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0 14:28:26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四篇)
时间:2023-03-20 14:28:26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篇一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理的发展。

(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对教育的启示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陛

(1)阶段性的含义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2)对教育的启示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对教育的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霍尔,他的典型论断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及观点:

(1)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提出“白板说”。

(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3.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篇二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主张: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④“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2.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教育》)。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教育思想主要有: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3.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第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提出“白板说”。

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论述了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2)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3)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3)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5)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篇三

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辨析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答案要点】此观点是错误的。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篇四

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提要】

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速记】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慨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l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①中国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②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

雅典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

(2)封建社会教育

①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23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