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大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5:15:23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2-03 05:15:23     小编:笔尘

教案要灵活调整,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个体差异做出相应的变化。教案的编写还应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教案的精益求精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实现。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一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二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栽蒜苗(二)。

折线统计图。

数据变化。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三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四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最高,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引导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96~98页栽蒜苗(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六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七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挂图,尺等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八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96~98页栽蒜苗(二)。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精确,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九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x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课时。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6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1千克的物品,投影仪,重量单位表、时间单位表的投影片;将练习十八的第6题制成卡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学生回答出需要用重量单位来计量后,教师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就来归纳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板书课题:重量单位

2.复习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引导学生答出吨、千克(公斤)、克。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感受其重量再说出大约有多重,以加深对1克和l千克的感知。

掂量物品,可让前后两排的四名学生为一组,相互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物品的重量。 掂量后,教师指名一些学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然后问:你们以前称过体重吗?谁能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7此时若发现有的学生用多少斤回答,应及时予以纠正,以强化学生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指名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可继续问:那么比千克重的单位有哪个呢?学生会答出吨。

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1吨重的东西吗?由此向学生说明:1吨是比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人体是无法直接感受其重量的,只能凭经验估量或用衡器测量。

不过,我想问问大家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千克。)

请大家想想,假若你们每人的体重平均是40千克,那么多少人的体重加起来才能达 到1吨呢?(25人。)

现在请大家将进率填写在教科书第86页上。

同时让一学生填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可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填写的结果,并用投影映出正确的进率表。

3.做一做。

做教科书第86页重量单位的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可以指名一学生念自己的答案,由教师在投影片上写,全体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l.导入课题。

下面我想问问大家,你刚才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一分,两分。)注意分不要表述为分钟。

你用到了什么计量单位? (时间单位。)

那么,我们要想知道时间的长短,是不是要用到时间单位来计量呢?

板书课题:时间单位

2、教学日、年的来历和世纪。

同学们以前听爸爸妈妈讲过日和年的'来历吗?

在时间单位中,比年大的单位是世纪。通常是100年为一个世纪,比如,从公元1801年到1900年是十九世纪,20xx年到2100年是二十一世纪。

3.复习时间单位表。

1年有多少个月?(12个月。)

1个月有多少天?引导学生按月叙述,二月应分平年闰年叙述。

l天有多少小时?(24小时。)再次强调小时在作为单位名称时应按规定记作 时。

1小时等于多少分?(60分9)

1分等于多少秒?(60秒。)

让学生将进率填写在书上。

填写快的同学可继续完成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的两道题。

1.做练习十八的第6题。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师读题目要求,再说出各个年份,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3. 做练习十八的第14题。

教师读题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4.做练习十八的第13、19、11题。

先做第1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在教科书上。

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然后再集体订正,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练习十八的第7、8、10题。

第10题,要告诉学生本月的1号是星期几。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和思考题。

第15*题,因为无论是平年还是闰年,,只是二月份的天数不一样,而其它月份的天数都是一样的。所以第二、三、四季度都不变,分别是91天、92天和92天,而第一季度平年为90天,闰年为9l天。

思考题的解法是:要盛出5千克水,关键是如何盛出1千克水、可以这样做:分3次把小水桶倒满,再倒进大水桶中,3小桶水是12千克,倒满大水桶后正好剩1千克水。然后把大水桶的水例掉,把l千克水倒入大水捅,再用小水桶盛满水倒进大水桶就得到5千克水。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二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三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辨认所看到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位看的。

2、能正确搭出要求的图形。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

观察、发现法。

动手法,小组合作法。

小黑板。

1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在桌面上摆学具(文具盒和杯子)。

分别从正面、左面、右面观察这一组物体,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情景。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根据课本课本55页笑笑的指令分别动手摆一摆,并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看,小组交流你们的看法。

(二)小组展示成果

四、点拨升华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56页第2图。独立做,最后小组内订正。

七、知识拓展

2、在课桌上摆放水杯、文具盒、橡皮、铅笔,从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看到的物体的情景有什么不同?先独立做。最后全班交流。

八、作业布置: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五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六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八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19=145。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十九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方案卡、课件

1、 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 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1、 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 向阳小学四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到水上乐园去秋游了,他们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 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 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150人)

5、 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15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15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15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 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8、 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向阳小学的同学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 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 如果你是向阳小学的同学,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 刚才我们替阳小学的同学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信息的?(电脑闪烁: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出去秋游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马上也要去苏州乐园去秋游了。我们也要在秋游前了解相关的信息。

2、 我们在课前分小组了解了些信息,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

3、 首先人数,多少人?(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输入到电脑中,约350人)四年级师生共350人。

4、 包车呢?学生了解,有大客车和中巴车两种。大客车最多可乘坐52人,每辆每天500元左右;中巴车最多可乘坐25人,每辆每天300元左右。你们选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我们选择大客车。一共要包几辆车呢?(7辆)你怎么看出的?(35052 大约7辆)一共需要多少钱?你怎么算出来的呢?(7500=35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3500350=10(元))

5、 门票呢?(儿童(1.2米以上):30元 成人:60元 团体(20人以上):35元)哪组去了解的?有三种,你们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 游玩项目呢?学生说一说都去了解了哪些游玩项目及价格。选择一些同学们喜欢玩的并适合同学们玩的,打在电脑上。

7、 同学们真有办法,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一切准备就绪了,下面就是你们制作设计方案表的时候了,这要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好,小组合作开始。

8、 下面就该是欣赏你们精彩方案的时候了,哪一组想先上来。请2到3组上来自己分析小组制作的方案表。有值得表扬的就发苏州乐园的免费游玩项目的门票。

9、 还有哪一组想上来的,我们下课之后再来研讨。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开展秋游活动必须定好地点、人数、核算好费用,在这次秋游之前制定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认真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里,老师就祝同学们秋游愉快。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篇二十

4:00离校。口算出我们每天的在校时间。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同一日内经过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继

续学习有关经过时间问题的计算。(板书课题)

1.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的计算,我们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一艘轮船从南京开往南通,什么时候开出的?是什么时候到达的?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直线图上标出。

提问:这艘轮船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艘轮船从第一天出发到第二天到达目的地,经过的时间是由两部分合起来的:从第一天22时到24时经过了2小时,又从第一天24时(也就是第二天0时)到8时经过了8小时,所以一共经过了10小时。

追问:一共行驶了多少小时?是由哪两部分时间合起来的.?

2.做练一练。

提问:从第一天18时到第二天10时,经过的时间是由几部分合起来的?是哪几部分了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1.练习十第7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两天间经过的时间,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时,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时。

2.判断下面的每一种说法对不对。

(1)20时就是晚上10时。()

(2)0时就是晚上12时。()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单月都是大月。()

(5)凡是双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练习十第8题。

怎样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请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诉老师。

4.练习十第9题。

向学生说明在生活里经常出现时间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来,然后口答每次时刻。(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第二、三次取信时间各是下午的几时。

5.练习十第10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填表中的数,然后口答。

提问:这两列火车到达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在计算运行时间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始的时刻到24时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时间。

1.练习十第6题,直接填在书上。

2.练习十第12、13题。

课后感受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在减不够的时候倒过来计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上,还是有点问题。也许是我讲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251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