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供多样性的教学体验。编写教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荐大家阅读以下这些教案实例,相信会给大家编写教案提供一些灵感。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七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呈现一本书,问: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我们的课本,也叫教科书。下面,老师讲一个关于教科书的故事。这个故事离现在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那是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向我陕甘宁边区实行重点进攻,延安的党中央和人民群众面临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都非常艰苦。这个故事就是在那时发生的。
2、接着老师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二、阅读、理解、感悟。
1、潜心品读,感悟内容。
师:刚才老师只是讲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你们想自己仔细读读这个故事吗?
学生回答。
让学生打开课本,指出今天要学第20课《珍贵的教科书》,然后,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接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地方读一遍。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感受最深?
学生说明原因。
2、加强朗读,突出重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也想说说老师的感受。老师觉得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感动人。因为这体现了张指导员的高大形象和可贵精神。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这一部分。
同学读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这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同学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指导员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保护了教科书,令我们感动。下面,我们一齐怀着敬佩的心情来朗读。
同学们有感情地读。
三、启发诱导,深化主题。
师:课文中张指导员牺牲时话没有说完,想想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可能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你们能给老师解答吗?
学生回答。
分小组讨论,组长记录,然后组长汇报,其他组补充。
五、拓展延伸。
师:如果你是编辑,你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编入书中呢?
学生纷纷回答。
板书设计。
炮火连天、战争环境 。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学习条件艰苦。
关怀、 节省——党的关心。
完整无缺、 鲜血染红——用生命换来。
盼书——取书——用生命保护书(始终围绕教科书这一线索)。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二
认知: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技能: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情感: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投影,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开学我们就会发到许多新书,这些新书是我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板书:教科书)。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后自由交流)。
对我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板书:珍贵的)。
(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学生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初步理清文章脉络.)。
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出示朗读要求)。
(学生齐读8——11节)(让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明确的目标)。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出示: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学生自由从词语手册中查找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体会,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突出句子中的重点词)。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通过教师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
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放投影)。
(学生自由想象,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同桌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出示:(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教师及时纠正不足并加以指导,从而来理解文章内容.)。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学生之间互相点评,齐读)。
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抓住课后练习理解文中的难点)。
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
(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
(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五,本课小结。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三
我在教学第七册第五课《珍贵的教科书》第三课时,我打破了传统教学一问一答式,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释重点词语。
3、找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
4、用重点词语说话。
5、背好句佳段来理解课文。
6、设疑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我用设疑的方法理解课文,张指导员最后没说完的话是什么?
生: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
生:我要解释重点词语“俯冲”
师:同学们一起用手势做个“俯冲”的动作。
生:我找了重点句子,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师: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生:说话断断续续语句中的停顿。
生:快牺牲了说话不流利。
师:还用了哪些方法理解课文的?
生:我来说段意,这段主要写了指导员为了护书牺牲了。
案例分析:
我们打破了常规,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中突破了难点,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教者如果抓住典型段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会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更能有效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自由创新的天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个体思维的创造热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四
1、正确认读七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并理解本课的新词。
2、按要求预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学生坚持学习的艰难和张指导员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精神,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们手中的课本,你们的课本是怎么得到的呢?(学生答:每个学期开学老师发的)。
师: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已经破了,是不珍惜的缘故,之所以不珍惜是因为你们觉得它来得来的容易,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延安小朋友得到一本书时多么不容易,甚至要牺牲生命。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珍贵的教科书》。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背景: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五
认知: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技能: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情感:教育同学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投影,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开学俺们就会发到许多新书,这些新书是俺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教科书.(板书:教科书)。
(从同学生活实际动身,引出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同学考虑后自由交流)。
对俺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板书:珍贵的)。
(同学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同学按要求听录音,边听边想.)。
(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录音,有明确的目的)。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维护教科书的"。
(同学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同学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六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从上学到现在共有几本教科书?你们的书每学期一开学就能得到一本,你们会为得不到教科书而耽心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珍贵的教科书。(板书课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课文记叙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三月中旬放弃延安,以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时环境十分险恶。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条件下,延安小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献身,指导员是怎样用他的生命和鲜血换来那些珍贵的教科书的呢?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课文。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七
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略)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学习的关怀。
2、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要学生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通过朗读来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
教学难点:
懂得省略号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图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文。
1、看到这个题目后,同学们会有什么想法?
2、对我们来说,一本教科书随手可得,一点儿也不稀罕,然而大家是否知道在那战争年代,它又是显得很珍贵。(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放录音,提要求。
(1)听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3)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并完成提纲。
()。
()。
(教科书和张指导员未说完的话激励“我”前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轻声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节具体写“张指导员用生命和鲜血保护教科书的。”
(学生轻声自由读,同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重点段。)。
用一个词语概括:(板书:护书)。
“护书”的上文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
(板书: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讲读课文重点段,指导朗读。
那么,张指导员究竟是怎样用生命来保护书的呢?(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8——11节)。
齐读后思考:这一段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张指导员护书的呢?
3、出示句子: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也不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在句子中具体指什么?从中可以体会出什么?
(2)那么朗读这句话应抓住哪些词呢?
(学生朗读,个别读,男女分开读。)。
教师引读: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那捆书……已经被……。
(学生跟读)。
看到书能完整无缺,“我”感到一丝欣慰,然而较多的是我对指导员的担心与心情的悲痛,所以读时语调低沉些,语速放慢些。(齐读)。
4、我们知道炸弹是有极大杀伤力的,然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看画面,想象一下,当时指导员是怎样护书的。(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交流。)。
5、刚才的发言,老师感受到大家已经进入了画面,目睹了这一幕悲壮的情景,作者同样心如刀割,我们看了这个片段后,想一想指导员和我的话该怎样读?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句子:(1)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到:“指导员,指导员……”
(2)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指名读第(1)句(指导朗读:担心、害怕,一遍又一遍,声音越来越响,指导后个别读,齐读)。
指名读第(2)句后指导:指导员身负重伤,身体极度虚弱,连说话也需要积蓄全身的力量,说话时断断续续不连贯。
(学生之间互读,互相点评,齐读)。
6、这两句话中,省略号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表示反复说的统一句话。
第二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7、护书之举让人感动,临终之言让人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吧!(学生自由读)。
指导员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师生渴望的教科书受损,这一本本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的确珍贵。(点明文章的重点“珍贵”)。
四、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盼书——取书—护书——爱书。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九
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1)思考:教科书的珍贵除了体现在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板书: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席、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让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二)提问。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三)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5
一、盼书渴望。
二、取书关怀。
三、护书趴压完整无缺。
四、爱书用生命换来。
激励我们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一
今天我执教的《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上完后,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能紧扣“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一个论坛式活动的主题,并能有效地把握住教学重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突破难点,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很广,思维活跃.特别表现好的有施雅娟,张大勇等,其中张大勇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他在班级中是一个差生,可今天他发言踊跃.因此,我就在课堂上加以表扬,运用激励机智使他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在朗读训练中,我觉得在朗读前出示要求很重要,使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后,朗读时能及时纠正补足,同学之间也可以对照要求来评价朗读的熟练程度.而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如何朗读,如何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一些朗读要求,使学生从句到段再到篇,都能紧扣朗读的要求,从而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只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章的内容,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当然,在“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多种形式的读就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目标.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绪,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因为朗读的感情变化,声调高低都和文章的基本思想有关;其次,要仔细琢磨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想象文章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反复体会或讨论交流后朗读起来才能有声有色,动人心弦;接着,考虑一些朗读技巧,哪些地方应快些,哪些地方应慢些,怎样读好重音,停顿等等;最后,让学生在正确,清楚的朗读基础上做到自然流畅和传情达意.
总之,这堂课上完后,我的感受颇深,我感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的朗读水平更进一步!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二
《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学完了。先不言学生的独特体验,仅办公室内几位老师对张指导员的认识便产生了分歧。大家围绕“用生命换取教科书是否值得?”一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个别老教师毕竟经历过中国历史的洗礼,对当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状颇多感慨,认为“用生命换取教科书值得”。因为这些书不但是孩子们非常渴望的,而且印书用的纸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从党中央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的。这些纸需要印刷的文件是党中央制定方针政策、作战计划、消灭敌人、解放全中国用的。即使在纸张紧缺的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毅然从印文件的纸中节省出来印书。这有力地说明了党和国家对革命后代健康成长的关怀。指导员是党的一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自然听党的话,按党的要求去做,为了孩子们能有书读,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毫无疑义,这种理解是正确、完美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使孩子们真正领会革命先辈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情感目标的教学是到位的。然而,由于孩子们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经验所限,要想达到这种教学目标,我想没有一番说教也解决不了问题。部分年轻教师认为:不管这些书多么珍贵,都是有价值的,而生命是无价的。用无价的生命去换有价的教科书,显然是不值的。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共产主义信仰,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时代在发展,孩子们认为生命比书重要有什么不可?向孩子灌输“用生命换取教科书值得”的观点决没有必要,也不对。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她们还例举了最近发生在呼和浩特“12-14”英雄群体勇救落水儿童的事实,认为那么多人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最后造成三人牺牲,有的还是大学生,实在不值,不会水就不要下去,光有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是不可取的。其他教师更有“妙”思。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阐述:本文写张指导员为保护书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显然是有漏洞的。文章中的“我”与张指导员一起去印刷所取书,回来时每人背了一捆。遇到敌机炮弹轰炸,张指导员用自己的身体把书压在了下面,为了那捆教科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文章中的“我”没用身体把书压在下面,同样被炮弹炸昏了,那捆书也完好无缺。这就是说,无论张指导员是否有意保护教科书,都会被敌人的炸弹炸昏,张指导员把书压在身子下面难道没有巧合现象?他醒来后一再叨念“书”,方能看出他把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但这何尝不是正常的心理描写?无论文章作者还是选编意图都希望我们应该教育孩子认为“张指导员是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牺牲的”,这种观点是否有点儿“填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直到下班时,才在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争论才宣告结束。
由此,我想到了人教社小学语文网论坛上的热点话题:“邱少云是傻瓜”、“《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不真实”。许多有独特认识的年轻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只有部分老教师仍在捍卫“邱少云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这一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虚拟古人、教材是一种好现象,这至少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况且,也许真如某些老师们所言:中国爱搞个人崇拜、“造神”运动。他们不可能那么完美,只是因其特定政治背景的原因成了传说中的“神”。但我们尊重老师、孩子们的个性理解,独特体验不能否定历史,应该让历史说话。我们不能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改变历史。再者,我们分析历史人物,应该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现在的道德观、世界观去认识历史人物,否定教材,显然有失偏颇,然而,用以往的认识来说教、束缚新时代的教师、学生,也不全面。
历史发展到今天,那些在战火中为了中国人类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英雄们于今天的多数老师、学生来说已经成为历史。我们怎样通过对新时代的教师、学生进行道德观、历史观的教育,让他们认识那些特定时代的英雄已经成为棘手的问题。日本“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为什么那么强烈,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稳如堡垒,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何那么具有凝聚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深思。我不崇洋媚外,也无缘去国外考察,不知道他们民族向心力的秘诀何在,但我觉得,我们许多老师、孩子道德情操、思想意识不强,固然有其社会原因(腐败现象太重,共产党员失信于民等),但其中之一,在高举“人文”大旗、思想道德教育滑坡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从小缺乏历史知识教育。这极大地制约了孩子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我认为,从孩子入学起,我们就应伴随对孩子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知识的教育。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三
有一篇课文《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
当时孩子们读书环境很不好,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桌椅,就用小板凳当桌子;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后来,终于有了教科书。在领书的途中,遇到敌机的轰炸,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牺牲了,而那捆书却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下面,被鲜血染红了。
学了这篇课文后,想起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环境里,学习条件这么好,是多么幸福啊!有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五颜六色的粉笔,各种各样的教科书,还有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许多课外书及学习用品。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学好、用好这些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四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小学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小学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三)默读课文,理解层次。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四)自学课文。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盘旋:这里指打着圈子飞行。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六)作业。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教师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教师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三)讲读第二段、第三段。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四)理解第四段课文。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五
时间:1947年春天。
地点:延安小学。
人物:
张指导员:也称“张老师”。
小八路:13岁,剧中称“我”。
幕启:【几把小板凳儿,一面用锅底灰刷成的黑板。黑板下放着用来代替粉笔的黄土块儿。
【几个穿着八路军军服的小八路正在从黑板上往下抄课本。
张指导员:(从舞台一侧兴高采烈的上)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了!
【几个正学习的小八路,高兴的又蹦又跳。
张指导员:(对几个小八路)同学们知道我们即将所有的教科书是怎么来的吗?
小八路:不知道……。
小八路:(在几个同伴的欢呼声中)张老师,快把书发给我们吧!
小八路:(几个人争抢着要去)我去!我去……。
【张指导员从争抢着要去的几个小八路中跳选出了“我”,我和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从舞台另一侧下。
【张指导员和我从舞台一侧背着教科书,上。
【这时候,天上传来敌人飞机的轰鸣声。突然,敌人飞机发现了背着教科书的张指导员和小八路,呼啸着向下俯冲,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张指导员:(忙对小八路呼喊)快卧倒……(炸弹爆炸了)。
小八路:(扑到张指导员身上)指导员,指导员……。
张指导员:(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道着)书……书……。
小八路:(慢慢扶起张指导员)指导员,书都在这儿。走,我背你回延安小学……。
【幕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旋律起。
珍贵的教科书教案篇十六
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板凳、代替、嗓门、印刷所、俯冲、轰隆、爆炸、叨念”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3.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
1.学习生字词。
2.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步骤:
1.“教科书”是什么?(学习用的课本)。
2.:
3.怎样才称得上“珍贵”?
(意义深刻,十分宝贵,特别好的价值大的。)。
每到开学,我们都能拿到崭新的教科书,可在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拿到一本教科书是多难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所讲述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春天,蒋介石反动派为了挽救自己即将灭亡的命运,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延安。面对强大的敌人,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于3月份主动放弃了延安。延安也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让我们看看当时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有多艰苦吧。
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后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延安的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1.提出默读要求:按照“思考·练习”2的内容提示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
(1)明确:
第一段(第1-第4自然段)。
第二段(第5-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第10自然段)。
第四段(第11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段意概括为小标题。
明确:盼书、取书、护书、激励。
1.思考:为什么说教科书挂珍贵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边读边想。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学生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
2.讨论: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十分猛烈。
渴望:像口渴的人要喝水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
亮开:本课指放开嗓门,使声音响亮。
嗓门:嗓音。
振奋人心:使人精神振作、奋发。
争先恐怕:争着向前,惟恐落后。
恨不得:表示一种强烈迫切的希望。
嘶叫:马的叫声。本课指飞机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声音。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叨念:因惦记或想念而不断地谈起。课文指轻声反复地说。
1.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把带这些生字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题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步骤: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2.各自小声读课文,读后指名口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3.导入 :为什么教科书是珍贵的?我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读后明确: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3.讨论。
(1)学生答:遇到困难是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
(2)学生答:没有书的困难较突出。
(3)问: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4)学生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的“最”字。因为他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4.引读:“是啊,当时条件多艰苦啊,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我们只能抄一课学一课。”
5.学生练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当时艰苦条件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写具体?
明确:突出顽强学习精神,衬托教科书珍贵。
7.讨论交流。
明确:渴望比希望、盼望的程度强烈,如果换成希望或盼望,说明教科书没有那么珍贵。
(2)“同学们知道这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省出来的!”
这段话如果不用问旬开头该怎么说?张指导员为什么要用问句开头?
明确:用设问句式引起注意。
后两句都用感叹号,表达张指导员什么心情?这又说明教科学怎么样?
明确:珍贵。
(3)“节省”是什么意思?“党中央……省出来的”又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毛主度、党中央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甚至把孩子们用的教科书看得和中央文件同样重要,体现了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同时也说明当时革命根据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纸张十分缺乏,能印出教科学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教科书确实是珍贵的。
8.练习读张指导员和“我”的对话,读出兴奋激动的感情。
有书的喜讯让孩子们无比幸福,我和张指导员去取书的途中又发生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明确:突出书的珍贵。
2.讨论:
(1)敌机投下炸弹以后,张指导员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我”醒来以后看到了什么?
(3)张指导员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最惦记的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明确:“完整无缺”的意思是一点没有损坏。可见在危险出现的一刹那,张指导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想到的是保护那捆教科书,在他看来书比他的生命更宝贵。表现他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他对下一代殷切的希望。
这里几处省略号,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
“快卧倒……”(表示话没喊完。)。
“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表示我已昏迷。)。
“书……书……。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后面的省略表示张指导员没说完就牺牲了。)。
“张指导员,张指导员……”(表示接连不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练读。
5.小结: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身负重伤,英勇牺牲,临终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教科书上凝聚着前辈的鲜血,也寄托着他们对后代的期望。
1.指名学生读这段。
2.讨论:
(2)为什么那捆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能一直激励我前进?
明确:张指导员以生命为代价保护教科书,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做贡献,使“我”多年来不能忘怀;每当想起就感到责任重大,必须加倍学习,努力工作。
3.指名学生练读第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造句:
(1)振奋人心。
(2)恨不得。
(3)没有……就……。
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步骤:
学生读后,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做出评价。(主要从有感情方面考虑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
2.为什么说张指导员和我取回的教科书是?
明确:教科书的珍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来之不易,比如它是用党中央印文件省下来的纸印刷的,它是烈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另一方面指在这捆教科书上,寄托着先烈们的期望,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代好好学习,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1.听到有书。
2.情况紧急。
3.敌机轰炸。
4.生命垂危。
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点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5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