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把握。这是一些教育教学资源网站上收集到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一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曾经因为避讳皇太子保成,改名性德。皇太子改名胤i,才得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追随康熙左右。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岁。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坛成就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以上这篇长相思纳兰性德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 (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三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练习题】。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拓展阅读】。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
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同学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丁山海关外,他经过丁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遣上。(板书:“身”“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陶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到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我发现蚋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学生齐读)。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王老师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厂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使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次同构。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在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的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学生在对“故园”情境的追思中,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之情也越来越浓。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五
一路上登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重行行,往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一阵又一阵,在耳边呼啸,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园,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六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品评: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允称即小见大之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何以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思乡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响?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初充分表现出。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对,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七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八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尤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浪淘沙》。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还惹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青衫湿》。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菩萨蛮》。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
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归雨.深巷卖樱桃,。
雨余红更娇.黄昏清泪阁,忍便花飘泊.消得一声莺,东风三月情.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菩萨蛮》。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欲别,空胜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菩萨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
《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清平乐》。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2.经典纳兰容若诗词。
4.祭奠古诗词大全。
5.苏东坡经典诗词。
6.唐宋诗词精选。
7.陈毅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九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总结。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直径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缠绵而不颓废,流露出男儿镇守边关慷慨报国之志。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情,在一课时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层面:
1、知识与能力: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与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故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本节课中,全文阅读共6次,分别为:
(1)生默读。
(2)指名生读。
(3)生齐读。
(4)师配乐范读。
(5)生配乐齐读。
(6)生背诵。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
(1)导入:周邦彦《苏幕遮》。
(2)乡愁: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
(4)预设情景: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
(5)拓展:纳兰性德《蝶恋花》苏轼《江城子·记梦》。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
周邦彦《苏幕遮》引出思乡之情。可以说,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
2、预习自学。
(1)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见课本p38注释,师作补充说明。
(2)品读诗文,感知词意。
a、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的读词。
b、配乐朗读诗文,谈读后感受。(乡愁)。
c、文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碎)。
3、探究问题。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您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又在何方。
(3)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要求不少于100字)。
4、成果展示,总结提升(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榆关。
边塞之景千帐灯。
风雪触景。
乡心生情。
思乡之情。
故园。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中的故园(反衬手法)。
小结: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缠绵而不颓废,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5、拓展知识、迁移运用。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思考:这首词从题材内容来看,属于()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a、怀古诗b、送别诗c、悼亡诗d、闺怨诗。
对于这一题材,你最熟悉的一首词是?苏轼《江城子·记梦》。
五、说教学反思。
此次赛教活动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加之所选篇目属于推荐作品,学生重视度不够,搜集的资料很少,另外,我的口语习惯也成为了自身成长的阻力。今后,我一定积极改进,向优秀教师学习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好在本节课,课堂发言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而且回答的很精彩,达到了预设要求,我也及时给与了他们奖励。
总之,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的效果。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谢谢!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二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三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四
康熙二十年十月,康熙平定了吴三桂等人的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辽东一带去巡视,纳兰性德亦随从圣驾。《长相思》便写于他们出山海关至盛京(沈阳)的途中。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甚盛。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帐外风雪阵阵,使人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不由生出怨恼之意。词句真纯深挚,情景交融,意境深婉,笔法简约自然,不事雕饰,如清水芙蓉,一扫元明以来诗词浮艳颓靡之风。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那么,词人的乡心、好梦,所寓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词人的一片乡心,未成的好梦,都系在红楼深闺之中,系在独守空房的妻子身上。相传,纳兰性德有一令他钟情的才貌双全的表妹,与他情趣相投,并曾有婚约,不幸的是,那女子后来被选入宫中。后来,他娶了一位娇柔多情的美丽妻子,两人情浓款款,幸福温馨。可惜,身为天子宠臣,不得不经常的入值宫廷、随从出巡,难免常常远离爱妻,无穷无尽的离愁别绪缠绕着他,令他无限烦闷。因此,在风光的随驾过程中,他写下了这样凄婉的辞章。
王群。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五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长相思·山一程》。
满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
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是说此种况味,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表达思念的诗句精选。
1、云步急登上中山,俯瞰雾川自如仙,聚雨澎湃唤旧史,沧桑惊变换世颜。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5、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上受降城闻笛。
9、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刘着。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11、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5、园中楼阁腾烟雨,琴弦饮奏甜如水,悦色轻拂莲花叶,秋风留下有情梦。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十五夜望月。
17、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设计篇十六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善骑射,好读书,喜结名士。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尤擅小令。他推崇李煜词,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兼学花间词,其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这首小令就是一个典例。
纳兰性德之父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声威显赫。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纳兰性德的一生,正是纳兰家族最为鼎盛之时。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升为二等,再擢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曾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屡受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2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