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实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6:05:20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实用22篇)
时间:2023-12-03 06:05:20     小编:BW笔侠

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总结得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总结的结构要合理,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二、课文探讨。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二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memoryofworldwar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打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为了让你咽下自己最后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后索科洛夫还是想办法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即使当他知道自己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儿子也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最后领养了一个同样命苦的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主人公的这种形象正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民族,又是一个善于进行战争扩张的民族。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每个民众都能自愿的走上战场,为民族而战。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书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会有一段环境的描写,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准备。如在《道路》中,开篇就是“盖特曼大道沿着顿河通过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边是倾斜的……”,另一篇文章也写到:“在学校附近的矮墙旁,卷烟的火在黑暗中冒烟。有时候,风抓住带火星的烟灰,轻轻地往上扬,直到火星熄灭为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笼罩着一片黑暗和寂静,寂静和黑暗。”书中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现给我们的经常是血淋淋的画面。但我们也能够从书中体会到人性之美。当读到主人公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最后还盖了房子,我们会在心里由衷地替他高兴。在看到阿尔谢最后和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会祝福他们,仿佛在他们面前战争已不能将他们击垮。有一段话也使我很受感动,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以致一般的白色的蛛丝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触及他的鬓发就不见了,不论我怎样仔细查看,也看不出来。

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次,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但我总会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动。读了这本书还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书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看书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视作品会修改历史,而且是直接的画面出来,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还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说《静静的顿河》。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小说吧,他会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教学内容: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dd冒险逃跑但被抓回dd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dd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dd“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dd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dd“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dd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dd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dd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作者邮箱:wtl2002@。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四

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永远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该过着一个普通的生活,然后,平淡地老去,可是战争,让他的命运变得多灾坎坷。

先是17岁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饥荒。然后是卫国战争。在一场场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了他最亲最爱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艰辛积累起的财富。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索科洛夫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表现和刚毅的性格。在俘虏营里,他夜夜梦见与家人对话,渴望有一天家人团聚,便以此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活下去。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却得到了妻子和女儿们早已在两年前被敌军的战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样,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不过,在知道妻子女儿罹难后三个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线的一封信,是他的儿子阿拿多里寄给他的,在信中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因为儿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绪又好转起来,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儿子上,甚至在夜里也做着老头儿的梦:战争一结束,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这是作一个父亲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实现的一个梦想啊。可是战争,让这注定无法实现。

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被德国的一个阻击兵打死了,被打死的还有他的梦想。

我不知道最后索洛科夫是怎样坚持住的。在面对儿子死去的肉体,那个不久前还是个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亲人,他没有哭,他的眼泪已经在心里干枯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复员后,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坚强,那片曾经带给他幸福和欢乐的土地,现在只能带给他无限的的痛。

这个受伤的灵魂,如果事情没有出现转机的话,我不知他还能否支撑这么久。

在乌留平斯克,索科洛夫爱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丧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这个在战争中过早上了年纪的男人,而他只能靠喝酒来缓解。不过,索科洛夫却因此领养了一个新儿子,一个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亚。当凡尼亚听到索科洛夫说他是自己的父亲时,激动得全身哆嗦,紧紧得贴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为这激动得全身打战,两手发抖……那是多么久违的一种感觉,在这尘世上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可亲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觉。战争,让这两颗孤苦伶仃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后支柱。

整个小说里,最可怜的还是索洛科夫。凡尼亚毕竟还小,对人世还有许多不知的一面,他受伤的心,我想最后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爱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这个在战争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伤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装得很坚强,然而夜里,他天天梦见死去的亲人,半夜醒来,总是将整个枕头湿透。

其实索科洛夫只是当时被战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个。战争总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

(1)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人物内心;。

(4)揣摩人物语言;。

(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六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七

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生:我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写了美国军人如何拯救一个叫瑞恩的被俘士兵的故事。因为瑞恩的其他兄弟都在战争中死去了,美国人要为这个家庭保留下一个孩子,就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带敌人后方去把他救了出来。

生:善良吧……。

师:善良?

生:还有机智。在这个片子中,美国人表现的非常勇敢机智,也非常善良。

师:好,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观赏过的战争主题的影视作品出发,带领着我们回忆了发生在中国和外国的几次不同的战争。对于战争,我们有了个初步的印象。然而,我们的印象毕竟是肤浅的。因为我们仅仅是个看客。战争,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学生阅读,少量同学在交流。此处用去15分钟。

师:谁来说说“我”都经历了哪些事件?从“我”出发上前线开始说起,你说。

生:“我”上前线,和妻子分离,“我”用力推开妻子。然后我到战场,做运输兵。后来被德国人抓住了,受尽折磨。后来找到机会,俘虏了一个德国少校回到了自己的队伍。然后是接受治疗,然后写信回家。从邻居来信中,知道妻子和女儿都被炸弹炸死了。再后来过了几个月,我又惊喜地知道了儿子还活着,并且做了军官,正在前线和德国人作战。然后,有一天,儿子部队的人来通知我,说儿子牺牲了。后来战争结束,我到一个战友那去开车。偶尔的机会,捡到一个孤儿。我收养了这个孤儿,和他相依为命。再后来,我开车撞死了一头牛,驾驶证被没收了,我带了孩子到别的地方去流浪。

师:复述的很完整了。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你有吗?

生:主要的就是这些。另外,课文中还有少量的细节,比如“我”回家乡探视时的悲伤;比如“我”找到儿子时的梦想等等。我觉得这些细节对表现这个人物特别重要,比故事梗概更重要。

生点头,坐下。

生:作者的情感是个波浪线。从课文节选这个部分看,是从“喜”入手的,回归部队,特别高兴。后来得知亲人被炸死,是“悲”。再后来,得知儿子还活着,并且还做了军官,又是“喜”,课文中说是“喜气洋洋”。但是,战争的最后一天,儿子却牺牲了,这又回到了“悲”。这种“悲”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认了一个孤儿做儿子,又回到了“喜”。后面的日子就很平常了。

生:“悲”是副值,在第四象限;“喜”是正值,应该在第二象限。

师:为什么“喜”不是在第一象限?

生:这个“喜”并不是真正的大喜,“喜”中含有很多“悲”的成分的。

生:我不同意这样的划分。我觉得,无论是“悲”,还是“喜”,它们都应该在第四象限中。因为这里的“喜”,看起来是高兴的开心的事,实际上,它还是一种悲。而且,这里的“喜”的事情,连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都比不上。如果我们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看成y轴,那么,这里的“喜”肯定是副值。

师:哦?为什么说这个“喜”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比不上?

生:这个人所感到欣喜的事情,一个是找到了儿子,一个是认了个儿子。这两件事,和和平年代中的亲人生活在一起相比,显然是可悲的事情。离散后找到了,虽然是值得高兴的。但这个高兴,肯定比不上生活在一起没有分离这个底线的。至于认了个儿子,更谈不上有太多的喜了。

生:是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比较认同哪种划分?

生齐答:后面的。

生:不是喜欢,是感动。最感动我的细节是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师:这个细节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给大家读出来,好吗?然后你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朗诵课文:“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这一处的朗读,学生读出了情感,声音哽咽,显得很激动。其他同学受她的感染,也沉浸在默默中。我也一时无话可说。

大约停顿了有半分钟,这个同学开始发表她的见解。生:对不起,刚才默读这段时,我就很感动。现在一朗读,情绪就有些控制不住了。我觉得这个段落中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不是有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吗,这里,作为父亲的我,就是“心”死了。“我”因为心死了,所以也麻木了,没有眼泪了。

师:这一段文字确实打动人心,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真的让人难以承受。我刚才留意了一下,我们很多同学的眼中,都泛出了泪花了。谢谢你的朗读和观点,请坐。

师:还有哪些细节也能让我们如此感动呢?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生:除了刚才这个段落外,“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也很感人。

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吧。

生读课文:“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师:你感觉这处细节,有什么地方特别打动了你呢?

生:我想,这个人站在这个深深的炸弹坑前时,他的内心的情感一定是无法压抑的。我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穿心”的.悲痛。我觉得他一定是想发泄,想嚎啕大哭的,可是他又没有眼泪。

师:哦,他为什么会没有眼泪呢?

生:他经历过太多的悲伤,生活让他没有眼泪了。

师:生活?什么样的生活?

生:战争,战争让他没有眼泪的?

师:战争怎么就让他没有了眼泪了呢?

生:我认为……我觉得战争让他先是经受了夫妻的分离,又经历了被俘,最后又经历了死亡。这几年时间,他经历了太多,特别是知道妻子和女儿死亡后的这个阶段,他的眼泪都流干了。所以,现在他真的在原来的家前时,反而没有眼泪了。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是吧。

生:是这个意思。战争毁灭了他的家,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生:我会回忆过去我和她们在一起时的生活。

生:我会诅咒战争。

师:哦?诅咒战争?你会不会想到再上战场,去为亲人报仇雪恨?

生:我想我会的。

生: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人是谁,但我知道是德国法西斯。找他们复仇就可以了。

师:战争结束了啊,怎么找法西斯复仇呢?难道潜入德国,去暗杀?暗杀也要有目标啊。

生:……。

生:夕阳落山时节,风很大,主人公蹲在土坑边,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手还用力地拉扯自己的头发。坑里的一片枯叶被风刮起来了,飘到他的手上,然后又飘到荒草中。他蹲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站起来。一个特写镜头,他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神情很呆滞。一滴眼泪慢慢从眼眶中溢出,滑过脸颊。他用手背抹一下泪水,转身走了,越走越远。远处,夕阳如血一样。这个人最后走进夕阳中。

师:残阳如血,很好的,用夕阳来做背景。特写镜头运用也很到位。其他同学怎么设计的?你说。

生:天上飘着小雨,很冷。主人公没有穿雨衣,也没有打伞,只是静静地站在齐腰的杂草间,默默地凝视着这个大坑。这时,用黑白片插入以前一家人在一起欢乐的场面。把主人公呆立的形象作为背景。然后,用一滴雨水来模糊这个回忆的镜头,让她们慢慢消逝。然后,主人公如梦初醒式的长叹一声,转身走去。只有两只沉重的脚,踏着泥泞在机械地挪动,鞋子上还沾着落叶。

师:同样很好,用了电影中虚实相间的手法。还有吗?

生:废墟的不远处是街道,人来人往的,很热闹。旁边还有不少人家在盖房子。只有主人公家的地基这儿,是一个深深的大坑,而且长满了杂草。主人公站在杂草从中,静默了一会,然后,他开始拔草,越拔越快,拔了一片之后,他开始扒露出来的瓦砾。似乎是想从废墟中找到什么东西。后来,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又呆呆地望着大坑。眼前出现幻觉,好像听见了孩子嬉闹的声音。他张开双臂,想要去拥抱孩子,却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师: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拔草扒瓦砾的动作呢?

生:我想,他内心肯定是波澜起伏的,但这个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就用他的动作来表现他内心的震荡。

师:很好。这个安排也很能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悲痛。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各自的理解出发,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悲惨的细节。我想,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一下,能否用些喜庆的美好的东西做反衬,来衬托出主人公的悲呢。比如,用弹坑里盛开着鲜艳的花?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构思,只要能把这里的悲哀渲染到极致状态,就是好的设计。下课。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八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

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

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dd冒险逃跑但被抓回dd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

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索科洛夫的内心:“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内心:“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第三部分: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转折,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最为详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地方,需作重点处理,后面有关题目设置也是抓住这一部分设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内心:心变软了,轻松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第五部分: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索科洛夫的内心:……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还有一件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而最常见的梦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里……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总结:索科洛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以他伟大的慷慨无私的胸怀,战胜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伤痛。

明确: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结合第1题理解)。

3、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明确: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明确:

《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肖洛霍夫从“顿河的歌者”上升为苏联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同情者,在这里,他通过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更关怀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普通人对命运对战争的抗争唱响了一曲人的赞歌。

1、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我”,当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来表达你的感觉。

2、课下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搜集关于战争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作一些解说。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九

在战乱纷纷的年代里,索科洛夫先后失去了妻女和儿子,在这个世上,他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亲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孩子--凡尼亚。从此,这孩子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让他重新有了一个家。

再来,作者用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得这个形象有血有肉,更加生动,丰富饱满,让读者眼前一亮,仿佛能看见这个具体地、全面的人物。

索科洛夫曾经是德国的战俘,他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与挣扎,逃出了德国军队的魔爪,就在他以为可以和妻子儿女重新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他再也没有家了,他没有哭,他必须要活下去。庆幸的是,他的儿子小多里还活着,他参了军。

悲剧不曾停止,当索科洛夫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时,他见到的却只有儿子冰冷的尸体,他依旧没有哭,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士兵最后的坚持,他的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他恨透了德国人。

无疑,索科洛夫是个善良的人,当他遇见了那个可怜的孩子凡尼亚时,他毅然决然的领养了他。生活中的苦难并没有击倒索科洛夫,他抱着乐观的心态,用他的坚强与善良,写下新的人生之路。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教学内容: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dd冒险逃跑但被抓回dd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dd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dd“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dd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dd“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dd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dd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dd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作者邮箱:wtl@。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一

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永远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该过着一个普通的生活,然后,平淡地老去,可是战争,让他的命运变得多灾坎坷。

先是17岁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饥荒。然后是卫国战争。在一场场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了他最亲最爱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艰辛积累起的财富。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索科洛夫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表现和刚毅的性格。在俘虏营里,他夜夜梦见与家人对话,渴望有一天家人团聚,便以此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活下去。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却得到了妻子和女儿们早已在两年前被敌军的战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样,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不过,在知道妻子女儿罹难后三个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线的一封信,是他的儿子阿拿多里寄给他的,在信中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因为儿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绪又好转起来,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儿子上,甚至在夜里也做着老头儿的梦:战争一结束,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这是作一个父亲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实现的一个梦想啊。可是战争,让这注定无法实现。

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被德国的一个阻击兵打死了,被打死的还有他的梦想。

我不知道最后索洛科夫是怎样坚持住的。在面对儿子死去的肉体,那个不久前还是个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亲人,他没有哭,他的眼泪已经在心里干枯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复员后,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坚强,那片曾经带给他幸福和欢乐的土地,现在只能带给他无限的的痛。

这个受伤的灵魂,如果事情没有出现转机的话,我不知他还能否支撑这么久。

在乌留平斯克,索科洛夫爱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丧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这个在战争中过早上了年纪的男人,而他只能靠喝酒来缓解。不过,索科洛夫却因此领养了一个新儿子,一个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亚。当凡尼亚听到索科洛夫说他是自己的父亲时,激动得全身哆嗦,紧紧得贴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为这激动得全身打战,两手发抖……那是多么久违的一种感觉,在这尘世上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可亲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觉。战争,让这两颗孤苦伶仃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后支柱。

整个小说里,最可怜的还是索洛科夫。凡尼亚毕竟还小,对人世还有许多不知的一面,他受伤的心,我想最后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爱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这个在战争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伤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装得很坚强,然而夜里,他天天梦见死去的亲人,半夜醒来,总是将整个枕头湿透。

其实索科洛夫只是当时被战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个。战争总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腿。从前没有书看,后来没有时间看,以至于像肖洛霍夫这样伟大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本没读过。现在补课已来不及,只能略读一二,聊胜于无。

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期间就听说过,不过被告知是苏修的大毒草,在被批判之列。但我一直相信,跟所有受批判的文学一样,它一定是世上最好的文章。可惜,几十年岁月蹉跎竟从来没刻意去找原文来读一读。

今天,闲来无事偶然想起,网上一搜,找到了。短篇,一起读完。

从前我们批判它,说它宣扬战争的恐怖,有反战思想,现在看纯属胡说。战争,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本来就是残酷恐怖的,作家依据事实来描写有什么错?当年,我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视线,与苏联美国两面为敌,鼓吹什么“备战备荒为人民”、“把苏修美帝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极力掩盖战争的恐怖,宣扬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殊不知,一小撮政治狂人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不仅被侵略国家灾难深重,就是发动战争的民族也受尽折磨。战后朝鲜的历史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金日成发动了意欲“解放”全朝鲜的韩战)!

现在看来,苏联在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思想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俄罗斯人民渴望和平,而我们是渴望战争。甚至到现在,国内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战争,不惜向同胞下手,要什么“解放台湾”。作为经历过事变沧桑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此书通过一个人的战时遭遇,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爱好生活的优秀品质。作者在篇末说:“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等到长大了,也能经受住一切,并且客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

肖洛霍夫于一九五六年发表的这部短篇小说不到三万字,但它所充溢着的英勇悲壮与凄凉感却时时震撼着人心。一个,不,一大批,也不,是千千万万的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形象高耸在我们面前!

看了这篇小说,首先感到的是法西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生活被毁灭,“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可这一切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大量军人的牺牲与平民的伤亡,索洛科夫一家四口,孤儿万尼亚的爸爸与妈妈,苏联共有二千万人死于战火与饥饿。而索洛科夫在战俘营里更是遭遇了非人的待遇,“你一想起在德国所受的那种不是人受是苦难,一想起所有的那些在俘虏营里给折磨死的朋友们,同志们,你的心就不是在胸膛里,而是在喉咙里跳着了,你就会喘不过气来……”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生死的考验,在战争恐怖笼罩下任何人都很难躲过。与极少数变节叛卖的畜生截然相反,也与某些人的叫苦连天不同,索洛科夫不愧是一条硬汉子,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他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他嘲弄那些蹲在战壕里给妻子写信竟对亲人诉苦的男爷们。他仇恨敌人,更蔑视敌人。他爱妻子儿女,更爱祖国与人民。正是亲人与祖国给予了他生存下来的勇气和希望。他面对死亡与威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更让人心灵震撼!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采石厂,被折磨的有气无力的战俘被强迫一天采四方石头。索洛科夫回到营棚里,说:“他们要我们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方石子也就够了。”一个坏蛋向警卫队长告了密,法西斯军官要杀害他。索洛科夫被传唤到警卫队长的办公室,他们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了安德烈的拒绝。索洛科夫说:“我愿意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而干杯”。饥肠辘辘的安德列,面对丰盛食品的诱-惑,不为所动:“我只喝一杯酒是不吃点心的”,“我喝两杯也不习惯吃点心”。“我很想让这帮该死的家伙瞧瞧,我虽然饿得要命,但决不会因为他们的小恩小惠而噎死。我有我做俄-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索洛科夫是坚强的。苦难没有碾碎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刻咬噬着他的心,“白天我总是显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呦’,可夜里醒来,总是给泪水湿透了……”但仍然没有压垮他。他要坚强地生活下去。更何况他身边又有了一个更孤苦无依的生命——儿子!这当然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索洛科夫的坚强不屈与“俄罗人的骨气和骄傲”,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作者借“我”之口所说:“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一切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是的,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属于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不能丢。俄罗斯人经历过一场剧变带来的磨难,也有迷惑与思考。他们需要的正是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精神。

坚强不屈、骨气和骄傲,也属于中国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今天,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人热衷于为汉奸卖国-贼翻案,贬低英雄,疏离革命,还有一些人哈美、媚日,我们不也是非常需要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民族精神吗!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二

战争中,受害最大的永远都是平民。

索科洛夫,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该过着一个普通的生活,然后,平淡地老去,可是战争,让他的命运变得多灾坎坷。

先是17岁那年的十月大革命,再是1922年大饥荒。然后是卫国战争。在一场场战争中,他先后失去了他最亲最爱的人,以及他靠自己的艰辛积累起的财富。

小说中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索科洛夫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的表现和刚毅的性格。在俘虏营里,他夜夜梦见与家人对话,渴望有一天家人团聚,便以此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活下去。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等他好不容易逃出,却得到了妻子和女儿们早已在两年前被敌军的战火炸死了的消息。和一般人一样,索科洛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希望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场梦。

不过,在知道妻子女儿罹难后三个月,索科洛夫收到了前线的一封信,是他的儿子阿拿多里寄给他的,在信中告诉了他自己的情况。因为儿子的成就,索科洛夫的情绪又好转起来,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啦。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唯一的儿子上,甚至在夜里也做着老头儿的梦:战争一结束,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这是作一个父亲最普通的,也是在平常生活中最易实现的一个梦想啊。可是战争,让这注定无法实现。

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被德国的一个阻击兵打死了,被打死的还有他的梦想。

我不知道最后索洛科夫是怎样坚持住的。在面对儿子死去的肉体,那个不久前还是个鲜活的生命的最后亲人,他没有哭,他的眼泪已经在心里干枯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索洛科夫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复员后,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坚强,那片曾经带给他幸福和欢乐的土地,现在只能带给他无限的的痛。

这个受伤的灵魂,如果事情没有出现转机的话,我不知他还能否支撑这么久。

在乌留平斯克,索科洛夫爱上了喝酒的不良嗜好。失妻丧子的痛苦夜夜折磨着这个在战争中过早上了年纪的男人,而他只能靠喝酒来缓解。不过,索科洛夫却因此领养了一个新儿子,一个因为战争,失去父母的流浪孩子,凡尼亚。当凡尼亚听到索科洛夫说他是自己的父亲时,激动得全身哆嗦,紧紧得贴着索洛科夫。索洛科夫也因为这激动得全身打战,两手发抖……那是多么久违的一种感觉,在这尘世上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可亲的人,又有了家的感觉。战争,让这两颗孤苦伶仃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活下去的最后支柱。

整个小说里,最可怜的还是索洛科夫。凡尼亚毕竟还小,对人世还有许多不知的一面,他受伤的心,我想最后一定能被索科洛夫的爱治好。可是索科洛夫呢?这个在战争中饱受精神和肉体伤害的男人。白天,他可以装得很坚强,然而夜里,他天天梦见死去的亲人,半夜醒来,总是将整个枕头湿透。

其实索科洛夫只是当时被战争所害的平民中普通的一个。战争总是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痛苦。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腿。从前没有书看,后来没有时间看,以至于像肖洛霍夫这样伟大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本没读过。现在补课已来不及,只能略读一二,聊胜于无。

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期间就听说过,不过被告知是苏修的大毒草,在被批判之列。但我一直相信,跟所有受批判的文学一样,它一定是世上最好的文章。可惜,几十年岁月蹉跎竟从来没刻意去找原文来读一读。

今天,闲来无事偶然想起,网上一搜,找到了。短篇,一起读完。

从前我们批判它,说它宣扬战争的恐怖,有反战思想,现在看纯属胡说。战争,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本来就是残酷恐怖的,作家依据事实来描写有什么错?当年,我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视线,与苏联美国两面为敌,鼓吹什么“备战备荒为人民”、“把苏修美帝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极力掩盖战争的恐怖,宣扬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殊不知,一小撮政治狂人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不仅被侵略国家灾难深重,就是发动战争的民族也受尽折磨。战后朝鲜的历史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金日成发动了意欲“解放”全朝鲜的韩战)!

现在看来,苏联在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思想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俄罗斯人民渴望和平,而我们是渴望战争。甚至到现在,国内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战争,不惜向同胞下手,要什么“解放台湾”。作为经历过事变沧桑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此书通过一个人的战时遭遇,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爱好生活的优秀品质。作者在篇末说:“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等到长大了,也能经受住一切,并且客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

肖洛霍夫于一九五六年发表的这部短篇小说不到三万字,但它所充溢着的英勇悲壮与凄凉感却时时震撼着人心。一个,不,一大批,也不,是千千万万的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形象高耸在我们面前!

看了这篇小说,首先感到的是法西斯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平生活被毁灭,“有过家,有过自己的房子,这一切都是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可这一切都在刹那间给毁了。”大量军人的牺牲与平民的伤亡,索洛科夫一家四口,孤儿万尼亚的爸爸与妈妈,苏联共有二千万人死于战火与饥饿。而索洛科夫在战俘营里更是遭遇了非人的待遇,“你一想起在德国所受的那种不是人受是苦难,一想起所有的那些在俘虏营里给折磨死的朋友们,同志们,你的心就不是在胸膛里,而是在喉咙里跳着了,你就会喘不过气来……”

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面临无穷无尽的苦难与生死的考验,在战争恐怖笼罩下任何人都很难躲过。与极少数变节叛卖的畜生截然相反,也与某些人的叫苦连天不同,索洛科夫不愧是一条硬汉子,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人,他完全经受住了考验。他嘲弄那些蹲在战壕里给妻子写信竟对亲人诉苦的男爷们。他仇恨敌人,更蔑视敌人。他爱妻子儿女,更爱祖国与人民。正是亲人与祖国给予了他生存下来的勇气和希望。他面对死亡与威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大义凛然,更让人心灵震撼!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采石厂,被折磨的有气无力的战俘被强迫一天采四方石头。索洛科夫回到营棚里,说:“他们要我们采四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方石子也就够了。”一个坏蛋向警卫队长告了密,法西斯军官要杀害他。索洛科夫被传唤到警卫队长的办公室,他们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了安德烈的拒绝。索洛科夫说:“我愿意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而干杯”。饥肠辘辘的安德列,面对丰盛食品的诱-惑,不为所动:“我只喝一杯酒是不吃点心的”,“我喝两杯也不习惯吃点心”。“我很想让这帮该死的家伙瞧瞧,我虽然饿得要命,但决不会因为他们的小恩小惠而噎死。我有我做俄-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索洛科夫是坚强的。苦难没有碾碎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刻咬噬着他的心,“白天我总是显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哎呦’,可夜里醒来,总是给泪水湿透了……”但仍然没有压垮他。他要坚强地生活下去。更何况他身边又有了一个更孤苦无依的生命——儿子!这当然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索洛科夫的坚强不屈与“俄罗人的骨气和骄傲”,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正如作者借“我”之口所说:“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一切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是的,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属于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不能丢。俄罗斯人经历过一场剧变带来的磨难,也有迷惑与思考。他们需要的正是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精神。

坚强不屈、骨气和骄傲,也属于中国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今天,在利益驱动下,某些人热衷于为汉奸卖国-贼翻案,贬低英雄,疏离革命,还有一些人哈美、媚日,我们不也是非常需要弘扬坚强不屈、骨气与骄傲的民族精神吗!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三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四

每个人,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探求着生命的价值。探求的层面有差异,生命的境界有高下。探求的途径和方式有许多,“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价值,二是体验,籍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周国平)。这是正常、健康生命的人生状态。即使是在生存线上奔波忙碌、苦苦挣扎的人,也还总有最起码的人生支柱。爱情、亲情、友谊,任何一种,都可以成为“活着意义”的充分理由。生活的苦难,从消极方面看,使人忍耐、麻木、卑微,从积极方面看,给人坚韧、坦然、质朴。古今中外,都有这样一个社会特征,那些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是生命力最强的人,是最重视家庭亲情的人,是最讲情分义气的人,是最纯粹率直的人。良知、正义,在民间,特别是在动荡、灾难时期。

人,往往会落入了这样的不幸境地:生活发生重大转折,失意落拓、贫困潦倒,甚至身陷囹圄了;残疾了,像史铁生一样青春年华突然瘫痪,像海伦一样生活在一个无声黑暗的世界;得了不治之症,眼望着死亡之神像黑鸟一样飞过来;遭遇自然灾害和战争,家破人亡,等等。这样苦难,会让许多人失去正面、积极、主动探求生命意义的本能。这样的苦难,每个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人生无常,生命的本质,就是和苦难相伴,所谓“活着就是受难”。因此,值得探讨的,不是生命“有没有”这样的苦难,而是生命在苦难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其中的精神意义。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塑造的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就为我们探求生命在苦难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意义,提供了一个经典范本。

在战争中被俘,生命的困境,等同于突然间遭到陷害而成为“阶下囚”,或者是身患重病等等。所谓的“身处绝境”,是每个生命必然的经历,区别只是厄运来得或早或迟、悲苦时间或长或短而已。这种“绝境”,让人生几乎没有了未来和希望,生命也容易陷入“绝望”。能够成为“绝境”中的“逃逸者”或“幸存者”的,必定是对未来拥有希望的,哪怕是飘渺着的一丝希望。索科洛夫在被俘后,在受到种种折磨时,几乎每天夜里在梦中和妻子伊琳娜,跟孩子们谈话,说许多鼓励她们的话。与其说在鼓励亲人,倒不如说是在说服和激励自己。希望,蕴含着让自己坚持活下去的许多理由,和亲人团聚,向仇人报复等等。苦难中的希望,最终转化为生命的强大信念和坚强意志,这是苦难之于生命的第一层意义。

希望,赋予了苦难生命正面和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往往会忽视甚至蔑视另外一种和希望“如影相随”的人生态度——忍受。忍受,似乎是负面和消极的代名词,因为,在它的后面,是生命丧失了尊严,甚至是扭曲了人格。人类,在伦理道德的教化中,往往会退化直至丢失生命的自然天性。忍受,是自然生命在险恶环境中的一种自觉认命式的“退让”。寒冬来临时,花凋谢,草枯黄,树落叶,冰天雪地里动物的冬眠,更远一点,能在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物种,都有自觉顺应环境的天性。能够忍受长期病苦,能够捱过漫长的黑暗岁月,才能成为苦难的“幸存者”。索科洛夫在战俘集中营里“习惯成自然地”形成的“把头缩在肩膀里”的细节,可以想象得到他的“逆来忍受”。而且,忍受,往往会等来脱离厄运的机会,如果还有一技之长的话,这种机会更多一些,索科洛夫的司机特长,最终让他成为了胜利逃亡者。这样的“机遇”,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更有深刻的阐述。忍受,可以有许多的表现。有的将苦难当作“虚幻”,自我麻醉生命苦痛;有的将苦难当作“习惯”,被迫适应险恶环境;有的甚至表现为“配合”,主动屈从苦难对生命改变。只要不背叛变节,不成为“帮凶”,不陷害其他苦难中的生命,这样的“忍受”,我们要赋予它合理乃至积极的内涵,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维克多•弗来克),是生命力的自然本能。

生命无法回避苦难,可是,每个人,在有可能的话,都不会去选择苦难,更不要说去歌颂苦难了。能直面苦难,已经是个强者;能渡过苦难,是个“胜利者”。如果能经历苦难并重视苦难的正面意义和价值的,是个“救赎者”、圣人和先哲。所有宗教都重视苦难的意义。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儒家,就把“苦难”和“天将降大任者”联系在了一起;西方的`宗教,更多从“人性”和“人文主义”,去挖掘苦难的意义:两者的内核,其实是一致的,苦难能让生命拥有“悲悯情怀”,这是明君贤相、宗教领袖、先哲圣人的共同特征。伟大的受难者往往会成为伟大的创造者,深重的苦难者往往升华成了大众“救赎者”,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样,苦难可以转变为一种高贵和圣洁。即使是平凡人,当他把苦难化为生命的大悲悯,人性的光辉就光芒万丈。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子和所有孩子的索科洛夫自觉地领养战争孤儿,“流泪也要转过身去”的举动,我们不能停留在他在寻找新的生命寄托的层面上去思考,更要从苦难赋予他人性升华的角度,来领悟苦难生命的高尚品格及自觉责任。哪怕是善待一个小小的“战争孤儿”,这也是一种大救赎。

泰戈尔说,生命,因为失去爱而拥有更多的爱。苦难,会让一部分人超越自我,并拥有一份特殊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财富。这也许是生命能够正视和超越苦难的最终极的宗教意义和哲学意蕴。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五

《一个人的遭遇》英文名为“thememoryofworldwarii”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发表于一九五六年,那时战争结束已经有十年。这个故事是战争刚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这样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通过他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该书通过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采用的是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就像《一千零一夜》的创作手法一样,很好地把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起来。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故事,第二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以第二部分为主。

肖洛霍夫能够写出这样的书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出生在顿河哥萨克地区,青少年时期正直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父亲当过店员和磨坊经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上中学时因1918年爆发的国内战争蔓延到学校所在的县城而休学。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少年时代的肖洛霍夫不仅是这场斗争的目击者而且直接参与了红色政权组建时的一些工作1920年顿河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热情投身新生活的建设先后当过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扫盲教师、业余剧团的编剧兼演员、武装征粮队员等。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索科洛夫也并不是什么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参战士兵。但是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哥萨克”在书中经常提到。经过查阅资料我才知道他们是俄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人,他们原先是从封建压迫下逃亡出来的农奴、奴仆和市民,后移居边境成为自由人。十六、十七世纪他们被俄国沙皇利用来组成骑兵,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对付异邦。他们可以向国库领取薪饷,终身占用土地,免缴课税,并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和普通农民不同,他们享有特权,世代相袭,养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在文章中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联想到了中国的一部作品《活着》。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都经过年少的放纵堕落、战争的残酷和亲人的离世。都是讲述在苦难面前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但又有所不同,面对苦难,索科洛夫顽强反抗,表现出超人的意志力,而福贵则更多的呈现出淡然和超脱的姿态。索科洛夫在被俘后的两年中受尽折磨和屈辱,“他们打你,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把你打死,为了让你咽下自己最后一滴血倒下去”。但是最后索科洛夫还是想办法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即使当他知道自己的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甚至连儿子也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了,他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最后领养了一个同样命苦的孩子,两个人相依为命。主人公的这种形象正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民族,又是一个善于进行战争扩张的民族。当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每个民众都能自愿的走上战场,为民族而战。

虽然题为“一个人的遭遇”但其实写的却是经历战争的一代人的遭遇。索科洛夫的经历就是千千万万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也许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但是她却是那么地真实,原因就在于她是许许多多那个年代的妇女的缩影。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的折磨就是所有战士受到的折磨,从一个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即使是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但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战争的残酷。脑子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愿这世间再无战争,人世永享和平。

书中特别注重烘托故事背景。在正式叙述故事之前,前面往往会有一段环境的描写,为接下来的叙述做准备。如在《道路》中,开篇就是“盖特曼大道沿着顿河通过草原,意志伸展到大海。左边是倾斜的……”,另一篇文章也写到:“在学校附近的矮墙旁,卷烟的火在黑暗中冒烟。有时候,风抓住带火星的烟灰,轻轻地往上扬,直到火星熄灭为止。于是,在深紫色的雪上又重又笼罩着一片黑暗和寂静,寂静和黑暗。”书中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感受最深的就是呈现给我们的经常是血淋淋的画面。但我们也能够从书中体会到人性之美。当读到主人公经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善良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最后还盖了房子,我们会在心里由衷地替他高兴。在看到阿尔谢最后和安娜在一起的时候,会祝福他们,仿佛在他们面前战争已不能将他们击垮。有一段话也使我很受感动,看了好多次:我也是第一次发现,这位虽饱经苦难,但仍坚如栎树的三十二岁中尉两鬓银白。这种由巨大痛苦换来的银白是那么纯洁,以致一般的白色的蛛丝落在中尉的船形帽上,触及他的鬓发就不见了,不论我怎样仔细查看,也看不出来。

这本书已经读过好几次,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但我总会被文章中的故事所打动。读了这本书还让我对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看书和影视作品是不一样的,看书可以自己想像,而影视作品会修改历史,而且是直接的画面出来,少了可供遐想的空间。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还想去看肖洛霍夫的另一本小说《静静的顿河》。我想这就是成功的小说吧,他会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六

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文篇幅比较长,一节课教学有点难度,如何在短时间里,引领学生比较主动地、比较深入地走入文本,这成为这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主要借鉴采用了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篇小说,它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基于此,本文课堂教学主要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索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刻画他形象的意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初读印象,在学生读后,老师有意表达一种不同观点(当然,这也是初读时确实有过的感受),在观点碰撞中,促使他们进一步仔细探究课文,而且也想通过此举,让他们养成读书深思的好习惯。同时,表达观点要有理有据,分析问题要结合上下文,联系全文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也想通过这种碰撞交流,实现师生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一般意义上,教师总是处于“全知全能”的权威地位,学生很难也不敢向权威挑战。当教师处于错误状态下,会怎样呢?实践证明,当教师出了“错误”时,学生处于一种少有的亢奋状态中,他们迸发出了少有的激情,而当情绪激奋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也显得更加流畅、自如。他们从各个角度尝试去批驳教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课后,乃至课堂中,我就在想,这哪是我在上课,这分明是学生在给我“上课”,在“教育”我,在反驳我,而且,他们反驳得越激烈,越群情激昂,我的内心就越高兴,就越享受这个过程。学生批驳得很过瘾,也就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也因学生在课堂上重新找回了自我,回复了主体地位而由衷地喜悦。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激情在互动中燃烧,思维在碰撞中绚烂!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七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八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作者。

[苏联]米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1984年逝世。

2.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6年,当时卫国战争结束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小说,小说节选部分写了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的经历。

三、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dd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dd“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dd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dd“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dd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

dd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dd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dd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

6.文章的标题是“一个人的遭遇”,如何理解“一个人”?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就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

四、总结。

前面,我们通过一系列战争的图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通过一个老兵的口亲耳倾听了战争的罪恶,倾听了最底层人民内心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呼唤,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十九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预习1节,研读1节。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二十

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持别爽朗,特别蓬勃。3月底,从亚速海一带吹来暖洋洋的春风,吹了两天两夜,就把顿河左岸的砂滩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草原上的谷地和山洞由于积雪,似乎显得比过去更宽阔了,小河凿开冰面,汹涌奔流,这样一来,道路就简直无法通行了。

在这交通阻塞的倒霉的日子里,我正巧要到布康诺夫镇去一下。距离不能算远,总共才60公里光景,但要走完这段路,可并不太简单。我跟一个同志在日出以前出发。两匹喂得饱饱的马,紧紧地拉着挽索,很费劲地拖着一辆沉重的马车。车轮陷在混和着冰雪的湿漉漉的砂地里,一直陷到轮毂。一小时以后,在马的腰部和大腿上,在后辙的细皮带下,已经密密地出现了一圈圈白色的汗花。由于马具上涂过厚厚的柏油,在早晨新鲜的空气里.就强烈而醉人地散发着马汗和暖烘烘的柏油的味儿。

碰到马特别难走的地方,我们就下车步行。浸水的雪在鞍了底下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走起来很吃力;道路的两旁还结着薄冰,被阳光照得像水晶一样闪闪发亮,那里就更加难走。走了六小时光景,才走了30公里,来到叶蓝卡河的渡口。

这条河并不大,在莫霍夫斯基村前面,夏天有几处常常干涸,如今在那赤杨丛生的河滨的沼地上,河水泛滥了整整有一公里宽。要渡河就得乘一种不稳的平底小船,这种船载重不能超过三人。我们把马打发回去。在对岸集体农庄的板棚子里,有一辆饱经风霜的老爷吉普车在等着我们,这还是冬天留在那边的。我跟司机两人提心吊胆地跳上破旧的小船。那位同志和行李就留在岸上。船一解缆,在腐朽的船底里,水就像喷泉一样从好几个地方喷出来。我们用手头的一些东西堵上漏洞,一路上舀着船底的水。一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来到叶蓝卡河的对岸。

司机从村庄里放出车子,又走到船旁,拿起桨说:“这个该死的木盆要是在水里不沉掉,大约再过两个钟头可以回来,不会再早啦。”

村庄远在一边,埠头附近一片寂静。这种冷清的光景,只有在深秋和初春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有。河里飘来潮湿的水气,还送来腐烂的赤杨树的苦湿味儿,而从那迷失在紫色雾霭中的遥远的霍皮奥尔河草原那边.微风送来了刚从积雪底下解放出来的土地的永远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

附近的河滩上,横着一片倒下的篱笆。我在篱笆上坐下来,很想抽支烟,可是,伸手到棉袄的右边口袋里一模,才发现那包白海牌纸烟已经湿透,真是懊恼极了。在渡河的时候,波浪打低沉的.船舷上泼进来,混浊的河水一直泼到我的腰部。那时我可没工夫想到纸烟,我得抛下桨,尽快地把水舀出去,使小船不至于沉没。现在却深深地后悔自己的疏忽。我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包泡过水的烟,蹲下身去,把潮湿变黄的烟卷一支支摊在篱笆上。

已经是中午了。太阳照得像5月里一样热。我希望纸烟快些晒干。太阳照得那么热,我简直后悔不该穿士兵的棉袄裤出来。这是开春以来真正暖和的第一天。就这样独个儿坐在篱笆上,完全置身于寂静和孤独中,并且摘下头上那顶旧的军用暖帽,让微风吹干因为用力划船而被汗湿透的头发。茫然地凝视着那飘翔在浅蓝色天空中的朵朵白云,真是惬意极了。

第二章。

一会儿,我看见有个男人,从村庄尽头的房子后面走来。他手里拉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子。照身材看来大概五六岁,不会再多。

他们吃力地朝码头蹒跚走着。到汽车旁边,转身向我走来。这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子,走到我面前,嗓子低沉地说:“你好,老兄!”

“你好!”我握了握那只向我伸来的又大又硬的手。

他向孩子弯下身去说:“向伯伯问好,乖儿子。你瞧,他跟你爸爸一样,是个司机。不过咱们开的是大卡车,他开的可是这种小车子。”

那孩子用一双天空一样清澈的蓝眼睛朝我望望,露出一丝笑意,大胆地伸给我一只嫩红的冰凉小手。

我轻轻地握了握它,问:“你这个老头儿,手怎么这样冷啊?天气这么暖和,可你却冻坏了?”

小家伙显出天真动人的信任神气,靠在我的膝盖上,惊奇地扬起两条淡白的眉毛。

“伯伯,我怎么是老头儿呢?我完全是个孩子,我完全没有冻坏;手冷,那是因为抛过雪球了。”

那父亲除下干瘪的背囊,懒洋洋地在我身旁坐下来说:“带着这种客人真倒霉:他简直把我累坏啦。你的步子迈得大一点,他就得跑步了。嘿,要迁就这种步兵真伤脑筋。一步路得分三步走,可这样他还是跟不上我,就像乌龟跟不上马一样。可你又得随时留意他。你一转身,他不是溜到大水洼去玩,就是在什么地方折下一条冰棍儿,像吃糖一样吃起来。不,带着这种客人旅行,真不是男人干的事,何况还得步行呢!”

他沉默了一下又说:“老兄,是在等你的首长吗?”

我觉得不便向他说明我不是司机,就回答说:“得等一会啦。”

“他们是从对岸来吗?”

“是的。”

“你知道船快到了吗?”

“怕要过两个钟头吧。”

“那么得等一阵了。嗯,那咱们就来歇一会儿吧,反正我也不忙着上哪儿去。刚才我走过来一看:有个咱们的司机弟兄的车抛锚了,就想,让我去跟他一块儿抽阵烟吧。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你的日子倒过得不错呀:抽纸烟。看样子,你把纸烟弄湿了,是不是?嘿,老兄,泡过水的烟,就好比害过病的马,说什么也不中用啦。还是来抽抽我的辣烟草吧。”

他从草绿色单裤的插袋里,掏出一只卷得像管子的、红绸做的破旧烟荷包来。他解开烟荷包,我看到它角上绣着一行字:“送给亲爱的战友,列别江中学六年级女学生赠。”

我们吸着很辣的土烟草,沉默了好一阵。

我正想问,他带着孩子上哪儿去,有什么事逼他在这种泥泞的日子赶路,但他抢在我的前面问:“你怎么,战争时期一直在开车吗?”

“差不多一直在开。”

“在前线吗?”

“是的。”

“咳,老兄,我在那边可吃够苦头啦。”

他把一双笼黑的大手搁在膝盖上,拱起了背。我从侧面望了望他,不知怎的忽然感到很难受……你们可曾看到过那种仿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吗?在这位偶然碰到的对谈者的脸上,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

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

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

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

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dd冒险逃跑但被抓回dd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

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索科洛夫的内心:“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内心:“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第三部分: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内心: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转折,领养孤儿凡尼亚。[这一部分写得最为详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地方,需作重点处理,后面有关题目设置也是抓住这一部分设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内心:心变软了,轻松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第五部分: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dd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索科洛夫的内心:……只是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还有一件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而最常见的梦是:我站在带刺的铁丝网里……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明确: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历尽苦难而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结合第1题理解)。

3、本文中,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明确: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凡尼亚的遭遇同样是因为战争让他失去了一切,还是一个小孩子,就已经学会了叹气,索科洛夫为了让这只“小雏儿”永远不再叹气,于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而关怀备至地培养春天的幼芽、竭尽全力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之一。

明确: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的遭遇》标志着肖洛霍夫从“顿河的歌者”上升为苏联人民命运的关怀者与同情者,在这里,他通过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更关怀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普通人对命运对战争的抗争唱响了一曲人的赞歌。

五、布置作业:

1、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设你就是“我”,当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来表达你的感觉。

2、课下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搜集关于战争难民问题的资料,并对资料作一些解说。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预习1节,研读1节。

教学内容: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第一章。

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持别爽朗,特别蓬勃。3月底,从亚速海一带吹来暖洋洋的春风,吹了两天两夜,就把顿河左岸的砂滩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草原上的谷地和山洞由于积雪,似乎显得比过去更宽阔了,小河凿开冰面,汹涌奔流,这样一来,道路就简直无法通行了。

在这交通阻塞的倒霉的日子里,我正巧要到布康诺夫镇去一下。距离不能算远,总共才60公里光景,但要走完这段路,可并不太简单。我跟一个同志在日出以前出发。两匹喂得饱饱的马,紧紧地拉着挽索,很费劲地拖着一辆沉重的马车。车轮陷在混和着冰雪的湿漉漉的砂地里,一直陷到轮毂。一小时以后,在马的腰部和大腿上,在后辙的细皮带下,已经密密地出现了一圈圈白色的汗花。由于马具上涂过厚厚的柏油,在早晨新鲜的空气里.就强烈而醉人地散发着马汗和暖烘烘的柏油的味儿。

碰到马特别难走的地方,我们就下车步行。浸水的雪在鞍了底下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走起来很吃力;道路的两旁还结着薄冰,被阳光照得像水晶一样闪闪发亮,那里就更加难走。走了六小时光景,才走了30公里,来到叶蓝卡河的渡口。

这条河并不大,在莫霍夫斯基村前面,夏天有几处常常干涸,如今在那赤杨丛生的河滨的沼地上,河水泛滥了整整有一公里宽。要渡河就得乘一种不稳的平底小船,这种船载重不能超过三人。我们把马打发回去。在对岸集体农庄的板棚子里,有一辆饱经风霜的老爷吉普车在等着我们,这还是冬天留在那边的。我跟司机两人提心吊胆地跳上破旧的小船。那位同志和行李就留在岸上。船一解缆,在腐朽的船底里,水就像喷泉一样从好几个地方喷出来。我们用手头的一些东西堵上漏洞,一路上舀着船底的水。一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来到叶蓝卡河的对岸。

司机从村庄里放出车子,又走到船旁,拿起桨说:“这个该死的木盆要是在水里不沉掉,大约再过两个钟头可以回来,不会再早啦。”

村庄远在一边,埠头附近一片寂静。这种冷清的光景,只有在深秋和初春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有。河里飘来潮湿的水气,还送来腐烂的赤杨树的苦湿味儿,而从那迷失在紫色雾霭中的遥远的霍皮奥尔河草原那边.微风送来了刚从积雪底下解放出来的土地的永远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

附近的河滩上,横着一片倒下的篱笆。我在篱笆上坐下来,很想抽支烟,可是,伸手到棉袄的右边口袋里一模,才发现那包白海牌纸烟已经湿透,真是懊恼极了。在渡河的时候,波浪打低沉的船舷上泼进来,混浊的河水一直泼到我的腰部。那时我可没工夫想到纸烟,我得抛下桨,尽快地把水舀出去,使小船不至于沉没。现在却深深地后悔自己的疏忽。我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包泡过水的烟,蹲下身去,把潮湿变黄的烟卷一支支摊在篱笆上。

已经是中午了。太阳照得像5月里一样热。我希望纸烟快些晒干。太阳照得那么热,我简直后悔不该穿士兵的棉袄裤出来。这是开春以来真正暖和的第一天。就这样独个儿坐在篱笆上,完全置身于寂静和孤独中,并且摘下头上那顶旧的军用暖帽,让微风吹干因为用力划船而被汗湿透的头发。茫然地凝视着那飘翔在浅蓝色天空中的朵朵白云,真是惬意极了。

第二章。

一会儿,我看见有个男人,从村庄尽头的房子后面走来。他手里拉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子。照身材看来大概五六岁,不会再多。

他们吃力地朝码头蹒跚走着。到汽车旁边,转身向我走来。这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子,走到我面前,嗓子低沉地说:“你好,老兄!”

“你好!”我握了握那只向我伸来的又大又硬的手。

他向孩子弯下身去说:“向伯伯问好,乖儿子。你瞧,他跟你爸爸一样,是个司机。不过咱们开的是大卡车,他开的可是这种小车子。”

那孩子用一双天空一样清澈的蓝眼睛朝我望望,露出一丝笑意,大胆地伸给我一只嫩红的冰凉小手。

我轻轻地握了握它,问:“你这个老头儿,手怎么这样冷啊?天气这么暖和,可你却冻坏了?”

小家伙显出天真动人的信任神气,靠在我的膝盖上,惊奇地扬起两条淡白的眉毛。

“伯伯,我怎么是老头儿呢?我完全是个孩子,我完全没有冻坏;手冷,那是因为抛过雪球了。”

那父亲除下干瘪的背囊,懒洋洋地在我身旁坐下来说:“带着这种客人真倒霉:他简直把我累坏啦。你的步子迈得大一点,他就得跑步了。嘿,要迁就这种步兵真伤脑筋。一步路得分三步走,可这样他还是跟不上我,就像乌龟跟不上马一样。可你又得随时留意他。你一转身,他不是溜到大水洼去玩,就是在什么地方折下一条冰棍儿,像吃糖一样吃起来。不,带着这种客人旅行,真不是男人干的事,何况还得步行呢!”

他沉默了一下又说:“老兄,是在等你的首长吗?”

我觉得不便向他说明我不是司机,就回答说:“得等一会啦。”

“他们是从对岸来吗?”

“是的。”

“你知道船快到了吗?”

“怕要过两个钟头吧。”

“那么得等一阵了。嗯,那咱们就来歇一会儿吧,反正我也不忙着上哪儿去。刚才我走过来一看:有个咱们的司机弟兄的车抛锚了,就想,让我去跟他一块儿抽阵烟吧。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你的日子倒过得不错呀:抽纸烟。看样子,你把纸烟弄湿了,是不是?嘿,老兄,泡过水的烟,就好比害过病的马,说什么也不中用啦。还是来抽抽我的辣烟草吧。”

他从草绿色单裤的插袋里,掏出一只卷得像管子的、红绸做的破旧烟荷包来。他解开烟荷包,我看到它角上绣着一行字:“送给亲爱的战友,列别江中学六年级女学生赠。”

我们吸着很辣的土烟草,沉默了好一阵。

我正想问,他带着孩子上哪儿去,有什么事逼他在这种泥泞的日子赶路,但他抢在我的前面问:“你怎么,战争时期一直在开车吗?”

“差不多一直在开。”

“在前线吗?”

“是的。”

“咳,老兄,我在那边可吃够苦头啦。”

他把一双笼黑的大手搁在膝盖上,拱起了背。我从侧面望了望他,不知怎的忽然感到很难受……你们可曾看到过那种仿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吗?在这位偶然碰到的对谈者的脸上,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

他从篱笆上折下一条弯曲的枯枝,默默地拿它在砂土上划了一阵,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图形,这才开了口: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觉.在黑暗中睁大一双眼睛想想:唉,生活,生活,你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折磨我?为什么要那样惩罚我?不论黑夜,不论白天,我都得不到解答……不,永远得不到!”他忽然醒悟过来,亲热地推推儿子说:“去吧,宝贝,到河边玩去,在大河旁边孩子们总可以找着点什么的。可得留神,别把脚弄湿了!”

刚才当我们默默地吸烟的时候,我偷眼瞧瞧这父子俩,就奇怪地发现一个我觉得很古怪的情况。

孩子穿得很简单,但衣服的料子很坚固:一件旧的薄羊皮统子的上装,前襟长了些,不过很合身;一双玲珑的小皮靴,稍微宽大些,里面可以穿一双羊毛袜;上装的一只袖子曾经撕破过,但已很精细地缝上了,——这种种都表明一个女人的照顾,一双能干的母亲的手。

当时我心里想:“要不是个鳏夫,就是跟妻子的关系没搞好。”

他用眼睛送走儿子,低沉地咳了几声,重又开口。我全神贯注地听着。

第三章。

“开头我的生活过得平平常常。我是沃罗涅日省人,19生的。国内战争中参加过红军,是在基克维泽师里。在饥荒的1922年,上库班给富农当牛马,总算没有饿死。可是父亲、母亲和妹妹都在家里饿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无亲无故、孤苦伶仔。嗯,一年后从库班回家,卖掉小房子,来到沃罗涅日城里。开头在木工合作社干活,后来进了工厂,当上了钳工。不久结了婚。老婆是在儿童保育院长大的。是个孤女。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我可实在配不上她。她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苦难,也许因此养成了这样的性格。旁人看来,她也不见得怎么样出色,但是要知道,我可不是旁人,我看得清清楚楚。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漂亮更称心的人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我下工回家,筋疲力尽,有时候就凶得像个恶鬼。你粗声粗气对待地,她决不会用粗言粗语回答你。不,从来不会:她又娴静,又亲热,不知道怎么样服侍你才好。我们的收入虽少,她还是努力让你吃得又香甜。你向她瞧瞧,气也消了。过一会儿就会去拥抱她,还会说:‘对不起,亲爱的伊琳娜,我对你大粗暴了。你要知道,今天我干活很不顺利。’于是我们又太太平平。我自己也觉得心安理得。嘿、老兄,你知道这对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吗?第二天早晨,我一骨碌爬起来,走到厂里,不论什么活到了手里,都顺顺当当,头头是道!瞧吧,家里有个贤慧的老婆,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早晨她在上工前两小时把我叫起来,让我好活动活动身子。她知道,酒没有醒,我是什么东西也吃不下的。嗯,她就拿出一条酸黄瓜,或者还有什么清淡的东西,又倒了一小杯伏特加,说:‘喝一点儿解解酒吧,安德留沙,只是以后别再喝了,我的好人儿。’难道还可以辜负这样的信任吗?我喝干酒,用一双眼睛默默地谢了谢她,又吻了吻她,乖乖地上工去了。如果我在喝醉的时候,她粗声粗气,吵吵闹闹,那么,老天爷在上,我到第二天还会去喝个够的。有些家庭就是这样干的,做老婆的傻得很。这种傻婆娘我可见得多了,我知道的。

“不久我们有了孩子。先是生了个儿子.过了几年又生了两个姑娘……从此我跟同志们不再来往了。全部工钱都拿回家去,家里人口也多了,根本顾不上喝酒。碰到休息日喝一杯啤酒,而且只要一杯,决不多喝。

“这10年间我白天黑夜地干着活。我的收入很好,我们的日子过得不比人家差。孩子们也叫人高兴:三个人的学习成绩都是‘优’,儿子阿纳托利对数学持别有才能,连中央的报纸都提到过他。他对这门科学哪来那么大的才能,嘿,老兄,可连我都不知道。不过这使我觉得脸上很光彩,我为他骄傲,是的,真为他骄傲!

“人家看着她本来已经心碎了,可她还要说出这样的话来。其实她应该知道,我跟他们分手也很难受,又不是到丈母娘家里去吃薄饼。这当儿我可火了!我用力拉开她的手轻轻地往她的肩膀上一推。仿佛是轻轻地一推.但那时我的力气大得厉害,她站不住脚跟,一连后退三步,接着又伸出双手,一步步向我走来,我就对她嚷道:‘难道人家是这样离别的吗?我还好好儿的,你干什么急于把我给活活地埋掉哇?!’嗯,我又抱了抱她,我看见她简直疯了……”

“不用了,朋友,别说了!”我低声说,但他大概没有听见我的话。接着他竭力克制住激动.用一种变得异样的嘶哑的声音说:“为了当时推了地一下,我就是到死,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原谅自己呀!”

他重又沉默了好一阵。他试着卷一支烟,可是报纸破了,烟草都撒在膝盖上。最后,他勉强卷成了一支,狠命吸了几口,这才一面咳嗽,一面继续说:

第四章。

“我们在乌克兰的白采尔科维附近编了队。发给我一辆‘吉斯—5’,我坐着它开到前线。嗯,关于战争用不着跟你讲了,你亲眼看见过,知道开头是怎么个情况。我常常收到家里的来信,但自己却偶尔才奇一封信回去。有时候你在信里写道,一切平安,有些小接触,现在虽然退却,但不久可以集合力量,到那时就要让德国佬尝尝滋味了。别的还有什么可写的呢?日子那么沉闷,根本没心思写信。再说,我这个人也不喜欢婆婆妈妈,喊怨叫苦,最看不惯那种爱哭鼻子的家伙,他们不论有事没事,天天给老婆情人写信,眼泪鼻涕把信纸弄得一场糊涂。说什么他的日子很难过,很痛苦,又担心被敌人打死。这种穿裤子的畜生,流着眼泪鼻涕诉苦,找求同情,可就是不想一想,那些倒霉的女人孩子,在后方也并不比我们舒服。整个国家都得依靠她们!我们的女人孩子要有怎样的肩膀才不至于被这种重担压垮呢?可是她们没有被压垮,终究支持下来了!而那些流眼泪拖鼻涕的脓包,还要写那种信诉苦,真好比拿一根木棍敲着勤劳的妇女的腿。她们收到这种信,可怜的人,就会垂下双手,再也没心思干活了。不行!你既然是个男人,既然是个军人,就得忍受一切,应付一切,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但如果在你身上女人的味儿比男人的还要多些,那你干脆去穿上打摆的裙子,好把你那干瘪的屁股装得丰满些,至少从后面望过去也多少像个婆娘,你去给甜菜除除草,去挤挤牛奶好了,前线可不用你去,那边设有你,臭味儿也已经叫人够受的啦!

“我就开足马力进去。我生平没有开过那样的快车!我知道运的不是土豆,运这种货得非常小心,可是弟兄们在那边空着一双手作战,一路上又是炮火连天,这种时候哪儿还谈得到什么小心呢!跑了约莫六公里的样子,眼看着就可以拐到村道、开到炮兵连所在的深沟里了。但这时候我抬头一看——嚯,圣母娘娘——我们的步兵在大路两边的原野上跑着,而迫击炮弹已经在他们中间炸响。叫我怎么办呢?总不能向后转吧?我就拼命开足马力!离炮位还有一公里的样子,车子已经拐到村道上,可是,老兄,我却没有能开到自己弟兄那儿……大概是远射炮的一颗重磅炮弹落在我的车旁了。我没有听到爆炸,什么也没有听到,只觉得头脑里好原有一样东西破裂了。别的就什么也记不得了。当时怎么能保住性命,我不明白;在那离开排水沟八米的地方躺了多久,我也没法知道。等到清醒过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我的脑袋抽动,浑身哆嗦、好像发寒热一样,眼睛里一片漆黑,左肩膀格格地发响,周身疼得要命,仿佛被人家狠狠地打了两天两夜。我在地面上爬了好一阵,才勉强站了起来。不过,还是一点也不明白,我这是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事。我的记性丢得干干净净。可又怕再倒下去。我怕——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就完蛋了。我站着,摇摇摆摆,好保暴风雨中的杨柳。

第五章。

“唉,老兄,当你明白,你已经无可奈何成了俘虏的时候,那真是不好受呐。淮没有亲身经历过,谁就无法一下子体会这玩意儿是怎么个滋味。

“我以为他们都过去了,就拾起头来,只见六个冲锋枪手,在离开我100米光景的地方大踏步走来。我一看,他们从大道上拐个弯,一直向我走来。一声不响地走来。我想:‘吓,我的末日到啦。’我坐了起来,不愿躺着死去,就又站了起来,他们之中的一个,在离开我几步远的地方动了动肩膀,卸下冲锋枪来。嗬,人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在这一刹那间我既不慌张,也不胆怯。只是眼睛瞧着他,一面心里在想:‘他马上要向我来上一梭子了,可是会打在哪儿呢?打在脑袋上.还是胸膛上?’仿佛他射穿我身体的哪一部分,在我倒不是一码事似的。

“这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模样儿长得倒不错,头发黑黑的,嘴唇很薄,抿成一条缝,眯着眼睛。‘这家伙会不加考虑地打死我,’我心里想。果然不错:他举起枪来了,——我盯住他的眼睛,一声不响;而另外一个,大概是个上等兵吧,岁数大一些,可以说是上了年纪了,不知嚷了一声什么,把他推到一旁,走到我的前面,叽哩咕噜地说了一通德国话,弯起我的右胳膊,摸摸肌肉。摸了摸之后,说;‘喔——哊——哊!’接着指指道路,指指太阳落下的地方,意思是说:‘走吧,给我们帝国当牛马去吧。’呸,摆出主人的架子来了,畜生!

“那个头发黑黑的家伙,仔细看看我的靴子,——我那双靴子看上去很不错,——用手指了指,意思是说:‘脱下。’我在地上坐下来,脱了靴子,交给他。他就不客气地从我的手里一把抢了过去。我又解下包脚布递给他,并且从脚到头地打量他。他可嚷起来了,用他们的话骂着,同时又抓住了冲锋枪。其余的几个都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们就平静地走开了。只有那个头发黑黑的家伙,在走到大路上以前,回头看了我三次.像一头小狼似的闪亮眼睛,生着气,可是为什么呢?仿佛是我脱了他的靴子,不是他脱了我的靴子似的。

“唉,老兄,我可实在没地方躲避。只得走到大路上,恶声恶气他用花巧的沃罗涅日土话骂了一阵,开步向西方走去,去当俘虏!……当时叫我走路可实在不行,一个钟头只走了一公里,决不会更多。你心里想往前走,身子却东倒西歪,一步拖一步,好侮喝醉酒的人。走不多远,一队我们的俘虏赶了上来,都是跟我同一师的。约莫有10个德国冲锋枪手押着他们。那个领队的赶上了我,一句话不说,就举起冲锋枪,拿枪柄用力朝我头上打了一下。我要是倒下的话,他准会一梭子把我结果在地上,但是我们的弟兄一把抱住了我,把我推到队伍中间,扶着我走了半小时的样子。等到我清醒过来,其中一个弟兄悄悄地对我说:‘上帝保佑你,干万别倒下!拼着所有的力气走吧,要不,他们会把你打死的。’我就拼着所有的力气走去。

“太阳一落山,德国人就加强了押送队,卡车又运来了大约20个冲锋枪手,加快速度赶着我们往前走。我们中间那些重伤的,跟不上大伙儿,就在路上被枪毙了。有两个人想逃跑,可是没考虑到,夜里在有月亮的原野上,人家他妈的看得你清清楚楚。嗯,当然啰,这两个也被打死了。半夜里,我们来到了一个烧剩了一半的村庄。我们被赶进一座屋顶打坏的教堂里去过夜。石头地上没有一根麦秆,我们大家又都没有大衣,只穿着一身单军衣,因此可铺的东西一层也没有。有几个人连上装都没有穿,只穿着粗布衬衣。这些多半是下级指挥员。他们都把军官制服脱掉了,使人家无法认出他们是军官还是战士。还有那些炮手也没有穿军服。他们原来光着身子在大炮旁边操作,因此就这么光着身子给俘虏了。

“夜里下了好大一场雨,弄得我们个个浑身湿透。教堂中央的圆顶不是被重炮就是被飞机炸毁了,旁边的屋顶也给弹片打得全是窟窿,连祭坛上都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这样,我们就只好通夜在教堂里逛来逛去,好像一群羊关在黑暗的羊圈里。半夜里我听到有人推推我的胳膊问:‘同志,你没有受伤吗?’我回答他说:‘你要什么呀,老兄?’他又说:‘我是个军医,也许我能帮你些什么忙吗?’我就向他诉苦说,我的左肩在格格地发响,肿了,痛得厉害。他断然地说:‘把装和衬衣脱下。’我就把这些都脱下了,他动手用细细的手指在我肩膀上摸着,痛得我眼前发黑。我把牙齿咬得咯吱咯吱响,对他说:‘你准是个兽医,不是给人看病的医生。你这没心肝的,干什么在人家痛的地方按得那么重啊?’他却依旧摸着,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给我闭嘴!也想来跟我啰嗦。等着吧,还要痛得更厉害些呢。’说着就那么重重地拉动我的胳膊,痛得我眼睛里直冒火星。

“我清醒过来,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呀,该死的法西斯分子?我这只胳膊让人给打碎了,可你还要那么扯它。’我听到他轻轻地笑了起来,说:‘我还以为你会用右手打我,没想到倒是个挺老实的小伙子。你那只胳膊并没有打坏,只是脱臼了,可我已经给你摇上了。嗯,现在怎么样,好一些吗?’真的,不知怎的我觉得痛慢慢地消失了。我衷心地向他道了谢,他却继续在黑暗中埃着走过去,悄悄地问:‘有受伤的吗?’瞧吧,这才是真正的医生!他就是当了俘虏,就是在黑暗中,还是干着自己伟大的事业。

第六章。

《一个人的遭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索科洛夫的遭遇,以及索科洛夫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这两点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衔接仍然是个问题。比如说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复述完索科洛夫的遭遇后,直接让学生找出索科洛夫流泪的场景并分析。这显得很突兀,很不自然,可以试试用几句话把这两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索科洛夫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他有没有哭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索科洛夫眼泪的三处情景(最后一处眼泪是描写文中的“我”的),并加以分析。如果这样做的话,两个教学环节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362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