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1:16:11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3 11:16:11     小编:BW笔侠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在撰写总结时,应注重突出重点和核心内容。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范文,了解总结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水平。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一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二

1.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动作。

3.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

4.昆虫和鸟类中的大部分种类能够飞行。

5.无论哪种运动形式都要依赖骨、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等结构来完成。

6.根据骨的形状,可以将人体的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7.长骨的结构模式图。

8.骨膜为结缔组织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对骨的营养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9.幼年时,骨髓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成年时骨髓呈乳黄色,失去造血功能,称为黄骨髓。在骨两端的骨松质中,红骨髓终生保持着造血功能。

10.在儿童和少年的骨中,有机物稍多于1/3,使骨的弹性大,密度小;成年人的骨中,大约1/3是有机物、2/3是无机物,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稍多于2/3,使骨的弹性变小。

11.骨与骨之间的连结成为骨连结。

12.骨连结有不活动连结、半活动连结和活动连结。活动连结也称为关节。

13.关节的外形和结构模式图。

14.关节一般可以分为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关节囊四部分结构。

15.关节头与关节窝相接触的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腔中有滑液;关节囊的外面有韧带,使关节既牢固又灵活。

16.由多块骨通过骨连结组成的结构称为骨骼。骨骼具有保护、支持、运动等多种功能。

17.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构成骨骼肌的细胞,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18.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都分。两端为白色的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中间是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一束束的肌细胞外有结缔组织膜包裹,里面分布有血管和神经。

19.在正常情况下,骨骼肌所接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递的兴奋。

20.人体的骨骼肌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排便,表达情感和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

21.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通过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当骨骼肌接收到由神经传递的兴奋后,就会收缩变短,并产生一定的拉力,从而完成已关节为中心的骨的运动。

22.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紧密配合下完成的。

第二部分动物的行为。

1.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摄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领域行为、节律行为、繁殖行为等。

2.摄食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例如:鹰捕食野兔。

3.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域等发生攻击或搏斗行为,称为攻击行为。

4.动物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称为防御行为。

5.领域行为: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就是占有和保卫一定的区域,不允许其他个体侵入。

6.动物的活动因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变动,称为节律行为。

7.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求偶、交配、产卵、抚育等繁殖行为。

8.根据动物行为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9.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遗传决定的,又称为本能。先天性行为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很难改变。先天性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10.学习行为是指动物根据后天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11.社群行为:在群居的动物群体中,常存在等级现象。等级的确立一般是经过个体间的斗争形成的。

12.通信是指动物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视觉通信、听觉通信、化学通信等多种方式。

生物重点知识点复习。

一、细胞中含有两类物质。

1、无机物:水和无机盐。

2、有机物:糖、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1、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2、细胞膜的功能。

(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

(5)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

(6)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

怎样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记住。

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初中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

突破难点。

有些初中生物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

在初中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三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四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3、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册》。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五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38度》片断: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影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什么事件吗?

非典在30个国家和地区造成8000多病历和900多人死亡。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其实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还有:埃博拉,禽流感,艾滋病等。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观看、讨论。

利用视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病毒的种类。

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等是怎么传播到人的身上呢?

提供相应的资料:1.有人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这种动物而感染非典。2.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到严重的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3.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

根据已经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阅读资料:明白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

理解病毒的种类。

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病毒的结构。

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

它有哪些结构?

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

阅读课本,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

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结构。并用自己的方式区别动、植物细胞和病毒。

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病毒之“小”,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力。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病毒这样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问题播放视频:病毒的生活。

观看视频。

借助视频资料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病毒不是只有有害的一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

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教学难点: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看谁选得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

c.中药和西药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来区分的。

d.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答案:b。

2.当你的家人因腹泻需要服药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种非处方药。

a.感冒冲剂。

b.牛黄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诺氟沙星胶囊。

答案:d。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七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八

流感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仅在呼吸道局部增殖,一般不侵入血流。年老体弱者和婴幼儿易继发感染导致肺炎。

2.免疫性:病后对同亚型病毒有牢固的免疫力。保护性特异性体液免疫包括呼吸道粘膜局部siga,具有阻断病毒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的保护作用,只存留几个月;血清特异性抗ha为中和抗体,能抗病毒感染和减轻病情,可持续存留数月至数年;抗-na不是中和抗体,具有抑制病毒释放和扩散作用;抗-核蛋白(np)可用于对流感病毒的分型。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九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和生存条件;第二节《细菌》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却不清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的主要特征,并为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所以我设计由学生调查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学生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

3.学生的情感水平。

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具有片面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结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调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学习,获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制作孢子印这部分内容,学生较感兴趣,通过展示和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各种常见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鲜蘑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

2.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3.激发学生生态学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真菌的结构特点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点:

1、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顺序,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用发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实验,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学难点: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青霉,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突破难点:

1、课前复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特点。

2、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比较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法:示例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法: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

1.课前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和调查。

2、准备酵母菌培养液、青霉、蘑菇、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解剖针、解剖刀、吸水纸、碘液。

3、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调查报告。

2.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尽量铺设路子让学生去表达他们所了解到的真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科学观的积极性。

1、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课上小组的代表上来汇报调查结果以及小组自评,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通过交流认识到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结合酵母菌的电镜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出芽生殖;利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结合电镜图片了解霉菌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然后归纳总结真菌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和营养方式。

3.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让学生对真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青霉和蘑菇。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营养价值很高的真菌;但我们也经常为桔子长毛、馒头长毛、衣物发霉而苦恼,对于这些令我们既爱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导入新课。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课前让学生分组,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分组展示自己调查报告。

《常见的真菌》、《怎样区别毒蘑菇》、《食用真菌的营养》等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真菌的结构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1、观察酵母菌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区分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观察观察酵母菌,染色后,观察酵母菌的结构和出芽生殖。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认识酵母菌的结构。

2、观察青霉组织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再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态与颜色。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自学课本77页青霉结构图。每组派代表介绍各组的观察结果。培养实验观察和表达能力,认识菌丝和植物器官的不同。

3、观察蘑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准备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态结构。用手撕蘑菇,观察它的断面。自学课本77页蘑菇结构图。用放大镜观察蘑菇的子实体(菌盖、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培养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丝构成的。

教师:你们能不能从真菌的生活习性上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属于哪一种?学生: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学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生,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

四)、真菌的繁殖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

青霉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轻,能随风飘散到各处,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所以,我认为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

五)、制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导学生探究制作孢子印的实验过程:

1、选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材料。用解剖刀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开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白纸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

学生观察并讨论:

1、选取什么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风吹散?

3、如何根据蘑菇孢子印的特点,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数量、形态和作用?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学生总结真菌的共同特征:

1、真菌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2、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3、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练习:

1、蘑菇有根、茎、叶吗?蘑菇的生长需要光吗?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2、了解细菌的繁殖特点,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3、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释现象,激发学生探讨生物奥秘的热情,产生共鸣。

学以致用,情感升华。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者多细胞(菌丝)。

2、有细胞核——真核生物。

3、营养方式——异养(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1、新教材要求开发和运用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径,课前我已经布置了学生分小组调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小组课上汇报调查报告。

2、在整个教学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学,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伙伴。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听与接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活动,并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拓展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让初中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4、学生对显微镜掌握不熟练,导致课堂推进有些障碍,课堂预设内容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

40、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41、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42、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

(1)人人都来植树造林;。

(2)开展爱鸟周活动;。

(3)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

(4)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

44、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种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基因组成有差别。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5、自由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

46、各种生物类群常见代表生物。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一

1、提炼关键信息,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说明顺序。

2、通过与所学《中国石拱桥》的比较,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文章情感为线,贯穿课堂。通过语言品析,感知科学小品文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品味改写,加深对不同风格说明文语言的认识。

课型设计。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课——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教师渗透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将说明新知的学习深入巩固,并拓展运用,了解常规说明文语言与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差异。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课题“入侵”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入题,一方面让学生快速理解说明对象,同时引导学生带着作者的写作情感去感知文章,以情为线,贯穿教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默读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说说从中获得哪些相关知识。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明晰本文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通过默读锻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问题设置较易操作,旨在面对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同时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板书整理,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阅读比较体味语言。

1、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课,体悟科学小品文语言特点,结合范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赏读语言,体悟情感。

2、通过将文中平实说明语言的改写,学会运用生动说明的方法。

师方法的引导,品析语言,体味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品析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表达。

四、总结本课体会精神。

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设计意图】由本文内容的品读,情感的把握,启发学生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尝试运用生动说明的写法,搜集生活中的生物入侵者相关介绍性资料,写一段说明文字。

【设计意图】就课堂学习重点进行课外可行性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说明方法在练笔中加以尝试。学用结合。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修辞生。

成语动。

科学小品文。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二

描述单细胞生物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单细胞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单细胞生物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

2.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四、教学准备。

1.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少许棉花纤维。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么,这些仅仅由一个细胞所组成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些生命是如何生存的呢?学完这节课,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生物圈中不少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单细胞生物有初步的认识。

(三)观察草履虫实验。

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他们是否能依靠自己的结构特点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就以草履虫为代表来进行探讨。

1.从草履虫的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设计意图】肉眼观察培养液上层游动的小白点,认识草履虫的个体大小。

2.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然后寻找一只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进行观察。

3.展示草履虫图片,讲解草履虫的形态、运动方向及身体的前、后端,展示模型说明草履虫的立体形态。讲解草履虫具有表膜(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具有细胞结构。

【设计意图】看到草履虫的细胞结构,明确认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四)草履虫如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出示草履虫的结构图片。

(1)草履虫如何运动?在草履虫表膜上面有许多纤毛,这些纤毛就相当于草履虫的“脚”,靠纤毛不断的摆动而在水中旋转前进。纤毛的作用是:运动。

草履虫的运动不是随机的,也会觅食和逃避敌害,也就是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2)草履虫如何获取营养呢?草履虫具有口沟,可以从环境中获取食物,并通过消化泡消化食物,以获得营养。

(3)草履虫可以通过胞肛、伸缩泡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我们观察草履虫的时候,为什么从草履虫的培养液的表层吸取培养液呢?草履虫为什么集中在上层呢?草履虫的生活需要呼吸,需要氧气,而与空气接触的培养液上层含有较多的氧气。草履虫是靠表膜完成呼吸的。

(5)展示草履虫分裂生殖、接合生殖的图片,讲解草履虫的繁殖,并说明它也有遗传变异的现象。

2.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是单细胞生物。它具有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五)其他单细胞生物。

1.展示衣藻的图片讲解,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还有很多。衣藻的身体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它也具有精致和复杂的结构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出示眼虫、变形虫的图片。

【设计意图】提供更多的事实,支持“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重要概念。

(六)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小瓜虫危害鱼类。

2.赤潮。

(七)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课堂评价。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2.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在实践上的应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学习难点:

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自主学习。

1、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_______。

2、按引起变异的因素首先决定于的不同,其次与也有关系。

三、合作探究。

(2)猪的家子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能说出它们形成的原因吗?

(4)因土壤条件不同,番茄幼苗的`长势不同,你能否列举出有类似变化的生物?说出变化的原因。

四、随堂检测。

1、一只雌猫一次产了四只小猫,这四只小猫在毛色上不完全相同,则说明生物体具有()。

a.遗传性b.变异性c.进化性d.适应性。

d.利用卫星培育太空椒。

4、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往往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a.两个品种杂交b.基因变化c.染色体发生变化d.环境影响。

5、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的特点是()。

a.都是有利的b.都是有害的c.能遗传给后代d.不能遗传给后代。

6、玉米有时会出现白化苗,这种现象属于()。

7、下列各项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

a.人类的血友病b.棉铃虫产生抗药性c.玉米的白化苗d.高杆水稻。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二、真菌的生殖。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习与应用]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五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和生存条件;第二节《细菌》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却不清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的主要特征,并为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础。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所以我设计由学生调查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学生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

3.学生的情感水平。

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具有片面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结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调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学习,获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制作孢子印这部分内容,学生较感兴趣,通过展示和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六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学好初中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1.预习初中生物。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生物需要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考试是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背的时候同时也要进行默写。大学考前复习期间,我几乎不背书,都是抄书,默写,默不对就再来;另外还把书上重要的图都画一遍。结果有一次考试真的考了画图,我就赚到了。

3.考场上也有技巧。

当我们坐在考场里,眼前摆放着一张生物试卷的时候,我们也要抓紧最后的机会来提升成绩。

很多同学会按照题目顺序,先做选择题,后做非选择题。如果你背得特别特别好,并且逻辑推理很强(也就是你的数理化很好),这是可以的。实际上,选择题做对的难度远远高于非选择题,很多选择题的综合性特别强,每个选项涉及一个知识点,在考试紧张的氛围下,脑子很容易就乱套了。尤其是审题慢的同学,做着做着就崩溃了,占用了大量的考试时间,最后做不完卷子。

所以我建议:倾向于死记硬背而逻辑推理不太强的同学,可以先做非选择题,因为非选择题有上下文,联想答案比较容易,在答题时也会树立信心。

学习生物的记忆方法。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七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讲授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行为好运动、健康地生活。

三、常规落实:

1、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做到步聚齐全、层次分明、先周备课、节节备课、数量充足。逐步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备课标。生物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以便指导日常的教学。

(2)备教材。在掌握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通读全册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掌握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分析把握好重点、难点。

(3)备习题。对要求学生做的练习题、作业题,都要认真设置。实验实习的拟定教具,课前要实习操作,掌握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实习效果。

(4)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切实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进度、深度和教学方法。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学习习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准确地预见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准备相应的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把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5)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材,围绕重点,确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易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教学方法。要认真研究技能形成与训练教学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还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为重点,并准备好各种教学课件、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仪器设备等。

(6)备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教,而更在于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因素,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和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终身受益的东西----学习方法。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本学期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和要求,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实际出发,灵活的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3、作业与辅导:作业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布置作业,认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作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作业难度适宜、份量适当。作业内容能找准关键,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针对性和代表性。要指导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养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批改作业,做到快收、快批、快发、快评。作业批改以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作业可采用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相互检查批改、小组(或全班)交流等形式,讲求实效。在批改作业时有错要标记,批语体现鼓励性原则,富有激励作用和指导意义,每次都署批改日期。

单元检测讲评后要补做满分卷。每次单元检测卷都要再收起来集中存放,到阶段复习的时候再发给学生作为重要的复习资料。

五、教研工作:

1、及时进行业务学习,并发至自己的博客。

2、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学习,努力丰富自己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课水平和课堂效果。

4、教学反思要做到及时,真实,实效,准确地反馈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以期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每周发布一个精品教学案例。

5、学困生转化工作。学期初定出名单和措施,学期末对转化结果作出反思。本学期至少转化好一名学困生。

六、教学进度。

另见教学进度表。因为初二要进行结业考试,尽量加快进度。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篇十八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真菌的主要特征。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本节课由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分别对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见真菌进行了观察探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酵母菌的各部分结构在显微镜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对青霉和曲霉的菌丝的观察也有一定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知识更加明确,而且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用鲜活的视频录像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师生的互动性较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100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