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提交学习和工作的自我要求,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不足之处并改正。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要点。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风格和不同内容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听刘芸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入情入境,情感共鸣。
听了这节课,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教者引领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体会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教师用朗读渲染学生,学生的情感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二、立足文本,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这节课,由于教者潜心钻研,准备到位,使本节课收到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2、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知目标:1、了解局部战争的情况。
2、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我”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唤起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主要是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搜索信息的便捷性、呈现画面的直观性等特点,辅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内心深情的呼唤。请听(课件出示:配乐呼唤录音)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落。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了解雷利发出呼声的原因吗?(板书:失父之痛、世界不太平呼唤和平)。
2、师:那么这是个怎样的父亲呢?请看大屏幕:
三、合作学习,体会失父之痛。
1、课件出示:(千人迎英雄的场面,并出示录音、字幕:他,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的经济学硕士;他,是一个深爱妻儿的好丈夫、好爸爸;他,是一位卓越的维和部队观察员。)。
2、默读课文,找出体会到作者失去父亲万分悲痛的句子划下来,然后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
3、学生进入学习网站,合作学习。(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法指导,进行讨论交流,再探讨朗读进行汇报。)。
4、汇报交流:
(1)片段一:(读文--互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谈感受)。体会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3)片段三:读文谈感受,在失父的回忆中表达对爸爸的崇敬与自豪。
四、畅游网络,感受世界的不太平。
1、指名读第7段,自主质疑,梳理问题。
3、观看伊拉克战争视频、“9、11”事件图片。
(1)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浏览。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再次呼唤,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呼声段落,齐读。
六、延伸拓展,呼唤和平。
师:面对着和平年代的不和平,你又想说什么呢?
1、我想对发动战争的国家说……。
2、我想对处于灾难的儿童说……。
七、世界和平资料展。
课件展示和平的图片资料:在《爱的奉献》音乐中,教师描述: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只要献出一份爱,和平就能永驻人间。
板书设计:
失父之痛斥世界不太平。
呼唤和平。
和平永驻人间。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今天听到徐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情境教学。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战争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引起学生对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的了解,入情入境生情。
二、问题引入。
教师以问题“谁的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三个问题来引入新课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从“怎样的呼声?”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问题着手,层层深入。
三、激情朗读。
本节课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反复地阅读、思考、理解,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从而体会到小作者雷利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地渴望。
四、呼吁和平。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对和平的渴望写在卡片上,并展示出来。此时的学生已经融入作者的心境,并激起了共鸣的火花,都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心中感受。徐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五
今天,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我感觉虽然是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陆老师的课犹如一桌丰盛的大餐,让人大饱口福;毛老师的课宛如炎热夏天里一盘素淡的凉菜,感觉清凉可口;蒋老师的课仿佛是闲暇时的一块甜点,令人回味无穷。
我再次被陆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记得,第一次是在实验小学,那时,我县教育局举办“精品课教学大赛”,我作为评委之一,当时,她的课就征服了我。今天,我有幸再次身临她的课堂,我的整体感觉是享受。我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产生了共鸣。一、她的语言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我。她委婉的导入、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悲伤时的低沉语调、升华文章中心时的激昂声音。她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她不愧是课堂上一位优秀的导演,她和学生共同演绎出一幕精彩的大戏。二、在她的课堂里,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体现在指导写字、朗读、理解词语、小练笔等方面。陆启茜老师应该用的是自己的学生吧?(陆启茜:是的。)学生的朗读能力如此之强,可见,老师平时在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是多么到位。
毛老师在结课时的课外延伸设置很好:作为和平使者,你能为和平做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战争与我无关,而是我也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老师用心、用情对待每一节课,一定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从三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这里,我向她们表示感谢。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六
一、导入: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一份礼物(出示鸽子图)这是什么?(鸽子),这不是一只一般的鸽子。它是一只飞跃了五湖四海到处播撒爱的种子的和平鸽。
1、你们知道什么是和平鸽吗?
2、这只和平鸽飞到了咱们中国,飞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心里和他一起共同呼吁。他们在呼唤什么呢?你们一定比我还想知道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师: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2:这个中国孩子在呼唤什么?
生3:他为什么要呼唤?……。
(师把生提的问题归纳整理在屏幕上。)。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小声读课文。
三、处理前面简单的问题。
1、师: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
生:这个中国孩子叫雷利。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这是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写着他的名字。
师: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信的落款日期,念一念:11月8日,原来这是一封九年前写的信。
2、师:那谁知道第二个问题呢?
生:他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四、重点处理第3个问题。
师:要想答好第三个问题,咱们还要仔细读读课文,用笔勾一勾,画一画。
生:再读一遍课文。
生1:因为这个中国孩子的爸爸是一名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或战士,在执行维和行动中光荣牺牲了,这个中国孩子很悲痛,所以要呼唤和平。
生2:因为世界并不太平,许多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人民遭受着极大的痛苦,所以他要呼唤和平。
师小结。
师:请你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在小组内再深入学习。
学习要求:1、“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3、怎样朗读描写爸爸的句子?
生:小组交流、学习。
五、汇报。
生:爸爸是一个热爱和平的英雄,爸爸还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是一个慈祥的父亲。我们从第2段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对爸爸的评价看出爸爸是个优秀的观察员,从5自然段对爸爸的描写: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看出爸爸很优秀,很有才华。从他为维护世界和平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可以看出爸爸热爱和平,是一个为和平事业勇于献身的英雄。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深情的目光看出爸爸是个慈祥可亲的人。读这些描写爸爸的句子时,一定要饱含悲痛的人心情,愤怒的心情,还有自豪的心情。
师:你来试试。
生:读3-5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评价)。
生:自由评价。
师:女生一起来试一试,相信你们会读得好!
师:这么一位优秀的、出色的爸爸在维和行动中竟然壮烈牺牲,当他的遗体归来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出示课件)。
师:现在你们的心情一定和雷利一样,请你们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全班齐读3-5段。
生:自由发挥想象说。
师:
我相信爸爸一定听见了孩子们的心声,他一定十分安详满意地离开人世,让我们再次回忆一下爸爸前的英容笑貌吧,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全班齐读这一部分。
生:齐读。
师:深情朗读。
生:评价。声音有时低缓,有时高亢,后面声音逐渐提高。
师:愿意向教师这样再来读一读吗?现在我们只读4自然段。
生:其它国家仍然有战争,那里的孩子生活在战争带给他们的苦难中,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
师:请把你们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同方交流交流。
生:上台汇报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请看(出示课件)。
生:谈看后的感想,愤怒、悲痛、向往。
师:用数据说明战争死亡人数。
师:是啊,人人都向往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平多么美好啊,就像鲜花一样,但它又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破坏,让我们一起来年看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齐读6、7自然段。
师:孩子们为了世界和平,人民不再遭受苦难,我们应该向这个中国孩子雷利一样放声呼唤:“救救孩子们,预备起”。
师:引读后面,为了母亲……为了妻子……为了孩子。
师:这仅仅是雷利一个人在呼唤吗?
生:不是,他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
师:那么,现在你们也是中国人也是呼唤者之一,你们代表中国的孩子再来呼唤一次吧!齐读第8自然段。
师:这个呼声多么美妙,多么动听,它是世界上最和谐的音乐,是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我们全体起立(不要看书)再来呼唤一次吧!
师:引读:敬爱的加利先生……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
师:孩子们,为了和平,我们仅仅有呼吁够吗?我们还应该怎样?
生:不够,我们应该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生:展开讨论。
生:汇报。
师:小结:你们谈得真好,个个都是和平小卫士,有了你们的行动,世界将变得充满阳光,鲜花和爱,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和平之歌吧!(放课件:美好生活画面。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廖彩芳老师在执教本课有以下亮点: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情导入:
上课尹始,廖老师出示本单元习作中的一张照片,通过学生观察谈体会,调动学生情感,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取了亲人,无家可归!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课题进行质疑,再以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引入新课的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朗读形式多样。
文章内容感人至深,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教学中,廖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指导朗读“如今这顶蓝盔回来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时,廖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多样式朗读,有些孩子因为入境而感动流泪。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听完这节课,感触很多,但总感觉这节课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我觉得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考虑到以下几点,效果可能更好。
一、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如果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二、、应广泛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廖老师课前如果能搜索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将精彩、感人的视频和歌曲,以及图片带进课堂,从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这样,学生更能走进文本。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与能力:理解“联合国秘书长、维和任务、蓝盔、军事观察员、卓越、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写文章要注意前后呼应。学习用具体的事实、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训练排比句:为了......为了......为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缅怀,知道世界和平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激起学生痛恨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感知全文。
1.导语: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们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播放战争视频)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战争太可恶了。)。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齐读)。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谁?为什么?向谁?)。
师: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现在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看看这位中国孩子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他主要想通过秘书长呼吁什么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来检查大家读的怎么样。(正音指导)。
师:大家读的都不错,读完之后谁能用这个填空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
雷利的爸爸是,不幸在。雷利至今忘不了,可是后来。于是,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了一封信,希望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感受爸爸的形象。
过渡:雷利的爸爸为和平献出了生命,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想说说?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有才华。
师:这是爸爸的职业,谁指导什么是联合国维和部队?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背景介绍:雷利的爸爸叫雷润民,1994年他作为一名监督伊拉克、科威特双方对停火协议遵守情况的军事侦察员,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与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生接着读赞扬的话(理解“卓越”的意思。)。
2.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过渡:拥有这样一位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卓越的爸爸,该是多么幸福啊,雷利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目光与笑容,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时对他和妈妈说的话,忘不了那美好的约定。
(1)(板书:爸爸临上飞机前注视着我和妈妈的深情地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谁想来读读爸爸临上飞机前的话?(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你能超过他吗?(生读)。
师: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爸爸坚定自己一定会带着蓝盔回来)。
师:让我们带着坚定的语气再来读读爸爸的话。(全班读)。
师:此时,如果你是雷利,你会怎么回答爸爸的话?(两生对读)。
师:“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要求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好的!等您凯旋的那一天,我们一定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您!”
(2)过渡:自从爸爸坐上飞机的那天起,雷利和妈妈就盼望着爸爸能够平安回来。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可是没有拥抱,没有欢笑,当他们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的时候,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在这一段里,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感受。(自由读第3节)。
师生配合朗读:现在蓝盔回来了,但它是。我们如约捧着鲜花,可接到的却是。鲜血,腕上的手表。
师:说的真好,让我们把这些感受放到文中去,再次感受一下雷利失去爸爸的痛苦。
3.理解“世界并不太平”
过渡:爸爸已经牺牲了,他为什么还要来呼唤和平?找出有关世界并不太平的句子。(自由读6、7节)。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生:世界不太平,很多地区还在打仗。)。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局部存在战争的例子?(生展示资料,谈感想)。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师: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生谈感想)。
雷利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师:谁来读?(生读)谁来评价?(再读)请热爱和平的同学一起读。
4.发出呼吁。
过渡:雷利正是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听到了爸爸的呼唤,他才发出和平的呼吁。
师:这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吗?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夺去了千千万万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出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为了...为了...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谁来呼吁?谁还想呼吁?老师被你的呼声感动了,你的呼声真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我们一同来呼吁吧!(全班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习。
句式练习: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 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 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 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
(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2、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象,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如:
句子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句子二: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句子三: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回忆中表达失父之痛。)。
(2)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有疑难的句子。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可能是: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先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再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或教师补充有关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3)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不一定局限于哪一个句子,能读出情感就行。“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最高潮。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引导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全班齐读:“敬爱的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鼓励学生做选做题: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距离孩子的生活较远,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沉重的音乐《tears》,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要根据情况把更多的权利还给学生们。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今天的课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节课真难”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三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我设计一个“真情告白”的填空练习,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录象片段,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他扑到父亲的身上边哭边说,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感受那悲壮的场面。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用心读书,在读中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用“心”读书这环节。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四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他们在课前就了解战争,为课堂朗读酝酿感情基础。这一点做得还是很及时、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太可怕了!”“我们要远离战争!”这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是那么强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然得益于课前的准备。
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并不“美”,仔细想想,原因有二个。一是,开始时老师的范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总是处在模仿状态,没有去认真体验、感悟。因而朗读时缺乏感情,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二是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看来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且要充分的备好学生,只有“以学生为本”的课才是最成功的课。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六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七
通过资料查阅,信息分析,激发起让世界远离战争,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引入: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多媒体放映)。
解说: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新世纪,“9·11”引起的连锁反应彻底击碎了世界的宁静,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烟四起,昔日的学校成了废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们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1、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2、读通课文。
同学们,带着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仔细入神地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的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1、进入“网海采集”了解有关维和行动,蓝盔部队的资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为什么父亲要送我蓝盔?
“蓝盔‘:荣誉的象征。
齐读最后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坚信爸爸会回来带着蓝盔)。
对蓝盔的期待中转向失落。
(扑到爸爸的身体上大哭)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对话)。
再也看不到父亲深情的母光。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很伤心。仅仅就是伤心?
是什么让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
爸爸的嘴张着,似乎还有未了的心愿要传达给大家,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点朗读)。
5、了解战争的罪恶。
雷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呼唤和平,他看到了什么?
(看战争的视频)。
教师解说:战争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二十多亿人口被迫卷入战争。
那些死去的战士们,他们也是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只是战争让他们走进了罪恶!
许多年前迈克杰克逊唱了一首叫《healtheworld》的歌。歌前有这样一段童声的旁白:
拯救这个世界,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忏悔!然后要做的正如迈克杰克逊所唱“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拯救这个世界/把她变的更美好/为了你也是为了外我/为了全世界!”
1、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孩子们,为了地球的未来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雷利。
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是全世界的呼声。
过渡: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而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啊!
(生自由读)。
2、创设情景呼吁。
(1)现在你就站在曼哈顿联合国会议大厦内,面对各会员国代表呼吁。(听了你的呼吁,各国代表一定会向人民传达你的呼声)。
(2)现在你正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直播现场,摄象机正面对着你,要你向全球亿万观众呼吁。
(3)现在请你们面对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战争的人,请大声疾呼!
过渡:你们的呼声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1、看有关与战争的诗歌,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4、指名读呼声。
5、师小结: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将来你们就是和平的使者!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设计篇十九
思想品德要求: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常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6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