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提前进行教学反思,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教案可以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一
1、使用讲学稿,学有所依,目标明确。讲学稿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它涵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各项内容,学、讲、练结合,手、脑、眼并用,使生摆脱了原有的只听不看、只听不练的单调的学习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学习惰性。讲学稿以书面的形式把所学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为教师直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诵诗文,——品诗句——悟诗情。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朗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步调不一致,教师缺乏灵活多变的调控措施。在自主学习环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任务,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相对滞后,速度较慢。为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优等生相对时间闲置,出现了时间浪费的现象。我想今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优等生:(1)反复识记,加深印象。(2)优帮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归文本,为质疑问难做充分准备。总之,力争使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他们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组合作欠积极,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组员显示出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个样子给老师看”的心里很严重。如:当老师提到对“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时,很多学生不从问题本身入手,大胆质疑讨论,而是急于翻阅参考资料,盲目求助于组员,更有甚者,泰然处之、坐享其成。对这一现状,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想,今后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1)采取小组积分,引入竞争机制。(2)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组员,发挥整体优势。(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少批评。(4)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较难的问题,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避免过度等待、不等待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二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三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四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参考答案:唐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参考答案:漂泊离愁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
答:龙标、五溪、夜郎。
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第二课时。
课堂同步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七
1、使用讲学稿,学有所依,目标明确。讲学稿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它涵盖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各项内容,学、讲、练结合,手、脑、眼并用,使生摆脱了原有的只听不看、只听不练的单调的学习模式,克服了固有的学习惰性。讲学稿以书面的形式把所学的内容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为教师直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节课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1)本首诗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诗词诵读四步法:知作者——诵诗文,——品诗句——悟诗情。这不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也对今后的诗词学习起到了指导的作用。(2)就中考而言,诗词诵读必不可少,其考察范围不拘一格,单靠抓重难点,已远不能满足中考要求。本首诗也不例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故讲学稿内容涉及了作者、易混字词、朗读节奏、文学常识等最基本的知识,旨在提示、强化学生记忆,夯实基础。对重难点问题的生成,也不是一蹴而就,力求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梯度化,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做到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板书设计,一目了然,构建了知识框架。合理有效的板书为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整合与识记,形成了知识框架,达到了概括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学习步调不一致,教师缺乏灵活多变的调控措施。在自主学习环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快速完成任务,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相对滞后,速度较慢。为照顾到全体学生,教师不得不耐心等待,致使优等生相对时间闲置,出现了时间浪费的现象。我想今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优等生:(1)反复识记,加深印象。(2)优帮差,提升自我能力。(3)回归文本,为质疑问难做充分准备。总之,力争使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他们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能力。
2、小组合作欠积极,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中,组员显示出较大的盲目化、形式化,“做个样子给老师看”的心里很严重。如:当老师提到对“杨花”这一意象的理解时,很多学生不从问题本身入手,大胆质疑讨论,而是急于翻阅参考资料,盲目求助于组员,更有甚者,泰然处之、坐享其成。对这一现状,教师显得无所适从。我想,今后应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1)采取小组积分,引入竞争机制。(2)充分发挥组长的协调作用,把任务下达到每个组员,发挥整体优势。(3)对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少批评。(4)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较难的问题,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避免过度等待、不等待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提高课堂效率。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懂诗意补充注释:
1、杨花:柳絮。2、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
3、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要字词落实到位,句子通顺,翻译准确。(信、达、雅)。
(五)悟诗情。
1句:写景,为什么专写杨花和子规啼叫?。
2句:叙述作诗。“闻道”,表达了一种闻知朋友讯息的心情。“过五溪”,足见迁谪之,道路之。
明确:1、2句未写悲痛之情,但已显示悲痛之情。这是诗句背后的.东西,是读出来的。
3、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从修辞手法看,运用,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小结:通过,表达了诗人。(主题)。
使人格化(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动作)。(艺术特色)。
(六)重累积。
1、背诵默写。
2、收集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
三、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背诵并抄写诗及注释.
2、理解性练习。
a、点明诗人闻讯并交代时节的一句诗:
b、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
c、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助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诗中将明月人格化,托月送情,表达对友人的关切的句子是:
d、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3、改写。把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六要素。
参考附文:月语。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九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
8.(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分)。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2分)。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赏析本诗的后两句。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
5、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事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先写景后叙事,写景时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凄厉的子规,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满怀愁绪的心情,有飘零之感,又有离别之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化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感伤自己过去的遭遇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一课时。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介绍。
1.古体诗,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
2.内容大多写士子失意彷徨的苦闷,夫妻间的'离愁别绪。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二读课文。
要求:勾勒画面,复述情节。
3.情节描述。
要求:抓住人物、环境、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
四.赏析诗歌。
1.牛郎织女两个人物,主要写织女。
2.织女的活动(织而无丝)。
3.为何无丝,又为何织?(思念亲人;排解内心苦闷)。
4.对比《天上的街市》中天河“浅浅”“不甚宽广”,本文“清”“浅”却“相去复几许”。
《天上的街市》解放牛郎织女为写对光明、自由、幸福的追求与憧憬;
《迢迢牵牛星》写夫妻间的离恨与相思。
5.三读课文,对比《天上的街市》《迢迢牵牛星》的情感。
6.课文如何更好体会情感(叠字,并标出)。
7.重读叠字,四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本文以织女为中心展开想像,请据此想像牛郎怎样思念妻子。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三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四
古诗简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题,介绍背景,解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以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4.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远眺孤舟,写的是远景。而王维捕捉的是船夫荡桨的细节,写的是近景。同样写送行,李白之潇洒与王维之细腻,可见一斑。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五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六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参考答案:唐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参考答案:漂泊离愁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四)、诗歌赏析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八
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2课时。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诗中找出与怀化有关的内容。
答:龙标、五溪、夜郎。
2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第二课时。
课堂同步练习。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十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七年级教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篇二十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跃送别诗。
人物、事件、距离。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0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