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唐诗宋词首完整版 唐诗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10:44:13
最新唐诗宋词首完整版 唐诗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时间:2023-12-01 10:44:13     小编:文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一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它们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唐诗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读诗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领悟。下面,本人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讲述,以期对唐诗的心得和体会能够更加深刻。

首先,唐诗重视文化,表现深邃。唐诗中有很多成语、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符号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不断引导着读者去思考人生。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生道路上的艰辛,无论是成功还是寂寞,生命都不断向前。这样的诗歌的含义非常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人生深奥的真谛和礼敬文化的情怀。

其次,唐诗汲取大自然的灵感,表现出唯美情怀。唯美主义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唐诗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用一个自然的形象来展现情感,比如草萋萋,野火疑神仙,这些诗歌以鲜明的色彩、婉约的语言、严谨的抒情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留下震撼人心的深刻印象。

再次,唐诗内容广泛,包容性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容性强,唐诗也不例外。唐代诗人真正体现了与生俱来的通情达理和善待他人的美德,反映了一个兼容并包的心态。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部诗史,它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跨越了不同的阶层和文化,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世界的平等和共同的特性。

第四,唐诗表现文学的怀旧复古的文化特征,表现深刻。怀旧复古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老时代文化的向往,表达出文艺家的复古嗜好。王之涣《登高》(行千里路,不如阅读古人提倡享受现在的生活)表达出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和复古的激情。这种表达方式唤起了读者对古代文化繁荣丰富的深刻感受。

最后,唐诗教人处事的智慧,富有启发性。唐诗家的诗歌,尤其是唐朝名人聚集的盛世,他们笔下的人物思想深邃,言行处世颇有智慧。苏东坡的《赤壁》中的“临江仙尉鼓吹霍去也,定胜云中,一筹莫展”的故事将赤壁之战深入人心。总体来说,唐诗丰富多彩,篇幅宏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对于唐诗的心得与体会,不仅需要欣赏其文学的艺术价值,更需要领悟这些唐诗中所蕴含的深深思想。唐诗教人以文学之姿,去汲取智慧和力量,改变现实未来的生活,扬起对文化的旗帜。正如唐诗家所述“但使愿心似汝等,更无忧恼烦恼中”。在唐诗作者的悠久历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以前我们忽略了的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唐诗中的智慧、艺术、哲学和生活之美。唐诗的独特魅力将一直伴随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活不断得到启迪。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二

唐诗是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光彩夺目,摇曳多姿,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叩开唐诗的大门,你会聆听到枫桥的钟声,欣赏到大漠的孤烟。

我从小就与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我牙牙学语开始,姑姑就会时不时地教我读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骆宾王的这首《咏鹅》是我学会的第一首唐诗。据姑姑介绍:这首诗是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七岁时所写的一首诗。那时我也不知道唐初四杰是什么,只是无端地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欢快。这首诗理解起来也不难,一只鹅弯曲着脖子朝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轻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我仿佛看见一只活泼可爱的白鹅展现在我面前,朝着我不停地鹅鹅叫,好像在说:“客人来了!客人来了!”

再后来,我又懂得了给诗歌分类。什么田园詩,边塞战争詩,思乡詩等等。格式上又有五言詩、七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诗让我感受到了潺潺的溪水与明媚的阳光,唐诗伴随着我慢慢长大,他也是我的第二个启蒙老师!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三

唐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读者。我对唐诗词的赏析与阅读是从小开始的,通过学习与欣赏,我深深感受到了唐诗词所散发出的美与智慧,为人生增添了许多的韵味。

首先,唐诗词给我带来了对自然的感悟。唐诗词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变幻多样的气象,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诗人们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中以秋夜的寂静和地表倏然升起的瑞光作为描写对象,将诗境描绘得极其真实而动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唐诗词让我感受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唐代诗词以率性豪放、深情厚意为主要特点,描写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人生的喜悲离合。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中以作者屋舍被秋风摧毁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失意和忧伤。这些情感起伏,使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境况中,感同身受,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再次,唐诗词启发了我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唐诗词总结了人生百态,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金庸如《登高杂诗》中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四句简练的诗句,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对我有着重要的启示,让我明白人生无常,要珍惜眼前,做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最后,唐诗词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通过阅读唐诗词,我对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得到了提高,学会了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掌握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怀、写景抒情等。这些都为我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总之,唐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一扇认识世界和自我内心的窗户。通过阅读与欣赏,我领略了唐诗词之美,也感悟到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同时,我也从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与审美能力。唐诗词是一座瑰丽的文学殿堂,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心灵驿站,感受到前人的智慧与生命的力量。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四

唐代: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

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香。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

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小姑句: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直道:即使,就说。了:完全。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按:如作狂放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像冯浩那样,将《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首诗和《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读者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这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不论这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即使读者完全把它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

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第一声)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1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这首诗的特点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春望》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而河山依旧。虽江山未改,但景象大异。诗中的“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这些都是写景,情寓景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书”是针对上句的“恨别”,有了离别才有思乡的家书;“烽火”照应前句中的“感时”。感伤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战火。最后两句以诗人望后的情态作结,把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推向极点。诗人愁得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说明头发都快掉光了,诗人的愁苦都缘于“国破”和“恨别”。全诗借眼前的景物抒发内心愁苦的感情。

用词自然;表现力极强。诗人激越与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现在遣词用语上。作者把重要的词语都写在每句的前面:“国破”、“城春”、“感时”、“恨别”、“烽火”、“家书”、“白头”,而这一切思绪皆从“国破”而来。《春望》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写春望之景,诗的前四句,写春望所见,作者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尽春城败象。后四句主要抒发春望之情,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首联主要从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第二联由大到小,由总览转为具体抒写自己在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别写国忧、家愁。这两句深层写春日所感。尾联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思。“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力。

4、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六

唐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凝聚了一代代诗人的智慧和感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作为读者,我深深地被唐诗词所打动,沉浸其中,从而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唐诗词给了我一种美的享受。唐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抒发了文人墨客们对自然景色、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这些诗词形象鲜明,细腻入微,语言流畅,如行云流水。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两句描写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夜晚,让人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诗词之美,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其次,唐诗词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繁荣而自由的时代,因此唐诗词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呈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和创新性。有的唐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有的唐诗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考。例如杜甫的《绿肥红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两句传达出杜甫在乱世中所抱持的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他对乱世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这样的诗词让我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的才华,更能引发我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思考。

再次,唐诗词给了我一种人文情怀。唐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人情。他们的笔触细腻入微,生动传神。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妾招商旅,不废甲兵。”这些诗句表达了白居易对平凡百姓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这样的诗词让我对人性和人情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促使我更加关注和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动。

最后,唐诗词给了我一种审美的提升。作为艺术的杰作,唐诗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韵律优美,意境丰富,用字精准,意蕴深远。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暗数归魂峡,高悬石壁酒。冷月无边凉,风高阵阵细。”这样的诗句让我体会到了诗歌之美,认识到了文字的魅力。通过欣赏和阅读唐诗词,我对于优美语言的追求和审美意识得到了提升,从而对一切美好事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验。

总的来说,唐诗词给了我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人文情怀,以及一种审美的提升。正是通过欣赏和阅读唐诗词,我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唐诗词的瑰丽世界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七

作为一门文学课程的一部分,唐诗课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够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上了一门关于唐诗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段:唐诗的魅力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通过学习唐诗,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唐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优美的词句和细腻的描写,深入人心的抒发情感。每一首唐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感悟,让人产生共鸣和思索。

第三段: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唐诗的语言表达是其独特之处之一。每一句诗都经过精心构思和修饰,用词准确而丰富。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分析唐诗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我发现我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更加准确和有力,也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第四段: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唐诗课程还培养了我对文学鉴赏的能力。通过学习唐诗中的字音格律、韵律和词义,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意。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分析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这使得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首诗,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评论能力。

第五段:对生活的启示

通过学习唐诗,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启示。唐诗中有许多关于爱情、友谊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它们向我展示了古人对于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唐诗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提高了我的学术水平,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体悟。

结尾:

通过参加唐诗课程,我发现了唐诗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并且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启示。唐诗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扇通向古代文学世界的窗户,让我更加热爱文学,也更加热爱生活。

唐诗宋词首完整版篇八

【唐】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唐】贯休

何如上下皆清气。大道冥冥不知处,那堪顿得羲和辔。义不义兮仁不仁,拟学长生更容易。负心为垆复为火,缘木求鱼应且止。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

君不见道傍废井生古木,本是骄奢贵人屋。几度美人照影来,素绠银瓶濯纤玉。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闼雕甍作荒谷。沸渭笙歌君莫夸,不应常是西家哭。休说遗编行者几,至竟终须合天理。败他成此亦何功,苏张终作多言鬼。行路难,行路难,不在羊肠里。九有茫茫共尧日,浪死虚生亦非一。清净玄音竟不闻,花眼酒肠暗如漆。或偶因片言只字登第光二亲,又不能献可替否航要津。口谭羲轩与周孔,履行不及屠沽人。行路难,行路难,日暮途远空悲叹。君不见道傍树有寄生枝,青青郁郁同荣衰。无情之物尚如此,为人不及还堪悲。父归坟兮未朝夕,已分黄金争田宅。高堂老母头似霜,心作数支泪常滴。我闻忽如负芒刺,不独为君空叹息。古人尺布犹可缝,浔阳义犬令人忆。寄言世上为人子,孝义团圆莫如此。若如此,不遄死兮更何俟。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

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

曾典袈裟籴米归。

简析: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真切,语出肺腑,所以能真挚感人,流传千古。

舆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

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简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

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德宗时裴延龄、韦渠牟等用事人争出其门)

韩愈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夸自呼。

乘时阴黑止我屋, 声势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

慈母抱儿怕入席, 那暇更护鸡窠雏。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

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谁谓停奸计尤剧, 意欲唐突羲和乌。

侵更历漏气弥厉,何由侥幸休须臾。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枭惊堕梁蛇走窦, 一夫斩颈群雏枯。

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注释】:原题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

【唐】杜甫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注释:渠,代词,他。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流下千秋之泪。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唐】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775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