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案中应该包括清晰的教学步骤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以便教师掌握教学进度。下面是一份精心编写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一
因为它要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现代小说》中所写的:“小说的适当素材是不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适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因此,《墙上的斑点》不是关于那个“斑点”的小说,“斑点”不过是触发她丰富联想与想像的一个媒介而已,小说的主题也正浓缩在她恣肆汪洋的想像和探求中。
反复细读这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在“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例如她揭示了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生命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它是不确定的甚至神秘的,不可能为它找到明确的结论,正如我们面对面地坐在车厢里,相互观看,只能看到些朦胧的幻影,或者犹如与车厢外的人一样擦肩而过,难以彼此了解。
在作品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还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幸福的联想”——一棵树倒下了,它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换言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这样一个信念:个体生命与普遍生命是相融合的,往昔的生命体验依然存在于现时的记忆中,从而使个体生命通过转移和延续获得扩展与永恒。更为激烈的是,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对男性话语霸权的挑战,她愤慨地指出:“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她期待着把这一切陈腐的枷锁都送进垃圾箱,她渴望拥有一个“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想。
总之,《墙上的斑点》蕴涵着弗吉尼亚·伍尔夫许多意义重大的体验和领悟,它触及到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以及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墙上的斑点》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给了我们无穷的回味,使我们的灵魂在阅读中得到洗涤。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二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三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
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四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重点:
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
【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 房间 我 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阅读讨论】
一共有六次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
(四)揣摩小说的结构
【讨论交流】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小说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小说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繁复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板书:精巧的结构——辐射结构(整体)、线性结构(局部)、环形结构(首尾)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墙上的斑点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五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
2、理解和把握的课文基本结构。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探究活动。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41年3月28日,一位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深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二、作者介绍、意识流小说简介: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从小就立志要当作家,二十二岁时开始发表文章。她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她的作品还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以及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曾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二)意识流文学:
20世纪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而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他们的小说走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终于衰落下来,被其他艺术流派所代替。但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来说,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能打破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
三、理清思路:
意识流小说往往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时空跳跃性大,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只要细心,还是能抓住作者的思路。
(一)跳读课文,划出标志作者思路变化的过渡性语句:
1、第1段第1句。
2、第2段第2句“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3、第3段第1句。
4、第5段第1句。
5、第8段第1、2句。
6、第9段第1、2句。
7、第10段。
8、第13段第1句。
9、第17段。
(二)主人公对墙上的斑点有哪几次猜测?请大家概述。
[点拨]具有地说,小说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岸壁的侧坡。
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力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四、结构主题:
(一)我们常听说小说结构有线形的、有圆形的,你觉得这篇小说结构有什么特点?
[点拨]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第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二)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题进行归纳。
作者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的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中心体制和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体验与感悟。
五、总结扩展:
[总结]。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来说,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不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之间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扩展]。
伍尔夫的小说,除了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主要特征:
1、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角色一般为女性,且常常是母亲,如达洛卫夫人、拉姆齐夫人。反映的是中上层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时期里的精神世界。
2、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去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海浪》以一天的时间变化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象征人生的各个阶段:《到灯塔去》以物质世界的“窗”作为观察生活的窗口,以“灯塔”来象征“明暗交替”的生活,以及人物的性格。
3、描写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委婉。《到灯塔去》的第二部,犹如一首散文长诗,读来清新。她的作品中没有像乔伊斯的小说中那样的复杂文体,也没有大量的语言变化。
4、人物意识的流转方式多姿多彩。有限定于同一人物的“单独型”(《墙上的斑点》《雅各布的房间》),有多种意识流混杂的“交叉型”(《达洛卫夫人》),有以一种意识流为纽带的“放射型”(《到灯塔去》),也有多股意识保持分流的“平行型”(《海浪》)。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1分钟30秒)。
现代主义文学有很多流派,比如,表现主义、荒诞派、魔缓现实主义等,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赏析一下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幻灯)请大家看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墙上的斑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把它写成一篇小说的呢,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介绍作者:(1分钟)。
(幻灯)《墙上的斑点》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思想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
(三)简介意识流小说(2分钟30秒)。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四)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翻阅。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詹姆斯?乔依斯(jamesjoyce)《尤利西斯》(1922)。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喧嚣与骚动》(1929)。
(五)分析课文(三十五分钟)。
1,《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者篇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并且做出标记)(十分钟)。
思考1:
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推测。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思考2:
2,思考1,请同学们回答,每回答一次可点击一次。(可以在同学们回答之后展示)。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3,思考2:
a,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结),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b,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4,思考3:通过分析课文,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发言)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我认为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点击)。
传统小说:
二、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四、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二、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
四、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六),总结: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九
明确:共六次。
a。“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f。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1。p103品悟其内容的哲理性似乎搞艺术创作的,多少有点神经质或怪癖。
2。p104“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象。
3。p104中部内容:作为另一个“我”,本我审视自我,在想象莎翁此刻就在此地的这把椅子上坐着会发生什么,进行模拟实验。
4。(该页往下)“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5。p105上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如何理解?(背景突出,主体消隐)。
6。(该页中部偏下)“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非法的自由感”——心灵是自由的。
7。p105底部“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象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相似联想。
1。p103中间偏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英国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时代?
3。(该页最后一自然段第三句话)“金斯威”:地名?
1。诗的语言产生诗意效果。
a。p106底部“……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b。p107下部“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舞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2。内容分散笔法极其散漫;体裁不象小说,倒象个散文。总之,本文是篇叙写心理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
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重点:
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
(二)“我”是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
【讨论明确】。
回忆、瞬间房间我联想、发现是蜗牛。
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阅读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阅读交流】。
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
【阅读讨论】。
一共有六次。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
(四)揣摩小说的结构。
【讨论交流】。
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小说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小说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繁复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板书:精巧的结构——辐射结构(整体)、线性结构(局部)、环形结构(首尾)。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一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脑海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墙上的斑点》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二
一.检查自读效果。
问: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
明确:共六次。
a.“红”的联想(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崖壁的侧坡)。
b.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c.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象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d.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e.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f.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二.品味课文,随感随录:
1.p103品悟其内容的哲理性似乎搞艺术创作的,多少有点神经质或怪癖。
2.p104“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引申联想、想象。
3.p104中部内容:作为另一个“我”,本我审视自我,在想象莎翁此刻就在此地的这把椅子上坐着会发生什么,进行模拟实验。
4.(该页往下)“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
注意连贯、变换而引申生发出来的线索,把握思路的连续性。
5.p105上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怎么会变得“凸出”?如何理解?(背景突出,主体消隐)。
6.(该页中部偏下)“确实带着些幻影的味道”“非法的自由感”--心灵是自由的。
7.p105底部“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象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相似联想。
三.整理疑点(读书贵有疑)。
1.p103中间偏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英国历史上怎样的一个时代?
3.(该页最后一自然段第三句话)“金斯威”:地名?
四.整理感悟,谈出认识:
1.诗的语言产生诗意效果。
a.p106底部“……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b.p107下部“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舞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
2.内容分散笔法极其散漫;体裁不象小说,倒象个散文。总之,本文是篇叙写心理的作品。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三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可归纳要点:
1.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写主人公看到,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从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四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写法特点。
结构特点。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五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品写一个妇女把爬在墙上的蜗牛当成一个斑点,并且由这个斑点引起了种种联想。主人公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下子又由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奥秘、思想的不确定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下又由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冢,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决定靠近观察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想象是可以飞驰的,在头脑里天马行空。
我们的思想总是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的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这又是指引作者想到一些新事物,使作者的思绪一拥而上。
生活中的一朵花,一棵草,是否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吗?可能生活的节奏太快,导致我们无暇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当我们的脚步放慢来,却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引人思考,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小时候,会蹲在草地上,寻找蚱蜢的踪迹,很喜欢看它们跳跃。曾经幻想自己变小了,去到蚱蜢国,坐在蚱蜢的背上玩耍。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留意。伍尔夫的宗旨是:“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环,生活是与我们的意识相联系的,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言说的内在精神,无论它是多么反常和复杂,都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有时候事物给你的一些奇怪的感觉,就是生活赋予你的感受。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六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再读小说,探究小说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写主人公看到,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从看意识流小说的诗意美。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的语言美(诗性语言)。
(3)的结构美(诗性结构)。
(4)的想像美(诗意想像)。
(5)意识流小说中的诗意美集中体现在中的“三美”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七
墙上的斑点只是作者联想的一个突破口,在想象的世界里,关于斑点的思想并不多,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神游太虚一样,只是通过某一个东西渐渐进入自己的思想世界。思想是一个人长时间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累积,他的思想中最多积累的是平时的感受和触动,是平时最关心关注最多的事物,也代表了潜在的意识。
我们的思想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平静安逸的生活。在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在孩童时期产生的。”红色骑士代表战争和不平静的生活,这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早期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在思想里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想摆脱它,直到看到这个斑点,使“我”打断了这个幻觉,指引“我”想一些新事物,使“我”思绪一哄而上。
“我”思绪中向往的是平静的生活,像老房客那样的人家为老房子挂上一幅小肖像画,那才是有意思的人家,但是想拥有这样的生活好像很难,就像火车和路旁的老太太、年轻人一样,一晃而过。“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地阻碍。”渴望的东西通常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因为不曾拥有才特别想要。很明显战争在主人公的思想上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时时被战争的不安定感困扰着,战争意味着死亡,那么死亡又是什么呢?来世呢?人死了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不是的,即使是一棵树倒了,它的生命也没有并没有结束。“这棵树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人也一样,虽然死了,但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着。生命是神秘的,而人类又是无知的,就像墙上的斑点一样,无论你怎么想它也只是一只蜗牛罢了。
读后感。
不知道有没有领悟到作者的思想但确实那是《墙上的斑点》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八
在《水浒传》中,我最敬佩的一位人物那就是——武松。武松赤手空拳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自己赢得了都头的职位。我觉得他是个勇敢,有英雄气概的人。记得还有一次,他杀了蒋门神和张都监还有张团练十几口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自己的鲜血写: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在这一段,我看出了武松敢作敢当的好品质。
《水浒传》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后的第三十四回——英雄聚义排座位。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大家举起“替天行道”的旗子,大家将位排毕,入座。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久不息、广为流传的名著,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十九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
《水浒传》的人物很有特色,但书中体现的忠和义二字令我的印象更是深刻。忠字,就是对人民和国家的忠心。义字就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那样为人们赴汤蹈火,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住其他人的性命,这种品德令我敬佩。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二十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1分钟30秒)。
现代主义文学有很多流派,比如,表现主义、荒诞派、魔缓现实主义等,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赏析一下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幻灯)请大家看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墙上的斑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把它写成一篇小说的呢,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介绍作者:(1分钟)。
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思想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
(三)简介意识流小说(2分钟30秒)。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四)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可以翻阅。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
詹姆斯乔依斯(jamesjoyce)《尤利西斯》(1922)。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喧嚣与骚动》(1929)。
(五)分析课文(三十五分钟)。
1,《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者篇小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并且做出标记)(十分钟)。
思考1:
小说对“墙上的斑点”有几次推测。每次产生了什么联想?
思考2:
2,思考1,请同学们回答,每回答一次可点击一次。(可以在同学们回答之后展示)。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3,思考2:
a,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结),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b,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作者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
4,思考3:通过分析课文,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区别?(请同学们讨论发言)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我认为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点击)。
传统小说:
二、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
四、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二、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
四、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远远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技巧,一种叙述视角上的花样翻新,它是需要超常的各方面的功力的,既需要知识文化的、又需要思想观念的、还需要情感体验的,当然也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悟力于智慧,读意识流小说,以及其他现代小说,也是需要读者具备多方面功力,否则是难以读懂的。至今,评论家也很难把《墙上的斑点》这样的意识流小说梳理得十分清楚。我们学习这篇文章,重要的是体会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在创作上的不同。
墙上的斑点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2.阅读小说,初步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3.感知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过程;
4.分析小说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教师可以根据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来简介作者及意识流小说。重点可放在对意识流小说的介绍上。
三、初读小说,整体感知。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并加以分析,最后,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要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船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第二课时。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回忆曾经阅读过的小说(以教材中的为主),并让学生对某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大家针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可让学生诵读相关段落。之后教师.总结如下: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刺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搞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探究活动。
研究提纲:
(1)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参读书目:
(1)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版。(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4)伍尔夫著,刘炳善译《书和画像》,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观。
研究提纲:
(1)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的形成。
(3)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看她的生命观。
(4)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作品看她的生命观。
(5)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观对我们的启迪。
参读书目:
(1)伍厚凯《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2)《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孔小炯译《伍尔夫随笔集》,海天出版社版。
(4)黄梅、张耀东译《伍尔夫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版。
(5)《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1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