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9:30:19
植物保护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3-12-03 09:30:19     小编:JQ文豪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用统计数据来支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读写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增加自信心。

植物保护论文篇一

一、营销物流的定义所谓营销物流,是指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产品经过计划、预测、储存、订购、运输和签收等流转服务活动最终到达顾客手中,同时又将顾客的需求和相关产品信息反向传递给企业的循环过程。营销物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市场需求链和企业供应链的交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的使命是围绕市场需求,计划最可能的供应,在最有效和最优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二、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一体化。

1.产品策略与物流活动一体化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物流活动中的采购、推销、顾客服务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物流系统的销售人员对产品成熟期的到来最为敏感,能及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营销策划部门。在策划开发研制新产品时,由于销售人员经常与顾客接触,最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对开发何种新产品,系列产品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及深度最有市场潜力,新产品应具备什么功能,销售人员能为开发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将这些反馈信息作为基础,将物流与营销结合为一体,以便为制定产品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物流系统自身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产品或产品系列的变化。

2.价格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价格策略对物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重要作用。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着物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顺畅性。价格策略中对顾客的数量折扣结构将影响顾客的订货规模,适宜的折扣优惠,将吸引顾客加大订货量,仓库的作业将趋向于处理大宗货物,搬运和运输作业都将变得简单而高效,在实行配送制时尤为突出。

因此,只有从营销和物流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一个能够满足营销和物流综合需求的定价策略。

3.销售渠道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不同的产品策略,配合有相应的价格策略及促销策略,要实现最终将产品交到顾客手中,离不开一定的销售渠道即产品分销。某种产品能否成功还取决于顾客对其有需求时能否及时得到满足,所以销售渠道是否合理、畅通,对产品能否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不论企业是否利用代理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必须按产品的特征、价格、顾客需求的大小及地点来综合考虑自己的分销渠道,保持从生产到顾客这一物流通道的畅通快捷。物流活动中有关需求量预测、订单处理、包装、运输等环节都与销售渠道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将这些环节与营销实行一体化的策略,并严格在各个层次中执行,特别是在那些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环节,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营销策略成功地付诸实施。

4.促销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促销活动也影响物流系统。对广告、公共宣传等促销活动大量投资是对推销人员提高销售量的一种支持。

但是,如果物流系统不能及时把产品供应到顾客手中,销售量将得不到如期地扩大。所以,需要在物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不断沟通并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与库存、运输、顾客服务等物流环节。

植物保护论文篇二

摘要:系统的阐述了药物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提出现在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

正文: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快速增长的现状下,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日益重要。近十年来,在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大中药产业,它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兽药、中药美容、中药制药设备等相关产业。截至年年底,总产值已达7000亿元,并具有促进工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科技含量和知识产权的系列品种[1]。同时栽培中药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农民的经济问题,使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中药病害是中药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化学药剂的大范围或超标使用使中药的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农药残留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中药材是人们用来防病、治病、保健的特殊商品。中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些药用植物如人参、西洋参、金银花、枸杞等病虫害发生频繁,过量施用农药,不但使中药材中农药残留超过fao,who或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而且研究表明,某些药用植物施用农药不当,使其有效成分降低。所以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中药病害综合防治的现实意义。

1、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社会意义。

药材质量低劣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瓶颈”,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应从规[2]。

丰富的中药资源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国土地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错综复杂,气候条件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植物药资源,其种类之多,藏量之大,为世界之冠。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我国第三次中药材资源调查,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中国药典版收载中药材532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的统计,总蕴臧量就达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

我国中药种植数量庞大,从事中药相关行业的人员众多,而作为中药行业基础的中草药栽培行业更是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他们的创富提供了条件,所以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病虫害防治则是药用植物种植中关乎药材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贝母腐烂病、白术根腐病、附子白绢病、当归根腐病等。

无性繁殖材料是病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采用无性繁殖,如地黄、贝母、元胡等。有些是种子育苗后用种苗扩大种植,如人参、当归等。这些种苗不仅用于主产区,还常被引种到新产区。由于这些繁殖材料基本都是药用植物的根、块根、鳞茎等地下部分,本身常常受到严重的病害侵染,所以它们是病害的重要侵染来源。如牡丹分根栽植时,不剔除带有根结线虫的根段,致使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

这些种种,都对我国药用植物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的经济意义。

重要行业具有促进工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科技含量和知识产权的系列品种。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推动农民就地致富,绿化荒山野岭,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较长的产业链适宜安排大量的就业人员等综合效益,符合战略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中药种植过程中,种植方式落后,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药材产量不稳定,病害频发,对药材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重视和解决好药用植物的病害防治是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重要病害,是老参地利用的重要障碍。但在北京地区农田种植人参的情况下,锈腐病的严重性被根腐病所代替,因为平原地区农田土壤中的根腐菌占据优势。又如云南三七的根腐病,浙江白术的术蛀虫,山茱萸的蛀果蛾、宁夏枸杞的蚜虫、负泥虫等。

20%~30%,严重者达到50%,甚至还有绝收的现象,病虫害的发生已成为药用植物发展的瓶颈。对药材的经济效益产生着巨大的威胁。

2、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的生态意义。

如今药用植物在种植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方式最主要使用的是还是使用化学药剂,但是很多人在施用化学制剂的过程中不注意用量,存在施用高毒农药,过量施用,长期施用等问题,这不仅仅会对药用植物的防治带来巨大的隐患,很容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使原来的化学药剂失效或增大施用剂量;同时药用植物中农药残留也会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问题,药用植物本来是用来治病救人的,由于农药的残留,反而会损害人体的健康,这样就得不偿失了。长期使用农药也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

所以在药用植物生产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原则,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生产安全的药材。

通过流水等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1988年从有机质丰富的吉林省人参产区土壤中分离到多个木霉菌株,并从中筛选出对立枯病丝核菌有强拮抗作用的优良菌株,田间试验结果用木霉麸皮制剂处理表土,防治效果达60%以上,每年早春参苗出土前结合田间松土,施用次即可[4]。室内抑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作为普遍存在并具有丰富资源的拮抗微生物,木霉在药用植物病害,尤其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据报道哈茨木霉至少对1829属种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5]。

绿色中药材是指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中药材[6]。生产绿色中药材我们认为应立足于植物自身的保健,这是“绿色植物”的植保基础。采用抗病、抗虫品种,优良种苗,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注意调整植物体营养等,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改善其品质,而且有助于增强其抗病虫的能力。

在生产中应该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来提高药材质量,主要的措施有:

1、以自然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招引和培殖天敌,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微生物长期共同生活,互相适应、演变、分化,在这一协调进化过程中,植物的次生物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可利用植物性杀虫、杀菌剂进行开发利用。

2、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合理使用农药,把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水平,使中药材及其加工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fao,who或我国规定的允许标准。

持续农业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保护环境,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7]。从各个方面提高药用植物病害防治的水平和能力。参考文献:

[1]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药品监督,

[2]proctorg:industry,botany,andculture.horticulturalreviews,1987,9:87.

[3]李根.关于中药产业及生产技术的分析.魅力中国,2010,1。

[5]徐同,钟静萍,李德葆.木霉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植物病理学报,1993(1):63.

[7]黄大日方.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世界农业,1991,4:37.

植物保护论文篇三

现代植物保护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所以应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措施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物理机械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积极研制开发新型农用药物,从而使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相容协调、和谐发展。对于农业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学习植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使其从本质上了解病虫草害,掌握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

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1.产量降低。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引起孟加拉邦饥荒。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2.品质下降。3.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4.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植物保护论文篇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5000多年的农耕文明传扬海内外。在经济发达的今天,粮食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温饱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保障粮食产量能够平稳增长,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能让人民“吃得放心,吃的安心”,对农作物与植物的保护工作与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从而“绿色食品”及“绿色植物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农业工作中。本研究总结现阶段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分析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是一个病虫害等灾害极易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常见且能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灾害总计1600多种,其中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灾害更是多达100多种。这些病虫灾害的.频频发生使农作物大量受损,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旦这些病虫灾害爆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可使我国损失粮食1000多亿kg,棉花作物损失2亿kg,水果蔬菜等更是数不可数,直接对经济造成的损害高达5000亿元。因此,对于植物保护的工作刻不容缓,需要进一步开展。

1.1气候异常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条件更为复杂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各地均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各种复杂的极端天气频频发生,并且发生的规律及病虫害的种类也有所变化。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与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从而也改变了许多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许多不存在危害的病虫都因为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被改变而成为新出现的病虫灾害。这给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健康,强调养生。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质量好坏都成为了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毒大米”等一些饮食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上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更为关注。同时,在国际上农作物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的质量提高的准入机制,规定了农药残留指标,这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植物保护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好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这更需要植物保护工作人员的配合与努力。

2运用生物技术为绿色植物保护提供科学技术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如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成为新时期植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

2.1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病虫害过程中起到显著效果,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因此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将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会被全方位的推广开来。

2.2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的“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而近几年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微生物农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保护的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篇五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如果没有符合标准的施工材料,那么施工工艺再先进,现场管理工作再到位,那么路桥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且为日后的维护和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在施工现场对材料的管理很重要,但是事实表明,很多工程使用的材料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进而导致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相关人员对现场材料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没有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而且材料进驻现场的流程不明确,那么为不合格材料进行现场留下了空隙,除此之外,由于上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材料管理人员形同虚设,没有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材料质量检查,有些时候甚至不进行质量检查,导致很多材料都是以次充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2应用的预应力技术存在问题。

预应力技术在路桥施工中有很大的作用,其优势很明显,因此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该技术还有些不成熟,例如在控制张拉力的时候不严格,通常情况下,结合张拉力和预应力筋的伸长量,对具体操作进行控制,利用伸长量就能确定具体的拉张力,之前操作人员青睐1.5级油压计量张拉力,但是实践中发现有很大的误差。另一方面,少部分千斤顶在使用时,不能按照设计量进行张拉,再加上技术人员操作疏忽,计量错误等,出现张拉力数值误差较大,工程质量下降。

1.3过渡段施工问题分析。

业内人士都清楚,对于过渡段的施工要非常重视,如果过渡段施工存在质量问题,那么路桥在投入运行后会出现很多事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第一点,对于桥头位置的地基,一般为了提高施工速度,都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处理,很多桥头地基出现下陷,裂缝等问题,当存在软地基后,就会出现跳车问题,为行车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第二点,设计人员为了降低出现跳车的概率,相关人员会在接口位置设计为搭板,但是搭板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很多设计人员对现场情况不清楚,因此搭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增加了出现跳车的概率。第三点,对于桥头和桥背的路基,一定要进行压实处理,其是车辆上下桥的关键环节,如果在这些关键节点上出现质量问题,那么投入使用后问题会频出,虽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标准和规定,但是受到工序和材料的限制,后台填土压实度通常都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1.4施工人员的素质不满足要求。

在大部分的路桥施工中,相关领导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施工中重视施工进度,进而忽视了施工质量,在这种高压下很多重要的施工环节都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这些工序都是由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员来完成,导致工程质量下降。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技术人员没有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重点环节没有在施工图纸中进行标注,进而导致施工质量严重下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植物保护论文篇六

我国拥有着广阔的国土,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土地,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对于建筑工程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其中的软土地基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存在着抗压性差、稳定性差、承载能力差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就难以保证地基的稳固性和实用性。因此随着建筑行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及对软土地基夯实工作的重视,建筑行业逐步将化学加固法、置换法、强夯法等技术运用到了相应的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1.2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的运用。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渗水、漏水等方面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在完工之后的正常使用,同时还会导致建筑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为严重的威胁[1]。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将建筑防水施工技术运用到相应的工作之中,促使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防水功能的提升是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建筑防水材料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规定,同时还要考量材料的防水性能是否与建筑需求相符,从而使建筑的防水效果得到提升。

2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方式。

2.1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当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间,由于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施工过程中的有效管理,不仅会导致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巨大的浪费现象,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工程完工之后出现巨大的损失,不利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2]。因此为了确保相关工程的顺利进行,促使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确保建筑企业施工效率和建筑质量的提高,就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建筑施工工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2.2提高对现场施工计划的重视度。

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间,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有序进行,从而为促进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效率的持续提升,还需要做好现场施工计划的制定工作。由于不同的施工现场所处施工环境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进行现场施工计划的制定时,应以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为根据,对施工标准、建筑施工要求、工程合同、勘察结果等影响建筑工程正常施工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并且将建筑工程基本概况、施工项目的具体分工、具体施工进度安排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现场施工计划的制定之中[3]。通过这种方式,确保科学、合理、有效、实用的施工计划书得以制定,有利于为施工工程的正常开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2.3重视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建筑企业在开展施工工程期间,为了保证建筑施工和建筑质量,都会选择合适的管理人员对相关工程的开展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期间,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而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继续定期的进行严格培训和考核,为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人员安排专业的施工安全讲座等较为有效的措施[4]。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期间对安全设备熟练掌握和使用,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水平。

3结语。

建筑企业在开展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相关工程的顺利进行,一般都会将相应的施工技术运用其中,比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等新型技术的运用,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要建立和完善施工现场管理监管制度、重视现场施工计划的制定及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及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3]通拉嘎,董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研究[j].大科技,,5(5):56.

植物保护论文篇七

摘要:本文对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当前主要涉及的模块进行简介,针对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未来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1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1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论文篇八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植物保护论文篇九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园林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应用大量的植被,而植被一旦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不仅成活率会降低,同时也将给城市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对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最后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生物防治技术;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各地区开始广泛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而在保护植物方面,也开始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该技术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进步,值得相关部门展开深入的研究。

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大植物保护力度是关键。在传统的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为了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通常都会使用农药,但是农药在去除害虫的基础上,也会对有益生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害虫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了一定抗药能力,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农药的功能被削弱。更重要的是,农药的使用还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为了转变这一现象,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开始对生物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在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害虫-天敌以及植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促使生态平衡在城市园林工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最终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病虫害进行消除的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作用相对持久。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2.1动物防治技术。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园林工程才能够形成完美的层次感,给予人们更加良好的视觉享受。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为害虫的繁殖和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对动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以虫治虫。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人在对柑橘树中的害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就会对黄蚁进行应用。而现代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为了对多种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工作人员可以对舟蛾科、松夜蛾科等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使用毛虫赤眼蜂,同时也可以在对多种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对捕食性蝽、瓢虫和蚂蚁等进行充分的应用。

第二,以鸟治虫。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人工鸟挂在树上,从而对有益的鸟进行召集,典型的有益鸟包括啄木鸟、灰喜鹊和大山雀等。这些鸟类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不同的捕食对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园林工程中相关树木中的`害虫进行消除,例如,在对松毛虫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可以对山雀进行应用,一只山雀每日可以消除的松毛虫包括200只,并且可以对30只蛾进行消除。

2.2微生物防治技术。

各种微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其代谢物中会包含大量的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这些物质可以有效的对害虫进行消除,这就是微生物防治技术的根本。

第一,细菌农药。明确,灯蛾、毒蛾、松毛虫和枯叶蛾等都可以被bt制剂所消除。此时可以将0.05%的洗衣粉同1000倍液的bt乳剂进行融合,在向植物进行喷洒的过程中,国槐树尺蠖幼虫虫口数量将明显减少。

第二,真菌防虫。在对害虫进行消除过程中使用的真菌常见的有多毛菌、绿僵菌和白僵菌等。其中,我国城市园林工程植物病虫害消除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白僵菌b,其拥有200多种的寄主昆虫种类,可以对30种植物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控,其中包括桃小食心虫和马尾松毛虫等。同时也包含20多中镰刀菌,8个目的昆虫中都可以对其进行寄生,其中包括鳞翅目害虫、棉蚜虫和青羊天牛等。在自然条件下,其可以对害虫重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在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合理的规划园林植物的分布,设计以及建设人员应从园林工程当地的地质条件以及具体建设需求出发,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绿化植物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为植物健康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进行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多种植被进行综合应用,避免城市园林景观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所以合理的园林结构至关重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才能够适应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为加大植物保护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我国各大城市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加了城市园林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构建过程中需要对多种植被进行应用,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传统农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新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效果,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1]雷世鸣.生物防治技术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xx(09):61.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关系到园林绿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园林绿化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因此是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的主要体现。本文从概述园林植物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随后针对现存问题、总结提出园林植物保护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深入探讨、分析当前有利于园林植物保护的各种有利发展趋势。

不少城市地方官员在政绩观的引导下,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往往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空气质量、水土或流行虫害等方面的特点,指示种植大量不适合当地的植物;另外,为迎合领导心理或从节约成本出发,部分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当地园林绿化植物配植选择时,也会做出看轻或刻意回避植物保护工作的设计,导致园林植物后期保护及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十分困难。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架构下,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相应职责部门为林业局或绿化局等政府机构,但从这些相关部门的职责来看,其仅限于按照绿地建设规范对城市绿化的用地规模进行总控,缺失后期植物病虫害的防疫职能。加上目前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市场运营、公司承包”模式,各园林公司各自为政,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检疫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在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初期,应对当地的气候、物种等所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满足相关功能、经济要求的技术上,进行栽种植物的合理搭配。注重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倡对外来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危害的预判,避免因其广泛传播引起的危害。

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好、成活率高、便于运输和养护的植物,大面积作为行道树等形式栽种。与此同时,考虑植物培植的景观效果及植物成长的季候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植,确保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点缀搭配景观价值高的名贵树种,满足园林景观多样性的观赏要求。

传统植物病虫害防治手段以喷洒农药为主,长期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而且容易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实不可取。因此,按照防疫检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杀虫法等物理手法,同时加大对低毒、低害、低残留农药的研发使用,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

由于重视力度不够,过去对园林植物的保护基本以病虫害治理为主,随着环境污染加剧,防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园林绿化管理者开始将关注终点转移到病虫害的'预防上,例如对植物载种技术进行改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水、肥等,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园林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理解支持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多重举措,有效避免待植物病虫害发生时需支付的成本。

改变过去重载种、轻保护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理念,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组织、规范对园林植物的各项保护措施。首先通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当地多发植物病害、各种防治措施的利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有清晰的认识。另外,落实责任,建立责任追究管理机制,划分防疫工作责任分区分给个人,并设立针对疫情监测、汇报、核实相关情况的奖惩激励制度,从而实现对园林植物保护的保障。

为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对对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相关作用,应尽量避免采用农药防治的手段,寻求园林植物保护的新方法。园林植物的保护应明确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按照“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功能优先、兼具景观”的原则,鼓励“病虫害防治手段多样化、病虫害防疫措施优先化、园林植物管理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使对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钱兴华.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针对城市公园植物引进的检疫制度还不健全。按照我国城市公园每年种植、引入植物的数量来看,现有的植物检疫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但是目前人们的植物检疫意识非常淡薄,对植物检疫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不够,而且城市内各公园之间、各城市公园之间、园林绿化公司之间的苗木调运比较随意,而且缺乏必要的检疫环节,在调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一些病虫害从一个地区带到了另一个地区,其后果非常严重。

一、公园植保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城市公园的植保人员多数是临时工,其流动性非常大,而这些植保人员普遍缺乏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如何在栽培与养护的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植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当病虫害发生时,也不注意观察其发生的时间,不能够把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多数凭借的是经验,不能够科学、合理的选择农药种类,而且喷洒的手法也比较落后,这不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资源也构成了浪费。

二、加强城市公园植物保护管理的对策。

1.合理配置城市公园内的植物种类。

我们在对城市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统筹规划、权衡利弊,对每一种植物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此才能够在保证植物的观赏价值的同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使每一种类的植物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有些城市公园主要是依靠翠柏、龙柏以及桧柏等树木,这些柏类树木虽然是比较优良的树种,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柏类树木同时也是苹果锈病、梨锈病的转主寄主。所以公园规划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种植间距控制在0.5m,这样有利于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2.提高对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

外来物种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但能够破坏生态平衡,还能够对地当的'经济带来一定损失,因此,公园植保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公园管理层必须要给予外来物种更多的认识,可以利用宣传栏、公园网站等媒介提高公园工作人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当公园需要进行苗木调运,或者是引入新品种植物时,必须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并且经过专业的检疫机构审核完毕,确定该物种可种植之后,才能够在公园内部进行栽培,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

3.提高检疫意识。

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公园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去。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成立相应的检疫机构,负责对调运与引入的植物进行检疫,对检疫的植物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如果发现引入植物有病虫害的嫌疑,有权对该批次的苗木进行罚没与销毁。二是要健全检疫制度,要规定凡是没有经过检疫机构检疫的苗木,绝对不允许栽植,对于擅自栽植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严肃处理。

4.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公园植物保护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绿化事业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招聘高素质的植保人员进入植保队伍,从而为公园的植保队伍提供新鲜的血液。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增加植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相关知识、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选择与使用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将培训成果与植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从而提高植保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到公园进行现场指导,为植保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到公园休闲、娱乐,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公园的绿化工作,不仅关系到公园的服务水平是否到位,同时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巨大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并且有针对性的寻找解决措施,如此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个令人赏心悦目、宁静祥和的游憩空间。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二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但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还对环境和植物起到了的良好的保护效果,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就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随着生态环保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不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良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地面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植物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在农业领域投入科技的力度不断提升,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各项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植物的安全性。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植物保护的过程,既能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又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1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落实绿色生态理念。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有效协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植物保护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尽可能的减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通过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更多的.动力。

2.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实现农民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避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植物遭到破坏。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提升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好的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强化农民的技术水平,采取最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植物保护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強科技投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降低化学药剂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减少对植物的破坏,如此才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此外,我国还要在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绿色农产品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有害生物的入侵进行严格的控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手段。对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对植物的破坏。此外,还需通过有效的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技术,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三

深化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废物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增值;以生态保护、防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为进展目标,实现环境建设与经济进展协同,提升生态农业的持续性。

植保技术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条件,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其一,植保新技术转变了传统植保方式。植物生长所需酸碱度、温湿度、渗透性等指标是植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受土质因素、治理因素、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难免出现害虫、真菌、细菌,这就要求及时处理各种危害。传统植保多采纳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菌除害,虽然起到了杀菌抑害的目的,但由于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问题等。植保新技术在栽培上推广“三免”技术,田间治理上推广“三避”技术,植保措施上实施“三诱”技术,这有效幸免了传统植保技术的负面效应。其二,植保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态农业进展。生态农业关注于综合效益的实现,植保新技术的推广益于生态农业进展。首先,植保新技术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环境危害、生态损害及经济损失;其次,植保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力投入,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且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产量与附加值,利于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运用植保新技术可有效操纵生态保护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对实现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积极作用。

当前植保新技术从防治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昆虫信息素、植物源农药等)、物理防治技术(光、高温、电磁波、物理阻隔、人工器械防治等)及化学防治技术,在植保措施上主要为“三诱”技术,即为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下面说明“三诱”技术的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应用效果已被确定,其能够杀死吸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地老虎等多种害虫,且在夏季高温季节能够诱杀成虫700多头,其杀虫范围极广,杀虫量极大,促使其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同时,在本季度害虫量减少的前提下,下季或来年虫口密度减少,这对减少虫害防治成本,降低虫害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比可知,在未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月需喷洒农药4~5次以杀死螟蛾科害虫、金龟子,使用杀虫灯后,可不用农药防治螟蛾科害虫,其他科害虫防治只需喷洒农药1~2次,这既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又减少了农药用量与成本,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效率。再就是,频振式杀虫灯在其作用中无污染,且对人畜无害,使用安全性较好。黄板。黄曲条跳甲是叶类植物害虫之一,且较难防治,若要药效防治,则需农药药性极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黄板对趋色害虫,尤其是趋黄害虫具有较强的诱杀作用,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

如小白菜应用黄板杀虫调查中,一张黄板一般可粘黄曲条跳甲83~241余头,贴近蔬菜、加大用量后可达364头。由此可见,使用黄板可有效幸免高毒农药在叶类蔬菜中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且利于保护人体健康;黄板使用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适度调整用量,靠近蔬菜,以提升黄板粘虫量,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成长。性诱剂。性诱剂诱杀害虫效果较好,如1个防治周内,小菜蛾性诱剂可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诱杀成虫853头,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斜纹夜蛾性诱剂可诱杀成虫384头,小食蝇诱剂诱虫效果也较好。

生态农业重点关注农业生态效益,这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性。植保新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如减少了化学药物对土壤成分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质,延长了土壤使用年限,有效操纵了虫害,且对人畜不产生或产生极小危害,利于产品安全与人畜安全。且随着植保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此技术结合了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基因成功经验,从细微层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不但去除了病原微生物,且力求从根本上操纵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破坏,这对提升农作物生产率与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推动生态农业进展。因此,植保新技术对推动生态农业持续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进展前景广阔。

植保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要求,且有助于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实际,合理采纳、科学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等技术,以推动生态农业快速、健康进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建立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签订合作培养计划,为植保系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条件。

1、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内容。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减小植物保护学传统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完善后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性实践教学等,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传统植物保护学基础性实验为指导,结合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现状,自行编撰基础性实验教材,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植物病原物的观察与临时玻片制作、植物病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接种、昆虫的形态结构观察、昆虫重要目科的鉴定、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用农药剂型的配制与质量鉴定、杀虫(菌)剂室内毒力与内吸作用测定、杀虫剂和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等。这些实验具有基础性、启发性和应用性等特点,为学生的主要必修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可先行安排,为后续开展综合性与研究性教学实验奠定基础。

在设计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善、有用且可行的综合性教学实验。该阶段提供了南丰蜜桔黑星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入侵实蝇的动态监测以及新型农药对昆虫生殖行为影响的研究等20余项综合性教学实验,供学生自行选做;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兴趣,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1独立或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完成实验。以上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型实验制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从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入手,进一步扩展引申,开展研究性实验,譬如从植物被病原物和害虫为害后的特点入手,研究为害后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抗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围绕生产上重要病虫害的发生,展开研究探究,如近年来赣南脐橙溃疡病和黄龙病等病害发生严峻,结合当地防控现状,拟定可行性防治措施,主要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申请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为主。本研究开展的研究性实验包括茉莉酸甲酯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与防备酶活性的变化、茉莉酸甲酯调控白叶枯病菌胁迫下酚类物质代谢的作用、壳聚糖涂膜对脐橙保鲜效果的研究等10余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项目。

3、构建植物保护学开放式实践考核体系。

构建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变革相适应的“形成性”课程考核体系,使考核的目的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关注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体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课堂。考核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学生实习标本制作、互动式专题讨论和实验报告撰写等,依次占总分值30%、40%和30%,1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随机选取鲜活的实物标本,考查学生对生产中重要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能力;每阶段实践结束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实践成果等。在以上过程中,提升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讨论讲座、实践成果展示等的计分比例,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4、构建高素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构建以经验丰富的教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践教学队伍,鼓舞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紧密联系实践生产第一线。近几年来,在植物保护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人数配备2—3名教师,以老带新,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文对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当前主要涉及的模块进行简介,针对当前我国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未来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为今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1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1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統,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植物保护论文篇十五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功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854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