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应当具备目标明确、内容详细、方法多样、教材贴近学生等特点。教案的组织结构应清晰明确,能够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教案的思路。
声音传播教案篇一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4.回声。
【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
2、进行课本37页的实践活动。
3、作业本上写p371、2、3三道题。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声音传播教案篇三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四、教 具:音叉、小锤。
五、教学过程:
生: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
师:那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
总结: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生:声源振动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传到人耳中,反映到人脑中我们就听见了声音。鱼之所以会被吓跑,是因为声音由空气中传入水中把鱼吓跑了。
提示引导并提问: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呢?(让学生看课本 29 页后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声源振动,引起空气振动,最后传到人耳。由于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就像水波波纹一样有高有低。
结论:声音以声波形式传播(半数以上学生能说出此过程)
总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实验探究
师: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有什么例子可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后举例回答。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a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例: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把一根管子伸进海水下,可以听见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海豚在海中的叫声能被人听见。)
b: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例:在某一间教室敲暖气管,一座楼的每个教室都能听到敲击声;古代人打仗,先锋官把耳朵贴地听一下,就能听到远处敌军行进的声音;在课桌一端很轻的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桌面就可以清楚的听见敲击声,而不贴桌面就听不见。)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例: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要靠无线电。)
总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如水),固体(如钢铁、木头、土壤)等物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但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
引出:介质的定义: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师:百米赛跑时,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若给你一个秒表,采用什么做法你能估测出枪声从百米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种做法你能估测出声每秒传播的距离吗?与同学交流合作进行回答。(见课本 30 页)
学生讨论结果:有同学可以说出 s=100m,t是从看见冒烟到听见枪响的时间,则声速 v=s/t。但有同学对未计算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提出质疑,也有同学说光传播速度极快,所以短距离内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讨论总结:声速比光速慢的多,所以光速在短距离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不计。故 v=s/t 此计算方法可行。
声速的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速度为声速。
影响声速的两个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学生看表格后,得出结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注:有半数学生得出了此结论。
六、总结归纳:本节课主要讲了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声的传播形式以及声速。本节内容与生活非常贴近.
七、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见课本 31页)
八、板书设计:
§1.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水源 、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 、水波声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
3、 声速: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 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
4 、 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探究声除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固体等物质中传播。探究完声的传播形式、声的介质以后,讨论了声传播有多快。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的产生原因、传播形式和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等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声音传播教案篇四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声音传播教案篇五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传播教案篇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
播放流水声、鸟鸣声、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2、多媒体展示:声波枪。
提问如何解决声波枪可能带来的伤害引入新课。
实验1: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在振动)。
(2)你知道什么在振动吗?(声带)。
实验2: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
紧,拨动它。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实验3: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音叉在做怎样的运动?(在振动)。
(3)用手扶住音叉,音叉停止振动,还能听见声音吗?(不能)。
播放多媒体:(1)打鼓时,鼓面珠子不断跳动。
(2)弦乐器发声时,琴弦在振动。
学生发言并小结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教师提出声源的概念: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教师提问:固体振动能发出声音,液体和气体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回答:液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泉水叮咚;下雨时的雨声。
气体振动产生声音,例如:刮风时的风声;吹管状乐器。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多媒体展示:月球上宇航员间通话用无线电。
教师提问:为什么宇航员不能面对面地谈话?声音靠什么来进行传播的呢?
实验1:将一只开着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
(1)你听到电铃声了吗?(听到)。
(2)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抽出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__减弱___。当空气几乎被抽完时,你仍能听到声音吗?(几乎不能)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不能)。
(3)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能)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能)。
结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2:将一只正在发声手机放在塑料袋里,用绳子扎紧袋口,然后放入水中,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能听到声音)。
实验3:将制好的两个纸杯底各钻好一个小孔,将一根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杯底的火柴粘好,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当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讲话时,你将另一个杯子罩在耳朵上,能听到同学说话的声音吗?(能听到)。
教师小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1)岸上的人的脚步声为何会吓走鱼儿?(液体能传播声音)。
(2)电影太空中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印第安人在狩猎时,他们伏在地面上,通过聆听声音来预测即将来到的牛群,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固体能传播声音)。
多媒体展示1:水波的产生(说明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的相似性。)。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多媒体展示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的前方,当音响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小结:结论:声音具有能量。
教师提问:声波有广泛的用途,能举例吗?
(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2、声现象捕鱼3、探测海水深度4、b超)。
读图:提供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数据。
归纳总结: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在15℃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上网查阅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1、声音的产生:声源(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能量:声音具有能量,并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4、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声音传播教案篇七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学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课教学。
(1)课本图1.1—1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传播教案篇八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九
1、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
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
2、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3、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
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
4、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
5、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
a、1700mb、3400mc、170md、340m。
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5.八年级物理复习教案。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一
(2)实验:学生观察音叉发声时叉股在振动。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实验:拨动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实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
由学生列举一些奇特的发声现象:蝉、蚊子、笛子。
机械唱片的简单原理。
(1)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固体也能传声。
(2)实验: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液体也能传声。
(3)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传给左边的音叉。——气体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传播出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实验:1.1—4(有条件的可以做,也可观看视频。):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我们平时交谈都是靠空气传声。
思考:图1.1—5月球上的宇航员能正常交谈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图1.1—6:声音是靠声波这种形式传播的。
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15℃时的声速:340m/s。
读作:340米每秒。含义: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25℃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
4、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学生实验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学生实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学生实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生:发生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实验,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
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学生实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
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
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演承实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附近,开大音量,让学生体验到空气在振动,
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如果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板书7]2.声音的传播。
实验证实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师: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
〔演示实验5]用振荡器做水波实验,投影出振动被水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水波.。
[投影1」课本第26页图3-4.。
[板书8」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师: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二举些实例.。
生: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投影2]课本第26页图3-5・。
师:铃铛在水、酒精和盐水中摇,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呢?
[学生实验6]用一根粗线联接两只空易拉罐(或纸筒).。
【板书10】团体也能传声.。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固体传播声音的实例.。
生:人耳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的轰鸣声.。
狗在睡觉的时候,把一只耳朵贴在地面上,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学生实验7」伏在课桌上能听到机械表走动声.。
师:真空不能传声.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飓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4.声音的传播速度。
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生: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比如赛跑时,看见发令员鸣枪的烟雾后才能听到枪声.。
生:雷电同时发生,但我们看到电闪后,才能听到雷鸣,说明声音的传播一定需要时间.。
生:(其说不一)。
[投影3」课本第26页“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
师:表头上“米/秒”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生:“米/秒”是速度的单位,是表示每秒钟传播多少米.。
师:请看铜3810,这表示声音在铜中传播时,每秒钟传播3810米・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分析声速表,并议论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l)声速表中软木50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有空气(15)340及空气(25)346说明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还是慢?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声速表前猜想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传播得快是正确的.。
生:他大约在2秒后能听到我的.喊声,我还能听到自己的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板书l4]回声到达耳比原声晚0.1三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师:如果你发声后2种听到回声,那么你距障碍物多远?请你再说说回声的利用.。
生:障碍物距我约340米.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生:需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生:需要测出从向海底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生: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与原声和回声相隔时间乘积的一半,即是海底深度.。
5.全课小结。
根据板书,简要地对本节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6.课堂练习(投影4)。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2)声音必须靠_传播,它在_不能传播,
(3)15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_。
(4)铁道游击队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5)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教学说明。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三
(3)教师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让它们发出声音?
(2)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3)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着自己的喉咙数1到10,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5)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6)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教师: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声源的概念)。
3、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1)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2)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4)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5)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声波概念。
5、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讲解回声的知识)。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6)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a.15oc时,v声=340米/秒25oc时,v声=346米/秒。
b.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oc时,340m/s(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15oc时,v声=340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五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六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来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八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声音传播教案篇十九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十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声音传播教案篇二十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32811.html】