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优秀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8:45:06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2 08:45:06     小编:紫薇儿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规划提供依据。教育总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深度?提供写作指导的典型范文。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课本p53,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2:用s表示圆的面积,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用含r的式子表示s和c.

问题3:a和b表示两个有理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题4:全班共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合作交流以上问题、思考:

(1)字母可以表示什么?

(2)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3.总结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4.课本p54例1、p55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组内讨论帮助.

二、反馈练习。

1.课本p56练习第1~4题.

2.能力提升练习.

(2)一种袋装瓜子,其质量x(g)与售价c(元)之间有关数据如下表:

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售价c是.?

第2课时单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作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

(5)y;(6)-xy2;(7)-5.

3.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1)x+1;(2);(3)πr2;(4)-a2b.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1)-7xy2的系数是7;。

(2)-x2y3与x3没有系数;。

(3)-ab3c2的次数是0+3+2;。

(4)-a3的系数是-1;。

(5)-32x2y3的次数是7;。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二

学校组织新教师基本功比赛。任教的课题是《整式的化简》第二课时,相对上节的内容有一定的加深。本节的内容,安排在同底数幂乘法、单项式多项式乘法、乘法公式之后,是整式的综合运算及简单的整式计算化简的应用。整式的化简和计算,是运用多种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的加减乘除乘方等混合运算,有较高的综合运算能力要求,是前期学习内容的综合运用,也是后续分式化简计算、解二次方程等必备的基本计算能力,在初中数学的代数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

1、有必要关注问题创设的有效性。朱老师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元素,一般地虽然是计算类型的问题最好应融入情境,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数学的必要性。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为教师后面展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学习能走向成功铺好路,设计好步骤。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朱老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展开课堂教学,问题的出现有一定的层次性,但跳跃性太大,尤其是例2的难度是大部分学生很难在当堂时间内将已学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化简,然而作为一节平时的随堂课就有必要关注中下学生的水平。而且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能进行一定得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提炼知识。

作为年轻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课堂激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充满激情会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更要让学生感受枯燥的数学中其实是乐趣无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激发性,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发出来,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创设的“障碍”。在某些时候可以让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互议。多点活力,多份严谨,相信课堂将会变得更好。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辨别、探究、合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的运算、单项式和多项式等内容,具备了学习本节所必须的基本运算技能。在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通过代数式的运算来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活动,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重点:了解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1.创设情境:先用课件展示三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加以分类,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回答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分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具体生活经验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让学生在下列单项式中找出具有共同特征的单项式,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指导学生先观察各式,再分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强化概念: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五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三课时,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有理数,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进行在探索,应用,研究的一个课题。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以后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薄弱。于是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2.能够运用整式的加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去探索与发现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准确的运用法则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整式的加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四、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在观察、探索、总结的过程中学习这节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参与者,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挥主题下作用。七年级学生从认知结构上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直观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与思考。

1、同类项的概念。

2、合并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面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面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例题回顾】。

(1)4a-(a-3b)(2)5x-y-2(x-y)。

解:4a-(a-3b)5x-y-2(x-y)。

=4a-a+3b。

=3a+3b。

=5x-y-(2x-2y)=5x-y-2x+2y=5x-2x-y+2y=3x+y。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处由师生共同完成)。

(二)动手操作。

探究一。

小明和小红是七年级一班数学爱好者,他们在学习整式加减的过程中,小红。

在纸板上写出一个整式2x-3y,小明在纸板上写出5x+4y,小明让小红写出这两个多项式的和。

你能帮助她完成这个问题吗?

(此探究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自主探究一分钟后回答)解:(2x-3y)+(5x+4y)。

(2x-3y)+(5x+4y)。

=2x-3y+5x+4y(去括号法则)。

=2x+5x-3y+4y(合并同类项)。

=7x+y(整式)。

探究二。

小红的纸板上任然是2x-3y,小明在纸板上写出5x+4y,现在呢小红让小明求出者两个整式的差。

你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此处学生自主探究一分钟后回答)。

解:(2x-3y)-(5x+4y)。

(2x-3y)-(5x+4y)。

=2x-3y-5x-4y(去括号法则)。

=2x-5x-3y-4y(合并同类项)。

=-3x-7y(整式)。

(设计意图:引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一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处教师会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结论)。

(四)归纳验证[议一议]。

在我们上面的两个探究问题中,都涉及到了整式的哪些运算呢?说一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学生进入讨论阶段。

(涉及到了整式的加减运算中的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其运算的结果任然是整式)。

议一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整式运算的角度理解问题,通过上面的两个探究,学生能够独立的总结出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并进行言语表达.

学生归纳后教师进行总结;整式加减其实质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的综合运用。

(教师总结的目的是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五)例题讲解。

(1)2x2-3x+1与-3x2+5x-7的和。

(2)(-x2+3xy-1/2y2)与(-1/2x2+4xy-3/2y2)。

解:(1)(2x2-3x+1)+(-3x2+5x-7)。

(2)(-x2+3xy-1/2y2)-(-1/2x2+4xy-3/2y2)。

(此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第二题,再让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的基础,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能适当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能牢固的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增强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若发现问题时教师也能够及时帮助纠正。授课时用红色粉笔标出括号中的内容,便于学生观察,归纳)。

(六)牛刀小试,现实情境运用。

问(1)小王和小八买猕猴桃和果冻共花费了多少钱?

(2)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3)小八比小王多花了多少钱?

问题分析:小王买猕猴桃的花费3x,果冻的花费2y,所以小王的总花费为(2x+3y)小八买猕猴桃的花费为4x,买果冻的花费为3y,所以小八的总消费为(4x+3y)因此,他们的总消费为(3x+2y)+(4x+3y)。

解:(3x+2y)+(4x+3y)。

(3x+2y)+(4x+3y)。

=3x+2y+4x+3y。

=3x+4x+2y+3y。

=7x+5y(第一种方法)。

(3x+4x)+(2y+3y)。

=7x+5y(第二种方法)。

(2)分析同上。

列式:(4x+3y)-(3x+2y)。

(4x+3y)-(3x+2y)。

=4x+3y-3x-2y。

=4x-3x+3y-2y=x+y。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体会到整式的加减在现实升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归纳]整式的加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1、根据题意把题目中的量用算式表示出来。

2、列式子,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七)巩固提高。

课本96随堂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起到课堂巩固和信息反馈的作用。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中的情境导入设计,既要挖掘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要注重数学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既能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想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以给汶川捐款的这个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既从侧面教育了学生,又使学生体会到体会到分类思想,顺利的引入新课。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在情境的问题中,为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而且问题的创设不能偏离课本,它为学习新课而服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一开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更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第二环节:目标解析。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有了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有序、有方向的进行学习。科学制定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要知道“怎样才能学好”,“学到什么程度”,并为课后评价学生“学的怎么样”提供依据。

所以,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环节:出示核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数学课堂中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若教师能把数学内容进行加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提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便积极诱发学生的思维。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什么叫同类项?二是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会合并同类项。

第四环节: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力;能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降低难度,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以有趣问题为导向,使学生产生好奇并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心静、脑动、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并对疑点问题进行标注。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所以,本节课第一个知识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让学生观察给出的单项式,要求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类,并说出分类依据。关键是这个分类依据,直击概念。这样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紧接着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想一想,温馨提示,判断同类项,考考你,延伸拓展题来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缄默,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既要确保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又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便于点拨,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然后,趁热打铁,出示课本例题1,能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教师追问,如果每次这样是不是很麻烦,你能试着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法则。

然后进行课本例题2,学生扮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设计意图: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接着用一道“看谁算得快”一题,让思路不同的两位同学板演,从中体会先化简再求值的简便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第七环节: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精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设计好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也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节课通过1.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第九环节:目标检测。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在经过自学、置疑、解疑、教师点拨后作一套本节的检测题。做完后,教师或学生给出答案,并给予简单解析。教师对检测成绩做以简单的统计,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检测题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检测题的功能,设计检测题时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在试题设计上,应将知识、素质、能力的考查统一起来,既有知识性、分析性题目,又有应用性、直觉形象性题目。提高创新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对某些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增强答案的发散性。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第十环节:作业布置。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几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第二题求代数式的值,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三、四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七

周老师今天的课《4.4整式》,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繁多,比如单项式的概念,次数,系数,多项式的次数,项数,次数最高的`项,整式。这样一节课要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难度是相当的大,但周老师稳重持成,层层分解,逐个击破,交难点个个碾碎,分解在无形中。

从教学内容看,引入从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列代数式,从无形中体现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与代数式的包容关系。让知识之间形成脉络,初步形成代数知识导图。

从目标达成来看,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围绕着这几个概念,不管是学生的回答还是老师分析学生练习讨论,围绕中心展开课堂,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加理想。

从教材处理上看,由单项式到多项式再到整式,由浅入深,步步逼进。每个练习后都会有小结,让知识点概括提升到一个理论层面。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特别是单项式的处理上分4个基本情况:一个数,一个字母,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细节到位,详略得当。

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有条不紊,清晰工整漂亮。双边活动频繁。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八

1.小组合作。全班25个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按“异质均分”原则搭配学生。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座次很有讲究,好学生大都与学习较差的学生挨着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团结和谐。生生间能通过交流、探讨学习不会的知识,无须教师过多讲解。通过自主互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课堂的主体性突出。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量大、面广,活动实效性很强。“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这样的假问题不再出现在课堂,而是通过几个小简单题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总结,回答并完成课前检测部分的教学。依据课本和学案,通过自己演算、小组同伴互助、个体演算、爬黑板、教师个别指导,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对化简题、课本例题、补充的三个例题这三部分的学习。

3.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时间很少累计大约不超过8分钟,讲练结合,就是例题,教师也先让学生自己做,通过反馈矫正进行点拔强调。每个补充的例题后面都有做题方法小结,及时进行了知识规律总结和数学思想的积淀。

4.课堂结构合理,预设目标明确,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新课的学习,教学环节紧凑,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5.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当堂训练题、随堂检测题设计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后作业,第一、二题所有学生都做,四五六题a类学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一个,要求明确。依据预习提纲、学案导学、作业题等材料,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也很好地对整章节进行了知识总结和升华。听课的目的是提炼教师个体的优点,使之成为全校的长处。翁老师的课,最大的优点一是敢于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有效地整合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例如本节课,教师就抛开了课本自己精选了例题和练习题、检测题,几个补充例题都是从中考题是选取的,很有代表性和经典性。二是学案设计很有特点,其中“经典例题(补充)——解题指导——”环节,重视了理科解题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了“鱼”与“渔”的辨正关系,渗透了本学科思想。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九

昨天上午听了钟老师执教的“整式的加减”一堂课,我感觉教师上的很好。这是一个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全班42个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按“异质均分”原则搭配学生。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座次很有讲究,好学生大都与学习较差的学生挨着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团结和谐。生生间能通过交流、探讨学习不会的知识,无须教师过多讲解。通过自主互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量大、面广,有读目标、说法则、算、爬黑板、点评算式等不同的活动形式,活动实效性很强。“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这样的假问题不再出现在课堂,而是通过几个小简单题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总结,回答并完成课前检测部分的教学。依据课本和学案,通过自己演算、小组同伴互助、个体演算、爬黑板、教师个别指导,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对化简题“y2+(x2+2xy-3y2)-(2x2-xy-2y2)”、课本例题、补充的三个例题这三部分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时间很少累计大约不超过8分钟,讲练结合,就是例题,教师也先让学生自己做,通过反馈矫正进行点拔强调。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法指导,每个补充的例题后面都有做题方法小结,及时进行了知识规律总结和数学思想的积淀。课堂结构合理,预设目标明确,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练习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新课的学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环节紧凑,讲练结合,及时反馈矫正。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当堂训练题、随堂检测题设计分层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题正确率在90%以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内化较好。分层设计课后作业,第一、二题所有学生都做,四五六题a类学生必做其他学生选做一个,要求明确。

依据预习提纲、学案导学、作业题等材料,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也很好地对整章节进行了知识总结和升华。虽然是第四小节的新授课,倒还不如说是对整个第六章进行复习的一节课。能把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可见教师在备课时狠下了一番功夫。

听课的目的是提炼教师个体的优点,使之成为全校的长处。钟老师的课,最大的优点一是敢于根据课堂教学需求有效地整合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例如本节课,教师就抛开了课本自己精选了例题和练习题、检测题,几个补充例题都是从中考题是选取的,很有代表性和经典性。“课本是个例子”的思想很值得各科尤其是文科教师借鉴。二是学案设计很有特点,其中“经典例题(补充)——解题指导——”环节,重视了理科解题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了“鱼”与“渔”的辨正关系,渗透了本学科思想。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阅读课本p53,本章引言中的问题:

问题2:用s表示圆的面积,c表示圆的周长,r表示圆的半径,用含r的式子表示s和c.

问题3:a和b表示两个有理数,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题4:全班共有学生x人,其中女生人数占54%,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合作交流以上问题、思考:

(1)字母可以表示什么?

(2)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3.总结归纳: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和数一样可以参与运算,可以用式子把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

4.课本p54例1、p55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有困难的学生组内讨论帮助.

二、反馈练习。

1.课本p56练习第1~4题.

2.能力提升练习.

(2)一种袋装瓜子,其质量x(g)与售价c(元)之间有关数据如下表:

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售价c是.?

第2课时单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则正方体的面积是;?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3)若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作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

(5)y;(6)-xy2;(7)-5.

3.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的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的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校指导工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的2.1整式(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设计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的领域,是在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后面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而本节所要学习的单项式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整式中最基本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对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以及在全面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快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本节的难点为单项式概念的建立,以及用单项式来描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本节中,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对难点内容要让学生多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教师也应针对难点问题,加强对学生质疑的解答力度。所采用的方法为:以多练促学生的巩固,以多思促学生的提高。

3、本节的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分析,特为本节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

以我校创立的“目标导学,展示提升”教学法为模式,用白板辅助教学,全面实现高效课堂。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以自主探究,大胆质疑,展示提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目标确定、新知探究、当堂测试、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1、目标确定。

请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部交流每个人通过预习所理解到的学习目标,并汇总形成本小组的学习目标.

请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学习目标.

在各小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全班同学的学习目标,并由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练地板书,并保留到最后的小结环节。

2、新知探究。

(1)章前导入。

以韩红的一首激动人心的《天路》为切入点,引出青藏铁路,让学生在有着极大兴趣与好奇的基础上,阅读章前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章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问题探究引入。

结合前面章前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列出式子。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字与字母乘积时乘号的省略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3)思考。

根据课本上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列出式子。教师主要负责解疑。

(4)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结合课本,给出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几个针对相关概念的'练习题来巩固一下。

(5)例题学习。

对例题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以解答疑问为主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提出来的与本节相关的问题,教师应重点予以解答,如学生提不出来问题,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与概念有关的问题进行验证。

意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3、当堂测试。

这一环节中,主要是测试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更进一步的讲解与说明,以便当堂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当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应该在这一环节中进行适当的鼓励。

4、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中,主要结合前面师生共同所制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进行一个合适的评价,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以“我有什么新的收获”等形式进行总结,对学生还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也会在这一环节再做最后一次的讲解。

5、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本节的学习情况,特安排了后面习题中的前两道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

1、学生先行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汇总学生所制定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生成本节的学习目标.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探究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质疑放在第一位,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课堂中,白板的使用,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却不能被及时解决的现象,也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累加的现象。

4、课堂小结中,结合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让学生对个人课堂学习效果进行一个反思,可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

上述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说课,如有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及单项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重点。

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难点。

识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小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小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

(2)t小时呢?

二、推进新课。

(一)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出示第54页例1.

生:解答例1后,讨论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答案,但可能不会太规范,教师总结.

师:用字母表示数,在具有某些共性的问题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形式上更简单,使用上更方便(可考虑补充:像这样的用运算符号把数或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一个数或表示数的字母也是代数式).

师生共同完成例2,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巩固练习:第56页练习.

(二)单项式的概念.

师:出示问题.

引言与例1中的式子100t,0.8p,mn,a2h,-n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得出,各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

师:指出单项式的概念,特别地,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巩固练习:下列各式是单项式的式子是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

第1。

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四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为您提供的,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

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一找:(划线);二“+”(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六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七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概率正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研究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为人们更好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而,义务教育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安排了《确定与不确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数据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中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简单分析和判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身边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纠正学生对某些现象的错误认识,这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概率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学习概率首先要弄清楚哪些现象是随机的,哪些现象又是确定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一些常见事件作出正确地判断,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不常见事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的难点应当是:正确地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拟定为这样的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我把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拟为: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认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经验性的逻辑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法”,即按照“问题情境——实践活动——感受新知——归纳总结”的模式展开教学,在多个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身心感受和利用经验来发展他们的随机观念,极力推行“做中学”,帮助学生由先动手后思考,逐步向先猜测再动手过渡。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因此,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合作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我打算将全班学生按4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实物教具(甲、乙、丙3个完全相同的盒子、红球、白球、正方体骰子等)。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一分析。

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此时揭示课题:确定与不确定。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

让学生对必然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感受新知。

在上述活动中,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有;

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有;

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的有。

由此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我们确定的?又有哪些事件是我们不确定的?

学生经历了在摸球游戏中结果不尽相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既避免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使学生愿学、乐学。

通过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能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学以致用。

请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3)下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夺冠。

(4)太阳从西边升起。

(5)明天星期二。

(6)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

(7)青蛙会用鳃呼吸。

(8)纯铁放在水里1周会生锈。

(9)据天气预报明天小雨,那么明天会下雨。

(1)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2)小明家将获得500万元彩票大奖。

(3)3天内将下雨。

(4)妇幼保健院,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女孩子。

(5)你最喜爱的篮球队将夺得cba冠军。

(6)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7)1+32。

(8)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9)如果a,b都是有理数,那么ab=ba。

(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甲、乙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的。

(1)冠军属于中国吗?

(2)冠军属于外国吗?

(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4)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两名外国选手,那前面提出的3个问题的答案怎样?

(5)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呢?情况又会怎样?

掷骰子游戏:

小组相互协作:先由一名学生掷骰子,再回答问题:

(1)“掷得的数是奇数”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不全是奇数,还有偶数;

(2)“掷得的数是奇数”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骰子上有奇数;

(3)“掷得的数不会超过7”是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的数都没超过7。

摸球游戏:

规则:共有15个白球,5个红球.每次只能摸5个球,摸到5个红球为一等奖,摸到4个红球和1个白球为二等奖,依次类推。

(1)学生动手摸奖,体会中奖的可能性。

(2)设计游戏:你能仿照上面的游戏自己设计几个游戏吗?(一个是必然事件,一个是不可能事件,一个是随机事件)。

(3)至少摸多少个球,使“其中一定有白球”成为必然事件?

犯人为什么要吞下“生死签”?

对于概念的学习,要通过多次感知,不断强化,及时地辨别分析,才能真正领悟到概念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5)、(6)两题,要注意比较、区别,(7)、(8)两题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物知识有关,教师可适当加以解释,也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9)题中明天下雨是由当天的天气决定的,天气预报仅仅是对明天天气的预测,(10)题中小区停电是由供电部门决定的。

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通过第(7)、(8)、(9)、(10)4小题让学生仿照再举几例,使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习的大量的公式、法则等一般来说都是必然事件。

通过条件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发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体会概念中的“特定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学科渗透,又锻炼了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正确判断出各类不同的事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小组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摸奖活动,既能加深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用故事的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解释犯人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收获1.你对确定与不确定有什么认识?

2.你还有什么疑惑或没有弄懂的地方?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注重学生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作业设计1.用适当的语言来表示下列词语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情况?

东边日出西边雨十拿九稳大海捞针海枯石烂。

2.现有6个球,3个红和3个白,这6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请设计一个袋中摸球游戏,使得:

(1)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球;

(2)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都不是红球;

(3)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是1个红球,一1个白球;

(4)任意摸出3个球,可能是2个红球,1个白球。分层次设计作业。

本题是道开放性试题,有的设计方案可以多种多样,重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确定与不确定。

不可能事件。

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三种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八

代数式中的一种有理式:不含除法运算或分数,以及虽有除法运算及分数,但除式或分母中不含变数者,则称为整式。(分母中含有字母有除法运算的,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1.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如5n),单个的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及性质符号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数字因数,系数是它本身,次数是0)。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非零常数的次数为0)。

2.多项式。

(1)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2)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在做多项式的排列的题时注意:

(1)由于单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因此在排列时,仍需把每一项的性质符。

看作是这一项的一部分,一起移动。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多项式,排列时,要注意:a.先确认按照哪个字母的指数来排列。

b.确定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还是升幂排列。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4.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十九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

六、自我评价。

这个课题学习,应该用比较长的时间,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学习、探究。这需要学生的充分准备,然后可安排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个课题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二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1.5+3=,42=.2.2ab的系数是次数是。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x与y;(2)ab与ab;-3pq与3pq;。

(4)abc与aca与a;(5)ab与abc;。

2、k取何值时,-3xy与-xy是同类项?

(2)若和是同类项,则=;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篇二十一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同类项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一步的运算的强化训练教学。

教学的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对于例题的教学,我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进行整式的加减时,要先观察,再下手,归纳出一找、二移、三并的步骤,我觉的课堂的有效性效果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习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充分利用了宝贵的课堂40分钟。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有如下遗憾:板书方面做得不好,没能充分利用好黑板,自己的板书也很乱,没有美观性。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进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板书时间;另外对于上多媒体课要提高应对偶发事件的能力,做到灵活处理,不慌不乱手脚,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还有,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启发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很差,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在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上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探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与交流的活动,自主得到同类项的概念,并利用实际问题和学生一起观察并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在课堂上运用实际例子,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讨出知识的规律性,找到学数学的乐趣。利用投影片,给出的例子、习题节约了书写时间,把多余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本节课虽采用了合作教学,但还有些传统教学的模式,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致使为学生设计的知识延伸的题目。习题及课堂小结没有进行,我觉的是一大遗憾也是不成功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但要很好的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驾御课堂。在教学设计上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重点放在学生的活动的层面上,教师活动主要是组织,让不同的学生由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大力度发展学习潜能,突出合作交流,实现自主学习。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2、整节课时间紧凑,步骤清晰,有条理;针对个别学生辅导到位。

3、《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单方程。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因此充分注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字母的真正含义,逐渐熟悉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

4、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运算来源于实际,是实际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学业生看到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学更具一般性的道理。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因此,充分注意数式联系与类比,根据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在统一性。

2、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用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准确判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学生易出错地方,并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掌握。

3、加大探索空间,发展思想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力求使得教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学生思考,探究等活动而归纳得出,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业生留出探索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603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