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教学设计(实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8:26:08
歌声教学设计(实用22篇)
时间:2023-12-01 08:26:08     小编:雨中梧

时间如白驹过隙,总结是我们在逝去的时光里抓住的瞬间。写总结时,要注重多方面的思考和考虑,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综合在一起。供参考的优秀范例。

歌声教学设计篇一

《夜莺的歌声》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那么“小夜莺”在课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爱国精神呢?请大家跟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吸引敌人

14 夜莺的歌声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歌声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挣扎”“绝望”“聚拢”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描写歌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3、引导学生懂得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联系上下文感受女孩的勇敢、乐观精神。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课件]听到这歌声有什么感受?

2、不同的歌声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或激情豪迈给人无穷力量,或清脆、悦耳让人心情愉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歌声》}看看文中的歌声又会给人们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请同学帮忙。

2、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先读读生词。【课件】。

3、生词单独出现了你读准吗?请一组同学开火车领读,读对了大家跟他一起读。(理解:触礁、清脆、激昂)。

4、生词我们理解了,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

5、生字单独出现有信心喊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生字]。

(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

2、你说了人物和事情,能把时间、地点再加上说一说吗?这歌声怎么救大家的呢?

(四)、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第1段:

第2--4段。

2、“顿时”能换成什么词?来读读。

4、虽然这歌声时断时续,但对绝望无助中的马金纳代表什么——所以这歌声使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板书:增添勇气和力量】练习读读课文的第二段,感受这歌声的力量。

5、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从这里看出歌声救了大家,很多人都听到歌声,大家找到了方向。

(2)、当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当抱着原木在海中找不到方向的你听到这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引读。

就这样当——引读【课件: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四面八方所有听到歌声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像这样很多人从四面八方到都往同一个方向聚集就是聚拢。

6、还从哪看出歌声救了大家的?

【课件: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看出是歌声给小艇指明了方向,所以小艇才能救人。

(1)、你知道什么是追寻吗?(跟踪寻找)小艇就是跟踪着歌声的方向寻找到了遇难的人们。

(2)、刚刚还在水中挣扎的你看到小艇,有什么感觉?

(3)、刚刚还漂浮在海水中孤独无助的你看到小艇又有什么感觉?

(五)、品读课文,感悟升华。

1、刚刚我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歌声不仅给了马金纳求生的勇气和信心,而且给所有听到它的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这充满希望的歌声却是从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女孩口中传出来到。[课件:图片]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女孩?[课件:(  )的女孩]自由读课文,找到你的依据并和同桌说说。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同时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今后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勇气、信心和乐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奇迹。我国青海玉树刚刚发生了7.1级大地震,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中国人不会没有被吓倒,我们同样要用勇气、信心、力量去建设玉树人们新的的家园,去创造我们的奇迹。这节课我们就上这。

歌声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歌声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3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

2、看,词语宝宝和字宝宝也来凑热闹了。

挣扎继续笼罩聚拢。

清脆激昂不幸妇女。

突段跟追。

3、经过你的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释疑。

(一)师叙述生想象。

(二)读第一自然段,体会马金纳“绝望”的心情。

(四)课件演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谈谈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五)这是谁在唱歌?她为什么这样做?大家为什么感激她?请你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小组交流(如有疑问可在组内解决)。

(七)质疑:组内未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交流。

(八)齐读课文:想象:假如没有歌声会怎样?

四、拓展延伸。

1、这个小姑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感受,体会小姑娘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2、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危险时你会怎么办?

五、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断断续续抹一抹。

2、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说说看。

六、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预习《江凡》。

歌声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并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趣味读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观看歌曲视频,揭示课题。

1、检查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有趣讨论: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指名读8——10自然段,交流感悟。

2、全班交流,趣味分析: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有趣的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1、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呢?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回顾教过你的老师中,哪一位老师让你最难忘,说说你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或者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趣味练笔:你在生活中和老师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请写一写,试着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

歌声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他们之间非常团结。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推测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四、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抒发真实感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五、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领悟全文深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歌声教学设计篇七

《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眼看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救了大家。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歌声”这条主线,以及马金纳和其他落水者在听到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条副线,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也是一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小姑娘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我们增添了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两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运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独立分析字形。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在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逐步养成静心圈划的阅读习惯。通过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从未亲身体会过“沉船灾难”的他们来说,怎么引导他们领会在茫茫大海中,小姑娘的歌声对于遇难者的重要意义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拼、扎、隐、抹、脆、昂”等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抹”。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感受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配乐介绍,出示课题。

1、师介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沉没了,人们顿时落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海面上,人们的呼喊声和海水的咆哮声响成了一片,眼看着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大家的生命。遇难者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配乐)。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教师的叙述和音乐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文本中的情境。教师在介绍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落水者命运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船沉了,正当落水的人在海里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的歌声。一个小女孩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力量,救了大家。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3、生齐读填空。

(说明:从整体入手,以填空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声。

(一)学习第1节,体会落水者的绝望。

1、师过渡: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2、师引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出示: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1)齐读这句句子。

(2)播放录像(感受人们拼命挣扎的画面。)。

学习生字“拼”、“扎”。

(“扎”:多音字)。

理解“拼命”、“挣扎”

(3)指导朗读,感受人们落水后的不幸。

(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拼命”和“挣扎”这两个词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落水者的不幸。)。

3、师生对话,理解马金纳的绝望。

(师:马金纳也和大家一样,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救生船。1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2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还是——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船始终没有出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绝望。)。

(1)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筋疲力尽”。

(2)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感受马金纳的绝望。

(指名读,赛读,齐读)。

5、师:此时,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呢?

想象说话:马金纳绝望了,他心想:。

(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二)学习第2、3小节,感悟歌声的力量。

1、师过渡:就在马金纳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出示:突然,远处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是怎样的歌声,自己读读句子,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2)生交流(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学习生字“隐”

(4)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是谁在唱歌?为什么歌声是断断续续的?)。

3、自读第3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交流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1)自己高声读读这句话,圈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

(冒、抹、唱)。

(2)体会动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抹”(指导书写:注意“抹”字右半部分第一横比第二横长。)。

(3)通过朗读强化两个“又”字的学习,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坚强。

(说明:抓住句中的两个“又”字,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朗读,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大风大浪中仍然高声歌唱,感悟她坚强勇敢的品质。)。

4、师:马金纳听到小姑娘的歌声后,他想些什么?

想象说话: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心想。

5、师:听到歌声后的马金纳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歌声的力量。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听到歌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

6、师:为什么马金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交流:歌声的力量)。

(说明: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迥然不同的心理变化,感悟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无形的力量。)。

7、师:其他遇难者听到歌声后,也有了希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交流,注意提示语)。

(说明:加强说话练习,增加练笔机会,是二年级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通过这道说话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声的力量。并且抓住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情境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师引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9、师:对呀,小姑娘好像就是在用她的歌声告诉人们不要放弃,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生交流:勇敢、坚强、乐观)。

10、师引读最后一节,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1、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回到家后会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说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独立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教师的板书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不仅再次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总结:歌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力量。小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样的歌声,像小姑娘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歌声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认字10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镇定、乐观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3、积累“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等成语。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识字。

2、出示生词考查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4、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问: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后播放视频短片。

4、引导体会“挣扎”。

5、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落水者,你此时最想看到什么?

6、马金纳在水中挣扎着,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二十分钟过去了,穿依然没有来;半小时过去了,仍然看不到救生船的影子。这时候的马金娜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他此时的心情只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生答)。

7、是啊!马金纳马金纳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绝望了。谁能读出她的.绝望?(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评读)。

8、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第二组齐读。

2、绝望中的马金娜突然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歌声,他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句。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3、相机出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让学生用心品读。

4、师: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小姑娘仍然充满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仍奋力抗争。他在高声唱歌,歌声清脆而激昂。她好像要用歌声告诉人们――(指名说)。

5、小结:在歌声的鼓舞下,落水的人都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第四组读课文。

2、落水的人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们?

3、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

4、如果这个小姑娘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5、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说说文中的歌声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2、希望“歌声”也能带给同学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歌声教学设计篇九

教材依据:

《歌声》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设计思想:

《歌声》记叙了19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也引来了救生船,最终救人又救己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小女孩的英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积累句子。

2、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用歌声传递力量的巧妙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求生的勇气。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教学课件。

视频片段:

诺曼底号遇难记。

ppt幻灯片。

配乐:海浪声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师:为什么呢?

2、学生谈听歌的感受。(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给学生表达的信心。)。

过渡:歌声的作用可真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这个感人的故事,一起感受歌声的魅力。

3、板书课题:歌声(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过渡:同学们,那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黑暗中,海风呼啸,一艘巨大的游轮在大海中行驶着,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危急的时刻,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假如你也坐在这艘轮船上,你会怎样呢?(视屏播放海难)。

2、学生说观看后的真切感受。(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表达得准确都可以,都要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深入理解、用心体会。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船上的马金纳叔叔当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ppt课件展示)。

1、自由朗读,用心体会。

2、教师引领学生说马金纳叔叔的表现。

马金纳叔叔当时(教师做使劲游泳的动作提示学生),他已经(教师手指ppt课件上马金纳叔叔双眼紧闭的神情提示学生)。

3、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

a、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呢?(勾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回忆,理解“拼命挣扎”。)。

b、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对说得好的同学掌声鼓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引导。)。

c、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绝望”

师:正因为这样,马金纳叔叔绝望了,他认为没有活下来的了。(引领学生说出希望,从而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马金纳叔叔的绝望,好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激励性评价。)。

5、体会小姑娘的表现。

过渡:此时此刻,所有的遇难者都面临着这些困难,大多数人都像马金纳一样开始绝望了。然而有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却没有绝望,她乐观地面对茫茫大海、面对黑暗、面对寒冷、面对一切困难,她在干什么呢?(唱歌)。

a、她是怎样地唱歌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b、读中感悟(ppt课件展示)。

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谁能伴着这海浪声把这句话读得抑扬顿挫?(播放配乐《海浪声》)。

(先请一位积极举手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对既指出优点又能指出缺点的同学郑重地提出表扬,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并让该同学克服掉第一个同学的缺点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评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c、现在老师要做个采访活动,谁有精神,老师就采访他。(适时组织教学)。

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为理解小姑娘要做到“一次又一次、冒、抹一抹、又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做好铺垫。)。

d、那么,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被海水呛着,她却坚持唱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6、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断断续续的歌声后,有什么变化呢?(ppt课件展示)。

a、齐读重点句。

b、你觉得还有哪个词可以代替“顿时”呢?(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理解“顿时”。)。

四、想象说话,感悟歌声。

过渡:同学们,当时很多落难的人像马金纳叔叔一样,听到歌声后朝着小姑娘聚拢过来了。想一想,落难的人们听到歌声会想些什么?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记住,认真听别人的意见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开始吧!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对说得好的组给予掌声鼓励。)。

3、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歌声带给落难的人们是什么呢?(板书勇气、力量)。

4、小姑娘顽强地唱着,后来她的歌声也给人们带来了,人们因此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小姑娘,是她,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学生慷慨陈词。(教师板书小英雄)。

过渡:同学们的嘴巴真巧,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伴着这优美的歌声,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播放配乐《钢琴曲》)。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3、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呢?

4、同学们,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瞧,这些小英雄!(ppt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及简介)。

5、全课总结。

看着同学们惊讶、羡慕、钦佩的神情,老师想说:聪明、勇敢、热情的你们也会成为受人崇拜的小英雄的,老师相信你们!

六、作业(ppt课件展示)。

希望同学们在故事中学英雄,在学习生活中做英雄。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乐到这。

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课前谈话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快乐,高兴吗?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基调。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拼命挣扎”、“筋疲力尽”时,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学生举手很积极,有个学生说:“有一次,叔叔抓住我不放,我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有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坏蛋被警察叔叔抓住时,他拼命挣扎想逃跑。”我问:“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跑了很长的路时感到筋疲力尽。”有的说:“我干了很多事后会筋疲力尽。”还有一个写字慢的学生说:“我写完作业时感觉筋疲力尽。”等等。学生语言生动,表达准确。还有,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姑娘在海浪的冲击中,坚强的忍受痛苦而唱歌,设计了问题: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出了:会咳嗽、鼻子很酸、很难受等。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呀,你还知道孤立无援这个词,真了不起等等。尤其对于不常发言或者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我会郑重其事地表扬,并让全班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海难对于咱们北方的孩子来说相当陌生,学生很难想像落难人的危险处境。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在理解重点句时,课件展示句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了记忆。在拓展延伸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让学生和小英雄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给学生印象深刻,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播放课件。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挣扎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激昂聚拢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断断续续抹一抹。

3、填空。()歌声()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一、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他们之间非常团结。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推测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四、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抒发真实感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五、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领悟全文深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小男孩————德国官军————游击队员。

机智勇敢、凶恶霸道、勇敢团结。

保卫家乡、热爱祖国。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三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教时。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五

年级

四年级

教学时间

两课时(80分钟)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十岁左右,正处在爱动脑、爱提问的阶段,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也就能挖掘出人物潜意识的行为。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作为文章线索的“夜莺的歌声”在文中的作用。

5、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关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

教学资源

1、有关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剪辑资料、夜莺图flash课件;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一、影片导入,简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出示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剪辑资料(多媒体课件演示)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3、揭题、审题:(1)齐读课题。(2)思考: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3)谁了解夜莺和杜鹃这两种鸟?(师出示夜莺图flash课件)

教学活动2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提问检查。通过预习,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吗?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

(1)让学生齐读一遍生字;

(2)学生举手自读;

(3)教师指导“屑、拧”等8个生字的读音;“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教学活动3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有几处?(2自然段、20自然段、29自然段、34自然段和37自然段)(学生举手回答)

教学活动4

四、学习夜莺的五次歌声,理解课文内容。

(一)第一次夜莺的歌声。

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每一次歌声结束后夜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1)自由读4——19段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2)让生交流(镇定、机智、勇敢、爱祖国等)

(3)师随机出示相关语段理解。

a出示课件: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夜莺是用什么句式回答德国军官的?

(2)理解“一语双关”。

(3)夜莺知道德国军官的真实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答?

b出示课件: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野兽指谁?

(2)为什么要把敌人比作野兽?

(3)师生分角色读12——15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次夜莺的歌声。

1、出示课件: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小夜莺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此时是为了什么?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看课文的20——24自然段。

板书“诱敌上钩”

2、训练课文中军官和夜莺的对话。

(三)第三次和四次夜莺的歌声都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他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每次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2、读29自然段第三次“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巧送情报)

3、课件出示两个游击队员的对话。

生自由读——怎样读——齐读

4、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情报的内容是什么?

(四)痛歼敌人

齐读——谁能用几个成语来描述一下这痛快的场面?

2、课文第三部分写什么?(板书:痛歼敌人)

(五)学习夜莺的第五次歌声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板书:重迎战斗)

3、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4、师小结。

教学活动5

五、巩固总结,体会“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1、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2、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夜莺什么?

3、总结全文。

教学活动6

六、课后延伸,知识拓展。

这么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在一次战斗中也不幸牺牲了!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最熟悉的小英雄,看看有关他的英勇事迹的书或电影,并向同学推荐和介绍。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六

《歌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眼看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一个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救了大家。

这篇课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歌声”这条主线,以及马金纳和其他落水者在听到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这条副线,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跃然纸上,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

这也是一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小姑娘坚强乐观的品质给我们增添了无形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要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对于两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运用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独立分析字形。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学生独立识字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在阅读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逐步养成静心圈划的阅读习惯。通过抓住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从未亲身体会过“沉船灾难”的他们来说,怎么引导他们领会在茫茫大海中,小姑娘的歌声对于遇难者的重要意义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拼、扎、隐、抹、脆、昂”等生字;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抹”。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感受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1、体会是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感受小姑娘坚强乐观的精神。

一、配乐介绍,出示课题。

1、师介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沉没了,人们顿时落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海面上,人们的呼喊声和海水的咆哮声响成了一片,眼看着大海就要无情地吞噬着大家的生命。遇难者的命运到底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歌声的故事。(配乐)。

2、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教师的叙述和音乐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文本中的情境。教师在介绍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究落水者命运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试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船沉了,正当落水的人在海里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的歌声。一个小女孩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力量,救了大家。

2、学生交流完成填空。

3、生齐读填空。

(说明:从整体入手,以填空的形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歌声。

(一)学习第1节,体会落水者的绝望。

1、师过渡: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2、师引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出示: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地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1)齐读这句句子。

(2)播放录像(感受人们拼命挣扎的画面。)。

学习生字“拼”、“扎”。

(“扎”:多音字)。

理解“拼命”、“挣扎”

(3)指导朗读,感受人们落水后的不幸。

(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拼命”和“挣扎”这两个词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落水者的不幸。)。

3、师生对话,理解马金纳的绝望。

(师:马金纳也和大家一样,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此时,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救生船。1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没有来,20分钟过去了,救生船还是——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船始终没有出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绝望。)。

(1)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筋疲力尽”。

(2)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感受马金纳的绝望。

(指名读,赛读,齐读)。

5、师:此时,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呢?

想象说话:马金纳绝望了,他心想:。

(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二)学习第2、3小节,感悟歌声的力量。

1、师过渡:就在马金纳感到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什么?

出示:突然,远处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是怎样的歌声,自己读读句子,找出描写歌声的词语。

(2)生交流(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学习生字“隐”

(4)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2、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是谁在唱歌?为什么歌声是断断续续的?)。

3、自读第3小节,找出相关语句。

交流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1)自己高声读读这句话,圈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

(冒、抹、唱)。

(2)体会动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抹”(指导书写:注意“抹”字右半部分第一横比第二横长。)。

(3)通过朗读强化两个“又”字的学习,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坚强。

(说明:抓住句中的两个“又”字,通过三次层层递进的情境创设朗读,理解歌声断断续续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大风大浪中仍然高声歌唱,感悟她坚强勇敢的品质。)。

4、师:马金纳听到小姑娘的歌声后,他想些什么?

想象说话: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心想。

5、师:听到歌声后的马金纳是如何表现的?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出示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句子,对比朗读,感受歌声的力量。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男女生对比读,体会听到歌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

6、师:为什么马金纳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交流:歌声的力量)。

(说明: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迥然不同的心理变化,感悟小姑娘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无形的力量。)。

7、师:其他遇难者听到歌声后,也有了希望,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交流,注意提示语)。

(说明:加强说话练习,增加练笔机会,是二年级教学中应当加以重视的。通过这道说话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歌声的力量。并且抓住这三个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情境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8、师引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9、师:对呀,小姑娘好像就是在用她的歌声告诉人们不要放弃,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生交流:勇敢、坚强、乐观)。

10、师引读最后一节,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1、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回到家后会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根据老师的板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说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独立整合课文内容。借助教师的板书提示,对课文进行复述,不仅再次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师总结:歌声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勇气和力量。小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记得这样的歌声,像小姑娘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七

《歌声》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歌声》记叙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也引来了救生船,最终救人又救己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知识与技能。

a、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小女孩的英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之情。

1、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积累句子。

2、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用歌声传递力量的巧妙办法。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求生的勇气。

1、学生熟读课文。

诺曼底号遇难记。

ppt幻灯片。

配乐:海浪声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师:为什么呢?

2、学生谈听歌的感受。(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给学生表达的信心。)。

过渡:歌声的作用可真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这个感人的故事,一起感受歌声的魅力。

3、板书课题:歌声(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过渡:同学们,那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黑暗中,海风呼啸,一艘巨大的游轮在大海中行驶着,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危急的时刻,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假如你也坐在这艘轮船上,你会怎样呢?(视屏播放海难)。

2、学生说观看后的真切感受。(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表达得准确都可以,都要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深入理解、用心体会。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船上的马金纳叔叔当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ppt课件展示)。

1、自由朗读,用心体会。

2、教师引领学生说马金纳叔叔的表现。

马金纳叔叔当时(教师做使劲游泳的动作提示学生),他已经(教师手指ppt课件上马金纳叔叔双眼紧闭的神情提示学生)。

3、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

a、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呢?(勾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回忆,理解“拼命挣扎”。)。

b、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对说得好的同学掌声鼓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引导。)。

c、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绝望”

师:正因为这样,马金纳叔叔绝望了,他认为没有活下来的了。(引领学生说出希望,从而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马金纳叔叔的绝望,好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激励性评价。)。

5、体会小姑娘的表现。

过渡:此时此刻,所有的遇难者都面临着这些困难,大多数人都像马金纳一样开始绝望了。然而有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却没有绝望,她乐观地面对茫茫大海、面对黑暗、面对寒冷、面对一切困难,她在干什么呢?(唱歌)。

a、她是怎样地唱歌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b、读中感悟(ppt课件展示)。

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谁能伴着这海浪声把这句话读得抑扬顿挫?(播放配乐《海浪声》)。

(先请一位积极举手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对既指出优点又能指出缺点的同学郑重地提出表扬,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并让该同学克服掉第一个同学的缺点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评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c、现在老师要做个采访活动,谁有精神,老师就采访他。(适时组织教学)。

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为理解小姑娘要做到“一次又一次、冒、抹一抹、又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做好铺垫。)。

d、那么,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被海水呛着,她却坚持唱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6、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断断续续的歌声后,有什么变化呢?(ppt课件展示)。

a、齐读重点句。

b、你觉得还有哪个词可以代替“顿时”呢?(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理解“顿时”。)。

四、想象说话,感悟歌声。

过渡:同学们,当时很多落难的人像马金纳叔叔一样,听到歌声后朝着小姑娘聚拢过来了。想一想,落难的人们听到歌声会想些什么?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记住,认真听别人的意见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开始吧!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对说得好的组给予掌声鼓励。)。

3、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歌声带给落难的人们是什么呢?(板书勇气、力量)。

4、小姑娘顽强地唱着,后来她的歌声也给人们带来了,人们因此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小姑娘,是她,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学生慷慨陈词。(教师板书小英雄)。

过渡:同学们的嘴巴真巧,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伴着这优美的歌声,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播放配乐《钢琴曲》)。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3、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呢?

4、同学们,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瞧,这些小英雄!(ppt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及简介)。

5、全课总结。

看着同学们惊讶、羡慕、钦佩的神情,老师想说:聪明、勇敢、热情的你们也会成为受人崇拜的小英雄的,老师相信你们!

六、作业(ppt课件展示)。

希望同学们在故事中学英雄,在学习生活中做英雄。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乐到这。

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课前谈话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快乐,高兴吗?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基调。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拼命挣扎”、“筋疲力尽”时,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学生举手很积极,有个学生说:“有一次,叔叔抓住我不放,我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有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坏蛋被警察叔叔抓住时,他拼命挣扎想逃跑。”我问:“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跑了很长的路时感到筋疲力尽。”有的说:“我干了很多事后会筋疲力尽。”还有一个写字慢的学生说:“我写完作业时感觉筋疲力尽。”等等。学生语言生动,表达准确。还有,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姑娘在海浪的冲击中,坚强的忍受痛苦而唱歌,设计了问题: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出了:会咳嗽、鼻子很酸、很难受等。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呀,你还知道孤立无援这个词,真了不起等等。尤其对于不常发言或者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我会郑重其事地表扬,并让全班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海难对于咱们北方的孩子来说相当陌生,学生很难想像落难人的危险处境。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在理解重点句时,课件展示句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了记忆。在拓展延伸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让学生和小英雄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给学生印象深刻,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八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导入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2、照样子写词语。断断续续抹一抹。

3、填空。()歌声()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教学设计篇十九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以文章自然空行为标志划分段落,四人小组讨论段意,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学生问:“‘沉寂’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联系上文读读,体会体会。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学生又问:“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小孩有时侯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教师大胆地放,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质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又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故事以小男孩坐在河岸边吹着口哨执行新任务作结,给人一曲终了而意犹未尽之感,实为神来之笔。教师在此可设计这样一个练笔。把课文的第五段删掉,请学生续一个豹尾,要求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本单元读写训练的重点),从小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权威挑战,写出自己的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总之,本课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议、悟为主要手段,并穿插说、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歌声教学设计篇二十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5自然段),先写了爸爸随大军南下,“我”在一所农村小学里读书,这里有位年轻漂亮的城里来的女学生当我们的老师,她有一副好嗓子,教“我们”唱好听的歌。

在这一部分,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我们这些山村孩子对老师的热爱,如,对老师外貌的描写,“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如,文章第4、5自然段写我和姐姐的争论的语句,同样表达了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文章这样描写,为后面写我们冒险为老师上山采药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老师的嗓子哑了,二牛提出要上山为老师采药治病,我同意了。

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在这句话中,“我”的表现是想起大人的告诫,却立即使劲地点头同意上东山,表现出即使有危险,也要为老师采药治病的决心,与上文描写对老师喜爱的语句形成了呼应。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我们”上山为老师采药、捉鱼,全然没有发现身边的危险。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文中对“我”和二牛下水摸鱼的情景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在这句话中,通过运用一些列准确的动词,将“我们”捉鱼的情景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我们”捉鱼时的忘我,又体现出“我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对老师的正面描写,“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文章通过描写老师的表现,更加生动地烘托出“我们”的师生情是那样的真挚、淳朴,以至于“我”走出童年很久,这一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久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课后安排了四道思考题,其中第1、第3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实践,理清文章的脉络,在了解文章框架的基础上,将重点段的内容说清楚,便于深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2题重在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使学生深入思考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题目的内涵,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此外,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文章中有六处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可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再如,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典型,讲读中也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者邹德学,男,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南汽新闻》的编辑。课文原载于《江苏教育报》,入选时有改动。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3、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

好,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

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

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交流:第2——10自然段。

三、初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板书设计:略。

歌声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能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记忆力。

3、模仿旋律用乐器打击。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同学们,好!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郊游,去美丽的大森林,参加一场音乐会。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呀。

生:想。

师:好,起立,出发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是怎样去郊游的?

生:走着去,坐车去。

师:如果目的地比较近我们就走着去的,(走走走走,左右左右,也可以是走走,快快跑,走走,快快跑)如果要去的地方很远也有坐车去的(嘟嘟嘟)对吗?很好,那么等会跟着老师的动作,我们一块儿搭上开往大森林的汽车吧。(放mtv)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咯。《去郊游》中间:同学们做的真棒,我们再来一遍。

a生:愿意。

a师:好的,老师知道你们肯定都是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我们来看下是什么问题。请你举例说出森林里住着哪些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叫声!

生:学生讨论回答。师子的叫声音有什么特点?很响长的。小鸟的叫声音有什么特点?紧凑快的。蛇平稳的。

师:好。大家模仿了很多小动物,我们来问下天使,我们过关了吗?

师:恭喜你们过关啦,热爱森林的好孩子们,欢迎来到奇妙的大森林,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请静静的,用你们音乐的小耳朵来聆听这美妙的歌声吧。

师:嘘,听,接下来就请静静的,用心来聆听这来自森林的歌声吧。

(放音乐)。

1、师:森林原来会唱歌,通过音乐你聆听到了些什么?

生:小动物。

师:你的小耳朵听出哪些动物可爱的声音啦?

生: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蛐蛐的叫声等等用词也许吧,大概有。

生:想。首先是(出示图片)。

生:青蛙或不回答。

师:最后介绍的是腹斑蛙,又是蛙类的一种,叫声很有节奏,常常发出gaigaigai的声音。

师:同学们,这三种动物的叫声你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我们就回到音乐中去找找它们吧。

生:听到了。

师:好的,那下面给大家听一段很有意思的旋律,这个小动物是个不拆不扣的音乐家。你听!

师:怎么样,你能听出旋律后面那几声很有节奏感的叫声是谁发出来的吗?

生:腹斑蛙。

生:想。

师:那我们就起立,随着森林的歌声舞动起来吧。

生:引出主题一。

生:想。

师:那我们用啦来哼唱,哼唱一遍,很棒,我们再来一遍,这次要加把你的动作加上好吗?来,哼唱第二遍。

生:讨论引出主题三。

生:用啦音哼唱一遍,再来一遍同样加上你的动作,哼唱二遍。

师:真棒,最后,让我们来听听乐曲的主题二放音乐,他又带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轻柔、柔美。

生: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

师:恭喜大家,都听的很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些小朋友们演奏的怎么样?

生:好,很好。

生:学生讨论敲打,上下晃动,摇摆总结敲打和晃打都适合很有节奏的旋律,摇摆适合长音伴奏。

生:敲打我们来试试敲打晃动我们来试试晃动。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非常好听对吧。

师:那么主题二我们又给他配上什么声音用什么节奏呢?

生:敲打晃动。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也很好听。

师:最后主题三选择用什么声音和节奏?

生:摇摆+晃动或敲打。

师:赶快来试试,很不错。

师:恩刚才我们配合的还不错,这次我们加一点点难度,把你的身体动作也加入到演奏中去。

师:好,下面森林的音乐会就要轮到我们班出场了,405班演出正式开始,沈老师负责指挥。

总结,同学们这森林的歌声好听吗?好听,想不想让森林永远的美丽下去?想,那你觉得要怎样去保护森林和环境呢。

我们就要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一起来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做一个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起立,同学们,再见。也和后面的老师说再见吧。

歌声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

(a、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c、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

(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

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一位男孩大叫:“。”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难人,没有小姑娘的歌声,绝望的人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挣扎下去,所以说“是歌声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给予遇难人们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种精神,是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和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中汲取力量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是隐隐约约的个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了吗?如果除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老师再让你给歌声加个形容词的话,你想加个什么样的歌声?(救命的歌声)。

四、与小姑娘对话。

师:此时,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小姑娘听到你的话会怎么说?

五:联系实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677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