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9:40:12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2 09:40:12     小编:QJ墨客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教案需要注意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一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七页的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小黑板准备以下的表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教学过程。

1、口算。

0.840.3220.812.5。

7.80.013.20.2&nb。

sp;0.080.08。

9.30.018.42+5.84.8-0.48。

选其中几题讲一讲算式的意义。

2、出示小黑板。

说明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位小数的近似值。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的。

1、引入新课。

师: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2、教授新课。

出示例5。指名读题,说计算方法,列式。

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单价数量=总价)。

指名学生板演:

0.9249.2=45.264(元)。

问: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分)。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哪个数位?(百分位)。

3)现在我们算出的积有几位小数?(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然后问:4)要精确到分该怎么办?(保留两位小数)。

5)那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多少?(45.26元)。

教师板书:。

0.9249.245.26(元)。

答:应付菜款45.26元。

3、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

例如:3.9523.95(保留两小数或精确到百分位)。

3.9524.0(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

3.9524(保留整数或精确到个位)。

1.教科书第七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提示:求付款的题目没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都要以元为单元保留两位小数。

对于第2题,由于这道题只有两位小数,不必再求近似数。在以后做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实际情况来判断。

2.练习二的第1-4题。

第1、2题的第一小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2)量比较远的距离。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四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1、做一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五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

b面重叠(前后叠);。

c面重叠(左右叠)。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六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生在掌握整数加法的基础上,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过程,理解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

1、分数加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1、(录音内容)我是妮妮,今天想请哥哥、姐姐帮我一个忙。我妈妈烙了一张饼,爸爸把它平均分成八份,爸爸吃了八分之三张饼,妈妈吃了八分之一张饼,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呢?谁要是能帮我,就奖给大家一个赞,我先谢谢哥哥、姐姐了。

2、师:同学们,能帮助小妹妹吗?那怎么列式(板书式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活动3【活动】提示预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一)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一定是很大的,下面就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二)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

(三)学生讨论,师个别指导

(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提示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解题。)

2、汇报交流

生1:同学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组跟大家分享我们组的做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当成妈妈烙的饼,我也把它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份,我把它折回去,妈妈吃了1份,我也把它折回去,还剩4份,吃了也就是4份,占整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老师,我想对赵红俐的讲解做下点评,你的想法真奇特,能想到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来解决问题,你真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生2:大家请看,我们组是用折纸法,我把这张圆看作是妈妈烙的饼,我把它对折三次,平均分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三,这1块是妈妈吃的也就是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3:我来为大家讲解说意义的方法,大家请看,我是把这张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了3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三,妈妈吃了1块,相当于吃了这张饼的八分之一,两个人共吃了4块,也就是这张饼的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4:我们组是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答的,我是把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看成是妈妈烙的饼,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3份是爸爸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三,这1份是妈妈吃的,用来表示八分之一,一共吃了4份,也就是八分之四,请大家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5:我们组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我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是妈妈烙的那张饼,把它平均分成8块,爸爸吃的3块,我是用蓝色表示的,妈妈吃的1块,我是用红色表示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6:我们组是用切割法来解决的,请八位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手拉手紧密的围成一个圆,我把这个圆平均切成8块,这3块是爸爸吃的,这1块是妈妈吃的,一共是4块,也就是八分之四,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我想对陶梦如的做法做一下点评,你的想法很新颖,但在日常的应用中不实用,我建议你可以用小棒来代替人。

生:我觉得小棒易丢,也不实用,可以用手指来代替小棒,因为手指不会离开我们的身体。

生:我觉得手指算小数可以,假如就没法算了,我觉得还是画图比较好。

生7:大家请看表示3个,表示1个,它们两的分数单位都是,所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就是二分之一。

生:刚才大家用这么多方法来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那到底该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呢?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同桌互记计算法则。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七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

省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八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练习二十一/2—5。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九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一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8×2=16(只)。

2x+16=2626—16=10(只)。

x=5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8×4=32(只)。

2x+4(8—x)=2632—26=6(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6÷2=3(只)。

8—3=5(只)。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认识因数和倍数。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3.做练习五第2题。

4.做练习五第3题。

5.做练习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7的因数最大是()。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的倍数。

(3)8是2的()数,2就是8的()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三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四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五

1、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感受本班风彩,要求全班分成十小组,课后相互评价,选出小组。

3、课件播放校园的景观图片,然后出示下表。

要求:(1)根据上表可制成什么统计图?

(2)出示制成的条形统计图,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除了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外,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1)指名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后,小组用计算器合作完成这张表。

(2)说说从这张表中又获得什么信息?根据这张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3)教师用课件呈现这幅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幅扇形统计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1、呈现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

2、用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扇形统计图的与其他统计图的独特点。

4、板书:扇形圆。

1用课件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1)要求认真观察统计图后,说说盆地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几?

(2)用计算器计算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表。

2、根据下面4幅,你能判断出哪个学校的女生人数最多吗?

(1)如果甲校的学生总人数900人,那么甲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2)如果丙校男生与甲校的同样多,那么丙校学生总人数有多少人?

(3)如果乙校的'学生总人数与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男生有多少人?

(4)如果丁校的男生与乙校的同样多,那么乙校的女生有多少人?

3、出示课件《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和有关的数据。

(1)中国人口约13亿。

(2)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3、出示西山村果园各种果树种植面积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各组交流完成评选工作后,完成数学乐园各小组课堂表现评选结果情况统计表,

3、并根据统计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六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七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

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8×2=16(只)。

x=5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8×4=32(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6÷2=3(只)。

8-3=5(只)。

小学五年级数学直线的测定教案篇十八

1、能力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2、知识目标: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3/11×39/16×1221×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整数乘以分数,整数乘以分子,分母不变。注意两种约分方式。)。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个例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看出是1/4,让学生从1/2×1/2=1/4中思考,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说说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并对学生的说法给以鼓励。

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数乘以分数,分子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分母。

验证法则:让学生折纸验证3/4×1/4?,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课本8页试一试,1/4×2/3;3/5×2/9;7/8×5/14让学生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来进行计算。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如:7/8×14/15中的7和14先约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736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