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此外,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和任务,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最后,在教学结束后及时反思总结,不断完善教案,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研读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培养教育教学能力。
音乐牧童教案篇一
《牧童谣》是二年级音乐第六单元的第一首唱游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是一节唱游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对“游”把握的不到位,缺少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活动设计,感觉这更像是一趟唱歌课,老师教唱的多。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该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音乐牧童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l、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与正确的歌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养成恒拍感。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深刻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唱准旋律35653635的每个音。教学准备:
串铃、多媒体课件、音频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l、聆听歌曲《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感受。展开联想,请学生说一说:当听到歌曲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出示ppt图片(参见教材图片),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听到第。
一、三句时带领学生向前走,听到第。
二、四句时向后退着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踏步,第。
一、三句向同心方向走。第二,四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l、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
1/4。
奏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扬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学习2(re)的手势并唱准音高)。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同学们记得老帅唱了哪些音吗?
总结:歌曲中只有5(sol)、6(la)、3(mi)、2(re)四个音,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l、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sol)、6(la)、3(mi)、2(re)]让我们用这四个音来做音乐游戏好不好(略)。
2、发声练习。师唱:55556-牧笛声声吹,生唱:556-lululu。师唱:55553-牧笛声声吹,生唱:553-lululu。
师:请同学们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唱:33335-牧笛声声吹,生唱:335-lululu。
2/4。
师唱:33332-牧笛声声吹,生唱:332--lululu。
3、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唱,唱准音高。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低位置反复练习35653635的音高。
师:小牧笛吹的是什么音呢?请你跟老师唱一唱吧。先将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35∣6-‖65︱3-‖36∣3-‖63︱5-‖最后完整演唱第二句。
四、学唱歌词。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图片:介绍歌曲中的演唱形式。(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四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4、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时值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五、感受与表现l、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
3/4。
样很快乐吗?我们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得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
3、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4、拓展提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5、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来演唱歌曲。)。
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6、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带动学生进行演唱。
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用快速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音乐牧童教案篇三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音乐牧童教案篇四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本首歌曲,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不到位。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而自制能力弱,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动静结合,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我在设计表演环节时,因担心学生会出现“乱”的场面,所以刚开始就草草的收场了,未能从学生中发现一些及时生成的资源,也忽视了部分特长生出色表现。该环节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投入上音乐课。
音乐牧童教案篇五
1、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闲和b段的欢快情绪,尝试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1、背景图一幅,牧童教具,记号笔一支。
2、音乐磁带,录音机。
一、导入活动。(出示背景图一幅)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呀?
看了这幅图心里有什么感觉?
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经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们是谁呀?
美丽的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阳光明媚。两个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身边的美景,他们高兴地吹起了短笛,你们听。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牧童短笛》。
师:听了有什么感觉? 这首曲子从头到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2、分段欣赏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这一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想一想这时小牧童们在干什么?
他们是怎样吹笛的呢?这里面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地听一听。
(2)再次欣赏第一段音乐。(师操作牧童教具)
师:谁发现秘密了,他们是怎样吹笛的?(用线条记录在小路上)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幼儿分成两组,听第一段音乐自由表演。
(4)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听了感觉怎样?
想想看,小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会玩些什么呢?谁来学一学?
(5)再次欣赏第二段音乐,个别幼儿学做小牧童表演。
(6)集体听第二段音乐表演。
(7)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3、理解乐曲结构。
师: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 (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
4、给乐曲取名字。
师:这么好听的曲子,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呢?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小乡村,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我们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江南的美景吗?你们觉得在我们的家乡,哪里最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小牧童,到美丽的乡间去走一走、玩一玩。
(师生集体听音乐表演动作,出教室。)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音乐牧童教案篇六
《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歌词简谱,通俗,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光明的真挚情感。这首歌曲由上下句构成的一段体。“那斯那斯嗨”的趁此增加了趣味性,充分的体现了牧童们放牧对歌时顽皮活泼的情趣。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在练声部分,我的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词句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学习歌曲时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解声音的演唱方法,掌握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表现的都很优秀。最满意的是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音乐牧童教案篇七
童谣:小金鱼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许多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目标预设】。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理解词:孤孤单单。
2.通过儿歌,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和美。
【活动准备】。
1、三只金鱼缸(分别放一、二、许多金鱼)2、音乐《小星星》。
【活动重点】。
学会并理解童谣的内容。
【活动难点】。
在学会童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完整朗诵一遍。
师:你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呀?(请小朋友说一说)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刚才自己编的好听的儿歌,好吗?(幼儿边看实物边进行朗诵儿歌)3.根据儿歌进行表演。(加以动作,巩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评:主要是引导幼儿与同伴愉悦的玩音乐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一条鱼孤单、两条鱼、三条鱼在一起快乐做朋友”的意境。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和美。)三.教师小结。
1.师:小朋友,你们看,许多小金鱼在一起多快乐呀,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爸爸、有妈妈,亲亲热热到在一起,好幸福呀!
2.师:你们想不想扮演小金鱼呀?
《小金鱼》这是一个相对拟人化,生活化的儿歌。我们每个人都会结交朋友,与朋友在一起。儿歌通过小鱼在水里找朋友的事件,让孩子们知道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提升了孩子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得最为积极主动。因此,将游戏作为幼儿教学活动的载体来为儿歌教学服务,就可以让幼儿轻松学习、快乐感知。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来吸引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在教这首儿歌时,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
音乐牧童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聆听《牧童谣》旋律。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
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
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
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四、学唱歌词。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
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五、感受与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
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
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
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牧童教案篇九
设计意图: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这是一首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乐曲。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活动。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三段体音乐,第一段四分之四拍的节奏,舒缓、悠扬,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牧童骑在牛背悠扬的吹着笛子;第二段转换为四分之二的节拍,以欢快、跳跃的节奏,展示牧童和水牛在水中、田间嬉戏的的场面,和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夕阳西下,牧童返回乡村,给人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人之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性质,了解乐曲aba三段体曲式的结构特点。
2、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3、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区分乐曲的音乐结构。
活动难点:分析了解乐段的表现情绪。
活动准备:
3、水墨材料及笛子。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幼儿演唱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
师:什么乐器在歌唱?(钢琴、小铃、铃鼓)。
师:小朋友还知道什么乐器会唱歌呢?我们来听一段音乐。
基本部分:
(1)幼儿静听欣赏音乐。
师:听到什么了?感觉怎么样?(悠扬、欢快)猜猜看,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
(2)认识乐器————笛子。
师:见过这个乐器吗?见过谁吹笛子?怎么吹笛子的?这么美的音乐会在什么地方吹呢?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它能吹美妙的音乐来。
教师:笛子演奏的这段音乐有几段呢?我们接着听。
二、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感受音乐aba的曲式结构。
师:听出来了吗?有几段?音乐的节奏都一样吗?
哪一段是舒缓优美的?哪一段是欢快活泼的?
小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第一段的音乐比较缓慢、抒情;第二段的音乐听起来比较欢快、跳跃;第三段的音乐和第一段一样是缓慢抒情的。
师:这么好听的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这一次我要边听边画了。
三、教师听音乐“画”牧童短笛的故事,了解乐曲表达的意义。
1、教师听音乐快速绘制“牧童短笛”的水墨画图。
师:看出来了吗?有什么?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到底谁在吹笛子呢?(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讲述)。
2、小结:这个音乐就叫《牧童短笛》,讲述了发生在江南水乡的事情,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的吹着笛子的故事。
师:到底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听听音乐,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四、分段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
1、欣赏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悠闲、缓慢的特点。
师:这一段音乐听起来什么感觉?(优美、抒情、缓慢)牧童在做什么事情?
(幼儿自由讲述)。
小结:优美抒情的音乐表现牧童悠闲自得的骑在牛背,吹着手中的短笛,看着随风飘动的柳条,飞舞的小鸟,走在美丽的田间小道。
2、欣赏第二段,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小结:欢快活泼的音乐表现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斜靠树枝休息,水牛在水里嬉戏,在田间逗乐的场景。
3、欣赏第三段,再次感受抒情、优美的音乐特点。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哪一段音乐一样?(第一段)牧童又在干什么?
小结:和第一段的音乐一样,牧童又骑上牛背,悠闲自得的吹着短笛,走远了。
五、幼儿欣赏视频,教师配乐讲述故事,感受水墨画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听一听。
故事:弯弯的溪水旁,柳条随风摇动。在小路的尽头,一头水牛缓缓走来。牛背上,穿着短裤短褂的牧童悠然自得吹起一首悠扬小曲,悦耳的笛声,飘到郊外每一个角落,鸟儿、蝴蝶、花儿都被他的迪声陶醉了。
小河里,鱼儿在水中欢快的游来游去,水牛下入河中,享受难得的清凉,水牛一会儿在水中和鱼儿嬉戏,一会儿在田间和蝴蝶逗乐嬉闹。牧童斜靠在树枝上,进入梦乡。
结束部分:
延伸活动:
结合区域活动,将《牧童短笛》的音乐投放表演区,幼儿听音乐表演。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一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年龄越小,游戏对他们成长的作用就越大。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将适宜的游戏与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取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活动的快乐,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恰恰童谣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而童谣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孩子们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好模仿、好表现又是幼儿的一大年龄特点,我觉得童谣正为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了环境。在学童谣《一排鸭子》时,我就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这首童谣,孩子们可高兴了,一起边念儿歌,边学着表演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模样,在愉快的气氛中“拍拍翅膀、晒晒太阳,伸伸脖子,吃吃青菜”,情趣颇足,在我的表扬鼓励下一些平时比较不爱说话的孩子也饶有兴趣的复述着“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拍拍翅膀、晒晒太阳,伸伸脖子,吃吃青菜。”为了让幼儿更好更投入的表演童谣和更深入理解童谣内容,我播放了一段与童谣内容较贴近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又开始欢快的念着“一排鸭子……”。
我发现在学童谣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玩又好似在表演,玩中有演,别有情趣。童谣就如锦上添花渲染了气氛,好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并且在游戏的同时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游戏对孩子们来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表演童谣过程中孩子们也学到了许多有趣的语句,开始变得喜欢表达了。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白纸上的画面是否绚丽多彩,虽要靠他们自己去描绘、着色,但也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熏陶和环境的烘托。我想,童谣以其短小精悍、内容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的优点定能激发孩子乐于表达的愿望,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乐于听、乐于说,乐于表演。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二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 x x. x| x x x. 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二、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2.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3. 欣赏天山美景(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节奏练习
1.解决节奏难点。
2.初听音乐,跟随音乐合奏。 3.对比节奏。
(1)出示,马蹄和x x x.x| x x x.x节奏型。(马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老师告诉你这个就是八分附点音符,用手势提示并弹舌练习。
师: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
4.完整拍出歌曲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
2.出示歌谱。
(1)按节奏读词。
(2)用“啦啦啦”模唱歌曲旋律。
(3)对比八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唱区别。
四、歌曲表现 1.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 加鞭 挥鞭。
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2.加圆舞板、响板、串铃来表演。
3.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来展示。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 教学小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三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四
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3)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4)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5)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xx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8)生:“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1)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平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国旗
5、首都:布拉迪斯发。人口:539万。面积:4.9万平方公里。
6、风景欣赏: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
教学反思:
收集整理资料,在音乐活动中积极感受,积极参与。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五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六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七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55553--33332---。
(设计意图: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音乐牧童教案篇十八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培养学生三度音程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牧童》。
1. 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1. 教师弹奏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谱例)
教师指导:完整弹奏第一段旋律,让学生加深对第一乐段歌曲旋律的记忆。
2. 请学生单独演唱出自己记忆的乐句。
3. 学生分句学唱旋律。
教师指导: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的音准外,还要指导切分节奏的准确,让学生把切分节奏唱得活泼、跳跃。第三句连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唱得有推动感。最后一个乐句旋律下行,声音的位置不要落下来,时刻保持高位置。
4. 学习第一段歌词。
(1)学生自己熟悉歌词。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轻快、有弹性地读歌词。
(3)跟琴演唱歌词。教师指导:用慢速演唱,声音要整齐、统一。
1. 教师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部旋律谱例)
提问:听辨哪个乐句和高声部旋律不一样?标在谱例上。
2. 教师用琴带着学生练习第二、三乐句的旋律。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第二乐句中出现的“”。多让学生练唱几遍这三个音。
3. 完整演唱低声部旋律。
4. 练唱低声部歌词。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把低声部旋律练熟。
1. 三度音程练习。
(1)教师指导:老师弹奏一个音,学生向上唱一个三度音程,对演唱的音准进行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的两声部演唱,注意三度音程的和谐。
(3)按照书上的节奏演唱第三乐句的旋律。
2. 合唱练习。
(1)教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
(2)教师演唱低声部,学生演唱高声部。
(3)两声部合唱。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低声部学生慢速演唱一遍,第二遍演唱时高声部轻声进入进行演唱。如果学生演唱歌词有困难可以让两个声部演唱歌谱进行练习。纠正学生的音准,要求二声部声音准确、和谐。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聆听,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不受另一声部干扰。音色保持统一,声部间平衡、和谐。在学生能够唱准二声部并保持和谐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轻松的情绪。
(4)在钢琴的伴奏下多次练唱。
(5)练习结束句。
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单独练习歌曲最后的三个音,练习两声部和谐,最后一个音唱一拍,所有同学要唱整齐。
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二声部演唱。
学生讨论,分组汇报。
教师指导:
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是领唱、合唱、二重唱等。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用打击乐器伴奏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1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