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写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了解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总结的格式和内容。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一
这节语文课,关老师让我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36页。我们一打开语文书,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三幅图,哦!不对,是三幅看似很平常、实质很奇怪的黑白图画。在我们正激烈讨论之时,关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大家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很快,好几个同学得意洋洋地举起了手,老师请他们回答:有的同学说第一幅画上有一棵枯树,有的同学说第二幅图中有一个白色的瓶子,还有的同学说第三幅图中是一个美丽的女孩。
关老师给我们三十秒钟时间再一次观察第一幅画,可不到五秒,便有很多同学举起手来,关老师便请他们起来回答。有的同学说:“这上面有十个头像。”有的同学说:“这上面都是名人。”还有的同学说:“这上面都是老人。”我心想:没想到一幅画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关老师又要求我们把这些头像的外圈描起来,我们不知道关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谜底揭晓了,关老师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区分各个头像。关老师又让我们观察其中的一个人物头像。我仔细端详着最底下的一个,她有一头弯弯曲曲的卷发,一个鹰钩鼻,一对眼睛,还有一个微带笑意的嘴角,她真是一个慈祥的老婆婆。
这堂语文课真有趣,图中的枯树上竟然有十个头像,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一幅画也有这么大的学问,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值得我们观察的东西。这堂课我学到了,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或庞大或微小,都有许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二
毋庸讳言,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语文课呢?依本人愚见:
一、师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语文课文的前提。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好教案,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针对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对教材及其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还得在课前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作好课前预习。这是教师上好语文课必不可少的一环。如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或校园网上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表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世界总人口等有关数据,并了解一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目前世界环境污染、生活周边环保现状。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利用学生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动,效果上势必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是上好的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第一位,以教师为主导是第二位。这正体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体现以人为本,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氛围。怎样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民主、和谐、愉悦轻松呢?首先,改变传统的说教、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问一答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创新,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开口一个老师,闭口一个老师,这无形之中,在学生面前张扬了自己,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产生敬畏感。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袁王容在指导青年教师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千万莫要在学生面前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是民主的体现。教师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要出奇出新。“教有方法、教无定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取其之长,补已之短,甚至惟我所用,让自己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永葆活力。只有课堂活力四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呈现出民主而和谐,愉悦而轻松的良好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随之熠熠生辉。
三、以“读”为主体,体现以读为本,让“读”激活语文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依本人之见,读书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还要重视读书的形式和质量。读书在形式上有教师的领读、范读,学生的默读、朗读、诵读、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读书形式,如在教学散文题材的文章《桂林山水》、诗歌类题材文章《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由读熟的基础上学会诵读,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很有帮助。如在执教《奴隶英雄》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分角色读与表演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表演时,教师还可设计让学生各自用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这样一来,既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又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此乃一石双鸟。
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形式其实就是为质量(即:教师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读有目的,即带着疑问去读,或是在读中读出疑问,当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创新,这就靠教师如何去引导。其次,教师要重视读的指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遇学生停顿不当、情感把握不准时,教师有必要作示范指导。第三,是要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对同学之间的读书质量通过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最终达到取长补短,提高自身读书能力的目的。
“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读”到了位,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机。
四、注重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百科之母,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并引进语文课堂,既是上好语文课的时代要求,同时又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相互融合,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无穷魅力,有许多出色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偿试。如:在执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我就亲眼目睹过一位青年教师在让学生读罢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一段后,吩咐学生拿出画笔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有细心的学生还将它们分别着上了不同的颜色,真是栩栩如生。这堂课与美术学科结合得是那么样的完美无瑕,真让人感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何等独具匠心。又如:教师在执教《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回忆雪是如何形成的,既引导学生回顾了自然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在执教《长征》一文中,教师适时地讲解“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故事,这使学生既了解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显然,只有通才语文教师才会准确根据教材内容,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融合得相得溢彰,让我们的母语课堂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邮箱:jxzhw518@。
[上好语文课之我见(网友来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三
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能够看出小学童年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方仅从四个方应对此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课堂教学要“求真”
学生的主体作用概括为学习求真、生活求真、做人求真三个方面。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去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潜质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忽视或否定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谓真,首先是讲真理,教师所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真理,和同学们共同研究、探索的科学是真理;其次是真实,课堂要有真实性,它追求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最后是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求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真实地呈现出文本思路,真实地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不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阅读过程中的教学,还是作文中的指导,只有把“真”展现出来了而后又去引导学生体现“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健康、快速地成长起来。
二、课堂教学要“务实”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潜质。所谓务实,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究、体验、交流等创新的教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强大学习动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透过课堂教学把知识性、人文性、审美性巧妙地融合起来,给学生体验真情实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中的真与实得到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八十年代朱作仁教授提出“真实、朴实、扎实。”这天我们重提三个“实”,是很有针对性的。语文课堂的虚假成分往往很多,有效成分减少,再有就是形式主义,不注重结果,尤其是公开课。语文教学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潜质,即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人文性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地人文,也需要基础,两者不可偏废。
三、课堂上务必有“情感”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务必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能够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能够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的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用心性,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在教学中,我透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氛围。
3、教学中要注重“溶情”
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学生、用自己的心唤醒学生的心。
四、课堂中要“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个性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之,我期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完美的童年。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能够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沿风雨兼程了十几年,从一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期间的摸爬滚打,积淀的是一点点的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小学教师的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通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可以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理解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五
今天教研室来听课,收获颇多。什么课算是一节好课,张主任给我们道出了真谛,就是既要有理性的传授,又要有感性的体验,而现在许多老师往往很重视理性的教授,拼命的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毫无保留的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讲过之后,教师心满意足,成就感颇强,可学生很多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感性体验。我们经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可是听过张主任的讲话,我认为授之于渔不如让其下池塘捉一次鱼。真正让学生体验一次,可能他会终生难忘。这也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即由“教与学”转变为“学与教”,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结合我讲的《氓》这一课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一下反思:
1、一节课的导入不宜过多,导入的作用就是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不能故意卖弄,拣重点说就可以了。如果导入是亮点,其他的也是亮点,到处是亮点就都不是亮点了。
2、这就课讲了一个爱情悲剧,可是我的设计却直接说出了“这个爱情悲剧分为几个部分”,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就只能望一方面想,谈何发散思维?所以,应该设计为“你认为本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设计女主人公的情感时,我设计成了“阅读全文,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不如设计成“从原文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学生就不得不看书,这样就达到了体验的目的'。
4、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要冗杂,要简单清晰。比如用一张ppt课件展示一下学生要讨论的问题,由浅入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在上课时我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教研员说,两分钟能讨论什么东西?最少五分钟,这样,学生体验的时间也够了,回答时也有话可说了,内容也充分了,讲课的速度也提高了,效率也高了。
总之,明白了一切从学生的体验出发,真正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这样也就处理好了“共性与个性”“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了,这也就实现了张主任所谓的“大教育观”“大教学观”了。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六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独具匠心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语文课堂需要优秀博学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这恐怕是所有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坛的老师们的困惑。近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些优秀老师的公开课,悟得一节好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教师只有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有”一览众山小”的宏大气势,在教学语文课的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气势恢宏。教师用这种恢宏的气势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有的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一个播音员,应该是一个作家。当然这话说得有些太严重,但是我想其实这就是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执教的几位老师专业知识扎实,普通话发音准确,上课语速适中、声音响亮;并用适当的动作姿势助说话,使语言形象生动、高低抑扬有致、感染力强。有的甚至巧用修辞,典故、古诗名句。语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篇,听了简直是一种享受。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富有表情、感情,语言循循善诱。三笔字工整规范,对教材熟悉,运用多媒体设备娴熟自如,得心应手。如果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过硬,不会教出好学生来,也不会有如此精彩的课堂。
三、主动参与的全体学生。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教案并非一定要一步一步的精心设计,学生都还未参与进来,怎能完全确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是什么样?如果课前就能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写好详细的教案,那学生就成了教师手下控制的机器了。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始终都能关注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每一节课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语文课堂,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过程。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四、激情飞扬的学习情境。
作为一个老师,首先我们得十分明确,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虽然他们比儿童要大点,但我仍想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把情用在课上,情到深处课自优。
许云艺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首先通过三次读题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入情;接着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做到以情感动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入情”“动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这时,许老师就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使激起的情感深化,从而实现了移情。
听一节好课是一种享受,听好几节好课是一种震撼!我决心以这几位老师为榜样,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文章来源: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七
今天,康老师让我们在第三节课时,去电教室听徐老师讲《少年王勃》这一课。
上课铃响了,我赶快拿起书和铅笔盒,向电教室跑去。到了电教室,人大部分都到齐了,我赶快跑到我的座位上坐好。这时开始做眼保健操了,不一会儿就做完了。开始上课了,徐老师让我们先朗读一下课文,读了几遍后,老师问我们:“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曹大龙说:“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很有才气”这几个字,然后又问:“还有哪些词能代替?”有人说能用才能代替,有人说能用才华代替,这是徐舜滢说用志向代替,老师说:“这个词不是近义词,不能代替。”
徐老师又点了一下屏幕,上面出现一段话,老师让我们举手读那段话。我大胆地举起了我的右手,老师叫我读,我飞快的把那段话读完了,老师说我读的太快了,在慢一点就更好了。她又问我:“你觉得那句话难懂?”我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老师让徐舜滢有感情的读了这句话,然后又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读了一遍。徐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王勃的小故事后,清脆的下课铃声就响了起来,这节课真快呀!我还想再听一会呢!
这节课让我知道了一些少年王勃的故事,还懂得了朗读课文要有感情,语速不能太快,我非常喜欢这节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八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的确是我们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不乐观的现象。据调查,许多学生都反映,语文课枯燥无味,催人昏昏欲睡,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想:在这种局面下,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个教师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首先得让他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九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沿风雨兼程了十几年,从一开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感觉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期间的摸爬滚打,积淀的是一点点的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人尊敬的小学教师的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语文课堂就应是情感的课堂,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一、呈现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务必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能够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教学《鸟的天堂》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能够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只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用心、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必须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透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爱冬天嘛?喜爱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关注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就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用心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问银河》为例,我让一部分学生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很多搞笑的问题,让另一部分同学扮演银河来回答他们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并透过课前布置的查找银河的资料来告诉孩子们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样貌的。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内,透过游戏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述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潜质,这就为学习语文带给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创设是一个带给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发奋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资料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明白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潜质,就务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透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明白。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户外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向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一样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够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资料,易于理解和明白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透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情绪,明白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因此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仅能够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能够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明白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主角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此刻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主角,让学生站在该主角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仅能把教材资料迅速构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明白。扮演主角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主角。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主角朗读。这样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一样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明白。(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主角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明白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潜质,就务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透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明白。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户外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向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一样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够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资料,易于理解和明白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透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情绪,明白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因此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不仅仅能够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享受美感,也能够播放比较哀怨的音乐让学生明白一些离他们较远的一些英雄壮举,比如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就播放了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了他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扮演主角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此刻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主角,让学生站在该主角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仅能把教材资料迅速构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明白。扮演主角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主角。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主角朗读。这样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一样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明白。(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主角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务必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因此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潜质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务必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资料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我真诚地期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简单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简单松教语文,是我一向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发奋!
精选总结阅读(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就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透过说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爱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明白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明白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期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用心,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质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个性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精选总结阅读(三):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
今天的语文课和寻常的有些不同,张老师带领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比比谁的力气大!
上课铃一响,张老师就和往常的开场白不一样,只见她神秘兮兮地提着一个貌似很沉的袋子进了教室,我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交头接耳地小声交谈了好一会儿。张老师故弄玄虚地叫了几位同学上来提这个袋子,前面的几位同学都尝试失败了。大家更加疑惑了:“究竟张老师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呢?只见张老师微微一笑,说: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哈,原来这节课张老师竟然带领我们吃文旦。
要想吃文旦,可没那么容易,首当其冲地就是如何要把这文旦剥开。宋炜第一个被请上来了,只见他涨红了脸,面目都显得有些狰狞,用尽全身的力气,可任凭他怎么摆弄,文旦还是毫发未损。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大家都只是剥开一小点,大家貌似都束手无策了。最后登场的是我们班的“大力水手――应承谷,他用尽全力,总算把文旦整个剥开了。
单单把文旦剥开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把它撕成两半。这时,又有一些人跃跃欲试,纷纷上场,可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个局面挑起了黄恩浩的好胜心,只见他摩拳擦掌,嘴里念念有词:“快给我裂开……”最终,他还是在林诗曼的帮助下,剥开了文旦。
剥完了文旦,我们又一起享用了这成功的果实。这节课,大家都意犹未尽!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一
尝试用冷水放松。如果你发现孩子有上课打瞌睡的毛病,可以建议他在快要打瞌睡时,喝一口冷水。如果发现这种方法有效的话,可以将它用作一种定时的策略。
脱下毛衣。感觉越舒适,越会昏昏欲睡。大部分教室往往是寒冷的,所以让孩子尽量在上课时多穿几件衣服,可以在课堂上调整。如果开始昏昏欲睡,就可以脱掉一层或者两层衣服,直到开始感到冷。寒冷的空气可以使孩子头脑清醒。
避免含糖的饮品。含糖饮料对孩子并不好,甚至含咖啡因的饮品也不是课上保持清醒的良好解决方案。大剂量的碳水化合物、糖和咖啡因会让孩子清醒一段时间,但是他们最终将导致一个“重磅睡眠”,产生相反的效果。
多说。建议孩子在课堂上多说,参与的越多,头脑就会越清醒。根据孩子的阅读情况,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提前准备一份可能用到的的问题列表,或者可以预测老师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
少吃,并吃健康的食物。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在学校困倦,那么让他在家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大餐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试试将酸奶和水果加进早餐。在午餐时间,尽量避免孩子吃太多面包,让孩子多吃一些新鲜蔬菜。
随身携带蔬菜棒或葡萄干等零食。每天少食多餐比多食少餐要更健康。
喝水。脱水会导致嗜睡。确保你的孩子每天喝足够的水。
运动。定期锻炼对大脑和身体都有好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锻炼也可以使我们在一天当中避免困倦。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二
20xx年4月21至23日非常荣幸参加了此次会议。刚开始我一听要出去听课,以为又和我以前参加的其它小学数学会议是一样的,是优质课评选类得选拨式会议。但当我走进会场,看到“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这一题目时,有几分诧异,带着这种诧异我听完了这13节课,感觉像是打破的瓶子五味俱全。
在参加会议的这两天时间里,我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在最后散场离开时,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只适合城市里的孩子,根本不适合农村孩子。”听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学刚毕业,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而且一入行就进入了市直小学的大门,对农村小学教育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也从来不知道我们之间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大的不同,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难道智力上有差距吗?难道农村老师比我们差吗?答案肯定不是的,相反的我觉得他们付出的比我们更多。
这样的疑问解答了我参加会议时的疑问,我想引起诧异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不行动就永远也不可能改变。于老师的这次会议倡导不只是给村小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对村小老师师一种激励,也让我觉得羞愧。作为一名市直小学的老师,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学校管理,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优秀?真想对那几位村小来上课的老师说:“无论本节课你上的成功与否,都值得我们这些老师学习,走到这里你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真的辛苦了,你们很棒了!”同时对每一位村小老师都应该说声:“你们辛苦了!”
本次听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常态课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以往优质课中的精心修饰。但老师们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虽然代课仅仅半个学期,但计算课的讲授让我觉得头疼。学生对于有的题目早已经会做,所以我在思考到底要教什么?13节计算课下来给了我答案。教给学生什么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找到知识的重点及难点,面向的是学生的起点,而怎么教的重点是为什么教?直面的是学生的终点。不能单单满足于学生会做你出的计算题目,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正理解原因。
虽然我也已经是一位老师,但和他们这些老师比起来差距不只一点点。一次次精彩的点评中我听进了心里,无论教授的是什么,都要从学生的起点入手。时刻都应该以学生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研究之本就是学生。我们无法主导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应该试着追随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除了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也是不容无视的。我反思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很多时候我只是将教学用书粗粗的读一遍,大体了解到本节课要教授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就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授课。现在看来自己的粗心大意,教学用书中蕴含着巨大的资源。仔细品读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在哪里,本节课牵扯的的知识点有哪些,学生思维上的难点在哪里。我毕竟已经过了孩子的年龄,已经不能把思维射回过去,但现在的我们却要让自己的课堂射向孩子的思维,也射回我们的过去,用孩子的思维重新学习。你学会了,孩子就学会了。
每次听课都有很多体会,都给我教学上敲醒警钟。我要让我的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生们学会了,我才是学会了。我们常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很难,但难不代表不能,我也知道不行动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会慢慢试着去努力,去研究,多向各位老师们学习,有这么多优秀前辈们指引着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们一定都是最幸福的学习者。村小的孩子们也一样!差距会变得相同!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诃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这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上至教育高层领导,下至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努力。在这里,自己作为第一线的教师,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的前言写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开挖的资源太多大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因此语文具备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怎样来体现这两大特征呢?读中感悟是一个好法子。以《鸟的天堂》为例,她让学生先读读赞美大榕树的段落,然后问:“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学生划下自认为美的句子,并注上旁批。全班交流时,边读边品:“卧”字好在哪儿?“近看”、“远看”都写出了榕树的什么?“不可计数”指什么?…并在黑板上画一画,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齐分享点占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说品读课文精彩片断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又有读透了才悟得出,又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读出来,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通过对海边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的家乡在哪里,喜欢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课一开始是做小游戏,活跃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请小朋友们趴下仔细听!”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一段“下雪啦!”的动画课件放出来,接着让学生抬头看着画面中飘飘扬扬的雪花落在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师顺势利导:“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袄,瞧,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课题。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否则就是“热闹的空架子”。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以《掌声》为例,老师让学生体会“英子给同学鞠了一躬”的含意时,有一个学生这样答到:“她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感谢同学们对她的鼓励。”面对如此精彩的回答,学生竟无反应,老师微微一笑,说:“他说的多好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掌声送给他?”一时间,学生顿悟,马上体验到掌声的用处,报之以热烈而诚挚的掌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学生从中也受益匪浅。
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里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 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五
教师不仅要吃透课标、教材,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解设计,而且要对引入、设疑、组织讨论、训练、反馈、小结等各环节进行精心准备。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提出预习提纲,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课前实践等方面的任务。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的基础。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通过谈话激趣、悬念激趣、故事激趣、比较激趣、演示激趣、游戏激趣、现象激趣等方式使学生从上课前的自由活动状态迅速转向集中注意,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创新能力和心身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巧妙设计、精心组织、避免流于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教师应把握好操作要领:
(1)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设计合理目标建立心理认同感。分解问题、降低难度、逐步启发、分类要求、创造参与机会,提高成功率。建立课堂学习小组、构建互动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2)控制过程、提高效率。
重点讲解、精心引导,使讨论、探究过程开放而不散乱。借助多媒体、扩大容量、提高速度、增强直观性,吸引学生。及时反馈,因人施教施评,耐心矫正补缺。组织互帮、引导自我控制、面向全体。
(3)小结多样化,认知迁移化。
引导学生归类小结,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小结、学生小结、分组小结多种形式相结合,不搞一言堂,注意方法指导。对照目标,逐步总结达标,实现目标迁移。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六
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教材,对教材深入加工;还要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备设问,现场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提出问题学生反映会如何;备语言,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师应做到语音标准,用词恰当,表达连贯,清楚准确,精练简洁,形象生动。使课堂有精、气、神;同时老师还要备心境,教学心境决定课堂气氛,应提前五分钟前来上课,心里做好上课的准备;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教师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万事具备,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孩子做的更好。例如对于比较内秀,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只要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就表扬他很勇敢,相信他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于是学生会越来越喜欢上课,在课堂上也越来越活跃,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检测辅导时,发挥优秀学生优势,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发动班上的优生自愿当后进生们的辅导老师,令我欣慰的是优生们表现出非常的踊跃,他们不想看到班里的任何一名同学掉队。我让前十名同学和后十名同学结成对子,中间的同学自由结组,利用课堂练习的时间一对一辅导,针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或不会的地方认真讲解。小老师们确实是非常尽责,在给别人讲的同时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扎实,而学生时刻有个小老师在身旁指点,学起来也非常起劲。这样双方都有很大收获,全班都有进步,有的进步非常快。
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这种情感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巩固和持久促进其学业的发展。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七
人们常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一味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副意境悠远的画。”听一节好的语文课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是一种美得享受。语文课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如此丰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满激情地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只要充满激情,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针对小学生爱动、人数过多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都以“趣”来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精神饱满,课堂气氛活跃。
因为面对的是低段小孩子,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尤其重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课堂语言力求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经常运用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用具,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开展与语文有关的各种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种种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三、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1.优秀书籍的阅读。通过老师推荐,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小表演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教好每一个学生。
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情况,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语文教学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猜你感兴趣的: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篇十八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一直是自己的困境,面对枯燥的字词、重复的朗读、对课文梗概的理解这些相对于第二课时略显乏味的知识,我一直从内心里抗拒执教第一课时。本学期,听了陈宇虹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仅感受到了陈老师本人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精神,也解开了一直以来深埋于心中的困惑:如何上好语文第一课时。观摩陈老师的课,我体会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利用关键句子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第一课时的内容落到实处,教师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用心去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在新课伊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温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在聆听了陈老师的第一课时后,我个人感觉她在识字教学方面抓得非常到位,真真落到了实处。
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胡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兴趣,那阅读的兴趣会更浓些,接着胡老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这样就把课文读通顺了。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我们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读,可以范读,可以指名读,可以情境朗读。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如: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注意让孩子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在孩子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或句子,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最后,我想提一个自己的看法,关于书写指导和仿写训练的。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怎样备课》中提到:“第一课时,我们要考虑练习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当前,小学语文课提倡低耗高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精练,尽量压缩讲的时间,做到讲练结合。当然,这里的练习不能仅停留在训练朗读课文上,还可以选取每一课有代表性的字进行书写指导,讲解框架结构,练习写字和练习仿写精彩语段等 .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教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第一课时可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有一定板块,但不能结构化,必须因文而异,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正所谓教无定法,怎样教好第一课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尝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4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