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论文(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3:22:12
现代雕塑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2-03 03:22:12     小编:LZ文人

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火种,只有燃起它,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和墨守成规,尽量突破创新,展现个人风采。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现代雕塑论文篇一

现代西方雕塑是一门富有创造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西方文化与社会的变迁。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作品,从而唤起观众对于形态、空间、材质等概念的思考。通过近期参观和学习现代西方雕塑的经历,我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下面将在文章中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多样的材料与技术。

现代西方雕塑以其多样的材料和技术而闻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理石或青铜,现代雕塑艺术家采用了更多种类的材料,如玻璃、金属、塑料、木材等,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如激光切割、3D打印等。这种多样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将创意更好地转化成作品。例如,我曾在一座现代雕塑展览中看到一个以LED灯和塑料组成的巨大雕塑,在黑暗中呈现出优雅而富有魅力的光影效果,让我为之惊艳。

第三段:新颖的观念与主题。

现代西方雕塑不再只是对人物、事物进行具象的再现,而是更多的关注于传达思想和表达内心情感。艺术家们通过雕塑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空间来探索人的存在与体验。例如,我曾在一件名为“失落”的现代雕塑作品前驻足良久。它由金属材料制成,看上去是一座破裂的塔,无助且不稳定。这个作品通过形态的塑造和材料的运用,传达了一种迷茫和失落的情感,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第四段:与观众的互动与参与。

现代西方雕塑不再是冷冰冰的静止艺术品,它们更多地与观众进行互动与参与。艺术家们将雕塑置于公共场所,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例如,我曾在一个现代雕塑公园里看到一件巨大的互动雕塑。它由铁丝编织而成,形状如同一个迷宫,人们可以穿梭其中,与雕塑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与参与使观众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增强了观赏的乐趣和意义。

第五段:与传统雕塑的对比与反思。

现代西方雕塑与传统雕塑相比,更加开放、自由和富有张力。它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制作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体的表达和对当代社会的思考。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雕塑的独特韵味和历史价值。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正是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既要善于欣赏和理解现代西方雕塑,也要继承和传承传统雕塑的精神和技艺。

总结。

通过对现代西方雕塑的学习和感悟,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现代西方雕塑在材料、技术、观念与观众互动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的特点,给我带来了愉悦和思考的同时,也让我对传统与现代雕塑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这次的经历让我对艺术充满了更大的热情与向往,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我会继续探索并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语言。

现代雕塑论文篇二

第一段:西方雕塑的历史与特点(200字)。

西方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国家,雕塑一直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雕塑的特点在于其形式多样,包括了木雕、石雕、金属雕塑等,形态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现代西方雕塑则更加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人思想,充满了抽象和现代主义的风格。

第二段:抽象与现代主义的体现(250字)。

现代西方雕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抽象性,艺术家不再追求对于真实物体的精确再现,而是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展现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抽象雕塑形式多样,有些作品形似人体,却没有细节和轮廓;有些作品则完全摒弃了一切可辨认的形态,只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抽象思想。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西方雕塑,艺术家们摆脱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制约,勇于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和新的表现方式,使得雕塑作品更具创新性和突破性。

第三段:雕塑与社会问题的关联(300字)。

现代西方雕塑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艺术家思考和关注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许多雕塑作品通过表现人类的苦难和社会问题,传递出深刻的社会讯息。例如,一些雕塑家通过对战争、贫困、环境污染等题材的作品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此外,现代西方雕塑也融入了更多的政治、哲学和人性的元素,通过对人类本质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引起观者的独立思考,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四段:对雕塑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250字)。

现代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和主题上的多样性使得观众们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有些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物质和空间限制,创造了一种与观者进行互动的体验;有些作品则通过形状、纹理和颜色的变化来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引发内心的共鸣和反思。观赏现代西方雕塑,不仅需要从外部审美欣赏,还需要从内部感受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深度体验让人更加沉浸其中,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现代西方雕塑是艺术家艺术观念和现实社会问题相互碰撞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雕塑本身的创作,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通过观赏现代西方雕塑,我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美的追求,也被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所打动。现代西方雕塑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给了艺术家和观众更多的自由度,让艺术得以与社会相互渗透和影响。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开阔了我的审美视野,也启发了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总结:现代西方雕塑以其独特的抽象表现形式、现代主义的创新风格、关注社会问题以及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等特点,成为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审视现代西方雕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家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在观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现代雕塑论文篇三

:雕塑艺术作为众多艺术的集大成者,它的发展转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雕塑艺术在当代艺术背景下,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当代背景下的雕塑艺术的文化价值、发展历程、进步取向展开探究。

:雕塑艺术;文化价值;风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艺术的形态、材质、颜色都在产生着不同的变化。雕塑艺术在美术领域的发展步伐迅猛,使这一艺术文化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传统雕塑艺术指的是美术工艺设计师根据独特的艺术思维,运用雕、刻、塑三种不同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类艺术作品。雕塑艺术的材质十分丰富,在加工手法上,也包含着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的形式。雕塑在人类智慧的进化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雕塑艺术就已经开始逐步发展,并且呈现出了多种形式的雕塑意象。随着文明的发展,后期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伴随统治阶级政治目的的需要诞生出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石雕等。这些中国艺术宝库的诞生都充分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文化价值的取向,有的诞生是由于常年时局纷乱、民众皆苦的时代背景。而佛教文化来世之学、因果报应之说在此契机得到发芽的土壤,统治阶层利用艺术的手段,雕塑的方式,在悬崖中开凿佛教内容,结合壁画彩绘的形式,安抚民心教化群众稳定自身的统治,而大众百姓借此找到精神的寄托,甚而作为供养人自发开凿洞窟或祈求福佑或为亲友祷告。有的则来自墓葬文化的兴起,《荀子理论》中有述: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有意识的营造象征死者的墓穴的形式。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先前死者所用过的物品一般作为陪葬品埋在死者周围。从陪葬品也可以推测出死者生前的许多信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墓葬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兵马俑就是其非常典型的体现。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陪葬坑气势宏伟的兵马俑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兵马俑的艺术风格上,其陶俑严肃紧张的表情身体语言,严谨写实的雕塑手法,也充分体现了秦国作为法制治国严酷吏治的国风民情。秦国兵马俑既是中国传统雕塑写实风格集大成者,也是作为秦代历史的重要文化史料,汉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境内,是汉武帝茂陵陪葬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自幼能征善战,率军抗击匈奴,排除了匈奴的长期威胁和骚扰,因此威名大振。霍去病去世后,武帝为他修建大型墓冢,至此雕塑艺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体现出为名臣忠将歌功颂德,标榜事迹,教化后人的作用。艺术风格上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作品,它在打破汉代以前旧的雕刻程式,建立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的纪念碑雕刻风格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用庞大的兵马来显示其严整的军威,而是采取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之下,在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腾飞中,艺术有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出现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倡导,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的钢铁之夏创作营活动就是现下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一大正能量体现:在大批工业时代废弃的机器和残件,在来自全世界优秀美术院校雕塑艺术家们的创作下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工业城市也随之迎来一次艺术革命。既是对上一辈那个伟大的奋发时代的致敬,也是多元艺术在中国这片开放包容的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标志。这些雕塑将功能性和美观性融合在一起,使中国雕塑艺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在世界雕塑历史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发,人们的审美方式、艺术情趣不断产生变化。

在近次对作为当代雕塑教育以及创作实践的前锋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的专访中了,吕品昌教授讲到他的一些艺术思想和经历:为了创作中进一步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进深,曾多次到麦积山、龙门、敦煌等地考察学习,很多人熟悉西方雕塑的写实,而在中国写意的融入成为民族审美的体现。作为西为中用的创作,更多的是对自身文化精神的挖掘,而非简单形式的拼凑。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还应该综合性的运用材料创作,展现中国新时代的气象与风貌。吕教授的“太空计划”系列作品就是进口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结合了陶瓷、金属等成型材料的元素进行雕塑作品的再创作,他以雕塑的立体空间占据体现人类生存空间的思索与讨论,以陶瓷材料象征太空元件的科技感,以极强的现实主义冲击感,不但引起人直观的思考,也在雕塑中更大胆的引入强烈的时代感。在实践创造上,中国雕塑艺术和西方艺术在理论上相互结合,构建突出的艺术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化历史的呈现。

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中,雕塑作品往往和城市的文化定位、地理风貌、审美特点相互结合。雕塑作品的呈现也不仅仅突出在宗教场合之上,更多的展示了社会的形象。

(二)创造手法的呈现。

从创造手法上看,当代背景下的雕塑艺术形式、题材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不同材质艺术的推进,使现代雕塑艺术中,金属材质、复合材料的应用叠更加广泛。雕塑艺术的创造灵感和组织形式,也依附于具体的材质呈现出了多样的表现特点。围绕不同的雕塑材质,作者在主题的设定上,更加宽泛,逐渐跨越了“宗教”“种族”等设计形式。

(三)内在含义的呈现。

一些象征着优秀文化思想和文化成果的雕塑作品,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包含深意的雕塑作品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在城市发展、社会发展和家庭思想的构建下,凸显出了不同的艺术深意。

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转变。为了探寻中国雕塑艺术和传统雕塑艺术的相关凝结,结合艺术发展规律,实现对雕塑艺术的拓展也就显得更加深远。

(一)现代化。

我国雕塑艺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雕塑艺术逐渐步入现代化的国际艺术格局。雕塑艺术在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中,尝试打破传统雕塑艺术的局限性,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和现代艺术产生并轨,这样才能够呈现出对艺术的互动与热情。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中国雕塑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发挥到极致,确保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能够以一种领先的姿态,锻造出更多的艺术瑰宝。

(二)多元化。

雕塑艺术技法的多元化、含义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当代雕塑艺术转型的主要内容。在新技术的影响下,受东西方不同文化额交融,雕塑艺术整体表现上的多元化更加鲜明。工业技术的发展使雕塑艺术中的合成材料应用广泛,给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设计选择。艺术理念的推进使雕塑艺术发展转变,从静态、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的综合汇集。作者自身观念的构建,使现代社会文明在现代雕塑作品中,突破了单一的文化限制,共同推动雕塑艺术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大众化。

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以庄严和正统为主要特征的雕塑艺术具有十足的代表性,而时代的发展则使得中国价值的大众化理念十分突出。大众化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大趋势,促使雕塑造型艺术实现了全面的延伸。中国雕塑艺术的大众化理念打破了雕塑艺术的单调沉重。

(四)民族化。

民族文化作为雕塑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展示出了人们对于未来的追求和信仰。我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下,汲取更多的文化精髓,进一步实现雕塑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促使雕塑艺术的文化资源变的愈加独特和深厚。

在当代背景下,雕塑艺术的文化取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这要求工作者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融入更多创新意识。结合艺术文化的发展,沿着现代化、多元化、大众化、民族化的导向拓展,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作品,让我国现代雕塑艺术能够为未来艺术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1]律广。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4]李福全,王晓敏,路照林。谈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的开放性[j]。美术大观,2012,(07):66.

现代雕塑论文篇四

摘要:雕塑艺术作为一种身材性激烈的艺术情势一不管是应用天然物作为原资料来停止传统意义的创作,或是现现代艺术中天然资料乃至未经加工的天然物作为艺术品的直接应用一它的产品现实上都是主体和客体交媾的成果。是以,雕塑的物性所指不该局限于资料的物资性,而应该放眼于雕塑制造的全进程。在中国外乡文明语境下,雕塑的物性异常清晰地指向了“身一物一心”的体验认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雕塑家的主体性和资料的客体性是可以对等交互的。也就是说,雕塑家的身材和雕塑的资料是一致主要的,雕塑的制造进程和雕塑作品的终究的出现形状是一致主要的,这些内容全体组成了“雕塑”这个概念。总之,强调雕塑的物性,并不是要撤消雕塑家的主体性,反而是经由过程这类强调来化解雕塑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对峙,以到达雕塑创作的精力的自在和心性的天然。

abstract6。

第一节古典雕塑:被遮蔽的物性9-11。

致谢29。

现代雕塑论文篇五

1.1原始的模型设计。

开始设计师需要建一个设计模型,就是模具中具有的制造的产品的原型,需要在该软件的零件模块中间进行三维的造型设立,正常经过拉伸、切除、拔模、圆角等特征方法来进行创立和建立。

1.2创建模具模型。

这时,文件的类型应该选制造一模具型腔,然后,我们的子类型选模具型腔。我们就把它装配到模具模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装配不是创建),这样就使得它成为了参照模型了。最后,在其中加上设计好的工件,或者我们用软件提供的工具自动在其中创立,在没办法完成工件创建情况下,原始的手工绘制的办法就可以使用了,这样也可以得到需要的工件,这里的工件是毛坯。

1.3模型的分析。

用软件的分析功能来探讨拔模斜度、厚度等几何特点特征,来判断这些特点是不是符合设计的要求。经过不断地修改,直到符合要求。

1.4设置模具需要的收缩率。

自然状态下,压力和温度会发生改变,铸件从模具中拿出来就会发生收缩等现象,所以,为了补偿其中由于压力温度带来的偏差,用软件中拥有的收缩率功能。设计者经过设定恰当的`收缩率就能够得到方法参考模型,这样能够获得正确尺寸的铸造物件。

1.5模具分型面创建。

模版中用来分割参照模型的曲面通常叫做分型面,它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到最后成型的零件的尺寸,表面的质量。

1.6模具元件体积块的创建。

使用上面提到的分型面,我们把工件分成型腔、型芯体积块三部分。正常情况下,运用软件分割菜单下面的两个体积块命令,将其分成很多个体积快,即拆模。这个不是元件,它是无质量的、三维的封闭曲面组。

1.7抽取模具元件。

人们经过向体积块中间加入实体的材料,让它变成实际的元件,这个过程就是抽取模具元件的过程。完成之后,就成为了功能强大的pro/engineer零件,把它调用或者装换到其他的软件中进行数控加工即可。

1.8铸模仿真。

软件在完成模具元件抽取之后,就能够自动的熔断材料,通过浇口打进去模具型腔,从而产生浇注件。

1.9开模仿真。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检查模具中不同的机构,检查是否有磨损、不合格等情况,从而确认模具是不是能正常的开启。

2铸造模样的cam过程。

对三维模型的数字控制加工的命令,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加工的参数、加工的方式、道具的选择、轨迹等等,这是加工系统生成的。通过对轨迹的后处理就可以产生g和m代码,利用这些就能够控制加工中心的刀具运动,按照三维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得到铸造模样了。

2.1粗加工。

为了拉高模样毛坯粗加工的效果,通常用大的硬质合金刀具来粗加工。加工的精度可以很低,可以是0.11mm;余量是精度的4~7倍就比较合适,一般可以是0.13–0.18mm;速度我们设置一个下限:1500mm/min左右,上限速度2200mm/min左右;根据零件大小,用于确定刀具直径,一般都比较大。其中用的是等高加工的加工方法,一层一层的切出,每层深度一般在1mm左右。这种方法分为两种:等高粗加工和等高精加工。

2.2半精加工。

对那些有曲面形状的物件,有时候要进行半精加工。采用直径比较小的道具,一般比精加工的大那么一号。为了将效率提高,最好使用合金刀具,刀轨的生成可以用软件的等高加工的加工方法,或者精加工法生成。

2.3精加工。

主要是根据加工物件的加工面的形状来确定的,通常情况下在直径选择中,使用比半精加工刀具小5~10mm的球刀,这样做能够提高功效,并且能避免过切的情况,对于局部圆角部位,可以用更小的刀再一次加工,直到完成。

2.4清根。

以上所有过程完成后,虽然模样所有形状和尺寸都基本到位,但是由于球刀的应用,会由于使用环刀而产生圆角,一旦不能够有效去除,铸件可能会产生很大的披缝,因此,在精加工后,清根就是为了清除之前留下的圆角。

参考文献。

[1]肖正明,/e、cimatron环境下塑料模具设计与加工模拟[j].电加工与模具,,(5).

[2]沈言锦.基于铸造模具cae技术的研究[j].铸造设备研究,,(2).

现代雕塑论文篇六

雕塑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现代西方雕塑的魅力,我参观了一次当代西方雕塑展览。在这次展览中,我领略到了现代西方雕塑的独特之处,深感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现代西方雕塑的多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展览中,作品风格各异,每一件作品都有独特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有的作品极简主义,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形状传递出强烈的情感;有的作品以大胆的造型和颜色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还有的作品运用了特殊的材料和技法,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艺术效果。这些多样的作品风格展示了现代西方雕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门艺术。

其次,现代西方雕塑的创新精神让我深感钦佩。在展览中,有一件作品特别吸引了我的注意,它采用了大胆的材料和独特的形式,使用光线和投影创建了一种极富艺术感的效果。这种创新让人惊叹,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法突破了传统的雕塑表达方式,打破了观众对于雕塑的普遍印象,让人们对于现代雕塑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创新精神也唤醒了我的思维,让我明白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只要勇于创新,就能够创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此外,现代西方雕塑注重人文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览的一角,我看到了一组以人体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材质和造型表现了人体的美与力量。它们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于人性的思考,更让人们对于人类身体的形态和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它不仅能够反映人类情感和思想,更能够引起观众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现代西方雕塑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增加了艺术的参与感。在展览中,有一组作品是需要观众参与进来完成的,观众可以自由地移动和改变作品的形状。这种互动性让观众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使得雕塑不再是冷漠的艺术品,而是与观众产生了真实的互动和连接。这种互动性也激发了观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和感受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艺术的内涵。

通过参观现代西方雕塑展览,我对于这门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代西方雕塑的多样性、创新性、人文关怀和互动性让我深受启发。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展现出了无限的魅力和可能性。我相信,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现代西方雕塑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现代雕塑论文篇七

摘要:迹象这个词最早被用来说明绘画的是钟儒乾师长教师在1994年《中国画》杂志揭橥的文章提出的。“架上绘画的精义是迹象与境地。”在此我的转义不是想照抄调用,只是论述一下本身对“迹象”一词的懂得与意见,探讨其与雕塑之间的联系关系地点。

内容摘要4。

abstract4。

导论4。

一、迹象概论5-15。

(一)“迹”与“象”合理化解释5-6。

(二)雕塑迹象--内化与外化的统6-8。

(三)范畴问题8-15。

总结32。

现代雕塑论文篇八

摘要:主要从彩陶美学的抽象艺术,彩陶艺术中点、线、面及其纹饰的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

关键词:彩陶;纹饰;艺术性。

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上古至今的陶器文化发展史。具有关学者及史学专家的考证,华夏的制陶历史已有一万五千年左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传承有序的历史、观念及思维意识都浓缩于华夏民族的陶器史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和伟大的创举。

中华民族最原始的艺术,不能离开最原始的陶器生产和制作。陶器所承载的历史是以实物的存在、符号、造型以及纹饰的重现使今人感受和体味到古人的寓意和内涵。

陶器上大量几何纹的出现说明了人类思维能力的进步。这些来源于白云、流水、山川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动植物的形象,经过人类观察、概括、提炼、简化而成为各种形式的抽象几何纹样,说明人类已经掌握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和表现能力,这种抽象能力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彩陶上的动、植物花纹,还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它们的出现都说明了一个时代在器物上的装饰内容总是反映了那个时期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思想意识。

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一万五千年左右出现的。最早的彩陶纹饰出现在80上下的大地湾文化,其纹饰最初是一条宽宽的彩带,或者符号,也就是最早装饰图案的应用。这个时期的图案大多与原始信仰以及生活相关。根据大量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来看,古陶器上的图案上,很早就有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的自然生态类的纹饰出现。这些装饰图案实质上是与其器物本身使用功能相脱离的,可以说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装饰图案由简到繁、由写实到写意,充分体现了原始先民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表现方法的探求。所以说原始陶器图案纹饰一经出现就具有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情趣性综合统一的特性。

装饰图案是为了美化器物,同时又与器物本身统一于一体,具有主体性、装饰性、时代性和唯一性。先民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逐渐培养出具有时代美感的审美意识。根据太阳的朝夕变化、植物生长规律、自然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时代思维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丰富地使用了对称、连续、韵律等等表现方法,使古陶器既符合了使用功能又达到了审美要求。以至于流传下来的古陶器具备了形式美、造型美、材质美、纹饰美等等集于一身的彩陶文化,充分地反映了时代性和时代特征。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陶器造型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中国艺术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延绵不断的美学变奏曲。就其彩陶美学的抽象艺术,彩陶艺术中点、线、面及其纹饰的应用,谈一下我的一管之见。

1、点。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原子可以说是一个点。在几何学上,点是一种看不见的实体。点,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它具有实用性,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连续存在。点,是工具与物质材料表面最先相接触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面,它是可视的,也必定有一定的大小,占据画面一定的空间位置。所以在绘画中,点的具体概念是不确定的。点,可以说是画面中最小的构成元素,点的大小与形状可以根据画面、图形的需要随意改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小、比列而确定关系。它可以和线与面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所以说点在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上都是画面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洁、最单纯的形。点与线相碰撞而形成的交点便形成了点的位置,点是有形状、有大小的要素,当然也有面积。当它独立存在时,其具有视觉凝聚性和紧张性。它是力的中心,同时也是视觉中心。当它连接起来后,同时又具有了方向感,古人早已体悟到了这种规律。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也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别。点既可以线化,也可以面化。当点沿着一个方向连续进行时,就形成了平行感(水平线)或纵深感(垂直线);当改变点的方向时,它就具备了美的韵律感。

当点独立存在时,它具有视觉凝聚性,可以说是最基础的面,它具有可视性,并在画面中占据一定的大小、一定的空间位置。这是古先民绘制彩陶时,点的最早运用。点,是画面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简洁、最单纯、最纯粹的形。

点、线、面的构成和重组。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此画面运有了小的实点和大的虚点进行了重组,贯以优美的曲线穿插以及三角形的块面分割,使得画面具有了强烈的韵律感。

点和线的组合运用,点与线相碰撞而形成的交点便显示了点的位置,点是有形状、有大小的要素。当然也有面积。十字线中加以点的组合运用,使得画面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凝聚力。

半山类型的彩陶,具有宽带纹的形式,沿宽带纹下有垂弧纹的花纹带,同时又在大面积的黑地中,留出以四方对应的菱形虚点加以分割,再现了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构成关系。

2、线。

中国人对线条的发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艺术就是以线而立于天下的,从仰韶彩陶开始,即对线条做到合乎法则的'运用,如纹线的连续、反复、对称、平衡、打散组合,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积溶着人类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线条成了东方艺术的生命线。

我们的祖先长期以来为了表现形体结构,不断探索着线的表现形式。当点沿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延伸时,也就形成了直线,直线具有无限的外沿力和张力,它是最简洁的形式,也可以表达运动的无限可能性。当方向发生改变时也就形成了曲线或不规则的线变。线,实质是一个看不见的实体,它是点在不断移动中形成的轨迹。一个点具有凝聚力,同时也具有张力,但它不是具备方向性。多个点才具有方向性。

古人绘制彩陶运用了点和线的同时存在性。将生活中的体验进行了艺术提炼,使其得到了艺术的升华,使之极尽美感。古人在绘制彩陶时,更多的运用了曲线,因为曲线具有流动性和韵律感。

简单的曲线,实际上是通过生活的感悟而来,是通过从两端施加压力改变了方向而形成的。压力越大,弧底越大,形成的弹性和张力也越大。最后达到自我圆满。

在彩陶的绘制中,最基本的是曲线和直线同时出现的对立线。往往曲线所达到的视觉效果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会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给人一身松弛感。在彩陶的纹饰中经常出现反复的线条,如:直线的重复、曲线的重复、锯齿线的重复、曲线的对称重复、直线向心有节奏的重复、曲线向心有节奏的重复、错乱性的重复等等。

一般来讲,在一件作品的构图中存在多种复杂的构成因素。构成因素往往以积极的、主观的方式对整体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彩陶纹饰之美得到协调和升华。

艺术不是表象的模仿,而是对生活体悟的高度提炼。对于艺术家来讲,特别重要的是观察自然中的独立构成关系,哪些是必需考虑的,那些是予以取舍的。然后将这些有规律的法则和那些有共性的法则进行并置和重构。从古至今,这一点对于艺术创造都是极其重要的。

马家窑文化彩陶瓶的绘制,是采用了圆点(实点和虚点)为核心,配以众多的弧线大面积的展开延伸,形成了无限延伸的动态感、韵律感。圆点纹象征日月的千变万化,水波纹是自然界的象征。是先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马家窑文化尖底瓶的绘制,是采用了圆点(实点和虚点)为核心,成组按照四方连续的纹饰排列,配以众多的曲线大面积的展开延伸,形成了无限延伸的动态感、韵律感。圆点纹象征日月的千变万化,水波纹、花瓣纹是自然界的象征。是先民们对生活环境的提炼与升华。

马家窑彩陶瓶纹饰,布局饱满,线条疏密有致、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却又变化多端。虚线实线相生,实点虚点互为依托。直线与曲线及斜线相穿插,口径舒展的线条与肩部细密的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使得整体布局构成了完美的乐章。体现了古代先民的设计理念及高超的制作技艺,再现了马家窑鼎盛时期的风格面貌。

沙井文化类型的彩陶,以一种垂直渐变的线变理念,结合形体的结构绘制的。口沿部及肩部加以横线和菱形块分割,使得画面疏密错落有致,视觉中心清晰明朗。可见古代先民设计的别有用心。点是静止的,线是流动的。线的内在张力源于流动。两种“语言”的交织、并置、重组,所产生的美感是语言的表现形式。给与画面最简洁最准确的表现力,也使纯粹的原始形式服务了丰富生动的内涵。

3、面。

最早的彩陶纹饰(大地湾早期)是从面化开始的,一条宽宽的彩带,也就是面化的最早应用,最早的彩陶纹饰的起源,最早的装饰绘画。

各个地域出现的彩陶,早期都有一条宽带纹,一般都在口沿上方。形式简约而概括,在轮廓线以内涂满色彩,可以给人们充实的块面魅力,体现于一种充实感。这时期没有太多的纹饰,只是一条或黑或白或红的彩带。以黑白或红白相互补充,虽然没有后来纹饰的复杂多变,却也体现出了当时古代先民的认知,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原始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逐渐产生了更多的纹饰组合。这时的纹饰也由写实逐渐转向写意的升华阶段,技法也随之变的更加成熟和日臻完善了。

面,既可线化也可点化、可以相互依托、亦可相互转换。由于面的出现,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表现立体感、韵律感、动态感以至于错觉感等。韵律感的表现是表达动态感的造型之一,韵律的本质是大小、方向的反复出现,不停的运动,使画面具有动感和生机。在秩序中萌生了生活的体悟和表现。然后进行重组和再创造。在音乐来讲,利用时间的间隔使声音的强弱、高低呈现规律性的反复与重叠。

造成韵律感,在诗来讲,押韵和语言的秩序表现了韵律感,在绘画造型来讲,点、线、面的反复应用,形成了的秩序感,产生了韵律。相同形反复可以产生秩序感。相似形亦可,类似的秩序排列也可产生韵律感。反复组合形构成也同样产生韵律感。

大地湾文化类型彩陶,最初的绘制只是宽宽的一条彩带。非常纯粹和简约,但却很大方、很稳重。足以体现出先民们最原始的设计理念。

庙底沟类型彩陶盆纹饰,是以曲线弧形面纹重构组合,配以点线的构成关系,形成的单元纹饰形式。在此图中,点和弧型纹都是以面的形式出现的。点代表太阳,弧型纹象征着月亮,表述着日月轮回、交替往复、互为对应、互为依存的纹饰组合形式。

这个马厂类型彩陶,主要是以面为主,结合菱形的虚点及菱形的实点组成了四方连续的画面。大点、小点、虚点、实点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乐章。

这件内彩深曲腹盆是典型的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典范。外彩以横线树面分割画面,内彩以十字线、弧线、斜线、虚点,横点相互交融。构成了点、线、面完美和谐的乐章。

这件庙底沟彩陶,是最简洁最纯粹的圆点、直线、弧形面组合。充分的表现了日月轮回、刚柔并济、阴阳相生互补的关系。

这件庙底沟彩陶,是采用面化为主,对角三角纹相对,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给人以明快大方的感觉。也是以面为主的例证。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形式复杂自如而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彩陶盆是以点带面、以面带线、以线贯穿整个画面。以花纹为中心,两组相似的弧形纹饰相为依托,两组线面为分割,构成了多组阴阳相对的弧形对称,使整个画面构成了强烈的韵律感。弧形三角纹是鱼纹的写意体现,又是鸟羽的象征体现。整个再现了当时的生态平衡状态。

是半坡类型彩陶盆,以简洁的点线面构成关系,勾画出了完整的构图形式。用斜线破面,用直线进行分割,使得画面疏密对比关系活现于眼前。

是半坡类型细颈彩陶瓶,顶部绘制两个相对的平面化三角形纹饰,与下半部分两个弧形圆点纹遥相呼应。并且形成了刚有并济的对比关系。实心的圆点与虚心的圆点并置与上面的鸟羽纹形成呼应,使得整个画面具有既稳重又空灵的最佳效果。

是半坡类型变形人面葫芦彩陶瓶,顶部以大面积黑色块面绘制,下半部分以弧形人面绘制,弧形圆点相对呼应。并且形成了整块与纷杂变化的对比关系。使得整个画面既稳重又空灵的最佳效果。足以体现古代先民的别具匠心和聪明的才智。

原始彩陶分布的地域很广泛,文化类型也极其复杂繁多。各种文化类型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历史跨越的年代也很久远,很难用短短的几千字阐述清楚。对于彩陶的研究和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我多年来对彩陶的认识和理解,仅从彩陶绘制中的点、线、面三方面谈谈我们的感受和认知,这仅是彩陶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寓意解读的偏颇和缺憾也在所难免,我也只是把自己的认知写出来与喜欢传统文化的志士共同探讨和学习。

现代雕塑论文篇九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本土艺术家在海外获得发展机会,并为当时的世界艺术圈所关注。这些成功艺术家的作品,多带有东方的文化特质,或干脆挪用中国本土政治、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包装和创作。现在看来,这种“突然”的成功,除了艺术家善于运用自身文化资源外,也不排除西方世界对较长时间相对封闭中国的好奇,以及部分艺术家为寻求外部世界认同感的急功近利。实际上,在西方现代艺术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当代艺术,更强调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状态及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那种相对激进的现代艺术思潮,也被当下这种较为温和与注重个人艺术体验的形式所取代。

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对被历史所淘沥下来的物质及精神遗存的概称。在笔者看来,历史的面貌是如此具体,有时候又有些虚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断断续续、忽远忽近的庞杂文化资源。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这种文化资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和综合的大系统,所涵盖的概念也是在不断扩展与延伸着的。由此,我们应当关注其中能与当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经验发生某种联系的文化因素,传统的血液也因此得以延续,文化的基因也借此获得发展。就艺术创作而言,我们关注的重心在于文化资源能够作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也就是说,我们所要转化的不是简单视觉意义上的符号转换或技术传承,而是要在当代艺术的方法论中重新分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精神特质、思想智慧,在多元与开放、宏观与多维度的基础上,于中西艺术发展比较过程中,将文化传统资源创建性地移植转换于当代艺术语境中,最终达到传统资源被激活并得到有效转化和利用的目的。

就当代艺术中的雕塑而言,是能够承担将传统文化资源向当代艺术转换的有效载体。对当代雕塑艺术体系的探索和文化转换,以及建立东方文化语言体系的目标应是重道轻技的,还应形成对西方主流艺术有一个创建性回应,并同时确立我们自身文化立场判断和价值趋向,在世界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建立自觉的本土意识,达到文化身份彰显之目的。

关于传统文化资源在雕塑创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与感悟,笔者想从“本源”与“物我”两个方面做一个切入。所谓本源,实际上是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所生成的文化根性。

既然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以补当代雕塑艺术多方面智慧之所需,那么必将先考察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及生成平台,也就是说,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脉的根本立场,从而明确中、西方文明的本质差异,由此探寻建构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体系的多种可能。

当我们翻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程时,虽浩若烟海且支系庞杂,但却不难发现,“天地人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脉络。究其源头,便是讲述天地万物变换法则的智慧经典《易经》。《易经》实质就是“易”的哲学。“易”者,变化也,“易经”中所谓三易原则,也就是世界万物和谐变化的哲学、变化的原理和不变的真理,其表现形式以及解读路径,集中体现“理、象、数”三个方面。综观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无一不渊源于此,并以此为基础从各个方面开枝散叶,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平台,并在不断的民族大融合中和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蓄中逐渐形成以“儒、道、佛”三教会流的文化轴心,之后形成了由“佛”所引发并受“道”影响的中国“禅宗”思想,还有在二程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等众多哲学理论,由它们建构起中国哲学精神的主体结构。

在这个主体结构中的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庞大而精深,其中任何的一枝一叶都是鲜活跳动的,都会是我们创作转化过程中的源动力。我们需要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不断获取其蕴藏的精神能量和通达的世界观,进而确立我们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线索脉络与理论依据。

关于物我,探讨的则是作为存在于天地中的物,与作为本体的我是一种内在的关联。中国人似乎从来就不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物与我一开始就是彼此共存和相谐相通的,这就是所谓“天命”的源由吧。自然的秩序以及社会的结构一直是浑然一体的,于是无论上古“三易”及周代的学说,还是先秦的“五行”“阴阳”之道,无一不是将天地万物搓揉成系、疏理成章、演数成象,遂成相生相克互为因果的“物”“我”逻辑。《尚书·洪范》篇所列“九畴”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涧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稼墙。”赞叹古人所建立的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是何等智慧奇妙,其相生相克一概万物。

我们应该可以清晰看到一个线索,即作为当代雕塑创作客体的“物”,和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具体说来是共存相依,并不断转换角色的动态关系。所谓“物”,从来就不曾孤立存在于“我”之外,而是和“我”的心性乃至本体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此所谓阴阳相济、物我相存的材料观。对材料的把握和语言拿捏,也是需要思想性的境界层面,王国维《人间词话》“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佳句”说的就是此意。艺术创作主、客体即“物”与“我”之间相应关系也就有了更具性灵的表达,并充满了活泼的终极关怀,以及物、我交融的开放性。也就有了“物我两忘”“行云流水”精神境界。儒家有“格物致知”,佛学有“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的说法,禅宗还有“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的理论,这些充满智慧的东方话语,实为一种精辟的解说,似乎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建立起感知世界万物、生命连通的具体方法,方法的有效建立自然也会成为当代雕塑创作的基点之一。当代创作中,更多对“物”的认知与利用是需要智慧的变通与转换的,传统资源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选择余地与机会,是可以帮助我们从西方主流话语中脱颖而出的。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雕塑创作,包含有较此前的艺术形式更宽泛的各种可能,但在内在的文化属性上,却并没有形成彼此间的割裂,而是相反,当代艺术的文化属性,要求其与传统之间发生更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表面上看,当下中国雕塑呈现出了跨界融合与多元交叉的大趋势,这与当前的大艺术视野的发展是一致的,但需要警惕的是,不作思考的跟风和无自主性的文化立场,必将使自己陷入一种盲目的尴尬语境中。当前,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相对稳定和良性运作的历史时期,这与众多有识之士也愈来愈重视自身文化血脉的传承,以及有意在混杂的艺术圈中不断明晰自身的东方身份有关。显然,这种属于东方语言体系的雕塑形式,必理将会开启一个更新和更宽广的艺术世界。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

城市文化的发展无疑需要吐故纳新,因此对城市雕塑而言更换消退是正常之举,不过对雕塑而言,应该有一个部门贯彻雕塑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对雕塑的过去和现状在城市文化中应该有详细的、权威、广泛的调查和评估,对相关事宜进行调查和研究,完善城市文化的自我发展。

城市雕塑;退出机制;拆除。

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出现始于自古希腊城邦,但在现代工业化城市空间中大规模的出现,与在世界广泛流行的“城市美化运动”理念及其后发源于美国的“百分比艺术”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城市文化的发展无疑需要吐故纳新,因此对城市雕塑而言更换消退是正常之举,不过这些雕塑的过去、现在、今天或明天,事实上是城市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在清退拆除时常让人非议,为此对这个环节相关事宜进行调查和研究,期待探究有相关的途径改变这种现状,完善城市文化的自我发展。

首先是原有的城市雕塑不能满足当下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城市美化运动中,社会精英强制性的把蕴含审美规律的艺术设计作为提高社会秩序及道德水平的途径,强调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规则、几何、唯美等因素对市民道德文化的影响,而“百分比艺术”政策则偏向于城市建设艺术品和民众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两种理念都促进了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的发展,但更多是作品成为城市空间中静态的审美对象,或具有纪念或教育功能而存在的“艺术品”。特别是城市雕塑作品的意志往往是城市规划者、管理者或雕塑建设者等社会精英或者专业人士决定,较少顾虑市民的接受。我国城市扩建后,城市规划建设受到相同理念的影响和促进,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雕塑具有相同的“国际性”,时至今日部分雕塑在环境中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精神气质的存在,常常面临清退拆除。还有就是部分民间雕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衡阳城市空间环境中雕塑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在公共广场、公园、各种纪念园、纪念馆及住宅区的雕塑加上城市中原有的传统石狮雕和民间木刻等,这个城市空间中现有民间石雕和木雕的地方估计超过一百处。特别不合时宜的就是在政府机构或办公大楼前的传统门前石狮,给人极差的空间体验感,在必须拆除意愿中排名榜首。其次是城市雕塑作品质量不过关。在衡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文化装饰”“文化快餐”需求和城市美化思想的促进,使得城市雕塑等作品大量产生,但从业水准、规划者、审批者和监管者的审美素养参差不齐影响了城市雕塑,故作品材质、造型语言、题材内容、传递的精神气质等各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尤其是九十年代的几何形不锈钢雕塑作品折射出特别难看的鲜明时代烙印,常常造成视觉污染而影响人的精神和心态。另外,空间重新规划是造成城市雕塑被拆除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城市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最鲜明的载体,我国经历多年的城市建设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市建设将从城市规模向城市质量转型,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建设将超过城市工业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取向,对原有城市雕塑的发展来讲这是挑战大于机遇。相对应的是城市空间开始调整,像上海借助世界博会,北京就借助2008年的奥运会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和转型就是此例。在此背景中的原有城市雕塑要不是在改变的环境中涅槃新生,要不就是被拆除处理。衡阳老城市空间还没有大规模的重新规划设计,曾经的“城市艺术品”并没有大规模的拆除,但城市规模扩张建设转向追求质量的人性宜居城市环境建设对公共空间的要求提高,拆除只是时间的问题。

1、建立对包括雕塑艺术作品在内的专门管理机构。对雕塑而言,应该有一个部门贯彻雕塑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对雕塑的过去和现状在城市文化中应该有详细的、权威、广泛的调查和评估,对具有潜力的作品还有必要加以宣传,对有争议的作品能主导它在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存在,对不受欢迎特别是由于质量不行而被拒绝的作品安排清退拆除的时间,对空间被重新规划不得不拆除的作品保证在新的环境中延续文脉的发展。正确的管理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雕塑的将来和发展。

2、设立专业管理人员和监督法规。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完成实际调查,并加以整理,以城市文化发展为背景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关于城市雕塑的退出机制,这不符合城市文化的正常发展规律。积累中总有机会选择优秀作品,但如果没有相关的法规保证作品的存在权利,什么样的作品都可以拆除时,想来我们将没有多少作品可供选择。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谁拆除,拆除由谁管理,还有就是谁应该淘汰?要确立法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积累,才能构成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城市在发展中和别的城市区别开来,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城市精神面貌,而积累的前提是有序的吐故纳新。

3、重视公共艺术建设,尊重社区居民或相关市民的意见。在传统文化中,大型的雕塑特别是人物雕塑存在的地方多是寺庙,对作品即使有心欣赏也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些许敬畏。装饰雕塑在建筑上并不陌生,但作品的存在或者是因为故事或教育意义而存在,作品的功能大于纯粹审美性。同时西方的雕塑审美习惯传入我国,因为对专业审美能力的要求不习惯,在很长的时间段中关于雕塑相关的形式审美规律难以普及到大众,所以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在城市文化建设中也缺乏相关的对策。当下在城市文化领域及公共艺术语境中,艺术作品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服务,是公众的社会福利,作品除了专业性和审美意义还可以有地域文化和象征的可能。在衡阳某高校的大门上,有四副历史名人雕塑就一直饱受无法看懂的难堪,一直没有拆除,但对离开学校的学生而言,肯定是学校印象最为深刻的景观,对此类作品面临拆除时应该有合适的处理制度。我们知道,无论是城市空间的管理者或城市雕塑的设计者,对城市雕塑相关理念必须有新的突破。衡阳雕塑现状可见,要有立体的、多元的、文化的、艺术的认识理念和好的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管理,城市文化才能良性发展,才能进一步拓展城市雕塑的影响力;才能全面的、丰富多样的丰富城市文化和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长性的广泛介入市民生活方式的艺术媒介,彰显城市文化中的魅力;才能让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公共艺术和他们所承载的精神和思想与时俱进的和城市文化中一起生长,呈现不一样的城市表情。而这一切首先要有专门的结构协调管理,在雕塑所有环节中同时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它在城市文化中的发展,特别在雕塑的拆除环节中。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一

摘要: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都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与娱乐息息相关,应用美术和纯艺术性美术密不可分。基于此,以应用美术和纯艺术性美术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历史渊源、鉴定与分类、联系与区别、发展与趋势等方面详细阐述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相关分析,从而了解当下它们的情况,促进更好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应用美术;纯艺术性美术;美术鉴赏。

西方文艺复兴后,美术这一词汇得到了西方人们的认可,但是在中国,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才初具雏形。经过发展与研究,二者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很大联系,却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对此,下文将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找出关于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特点,发现它们的美,推进现代社会对美术的欣赏,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

一、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历史渊源。

应用美术也被称之为实用美术,应用美术指的是有社会实际用意,并且可以反映出生活实际应用目的的美术,有时也是工业美术的同义语。应用美术可以用于各个生活领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经过设计与加工后结合生产而成。纯艺术性美术,属于一种纯欣赏性美术,例如油画、国画,这些美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能够创造可视的静态空间形象。纯艺术性美术也被由此得名。应用美术它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它可以满足物质需求,是一种有功利目的的美术,主要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在我国,石器时代的美术是历史渊源,人类在造型器皿上面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在最久远的时代创造了美,以这样的方式将文字、符号美化,改造自然的同时,制造生活生产工具,创造生活必需品,这些美术有实用的一面,也有纯欣赏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相关具体分工,专门以绘画为生的人出现了,这标志着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中国三大石窟的绘画、书法、雕塑,瓷器、玉器甚至是生活中家具上面的绘画都是美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仍具有研究的价值。将美术分为应用美术和纯艺术性美术两个部分,它们相互渗透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文化特征。

二、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鉴定与分类。

在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鉴定与分类中,应用美术主要包括商业美术、书籍装帧、服装设计、染织设计、日用品设计和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指的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室内与景观设计,工业设计即产品、珠宝等首饰设计、建筑、数码媒体、动画、摄影。以上所有都是现代常见的应用美术的具体分类。其中织染设计指的是印染花布、毛毯、丝绸等用品的设计,日用品设计指的是炊具、餐具、家具、灯具、床上用品、钟表、家居用品等与人的生活有关联的一切用品的设计工作。图1就是典型的应用美术,这是简单的服装设计图,设计师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在纸上,经过不断修改与讨论最后经过实际加工走入各大秀场,随后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日常穿的衣服都是设计师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可以看出应用美术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同时也具有审美功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生活的各方各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为人类现代生活创造了美。纯艺术性美术,即一种纯欣赏性的美术,如油画、国画、版画等。随着社会的详细分工,逐渐出现了家庭画师和以画为生的艺术家,他们的美术与应用美术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目的是一种纯粹以欣赏为追求,充分表现创作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在我国古代经常是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宫廷贵人拥有的,在审美上十分强调精神层面,讲究精神上的解脱,传达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就像图2,绚烂多彩的笔墨无不彰显着古代女子的优雅与温柔,左边是女子,右边是多彩的锦绣春色,可以看出创作者一心为了表现美,追求艺术性。图3是当代抽象油画家赵无极的作品,抽象油画作为纯艺术性美术作品的'一种,它是经过长期的持续演进而来的,无论派别如何都是试图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创作的出发点是直觉和想象,对具有说明性的表现手法存在排斥心理,有时带有几何学的倾向,有时候是抒情抽象,以艺术理念为出发点,带有想象和浪漫主义的色彩[1]。

三、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联系与区别。

应用美术是一种以实用为主的美术形式,与纯艺术性美术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之间也有着相互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创作目的和表现形式不同。

应用美术做出的作品为了服务于大众的生活,给予人们实实在在可以用得到的物品,最后才是表现美感,风格上简单、大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美术形式,根据产品的特征与用途而定,其造型、颜色和各种款式都是以实用性为目的。应用美术具有日用型性、生产性、廉价性、大众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应用美术的实践性很强,甚至可以直接应用到生活当中,一些专业美术学院十分注重实用美术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在这方面的成绩要求很高,所做出来的作品必须突出实用性。学生通过学习,既了解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掌握绘画技巧,进而完成相应的设计创作,该课程中,内容有关于美术史纲要、美术艺术理论、美术色彩、美术设计理念以及美术设计创作等。纯艺术性美术是为了欣赏,以绘画和雕塑为例子,作品是通过作者对人、社会和自然的感受与认识,经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充分而抽象的思想表达。无论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其功能都是以教育和审美为主,超越了生活的纯思想艺术形式,有时候更能表达出一种人文情怀。

(二)在表现的技巧方面。

应用美术以简洁概括、鲜明对比强烈为主,装饰主观性是应用美术的主要特征,而纯艺术性美术十分强调环境与整体效果之间的关系,创作者考虑光线、黑白、虚实等多方面的统一与和谐,用艺术的多个表现形式感染人们。纯美术作品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主要表达了画家当时的心情及通过向日葵表达的情感,用温暖的橙色系将向日葵的生命表现得淋漓尽致。应用美术作品例如埃菲尔铁塔,作为美术的其中类别之一建筑,应用了大气磅礴的设计手法,将建筑表现得宏伟、大气,融生活和艺术为一体,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了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在精神追求方面。

由于应用美术自身条件的原因,在精神追求上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只需要考虑科学性与实用性,有时也会考虑到经济效益。而纯艺术性美术是一种纯粹的造型艺术,主要为了抒发出作者的情感,表达他的创作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精神上的释放,在这些人的眼里,感性高于理性。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在创作目的、表达形式、技巧和精神追求上虽有不同,但是还是出自美术范畴中,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它们都是为美化、丰富人类的生活而存在的,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次,二者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与特征,在艺术学科中承担的社会组织、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是相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感染,接受艺术信息,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无形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应用美术和纯艺术性美术各自的优势,为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出自身的贡献[2]。

四、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发展与趋势。

在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中,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即使在形式上存在不同,但是内在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有着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面。应用美术由远古时代生活用品的简易装饰,一步步发展到先进生产、运输的造型与装饰,人们经历了认识、装饰、审美和教育的演变过程。纯艺术性美术从早期的宫廷画到画师职业的出现,从简到繁,从少到多,就连创作意识也是一个演变的过程,经过不断的社会发展,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发现自己不仅要掌握两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立足于它们的本质,还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变化的作品。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纯艺术性美术与应用美术都经过了无数岁月的考验与磨练,其表现形式与发展趋势更加成熟而具有魅力,并且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各自自成体系,又统一归属到美术这个大家庭中,相互进行借鉴与补充,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散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更加懂得自身要立足于美术的特点,创作时凸显应用美术与纯艺术性美术的本质,还要努力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二

这一课我使用的是典型的纯粹的美术赏析课的方法教授。从上次参加了市优质课评选之后,我就坚定了将美术课纯粹化、回归化的思想。我不断的改进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思索着自己的教学方向,为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正美术课”。其实《雕塑之美》是我改变思路后的第一次赏析课的尝试,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并选择性的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查阅的资料我无法预料、预习情况我无法预料,甚至是学生对每件雕塑作品的感觉和个人情绪我都无法预料。我只能依靠自己的临场发挥、靠自己现场的应变,还有自己在课前对每个雕塑作品的背景、内涵等等相关内容的大量搜集。我怀着未知跟学生共同来学习,可是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好似太短,很多内容我并没有更深入的展开讲;很多想法学生并没有都表达。对于这近乎还并不完整的课,我和学生们都有些小遗憾。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三

最近,在班上的美术课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了一些现代雕塑,让我大开眼界。通过欣赏这些雕塑作品,我深深感悟到了艺术的魅力。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尊现代女性裸像,她的姿势自然优美,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让人不禁驻足欣赏。这尊雕塑通过对人体肢体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人体的美的追求,并通过逼真的表现手法,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生命力。

另一件作品是一尊海豚造型的雕塑。它造型逼真,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灵动。整个海豚造型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热爱,更是展现了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魅力。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也能够领略到现代雕塑在表现主题上的奥妙和创意。

此外,还有一尊由金属构成的雕塑,这件作品非常抽象,不同于传统的雕塑形式。通过独特的金属构造形式,作者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光影效果。这种金属雕塑不仅具有艺术性,更是一种创新,它让我们对现代雕塑取得了新的发现,让我们对创新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欣赏现代雕塑作品的体会,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现代雕塑创意的独特性。现代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从中了解到,在艺术创作当中,精神内涵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我会认真学习现代艺术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现代雕塑的魅力。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四

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内容,三环路的开通,大、中、小型城市广场的兴建,一方面使城市交通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为城市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丰富的绘画雕塑艺术更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在城市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文化”的气韵对于提高城市品位、提高都市人民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很重要。2002年编制完成的《西安市城市雕塑体系规划》依据西安市中心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以及外围县区总体规划,确定了西安市雕塑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及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雕塑风格和布局原则,为西安市城市雕塑提供依据,以指导下一步的城市雕塑详细设计工作。在雕塑体系规划确定后,政府、雕塑家、城市设计师,建筑业主和公众等方面积极参与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城市雕塑的有序发展。

2.1西安三环内现有雕塑现状分析。

(1)城市轴线和环线分析。西安市的南北轴线、东西轴线及环线、二环线、三环线都是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也是城市的景观干道。规划雕塑主要布置在道路的绿化分隔带上和两侧绿化带中。西安市的南北中轴线是西安市的“龙脉”,雕塑布局以历史题材为主,形成对城市总体风貌的引导作用。环线内侧环城公园,规划形成唐诗公园,雕塑题材以诗人雕像或诗词意境提炼而来,结合公园原有叠山理水,作带状布局,营造一处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游园空间。三环路中间的绿化分隔带及立交桥附近布置雕塑时,应充分考虑它的交通功能,避免对驾驶者产生视觉影响。可在道路调速段——即转弯道、十字口等处,适当控制留出较大用地,以便布局群雕,创造个绿化与雕塑和谐共存的、富于节奏和感染力的空间景观体系。

(2)城市门户的选点分析。城市门户,亦称城市入口,正如《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中所示“,门”是与“祖、社、朝、市”及城市道路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城市形成、发展和演变中,担负着城市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角色,与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突出景观地域特色的角度讨论城市门户空间的设计研究的开始,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比较薄弱,如何在满足大众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将地域性融入城市门户空间的设计中去,营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门户景观,也是本次调研将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特定的地域有针对性的展开深入的探讨。在西安市规划局在《西安市城市雕塑体系规划》中,已经做出了西安市雕塑体系的明确规划,但本次规划主要是通过对城市门户的选点,结合古城的文化底蕴,有一个新的思想,将现代的城市雕塑与西安古城的门户结合起来。第一,雕塑选址在立交桥周围绿地之中,土地成本低,不用再征地。第二,处于城市出入口的位置,车流量大,尤其是轿车流量大,雕塑欣赏性强,这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第三,结合门户空间的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雕塑的形式与地域特色空间活动内容相统一。第四,门户空间的雕塑与门户文化内涵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使那些具有雕塑美的空间艺术作品,同时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第五,雕塑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将门户空间与城市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空间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第六,雕塑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灯光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2.2现有雕塑的现状分析。

(1)雕塑题材。西安市现今主要雕塑主要分布在市区的旅游景点和公共设施附近。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主题类和装饰类雕塑。这些雕塑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历史题材的纪念类雕塑。例如,莲湖公园内的小萝卜头雕像、大庆路绿化分隔带内的丝绸[]之路群雕、大雁塔南广场的唐僧像、革命公园内的杨虎城像等。第二类是注入内涵的主题雕塑,如省体育场门前的唐仕女打马球像、省图书馆门前的罗丹像、唐华宾馆西侧唐仕女歌舞雕塑曲江春晓苑内佛像等。第三类是美化环境的装饰类雕塑,如曲江春晓苑内的石马像、滋味花园广场的流水雕塑等。由于诸多因素,西安市的雕塑建设还相对滞后,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对城市和形象产生巨大影响。

(2)雕塑布局。在《西安市城市景观雕塑体系规划》中确立的标志类雕塑、纪念类雕塑、主题类雕塑以及装饰类雕塑等规划概念上的分类的基础上,将雕塑的布局扩大到“二轴、三环、十六区”这样一个大的城市区域范围内。实际上将规划区域覆盖到城市的东西及南北两条主轴线,明城墙环线、二环及三环三条市域环状道路,另外还包含了开发区、大学城以及其他16个城市功能分区,重点在城市出入口、城市广场、街路空间、公园绿地、滨水地带、文物古迹附近以及立交桥等城市片区,布置较为重要的城市雕塑或雕塑群。

在西安市现有的城市雕塑中,大多数都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也正是西安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象征。同时这类的城市雕塑也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当漫步在西安的大街上是,我们时不时地会发现一些与这些雕塑合影留念的人们。同时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与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一些能与人们互动的历史文化雕塑也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这不仅让人们在雕塑中理解了历史文化,也让人们在游玩、休憩中理解了雕塑。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五

公益广告是一种场景化、多层次、综合性的艺术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主流意识,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公益广告创作中把核心价值思想性融入艺术性之中,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公众看了产生共鸣,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1.引言。

公益广告区别于商业广告主要在于,它面向社会大众,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广告的形式传播进步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益广告可谓一盏明灯一直贯穿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素养的职能。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怎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突出艺术的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提高其传播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艺术感染力与核心价值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益广告恰恰是传承了人们对文明社会的美好希冀和憧憬,弘扬的是真善美,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呼唤道德和任性回归,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相向而行,具有独特的优势。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在于让观众接受倡导的价值观念,首先不能把观众当成被说教的对象,而应以亲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观众的情感,力求通过独特的情感路线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使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1]。表达方式注重优美而含蓄,注重观众的联想参与,如:在“两岸本一家,祖国要统一”的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利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来表达主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提及两岸统一,却含蓄地抒发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境,给人以强烈的思绪空间[2]。创作的结构美、旋律美、意境美相结合,提高艺术感染力,如中央电视台梦娃系列《中国梦我的梦》的公益广告中,“梦娃”形象最为引人注目,“梦娃”原型为天津泥人张泥人作品,形象萌动可爱,微微盘坐于画面的左下部,面部表情为若有所思,整个作品让人浮想联翩,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也是我的梦。“梦娃系列”公益广告的播出,取得了轰动效果,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梦娃系列”也被纳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动画视频推广展播计划,并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这种萌动的形象与欢快的童谣音乐相结合形式朗朗上口,在视觉表达上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音乐美也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如在“不要让爱越走越远”的公益广告中,音乐的转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品是讲述孩子一出生到功成名就的整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而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是不要让着这种爱越走越远,作者巧妙地利用一个尺子来形象的表达了这种距离。作品中当孩子逐渐长大,音乐轻快,表达了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快乐成长;大学毕业时转换为欢呼的音乐;最后是儿子拉着一个皮箱西装革履的大步地头也不回越走越远,而背后是拄着拐杖的母亲遥望的眼神,此时背景音乐转换为伤感的音乐,烘托出母亲期盼儿子回来悲情情感。对于当今社会,孩子逐渐长大,而母亲逐渐变老,特别是孩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都不在一个城市,其实母亲每年最期盼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过年回家”。这个作品就是表达了这种母子亲情,孩子无论工作有多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益广告的艺术加工能够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公益广告的艺术感染力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它使得情感与信念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新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们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的精髓所在,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六

我是一名高中生,在学校的美术课上,我们学习了现代雕塑的欣赏。这让我对雕塑这个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现代雕塑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以雕刻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更多地体现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在我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时,我不仅仅看到了形态美,更看到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比如,在我们学习的作品中,有一件作品名为《自然之眼》,它是由一位艺术家用废旧的电子元件拼凑而成的。当我看到这件作品时,我惊讶于艺术家的创意和技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环保观念。这让我对现代雕塑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我认识到艺术家在创作时不仅仅是在创造美,更在表达对生活、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他们创作的作品是对艺术和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还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现代雕塑吸收了多种元素,融合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艺术无国界,不分种族和文化,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让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欣赏和体验。

总之,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作品,我受益匪浅。雕塑不再是我心目中的高不可攀的艺术形式,它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我相信未来,现代雕塑会更加精彩,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欣赏现代雕塑的行列中。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七

现代雕塑是一门艺术,它的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一定的审美功底和文化积淀。近年来,我有幸接触到了一些现代雕塑作品,从中收获了许多感悟和启发。以下是我对现代雕塑欣赏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现代雕塑赋予了艺术家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可能性。传统雕塑在材料、形式和主题上都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制,现代雕塑则更加开放和自由,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材料、技法和概念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同时也能够融入更多的当代思潮和文化元素。例如,我曾欣赏过一位艺术家以纺织品、金属丝和LED灯等材料制作的抽象雕塑作品,它不仅呈现了美妙的肌理和线条,还通过灯光的变换创造出了系列动态多彩的视觉效果,让观众产生了奇妙的空间感受。

其次,现代雕塑的内容常常富有思想性和反思性。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现代雕塑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了诸多关照和思考。一些现代雕塑作品以抽象形式呈现,传达出对人类存在、情感交流、时空跨越等问题的探索和探究;一些作品则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反映出当下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的状况和矛盾。我曾在一个艺术展览中看到一尊巨型人像雕塑,它的面部覆盖着数百个闪烁的荧光灯管,灯管的数量和位置随机变化,造成了一种残缺、扭曲、混乱的效果。这尊雕塑让我产生了多层次的联想,或许它象征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疏离,或者是对科技信息时代快速变迁和失衡的一种表现。

最后,现代雕塑的欣赏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由于现代雕塑的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我们可能会对一些作品感到困惑或者无法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缺少价值或者观赏性。相反,每一件现代雕塑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生活、文化和艺术的一种表达,我们可以在欣赏中发现它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培养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去接受不同的雕塑风格和流派,不要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强加于作品之上,而是要通过开阔的眼界和多元化的接受来感知和理解。

总之,在现代雕塑欣赏中,我们可以从创作、内容和观赏三个方面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启示,同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美学修养,让我们更加热爱艺术,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八

当代艺术与城市历史这个当然的文化载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历史中的民间文化更值得作为城市雕塑设计的出发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为艺术灵感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民间文化融入城市雕塑作品,可以使市民和当地民众有更加温暖的亲和感。城市雕塑可以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特征,文化背景相溶合。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人类历史的传承,传承城市历史的最好载体就是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不仅能折射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成为城市灵魂的主要承载者。在河南省济源市有一组《愚公移山》雕塑,就取材于济源市当地的神话传说: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代表人物。以愚公坚持不懈开山劈路的民间神话传说为基础,将古人的传统精神和当代人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把当地远古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战天斗地精神和刚毅、倔强的山民精神完美地呈现在雕塑之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雕塑很好的融合了济源的历史文化故事和现代人民不断进取的精神,展示了济源人民顽强拼搏,开创美好未来的新面貌。因此,不仅当地民众广泛接受这座雕塑,而且《愚公移山》雕塑已成为了人们记忆这座城市的特征。

城市气质是城市社会生活几十年上百年约定俗成逐渐成形固定下来的,它贯穿了一座城市的整个历史。城市的面貌特征、文化传统、习惯习俗等也成为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城市所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每一个城市有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北京庄严而稳重,上海智慧与包容,杭州精致而温柔,南京成熟与内敛。在城市雕塑中,要体现城市的气质,例如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大铁牛像,它象征着奋发进取、勤劳有为,代表着周口人民分发进取和辛勤劳作的精神,已经成为周口人精神与气质的象征。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已超越普通的美学价值。深圳市“深圳人的一天”城市雕塑组,活灵活现地呈现了“经理打电话、清洁工扫地、路人看报读书”等人物和场景,组成了深圳普通市民的一天。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把它们融合到城市雕塑中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民俗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纯真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了文化历史的精神内涵,是传统精神与当代艺术、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一种完美结合。将民俗文化中的神话题材融入到城市雕塑作品中,使人们看到雕塑就会通过联想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因此,充分挖掘蕴含当地民俗文化题材并在城市雕塑作品呈现,把当地民间传说及人文传统作为作品取意的基础和依据,使雕塑既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时代特征。这样,雕塑作品就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面的人的审美需求,人人都能接受。例如兰州的热冬果、牛肉拉面等,天津的吹糖人、租界的马车、磨粉和面等雕塑。沿着天津五大道上建造了许多带有天津民俗风情的雕塑,这些雕塑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老天津时代,人们喜闻乐道这些好的雕塑作品。

总之,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要注重运用包括地域文化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如文脉的象征性元素,才能使作品意境丰富多彩。当然,元素化手法只是营造雕塑的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途径,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一种公式。

现代雕塑论文篇十九

本课是五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古今中外杰出的雕塑艺术作品,对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有所了解,初步学习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本学期,我一直注重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培养,注重“欣赏·评述”与各领域课程的结合,并且利用课前三分钟“我最喜欢的画”,积极有效的锻炼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

以往校研讨课我选择“造型·表现”或“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比如《会变得线条》、《刷牙》、《做笔筒》、《别致的小花瓶》等。为了检验学生们学习的有效性,我尝试用“欣赏·评述”课型内容作为公开课,于是“蓄谋已久”的选择了《雕塑之美》这一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

第一个大环节分为三部分

1、从身边的和学生见过的雕塑作品,对雕塑形成直观感受,知道雕塑的作用。

2、通过比较,了解雕塑分为圆雕和浮雕。

3、与绘画作比较,形成对雕塑理性的认识。

第二个大环节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1、从整体分析教材,比较课本中的雕塑作品,学会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3、用罗丹的名言作为本课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课后用易得的材料试做件雕塑作品。

与以往我准备公开课相比,这次公开课我做了两点努力,当然,这都是从学校有经验的老师那学来的,让我小有成就感。

第一点:搜集、整理并熟记教材中雕塑的资料;思考学生们会如何回答问题,并想好解决的方法。

课前,我利用网络,教学参考书、《外国美术史》、《中外雕塑史》等书籍,整理关于课本中雕塑作品简洁、准确的资料。虽然我以前也会很认真的来准备,上课时,我通常是手拿资料,必要时读给学生们听;这次是背过资料内容,并能熟练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应对学生。

我担心学生不能充分到位的分析、欣赏雕塑作品,我想了如何引导学生,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我如何来应对。这样会使课堂能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让课堂更顺利。

虽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分析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们也搜集了自己喜欢作品的资料,我准备的大部分资料都存在了我的大脑中,没有得以展示,不过我却是大大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知识财富。另外,我还是不能灵活自如、胸有成竹的应对学生的回答,学生们的答案比我想的要丰富的多,今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历练自己。

第二点: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课前预习、准备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四年级学过关于雕塑家罗丹的文章《专心致志》,对罗丹比较熟悉,对课本中罗丹的作品很感兴趣,有不少同学搜集了罗丹的资料及雕塑作品。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略侧重雕塑家罗丹及其作品,并选择合适的名言作为本课的小结。课堂上学生们展示并介绍了罗丹的几件作品,资料详细、评价得体。不过我在引导学生们关注罗丹作品的内涵时,过于仓促,学生们的理解不够透彻。

另外,其他同学都喜欢那件作品,搜集了什么资料我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交流讨论时有方向性。

现代雕塑论文篇二十

教学目的:

1、了解外国古代、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3、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介绍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艺术特点和近代罗丹雕塑。

2、我们对雕塑艺术的看法。

教学难点:

如何欣赏分析雕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请c同学提问。

(一)、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同学知道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印度、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a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2、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希腊雕塑创造了理想的典型的美的形象。

学生:b同学介绍罗马雕塑艺术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罗马雕塑艺术。

罗马雕塑的继承性。

罗马雕塑生动的个性特点。

多媒体:介绍罗马雕塑艺术图片。

小结:希腊雕塑和罗马雕塑比较:

学生:谈谈感受。

(三)、文艺复兴雕塑《大卫》欣赏。

(四)、介绍近代外国雕塑艺术。

1、图片欣赏:《伏尔泰坐像》、《马赛曲》。

2、教师:罗丹介绍。

多媒体:罗丹作品欣赏,重点是〈加莱义民〉。

学生:谈谈感受。

介绍布郎库西、摩尔等雕塑家作品。

学生:谈谈对西方现代抽象雕塑的认识。

(五)、d同学谈谈秦始皇兵马俑与希腊、罗马雕塑的不同特色。

(六)、c同学提问。

下节课安排:

一部分同学动手制作泥塑,一部分同学写生活动。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984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