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力量教案(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10:05:18
风的力量教案(优质17篇)
时间:2023-12-02 10:05:18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教案编写需要教师认真审视每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如果你正在备课,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样例,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灵感。

风的力量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

3.感受小瑞恩的善良,理解梦想具有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揭题质疑。

1.出示“梦想”

(指名读——齐读)。

2.揭题。

我们对未来最美好、最真切的渴望和憧憬就是我们的梦想!希望大家能够时刻铭记自己的梦想,并把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我们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堂,一起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出示课题:齐读)。

3.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快速朗读课文。

2.学习词语。

污染下旬募捐水泵。

执著筹齐颠簸羞涩。

簇拥一声不吭迫不及待。

3.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

4.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

出示:在非洲,许多孩子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出示图片)。

(1)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带上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3)现在让我们跟随图片一起去感受一下非洲孩子的生活。

(4)面对这样的现实,你的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伤心?

(5)带上此时你的心情读读。

(6)如此的画面一次又一次浮现在瑞恩的脑海中,于是他就有了他的梦想——。

三、重点品读。

瑞恩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但他却想要为远在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那么他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的读读。

1.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

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的窗子。

(1)谁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根据理解读读。

(2)这里有两个时间的词,为什么你要突出他们?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带上你的感受再来读读。

(4)在这两个小时内,瑞恩他会想了什么呢?

2.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

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

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

(1)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这里有个省略号,那瑞恩他还会做些什么呢?

3.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

(1)对于这句话,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一周以后,瑞恩收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没过多久,另外一张支票寄到了。从此以后,瑞恩不断接到捐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瑞恩筹齐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1)在收到支票的瞬间,瑞恩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2)当时瑞恩会想些什么?

5.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瑞恩梦想的实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四、拓展。

观看四川大地震的图片,交流感受。

风的力量教案篇二

生:攒够70元钱,让非洲的小朋友喝上洁净的水。

师:(师板书70美元)最初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怎样去做的?

同学默读课文第一层。

同学总结:他靠做一些力所能和的事情,比方帮妈妈洗吸尘器、帮邻居捡树枝,给家里的草坪剪草……很快,妈妈给他的贮存盒里放够了70美元。

师:(板书力所能和)想象当他得到70美元时的心情/。

生:激动、兴奋/。

同学默读课文第二层。

同学总结:70美元只够买一个水泵。一口井需要2000美元。

师:(板书2000美元)2000美元对一个家庭来讲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仅靠瑞恩自身还去做一些力所能和的事去攒得这2000美元太难了,但是瑞恩没有泄气,没有放弃,正是他对自身梦想的执着使得事情出现了让我们惊喜的一幕:

生:他的行为和毅力感动了一位阿姨,阿姨通过媒体协助他募捐,很快,20xx美元就凑齐了。

板书感动他人)让我们一起为瑞恩庆祝吧!(教室里想起热烈的掌声)。

生:老师,还不能庆祝,因为瑞恩的梦想还没实现。

生:2000美元打一口井需要20个人干10天,太辛苦了,工程师告诉瑞恩需要买钻井机。

师:买钻井机?太难了,放弃了吧,瑞恩!

生:瑞恩不会放弃的,他的老师也已经被他的执着感动,带动班级的`同学,一起为他募捐,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打出来了!

师:(板书梦想成真)梦想!这就是梦想的力量!默读课文最后一局部,体会瑞恩看到自身的梦想成真后的心情。谈一谈你看到瑞恩梦想成真后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生:当瑞恩和自身的家长来到第一口井旁边时,看到了5000多名健康的迎接他的非洲小伙伴,他幸福的流下了眼泪。

生:截至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在干旱的非洲凿取了30口井,这30口井仅仅来源于瑞恩的一个梦想。瑞恩太了不起了!

生:做行动的巨人!昨天“每日格言”里写着语言的巨人是行动的矮子。当我看到瑞恩的梦想变成实际的时候,我懂得了人要做行动的巨人。

师:你是一个细心并且善于考虑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也会成为行动的巨人。若干年后,你的梦想也会实现!

生:光有梦想不行动就会成为白日梦。

【反思】。

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略读课文,一改往常精读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这节课我采用了大段的时间让同学进行默读。课标对高年级同学提出的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速度,但是平时在阅读教学时总不敢落实,怕同学默读不到位,总认为同学不出声读就是不会读,结果朗读占用了课堂很多时间,很多同学跟着他人书声琅琅,自身却不知所云,读后大脑依然一片空白。从今天这堂课看,同学在默读中很快就找到问题所在,并且很准确地转化成为自身的语言。

静能生慧。静能致远。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加强默读训练。

风的力量教案篇三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玩玩饮料盒

四、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风的力量教案篇四

1、了解改变桥面厚度、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面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本子(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记录纸、记录笔。

1、幼儿将两个积木固定成桥墩。

2、用白纸折叠后放在桥墩上做小桥,上面放本子。一直放到纸桥承受不起。

3、幼儿继续折叠,再次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4、记录折叠的次数和承受的本子数。让幼儿知道折叠次数越多,承受的能力越强。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风的力量教案篇五

1、在操作中简单了解物体受力与物体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感兴趣。

幼儿人手一张长方形的纸、每张桌子上有若干张纸。

1、由大变小:

——“你们每人手中的一张纸,能用什么办法使它变成两张?”

(1)、幼儿尝试,交流自己变的方法:

——“如果现在我们用手拉住纸的两端用力往外拉,纸会撕破吗?”

(2)、幼儿反复感受两种不同方法的用力大小:

——“为什么撕纸时,轻轻用力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的力也不一定撕开呢?”

2、看实验理解科学道理:

(1)、教师实验,帮助幼儿理解:

——“猜猜哪张纸先破?”

(2)、教师演示拉纸,让幼儿摸一摸纸被拉直的紧绷感。

3、教师设疑:

——“生活中,你看到过什么东西也是依据这个道理做成的?”

风的力量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一、 玩玩小吸盘

1、

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 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 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 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 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 玩玩饮

料盒

三、 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四、 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风的力量教案篇七

1、感知空气的力量和它的反作用力。

2、探索用气球使小车向前行驶的方法。

3、愿意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与结果。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空的力量,知道什么是空气的反作用力。

难点:探索利用空气的反作用力,使小车向前行驶的方法。

经验准备

1、孩子们有玩气球的经验,会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

2、使用过双面胶粘贴固定物品;

1、两个充好气的气球,两根长绳。

2、相同的玩具小汽车若干;

3、记录表、笔、双面胶若干;

4、相关课件。

一、开始部分

1、通过提问,让幼儿回忆以往玩气球的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提问:(1)、“你们玩过气球吗?都是怎么玩的?”幼儿回忆和交流。

(2)、“气球里有什么?”

2、探索气球会怎样运动。

(1)、教师手持充好气的气球尾部,提问:如果老师松手,气球会怎样?

(2)、教师验证幼儿猜想:把气球的嘴松开,气球会乱飞。

(3)、师幼讨论:当老师松开手的时候,气球刚才向哪个方向移动呢?

(4)、小结:松开气球的嘴,气球会向头部的方向移动。

二、进行部分

1、感知空气的力量。

(1)、情景演示:两名教师分别拉住两根绳子的两头,绳子上固定好用吸管连接的方向、颜色不同的两个气球。

(2)、播放课件,展示气球移动的慢动作,了解空气的反作用力。

2、小车跑起来。

(1)、结合本节活动,引发幼儿思考:“小汽车没电了怎么办?”

提问:“气球放在小汽车的什么位置能使车跑起来呢?”

3、幼儿分组实验:小气球放在汽车的什么位置,汽车可以跑起来?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用双面胶将充好气的气球粘在小车的不同部位,小车在跑道上实验,粘在哪个部位能使小车向前跑,并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2)、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做好记录。

(3)、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配合记录表讲解)

(4)、幼儿通过实验结果达到共识:气球放在小车的尾部可以使小车向前跑。

三、延伸环节。

播放“喷气式飞机”表演视频,帮助幼儿提升气的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幼儿继续寻找空气在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抓不住的,但空气是有力量的。这一特性很抽象,是幼儿园科学教育对空气教学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首先,幼儿回忆以往玩气球的经验,通过松手的气球会乱飞,引出猜想“气球的移动有没有方向呢?”继而设计了一个情景为幼儿验证猜想,帮助孩子发现:气球会向气球头部的方向移动。

其次,用空气的力量帮助小车跑起来,这个探索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反作用力这一特点。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

风的力量教案篇八

1、初步了解报纸、宣纸、牛皮纸的不同承受力并尝试改变纸的承受力,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学习用记录表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引导幼儿在“纸条提水”实验中,发现不同的纸力量也不同,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尝试改变纸的力量。

感知了解“纸的材质”---猜测验证“纸的力量”---尝试改变“纸的力量”---拓展延伸“纸制品的方便”。

幼儿操作材料:纸条(报纸、宣纸、牛皮纸)、矿泉水若干;有柄小筐、记录表人手一份;

教师操作材料:报纸做的购物袋一只;有柄小筐一只;矿泉水若干。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种纸:报纸、宣纸、牛皮纸,这三种纸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2. 师幼小节:它们的颜色、用途不同,有的软软的、薄薄的,有的硬硬的、粗糙的,它们的材质是也不同的。

3. 如果用这三种纸来做购物袋,谁能装最重的物品,为什么?

(环节自评:报纸、宣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性接触到的物品,此环节加上牛皮纸后直点主题式的导入,鼓励幼儿再现对报纸、宣纸的已有经验,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发现这三种纸的材质不同,形成新经验。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推测和假设。)

1. 究竟谁做购物袋最合适呢?我们来做个“纸条提水”实验。

2. 教师讲述操作要求:取一张纸条,两手提起装有水的小筐,看看这张纸最多能提几瓶水(从装一瓶水开始),然后,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每种纸条都要试一试。

3.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4. 分享孩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那种纸条提的水最多?

5. 师幼小结:每种纸的材质不同,他们的力气也不同,报纸和宣纸比较薄,容易破,做购物袋不合适,牛皮纸最坚韧,力气最大,那么,最适合做购物袋的是牛皮纸。

(环节自评:这是活动重点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自然引出验证的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最大力量的纸的兴趣。教师实验前的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单到位,促使幼儿养成边实验边记录、从少到多逐渐递增等科学实验的方法与态度,并在集体分享孩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答案,让全体幼儿都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1. 如果老师想用废旧的报纸做购物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增加报纸的力量,使它也能提起7瓶水,甚至更多。

2. 幼儿实验,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放入更多瓶水。

3. 分享孩子实验结果:你用了什么好办法,提了几瓶水?

4. 师幼小结:纸的力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把纸条叠在一起或扭一扭增加纸的力量,那就能提更重的物品了。

5. 教师演示自己用报纸做的购物袋能放几瓶水。

(环节自评:这是活动难点环节,幼儿凭借已有经验,最先想到多拿些纸条的方法来增加纸的力量,在讲述理由的过程中,难点得以突破:重叠加厚可以增强纸的力量。经验提升内化后,幼儿又想到扭转纸条的方法也能增强纸的力量。最后,教师利用报纸做的购物袋进行演示,不仅巩固幼儿的知识经验,而且回归生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下次请你们老师再用其他不同的纸跟你们做实验吧!

(环节自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生活是基础的源本,利用生活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此环节帮助幼儿做到知识与经验的迁移,促进在生活中发展与成长。)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风的力量教案篇九

1、通过观察塑料袋,感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的气体。

2、能够从"摸塑料袋""吹纸杯"的实验中理解空气是具有力量的。

3、体验自身参与探索"空气是有力量的"这一实验过程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材料的准备:塑料袋1个、气球一个、奖励贴画、向杯子吹气方向的ppt图片。

2、经验的准备: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活动重点:让幼儿感知空气是有力量的。

2、活动难点:幼儿自由探索总结空气是有力量的实验过程。

1、导入:

通过手指游戏"小手变变变"激发幼儿的兴趣。

2、活动开始:

(幼儿自由回答)当幼儿说出空气时,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捏一捏口袋。

师:好,小朋友们都很棒,那我接下来请每个小朋友都来摸一摸、捏一捏魔法口袋,然后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你在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有空气。

师:总结:(口袋里有空气,并把手放开,让幼儿观察口袋内没有空气时口袋的样子)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幼儿:气会漏掉、气球会飞走了。

师: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是什么力量让气球飞走的?

幼儿:空气的力量。

师:总结:原来呀我们的空气也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今天刘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关于空气的小实验——会跳的纸杯,现在请小朋友来看一看老师手上有两个叠在一起的纸杯,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在不用手的情况下如何让上面的纸杯自己跳出来。

幼儿动脑思考后自由作答,当有幼儿说出用"吹"的方式时请幼儿尝试方法,鼓励幼儿进行探索。

师:那刘老师也想来试一试小朋友们说的方法,看能不能让纸杯跳起来。

师:第二次尝试吹杯子,并要求幼儿观察吹的方式。结束后发放纸杯请幼儿自己用杯子尝试。巡回观察、指导,并请成功把杯子吹起来的小朋友与大家分享吹的方式。探索后,请幼儿将纸杯放回原位。

观看向杯子吹气的方向图片。与幼儿一起总结吹的方式,请小朋友进行尝试。总结完吹的方式后,请幼儿再次拿起纸杯探索用哪一种方式最容易把杯子吹起来。再次探索结束后将纸杯放回原位。

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纸杯会自己跳出来?

幼儿:空气产生的力量能将杯子吹起来。

师:总结:我们的空气是有力量的,它有力量才能将我们的杯子吹起来。

3、活动结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神奇的力量,接下来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一下还有哪些更神奇的力量吧。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活动中主要通过多次实验,探索利用小纸片使杯子里的水倒过来而不流出来的方法,来感知空气的压力。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承重力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

3、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

纸条,垫板,积木,雪花片,记录表,笔,硬纸板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实验,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幼儿操作,感知纸的承重力。(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进行尝试。(2)师生交流,发现纸折叠后会改变纸的承重力。

3、再次操作,尝试记录。(1)教师介绍材料,示范记录方法。(2)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进行自主尝试探索。

4、师生交流操作中的发现(1)用图表形式帮助幼儿清楚地了解折叠后的纸承重力的不同。(2)简单小结:同样的纸折叠不同,承重就不同。

5、应用:选择合适的纸包装不同重量的杯子。

6、延伸: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纸进行尝试,发现更多的秘密。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一

1.观察平坦的纸和褶皱的纸可以承担的重量。

2.知道纸的形状不同,所承受的力量不同,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在各种形状的纸上放上书本,思考怎样形状的纸可以承受书本的重量,了解纸的力量。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纸的力量(用纸可以制作椅子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纸的力量】,调查我们周围纸的力量,推测平坦的纸和褶皱的纸可以承担的重量。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纸?

用纸可以干什么?

纸可以承受多大的重量?

把纸铺开可以放几个硬币?

把纸折叠起来可以放几个硬币?

【展开】

2. 观看视频【纸的力量】,了解实验目标,备品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平铺的纸和折叠的纸哪个承受的力量大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1)在书上放好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

2)在纸上放硬币。

【活动:在纸上放硬币。】

3. 分别往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上放硬币,观察纸能承受的力量。

往纸上放硬币,哪种纸力气更大呢?

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哪个可以放更多的硬币呢?

为什么这种纸可以放更多的硬币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纸的力量(坚固的纸桥)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活动评价

比较根据纸形状的不同,所承受力量的不同,并理解其中的道理,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把纸折叠几次或是把纸揉成一团所承受的重量高于把纸平铺着时所承受的重量。所以把几张纸放在一起的话就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根据纸折叠的样子的不同所以承受的力量也不同,纸可以承受压缩的力量,但是不能承受拉伸的力量。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2.观看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三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纸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2、尝试折叠各种纸,感知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折叠次数、纸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乐意在集体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

1、卷筒纸的纸芯、报纸、白纸、卡纸、手揉纸、记录表、铅笔等人手一份。

1、报纸有弹力吗?

教师手拿一张报纸说:“这是一张报纸,它的力量特别大,你们信不信?”教师操作验证。

2、提问:“是谁把纸筒弹起来的?”、“报纸的弹力从哪里来?”

3、幼儿动手操作,感受报纸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1、请个别幼儿演示。

2、“你的纸筒弹起来了吗?你是怎么让纸筒弹起来的?请你试一试,试给大家看一看。”

3、讨论:同一张报纸折叠,为什么纸筒弹起的高度不一样?

4、幼儿再次操作,感知如何使报纸的弹力变大。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猜测不同的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变化。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请幼儿猜测三种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一样吗?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用大小标记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自己的`猜测

2、幼儿操作验证,并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由于一开始我就进行了报纸弹力的实验,然后告诉幼儿报纸有弹力,再让幼儿照着我的样子去操作,这样致使幼儿在操作时没有悬念,兴趣不浓。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报纸的这些秘密,那么幼儿的兴趣也许就更浓了。探索的目的性也就更强了。另外,在幼儿讲述猜测结果时,教师最好准备一张大记录纸,便于汇总。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二研)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纸折叠后产生的弹力。

2、尝试折叠各种纸,感知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折叠次数、纸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乐意在集体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

1、卷筒纸的纸芯、报纸、白纸、卡纸、手揉纸、记录表、铅笔等人手一份。

2、大记录纸一张

1、报纸有弹力吗?教师手拿一张报纸说:“这是一张报纸,它的力量特别大,你们信不信?”幼儿猜测,教师讲述操作要求,幼儿自己进行探索。

2、幼儿讲述操作结果和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3、“是谁让纸筒弹起来的?报纸的弹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那你多折后和少折后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同一张报纸折叠,为什么纸筒弹起的高度不一样?幼儿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猜测不同的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变化。

(1)出示三种纸,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请幼儿猜测三种纸折叠相同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一样吗?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用大小标记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自己的猜测

2、幼儿操作验证,并记录在记录表上,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

活动反思:(二研)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报纸的弹力,因此,幼儿的兴趣较浓,积极性较高,能认真去探索发现报纸的秘密。只是,我把探索弹力,和比较弹力大小与折叠次数的多少有关这一知识点放在了同一环节,致使有些幼儿一时没有弄清要求,有些混淆。

如果把这两个知识点分成两部分操作,效果也许会更好。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三研)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纸折叠之后产生的弹力。

2、尝试折叠各种纸,感知纸的弹力大小与纸的折叠次数、纸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乐意在集体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

1、雪花片、报纸、白纸、硬板纸、手揉纸、记录表、铅笔等人手一份。

2、大记录表一张

1、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猜测后进行验证操作,发现弹力。

3、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1、提问:那同一张报纸,少折几次和多折几次,它的弹力会怎样呢?

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动手操作,感受报纸折叠次数的多少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2、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1、出示白纸、硬板纸、手揉纸,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请幼儿猜测这三种纸折叠同样的次数后弹力的大小事一样的吗?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用大小标记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并回答。教师统计猜测结果。

4、教师交代要求,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并记录。

5、幼儿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纸折叠后能产生弹力,弹力的大小与纸折叠的次数多、少,纸的软硬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种类的纸,他们的弹力是大是小呢?以后我们可以动手再试一试。

1、

2、3来表示,效果就会更好,结果也就更明确。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四

1、了解盐的作用,知道盐可以溶解。

2、观察撒上盐的白菜有什么变化。

了解盐的作用,观察在白菜上撒上盐后,白菜的样子。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白菜为什么会变软?

看一看实验顺序。

1)观察盐。

2)观察白菜。

3)把白菜腌在盐水里。

4)撒上盐后,等待。

【活动1:观察盐和白菜】。

3、用五感来观察盐和白菜。

4、把白菜腌在盐水里,撒上盐,放置一天。盐水和撒上盐的白菜都有什么变化?

【活动2:观察腌在盐水里的白菜】。

5、观察腌了一天的白菜。白菜变得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6、实验结束后,写出实验结果。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五

(1)老师今天带来了哪些纸(出示宣纸,报纸,牛皮纸)

(3)幼儿操作,师看幼儿是否一张一张撕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和发现

二:通过用纸提水桶的活动知道纸是有力量的,初步感知各种纸的力量

(1)师,这三种纸哪种能把小桶提起来教师出示表格做记录

(3)交流操作结果

师,谁来说说操作的结果和自己猜想的是否一样,通过小实验我们知道纸是有力量的不同的纸有不同的力量,宣纸力量最小牛皮纸力量最大。

三:通过叠加的方法知道可以增加纸的力量,进一步感知纸的力量

我们要试一试几张报纸条能提起小水桶

(1)幼儿操作教师提醒

(2)幼儿完成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了几条报纸把水桶提起来

(3)教师小结提问,现在你对报纸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六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白纸若干张、书若干本活动过程: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3、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的手真巧,通过折、卷等方法,使纸站了起来,纸这会儿开心极了。

2.到底能不能,我们试一试。(幼儿再次实验)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

可以任意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让它变小、变矮能托起更多的书。

3、幼儿操作尝试,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教师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和纸的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

1、师:工人叔叔阿姨根据纸的这些特性,用纸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纸杯、纸箱、纸袋)2、我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再找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是跟纸的特性有关的。

风的力量教案篇十七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2: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783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