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展现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教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内容和冗长的叙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应用。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个性化设计。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预设流程:
一、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了什么?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摆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呢?
二、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有一贯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放在一起?(强大同一类的物品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三、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比一比,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疑惑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们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学号数学,用我们穴道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同学选择不同的规范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规范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同学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同学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同学体裁会到俺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规范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衣服、鞋子、篮子、书及作业本、瓶子、小熊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1)小朋友们,在俺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师:今天,俺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同学齐读课题)。
问: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
师:今天俺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竞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每个组选择一种物品)。
师问:
(1)俺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俺们怎样才干防止这种不平安的现象呢?
(同学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规范分类)。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俺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同学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同学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老师想请一位能干的同学们协助他们,谁来?
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
(同学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同学重新汇报后,同学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问: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规范进行分类?
同学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同学汇报情况。
问:(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规范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问:(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身手?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同学自由发言)。
五、安排课外活动。
1、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身手做一次小管家,把自身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经过几天的集体备课,今天终于将《物体的分类》的三度教学设计在本班进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
1、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动中,我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可是在学生分完之后,让学生来汇报分法时,没有继续追问学生是按什么来分的;没有继续追问魔方另外分一类的本质原因;没有继续追问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如果在这里,我将追问进行到底,那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度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2、在我说你摸游戏巩固形成表象这个活动中,在老师说出了物体的特征后,有的学生摸错了,我没有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继续引导、追问学生摸的过程,让学生把摸的过程叙述一遍,并引导学生明了怎么摸才感觉是圆柱或长方体之类。
如果给予追问,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物体的认识将水到渠成。
3、在找一找解释应用这个活动中,学生说出黑板是长方体,我没有继续追问黑板的6个面在哪里,以致后面又出现了投影仪是正方体的现象。
今天,我又收获了!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1、能区分物体的大小,按物体的大小分类。
2、学习用“大“和“小“表述分类的结果。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过“比较物体大小“。
(二)物质准备:大小两种的灰色鱼若干;大小两种盘子若干;大小两种的花若干;大小两种的袜子若干;贴有大小标记的衣架两个;标有大小标记的圆圈垫两个;花瓶12个;贴纸材料《分大小》。
一、以“小猫钓鱼“的形式,引导幼儿辨认大和小。
教师出示若干只大小两种灰色的鱼,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以“小猫分鱼“的形式,引导幼儿按大小分类。
(一)教师提出分类任务。
师:现在卞老师给你们两个盘子,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们把这些鱼分一分。
(二)请个别幼儿展示分类结果,并引导幼儿表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以“小猫晒鱼“的形式,让幼儿练习按大小的标记进行分类。
(一)教师在教学室内设置大小标记的圈子,并提出分类任务。
师:小猫要把鱼晒出来,请把小盘子放在标有小圆点标记的圆垫上,把大盘子放在标有大圆点标记的圆垫上。
(二)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用“大““小“表述分类结果。
四、幼儿分组操作,巩固按物体的大小分类。
(一)分组的材料:
第一组——“分大小“,引导幼儿在《分大小》中分球、棒棒糖、花。
第二组——“晒毛巾“,引导幼儿将大小不同的毛巾分别挂在相应标记的衣架上。
第三组——“插花“,引导幼儿将大小不同的花分别插在相应标记的'花瓶里。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并鼓励先完成的幼儿继续操作其他组的材料。
(三)展示并交流操作的分类材料。
师:你操作了哪盘材料?你是怎么分的?
通过本次教学教学,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反思。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说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5、整理学具盒。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和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2.对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
3.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盒子。
教学过。
一、创设情景。
二、探索。
(一)教学例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教具。
问:能将这些物体分成两堆吗?
2.学生上台分。
3.讨论:他门是按什麽形状分的?
4.你知道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5.老师画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6.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7.你们带的里面有没有长方体,正方体?
8.生活中还有那些是长方体?正方体?
9.课堂活动1。
10.学生先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在连线。
11.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问:你如何辨认他们?
12.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具,学生分成两堆。
2.讨论:他们按什麽分类的?
3.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圆柱体,球。
4.老师画圆柱体和球。
5.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6.你们有圆柱体吗?有球吗?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球?
7.再观察圆柱体,求的形状。
(三)搭积木。
搭一搭,说说你用了哪些形状?并说说原因。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麽?
三、课堂活动。
1.连一连。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独立完成。
2.数一数,填一填。
板书设计。
练习七。
教学内容:课本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求。
利用这些物体搭积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不同的形状,搭出不同的积木。
教学准备。
贴图。
教学过。
3、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物体的形状?
4、新授。
1.找朋友。
第一行中的物体你认识吗?说说他们的名称。
学生介绍。
电冰箱是什么形状的?
填空。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完成。
对于个别学生教师要作指导。
集体交流。
看图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集体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猜一猜。
同学们,猜一猜,用几个小正方形可以摆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摆一摆,在交流。
三、巩固练习。
到校园里找认识的物体。
(2)分组活动,保证纪律。
(3)比一比,看哪一小组找的多?
(4)在小组里汇报。
(5)谁愿意给全班说说?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白字旁”。
2、认识9个字。
3、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4、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太阳出来了,露珠蒸发了,是一种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教学难点:
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太阳出来了,露珠蒸发了,是一种自然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亮晶晶、羞答答”的意思。
课前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看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3、检查读音出示生字卡片出示词卡自读指名读。
4、现在我们把这些字词放到课文里,再小声读一读课文,看你能把它句子读通顺吗?
(二)分析课文。
1、读小草部分看,小草在向你招手,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
(1)小声自由读。
(2)现在你的同桌就是小草,你快点问问他。(同桌对读)。
(3)我想当小草(师戴上头饰),谁来问问我呀?(指名读)。
(4)谁想当小草,谁来问问他?(指名读)。
(5)揭示答案:问:小草挂的是什么呢?[根据回答可出示“露珠”一词]。
(6)露珠什么样,你再读读书。什么叫亮晶晶吗?
(7)那你知道还有什么也是亮晶晶的吗?
(8)再读听出小草挂的是什么。
(1)自由读。
(2)这回你的同桌变成小花了,你快点问问他。(同桌对读)。
(3)小花捧的是什么呀?
(4)谁想当小花?谁来问问他?(指名读)[课中操]。
(1)(出示课件)你快小声读读吧!(自由读)。
(2)谁能说一说,小草小花怎么了?(指名读)。
(3)理解词语:什么样子是“羞羞答答”?“藏”“抹”什么动作?
(4)那你能加上动作再读读吗?(自由读)。
(5)指名读。
4、看,小鸟又飞来了,这次你们和小鸟一起再问问小草小花吧!(齐读课文)。
三、练习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问小草问小花,知道了什么?原来小草挂着的、小花捧着的是露珠。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问小花,问小草珍珠泪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白字旁”。认识9个字。
2、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教学重点:
学会4个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课前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了12课,谁来有语气的给大家读一读。这一课的生字大家会写了吗?
二、新课。
(一)学生字读词语。
1、看生字表自读指名齐读音节说一说4个字的笔顺描2个描第一个,注意笔顺,描第二个,注意位置。注意:的是白字旁问是门字框(认真看笔顺跟随表)。
2、读词语小花小草珍珠泪滴一串串一颗颗亮晶晶。
(二)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三、练习。
朗读课文,指名读。
四、小结。
写字一定要认真。
五、作业。
写字。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四个活动:
1.聚焦分类话题;
2.制订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研讨,回顾学习过程:
4.了解分类的意义。
通过四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更清晰有序地了解物体的各种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科学地观察、描述之后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明确分类标准的细化是准确分类的要素。教材中提示选用的教学器材为前三节课观察的物体。在本课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便于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设计意图:从物体特征入手,聚焦分类标准指向的是物体的特征,并贯穿全课。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设计意图:聚焦话题,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理解分类是以特征作为标准的,而且标准有很多,为开展分类活动明确主线和目的。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直观实物进行初次分类,帮助学生明确分类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行给物体做编号的活动做好铺垫。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指向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特征,便于寻找和生活便利。学生通过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特征作为标准对物体多次分类,不但能更好地了解物体的特征,而且对分类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的学习与体会。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是为了给下一环节做铺垫。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分类标准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观察、总结物体的特征,方便我们的生活。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活动的交流中已经发现这一问题。本环节是让学生对于相同标准,分类结果却不同的现象进行研讨交流,进而发现分类的标准除了特征之外还要有细化的标准,从而掌握科学分类的正确方法。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设计意图:理解分类的意义不仅是更好地了解特征,还能帮助我们便捷生活。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学知识。
1、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
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和静止的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再现,提出问题。
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生活总,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4.学生模拟实验。
5.师生交流并小结。
6.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
板书设计:
9、静止和运动。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令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如何描述物体的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本课对于参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理论方面讲解,将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动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进行效果。
第十课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2、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3、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难点:能够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龟兔赛跑》、战争片、百米赛跑等相关资料。
学生:电动玩具、秒表(每组一个)、米尺(每组一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
(二)探究活动。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
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可用统计图表)。
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
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描述物体的运动: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
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
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
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水杯,硬纸片等相关的资料;
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四)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3、惯性的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利用惯性服务生活生产。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物体。
给物体分类一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小草区别。
常见的植物根茎叶。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磁极的相互作用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0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