垒到一半时,手一松开,垒好的'厘米立方块就倒了,在尝试了四次都无法立稳后,纪骁尧向老师寻求帮助。

纪骁尧:老师,怎么办?它一直立不住。

教师:你知道他为什么立不住吗?

纪骁尧:因为他太小了。

教师:那你想想还有什么办法既可以量出玉米的高度,还能保证玩具不倒。

纪骁尧想了一会说:“我不知道。”我说:“那你看看,玩具倒了后是什么样子的。”他看了看玩具说:“我知道了,把玩具放平了,这样它就不会倒了。”说完,他将种玉米的罐子放平开始测量(如图2),从种玉米的罐子底部开始沿着罐子摆放厘米立方块,直直的摆放到玉米尖儿处,最后点数有多少厘米立方块,并告诉我玉米有32格那么高。

这是纪骁尧第一次进行测量高度活动,兴趣很高,他主动挑选了自己认为可以测量的工具进行探索。从他挑选的工具来看,他使用了自然物作为工具进行长度测量,自然测量水平也非常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两次测量过程中,纪骁尧都将种玉米的罐子一同加入到测量对象中来,说明他对测量原点的概念并不理解,没有掌握测量要从原点开始这一方法。但是在测量过程中,纪骁尧能够将厘米立方块逐一垒高,中间没有间断,说明他理解测量单位的重复性特点,以及测量时进行长度累加的注意要点。最后纪骁尧点出出玉米有32个厘米立方块那么高,并且正确,可见他的点数能力较强。

在后续的测量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纪骁尧理解测量原点的概念,以及进一步理解测量累加和可加性的特点,丰富孩子对高度测量的经验。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一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习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近。

(二)、学习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习新的记录方法。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习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习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二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体会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计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图表、分析数据。在本课中,我初步让学生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2.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了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四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五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六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七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八

1、测量温度:

“你们知道今天几度?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自由讲述了解气温的多种方法。)。

认识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作用:

(出示自制温度计)了解看刻度的方法,知道温度表上的数字表示温度,一格表示一度,红色的水银柱会有变化。

2、感受温度的变化:

到户外让幼儿直接感知阳光下和阴凉处不同的温度(用炎热、凉爽、温暖、冷冰冰等词汇来描述)。

3、记录温度的变化:

(1)将温度计分别置于阳光下和阴凉处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进行比较、验证。知道温度是会变化的。

(2)想一想为什么在阳光下和阴凉处会有这样的变化?

(3)还有什么办法使温度计发生变化。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幼儿园测量的教案篇十九

自然测量是学前班幼儿很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这个有趣的问题会激起幼儿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地去探索、去发现。结合我班幼儿对测量的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地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我设计了活动流程:猜测讨论,尝试和学习,分组操作,集中讨论归纳。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愿意运用自然测量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尝试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

1、教具:直尺、小棒、粉笔。2、学具:直尺、彩笔、记录纸等若干、测量用的绳子、小棒、铅笔、易拉罐等若干。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做游戏(开火车)边走边数自己的步数,提高幼儿的兴趣。

2、集体活动:(1)以故事的方式导入:植物王国在进行比高矮活动。

(2)引导幼儿猜测、讨论,启发幼儿说出可以用尺子来测量树的高、矮。

(3)发散幼儿的思维:还有什么当测量工具?

(4)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一些测量工具、如小棒、尺等。请个别幼儿上来任意选一种工具来测量黑板上两棵树的高矮。

(5)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上来演示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师幼讨论哪种方法出的结果更精确。

(6)教师分别讲解并演示用小棒、直尺测量树的高矮的正确方法和记录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第一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测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时,树越高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树越矮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3、分组活动: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测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和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子、脚步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和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易拉罐、小棒、铅笔、直尺等工具测量桌子、椅子、玩具柜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说出测量和结果并做好记录。

教师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

4、交流小结:

(1)你测量了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这间的关系。

在整个活动当中,1、幼儿的兴趣很高,在分组活动中,有个别幼儿还不是准确而又清楚地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紧挨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2、基本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大纲,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587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