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表达要清晰、简洁、通俗易懂。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教案范文中的学生作业和课堂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一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简评】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二
教材地位分析。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三
“百日维新”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四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五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
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广。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
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
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
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六
基础知识。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5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课后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4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课后习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2、简述“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及其戊戌政变等历史史实。
2.结合课文,利用图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与军机大臣荣禄进行舌战的历史短剧,我将亲自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历史再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的清朝亲自了解戊戌变法。
【活动】揭示目标自主学习。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序幕。
阅读课本第32页、33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举人是指谁?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2)请愿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4)这次上书失败后,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维新思想的?
自主学习(二)高潮。
观看百日维新视频,并阅读课本第33页,回答以下问题。
(1)百日维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2)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制作一个表格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类别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3)变法损害了以谁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结果怎样?
【活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结局)。
戊戌政变——失败。
运用图文结合的史料,以“谭嗣同”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体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4)这次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练习】当堂检测巩固达标。
1、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2、成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导火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a.建立共和国b.扶清灭洋。
c.推翻清王朝d.救亡图存。
4、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6、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七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态度。
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八
变法宣传资本输出。
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
主
要
过
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论战。
民
族
危
机
清政府。
放松控制。
戊
戌
变
法
民族资。
本主义。
初步。
发展。
兴起公车上书政治实践。
高潮。
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
失败。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
历史意义 。
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
洋务。
运动。
早期改。
良思潮。
促进民族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 ”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 【知识梳理】 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1)康有为:(2)梁启超:(3)严复:(4)谭嗣同: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 》和《 》;梁启超发表《 》;严复翻译《 》;谭嗣同发表《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3)成立 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 和陈宝箴创办的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2、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 ;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 等。
(2)经济方面:设立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 、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 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问题探究1】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九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
康有为和梁启超。
教师: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败的经历对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经在香港、上海等外国人管辖的地方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他看到了这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2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然而,17岁时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结成了“秀才先生、举人弟子”的旷世情缘,从此,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梁启超知识渊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被公认为是清朝秀的学者,中国历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有人称他为“旧时代的士大夫,新时代的启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对照表。
时间企业表资金额。
教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教师:说得好!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也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限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公车上书。
1895年初春,是进士会试的日子,22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当他们和十八省数千新科举人,等待乙未科进士放榜的结果时,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在国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贡体系中的一个小岛,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一战中竟弱不禁风,结果割地赔款,士子们群情激昂……来自台湾的青年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启超悲愤难平……士子们报国无望,只有康、梁师徒提出了救国方案——变法,立刻成为众望所归……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大家从图文资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车上书。
补充: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整个中国被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张牙舞爪的撕裂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一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二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教学建议。
“百日维新”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主要围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来设问。然后指导学生回答书上的思考题。从而得出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保国会的成立。
这一目教师只要讲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为了宣传和筹划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在光绪帝的支持下,组织保国会即可。
如何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性质、作用,或给学生提供思路。失败原因中涉及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脱离群众等特点的认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三
中国的宪政移植运动发轫于戊戌变法,文化抵抗也自此揭开了“民族主义”的旗号,并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康有为在戊戌五六月陆续进呈的《日本变制考》中,说明了他的变法主张: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为选举,可谓之变政,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在康氏看来,制定宪法,行民选议院才算变法,可以“摄百千万亿臣民之心智”,人民不会与朝廷疏离,而会竭尽心智能力,使政举法行,国家可长治久安。
康有为认为,政治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激烈的,但改变的过程必须缓慢平和。在实现全民共知的“太平世”之前,中国必须经过君主立宪的过渡时期。在《日本变制考跋》中,康建议“我朝变法,但操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康氏也明白“升平世”的君主立宪与“据乱世”的绝对王政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必须作若干之说明与预备:由于宪法之定,出于公天下之民,以人民之福利为重,则通国上下之官皆为民事而设,而事有今昔之不同,常变之各别,而官也因之有异,此与中国过去专制政体之设官分职,欲家天下,防范人民,而制定《律例》及《会典》,其立法精神是迥然不同的。
显然,宪政有着与专制大异其趣的精神与文化。至此康有为遇到了一个难题:中国没有宪政的实践,但有没有宪政的精神呢?若有,为什么产生不出宪政?若没有,是否意味着文化上也跟着全盘西化?康氏陷入了二难选择:若主张有,必须冒大不韪,推翻千年之定识,重新解释儒教;若主张无,有伤民族自尊,等于宣布“文化自杀”,并根本上动摇儒教作为清政府的立国基础,这不但皇帝不同意,官吏不同意,也肯定招致士人阶层的普遍反感,最后可能是天下共诛康氏本人。两害取其轻,他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西方国家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来实现民主政府,而在中国已有这样的理论存在。中国在民主实施上落后于西方,不是因为孔子的学说有缺点,而只是他的许多门徒误解了他。这就是康氏《新学伪经考》(1891)和《孔子改制考》(1896)要说明的问题。
康有为不但认为儒教有宪政的理论(如《孔子改制考》说尧舜为民主、为人道之极至),而且已经深入到操作层面上的“阶段论”。他在《论语注》中写道:“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绝对王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在《论语》中,孔子有言“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传统的理解是大夫不能控制政府,百姓不议政治。康氏批评此屡见的“不”字乃系误植,误植之人盖不明孔子的真正意思,因此必须删去。康氏评论孟子所说“民为贵”时有云: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法也……公平所归乃举为民主,如英、法制总统然……近于大同之世。经这么一解释,儒教本来就有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思想了,并明示了二者的`更迭和渐进过程。康有为于是主张设制度局以定宪法,并以孔子自称为素王,孔子亦主张改制,为其变法立宪确立了经典依据。就这样,通过对儒教本土资源的重新挖掘,宪政理论大可自给自足,移植西方宪政而不必同时引进西学,难怪梁启超称呼康有为系“孔教马丁・路德也”。
康有为提出以儒变法和以儒教为国教还有直接抵抗基督教文化的动机。康氏认为“耶教言灵魂界之事,其圆满不如佛,言人间世之事,其精备不如孔子”。他觉得儒、佛、基督三教虽讲基本上相同的真理,但以基督教最不如人意。他相信儒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学说都优越,在理论上适宜全人类,是在目前情况下惟一适合中国的宗教。为了保全帝国的目的,中国的法律、行政和经济制度都必须按照西方的模式改变;但如果放弃儒教,企图对整个道德生活西化,则将是文化自杀。因此,康氏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所取的立场,可说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
综上所述,康有为认为戊戌变法的直接目标是开议院,制宪法,行君主立宪,以解释后的儒教为指导思想,而不能引进基督西学作基础。尽管康有为对儒教经典的“重新解释”引起了较多的非议,但光绪皇帝除不答应明确立国教外,其他主张大多被接受,并任命康有为作整个变法的“总设计师”。因此可以说,康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变法时期关于“宪政移植与文化抵抗”的样式。我认为,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对二十世纪中国宪政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2][3]。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四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五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某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一、变法成天下之治;二、下诏鼓天下之气;三、迁都定天下之本;四、练兵强天下之势。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请问:公车上书结果是什么?
生: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他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力行变法的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
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小组形式回答。
师总结:内容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生:没有,某年某月某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殉难图》]。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结合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师总结: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
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学生们探讨其影响。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补充材料:某年某月某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6页。
材料二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劝募工艺,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
材料四要求裁旧军,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251页。
材料一:某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三: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遗集》。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xx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晨报合肥专讯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68——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69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教案-戊戌变法篇十八
(一)内容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剧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
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变法运动。
【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一、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1、背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公车上书”的背景——即发起的原因。在谈到《马关条约》时,组织学生一起回忆它的内容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们体验当时“公车上书”时的时代背景和举人们担心国家兴亡的爱国激情。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这里将“维新派”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特点。
2、经过:指导学生识记“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公车上书”虽未达到拒和和即刻变法等目的,但冲破了长期以来清朝黑暗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4、提问思考:“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成立的组织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以此进行思想宣传,为维新变法做好舆论方面的准备;通过创办强学会等团体,进行组织发动,为变法的开展准备人才。)。
二、百日维新。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的贪欲,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力陈变法的迫切性,言辞恳切打动了光绪帝,使之痛下决心变法图强。变法开始的标志,即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经济上,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裁撤冗官,人用维新派人士;军事上,编练新式陆海军;教育上,开办学堂,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7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