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制定的一种书面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编写教案,因为它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我想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了吧。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和掌握时间的把握。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二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概念。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三
二、课时:2课时。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二)新课内容。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四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学会探究、学会。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五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六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更替。
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
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
板书:(2)时间差异。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
(1)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公转。
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
(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
(3)公转特点?
生:答略。
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表格: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活动四:教材12页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活动五:读教材12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_____________,直射的最南界限是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
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纬线上,全球各地平分,各为。
小时。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半球为季。
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形成四季。
(2)产生五带。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八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
课后制作环保教具。
教学后记。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九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评议指导!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亚洲、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通过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
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四)总结:
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五)作业:
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板书设计
欧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轮廓范围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气候特征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四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五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六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七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八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十九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1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