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热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0:39:06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3 10:39:06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进行备课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前预设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教案的编写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些教案范例不仅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还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一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形成体积概念。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二

北师大出版社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这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动手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课件出示: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淘气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二)唤起旧知

提出猜想

1、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体积是4立方厘米。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1)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12立方厘米。追问怎么得到的?

学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3)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学生1:24立方厘米。

学生2: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板书:体积

24

猜想:

学生1:用计算公式。

学生2:与长宽高有关。因为表面积就与长宽高有关?

学生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三)动手实践

验证猜想

1、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

第一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二组:把18个正方体木块摆成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三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2排,每排6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汇总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问: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一: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二: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体积怎么求?为什么?

学生们学会了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意图:分小组学习,是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abh。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学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全班动笔做一做。

(2)看立体图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求体积。长6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求体积。

(3)迁移推导,再次尝试

长6厘米,宽6米,高6米,求体积。

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方体。

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继续观察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实际应用

解:v=abh=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种正方体形状的魔方,棱长是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v=a3=6×6×6

=216(cm3)

答:这种魔方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4、发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教后记:

本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各自验证的全过程,最终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想,把“如果”变为现实,转换一种角度更多地把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施放出来,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三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法学法 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第一次备课 动态修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四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建立体积概念。

课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水、石块、木块、铁球、汽球。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看图给大家讲一讲。

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子放时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二、动手实验,引出概念。

师:究竟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石块占了空间?咱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实验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记号。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拿出石块后,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师小结: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面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的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实验二:

拿出装满细沙的石子,把细沙倒在一边,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放入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这说明木块也占据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的空间小。

(学生演示吹气使塑料袋膨胀……)。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体积”的含义。[板书]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三、解决问题,引出单位。

1、出示教材39页上的两个长方体,请学生比较。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2、请你们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

1m3有多大?

3、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验证。

哪些物体计算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教师小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4、p40做一做第1题。

师:我们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5、p40做一做第2题。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2()。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电冰箱的体积约是0.27()。

数学课本的体积约是200()。

2、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小结: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五、情感体验,本课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五

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9页——30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题。

1、通过实验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体积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动手拼摆能力,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的应用。

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成2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数量的小正方体、练习题单。

一、直接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求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二、猜测、为学生指名探究方向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师:你有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课件演示:把长方体切割成一个个的小正方体,数出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并用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总个数(即体积数)。

3、师:

(1)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问题吗?看来有必要得出一个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猜测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和长方体的什么有关?

4、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探究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1、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用小正方体通过拼摆,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2、同桌合作: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齐读要求。

(2)先摆,再观察,最后再填表。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结果。

(2)观察表格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先互说。

(3)全班交流发现。

结合学生的回答,观察一个摆好的长方体,理解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多抽几个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5、师:你能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了吗?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6、回顾刚才的推导过程,同桌互说。

7、及时练习:出示一个长方体的文具盒。

师:要求这个长方体文具盒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给出长宽高,学生计算,强调书写格式。

四、课堂练习

1、口算填表(见题单)。

2、小法官:

(1)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

3、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米,宽30米,深50厘米的长方体土坑,一共要挖出多少方的土?(在工程中,1m3的土、沙、石等均简称“1方”)

4、考考你:下列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的棱长1厘米)(见题单)

五、小结下课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方法和知识两个方面来说)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每排个数×排数×层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1、对推导过程的关键地方突出不够,即,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理解说理不够,应该让学生多说,还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下。

2、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提出的数学问题还可以更加准确具有指向性,对于关键地方的引导还不够合理。

3、应该板书出:1立方米=1方。加强学生对两个单位关系的理解。

4、本节课对于时间的安排差不多,比以前的课堂要合理得多,基本上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完成的,这是我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六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七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1、玩一玩。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八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六、.。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九

1、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不断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准备用1cm3小正方体拼摆成的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1cm3的正方体和实验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忆后,电脑演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体,长方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启发:同学们通过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等于它长、宽、高的乘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它长、宽、高的乘积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3;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3。(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3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3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3?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揭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出: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指导测量、记录数据后独立解答。

出示正方体的包装盒,这是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纸盒,它的体积是多少cm3?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完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各是多少cm,再口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数一数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计算冷藏车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五、思维拓展。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一

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3、单位大小的感知。

举例: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

1立方米的物体。

一个花圃的`面积约是10();一瓶药水重60();。

一个仓库的体积是125();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48();。

一堆沙的体积是1.98();一瓶墨水体积是约60();。

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5()。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二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

五、教学具准备。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二)、教学实施。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三)、头脑风暴。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四)、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填空。

1.2.5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709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6000立方厘米=()升。

4.300立方厘米=()毫升。

5.42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6.7立方米9立方分米=()立方分米。

二、判断。

1.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用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

3.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后,表面积和体积都不变。()。

4.1立方米比1平方米大。()。

5.把1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它的体积没有变。()。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四

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2、引导学生展示讨论:根据情况确定讨论形式。

3、汇总讨论结果(板书):

(知道)一步的长度――步长。(知道)走了多少步――步数。(计算)距离

4、形成计算方法。

5、讨论解决步长、步数。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步长?

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板书:自己走一步,量一量。

(电脑出示一步长)提示:一步是怎样量的?

教师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

教师补问:这一步应怎样走?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步长与你量的步长是不是一样?

(2)用例1介绍测步长的方法。

出示例1。(电脑投影)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还可以怎样测自己的步长。

学生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方法和过程。

(3)测一测自己的步长。

指导室外步测活动:

引导学生:让你用例1上介绍的方法测一测自己的步长,你准备怎样做?

介绍室外已量好的一段距离,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为一次。走三次,记录下每次走的步数,填表内。

电脑出示表格和书上的p111练一练第1题表格。

到室外进行步测活动。

室内计算和汇报(选高个子学生和矮个子学生各一人汇报)

6、学会步测和计算一段实际距离。

(1)出示例2。让学生试做。

(2)让学生说说从例2中学到什么?

(3)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

7、小结例1、2 的学习。

1、(电脑出示练习题)

2、学生独立练习。

3、汇报与核对。

4、让学生提出疑问。

1、用步测,计算从多媒体教室到自己教室的距离。

2、在校园内找一个花坛,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有关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五

1、()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3、单位大小的感知。

举例: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

1立方米的物体。

一个花圃的`面积约是10();一瓶药水重60();。

一个仓库的体积是125();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48();。

一堆沙的体积是1.98();一瓶墨水体积是约60();。

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5()。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六

(二)对2~6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的整理与熟记.。

难点:填写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项.。

教具和学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4,6,12的数字卡片.。

学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乘法的`含义、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谈话:前一段我们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和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和复习课.(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出示图32。

(1)谁能看图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4=12(面))。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说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口答下面各题。

(1)3个4是多少?怎样列式.。

(2)被乘数是6,乘数是4,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乘法口诀的整理。

1.整理。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同学们可能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不一)。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套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数一数,有多少句?(21句)。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条有理,为了便于记住这些口诀,我们把这些口诀按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列一下,制作一个1~6的乘法口诀表.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讨论一下这21句乘法口诀怎样排列好。

(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排列,然后统一排列方法.)。

副标题#e#。

2.找规律。

横着读:就是刚才我们制作乘法口诀的过程,第一横行,1的乘法口诀;第二横行,2的乘法口诀;……第六横行,6的乘法口诀。

竖着读:先读第一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口诀的前半部分都有“一”)。

这些口诀都可以计算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计算3×1=3,1×3=3)由此可见,1的乘法口诀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读第二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那么2的乘法口诀你认为有几句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是5句,最后统一为6句)。

由此可见,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读,竖着读,还可以拐弯读,拐弯读以后,每种乘法口诀都各有6句,计算乘法时就可以方便多了。

由学生拐弯读一遍.。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五年级数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017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