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1:45:11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3 11:45:11     小编:薇儿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成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成果。"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总结的名人名言,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灵感。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歌,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所配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想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b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自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四季的特征有所了解,但仅仅只是接触,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拥有的知识少,经验不足,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对这课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这课内容,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总结来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准备:

描绘四季景色的图片,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板书:四季。

点评: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让学生回忆哦一下,在这四个不同的季节中有哪些景象。小组交流后,每组派一代表回答。

甲组:春天,花开了,草发芽了,树枝开始抽条……。

乙组:夏天,蝉叫了,青蛙叫了,绿树成荫……。

丙组:秋天,树叶变黄,稻谷成熟……。

丁组:冬天,水结冰、下雪、人们穿很厚的衣服……。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非常仔细,回答的很好。

2、出示四季景色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景色。

3、看书中的图,了解四季的景色。

点评: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先结合实际说四季特点,再看图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色,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认识了四季特点。

三、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1][2][3]。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那么,作为语文学科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根据想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以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

一、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再造想象是依照词语描述或图表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因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独立首创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别人曾经设想过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灵活、清晰、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雕塑家可根据某些图画资料将自己从未见过的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样,小说家也可以根据历史留下的某些资料,将历史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再造想象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显提十分重要,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儿童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1、对比想象。即把两件或多件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比较,即使是同一事物也可把它放在不同时间、地点观察、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变化与异同,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如《粜米》一课,写的是三十年代的事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但课文情节线索清楚,粜米的前后情景、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如文中写旧毡帽朋友早晨出来时,敞口船是满满的,粜米后,船身浮起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粜米前后,敞口船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沿着再造想象的思绪,创造感人的新形象。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有的学生说“一船船如珠似玉飘香的新米,被万盛米行的廒间吞吃了,旧毡帽朋友到手的是可怜的几张带了颜色的花纸头,辛苦带来的一点希望就像船间的泡沫,眨眼间,没有了……”学生在这里,不仅更深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想象力。

2、补充想象。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如《麻雀》一课,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动作,突出老麻雀的果敢、勇气,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想象老麻雀扎煞起的样子,然后再让学生描述。有的说,是羽毛张开,向四周伸展;有的说,是羽毛象钢针,根根直立的样子像刺猬,这样就是对课文的补充。学生说出后,还可以再进一步让学生大胆想象老麻雀的神态是怎样的。有了前面“扎煞起”这一形象的基础,要学生再补充想象老麻雀的神态就有了依据。这样步步为营,自然而然地引到揭示伟大母爱的主旨上来。教师在这里,抓住“扎煞起”,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此外,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穷人》一课,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矛盾心情时,运用了许多省略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把带省略号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自己五个孩子已够丈夫受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要是他回来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会同意吗?不,还没来,我也不想一想后果,为什么把他们抱来呢?如果他不同意,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自作自受,我不怕打,救人要紧,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样一补充,学生就明白了桑娜的忐忑不安,明白了桑娜的心地善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丰富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想象者对已经掌握了的许多素材进行创造性的综合,独立地首创出出新的形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学生的学习如写作,画图,解数学应用题等没有创造想象的参与也不能完成。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扩写”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处理,要使学生解放大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要在表扬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引导。同时,还要让学生讲为什么这样想?“原型”是什么,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扑去以后的结果怎样呢?文章故意留下了悬念,按一般思维习惯,小羊一定会成为狼的腹中之物。但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入非非”。学生的回答就多了,有的说狼用力过猛,一下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小羊获救了。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属想象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想象。联想就是在头脑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其形式有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

想象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高于联想,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矗学生有了较强的联想能力,就能顺利地把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辨别它们的本质区别。

一、类比训练,培养类似联想

类似联想就是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术知识的各个体系中,每一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或相似形态。并且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充分体现了阶段性归类特征。因此,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成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1课《动物装饰----鸡》一课时,教师就应抓住第10课《动物装饰----鱼》?和第9课《动物装饰----虎》的装饰方法,利用虎、鱼与鸡在装饰手法上都必须经历变形这一图案装饰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虎、鱼在简化、添加、装饰的处理方法,从而演变为鸡的装饰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动物装饰的一般方法,即通过对动物原形体的变化(或简化,或添加,或装饰),达到图案装饰的艺术效果。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二、转化训练,培养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说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如第十册第5课《铅笔淡彩----静物》一课,要使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师不能一味地从铅笔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绘画步骤进行讲述,而应引导学生将铅笔淡彩这一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素描明暗知识和未学习过的水彩画知识,通过展示同一静物的铅笔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让学生从用线和用色上对比研究。从静物素描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笔较轻、用线简略且只用疏松的线条将暗部略加调子。从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铅笔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颜色用水稀释、淡淡渲染或根据物体明暗略加变化。通过两组作品的对比分析,学生便可归纳出铅笔淡彩在用线、用色上的独特技法特征,从而理解了这一新知识。

三、反向训练,培养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从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第四册第6课《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学习在画面中大面积地运用冷色。?要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结合第四册第4课《温暖的阳光》一课,该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暖色,以暖色为主想象创作一幅画。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他们已能掌握红--橙--黄为暖色,并能体会到暖色使人感觉热烈、欢快、激奋、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海底世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色彩感觉暖色谈起,同时通过出示大面积的蓝、绿、青与红、橙、黄的色彩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蓝、绿、青具有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有了这种心理感受,学生对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色彩了。

四、推理训练,培养因果联想

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由于作品题目与作品的内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有因果关系,作品的题目制约着作品的内容。因此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经常的推理训练,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提高。如第十一册《为童话、寓言配画》一课,其教学目的是初步使学生掌握插图的基本要点和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细研究文字所表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重点抓住文字内容中的典型、主要的情节及形象,然后运用造型手段将分析出的典型的主要情节及形象描画出来,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应扣住原因(文字),从文字中揣摩、合理地分析色彩因素,这样通过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分析与表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插图即结果就产生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由结果(画面)求证原因(文字),看画面是否准确、形象地表现出了文字的内容与思想。这样,学生通过多次推理训练,强化了因果联想能力。

五、发散训练,培养自由联想

在太空中怎样遨游?人类开发太空,建造怎样的建筑物在卫星与星球间运转?……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想象能力不同,他们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样、多姿多彩。教师应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学生以观看星星、月亮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学生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创造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学生的发散型自由联想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三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

[4]。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突出听说与交流能力的提高与培养.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一趋势引发了广大师生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文章指出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口语教学效果.

作者:李金荣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46刊名:当代经济英文刊名:contemporaryeconomics年,卷(期):2007“”(8)分类号:h3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学英语口语语言输入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五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写出成功作文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而我认为成功作文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

一、学会观察,认识生活,为联想想象辅路。

联想和想象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你天马行空,信口开河。无论联想和想象如何广袤深远,它都被现实生活制约着。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进行想象,先要教会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只有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着手,作文时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也就相应地多了“灵气”.有一次,我出了〈一件小事〉的题目叫学生写作文,罗银娇同学就写了星期六几个同学在家玩“放电影”的游戏。写他们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一个二个轮流站出来表演节目,而未轮到表演的同学却高声喧哗,不认真看,闹得很不愉快。这看起来是索然无味的事,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却是丰富的'周末。问题是如何指导她去想象,由小及大呢?我看过这篇文章后,就找到她,问她真正的放电影在哪里放?(影剧院)那是个什么地方?(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应遵守什么秩序?(公共秩序)然后,叫她按照生活的实际,重新修改,经过修改,展开了联想,就写成了一篇成功作文。

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为联想想象准备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储备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的,表象储备愈多,则想象力就愈丰富愈正确。而表象的储备要靠平时学习、生活的积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在校的学习,其次是通过电视媒介、阅读课外书籍等。因此,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不是无理地限定“不准看电视”,而是指导学生看每天的中央电视台新闻、看动物世界、动画城、文艺节目,推荐学生看童话书、神话故事书和成语故事书等。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知识,就为想象打好了基础。如:我在教学沿海版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时就深有体会。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要求学生观察学校的升旗仪式,写一篇作文片断。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升旗的整个过程写出来,而对于国旗下的联想却不是那么容易了。而我班的吴锐坚同学却能从飘扬的国旗联想到香港、澳门的回归,从台湾正在进行的所谓“总统”选举,联想到祖国未能完成的统一大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宝岛台湾上。他成功的联想使他的作文也获得了成功。这与他能关注社会动态,储备表象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各种图表符号的讲解和直观教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学时要尽量使教学语言形象化,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沿海版第五册《雨后的荷塘》一课后,就是采用图表符号激发想象,利用扩展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篇课文全文共22个字,教学完后,我就作了一幅池塘荷花图,画上蜻蜓、青蛙等,让学生扩写成100字左右的文章。平时,我还经常在班里进行扩词、扩句、造比喻句等的各项比赛,从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

总言之,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成功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六

[内容]。

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便没有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

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方向的。又分为发散联想与引申联想。

发散联想训练:例由升旗展开联想提炼论点。起初,同学们只有一个公式化的结论:红旗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应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为开启联想的闸门,作如下引导:红旗出现在哪些场合?除先烈外,还有哪些人为红旗争光添彩?于是,同学们的思维飞跃到:南昌城头的红旗,长征路上的红旗,江姐狱中绣红旗,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的红旗,联合国总部上空的红旗,奥运会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插上南极大陆的五星红旗……为红旗争光添彩的有李四光的地质学贡献,体育健儿的枚枚金牌,澳星的升空……这样四方纵横联想,红旗就变得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了,五星红旗是伟大的党升起的,我们热爱五星红旗,就更应热爱党。五星红旗指引我们奋勇前进。在改革大潮中,五星红旗更为鲜艳。我们以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等。

引申联想训炼,观一幅漫画或看一首小诗使联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例艾青的诗《小花答辩》是这样的:要是长在深山/有谁能发现/静静地生长开放/平安并非幸福/寂寞倒是痛苦/宁愿开在路边/踩扁也心甘情愿。要提炼观点写一篇评论,就必须作引申联想。诗中以小花答辩的形式,展示了小花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小花认为她的一生最恰当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平安并不是幸福?“由此联想到些什么?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无数革命者不愿作“寻常床篑死”的品质,联想到“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联想到当今冒着风险下海的一些行政干部,联想到跳槽的科技人员,联想到太空城的科技人员,向深处联想,评论文才有深度,才有分量。

二、逆向联想。即由这一事物向相反方向想象而求得另一事物。例龟兔赛跑的'故事。除了同向联想批评兔子骄傲之外,运用逆向联想便可得出新意。如:指出龟兔赛跑这种比赛的不合理性,因为两者在行走能力上悬殊过大,犹如让高中生与一个小学生赛跑,难怪兔子睡觉呢。由此联想到学校里对待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此外还可指出:乌龟的胜利纯属偶然。如不改革,下次必败,再联想到工作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等等。又如:“谈‘吃一堑,长一智’”,逆向联想可得出结论是:吃一堑未必长一智;不吃堑也可长智。必须指出的是:逆向联想容易出新意,往往以险,以巧,以奇取胜。但是又不可为此而扭曲原意,那样就会弄巧成拙。有一则材料为:有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有一个果子被虫蛀了,于是管理者抡起大斧,朝大树砍去,要求从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写读后感。这则材料寓意已很明显,即管理者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做法是荒唐可笑的。

联想时就只可作同向联想,而不可作逆向联想。结果有的同学仍写道,“这棵大树砍得好”,“为管理者砍树叫好”等,这样硬扭曲材料的做法是不对的。

三、多角度联想。由于事物是立体的,往往联想也应多角度进行。例《知足与不知足》联想的角度就很多:1.人贵知足尤以不知足为上;2.对既得的知足,对未得的不知足;3.生活上要知足,学问上宜不知足;4.知足者长乐,知不足者乐长;5.对别人的理解知足,给予人的奉献,不知足。

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991年高考题就要求把圆想象成某个具体实物加以描写,可见,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训练手段很多,如改写、扩写、续尾等,此外还可作一些专项练习,如“霜花似花不是花”加以想象完成同类的句子:棉花似花不是花,雪花……水花…,浪花……。还可描写一个欢乐场面。尽管同学们都会作各种想象,但其中仍有高下之分。

总之,联想与想象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有了丰富的联想能力,想象才有了可靠的基础,想象能力增强了,又能促进联想,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就能体会到运用这两种能力所取得的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八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二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九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通过语文学习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此,笔者欲就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其思维。阅读教学课的“巧设导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其夫人小巧伶俐。他们夫妇运了一批鸡蛋去非洲卖,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于是他夫人去卖,不多时就卖完了。老师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兴高彩烈议论起来:有的说男的不会经商,有的说女的嘴甜,有的说女的漂亮吸引顾客……同学们看到老师不置可否时,又陷入了深思,到了孔子所说的“愤悱”之处。老师先肯定大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思路开阔,但还未找到真正原因。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里便显得很小,他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相购买,这就体现了衬托的道理。老师继续引导:作家经过对生活现象长期的观察体验,有意识的将这个道理运用于写作,就是常说的衬托手法。那么《绿》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导语,运用类比联想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疑曲问,引发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学有成效。像不少学生对现代文阅读不愿钻研,往往认为一看就懂,没有嚼头,这其实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有位教师教《荷花淀》,很会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例如,他抓住水生女人回答水生的两个“嗯”字,以及女人们去看男人途中那划船时不同水声的描写(象声词“哗、哗、哗”和“哗哗、哗哗、哗哗哗”),通过“设疑曲问”,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与环境气氛的渲染,使学生懂得了看似平淡的字词,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在这方面,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很值得学习。他教《愚公移山》时问学生:“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也去移山,他爸爸放心吗?”学生说:“他没有爸爸。”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书中说孀妻遗男。”这样去设疑巧问,必能发展学生向纵深思考的能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设条件,引导质疑。

质疑是治学之本,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质疑的明言。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应利用课堂或课余,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疑”。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义的地方探索微言大义,就变成了穿凿附会的道理。要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篇章之中产生疑问,并创设种种条件,启发积极思维。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易生疑处设疑。像有些课文或有些词句,学习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但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处或容易产生差错的地方,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敢疑”:一是要向教材内容质疑,二是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我们说质疑要创设条件,就是创设一种民主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由“操纵者”变成“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养成质疑的习惯,摒弃强制性的“统一”,鼓励个性和独特。

四、鼓励“求异”,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指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新的见解的一种方法。

首先,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多方面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一篇文章各人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树立新思想。例如有些成语,强调某一道理意思固定,但也不是无可议之处,像“狐假虎威”是不好的,但狐“假”虎威以对付老虎,保全性命,也难能可贵。

运用“求异”之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和现成结论“求同”的现状,而突破“框框”,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五、利用“空白”、发挥想象。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往往通过“空白”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间,造成巨大的艺术魅力。像维纳斯女神雕像那两条断手臂,像中国画画面上留出的大片空白,都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语文教材中许多名家名篇,独具匠心,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成为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联想、填补,促成“完型”,将会起到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

这些作品不论是文字上、情节上还是思想感情上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无不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大有裨益。

六、扩大视野,拓宽境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局限于课堂小天地和书本知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从读写训练上来讲,学生也应尽可能地了解和熟悉生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多看课外书籍,多看校外世界,扩大视野,思维必然活跃得多。从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来看,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无不要求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能了解有关社会生活的学生,其文章写得得体,思路广阔,否则,脱离实际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教师提倡“开门写作”,组织开展课余活动,让学生沐浴着生活中的七色阳光,无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能力的高明之举。

以上所述,不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教海拾贝”,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只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在抓创新教育的同时坚持教育创新,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开发》.(江西省人事厅1998.6出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

合作学习是指分小组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让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根据的互助性学习。其宗旨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从而锻炼能力,获得真知,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学习方法、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沿着不同的思路去思考,他们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思想冲突,这也许会给合作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教师应重视创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情绪,吸引学生自主融入教学中,从而形成主动合作的状态。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注意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扮演好组织者、辅助者的角色,应懂得包容学生的不同观点,并要与学生平等沟通,也可以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点拨;要帮助推动学生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以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学会尊重和分享,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前要有整体概念,根据知识特点、学生特点,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在合作学习中,流程通常是这样的:在本组内,先由一人做中心发言,然后由本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最后由一人总结一些本小组成员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样,每个小组都采取这种方式;然后教师在全班提出问题,对大家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全班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三、科学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通常来说,开展合作学习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主要时机:一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更好地保证了全体参与,更好地发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有所深入时。假如教师使用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就只能片面地分析,而不是全面、完整地讲解。在处理这种教学内容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展开合作和讨论,使之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内涵;三是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需要共同探讨。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和不一致时,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下一个固定结论,而应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结合实际表达个人观点,共同探讨,互相辩论,然后通过小组评议,最后由教师引导他们去认识正确的观点。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是一种每个人的经验互相融合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分享的喜悦,并且学会互相尊重、欣赏,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必须注意分清学生无效的合作和有效的合作,积极实现学生间互相配合和支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林秀清。合作学习提升能力:畅谈初中思想品德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新体会.文理导航:中旬,2013,13(7)。

殷明德。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1,18(2)。

其美扎西。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应用.读与写,2013,12(22)。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一

就小学生写作来讲,习作的过程就是以生活为原材料创作、想象的过程,学生习作水平赖于其想象力的高低和教师的正确训练、引导。正确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想象力是指导小学生习作想象作文的关键,也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激活想象力。阅读是学生接受母语熏陶,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化内涵和精华的主要途径。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其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其丰富语言积累,为想象充实原材料,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2、拓宽思路,活跃思维,培养想象力。正确的思考线索可以让学生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认识活动,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实现有意想象。就习作训练来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拓展分析思路,适时调整、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善教巧拨,丰富想象,提升想象力。提升学生想象力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难不可攀。常言到“善治水者,必识水性”,作文教学和其他教学与治水一样,教师只有吃透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习作训练要求,清楚学生实际,善于以标准而立,据本而教,借物联想、假想和幻想,指点迷津,在教学中真正把教学要求落到实处,丰富学生想象,提升想象力,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4、假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情,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如教《未来的什么》,老师先用故事导入,乐乐穿过时光隧道走进未来,拍下了许多前所末有的东西为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幻灯片图片展示,点击思维,未来的事物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都想过,但脑海可能没有清晰的影像,难从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出示了“会飞汽车、带车轮的'鞋子、海绵的鞋子”的图片,点击学生的思维,然后用范文引路,教会方法,课件出示乐乐写的《未来的汽车》后问:“乐乐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未来的汽车的?经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出本次习作的方法――介绍未来的东西的样子、功能。

假想能使学生对未来事物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当然在这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总之,想象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实践是衡量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想象的唯一源泉。学生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才能为自己插上一双充满想象力的翅膀,探取到智慧的明珠!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二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中,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将输入信息加工成思想产品的能力,它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要使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就要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和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其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采取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在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表现出一些“奇异”的物理现象,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这种引入新课讲授物理规律或概念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既感到有趣又轻松。例如,在研究“磁生电”这一现象时,我们把演示实验放到本节课的开头。取条形磁铁和线圈,学生观察到在原线圈中插入磁铁可引起感应电流,且改变副线圈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在原线圈内同样引起了感应电流。此时将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异同,又如何能使“磁生电”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了,并能饶有兴致地听老师讲解。

2、利用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境界。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多组织实验课把学生带入物理境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直接兴趣。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拉一拉抽出空气的两个半球,体会一下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威力,使学生既感到了乐趣,又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品质。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纷繁复杂,各种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处在联系状态中,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弄明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讲解“磁场”这一章时,从中看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在闭合回路里磁通量发生变化又可以产生电流,电和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联系就可以理清相关的几个定律。所以,通过把问题全面化,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分析,这样做不仅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2、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度的指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恰当的速度要求,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利用学生“好胜”心理,适当展开学习竞赛,以便训练学生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增强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化归”,“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科学方法是构成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指导学习物理概念知识,要注意把物理概念的抽象化与具体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分析,推理和想象来形成概念。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长期的教学目标,它贯穿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我们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认知能力综合表现.教师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写作技能的'训练,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遣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龙建华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3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四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五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维训练为基础,从独立思维习惯养成、集体讨论法、对比和联系法、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实效。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的有效措施。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立足思维训练,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力求使大学语文教学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实效。

(一)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何为思维?思是想,维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该从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入手。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基本任务,所编选的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授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教师的组织、讲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必然取代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数量通常超过百人,客观上教师的课堂授课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重视思维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理解、辨析甚至反驳,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话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评,特别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启发与心得,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点评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所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24学习离不开思维,学会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训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一项持久而长效性的工作,虽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果,但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就是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二)组织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集体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在创造学中转化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设想。[2]101头脑风暴法在我国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即通过集体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一般通过召开会议的办法来产生创新方案。其实施原则包括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利用和改善他人设想、强调集体协作等。头脑风暴法极易于操作执行,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使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例如在《论语·为政篇》(节选)教学中围绕“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话题组织一次有准备的课堂集体讨论,就会出现不少有独创性的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围绕“君子”涉及极广,有古代传统观念角度下的君子内涵,也有现代社会对君子素质的理解;有对道德、人格、人品、修养方面的阐述,也有对学识、才干、才华方面的探讨;有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对事业的执著敬业,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及个人的诚信、处世原则等,不一而足。

这一讨论过程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讨论课值得一提的收获便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全面考虑,初步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意识;此外增强了自信心,即思维上的创意一样可以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2]69创造性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克朗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所说的思考,特指的是创造性思维。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较多地使用对比和联系方法,即对立思考策略和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已有的事物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类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据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课上组织学生对李密的《陈情表》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篇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有畏难情绪,对比和联系法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经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最终得出可喜的思维结果。总结归纳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学补充,结果相同,最终国君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同方面:(1)思想内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对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题不同,前者紧扣“孝”,表现孝顺、孝情;后者紧扣“过”,评论逐客之过。(3)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语言质朴,以情感人;后者语言整齐铿锵,词藻众多,说服力强。还有的同学从其他方面展开深入地对比和联系分析,思维积极踊跃,两篇古代散文的教学结合思维训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灵活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对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思维方法。”[3]315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艺术空间,也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围绕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经过,及贾府上下众人的.不同反应,众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画。其中宝钗送药、黛玉探望两处细节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人物性格。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话?黛玉则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作为学生文学鉴赏活动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宝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内心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学生进行即兴阐述,在大胆的陈述中,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进一步丰富和鲜明起来,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积极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在大学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五)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通过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在主题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单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开扩散思维,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展示如下:角度一、关心残疾人;角度二、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角度三、自强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爱,懂得回报母爱;角度五……然后对上述开放性、跳跃性的思维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切实可行的主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不仅培养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担当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培养更多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六

普通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对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加强语言实践、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制约着该课程的`学习.使该课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语言学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评价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不足.

作者:余运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年,卷(期):200912(6)分类号:h319关键词:普通语言学创新能力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七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内容,观察课文插图,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1、理解课文第七小节,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军的愤怒心情。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理解课文的第14小节所表达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

媒体设计意图一、听说训练,导入  新课。

1、听说训练,复习旧知。

2、小结过渡,配乐朗读。

二、步步为营,学文悟情。

(一)学习第7节。

1、出示课文插图,边看图边读第七节,观察并练习说话。

2、从“冻僵”、“单薄破旧”、“镇定安详”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配乐齐读课文第七小节。

(二)学习第8——10节。

1、轻声读课文,试着用将军的口吻来说一说将军当时的心情。

2、体会将军的愤怒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11——12节。

1、媒体出现第12节内容,体会将军心情的转变。

2、接读课文,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3、朗读竞技,明确目标,给读得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

4、在余音声中,全体起立敬礼。

(四)学习第13节。

1、边诵读边媒体出示画面:雪一层层覆盖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并出示第13节内容。

2、抓住重点词“晶莹的丰碑”,借以画面理解内容。

3、练习给“丰碑”刻字。

(五)学习第14节。

1、配乐出示,学生齐读。

2、分小组讨论问题: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集体讨论:为什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并完成练习:这支队伍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有(爱兵如子)的将军,有(顽强)的战士,他们一定能经受住(种种严峻)的考验,胜利也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课后收集红军队伍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和事交流。以雪山为背景,配以大风雪背景音乐,突出环境之恶劣。声情并茂,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内情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宏观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观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放大图片的直观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并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音乐情景,深化学生印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有目的的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体会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之崇高。

以学生感兴趣的配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同时巧妙设计配乐,利用余音渲染气氛,对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以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沉浸于课文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三、再读课文。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有关句子,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小精灵儿童网站]。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两个自然段的借助网页自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环节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动情地去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成功教学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篇十九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三、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180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