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改进的方向。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总结经验和方法。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6、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节课中,我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另外,我还力图体现学生学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问题导入,设疑激趣。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除了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的面积外,我还出示了一个不规则图形,以怎么知道它的面积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方法。
2、数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比较大小”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学生认真观察后,完成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这一组简单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抓住重点,深入推导。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数方格,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启发学生:“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最后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
4、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选取代表进行汇报交流,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学生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通过平移的方法,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关系。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推导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
5、电脑演示,总结新知。
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再加上电脑课件的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达成共识,借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进行板书。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另外,在总结公式后,我还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
6、分层运用,理解新知。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基础练习:出示例1,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教师进行规范的板书。
提升练习:借助3道选择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散练习: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设计一个为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广告牌,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及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全课小结,整理知识。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并借此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达到点题的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多角度来验证结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学生掌握了学法,也为学习提供了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习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习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习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习,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三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四
听了王建峰老师《数字与信息》,一课。我发现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前知晓,提前参与。因为要在第二天的课上向小组内成员或者老师汇报自己收集的信息,所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并且这种客观也“逼迫”他们必须带着思考去预习。这样的提前介入,使学生让思考的时间得以延伸,空间得以拓展,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变多、思维的碰撞变多,发言时切入主题的能力增强。
2.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即是“质疑”的外在表现。王老师在课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身份证号码得是18位?”“怎样通过数字信息辨别身份?”。。。。。。尽管有些是有意义提问、有些是无意义提问,有些问题挖的深、有些浅,但相信,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意识必会增强,质疑能力必会得到提高,质疑习惯必会渐渐形成。一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年龄所致,学生预习达到的知识理解度,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鹦鹉学舌、表面模仿”层面。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通过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作为交流的话题,通过这个环节,对知识进行梳理,会弥补学生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断层,接续学生的思维脉络,使之条理的重塑在学生脑海,并且让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认识更加深刻。
4.了解了数字背后的信息,就是为了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于是,王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系列合适的问题情境:帮饭店编房号、破案等。这个环节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反思和巩固。总的来说,这节课很好地对“生活性”和“数学性”进行了融合。学生学得有趣又学得深入!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五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温暖》,它是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看图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雷锋同志为了帮助小韩同志缝补棉裤而半宿没睡,小韩同志心里深受感动,感到无比温暖的故事。通过对雷锋同志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雷锋同志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奉献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并组词,且能正确、规范的用硬笔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向雷锋学习,关爱他人、温暖他人。
(4)搜集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为写作文积累丰富的词汇。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如“轻手轻脚地”、“一针一线地”、“轻轻地”。
难点:体会课文中“温暖”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为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小组竞赛法、讲授法、比较法、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默读法和勾画圈点法,以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引入课题。
情景教学倡导者李吉林老师曾说过:“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上课伊始,我特别注意渲染一种与教材相一致的氛围,小心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与学生的情感相联接、相沟通。
首先,我播放了一则关于介绍雷锋的视频短片,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雷锋。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参与。然后我提出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学习的口号,激励孩子们做个小雷锋,因为雷锋就像冬天的火炉一样温暖着他人。最后以“今天咱们就来瞧瞧,雷锋是怎样温暖他人的。”揭示课题:温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字词教学应该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首先,我要求孩子初读课文,读文时我提出的要求是:(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勾画出生字词,并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生字词(3)读顺句子,读通全文。接着,我拿出生字卡片,把班上同学分成几大组,用夺小红旗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的读生字并组词。最后对个别难的字进行精讲,如“宿、添”讲解两个难字的间架结构、写法及应注意的地方、同时提醒规范、工整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咀嚼文意。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即生字学习完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课文的抽读,以此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孩子们默读,在默读的同时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想想课文中的主人翁是谁,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然后,引导学生逐层对课文进行探究、理解。
(2)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写雷锋是如何的关心战友,以及他半宿没睡为战友补裤子的场景。本段我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来教学,先叫同学们找出这一段中描写雷锋关心战友的句子。如下两句:
a)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
b)当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时,心想,天冷风寒,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出操、出车,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的身上。
然后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感悟。
在引导孩子剖析第一句话时,首先我让孩子们想像当时的那个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话。接着找出“轻手轻脚”,孩子们说出对这个词的理解,并找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个词。这样能帮助孩子们真正的理解“轻手轻脚”,从而更能感受到雷锋关心战友的品质。最后我有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亲人也轻手轻脚帮我们盖被子的画面。
第二句主要抓住了雷锋的心理特点和动作进行描写的。首先我让同学们找出描写雷锋心里活动和动作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接着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写,思考这样说明了雷锋怎样的品质。然后体会词语“一针一线”、“轻轻地”,我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同学们去掉这两个词读和带上词读,体会用上这两个词的好处。最后点出雷锋缝的不仅是裤子,还一针一线的缝住了战友们的情谊。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整段。
(3)探究学习3--6自然段。
首先,指名读这四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小韩话语的句子,并勾画出来。
然后,小组共同探讨,抓住小韩话语中的重点词,点出“又”字,体会小韩的话说明了什么?第一次当小韩奇怪的问是谁缝补好他裤子的,雷锋的动作是什么?他有没有立马承认是他做的。第二次当小韩感动地抓起雷锋的手时,雷锋却又是怎样说的呢?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勾画相关的词句,体会雷锋乐于助人的品质。
接着,我让同桌交流对以下这句话的理解,说出大惊小怪的意思造句。“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
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能更深入的体会文意,我请人起来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小韩又惊奇又感动的语气,读出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
(4)最后一自然段我采用了齐读的方式,并设下问题:小组讨论,小韩心里为什么感到暖烘烘的。(因为小韩感受到了雷锋无私的帮助,所以让他心里暖烘烘的,无比的温暖)总结全文结构:全文围绕雷锋帮小韩补裤子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因此,我激励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
(四)曲中品德,情感升华。
孩子们通过文意的咀嚼这一环节,略有疲惫之意了,这一环节我将先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雷锋的其他光荣事迹,然后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音乐声中品味雷锋精神,激发学生向雷锋学习。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首先我让孩子们摘抄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语,为作文积累词汇,丰富写作。接着实行拓展延伸,孩子们学雷锋不留姓名的做一件好事,下节课交流心得。将语文知识带进日常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如下条理清晰、突破重难点、简洁的板书:
17.温暖。
战士:盖好棉被关心战友。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小韩:缝补棉裤默默奉献。
向雷锋同志学习。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六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 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使学生能自主创编出一些简单、新颖的 方法。
(2)学生能熟练地掌握 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 ,以发展学生的 .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体验 这一系列的创新学习过程和乐趣。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创新,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思维、形成等发展规律,设计了"引导学练—质疑解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五个阶段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引导学练:(2~3分钟)
我通过语言、问题等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设计:
(1)教师提问题,陈述教学目标。
(2)编制学练小组。
(3)学练小组讨论学练目标步骤。
2. 质疑解难(10分钟)
这阶段,我根据各小组的学练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质疑解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学练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以及学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察,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示范,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既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又能通过观察、思维、讨论等形式,强化其学练技能,还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内部矛盾,进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技能能力。
3. 自主探究(15分钟)
本阶段,首先通过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再按预定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情境,让依据学习目标,自我组织、自我练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进行尝试性体验学练活动。对于自我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在帮助和点拨的同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我寻找问题答案,以增强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质疑解难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验证,是对其探究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巩固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5、总结归纳(2~3分钟)
这一环节是"自主学练—合作应用"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以此检验"自主学练—合作应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组织开展小组交流,让各小组陈述学练活动的情况,学练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希望?促进小组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再由教师评价总结,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主要是肯定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七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加法、乘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代数的初步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教材在本册安排这个知识,目的主要有2个1、让学生体会图形与数字的联系。2、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图形与数字的联系,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意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例题和4道习题,都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点阵,归纳并概括出点阵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点阵的变化规律,并能用代数法表示点阵的变化规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从一道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形点阵入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归纳规律。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归纳技巧后,又按照从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了4道习题,分别组织了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后一道“我想我创”的习题设计,使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得到升华。
生共同订正的方式展开教学。第3、4道习题稍有难度,我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突破难点,同时,我还用到了演示、类比、提示等方法帮助孩子们突破难点。
1、从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适度休息,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最后一环节:开放性作业,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1、上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些紧张,情绪和状态调节到最佳。
2、组织活动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灵活多样且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不足以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3、准备不足,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课件也要进一步修改。
上好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大量的积累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很多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需要授课老师通过很多遍的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一遍一遍的磨出来。总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多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向名师专家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我有信心在两年内就能上出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希望大家监督,指正。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八
《鲸》一课是语文第九册第22课的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科普知识的介绍性文章,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
课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对鲸——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疑难,学习文章内容。
1导入新课。
通过看图揭示课题,并初步感知鲸的体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初读课文。
在朗读课文时,识记生字,集体讨论补充这一课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说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对其中一个自然段说明方法的分析,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后在班内交流。
(2)比较:哺乳动物、鲸和鱼类的异同点。
4画一画:鲸的样子。
(画得好的送一个介绍蓝鲸的知识信)。
5布置作业。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九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王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引导学生拓展训练。
四、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一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及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兴趣为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揭示课题。
由生日蛋糕做引子,用分数的知识来获取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指导引领下自主探究知识领域。真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例1例2的自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另外加之交流讨论,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基础题、深化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延伸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二
《鸡兔同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三节。本节安排1个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1.读懂古算题;2.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对祖国文明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信心。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方程的思想;
(2)能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能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4)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1)本课是在学生已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有了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学过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的。
(2)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精讲释疑——巩固提升"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实际问题、古代的趣题,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所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动脑思考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1)教学媒体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鸡兔同笼"、"以绳测井"等一系列图片、动画。
2.课前让学生准备细绳一条,以使他们体会什么是三折、四折等。
(2)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动脑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路人;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大脑去亲自探索,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典型例题;第三环节:闯关练习;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感悟和收获;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中的教学内容,这首管弦乐合奏是本章的欣赏曲目,展现的是一幅北京喜讯传到边寨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景。
欣赏优秀的管弦乐合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管弦乐合奏的表现特点,能够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力目标:能够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并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启发学生体会人们听闻喜讯之后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心情。
通过听赏,感受乐曲中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情景教学法;讲解法;欣赏法;启发式教学;分析对比法。
感知、理解、想象;听辨;综合。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1.为乐曲命名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让学生听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以及展现的场景,并为乐曲命名,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板书课题,并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再次听赏,
听赏之后,我对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乐曲是由郑路、马洪业于之后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1976年12月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篡党夺权的阴谋,xxx。作曲家用苗族、彝族“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组人民载歌载舞、音乐的风格表现了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民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通过对乐曲背景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2.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首先,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听辨音乐,在听辨的过程中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重点听辨第三和第四主题)听辨之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找到乐曲多以135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3的音,我告诉学生: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再次听赏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在听到降3的时候举起右手,这样,便能很快分辨出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分辨乐曲的结构这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因此,我把本环节分为三个小点来进行逐段欣赏、分辨。
a.引子与第一部分课程大纲要求,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因此,这部分,我鼓励学生在听赏的同时,找出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及模仿了什么声音?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在引子部分听赏时,学生们很快找到领奏的乐器是圆号,两只圆号模仿了号角声,给我们展现了号角在深谷里的回音,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部分以后,我分别弹奏三个乐段,学生逐段进行分辨,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节奏之后,乐队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使我们一下子就置身在万众欢腾的群舞场景之中,这里,我带动学生用拍手、跺脚的形式打出节奏。而第二乐段中,双簧管奏出了轻快活泼的旋律,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学生们在听赏和讨论的过程中,还找到乐段中出现了短笛、长笛、弦乐和铃鼓。
这时,我要求学生们拿出道具,分组进行模打节奏,体验情绪,带动了课堂气氛。进入第三乐段的分析,在第三乐段,小号起到了呼应式的模仿效果。我们一起跟琴演唱这段。分析完三段音乐之后,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部分的情绪是热烈、欢快的。并分组带有感情地演唱引子与第一部分旋律旋律.
b.第二部分。
继第一部分之后,先欣赏第二部分旋律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将乐曲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
之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第二部分旋律的乐谱,边看乐谱边听我弹奏,还可以轻声哼唱旋律,并想一想:这部分旋律中再次出现了什么?它与旋律a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通过感知,在脑海里想象这段旋律所要表现的情景。
并自主发言:
旋律中再次出现了降3,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像是一位姑娘跳起了优美的舞,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a(男生唱旋律a,女生唱第二部分旋律)。
c.第三部分与尾声。
师生一起听赏,然后,我弹奏乐曲,学生视唱乐段。在视唱过程中划出第三部分结构(由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并一起总结第三部分最明显的特点:再现了旋律a。并且将两段旋律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旋律较旋律a的情绪要欢快、激昂。我再启发学生说出这一部分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及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由于之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部分乐器都比较熟悉了,所以,问题提出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所有出现的乐器:小号奏出了粗犷、热情的旋律,与后面小提琴奏出的轻快、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幅小伙子与姑娘对舞的场面。最后,完整地将乐曲听赏一遍,感受不同部分的不同情绪,全班再次分男女生进行即兴表演,在合作学习中将音乐升华。
4.拓展延伸。
完整地欣赏乐曲之后,我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
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指导学生表演。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情境。
在课后,我建议同学们尝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让学生在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
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热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四
《傻二哥》是以童年往事为话题的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善良、聪明、热情、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形象。文章从傻二哥吆喝的内容;傻二哥的特点;傻二哥的衣着;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傻二哥有耐心,不怕麻烦五个方面把这样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生动活泼,细腻传神。
教学本课我预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学习1-3自然段。第二课时,走近傻二哥,感受他的傻灵傻灵,学习4-7自然段。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我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一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三是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重点语句体会傻二哥的“傻灵傻灵”。教学难点是领悟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有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想象交流,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抓重点词句,采用图文结合,读、想、议、说、演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在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体会“傻”的含义,而课文4至7自然段通过衣着、动作等从“傻样儿”和“傻事”两个方面来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所以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傻二哥卖糖的吆喝声,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旧时天津的小巷,来到傻二哥身边。
(二)认识“傻样”,体会“傻灵傻灵”
和孩子们一起回顾:同学们,你们听,这是谁在吆喝?对,是傻二哥在走街串巷卖药糖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至3自然段,知道作者新凤霞和大伙儿说傻二哥——傻灵傻灵。可是我们“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傻二哥到底是什么样儿?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傻灵傻灵”呢?请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傻二哥外表和装束的句子,说说他留给自己的印象。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傻二哥外表和装束上的特点,当学生说到“讲究”一词时,出示句子。瞧,“白布上衣”、“黑色裤子”傻二哥真是个朴实的年轻人;再看四个动词“穿着”、“挽着”、“留着”、“斜背着”用词不重复,都非常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傻二哥的样子;“偏分头”、“很讲究”说明傻二哥对待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指导学生细细地品读句子,读出傻二哥外表和装束的“讲究”。
傻二哥卖药糖还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服呢!他在家里穿得破破烂烂,去卖药糖时,就把这套干干净净的衣服换上了。这装束显得很正规,很正式,他想吸引人来买药糖。看来这傻二哥还真灵,聪明着呢!
接着还是抓住“讲究”这个词,让学生浏览课文除了衣着装束讲究还有什么讲究?学生再体会玻璃瓶细节设计上的讲究。
衣着讲究,发型讲究,连卖药糖用的玻璃瓶也很讲究,傻二哥可真是动了一番脑筋啊!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文本,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傻二哥的“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体会文章人物形象。
(三)、了解“傻事”,体会“傻灵傻灵”
第五、六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默读,找出傻二哥在卖药糖时吸引人的地方,划出相关的句子并作上批注。
重点品读傻二哥吆喝前准备的句子。一开始,我范读。再让学生自主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表现动作的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多样性及重叠词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表演读,谁来试着吆喝一下?他们一边读一边模仿,身临其境,一起感受这段描写的栩栩如生。
吆喝就吆喝,干嘛还这么卖力地做准备工作呢?原来,他是想吸引大家,就像戏剧开幕时会敲锣打鼓一番。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傻二哥可真是傻灵傻灵啊!
最后,我再创设情境:请大家看看这幅图,如果当时你就站在傻二哥身边,看到这样认真的一招一势,这样专注的一举一动,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对待卖药糖这份不起眼的工作,傻二哥却用尽了心思,干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让学生透过文字和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他卖药糖的时候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呢?于是,带着学生们再去品品他那五颜六色的药糖。同桌讨论,悟出作者从颜色味道来写出药糖吸引孩子的原因。
然后再自读第六自然段,感受因糖的颜色多,换来换去,傻二哥是怎样不怕麻烦。再一次回扣“傻灵傻灵”。他热心的傻劲中无处不透着“灵”,傻而聪明不正是“傻灵傻灵”吗?这时,我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诵4至6自然段,表达对傻二哥深深的敬意。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通过4至6自然段的重点学习,从多个角度使学生理解了这“傻”的真正含义,使傻二哥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生动起来,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知道吗?他的傻劲还不止课文中说的这些,他的家是怎样的呢?(看一段补充资料)看完补充资料再次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他们会说,傻二哥就是靠卖一块、两块药糖来养家糊口,多不容易啊!他做事认真不取巧,对人有一股热心的傻劲儿,真是“穷而有志”!同时也明白: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课文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学生们知道:傻二哥就是靠着这般傻灵傻灵在母亲去世后带大了三个弟弟,正是靠着这般傻灵傻灵解放后在糖厂工作,还当上了业余演员。
回看课题,我问:“傻”字带有贬义,指“头脑糊涂,不明事理”、“死心眼,不知变通”,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傻二哥”为题呢?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后总结:课题中的“傻”是贬义褒用,傻二哥就是这样一个“傻”与“灵”合为一体的人物,我们也应该学习傻二哥的热心和聪明,拥有他这样的傻劲,做个像他这样的傻人。
最后,我会指导学生整体回顾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作者对傻二哥形象的塑造力透纸背,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音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的态度都细细写来,而且善于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使人物形象完整而丰满。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布置的作业一是让学生学习本课刻画人物的方法,仿写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情;二是读读作家新凤霞的作品《我的舞台》。
好的板书,应该是教材重要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构思巧妙画出的图形。这节课,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
14傻二哥。
“傻灵傻灵”
以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形象。同时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高段语文教学要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我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掌握写作方法,让人文内涵在语言的品味与表达中自然渗透。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五
《莫高窟》是第五组最后一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共有5个自然段,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总写:只有两句话,总体概括介绍莫高窟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突出她环境的恶劣及她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写:第2-4自然段,选取了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记叙,写得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唤起读者对我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总写:以作者的感受总结全文,突出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引起读者的共鸣。文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和优美、灵活多变的句式也很多。所以,《莫高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理想教材。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读书指导,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共振,和课文一起心跳。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教学法”、“揣摸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1、用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
2、注重以读为本,提倡自读自悟、自主合作、自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思想启迪。
一、激趣导入。
课前组织教学谈话:(让学生自我介绍,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说)老师也很喜欢旅游。有一个地方令老师非常的向往,但是一直都没机会去。所以,今天我想诚挚地邀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不过老师希望大家在旅途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能接受我的邀请吗?好,现在咱们就马上出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18课,一起走进《莫高窟》,一起走进祖国西北边陲的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检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要求学生正确认读。第二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第三部分为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佛”。
2.检查书写生字,让学生从红色字体里面选一个容易写错的字,上台描红。做到以学定教。
三、研读交流。
1、品味“彩塑”
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读自悟。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卧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阅读体会彩塑的惟妙惟肖,学生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客,会怎样啧啧称赞?如果你是外国游客,又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这里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美读,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六
《莫高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先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接着写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点,最后写莫高窟是艺术宝库。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感受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丽,体会到作者蕴于字里行间的喜爱之情。”根据大纲要求,课文类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文字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例子,可以通过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借助图片和音乐,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从本课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在教学中运用展示图片和音乐相结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特点,这课学习的重点从内容上讲欣赏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彩塑、壁画),难点就是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莫高窟》是继讲读课文《江南水乡——周庄》、《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夜色》之后的第四篇课文,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立定于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
下面,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分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教师出示泥塑、谈绘画,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生已有的认识,接着引出课题,借助图片理解“窟”的意思。
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目的是为了后面学生找描写彩塑、壁画的内容打下铺垫。
学生质疑问难,围绕研究性的问题,学会筛选性阅读,探讨,我们的课堂充满了问题,才会学趣盎然。(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养成能提问的好习惯。)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随机进入,这样,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尊重学生。)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学生欣赏图片,形象具体地感知了彩塑的神态。)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彩塑的神态。)
(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情感。)
(4)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学生配上动作。(此目的是通过美读、模仿,让学生体验、感悟、熏陶,在语言的海洋里领会情感。)
(6)想像说话:如果你站在莫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的共鸣。)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放幻灯片)
(渗透学法指导)
4、自主品读彩塑一段,读后汇报交流。
5、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领会莫高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理解“结晶”的意思,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进一步了解莫高窟的艺术,激发学生内心对莫高窟的欣赏,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说: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七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赞美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赋予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莫高窟》(第二课时),分为六部分:
(一)教学内容。
《莫高窟》一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叙述具体,文质兼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分为三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以及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这个文本既要领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更要从中学会写作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我拟定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性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及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民族文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品读课文佳句,欣赏风景名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课中,我采集了大量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挖掘图片中的情感意义,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会表达,多角度的思考。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理解课文。
2.阅读感悟法。
阅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通过阅读想像画面是进入文本很好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堂自由研读、课后搜集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引入教学。
用优美的文字导入并点题,再加之重点语段的出示,让学生初步感受莫高窟的艺术,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1.品味“彩塑”
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莫高窟的彩塑,我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思考、交流:这一自然段里描写了什么,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让学生学会找中心句。
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在这过程中点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然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彩塑,游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如果你是游人,你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最后,我充满激情地小结:感受着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你想不想记住这段文字,然后由填空开始指导背诵。
2.回味“壁画”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能体会到壁画“宏伟瑰丽”的语句,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体味“藏经洞”
“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适时播放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段。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我采用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三)写法指导。
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力图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取。所以在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写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课文,更会用课文来学语文,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理解教学内容。根据课文的内容,体现简洁明了、统领全文的原则,表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板书:
彩塑: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以上是我就《莫高窟》(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新的问题会随时生成。我将以教材为起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措施。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八
《窃读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林海音。这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在单元中起着以篇带篇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的确定为:
1、认识并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体会窃读的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我采用了“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在学法上,本课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合作探究来读懂课文,让学生眼口手脑并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课外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之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的作者在课外阅读时的感受与众不同,你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这个看似很简单很随意的聊天,其实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揭示课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并且标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读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内容,随机指导生字读音及书写,重点是“窃、腋”等几个,理解“窃读”等词语。
第三步:默读全文,引导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本环节安排了“三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读中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在读中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的研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一箭多雕。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在学生交流“‘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情况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同时要体会作者贪狼一词的“贬词褒用”的精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的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这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从这些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对读书的渴望,对知识的热爱。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在学生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并受到启发,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多看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结尾把学习的触角向课外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说课稿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说课稿西师版五年级篇十九
首先感谢两位老师精心准备,为我们展示了两堂生动的,充满爱意的语文课。在这烁火流金的六月,让我们沐浴课改的春风,享受语文的盛宴。因为水这篇课文,我刚刚教过,对文本比较熟悉,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里严重缺少。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其中雨中洗澡,勺下淋雨,这两个场面最感人。袁老师带领孩子,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充分言语实践活动。
如在品读雨中洗澡的场面时,在交流自己的感受时,说出了奔跑跳跃等关键的词句。师又设计一个小的问题。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场面,你什么时候大呼小叫,袁老师善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勾起他们的体验,加深对语言的体味,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勺中淋浴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但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导读,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这两勺水,给你的感觉怎样,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水多。学生说出像一条小溪流,划过等关键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揣摩了,最终领悟到矛盾中的美妙,细腻中的.精彩。将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可见。
最让我感动的是袁老师在身体不适的条件下给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种认真执着带给孩子们一定是别样的感动,水一样的清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4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