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教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参考以下教案,对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安排。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一
1.能借助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平行关系,说出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2.此外,在教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平行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复习提问:
1.平面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在空间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有哪些?
2.试说出两直线平行的意义.
前面,我们在学习“两直线互相垂直”时,曾经学习过空间里的垂直关系.(可让学生以教室为实例,说出一些线与面,面与面的垂直关系.)。
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也说什么与什么“平行”.(教师演示:一根木条或铅笔与桌面平行.)这种“平行”关系是什么样的平行关系呢?你也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这节课就研究这些问题.
(由学生口答,教师帮助完善,得出定义.)。
问题1-3:图中,除了棱ab外,还有与面a'b'c'd'平行的棱吗?有哪几条?
(由学生分别说出棱bc,cd,ad都与面a'b'c'd'平行.)。
问题1-4:除了面a'b'c'd'外,棱ab还与哪个平面平行?
问题2-2:观察你自己携带的长方体纸盒,能说出哪些平面平行吗?
(可由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带上纸盒,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例题:如下图,在长方体中,棱cd与哪些面平行?面a'b'c'd'与哪些棱平行?
答:棱cd与面a'b'bc、面a'b'c'd'平行;。
面a'add'棱bb、棱bc、棱c'c、棱b'c平行;。
面a'b'ba与面d'c'cd平行.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此例进行变式,如提出不同位置的线面.面面平行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借助长方体纸盒解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对空间平行关系的感知,发展想象能力.)。
课本第90页练习第l、2题.
本堂课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像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了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空间里,因而要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习惯,并逐步地学会用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二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三
1,让孩子们不受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干扰,会用各种方法数排列不规则的物体。
2,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二活动准备。
1,10以内的物体若干,物体要求有同类的和不同类的。数字卡片若干。
2,不干胶,纸等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积累数不规则排列物体的经验。
1,物体和数对应。
提供给幼儿实物若干,如:豆豆,积木,等。教师说出数字,让幼儿按数字数出相应的实物与数字想对应。
2,数字卡若干,按数归类。
提供给幼儿数字卡,让幼儿按数归类。
卡上的数数清楚,并和卡片上的数字对应即可。
3,幼儿操作。
便一个数字卡,找到相应的实物。
小结:通过操作,让幼儿积累数不规则排列物体的经验。
二,通过讨论活动,帮幼儿归纳出数不规则物体数量的基本方法。
1,幼儿数出不干胶贴上的动物数量,然后贴在相应的数字卡下面。
物。还有标记法,让幼儿对实物进行做标记,避免漏掉。这些都是帮幼儿学习数不规则数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易掌握的数数方法。
2,让幼儿分析讨论不同的方法与物体排列间的关系。
孩子们明白把物体点数清楚就好,别受位置影响数数。让孩子们明白数数与实物的形状大小排列没有关系。
三,通过练习使幼儿加深对各种数数类型的理解。
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实物,数字卡片供幼儿练习,以便幼儿对所学数数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可以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和卡片归纳在一起。
如:让幼儿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如:相同的布娃娃,相同的积木给找出来,和相应的数字卡放一起。
2,用玩具或不干胶编出数数的题目让幼儿练习。
教师编出题目让幼儿练习,一巩固所学知识。如;按数取物,按卡片数子找出实物;按物取数,按物体数量找到相应的数字。
活动反思:
续加强,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孩子们服务。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四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五
知识:对顶角邻补角概念,对顶角的性质。
方法:图形结合、类比。
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对顶角的概念、性质。
“对顶角相等”的探究;小组讨论。
【导课】。
同学们,你们看我左手拿着一块布,右手拿着一把剪刀,现在我用剪刀把布片剪开,同学们仔细观察,随着两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怎样变化?(学生答:也相应变小)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板书课题)。
【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请大家阅读课本p,回答以下问题(自探提纲):
2、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什么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得到的?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老师针对自探提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先让学困生、中等生回答,优等生做补充、归纳,特别是问题3的第2问,最后老师强调:
1、注意“互为”的含义。邻补角和对顶角都是要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或对顶角。
2、“邻补角”这个名称,即包含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还包含了数量关系,对顶角一定是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对顶角相等”的推导过程。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六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七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设计理念
知识回顾与深化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3,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
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八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九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一)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与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和外一点,过点画直线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画任意射线,在上取、、三点,使,连结,用三角板画,,分别交于、,量出、、的长(精确到)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与直线平行与直线相交于
(3)过点画,交的延长线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与相交,设交点为,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与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第三环节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第一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在四根长度分别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选三根木棒摆三角形.学生统计能否摆成三角形的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活动内容:通过让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边长度来比较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教师通过几何画板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第五环节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且第三边是奇数,那么第三边长为.若第三边为偶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学生自我谈收获体会,说说学完本节课的困惑.教师做最终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
学生对本节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点: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注意事项为:判断a,b,c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应注意:a+bc,a+cb,b+ca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当a是a,b,c三条线段中最长的一条时,只要b+ca就是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七环节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17,且三边长都有是整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个?你可以先固定一边的长,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3.以三根长度相同的火柴为边,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现在给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为边来组成三角形,最多可组成多少个三角形?试试看.
第八环节作业布置。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一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二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三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四
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五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启发式教学。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篇十六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0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