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总结是一个复盘自己的机会,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可贵之处,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较好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五大块。
第一环:听写上课时的生字词,揭题导入新内容。旨在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没有进行生字认读,是因为后面要对子互读,会有所检测,节约时间又高效。没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内容简单。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出示()的樟树。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有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于是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但时间有点长。
第三环:交流()的樟树。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很可惜,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话训练,想象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了造句。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不应该深挖洞,但学生说话练习的效果不好。
很意外的,吴张雨同学说:“第四段应该饱含赞美之情来读,同学们再一试,比前几次朗读效果好很多。”这让我更坚信:选择适当放手,选择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与成长。
(二)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学生的发现很多:
1、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2、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学完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我让学生再次赞美樟树,并引出于谦的《石灰吟》,既是相同主题的古诗积累,也为后面的“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及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庆龄的精神作铺垫。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对于课后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学生回答有难度,于是我换了个问题,课文仅仅是在写樟树嘛?我将学生课前收集的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选择,让学生边读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后我用“与其说……不如说……”的句式,对文章的重点进行了总结,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结合课前诵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种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第五环:写一写。
旨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他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也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我布置了一个必选题和尝试题。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思考,望各位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二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
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
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
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 茂密。
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
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分析: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联想到教学中又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三
孙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对于开头让学生汇报宋庆龄的情况以及对故居的认识,我认为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孙老师见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五
这节课乘着课改的强劲东风,顺应课改的需求,设计了较有价值的导学案,特别是学生的展示人小志气大,展示环节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让人惊叹,长此以往,我校的课改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
一、学案设计:目标小而实,学生一看就心中有数,导学思考紧紧围绕目标,使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达标测试抓住学习目标和导学思考进行针对性的测查,真正把学习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导学过程:步骤清晰,设计合理,学生能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学习,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展示自然流畅,教师引导科学得法。
三、课堂实效:纵观整个课堂和最后的达标测验,课堂效果很是明显,85%的孩子达成目标。
除此之外,王老师在课堂上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课堂没有一次完整的读文展示,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实属遗憾。建议合理设计学案,语文课堂切实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书的韵味,还语文课堂本色。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细节,例如:学生展示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站姿要求、习惯养成等,切实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三组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养儿育女子子孙孙繁衍后代。
瞻仰祟敬纪念。
2.给每组词语归类,教给学生识记词语的办法。
第一组:描写樟树。第二组:描写石榴。第三组:人们对宋庆龄的感情。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
二、设疑导读。
1.出示课文的第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感情朗读。
(3)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看图: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通过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相机理解词语。)。
3.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能够把樟树的特点全部包括在内?
4.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
5.试着背诵第三段。(树干――树叶――无论――总是)。
(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樟树的勃勃生机让宋庆龄舍不得,让宋庆龄更难舍的是什么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3.交流。(香气――永久保持)感受表达的层层递进。
4.感情朗读,感受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5.为了让樟树更可贵,作者还写了别的树容易招虫的缺点来衬托。感情朗读。(读出对别的树的不屑。)。
四、引领提升。
五、实践活动。
1.故事会:我心中的宋奶奶。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22宋庆龄舍不得蓬蓬勃勃。
人们也总爱。
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幻灯)。
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3、板书:故居,“故居”什么意思?
4、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
5、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完成课题板书:的)。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
2、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
(2)第6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随机理解“瞻仰”
(3)第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感悟。
1、学习1-3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什么想法?
a、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什么周总理说它小呢?)。
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
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又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怪不得她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同学们,舍不得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想想你掉了你的心爱之物,离开你的亲人,谁来读?(指名读)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源于对它们的——喜爱。
(2)让我们也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第1-3自然段)。
(3)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小节,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点明”樟树”,为的就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直到第3小节才揭示出这是两棵樟树,为的就是重点突出这两棵树的与众不同,并且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小节却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完整读读这三小节,细细体会一番。把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这个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一藏入脑海。
(4)齐读第1-3自然段。
那宋庆龄又为什么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来探究。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1、2、3自然段。
3、继续了解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话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宋庆龄奶奶,(板书:宋庆龄)也知道了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可宋奶奶却说(幻灯,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什么树呢?
生: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话题出示: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幻灯)。
二、学习新知,感受樟树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第5自然段,试着找找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幻灯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小组合作,初探究竟。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大堂交流:小组汇报(随机幻灯出示,帮助理解词汇)。
答案预设:a、学生抓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谈:枝干粗壮、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b、学生抓樟树的可贵之处(品质)谈: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同学们讨论好了吗?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觉得宋庆龄不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随机理解: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3、教师小结,出示学生讨论的要点。
(二)精读感悟,明确细因。
1、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一。
师:让我们细细来看这第一个原因(樟树外形与生长特点)。
(幻灯出示图、文)。
出示第4自然段: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枝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指名读。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美丽)学生交流。
请你也来读出它的美丽,你还感受到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随机理解: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情感读句)。
(2)课文用了“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呢?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读出它的顽强?指读。
(3)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棵樟树的美丽与顽强。(齐读第4自然段)。
(4)指导背诵:现在知道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之一了吗?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幻灯)。
2、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二。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所说的第2个原因。
(1)、指名读第5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引导学生感受写作方法:比较)具体说说看呢。(理解繁衍)。
哦,怪不得宋奶奶对这两棵樟树情有独钟了,原来——(幻灯出示文: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同学们,这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啊?(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那是多久呢?一年?十年?一百年?是啊,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幻灯、引读)只要——(幻灯、引读)也就是说,这香气能够——(板书:拒虫)。
师:那么,当人们把樟树木制作成家具的时候,也就保护了里面的衣物。(板书:护物)。
2、同学们,你们分析得真对,这的确是宋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又一个原因。你们看作者赞美樟树的时候,先写它的外形美,由外及内,再写它的可贵之处,也就是它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幻灯)(集体读: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1、(幻灯揭示话题2: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是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奶奶。
2、揭示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幻灯)。
资料二:宋庆龄就如樟树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这里的虫就是——(板书:敌)。
是啊,宋奶奶一生——(幻灯)。
3、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完成板书:樟树——香气——宋庆龄)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宋庆龄故居,也来留个影作个纪念吧。(幻灯,齐读第6自然段)。
4、介绍写作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吗?就是因为它香气拒虫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这两棵樟树看成了自己,她要像樟树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民。(板书:民)学到这,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对,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喻)。
过渡: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得很多,看(幻灯)。
四、拓展延伸。
1、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读,诗中写的事谁?(指名答)。
这个地方她在诗中是梅花,实际上是宋庆龄、王庆龄、张庆龄等革命者。
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
2、揭示陈毅的《咏松》。
(指名一排读)写的是松树,松树代表谁呢?(宋庆龄,或者所有的革命烈士)。
推荐阅读:《白杨》——矛盾。
3、(幻灯)老师模仿毛泽东的词自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卜算子·咏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宋庆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仿照课文第4、5自然段写一种植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听写词语。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完成第五篇习作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里的樟树,并作了一番探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3—5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指名读。
各写了什么?
第4自然段: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5自然段: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
三、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樟树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机勃勃有朝气强劲有力……。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很远”
“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练习朗读。
2、自读第5自然段,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可贵之处?
(1)与石榴树作比较。
对比着读。
(2)永久保持。
练习朗读。
3、朗读4、5自然段。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作业。
1、抄写新词。
2、背诵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
2、自己读读4、5自然段,在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吗?
蓬蓬勃勃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永保香气一生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3、引读1、2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了吗?
4、引读第6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时目标:
1、读懂并尝试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弄清樟树的具体特点。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2、初读一、二段,引领质疑,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上海故居的资料,和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感受宋庆龄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静能生慧(安静地读书,展现思考、记忆的智慧。)。
一、揭示课题,读词语。
2、理解故居:谁来说说对故居的认识。(伟人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普通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叫老家。宋庆龄就是一个伟人。)。
3、读词语:搬家 稠密 蓬蓬菠勃 繁衍 枝枯叶落 崇敬 瞻仰(指名读,理解:瞻仰)。
二、阅读三、四两段。
第三段:
前言:翻开书,相信通过预习,你能迅速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指名说,在阅读这两段前,友情提示:这节棵,我们来读懂和背诵这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读第四段,要求:读正确。
2、默读:找出能反映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蓬蓬勃勃)。
3、默读,圈划;课文又用了哪些词具体描述这个特征的?(枝干粗壮 伸向四面八方 稠密 绿得发亮 四季常青)。
4、出示关键词,朗读。
5、你能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吗?指导读好。
6、说话提升1:出示“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提示:一年365天,樟树要经历大自然哪些残酷的磨难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7、指导背诵: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背诵该段吗?自由背,指名背,男女生分句背,齐背。
8、说话提升2:读了这一段,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棵( )的樟树,它( )。(提示:你不仅看到了樟树的形,还看到了樟树的神。引领学生从外形和品质多视角地说)。
第四段:
1、默读,老师想让两个同学读,该怎么分呢?为什么?
2、指名读,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
3、辨析:既然写樟树,怎么还要扯上别的树呢?(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
4、背诵上半段:所以,我们可以先背诵前半段,自由读,背诵。
5、再背诵后半段:仔细看,背这部分文字,可以选择哪些字作为提示与帮助呢?(关联词)。
6、出示,提示背诵: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7、提升:读了这一段,我们不禁夸上一句:这真是一棵( )的樟树。
8、小结:读了三、四两段,谁能用上关联词连起来说说樟树的特点?(提示用上关联词)。
9、质疑小结:樟树到处都有,作者为什么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领学生说说樟树精神和宋庆龄品质的相似之处。)。
三、引领质疑。
1、再来读读课文的一、二段,想想心中还有什么疑惑想问问的?
2、质疑:宋庆龄为什么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四、作业。
词语大看台:根据提示,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崇敬地看: 从高处往下看:
仔细地看: 向远处看:
入神地看: 专心致志地看:
语言训练营:你能用以下关联词造句吗?
无论……总是……。
只要……就……。
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坚毅 百折不挠 博爱 无私奉献……。
香气拒虫:坚强 勇往直前 一身正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2、
3、解题。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
枝干粗壮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高贵之处。
教后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篇十八
由于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行链接,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本课时主要以“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线,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宋庆龄的简介,从而让孩子们初步知道宋庆龄的为人。由此在本课结束时形成新问题: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呢?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导入新课,由题质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龄”。
看了这个题目你猜猜看,本课会讲些什么?(写下孩子们提得有价值的问题。)。
如:故居是什么意思?(曾经住过的房子,)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曾经住过的房子。
二、看图,了解宋庆龄,初步体会到她是个伟大的人。
我们先来了解宋庆龄,谁来说说自己对她的了解。
出示:图,看图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贵,美丽)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她的了解,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读读。
出示相关资料。指名读。
出示相关内容。指名读,提问:现在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感觉?(崇敬)好,现在我们用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樟树的样子,特点:拒虫,香气。
四、读通读顺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指导个别难写的字。
师:可这与她故居的樟树有什么关系呢?刚才,我们同学读了一遍就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现在请我们同学再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请同学站起来读,看看谁能把课文读准,读流畅,现在再请我们同学好好练练。
纠正孩子们读错的地方。同时学习孩子们在读书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如稠密繁衍、瞻仰等,如果孩子们没有出现问题就不学,留到下节课理解课文时再学,出现了就顺势学习它。
3、再读课题,想想你有什么疑问?我们学校也有樟树,为什么单单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如果学生提不到,老师可以直接引导,说出来。)。
师:说得好,我们学校也有,马路上也有,为什么单单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五、布置作业,书写生字新词。
现在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完成《钢笔习字册》注意写字姿势,注意临摹,把字写端正。
学生作业。
六、小结课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是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关系?还没弄懂,不要紧,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一定会了解清楚的。请同学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她的伟大,可以帮助我们弄懂这个问题。
高贵生机勃勃。
正气?香 气。
拒 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0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