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1、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学习编、记、用2的乘法口诀,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们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吗?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他帮妈妈做什么家务呢?
学生观察回答后,借机教育学生要体会长辈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2、编2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借助筷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然后借助编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
3、探究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活动:观察2的乘法口诀,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举手补充。
三、巩固与提高。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
2、游戏: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来吗?仔细看看哪个苹果长大了,你能解决它身上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苹果上面算式的得数,并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小组比赛:有几只手?
课件示范规则。
4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
4、思考题。
课件出示题目。
同桌谈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进行简算。
多媒体课件一套。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师:下面我们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接力赛。(出示三块小黑板,上面各有几道用白纸盖着的算式。同时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分成三组,用红、黄、蓝三色粉笔作为各组的接力棒。各组的第一位同学撕下算式上的白纸并写出得数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顺延直至所有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师:你们会用口诀做算式。看着这幅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的教学楼)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这也有几个问题,看看和你们的问题一样吗?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
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第10题: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
五、作业: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教科书练习一1~5-8题
能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1.口答:
1)7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
2)10个十是( ,9个十是( ).
3)一个数,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
2.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组题,今天这一堂我们将来做一做练习,复习一下有关的知识.
1.练习一8
( 1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 2 )集体交流,重点交流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组织学生交流各人所填的数.
<<练习与测试>>练习一(1)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今天听这首歌咱们从数学角度去听,你有没有发现歌词中有一些数字?分别是多少啊?(72变、81难…)今天我们课堂上可能会遇到这些数。
2.回忆学过了几的乘法口诀,猜猜看今天会学习几的口诀?揭题,板书课题。
[评析:这里没有花哨的情境,而是直接从学生熟悉的课前听歌引入,水到渠成地从已学过8的乘法口诀过渡到今天要学的9的乘法口诀,真实、自然而贴切。]
1.1日知迁移,利用加法计算出几个9是多少?
出示第75页的五角星图:
(1)观察这里的五角星图一行有几颗?是一个9。像这样两行是几个97有多少颗?3行、4行、5行…9行有多少颗呢?咱们来数一数,赛一赛,然后把课本翻开到75页,在这样的表格里填一填。
行数
1
2
3
4
5
6
7
8
9
的个数
9
(2)核对得数,观察这些得数有什么规律?
2.用减法、比较来得出几个9是多少?
再次看第75页的五角星图:
(3)刚才我们看五角星图是9个9个地加的,看这样的五角星图还可以这样看:(出示一行五角星图)这里有几个格子?一起数数:1、2、3、4…,一行有十个格子,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有几个?那你是怎么这么快这么准知道有9个的?你的方法可真妙!(板书:1个9比10少1,10-1=9)
(4)(出示两行五角星图)一行五角星有1个9,那么两行五角星是几个9呢?2个9是多少,从图上你能直接看出来吗?(板书:比20少2,20—2=18。)
(5)(出示三行五角星图)那3个9比几十少几?是多少呢?你能看出来吗?(生答师板书)
(6)这里的几个9都是和谁比的,又是怎么算的呢?
(7)那4个9是多少?5个9、6个9……9个9分别是多少?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比一比,算一算吗?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并填在课本76页上。(学生看图填写,然后汇报教师逐步板书)
(8)组织学生观察板书:横着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竖着看这些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揭示主要规律)
[评析: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得数变化的规律,同时还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思路得到得数?这里虽花费很多时间引导,但是值得。学生分别感悟了加法和减法两种思路得出9的乘法口诀结果,而且渗透了对应的数学。9的乘法口诀非常特殊,有更丰富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记忆口诀,学生的方法精彩纷呈,既有数学味,又有浓浓的生活味。这些方法的积淀为学生今后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根据前面的观察和计算,你能编出9的乘法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师板书)这句口诀表示什么含义?2个9呢?根据以前编写口诀的经验,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剩下的几句,你能根据表格来编写吗?(生自己编口诀并填书第75页)
2.核对,大声读一读,记一记,你觉得哪一句口诀最难记?其他人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
3.师梳理:9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和以前学过的口诀一样,口诀中的第一个数字都是从一几开始,9的口诀就到九几结束,第二个数字都是9,再看所有的得数总是一个比一个多9,后一个总比前一个少几。
4.记忆口诀:
(1)看得数直接背口诀(擦去口诀前半句)。
(2)师生对口令。
(3)推想:如果忘了五九四十五,怎么办?(可以想四九三十六加九或想六九五十四减九,还可以想5个9比五十少五是四十五)
(4)介绍手指记忆法。(看录像)
[评析:意义识记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设计了几层记忆:看口诀边读边记、看加的得数记口诀、看减的得数记口诀、师生对口令、找规律记、手指记忆。多种方法指导记忆,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口诀,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1.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应用它帮助我们求积求商,这些题你能试着算出得数吗?学生完成书上第75页的试一试。
2.完成第76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3.比比赛赛:完成第76页第2题
4.逛9元超市:课件出示相关信息:9元超市里有玩具飞机、小汽车、布娃娃……
师:进了9元超市,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或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5.介绍9的故事: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和九有关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让学生课外去收集和九有关的材料。)
[评析:这里淡化了口诀的记忆,设计了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一说口诀,9元超市购物算总价、单价、数量,以及九的故事,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1.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 使同学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战略。
3. 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研讨:借助拍手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同学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同学摸自身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外表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研讨: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身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和观察黑板的外表等等,用同学自身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同学的生活经验,让同学充沛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在同学沉溺于生活体验时,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面积的含义。和时地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黑板外表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等。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2. 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
〔研讨:摸身边物体的外表,观察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物体的外表,并且比较两个面的大小,能加深同学对“物体的外表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的认识,巩固面积概念。同时,还可以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和其他等量公理,为引进面积单位以和用直接计量法求面积打下基础。〕
三、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1. 涂一涂。
师: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外表,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竞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每人发一张纸。(小组长按要求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白纸)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同学涂色。
师:时间到,涂好的同学请举手。下面,我隆重宣布竞赛结果:××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们不服气。
生2:他们涂的纸比我们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们的纸,比你们的大多了。
师:你们小组的纸大,他们小组的纸小,也就是你们小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们小组要涂的面积比他们小组要涂的面积大得多。
〔研讨: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形成认知抵触,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咱们研究了这么多物体外表,看过了,也摸过了,想不想再动手涂一涂呢,分成两大组,来个涂色竞赛”,同学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给两组涂色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比较小,另一组要大得多,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同学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 练一练。
(1)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师:这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地图。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最大,江苏省的面积最小。
(2) 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下面请大家动动手,画出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生按要求画两个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选择3~4幅在投影仪上展示,并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同学们画出的这些图形,都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吗?(能)
(3)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学校平面图。
师:咱们再来看一幅学校平面图。选择其中两个图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积的大小。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花坛的面积小。
生3:办公楼的面积和生活区的面积差不多。
……
师:到底是办公楼的面积大,还是生活区的面积大呢?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
师:怎样比较这样看上去面积差不多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研讨:相差悬殊的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凭观察就能做出判断。对于两个面积差不多的图形,要比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同学意见不一)
师:咱们光用眼睛看,难以准确地做出判断。你们能不能想想其他的方法?
同学在小组内议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资料:4个小方块、纸条、尺子。大家可以借助这些资料,想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同学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略)
〔研讨: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驱动器。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当老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时,引起了同学的争论。这个时候的同学,是带着问题在考虑,战略的探求已经从“外压”转化为求知的“内需”。〕
四、 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图形。
师:下面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你们有比较的方法吗?
生:数格子!
师:那么,我们就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
同学在书上数出结果,写在每个图形旁边。
同学独立完成后,组织汇报。(数梯形的面积时出现了分歧,有少数同学的答案是20格。)
师:究竟哪一个答案正确?
生:应该是18格,梯形中的4个半格合起来是2格。
师:通过数格子,我们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梯形的面积最大。
2. 出示下图:
师: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局部没有铺,假如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两块空地各用多少块方砖?
生:第一块空地要用16块方砖,第二块空地要用18块方砖。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数空的格子。
师:怎样才干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
师:你来试一试。
同学到投影前操作。(画出格线,数出空格)
师:哪一块空地的面积大?
生: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师: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生:16 + 18 = 34(块)。
3. 游戏(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规则是:同学们分两组,分别看老师出示的图形。一组同学看图形时,另一组同学不能看。
师:(出示一个较大的被分成4格的图形)请第一组同学看,这个图形一共有几格?
生:(齐)4格。
师:(出示一个较小的被分成6格的图形)请第二组同学看,这个图形有几格?
生:(齐)6格。
师:大家来猜一猜,哪个组同学看到的图形面积大?
生1:6格比4格多,当然6格的图形大。
生2:不一定。说不定6格的图形格子小。
师:究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想不想看看这两个图形。(出示两个图形)为什么4格的图形,面积反而大?
生1:4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大。
生2:6格的图形,每个格子小。
师:看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研讨:比较面积大小,可以通过观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对于面积相差不多的两个图形,则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叠合法、数方格的方法等。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是将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归结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教科书以“想想做做”第3题,引导同学体会这种方法。随后的练习,因为图中没有现成的格子,所以同学既可以对比旁边的方砖,去数空缺处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画格子然后数。专门用于计量面积的这种小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就为下一节课学习“面积单位”做了必要的铺垫。〕
这节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同学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选取同学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在教学中,同学很容易把面积和周长混同。关于面积计量,同学先要根据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的直接计量法(即数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导出几个面积公式,从面积的直接计量过渡到间接计量。所以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全等形等积”和“面积的可加性”两个公理,为直接计量法打好基础。为了防止“面积”和“周长”混同,往往用对比题组对同学进行训练。
第三,注重掌握探索时机,对同学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者为同学提供积极考虑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时地引导同学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战略。公开课教案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规律,并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