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规划和设计,通过教案的编写,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当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教学水平。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一
(一)。
每当我正在品尝着那使人垂涎欲滴的米粽时,总会回想起我那早已过去的往事——我的劳动开端。
在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起了香喷喷的米粽。浓郁的香气飘荡在大街小巷。由此,我想学包米粽的愿望早已从心底油然而生,蠢蠢欲动。
我在每年的端午节总会苦苦哀求妈妈让我学包米粽,可妈妈每次的坚定回答总是让我那刚充满盼望的双眼顿时又变得黯淡无光。而就在的端午节,在我的等待下,终于盼来了那句话:“看你那么诚恳,我就答应你吧。”这句话尤如一张“通行证”,让我足以兴奋得高兴半天。
妈妈迅速的准备好包米粽的材料,我迫不及待的动了起来。
我的劳动开端虽然有些曲折,但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头有尾,不能半途而废。劳动是一切美好的开始;劳动是幸福的开端;劳动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也是艰苦、辛苦的。
去年寒假的一天下午,我一人在家,心想:今天爸爸妈妈加班,一定非常辛苦,我要做一顿晚餐给爸爸妈妈品尝,让他们高兴。可我这个生活在城市里整天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女孩什么也不会做呀!这可怎么办呀?对了爸爸妈妈喜欢喝粥,我何不做一次粥给他们喝呢。再说做粥不就是用大米和水做的吗?我也看妈妈做过,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主意已定,马上行动。
我将锅刷洗好。“对了,做粥要放多少米多少水呢?”我隐约记得妈妈说过:“做粥要放4勺大米。”我将4勺大米放入洗米盆中接水洗米,水上漂浮着残渣和细小的泡沫,我马上将水倒掉。就这样来回讲冲洗了三四遍。我再将洗好的来放入锅中接上水,把火调到最大开始煮粥,我仔细盯着锅,生怕粥熟了,没通知我,一点也不敢怠慢。十分钟后,水慢慢开始沸腾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心想:我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想着爸爸妈妈回家时高兴、激动的表情,心里不由地暗暗得意起来。
但是,令我出乎意料的是,锅里的大米越煮越多,而水却不见了踪影。这可怎么办呢?我心想:一定是水放少了,我使劲往锅里添水;可又过了一会,大米还是那么多,水依然还是那么少。突然间,我闻到一股糊味,“是粥糊了!”我立刻把火关上,用大勺子用力搅了搅,粥上面还是稀的,而下面却是糊的了,真是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凉透了!我眼噙泪花,一声不响地呆呆站在锅台前,我失望极了。
怱然,门铃响了,是妈妈回来了。妈妈见我在厨房,立刻跑了过来,焦急地问道:“怎么了?”“妈妈,”我哭哭啼啼地说道,“我本来想给你做粥,可……”“没关系,宝贝谢谢你,不要灰心,你这是第一次,再做一次就好了。”妈妈摸着我的头说道。
通过这次劳动,使我明白了:世上有许多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仼何事都要认真,都要每一步。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爸爸、妈妈干我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二
太阳落山了,别的人大概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
天渐渐冷了下来,周围陷入一片漆黑。冷风吹动树枝,夹杂着野兽的号叫,吓得我冷汗淋淋,浸湿了衣裳,加上冷风一吹,我不禁浑身直哆嗦。
我挣扎着想站起来,扯动到伤口,刺骨的'疼。我用右手轻轻按住伤口,左手撑着地,慢慢地起身。“哎哟”我不禁呻吟了一声,身子又趔趄了一下跌倒在地。不知撞到了什么,又划破了几道口子。后来才知道,是草丛里的铁钳甲虫,狠狠地夹了我几下。多么可怜的穷人,连虫子都来欺负!
自我评价:。
这是一篇关于课本原文补写的小练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重点补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优点在于运用了声音、环境、语言、动作等衬托了“我”的可怜与痛苦。心里描写很细致,总体来说很不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哦!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三
上一学期,我在双流县中和小学讲过观课议课的话题,讲课结束,我记得一位老师给我说过:“很想听陈老师给我们的学生上一节课。”我记着这件事。
这一学期,刘校长希望我做一次现场的观课议课,他们原定的计划是我观察两节课,然后由我引导和组织老师议课。在他们和我交流计划和设想时,我说我也可以上一节,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为了避免自己上课离学生实际太远,耽误了学生的时间,我希望先观察学校的老师上课。
中和小学的程主任传来了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劳动的开端》,我们都上第二课时。读了几遍教材,没有找到好的感觉。上网看一看其他老师的处理,对比喻句下功夫是很多老师共同的选择,于是琢磨比喻句如何处理。
要根据文本样式和风格教课文,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实践。这是传记文学《把一切献给党》中的选文,虽然写的是事,但“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形象是需要解剖的。另外作者的时代、作者所经历的事件,要今天的小学生再经历一遍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比如在认识作者曾经的艰辛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再像作者那样艰辛一番,重要的是面对艰辛的态度和选择。这是我思考的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的方法。也就是说,认识过去的社会,不是去过过去的生活,而是从过去的生活获得未来生活的启示;拉近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不是拉近生活环境和生活故事的距离,而是拉近美好人性的距离。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检查和巩固上一节课的识字成果;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通过阅读,了解过去的历史和他人的生活;了解人物形象(第一课了解故事的结构),体会小作者为家庭担当、不怕困难的品格,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和亲情。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文本中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意识,就我的想法,是学生提出来了,就根据作者原意说一说,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我不愿意有意播种“斗争”哲学。毕竟,为家庭担当、不畏艰辛、母子亲情更有益,也更普适。
想好了目标,再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我想,自己要尽可能把文字中的东西想得细一点,多一点,要争取在学生出不来的时候自己有东西给学生。
然后设计教学活动,总体的教法是“不会才教,以教导学”。老师走进教室要“弱者道之用”,“有”似“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无中生有”。
因为是第二课时,就不必在教学导入上多下功夫,而是在复习上要做足功夫,主要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计划巩固和检查识字成果,让一同学念生字词,找两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写,其余同学自己在被子本子上写,写完以后自我对照检查,不会写的生字词再写一次。第二环节是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总——分——总”教学中的第一次“总”。这两个环节可以说是复习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新课主要设计这样三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会写得生动形象?准备你勾画的句子和思考与同学们交流。”主要目的在于引出和分析比喻句,是学生体会比喻的作用,学习如何比喻。这是“总——分——总”的“分”,是对语法和表达的精细分析和语言文字的品悟。
学习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你在文章中‘我’和‘母亲’身上读出了什么品质”,主要目的在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文中人物美好的品质。这也是“分”的过程,是对人物感情的深刻剖析和感受。
学习活动三:“说一说,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这又回到了“总”,是对收获的梳理和整理,同时要学生感受“学有所得”的快乐——“让学生高高兴兴回家”。
这样设计好了,内心就充满走上讲台的渴望。
这时我想到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如何议,学校请我到学校组织观课议课的目的如何达到。原定的计划是第一节叶丽老师上,第二节我上,第三节、第四节议课。我想我上过了,大家的注意力很可能就转移到我的课上来了,议课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了。
7号下午我才想到这一点,想过以后,我给程主任打电话,建议作出调整。我说第一节叶老师上,第二节议课,第三节我上,第四节请大家议我的课。并请程主任早一点接我,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召开观课前的课前会议。
8号一早,程主任接到了我。到学校7点40,我们召开观课前的会议。执教的叶丽老师和参与议课的四位语文老师与会。针对参与教师紧张的现象,我首先明确了这次活动不是讨论这节课如何上,不是要对这节课下评语,而是利用课的平台研究和解决平常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活动定位。接下来是确立和协商观课议课主题,大家的意见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和有感情地朗读句段”和“如何处理长文短教”。然后是主题分解,大致分解成这几个方向:“课文中的哪些文字最需要深刻理解,并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研究;“促进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教法有哪些”,这是教法的研讨;“学生深刻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效果和原因”,这是相关效果的研究,体现以学伦教的思想;“长文短教的取舍办法”(这个问题因为实践的原因,后来没有讨论)。课前会议本来还应该听授课教师的教学说明,但考虑到参与的教师曾经做过集体备课,这一个环节减省了。
我们到上课地点,参与的不仅仅有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师,双流县三十多所小学也各派了两名语文教师,看起来济济一堂。叶老师上课前,我询问了我将执教班级的语文带班老师,打听了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观课和议课的情况省去不说。我自己的教学情况也不说(后面我将整理教学实录),让人高兴的是,在我询问学生“这一节课,老师教了你们什么”时,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说:“老师什么也没有教我们。”在问到收获的时候,学生说到了学会如何“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等等。课是在同学们依依不舍中结束的。
上课结束,我做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的说明,然后由老师提问交流。老师们大致有这样一些问题:“简单教学背后的深刻如何来?”“还有那么多同学在举手争取回答问题,你就把教学引导了下一环节,会不会让学生受打击?”“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这样的形式效果如何?”“以读带悟,如何体现读的层次性”……我对这些问题诚恳地做出了问答。我相信这些回答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这就到了十二点多。
下午休息一阵,从4点到6点,讲《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把准备的周雪峰处长的一首诗做进ppt。这样的失误在过去从来没有过。交流结束,我说:“我来参加的是和美论坛,只有我发言,就不叫论坛。我希望有老师提出问题和批评。”有一位老师上讲台拿起了话筒,看他的意思是要批评我,但在发言中又两次说到“如果你的讲课是面对小学教师,你的两次讲课我都要给你100分”,我始终不知道他要批评什么,后来我尝试着梳理:“你是不是认为我讲的故事太细腻?”他也不置可否。我还是对他的参与表示感谢。下来后,我向其他老师讨教,他们说也没有完全清楚意见到底是什么。
需要的资料没有放进去,把注意力放在已经结束的讲课中,没有课前的再一次检查,这才是我需要检讨的。
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四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课文光盘。
2课时。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小黑板。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zang)。
煤藏()宝藏()。
(tiaotiao)。
挑()战挑()脚。
(dededei)。
半夜得()动身得()了吧。
(luola)。
降落()落()在后头。
讨论: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3,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过程:。
导入.
2,复习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开端"是什么意思作者第一次劳动是做什么(挑煤)。
二,列提纲,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课文第二部分详写"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请同学们浏览这一部分,然后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半夜天亮后午后太阳落山)。
2,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看着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为了谋生,天不亮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
作者当年只有十二岁,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这种生活体验吗。
(板:历尽艰辛)。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当时挑煤艰难的句子,把它画下来,多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记下来.(作批注)。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3)"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感情朗读。
(4)"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从作者这个打比方的方法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感情朗读。
(5)"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这里用"跟水烫过一样"比喻什么。
来比喻肩头被重担压得又红又肿,皮也破了那种难忍的疼痛的程度.进一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感情朗读.
3,多么无力,多么无奈,多么无助的吴运铎,一鼓足气,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肩肿皮破而又远远地落在后头的吴运铎只得加快脚步赶路,那他有没有把煤挑到车站呢为什么请读后面四节,也可以选你特别感动的一节读.
(学生自读,读后让学生有选择地读)。
4,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挑回来的是什么。
(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
5,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对话.(齐读)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且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只是轻轻地告诉母亲: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你再想一想,挑回家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板:意志坚强)。
6,这里作者没有详写"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挑煤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
(1)"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齐读)。
"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这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拓展文本。
2,作者童年第一次挑煤,所受的欺侮和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们知道了旧社会穷人受剥削,受欺侮的黑暗现实,也让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了作者那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五,课后作业,。
请看插图,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伤痕累累的我第二天挑煤的过程写下来,要反映出我坚强个性背后挑煤生活的艰难.
六,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他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有时间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板书设计。
历尽艰辛第一次挑煤意志坚强。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吴运铎,他早年参加革命,在战争年代多次因试制武器而受伤,但他身残志坚,仍然坚持工作.本文讲述了他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描写"我"第一次挑煤的过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的.本课重点内容是"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设计:。
因为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检查预习,了解自学情况——初读感知,理请条理——深入体会,读中感悟.
教后反思:。
一.课前准备,为教学活动作铺垫.
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把握,理清条理.
整体把握主要相对于琐碎的分析而言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我力求以精问代替多问,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烦琐的讲解,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三.以读代讲,抓文眼,悟中心,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体会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谈体会.同一个句子,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疑的"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六
那是九岁的时候,我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几乎什么都不吃,只喜欢吃些薯片之类的零食。妈妈又气又急,只好停了我的零食。但效果并不明显,我仍然十分挑食,并且对肉类食品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一个偶然机会,让我改变了。
那是个星期六,妈妈和外婆上商店了,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到了五点,她们都还没有回来,中午没好好吃饭,我的肚子早就在“咕噜咕噜”地哭诉着呢!哎!万般无奈中,我只好自己对付啦!我找了找食品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哎!
我想了想,对了!妈妈往日不是常做“煎鸡蛋”吗?最简单了!
于是,我取出一个鸡蛋,打碎了,放在碗里,放了些盐,搅匀了,又在锅里放了一点油,等油熟了,我又把搅好的鸡蛋,“唰”地一下倒下了锅,“噼”,一滴油星撒在了我手上,“啊!”我疼得叫了起来,连忙用帕子包住了手,好一会儿才消了痛,我忽然想起来蛋,连忙关了火,捞起蛋一看,挺好的,不过好像中间没有熟,管他呢!我咬了一口。“呸呸呸”,我连忙把嘴里的蛋吐了出来,真咸呀!这蛋,哪儿是给人吃的呀!于是,我把这蛋丢了,又取出了个蛋,按前面的步子搅好后(这次没放盐)又把蛋给倒入了锅里,这次,这可不想再遭受油煎之苦了。于是,我戴上了棉手套,那才叫个热呀!不过,为了肚子,我只好牺牲牺牲了。锅里又热闹起来了,“噼哩啪啦”的,为了让蛋全都熟透,我特意让它多煮了些时间。看到蛋的周围有些焦黄了,我才连忙关了火。捞起蛋一看,嗯!不错,黄灿灿的!我正想吃,忽然,勺子一滑,蛋翻了个跟着,“啪”地一声落在了锅上,咦,怎么蛋是黑的?噢,对了,妈妈煎蛋总要翻一翻,我忘了翻了。正当我为这个蛋惋惜时(这么好的蛋就要丢了)。妈妈回来了,她听说了我煮蛋的事,连忙为我做了几道菜,我吃得狼吞虎咽。
这第一次劳动,让我明白了,这不管再看着简单的菜,都是有许多难处的,从此,我吃饭的情况大有好转了。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七
今天教19课《劳动的开端》,启发学生通过文中主人公的艰难童工生活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结果有学生提出现在的生活太辛苦,而且在学到“我”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结果一不留神,又载倒在半山腰,原本以为学生会很同情,没想到他们都笑了,有个学生笑得很厉害,我问其原因,他说就觉得好笑。这班学生不是没有爱心,可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我好好反思了一下,觉得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学本课前没有讲清当时的社会背景,二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幸福,很难体会艰难年代的痛苦生活。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首先让学文生深度感悟,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本课重点内容是“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抓几个描写时间的词语外,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八
一、课文特点及作者简介:
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劳动的开端》就是节选于本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的音,形,义,和15个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按提纲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分清主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体会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教学过程:
审题:《劳动的开端》―――――――劳动的开始。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细读课文,理请课文思路,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8)起因。
第二段(9――――28)经过―――。
第三段(29―――30)结果。
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讲了哪三个意思?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写了煤窑工人劳动的艰苦,工人像狗一样爬进爬出。
我打算去挑煤,和小赵约好准备半夜出发。
概括段意:“我”要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定去挑煤。
2、学习第二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1)“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2)天亮以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走了不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3)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4)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概括段意:“我”第一次去挑煤,走到半道撒了煤,挑着空筐回了家。
3、学习第3段,读课文。
概括段意:第二天,“我”历尽艰难,终于把煤挑到车站,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通读全文,完成阅读思考第3题。
1、先通读这三段话。
2、选择哪一段概括了课文的重要内容,并说名理由。
~第1种~:串连了三段的段意,没有分清主次。所以不合适。
~第2种~:虽然简单抓了主要的,但内容不明确,也不合适。
~第3种~:既抓住了主要内容,而且概括的简练,所以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后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再分组组词。
端胁()侮()欺()。
瑞()协()悔()期()。
棉()误()赌()栽()。
绵()娱()堵()裁()。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不声不响:
匆匆忙忙:
3、摘录课文中描写挑煤艰苦的词语。
4、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5、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1~先分层(前面已分过)。
~2~按照分好的四层意思复述课文。
~3~复述要求:要抓住主要内容,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用自己的口气讲。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九
早上起床,我看见妈妈照例忙前忙后,一会儿拖地,一会儿整理房间……我不禁想起了第一次劳动的情景。
那是我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看见妈妈在拖地,心想:看起来拖地挺简单的嘛,不如去尝试一下。于是,我说:“妈妈,让我来干吧!”妈妈说:“好啊,你来!”
在我拿起拖把的那刻起,我第一次感觉到这拖把的重量,沉甸甸的!我想:拖把那么重,我拖完一定会腰酸背痛的。但我已经抢着干了,怎么好意思放弃呢?再说,拖完地妈妈也会表扬我的!
说干就干,我拎起拖把,冲进厕所,把拖把放进一桶干净的水里。我右手握着把柄,把拖把浸入水中不停地搅动打转,然后提出来,用脚使劲地踩,踩干后,我就走进客厅,拖起地来。
妈妈告诉我说:“拖地要按顺序来,横着拖,一边拖一边退,以免拖好的地又被自己踩脏了。每拖完一间屋,还要去清洗拖把,如果太脏还要多拖几遍。”我照着妈妈的办法去拖,果然见效。我先拖没有障碍物的地方,一边横着拖,一边后退。一下子,这里变得亮堂堂的了。接着,我开始拖有障碍物的地方。我俯下身子,把拖把塞进茶几、电视柜、沙发底下,来回拖,然后拖出来,清洗干净,再拖!
渐渐地,我有点坚持不住了:头上冒汗,臂膀酸痛。心想:拖地原来这么累,可我才拖一间!难怪妈妈常常抱怨她的手臂痛啊!不行,我要坚持到底!接着,我一连拖了三间屋子!最后,我终于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喘粗气。虽然很累,但心里很快乐!看着光洁的地板能照出人影,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劳和快乐!妈妈看见了,笑着说:“哟嗬,这就累了?知道妈妈的辛苦了吧?不过,拖得挺干净,值得表扬,再接再励!”我美滋滋地笑了!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很久了,但是从那天起,我体会到妈妈做家务的辛苦,也就在那天,我有了劳动的起点。从此以后,我常常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整理房间……而这一切,都源于劳动的开端!
我,一名小学生,每周一至周五都要和爸妈一样要“上班”,自然每天的早饭是妈妈给我做。要说我的最爱,当然是蛋炒饭了,可天天看着妈妈炒蛋炒饭,我的心里和手也痒痒的,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决心自己炒一次。
我先做炒蛋炒饭的准备工作,准备了葱、米饭、鸡蛋,把葱切碎。做好准备工作,我慢慢地打开天然气灶,可开了半天扭不动旋钮,没办法,我开始叫“援兵”。哦!原来开天然气灶还要往下按。
把锅烧热,我开始慢慢地倒油,“嗞啦”一声,吓地我猛地往后退了一步,不敢往前走,伸头往锅里一看,只见那油像冰块碰到地面一样四处散开。我放开胆子走到油锅前,()迅速地把葱和米饭倒进锅里,锅里的油立即不溅了,可现在我才想起来鸡蛋还没有搞呢!我拿起鸡蛋把蛋黄、蛋清打到碗里,可由于不懂得怎样打,最后只有一个完整的蛋黄和一小部分蛋清在碗里,其余的蛋清都在我手上,弄得手粘呼呼的。于是我去把手上的蛋清擦干净,正擦着手,我猛然间闻到一股浓浓的糊味,“完了,饭炒糊了,这可怎么办?”我心中叫道,飞一般跑到厨房,把鸡蛋搅开,然后极不均匀地把鸡蛋撒到锅里,迅速翻动锅铲。几分钟后我终于把我的“成果”端到妈妈的面前,面对我的作品,妈妈毫不留情地给了我一个评价--“黑蛋饭”。
我的第一次劳动以失败告吹,但失败乃成功之母,从那以后我又多次实验,最终学会了炒蛋炒饭。吃着自己炒的蛋炒饭,心里美滋滋的,嘴里香喷喷的。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幸福就在于有益人类的劳动中;快乐就在于有益人类的'劳动中。人类所有的良好品质都为劳动而生,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有益的。一位名人说过“人生,是一座天平,一端是结局,一端是付出的劳动”。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洗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家务事,可这就是我的劳动开端。记得四岁的一天吃过晚饭,由于我看到父母很劳累,就主动帮他们洗碗。把碗泡进池子里,滴上几滴洗洁精,然后拿出洗碗刷------滴了洗洁精的碗光溜溜的,用小手端一个光溜溜的大碗,还是要有几分技巧的,稍不留神,就“咣”一声,不但把碗打破了,说不准自己的小手也会被划破呢!。第一个碗洗得不算太干净,由于没有洗过,好几次差点就把碗捽碎了,第二个碗由于有了第一个碗的经验,就顺畅多了,后面的碗对我来说就是个小意思。碗终于洗好了,我得意急了,就连忙叫妈妈来看,妈妈夸奖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虽然弄湿了衣服,但我的付出有了回报,我尝到了劳动的甜头。
从此,我常帮妈妈做家务,因为我知道了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有了丰实的果子,我的收获要比我付出的劳动多的多。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十
每当你吃着鲜美可口的蘑菇时,你可知道采蘑菇的艰辛,而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采蘑菇的劳动。
那天傍晚,我推开蘑菇门一看,“啊!“我惊叫起来。白茫茫一片,像雪。哦,真像一顶顶蘑菇伞。我真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这白色的东西。于是,采蘑菇的念头就浮现在我脑海里,我立即去问爸爸妈妈。他们一口就答应了我。
说做就做,于是我兴奋地拿着了篮子,跑到蘑菇房去采蘑菇。一开始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极了,见大的就摘,乱成一团,完全没有秩序。爸爸见了狠狠地批评了我。批评完后,我就规规矩矩地采了起来,摸着一只只又大又滑的蘑菇,心里高兴就极了。可其中的苦味也尝到了不少。采蘑菇也讲究不少次序,就像排队按顺序买电影票一样。我先从底层开始。最底层有几只大蘑菇,我便一头伸进去采。里面又潮又黑,身子在底层,横也不是,竖也不是。好不容易把那只蘑菇采到手。采完底层,我已腰酸背疼,两脚麻木,真是尝到了劳动的辛苦。
就这样,我一层一层采上去。遇到的困难也不少,总算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我给闯过去了。最终我还是完成了采蘑菇这一项大工程。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十一
今天我们学了《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艰辛。
作者和我们一样是12岁的青少年,要挑两筐沉重的煤,走许多路。如果路是平平的,特别好走的,对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是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路特别难走,这种艰难更是无法想象了。对比作者和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是12岁的.我们,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快乐地学习,但是小作者的生活却是如此艰难。他们是穷人,无论到哪里,都要被人欺负。小作者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还懂得为家人担忧。现在,很少有这样乖巧的孩子了。说到挑煤,我们班老师还让我们回家尝试了一遍,虽然不是挑煤,但我们拎、背或挑着某样东西走楼梯。我感受也很深。我家一共有六楼,我拎着沉甸甸的书包,从1楼开始走。开始的时候,我还蛮好奇的。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受,我十分期待。我慢慢地走到3楼,我的背上隐隐约约感觉有点热。我把外衣脱了,继续走着,慢慢地体验着这滋味。刚刚走到5楼,我的鼻上就有了一颗颗小汗珠。我无奈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我继续往上走,来回走一趟。我感觉脚十分的酸,手也拎得生疼。
让我对课文中的小作者佩服。他的意志是那么地坚强,使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我想我在学习、人生的道路上也正需要这种顽强刻苦的精神。我想对文中的那位作者说:“谢谢你,你的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多么崎岖,前行的路上需要多少汗水,我都将坚定地走下去。”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十二
幸福就在于有益人类的劳动中;快乐就在于有益人类的劳动中。人类所有的良好品质都为劳动而生,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有益的。一位名人说过“人生,是一座天平,一端是结局,一端是付出的劳动”。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洗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家务事,可这就是我的劳动开端。记得四岁的一天吃过晚饭,由于我看到父母很劳累,就主动帮他们洗碗。把碗泡进池子里,滴上几滴洗洁精,然后拿出洗碗刷------滴了洗洁精的碗光溜溜的,用小手端一个光溜溜的大碗,还是要有几分技巧的,稍不留神,就“咣”一声,不但把碗打破了,说不准自己的小手也会被划破呢!。第一个碗洗得不算太干净,由于没有洗过,好几次差点就把碗捽碎了,第二个碗由于有了第一个碗的经验,就顺畅多了,后面的碗对我来说就是个小意思。碗终于洗好了,我得意急了,就连忙叫妈妈来看,妈妈夸奖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虽然弄湿了衣服,但我的付出有了回报,我尝到了劳动的甜头。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十三
太阳落山了,别的人大概早已到车站了,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上。
天渐渐冷了下来,周围陷入一片漆黑。冷风吹动树枝,夹杂着野兽的号叫,吓得我冷汗淋淋,浸湿了衣裳,加上冷风一吹,我不禁浑身直哆嗦。
我挣扎着想站起来,扯动到伤口,刺骨的疼。我用右手轻轻按住伤口,左手撑着地,慢慢地起身。“哎哟”我不禁呻吟了一声,身子又趔趄了一下跌倒在地。不知撞到了什么,又划破了几道口子。后来才知道,是草丛里的铁钳甲虫,狠狠地夹了我几下。多么可怜的穷人,连虫子都来欺负!
劳动的开端教案篇十四
都说劳动有好处,在清明节里,我就想知道——劳动到底有什么好处。
但凡事都有个开端,我从哪儿做起呢?哦,对了!平常我的小书房里总是乱糟糟的,跟个猪窝一样,我为什么不把它收拾一下呢?我先扫地,接着我又把书桌上的书本收拾完,然后我檫桌子,把帕子往水中一浸,一拧,再用它一檫就行了,之后,我整理书架,然后,叠被子,折个两下三下也就差不多了。好,就只剩下拖地了!说干就干,我抄起拖把,往肩上一扛,昂首阔步径直进了书房,做刚才的事情,只花了将近二十分钟、“嘿呀,嘿呀”,我好不容易满头大汗地拖完地,可我扭头一瞄,不禁叫出声来——地上到处都是水,湿淋淋的!天!木地板啊!在楞了片刻之后,我冲进生活阳台,抓起吸水拖把往里冲。好不容易待我气喘呼呼地吸完水,好多了。可是吸水拖把会把吸不完的水推向一边,于是形成了东一道,西一道的污水印!不能让它干了!不容我犹豫,只能立马去拿帕子。待我俯下身去檫完地,便累得趴在床上,这时,我瞧了一眼钟——拖这地,我弄了1个多小时!再瞅一眼身上,已经被灰尘、污渍布满了,汗水也湿透了衣襟。……这就是我劳动的开端,辛苦而艰难。但我从中得到了好处——知道了一切事物都是通过艰辛的汗水,艰辛的劳动得到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9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